教案设计-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配中图版)

合集下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教案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教案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四种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比较各自的异同点。

技能目标: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能直观地理解不同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并在今后的相关学习中灵活运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同时确立实事求是的学习观。

素质拓展目标: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合理引导逻辑思维,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易化扩散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主动转运的概念、特点及作用教学难点:主动转运中钠-钾泵如何发挥作用教法与学法1、通过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学习知识;2、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讲授、提问、情境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3、与授课内容相关试题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教学过程:引入:细胞膜不仅是细胞内容物和周围环境的屏障,而且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细胞膜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都要通过细胞膜转运。

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一、单纯扩散指物质分子依据物理学原理,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人体体液中存在的脂溶性物质数量并不多,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是靠单纯扩散这种方式进出细胞的。

总结知识点单纯扩散的物质特点:脂溶性小分子;转运方向:高浓度到低浓度结构基础: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引出知识点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离子等水溶性物质该如何通过细胞膜呢?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根据膜上特殊蛋白质作用特点不同,易化扩散分为两种类型。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蛋白的作用是在膜的一侧与被转运物质结合,再通过本身的构型改变,将其转运到膜的另一侧。

高中生物:3.1.2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教案 1 中图版必修1

高中生物:3.1.2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教案 1 中图版必修1

第2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背景知识互动]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一结构特点有什么样的生理意义?2.细胞膜具有什么生理功能?答案: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包括蛋白质、磷脂分子都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例如跨膜物质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等。

2.细胞膜的功能有三个:〔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与细胞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3〕进行细胞识别与通讯。

知识在生物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一个自然规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而这一点对于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典型例题探究][例1]撕取紫色洋葱表皮,剪成大小相等的小块,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经过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规律发现这是一道实验现象分析题,由这个实验受到启发,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大致X围呢?大家可以进行分析和讨论。

〔1〕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为__________。

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答案:介于0.12~0.125之间〔2〕用硝酸钾溶液诱发细胞质壁分离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答案:KNO3溶液浓度大于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3〕C和D处理均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均能自动复原,你对这种现象作出的合理解释是什么?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答案:K+和-3NO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逐步进入液泡。

〔4〕用高浓度硝酸钾溶液诱发的质壁分离,不能再诱发其复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所以细胞液浓度介于不发生质壁分离和初始分离之间;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必须是有大液泡的活细胞,并且KNO3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由于K+和-3NO能够被细胞吸收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随着吸收数量的增多,到一定时候细胞液浓度就会大于KNO3溶液浓度,此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用高浓度KNO3溶液诱发质壁分离后,由于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细胞的原生质层失去了选择性,所以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创新设计】-高中生物 3-1-2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课件 中图版必修1

【创新设计】-高中生物 3-1-2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课件 中图版必修1

扩散 出细胞
水、CO2、甘油、乙醇等
协助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 载体 的 葡萄糖进入 红细胞 . 扩散 扩散
3.主动运输
物质穿过细胞膜时,可以 逆着 物质的密度进行,不仅需要 载体 协
助,而且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
能量
,这种运输方式称
为 主动运输 。
4.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是指 水分子 、被选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淀粉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Cl-可透过半透膜,故漏斗内
液面应升高且烧杯内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氯化银沉淀生成。
答案 B
穿膜运输
1.有些物质进出细胞是直接穿过 细胞膜结构 完成的,称为穿 膜运输,它包括 被动运输 和 主动运输 。 2.被动运输
类型
概念
实例
单纯 物质通过简单的 扩散作用 进
生理功能
①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③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④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变式突破1】 人的红细胞必须生活在含有0.9%的氯化钠溶液中;医生常给脱水 病人注射0.9%的生理盐水;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因吸水过多而涨 破,在浓盐水中会因失水过多而皱缩,从而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 这说明( )。 A.水分子容易进出细胞 B.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C.细胞的特性造成的 D.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5.实验操作中注意的问题 (1)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选取成熟的、液泡 带有一定颜色的植物组织进行实验,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2)滴加蔗糖溶液或清水时,应在载物台上操作。 (3)选用的蔗糖溶液浓度要适宜。过低,不足以引起质壁分离或质 壁分离所需时间过长;过高,可能造成植物细胞失水过多、过快 而死亡。 (4)当溶质分子为葡萄糖、KNO3、乙二醇等时,细胞主动或被动吸 收溶质微粒而使细胞液的浓度增加,从而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 能够自动复原。

