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尽心上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孟子·尽心上》注译析(上)
古代文化
0209 1759
《孟子·尽心上》注译析(上)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 ‘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
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么感觉,无动于衷。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不同,每天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上可就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不惑”。其实,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或许个体的情况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不知不觉地爬上心头,不由得你不信。这时,回顾自己半生之所为,少年时代的理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明智之举,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也,顺受其正。这样,或许多少会有所慰藉,有所解脱而脚踏实地,问心无愧,清洒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孟子尽心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尽心上原文与解析孟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哲学被后世称为“孟子学派”。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道德、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其中,"尽心"是他思考人性与行为的重要观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围绕《孟子》中关于尽心的原文进行解析。
尽心一词在孟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尽心即指一个人全力投入、全情投入的态度和行为。
下面是《孟子·尽心上》的原文:"尽心者,悫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中的开头,是孟子对于尽心态度的最简单的解释。
字面上理解,尽心者是指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人。
而在《孟子·尽心中》中,孟子进一步解释了尽心的内涵:"心在内外,身在四支,营养尽之;聚魂与之,真气从之。
恬澹则无忧,无忧则年高魅不至,魅不至则力不丧,力不丧则学不谤。
"这一段阐述了尽心的具体行为和效果。
尽心者内心要全面协调,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要注重调养;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为外界的困扰所左右;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为外界的批评与非议而动摇。
孟子的这些论述,可以引申为如何做到尽心。
尽心的核心在于修养自己,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尽心可以通过积极向善的行为来实现。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全情投入,主动参与,努力奋斗,就是在尽心。
而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或者社会公益事业中,即使面临困难,也保持积极乐观,坚持不懈,就是在尽心。
只有尽心,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结起来,孟子的尽心观点所关注的是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和,通过全身心地投入与积极向善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对社会的贡献。
尽心是一个人德行和品质的表现,也是实现自身潜能与追求幸福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孟子尽心观点的原文解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了孟子思想中这一重要观点的内涵和意义。
尽心观念不仅对个人而言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
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仰不愧于天是孟子说的一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下面是关于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的内容,欢迎阅读!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这一名言出自《中华圣贤经》,该书由寓意深长的俚谚俗语、名言佳句之集成,集合了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处世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精髓。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违反内心意愿的事,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一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曾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便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便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便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孟子的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孟子的尽心上句子意思
孟子的尽心上句子意思《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作品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的尽心上句子意思是:孟子说:“能殚精竭虑于如何行善,这就是了解了人的本性。
了解了人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命。
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无论短命或长寿,我都一心一意,只管培养身心,等待天命,就这样来立命安身。
”孟子说:“没有什么不取决于命运,但顺理而行,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覆之危的高墙下面。
致力于行其正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作奸犯科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正命。
”孟子说:“〔有些东西〕追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掉,这样的追求有益于获得,因为追求与否取决于我自己。
追求有一定的方式,是否得到却听从命运,这种追求无益于获得,因为追求与否取决于外在的因素。
”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自己是真心诚意的,便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不懈地按照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截的了。
”孟子说:“每天都在做着,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不明白;习惯了的东西却不察知其所以然;一生都在这条路上走着,却不了解这是条什么路的,是芸芸众生啊。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又是个不知羞耻!”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
精于算计老于权谋者,羞耻对他是用不上的。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的人,怎么比得上有耻之人呢?”孟子说:“古代的贤君追求嘉言懿行,而忘却追求权势;古代的贤士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走自己的正道,而忘却了他人的权势;所以王公不对他恭敬有加礼数用尽,就不能够多次和他相见。
相见的次数尚且不能太多,何况要他作为臣下呢?”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如何游说。
别人理解我,我也悠然自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悠然自得。
”宋勾践说:“要怎样才可以悠然自得呢?”答道:“崇尚德,迷恋义,就可以悠然自得了。
尽心上原文和翻译
尽心上原文和翻译
1、原文。
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翻译: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
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
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沣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干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过。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
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1(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公孙丑上)【翻译】(公孙丑问:)“大胆请问,先生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擅长于研究别人的言辞,并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
”公孙丑问“大胆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
它作为一种气,是极为伟大极为刚强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而不是去伤害它,那么它将充满于天地宇宙之间。
同时,它作为一种气,需要和正义、道理相配合;否则的话,它就没有力量。
(孟子曰:)“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离娄上)【翻译】(孟子说:)“孔子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
’过分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翻译】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狗和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普通百姓;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碎泥小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敌寇仇人。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君主讲求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讲求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孟子尽心上的成语
安富尊荣读音:ān fù zūn róng释义: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
安定富足,尊贵荣华。
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
”造句: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不愧不作读音:bù kuì bù zuò释义:愧、怍:惭愧。
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不言而喻读音:bù yán ér yù释义:喻:了解,明白。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造句: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曾经沧海读音:céng jīng cāng hǎi释义: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
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自:《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造句:老兄是曾经沧海,车皮底下也呆过三天三夜,这一点挤,而且不过两个钟头,不算什么,算不了什么。
