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7)

合集下载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语文作为我国的国粹,高三年级应当有了一定的积累。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欢迎阅读!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M370失联成了无法破解的谜。

在一些人看来,239人的生命遭到了马航的。

及时公布细节真相本来是马航的责任,但的是,马航并没有这么做。

而另一方面,多个国家主动参与到搜救活动中。

各国动用了从太空、空中到海上、水下等多个领域的高科技设备,展开了一场的国际大搜索。

A.忽视事与愿违震古烁今B.漠视事与愿违史无前例C.忽视出人意料震古烁今D.漠视出人意料史无前例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互联网精英以其崭新的理念和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时代的大趋势。

B.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北京将进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治理北京市工业污染。

C.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祖父一辈被我们忽略了,他们离我们如此遥远,以至于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孤独和悲伤。

D.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市委市政府不仅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媒体也显示出了难得的宽容和真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一个人立志从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的事业,应该是出于自身最内在的精神需要。

__________ 所以,立足于自救的人,他面对外部世界时的心态是平静的。

①在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他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困惑。

②他在精神生活的范围内几乎一定有很重大的困惑。

③他自己是在做着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只要环境还允许他做下去,何失落之有?④所以对于他来说,不管世道如何,他都非自救不可,惟自救才有生路。

⑤张三弃文经商,成了大款,李四媚俗哗众,成了大腕,这一切与他何干?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⑤③④C.②④①⑤③D.③⑤②①④4.下列诗句与“细水浮花归别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碧天如水倚红楼B. 断云含雨入孤村C.冷红泣露娇啼色D. 雁迷寒雨下空壕5.下列诗文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应及早进行,而不能等险情出现后再补课,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高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

高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

高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被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意思、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到时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传话”。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转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甄选/箴言脸颊/狡黠稽首/稽查B.沉疴/百舸绮丽/涟漪模具/模样C.逡巡/疏浚屏障/屏除装载/记载D.悲怆/创伤粗犷/旷达龃龋/咀嚼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莫言不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无人质疑他是优秀的中国作家,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就该将他的位置挪近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换一批评委,结果就很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千万别以成败论英雄。

莫言自己在获奖后也表达了“惊喜”和“惶恐”。

诺贝尔文学奖曾被人戏称为“死吻”,意思是获奖作家住往会更加慎于出手,放不开手脚去创作,作品质量也会江河日下。

但愿莫言是个例外,小说创作一如既往地游刃有余。

A.质疑B.大相径庭C.江河日下D.游刃有余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直-10武装直升机和直-19武装直升机火力支援为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超低空机动,可配挂多种对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具有昼夜间作战能力。

B.本次会议的主旨是进一步促进汉藏考古艺术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汉藏佛教美术的学术关注度和影响力,推动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C.中国足协副主席于洪臣日前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与卡马乔签订的合同虽然没有规定硬指标,但亚洲杯预选赛出线是应当完成的任务。

D.北京总布胡同3号现在已是一座残缺不全的院落,但这里曾经有过名噪京华的“太太的客厅”,聚集过中国文化界名流,承载着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项是(3分)①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能过,最好是什么都没有。

②庄子重视平衡、均匀、正常、自然,警惕过分、过度、极端、刻意,达到了绝对化的程度。

③那么从个人来说,无喜无悲最好,无功无过最佳,无得无失正好。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1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辽宁省某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许江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上也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开放发展的锐势。

中国美术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迅疾开拓、90年代的多向反思之后,把握新世纪之初的十多年,持续地激发出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开拓因素,掀起了多样并存、多元发展的时代浪潮。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多样化的现实语境下,中国美术界以民间协会和院校的组织优势,氤氲而起一种本土传统的活化自觉。