高中生物_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现象。

在课堂设计中,以科学资料为载体,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利用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实验结果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还原知识发生和生成的过程,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节的目标和重难点为: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特点,准确区分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2.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 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能力目标:1.利用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合作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情感目标:1、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2、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特点及比较【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资料分析【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采用引导—探究、合作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制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相应的实验用品。

学生:预习课本相应内容,收集扩散,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生活实例【教学过程】置于清水中红细胞吸水胀破设疑:我们体内红细胞的另一个作用是什么?三、 协助 扩散 和 主动 运输过渡:像这种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称为单纯(自由)扩散。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看单纯扩散的动画,总结单纯扩散的特点。

设疑:是不是细胞需要的所有物质都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细胞? 教师展示相应图片 :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什么物质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什么分子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教师及时点播总结。

设疑:葡萄糖、氨基酸、离子虽不能通过磷脂双层膜,但是对细胞来说,它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呢?活动二、资料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科学资料分析葡萄糖进红细胞的方式和K+进细胞的方式和自由扩散相比有何异同?展示资料1: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高于红学生认真观看动画,明确动画中各结构的名称,并总结单纯扩散的 特点。

中图版必修一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32张)

中图版必修一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32张)
O2、CO2、H2O、 乙醇、甘油等
自由 高浓度→低 浓度 扩散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协助 高浓度→低 浓度 扩散
主动 运输 低浓度→高 浓度
葡萄糖进入 红细胞等 氨基酸等 各种离子
O2、CO2、等小分子物质或者氨基酸等离子跨
膜运输可以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那么大分子 物质或颗粒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怎样的?
不需要。都是顺浓度的梯度跨膜运输。
2.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顺浓度的梯度跨膜运输,不需要 消耗能量。 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不同 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3. 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 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被称为被动运输。
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在组成型分泌活动中,胞吐作用是自发进行的, 但是在调节型的细胞中,胞吐作用必需有信号的触 发。触发的信号可以是神经递质、激素或Ca2+ 等, 在胞吐过程中也需要GTP和ATP等。向分泌细胞注 射Ca2+离子可以促进胞吐作用。 胞吐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 另一方面小泡的膜融入质膜, 使质膜得以补充。
胞 吐 则 不 是 跨 膜 运 输 。
膜 运 输 方 式 , 而 胞 吞 和
另 一 侧 , 即 进 行 的 是 跨
细 胞 膜 运 输 到 细 胞 膜 的
质 从 细 胞 膜 的 一 侧 通 过
将 细 胞 要 选 择 吸 收 的 物
散 、 和 主 动 运 输 , 都 是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一种物质从相对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低浓度区 域的过程,称为扩散。 物质进出细胞,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即 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即逆 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主动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其他运输方式。

学案设计-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配中图版)

学案设计-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配中图版)

第二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一、学习目标1.穿膜运输的分类和特点。

2.膜泡运输的分类和特点。

二、重难点分析1.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类型、特点。

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三、学法指导(一)课前预习1.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屏障,其功能之一是物质的运输。

(1)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机理不同,运输物质的种类______,这些都是由细胞膜的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2)被动运输有两种方式:________和________。

两者的共同特点是物质只能从______________方向运输。

(3)单纯扩散和协助扩散的主要差别是协助扩散需要____参与,单纯扩散不需要____参与。

进行单纯扩散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协助扩散的典型实例是________________。

(4)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的进行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半透膜,二是______两侧两个溶液的浓度不同。

答案:(1)被动运输主动运输不同选择透过性(2)单纯扩散协助扩散分子密度高的地方向分子密度低的地方(3)载体载体甘油、乙醇红细胞吸收葡萄糖(4)半透膜2.细胞也可以逆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或排出有害物质,也可以吞入大的颗粒或直接排出一些物质颗粒。

(1)物质通过膜上____的参与,____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把物质由____浓度一侧转运到____浓度一侧的运输方式叫主动运输。

如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对______的吸收。

(2)__________________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及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表现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进入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也是主动运输。

(3)大分子和颗粒物质首先与细胞膜结合,随着细胞膜____,这些物质被包围起来形成______,然后______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中,称为____。

高中生物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研中心 中图版

高中生物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研中心 中图版

高中生物第二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研中心中图版第二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研中心中图版【教研中心】[教学指导]一、课标要求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进行渗透实验,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认同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判断细胞的死活,体验细胞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的应用。

4、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建议建议使用1课时。

本节教学建议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1、介绍物理上的扩散现象,得出扩散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提出“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