(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见识广近义词:见多识广饱经沧桑反义词:初出茅庐乳臭未干春风化雨读音:chūn fēng huà yǔ释义:化:化生和养育。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
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造句:满想在这春风化雨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十二章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用于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近义词:存心养性读音:cún xīn yǎng xìng释义: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
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
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仰不愧于天是孟子说的一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下面是关于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的内容,欢迎阅读!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这一名言出自《中华圣贤经》,该书由寓意深长的俚谚俗语、名言佳句之集成,集合了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处世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精髓。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违反内心意愿的事,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一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曾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便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便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便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孟子的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孟子尽心上文化常识
孟子尽心上文化常识
《孟子·尽心上》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其中涉及到一些文化常识,以下是部分内容介绍: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意思是:全部释放自己的思想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就知晓了天道。
保持自己的思想,涵养自己的本性,以此来为老天做事;或短命或长寿没有两样表现,修持自身来等待老天的安排,以此来确立命运。
在儒家传统中,心性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尽心和知性是儒家修养的重要目标,而天道则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规律。
在孟子看来,充分发挥人的本心,认识并保持人的本性,是认识和顺应天道的关键,也是人生的重要使命。
《孟子尽心上》中的名言名句
《孟子尽心上》中的名言名句《孟子尽心上》是孟子的经典著作,这本书记录了孟子的思想以及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书中有许多名言和名句,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名言名句,用以激励人们追求道德修养、推动社会进步。
1. 忠愿以通天地之志,敢磨一发以求天下之利。
——孟子这句话强调忠诚和勇气,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以天地万物的利益为念,敢于舍小我利益,追求大我利益。
只有以天下之利为己任,才能成就事业,造福社会。
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孟子这句话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厌其烦的态度。
一个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
只有用心领会,才能够去教育他人,提升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
3. 取诸身,以行道则齐。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改变社会应该从自身做起。
一个人如果能够身体力行地去践行道德准则,那么就能够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实现社会以及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4.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孟子这句话强调了持久的努力和追求根本的重要性。
如果想要取得长远的成就,就必须从根本上打下基础。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投入,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的热爱和乐趣。
只有将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6. 惟天下至治,莫若正位而治。
——孟子这句话强调了正确的领导和治理之道。
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正直无私地行事,才能够带领整个社会和国家走向和谐安定,实现最高水平的治理。
7.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够与人和睦相处,虽然存在差异,但通过敬重和理解,实现和谐。
而小人则只能同流合污,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导致相互之间的不和。
8.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孟子这句话强调了人的行为应该遵守礼仪规范。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我们看看下面吧!第一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1)不相征也。
”注释(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翻译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第二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2)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也?”注释(1)《武成》:《尚书》的篇名。
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2)策:竹简。
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翻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原文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第四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3)既成,粢盛既洁(4),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1)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2)丘:众。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4)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1.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天下的万事万物,都蕴藏在我的心中。
2.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将天下让与别人容易,为了天下找到贤能之人却是十分困难的。
3.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告子上》如果能够得到一定的滋养,没有什么物体是不能够生长的。
如果失去了其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会不消亡的。
这句话指明了,一定事物的形成,都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4.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公孙丑上》上天降下的灾祸尚且可以躲避,但是如果自己造成的罪孽,是不能够逃避的。
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有好的时机,不如有着好的环境。
有着好的环境不如人们能够同心协力。
6.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鼎鼎大名的木匠,教导徒弟时必定用圆规和曲尺,向他学习的人,也必须用规和矩。
意谓要遵循法则。
7.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形容正大刚直。
别人问:孟先生您擅长什么?孟子回答:。
我善于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我善于养成自己拥有浩然之气。
孟子解释:这“浩然之气”,就是一种由道与义配合起来养成的、在自己日常行为中逐渐积累善行所形成而内存于心中的,以至于能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一种正大刚直的精神。
孟子表明这“浩然之气”是一种坚持道义、自我养成、存于内心、见于行为的气概和精神状态。
8.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孟子·尽心上》成章:古称乐曲终结为一章,这里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
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大的波澜。
太阳月亮有光辉,能透过细微的缝隙照到一切。
9.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加在某个人身上时,必定先要磨炼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困窘他的处境,扰乱他做的事,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
《孟子—公孙丑上》和《孟子—尽心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孟子—公孙丑上》和《孟子—尽心上》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二)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①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巫匠②亦然.。
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三)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注释]①函:铠甲;制造铠甲的人。
①匠:泛指有某种专门手艺的技工。
《论衡·量知》:“能斫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埳,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B.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C.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D.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B.择不处仁,焉.得智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C.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人而.不仁,如礼何D.巫匠亦然.治乱者何独不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运用举例论证,举人们见到小孩将要掉进水井时都会惊恐怜悯的例子,来论证人生来便有“不忍人之心”。
沛然莫之能御的意思
沛然莫之能御”意思是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沛然而莫之能御”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
译文: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
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