这种自觉迥异于上世纪初叶和中叶几代艺术先驱对现代艺术的引进和中国化。

它深植于活生生的中国的现实关怀。

无论是面对传统中国画的更新与拓展,还是着力于油画或当代艺术的转换与创新,新世纪的中国美术界一边整饬本土文化的活资源,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重新梳理传统,发掘本土文化生成的原创之力;一边深入现实,充分探思传承与拓展、身份与差异、转换与批判等诸多命题,以独立的思考,传递出具有中国当代现实深度和思想锐意的气派。

例如,杭州的“中国画双年展”反思中国画百年之路,提出“意之大者”“长卷视界”等具有中国文化含量的学术命题;北京的中国油画双年展重视油画在中国的当代活力,承担起油画本土化的使命。

随着科技的创新,新技术文化也在不断地延伸和拓展。

一方面,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跨媒体艺术丰富着今天的文化生态,开拓了视觉艺术创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这种新艺术也以其虚拟化的创作方式激活、促生着人们的文化感受。

中国美术界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把握时机,重视技术媒体的人文关怀,使其在短短十年间形成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上海世博会正是中国视觉文化创新的明证。

其重要场馆的展示设计,如由中央美院设计的中国国家馆、由中国美院设计的城市生命主题馆,以及“清明上河图”大型仿真动画、“城市广场”七屏环幕电影都成为世博文化的重要记忆,也成为中国新媒体创作的代表。

高三语文上学期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 分,第小题 3 分)绵竹年画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齐名,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名,是子子孙孙民间画师们勤奋和智慧的结晶。

绵竹年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种类。

从规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

所谓大毛,就是在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

二毛,即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画幅稍小于前者,多系求福、求喜、求荣华的内容。

贴于卧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佳人、八宝童子等。

横披是人物众多、场面弘大的横幅画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

《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描述了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展现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朝的风俗风气,被专家学者称为清朝的清明上河图。

斗方多是讽喻性独幅小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

其余还有中堂 (如《麻姑献寿》 )、条屏 (如《三国演义》 )、木版拓片 (都是名人字画,这是全国其余任何一种年画所没有的 )等。

此刻跟着社会发展,艺人们又创作出了一大量拥有时代特点,切合现代人审美情味的各式各种的新年画,深受人的青。

竹年画画性。

它既承了唐朝手工制的格,又承了宋朝雕版印刷的技。

在制,和中国其余年画一,第一要刻成版。

可是,版在竹年画中只起廓作用,最后达成所有靠手工彩,从不套色制作。

彩程,人叫做“一黑二白三金黄,五六色穿衣裳”。

不一样人的手笔,年画呈出不一样的格 ;同一个人制不一样的年画也会生不一样的兴趣。

正是竹年画的妙之。

竹年画色,烈明快。

年画人自由自在地使用着尽可能的色:桃、佛青、草、金黄⋯⋯ 大大,又、又刺激,充活力与活力。

但在烈的比中,也究造意与和。

人经常用少许的复色穿插在比烈的色彩中,以画面色。

他把多年来的配色,成了一句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深配浅、 ( )配淡,深浅淡要相。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

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

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

我相信,荚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

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現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

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

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于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

”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

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

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做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

一些小小说作者,受小小说文体限制,往往注重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而忽略对人物的塑造。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学校:班级:姓名:考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

这种美感往往指北京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在时间上却往往朝向传统,在文化经验上则生长出乡土记忆。

在中国文学的情感经验中,“北京”往往作为“古都”呈现出沉静、优雅的古典美学特征。

在欧洲现代文学中,“城市”替代“远方”“孤岛”成为流浪探险故事的目的地,是浪漫古典的乡村生活的对立物。

中国现代文学师法欧洲,共享着现代性叙事中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创造了一系列喧嚣、繁华的城市形象,与沉静质朴、停滞传统的乡村相互映照,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空间经验。

而在这样的普遍叙事中,北京作为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却成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这确实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与文学的特别之处。

不管北京经历了多少新的变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古都”几乎是北京统一的美学标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作家们面对列强纷至、战乱频仍的现实,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客居异国的寂寞中,他们频频回首,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