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2)可以采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如“逆水行舟”等。

(3)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4)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4、关于胞吞和胞吐的教学,应该应用典型实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分析胞吞和胞吐所依赖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资源参考]典型教案一、教学方法设计: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小组合作师生讨论设疑引入学生自学归纳小结学生展示评价反馈师生总结二、教学过程概述:探究-发现活动:(1)探究-发现活动一:在学生自学完后,我希望学生能按照表格归纳出三种跨膜方式的特点和所需条件,于是,我设计了以下表格(预先印发)让小组合作填写。

高中生物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4中图版必修

高中生物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4中图版必修

第2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学习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发展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3.通过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自学与探究: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实验内容详见课本。

讨论:1.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观察材料的原因。

2.发生质壁分离时,紫色液泡的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3.发生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液体是什么?4.质壁分离和复原中的质是指什么?5.为什么要设置3次观察?6.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如果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将会发生什么现象?7.植物的死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为什么?(二)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的扩散,叫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的结构基础是。

(1)渗透作用发生的过程:装满清水的烧杯中放置了一只用半透膜封口的长颈漏斗,漏斗中装有蔗糖溶液。

实验开始时烧杯液面与漏斗液面平齐。

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

将C处放大。

由于单位体积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多于水分子由漏斗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内的数量,因此,漏斗管内的液面上升了。

一段时间后,由于重力作用使水分子向下运动速度加快,最终水分子的上下运动速度达到平衡,漏斗内的液面不再上升。

(2)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3)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

其中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就是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

细胞失水时,细胞壁和原生层都收缩,但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差,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也就是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降低后,细胞吸水,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的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高中生物 第三单元 细胞的新陈代谢 第一章 细胞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案 中图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三单元 细胞的新陈代谢 第一章 细胞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案 中图版必修1

第二节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一、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发展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3.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重点:1.明确细胞膜运输物质的方式及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理解并能区别不同的跨膜方式。

3.通过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活动,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其发生的条件。

理解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系统的构成。

难点:1.区别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并理解其重要意义。

2.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

三、板书设计一、穿膜运输1.被动运输:单纯扩散协助扩散2.主动运输二、膜胞运输1.内吞吞噬胞饮2.外排四、教学过程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让我们回忆一下(学生回答),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运输的功能,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细胞膜上的物质运输的方式。

细胞膜上的运输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穿膜运输,物质直接穿过细胞膜结构完成的,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一类是膜泡运输。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穿膜运输一.穿膜运输1.被动运输单纯扩散:按照一般扩散的原理,从分子密度高的地方向密度低的地方运动,此过程中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动力”来自与浓度差。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也称渗透作用,其结构基础是身渗透系统。

通过探究实验,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内容: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单纯扩散,完成渗透作用的结构基础是渗透系统。

渗透系统的构成需两个条件:一是存在半透膜。

二是在半透膜的两侧存在溶液体系。

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典型的渗透系统,首先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其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可看作一种半透膜(选择性透过膜),同时细胞液和其外界溶液存在着浓度差。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渗透失水;反之,细胞将渗透吸水关于膜泡运输部分的教学,可从草履虫形成食物泡、变形虫吞食细菌、白细胞吞食病菌等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引入,通过引导分析其形成过程,结合插图、动画,增强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5 中图版必修1

高中生物《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5 中图版必修1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课标要求]1.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 实验探究物质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原理,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发展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3. 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知识梳理][复习指要]本节课复习要注重分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和结果,明确穿膜运输与膜泡运输,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区别,列表如下:[典题解析]1. 人的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 )A.都可以从低浓度一边到高浓度一边 B .都需要供给ATPC .都需要载体协助D .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此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

其中红细胞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既需要运输方式穿膜运输被动运输单纯扩散膜泡运输内吞胞饮 吞噬外排功能特性:概念:水或其他溶剂通过 的扩散作用 基础:渗透系统成熟植物细胞①原生质层②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渗透吸水原理 举例:洋葱表皮细胞,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失水:细胞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验证: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载体协助也消耗细胞内代谢释放的能量;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只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能量答案:C2.下列那种物质分子不能以穿膜运输方式进入细胞:()A.水分子和脂质分子B.不带电荷的小分子C.带电荷的小分子或离子D.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解析:穿膜运输方式主要是指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其中水分子、脂质分子、不带电荷的小分子、带电荷的小分子和离子都可以通过穿膜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只有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不能穿膜运输,只能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答案:D[聚焦高考]1.(2003年上海)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检视到染色体的原因是:()A.没有用龙胆紫染色 B.试剂破坏了染色体结构 C.无染色体形成 D.显微镜倍率不够2.﹙2004年北京理综高考题﹚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

