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理论的物质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原 林 焦培峰 唐 雷 黄文华

引 言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础和核心,从现代生物学角度揭示经络实质是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寻找人体经络的解剖学依据则是科技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科学家一直锲而不舍追求的基本目标。我们在数字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经络研究中受关注较多的人体筋膜结构进行了分割、标记和三维重建。第一次构建了与古代经络记载走行相似的可视性串珠样立体结构,并认为其中较粗的部位相当于经络上的“穴位”,较细的部位相当于经络的“经脉”。进而通过对整个人体的筋膜进行重建,显示出筋膜在人体内部所形成的软支架,它从浅入深有5种结构构成:(1)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层;(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浅筋膜);(3)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4)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5)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通过研究国标人体14条经络361个穴位的进针部位和手法,发现人体穴位的针刺部位均位于筋膜的不同层次,其中位于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者最多,其次是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少数位于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以及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

我们并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学知识提出:人体筋膜支架是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其中“穴位”是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结缔组织聚集处,“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由于筋膜遍布人体的各个部位,所以我们认为古代医书所记载的穴位与非穴位之间只有产生生物信息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

通过分析筋膜的发育生物学起源,我们认为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由中胚层间充质分化成多个器官系统后所遗留的部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该支架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新的功能系统———自体监控系统,该系统从功能上相当于低等动物的间充质或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外液,起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人体专能细胞更新和功能状态的作用。

此外,本文还根据现代医学知识从细胞学、组织学和功能系统的角度讨论了各种物理刺激疗法和中药治疗的基本作用机理,并就筋膜学说对现代医学基础研究的影响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一、材料和方法

采用数字化中国人男性和女性的断面图像数据集[1—3],对上肢、下肢和上半躯干三组图像进行平面处理和三维重建,对与骨膜相连的筋膜聚集区域用绿色圆点标记,最终建立了三个模型,并利用透明化处理,显示出了标本大体轮廓和标记点重建图像[4—5]。

二、结 果

11人体结缔组织支架重建和分布

人工对数字人女性数据进行分割并进行了整体筋膜重建,构筑了全身冠状面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在躯干和四肢水平切面上可以看到人体结缔组织广泛分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支架,人体器官均被结缔组织所包绕;而且,它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所有器官的内部(中枢神经系统除外),形成器官的间隔。根据结缔组织分布的部位不同从浅到深可分为: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层、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束周围结缔组织以及器官门和被膜结缔组织。

2.结缔组织的标记和重建

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别构成两层包绕人体表面和肌肉表面的完整筋膜囊,两层筋膜的厚度在背部和四肢的伸侧较厚,在腹部和四肢的屈侧较薄。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全身肌肉的

表面形成肌的外膜,深入到肌肉内部形成肌束膜和内膜,在肌肉或肌群分界处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肌肉的间隙形成肌间隔筋膜,肌间隔筋膜深入到四肢深层包绕神经血管束并进一步与深层的骨膜相连。在断面图像上对肌间隔结缔组织集中的部位进行人工标记,通过三维重建和透明处理显示为分布于身体内部的串珠样连线。在三组重建的模型中,分别显示出了几组连线,经过对比观察,发现这些连线的

穴相近,其结果见封三图1—6。

3.国标经穴扫描

14

的针刺深度和位置,个穴位[6]在重建的虚拟人体上进行了逐个对比,发现针灸穴位所刺激的组织结构可分为5种类型:(1)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3)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4)神经血管束疏松结缔组织;(5)器官门疏松结缔组织。统计穴位刺入部位与筋膜的关系,所得结果如表1。

表1 人体14条经穴所刺激的筋膜结构

国标经脉(经脉缩写)穴位个数(1)(2)(3)(4)(5)

手太阴肺经(LU)111802

手阳明大肠经(L I)20231221

足阳明胃经(ST)452623212

足太阴脾经(SP)21031035

手少阴心经(HT)911502

手太阳小肠经(SI)19241012

足太阳膀胱经(BL)670144571

足少阴肾经(KI)27281205

手劂阴心包经(PC)922410

手少阳三焦经(S J)23151304

足少阳胆经(G B)44982214

足劂阴肝经(LR)1412524

督脉(DU)2813231

任脉(RN)240212010

合 计36124612041953

三、讨 论

1.各种中医刺激疗法与结缔组织的关系

针灸疗法的刺激组织与各类型结缔组织对应关系是:“刮痧”疗法、“梅花针”疗法、“膏药”疗法以及现代常用的各种皮肤刺激疗法的刺激组织为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针灸“浮针”疗法、“皮下针”疗法的刺激组织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针灸经穴疗法的刺激组织为肌间隔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器官门以及被膜结缔组织。经穴的定位在四肢大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神经血管束结缔组织;在躯干经穴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器官门结缔组织在头的脑颅部经穴多定位于神经末梢分布的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颈根部和面部经穴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7—11],以上各种刺激疗法刺激的部位均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Ⅲ类纤维和C 纤维)末梢和毛细淋巴管的筋膜。由于全身都有筋膜,刺激“穴位”如肌间隔处,则能牵动浅层筋膜、深层骨膜及关节韧带等大范围的神经感受器,产生强烈的生物学信息;而“非穴位”如肌肉表面的刺激只能牵动少量的筋膜,产生微弱的生物学信息,所以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异。针灸过程中有“鱼嘴”样手感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为增强刺激量,临床通过在相连的筋膜间隙上取数个穴位(称为循经取穴),或通过大面积刺激增加强度(如刮痧、梅花针及浮针的弹拨),也是同理。

2.筋膜的发育生物学(从间充质到筋膜)

多细胞生物(如海胆)由外细胞层和内部的细胞外液(EFC)组成:细胞层体现生物的功能;细胞外液提供稳定的细胞层生存的内环境。从功能系统的角度可分为两大系统:细胞层体构成生物的功能系统;细胞外液构成生物的支持系统。在三胚层动物(如水母)中,外层细胞层向生物体内凹陷形成内胚层,原有的外层细胞形成外胚层,位于两层之间的细胞外液形成间充质,称为中胚层。进一步演化经脊索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一直到人类都是在三胚层的基础上进化而来:其中外胚层进化为表皮、感官和中枢神经;内胚层进化为消化和呼吸系统上皮;中胚层进化为运动系统、脉管系、免疫系、以及泌尿和生殖系,这就是现在人体的9大功能系统的起源。在中胚层还有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成分在高等动物包括人类中形成了遍布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结构,构成支持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所有功能组织细胞的结缔组织支架———筋膜,它与现有9大功能系统最大的区别是:9大功能系统均是由高度分化的专能细胞组成,而筋膜是由以未分化的潜能细胞为主的细胞组成(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网状细胞又称干细胞具有巨大的分化潜能,在不同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9大功能系统的各种专能细胞,因此筋膜是人体其他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