深邃天幕下悠远的鸽哨、街头缓慢细碎的驼铃、红墙古刹的千年记忆与细碎温厚的老北京市民的人间烟火……浙江才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诗意盎然、岁月静好的故都,让北京而不是江南来承载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

老舍在40年代写作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在20世纪最不堪、最狼狈的一段历史。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动,是相当复杂而又费解的。

为简要说明起见,姑且用两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一句叫“运意成象”,再一句叫“观物取象”,后者从属于前者,故总体上仍当以“运意成象”为标志。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

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

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

唐代古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受外物触发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呜”来提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而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便是根据这个原理。

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是又不然。

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其当下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于失之肤浅,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胚胎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

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不可不加注意。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那必须是一种诗意的宣泄方式,即借助审美的形态来作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且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

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欢迎大家练习!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

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

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

咎在朕躬。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

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

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推荐文章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热度:初三月考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热度:高一语文下册段考试题及答案热度: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热度: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热度:语文在考试中虽然相对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做语文试题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孙子兵法》首先是兵学圣典,但不仅仅属于兵学,而以其精辟的思想成为人类竞争发展各个领域都可受启迪的智慧学。

《孙子兵法》十三篇,先以兵道笼罩全书,再述战前的庙算以及物质、编制的准备,继之以战争中攻守、奇正、虚实、形势诸端的运用,其后为地形、战区、火攻、用间等具体战术,形成一个相当周圆有序的篇章学结构。

孙子讲为将之道,在于“智、信、仁、勇、严”,把智慧放在第一位,把勇放在第四位,把仁放在中轴上,其序列出于实践而独具深意,是有别于其他兵家的。

《孙子兵法》不是罗列战例,而是抽象地变成一种世人生存的智慧。

它能触动各种各样的思考,能穿透人类智慧的各个层面,是启动人的智慧发条。

孙武是“中国式”的兵学智慧,其武道是“止戈为武”。

由于立足历史实践和历史理性,《孙子兵法》往往能够简捷地揭示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实质性的规律。

它坦诚地告示:“兵者,诡道也。

”战争面对的对手是一个活动着的,甚至是诡异莫测的变数。

因此战争的过程,是一种以诡道破诡道的智谋和实力的较量。

通观《孙子兵法》,诡中有正,以正制诡,意在充分发挥以敌情为根据的自由精神的优势。

因而这种诡道并非神秘主义的,而是全面地多维度地论述和掌握兵学的“五事”“七计”,即俗称“诡道十二法”。

探究兵道于兵事之外,有利于把兵事纳入人类生存的更深广的时空框架来思考,在血与火的学问中化生出智慧与谋略的学问。

《孙子兵法》之所以受到普世的尊崇,一个基本性的原因是它在透彻的言兵中,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存的关怀。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高三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殚精竭虑息息相关B. 踽踽独行震耳欲聋C. 漫不经心纷至沓来D. 贵而不显琳琅满目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千家万户,它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为了使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C. 经过一年的刻苦努力,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D. 他的文章在《青年文摘》上发表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他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状况很好。

B. 那个节目很有意思,大家都很喜欢。

C. 这件事让他感到非常困扰。

D. 她的歌声如泉水般清澈动人。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变换后: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板,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

B. 原句: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观点。

变换后: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观点。

C. 原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变换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直名列前茅。

D. 原句:这个电影情节紧张刺激,让人难以入睡。

变换后:这个电影情节紧张刺激,让人难以入睡,让人难以入睡。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像无数颗钻石镶嵌在黑色的绸缎上。

B. 他的声音低沉,仿佛沉入海底的沉船。

C. 这座山就像一位巨人,静静地屹立在那里。

D.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就像一个孩子期待着圣诞老人的到来。

6.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写得真好,我一口气就读完了。

B. 你的文章写得不错,我再给你提点建议吧。

C. 这道题太简单了,你肯定能做出来。

人教版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亟待我们付出更多努力。

一、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1.雾霾天气频发。

由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污染源排放,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出现雾霾天气。