教学设计:《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教学设计:《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标中图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并与后面的细胞呼吸、神经调节、免疫等知识有联系,是理解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原理的很好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类型、特点。

(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3)了解内吞、外排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出入细胞的类型及特点,提高学生知识总结和比较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物质运输的各种模式图,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小分子和离子穿膜运输的方式、特点。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并学习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为新知识(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方法1.教法:①直观教学法: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点评法和点拔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贯穿点评法和点拔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 设计思路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深刻的领会。

1. 本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入手,通过让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变讲授式学习为启发引导式学习,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内化吸收知识2. 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教材、课堂自主学习,掌握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并识别物质运输的各种模式图,在识图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错误原因,寻求正确答案,使学生轻松掌握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中图版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学案

中图版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学案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1.简述物质运输的几种形式。

(重点)2.分析植物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难点)3.理解物质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

(难点)1.穿膜运输(1)被动运输⎩⎪⎨⎪⎧单纯扩散⎩⎨⎧运输方向:分子密度高→分子密度低实例:水分子、脂溶性小分子协助扩散⎩⎨⎧运输方向:分子密度高→分子密度低条件:需载体实例: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2)主动运输①基本条件⎩⎨⎧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协助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②实例:无机盐离子通过细胞膜。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2.膜泡运输(1)被运输的物质: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2)运输方式图1 图2①图1所示运输方式:内吞。

a.过程:大分子和颗粒物质――→与细胞膜结合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b.主要类型: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②图2所示运输方式:外排。

过程:大分子分泌物等形成囊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到细胞外。

[合作探讨]探讨1:试从物质运输动力角度分析,为什么单纯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提示:单纯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物质运输动力都是物质浓度差,即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探讨2:主动运输需要的能量主要通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提供。

植物生长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无机盐。

请解释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给作物松土?提示:松土增加土壤O2含量,促进有氧呼吸,有利于植物主动吸收各种无机盐离子。

探讨3:从主动运输的条件角度分析,与主动运输有直接关系的细胞器有哪些?提示:能量——线粒体;载体蛋白——核糖体。

探讨4:内吞和外排是否需要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与膜的流动性是否有关?提示: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思维升华]1.物质穿膜运输方式——膜的选择透过性(1)据分子大小判断:(2)根据运输方向判断: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3.影响物质穿膜运输的因素(1)物质浓度(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单纯扩散 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2)氧气浓度:单纯扩散或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1.如图甲、乙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每种物质转运的方向由箭头标明,黑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60150134】甲乙A.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C.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D.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解析】甲图物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没有载体,所以是单纯扩散,可能是氧气、水、胆固醇、甘油等。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

细胞膜物质运输功能教案一.课题:细胞膜物质运输功能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运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审视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2.难点:主动运输的方式
六.教学方法
观察总结法,讲授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展示)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教案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教案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理解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 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的原理及实例。

三、教学难点:1.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分子机制。

2. 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实物或模型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引入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概述:介绍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包括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3. 主动运输:讲解主动运输的原理,如ATP酶的利用,举例说明如Na+/K+泵等。

4. 被动运输:介绍被动运输的原理,如扩散、渗透等,举例说明如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转运。

5. 胞吞和胞吐:讲解胞吞和胞吐的原理,如细胞膜的变形和内吞外排作用,举例说明如白细胞吞噬细菌等。

6. 课堂互动:针对所讲内容,提问学生,检查理解程度。

7.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食物消化吸收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9.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10. 板书设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 主动运输:利用ATP酶,如Na+/K+泵等。

2. 被动运输:扩散、渗透等,如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转运。

3. 胞吞:细胞膜变形,内吞作用,如白细胞吞噬细菌。

4. 胞吐:细胞膜变形,外排作用,如分泌蛋白的释放。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中的载体导入、药物设计等。

2. 介绍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的研究进展,如新型载体研究、纳米技术等。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或教参的相关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的知识进行解释。

中图版生物必修1第二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中图版生物必修1第二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第2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冲破思路本节的要紧问题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的方式,熟悉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并学会利用显微镜观看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恢复的进程;关键问题是区别单纯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穿膜运输方式。