《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第13章 尽心上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13章尽心上原文及译文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子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佥然,则过人远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孟子·尽心上》【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
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
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
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真正【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但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
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
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
孟子尽心上解读 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上解读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一、原文:略。
译文:充分发挥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晓了人的本性。
知晓了人的本性,就知晓天命了。
保持人的本心,养护人的本性,这是侍奉上天的办法。
无论寿命长短,都不三心二意,修养自身,等待天命,这就是用以安身立命的方法。
提(安身立命):本心(发挥并保持)→本性(知晓并养护)→天命(侍奉上天)点:人类由天地创生,天地把人心妥当交到人类的手中,希望人类通过对善良的本心的发挥与保持,能够触发自身对本性(天性)的了解,从而知道每个人专属于他们自己的使命,且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天地交给他们的使命,为世界的和平与地球的进化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反哺(人类是天地的一部分,天地是地球的一部分,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做好人类自己,就是在敬畏天地、热爱天地,也其实就是在帮助宇宙真正的管理地球,成为浩瀚宇宙的一份子))。
二、原文:略。
译文:没有什么不是命运决定的,但顺应规律去行事,就会得到正常的命运。
因此,知晓天命的人不站在有倒塌危险的墙壁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法而被处死的人,不是正常的命运。
提(解)【指代】:命运【指代】:天命。
规律【指代】:天规。
倒塌危险的墙壁【指代】:违背天命、天规的地方。
行道【指代】:天道(人(仁)道)。
正常的命运【指代】:天地给遵守天命、天规之人的嘉奖。
不是正常的命运【指代】:天地给违背天命、天规之人的惩罚。
三、原文:略。
译文:有些东西寻求就能得到,不寻求就会失去,这是有益于收获的寻求,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自身。
寻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取决于命运,这是无益于收获的寻求,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自身以外。
提【联:第一节】:寻求本心、本性、自己的天命属于对于自己内在收获的寻求,换言之,即是求己(反求诸己);寻求得失、成败、是非,其都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外物本就取决于命运,今日是否得到,是否失去,本不由自己决定,而是命运。
点:人类真正需要寻求的是人的本心与由人的本心创生而来的本性——仁、义、礼、智、信。
仁义的名言名句孟子
仁义的名言名句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和思想被后世人称为“仁义之学”。
孟子提出的许多名言名句,既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也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孟子名言名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孟子的思想吧。
1.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尽心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下》一章,强调了人的本性是仁爱的,人们最初的情感是对亲人的深情厚爱。
从家庭中的相互关怀开始,才能拓展到社会、国家以及全人类。
2. 王者之道,建德修业。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王者应该以德行为基础,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实践来树立威望和影响力,以此来治理国家并使人民得到福祉。
3.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孟子·滕文公下》这句话强调了不同人的兴趣和追求是有差异的。
仁者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他人,而知者则追求的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4. 人皆养育而齐。
《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养育他人的本能和责任感,应该克服自私自利的本性,平等地对待他人,形成和谐的共同体。
5. 王公贵人而侧之,下人贱人而逵之,斯之谓大国。
《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指出,一个道德高尚的国家应该以尊重和关心弱者为标志。
王公贵人应该倾听侧重在他们身边的弱者的呼声,下人贱人则应得到公正的对待。
6. 仁者不忧不惧。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仁者心境宽厚,无论遭受什么挫折和困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坚定,不被外界影响。
7. 礼者,合道而行之者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强调了仁义礼智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遵循道义之道,尊重礼仪规范,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8. 人无善念而自善者,尧、舜也;人无恶念而自恶者,桀、纣也。
《孟子·告子下》这句话指出了人性的本质是善恶兼备的,但孟子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引导自己向善。
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
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孟子》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家教和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
以下是一些在《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古老智慧的光芒。
1."子之爱亲,不可溺于利;教之以义,导之以正。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利益上,而应注重用道德义理教育和引导子女走正道。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认为,家庭中的各种关系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
这句话阐述了家庭关系的五个方面,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亲情、友情、信任等美德。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这句话表明,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家庭和谐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国家治理又是天下太平的关键。
孟子强调家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4."教者,顺其所长,导其所短。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指出,教育子女时,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引导,同时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不足。
5."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不孝的表现有很多,但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没有子嗣,不能传宗接代。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家庭观念中对于传宗接代的重视。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在父母在世时应尽量减少远行,如果确有需要,也要有明确的去处和目标,让父母放心。
综上所述,《孟子》一书中的这些名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家教智慧,指导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遵循道德准则,培养子女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尽心上【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译文: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
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
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
【二】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译文: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
【三】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
译文: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
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
【四】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译文: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
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
【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译文: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
【六】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
译文: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
【七】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
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
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八】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
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九】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善天下。
”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
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
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
【十】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译文:
孟子说:“等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的,是平凡的人。
至于杰出人物,即使没有文王出现,也能奋发有为的。
”
【十一】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①,如其自视欿然②,则过人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