这些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质量。

2.水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部分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3.土壤污染不容忽视。

我国土壤污染面积较大,部分地区污染物超标,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二、政府采取的措施1.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政府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环境监测。

政府加大了环境监测力度,提高了数据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3.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政府通过媒体、教育、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4.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前景1.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环境污染。

3.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我国正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4.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环保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上面的文章,请完成以下题目:1.文章第一段中,“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污染源排放B.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C.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D.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文章第二段中,下列关于环境污染形势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雾霾天气频发,对人们的出行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危害B.水污染问题突出,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C.土壤污染不容忽视,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D.以上三项都是关于环境污染形势的准确表述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 xīn)B. 翻箱倒柜(fān xiāng dǎo guì)C. 呼啸山林(hū xiào shān lín)D. 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激烈的辩论,使得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让人热血沸腾,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D. 因为天气原因,原定的活动被迫取消,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 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手法的是:A.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B. 他是个勤奋好学的人。

C.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4. 下列词语中,属于成语的是:A. 美轮美奂B. 轻歌曼舞C. 好高骛远D. 井井有条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手法的是:A. 他的成绩优异,品行端正,为人谦逊。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C. 他勤奋好学,努力拼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D. 这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插图精美。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手法的是:A.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B. 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起。

C. 小草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D. 那条小溪欢快地流淌着。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手法的是:A.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那条小溪欢快地流淌着。

D. 雨后的小路泥泞不堪。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比手法的是:A.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C. 他的成绩优异,品行端正,为人谦逊。

D. 那条小溪欢快地流淌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9.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______,这篇文章被誉为“______”。

高三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

高三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精神焕发炽热如火B. 眼疾手快妙手偶得C. 赴汤蹈火画龙点睛D. 走马观花拈轻怕重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

B. 为了确保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C.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D. 他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加班加点,因此他的业绩一直名列前茅。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热情洋溢,给人以温暖如春的感觉。

(洋溢:充满,广泛传播)B. 我们在比赛中奋勇争先,努力拼搏,最终获得了胜利。

(拼搏:勇敢地战斗,拼命地奋斗)C. 他的讲话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入胜:吸引人,使人着迷)D. 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追求更好,永不满足)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你知道吗?”他问我,“那座山叫什么名字?”B.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被称为“四大名著”。

C. 他看过很多书,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值得一读。

5. 下列各句中,运用修辞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笑声像春风拂过,温暖人心。

B. 这座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国的大地上。

C.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疑惑,仿佛在问:“这是真的吗?”D. 那个孩子跑得像兔子一样快,一下子就追上了前面的同学。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描绘了怎样的景象?7. 《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 《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怎样的历史画卷?9. 《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10. 《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怎样的田园生活?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36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步入网络时代,“字库”的外延逐渐扩大,从专指为印刷排版等制备存贮的成套实体字符,扩展到代表一组特定字符的集合。

字库建设也随之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各式各样的网络字体成为便于社会大众取用的艺术符号。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更让网络字体有了愈发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社会对网络字体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打开互联网搜索“字库”,各种新鲜的印刷体、美术字、硬笔和软笔手书字体跃入眼帘。

随意点进一个字库网站,可供下载的免费或付费字体便达上千种,还有相关“手写字体入门课”等等。

如此多的字体,特别是手书字体纷纷“入库”,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不可否认,手书字体中不乏具有一定书法审美价值的字体,然而也有一些字体设计者为使字体具备“入库”的特殊风格,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既不符合书法用笔规范,也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如果任由这种“带病”的手书字体格式化、体系化、批量化,为大众所下载、运用和传播,不仅会拉低大众审美水平,更易造成社会用字混乱和信息识读困难。