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对细胞膜的基础知识有了必然的了解。

由于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在教学手腕上应该充分运用示用意、模型,最好是结合动画的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腕,增加学生的感性熟悉,帮忙学生对细胞膜操纵物质运输功能的明白得;在教学方式上,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探讨,然后通过列表对照等方式,帮忙学生熟悉穿膜运输与膜泡运输、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通过探讨实验,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得以下内容:渗透作用是水分子和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单纯扩散,完成渗透作用的结构基础是渗透系统。

渗透系统的组成需两个条件:一是存在半透膜,二是在半透膜的双侧存在溶液体系。

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典型的渗透系统,第一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其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二者之间的细胞质)可看做一种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同时细胞液和其外界溶液存在着浓度差。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渗透失水;反之,细胞将渗透吸水。

关于膜泡运输部份的教学,可从草履虫形成食物泡、变形虫吞食细菌、白细胞吞食病菌等学生较熟悉的事例引入,通过引导分析其形成进程,结合插图、动画,增强直观感受和学习爱好。

规律总结本节重点讲述细胞的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的方式,熟悉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并学会利用显微镜观看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恢复的进程;关键问题是区别单纯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穿膜运输方式。

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关于相似概念的区分能力。

相关链接__物质的穿膜运输与膜电位不同方式的物质穿膜运输,其结果是产生并维持了膜双侧物质特定的浓度散布。

对某些带电荷的物质,专门是对离子来讲,就形成了膜双侧的电位差。

插入细胞微电极即可测出细胞质膜双侧各类带电物质形成的电位差的总和,即膜电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发展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3.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明确细胞膜运输物质的方式及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理解并能区别不同的跨膜方式。

3.通过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活动,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其发生的条件。

理解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系统的构成。

难点:
1.区别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并理解其重要意义。

2.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让我们回忆一下(学生回答),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运输的功能,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细胞膜上的物质运输的方式。

细胞膜上的运输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穿膜运输,物质直接穿过细胞膜结构完成的,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一类是膜泡运输。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穿膜运输[穿膜运输]
1.被动运输
单纯扩散:按照一般扩散的原理,从分子密度高的地方向密度低的地方运动,此过程中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动力”来自与浓度差。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也称渗透作用,其结构基础是身渗透系统。

通过探究实验,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内容: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单纯扩散,完成渗透作用的结构基础是渗透系统。

渗透系统的构成需两个条件:一是存在半透膜。

二是在半透膜的两侧存在溶液体系。

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典型的渗透系统,首先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其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可看作一种半透膜(选择性透过膜),同时细胞液和其外界溶液存在着浓度差。

当外界溶液
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渗透失水;反之,细胞将渗透吸水关于膜泡运输部分的教学,可从草履虫形成食物泡、变形虫吞食细菌、白细胞吞食病菌等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引入,通过引导分析其形成过程,结合插图、动画,增强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

阅读【探究活动】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质壁分离”中的“质”、“壁”各指什么?
(2)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
(3)用渗透作用解释质壁分离?
协助扩散: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对照课本61页图示回答)
2.主动运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胞膜转运物质的被动运输方式,如水、氧、和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

大家对比一下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属于被动运输?
(学生翻阅教科书,分析、讨论、总结)
生:这两种方式都是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消耗能量,是被动进行的,所以叫被动运输。

师:分析得正确。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否都是被动运输呢?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每天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否通过被动运输在消化道内被彻底吸收昵?为什么?
生:不能。

因为被动运输只能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进行,当吸收到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浓度与小肠中的相等时,将不再进行。

师:对。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有许多营养物质不能被彻底吸收而造成浪费。

这就需要另一种运输方式一主动运输,才能将营养物质彻底吸收。

点评:对学过的内容及时引导复习,并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其求知欲,从而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下面大家可以试着将这两类物质运输的方式进行列表比较。

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辨析和理解;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从整体上把握整节内容。

[膜泡运输(对照课本并复习分泌蛋白的形成)]
(1)吞噬作用
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称为吞噬作用。

吞噬现象是原生动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在后生动物中亦存在吞噬现象。

如在哺乳动物中,中性颗粒白细巨噬细胞具有极强的吞噬能力,以保护机体免受异物侵害。

(2)胞饮作用
细胞吞入的物质为液体或极小的颗粒物质,这种内吞作用称为胞饮作用。

胞饮作用存在于肾细胞、小肠上皮细胞、肝巨噬细胞和植物细胞。

(3)外排作用
与内吞作用的顺序相反,某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形成小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小囊膜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之外,这个过程称为外排作用,细胞内不能消化的物质分泌蛋白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排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