汉字书体的形成自有其历史、标准与价值。

篆书,是先民想象力和现实的生动结合;隶书,是笔画化现代汉字的起点;草书,是汉字书写向纯艺术迈进的产物;楷书,是汉字规范化发展的标志;行书,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历史上风格独特的书法,如东晋王羲之的行草,潇洒飘逸,是“魏晋风度、品藻万物”的美学体现;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是唐朝正大气象的法度显现;宋代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法家,其书法追求抒发胸中意气;元代赵孟頫以及明代祝允明、王铎等人的书法注重形质妍美。

因此,人们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书体和书风的演变是时代审美特征的反映,不可能凭空产生。

早期电脑字库中,大家公认的优秀字体除了宋体、楷体、魏碑等印刷体、美术体之外,还有以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为代表的手书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上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异军突起,而这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导位置的乡土叙事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有观点认为都市叙事对乡土叙事具有超越性。

实际上,乡土叙事和都市叙事是两个独立的叙事体系,它们之间应是相互补充的。

丁帆认为,“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为世界性母题,上述现象是“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激烈冲突”的结果。

②上世纪90年代文学大潮汹涌澎湃,但都市小说中很难发现光闪闪的金子,没有出现卡夫卡、萨特和加缪式的深刻作品,也没有董桥式的反讽、幽默作品,更没看到大关心、大钟爱和大悲悯的作品,这表明都市叙事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乡土叙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可以为都市叙事的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③在叙事对象上,可以用“他者”视角深入都市生活。

五四时期,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缓慢转型。

一大批知识青年被抛出了沿袭千年的生活轨道,他们从偏远的乡村故土走入现代都市,寻求现代文明。

“现代人”的意识觉醒,使得他们开始以“他者”的眼光去观察故土。

现在都市叙事要以“他者”的眼光去读懂都市,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创造了当下颇为复杂而又丰富多姿的生活景观,作家要以认同都市的思想参与“都市乡村”的建构,细心体验都市的日常生活,书写“城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准确把握都市意识和都市精神。

④在叙述立场上,都市叙事可以借鉴乡土小说终极关怀的立场。

终极关怀是对于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探求,它的着眼点在于未来。

但“终极”本身不是一个时间性、历史性的概念,而是一种理想的完美形态,恒定地指向对现实的超越。

像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小说,都在人类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反思历史、批判人性、追问灵魂。

他们同样关注当下,只是不像某些都市小说只关注现实的当下,而是将当下的现实和人类终极关怀结合在一起。

只有在现实层面上突破超越,向人性更深处挺进,在具体形象的超越上展现人类的整体处境,体现作者的大悲悯、大关怀,才能塑造出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⑤在叙事结构上,都市叙事可以借鉴乡土小说空间化的叙事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出现的空间叙事是乡土小说叙事理念的变革。

这种空间叙事结构可以打破某些都市小说个体化的线性结构模式,不是将个人的体验横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上,而是穿越政治、时间和个人,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对特定历史时空之中的人和事进行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和审美的深度思考。

⑥在叙述语言上,都市小说要借鉴乡土小说的含蓄、凝练、张力与诗意的语言特色。

鲁迅的乡土叙事追求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

”又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语言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他反对文字的意气浮露。

都市叙事的语言,也要力求情感美与色彩美。

(摘自《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7日14版,有删改)1.下列对“乡土叙事”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上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异军突起的背景下似乎呈现出窘相。

B.乡土叙事并没有被都市叙事超越;乡土叙事和都市叙事同为文学的世界性母题,是两个对立统一的叙事体系。

C.乡土叙事的视角是“他者”视角,“他者”的眼光源于五四期间从偏远的乡村进入都市寻求现代文明的知识青年。

D.《阿Q正传》《白鹿原》等乡土小说将当下的现实和人类终极关怀结合起来,因此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段由两种叙事的发展状况谈起,接着明确了它们的文学地位,最后指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冲突会影响文学创作。

B.②段在简单评述都市小说之后,具体分析了都市叙事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对比的手法明确了乡土叙事的积极作用。

C.③至⑥段从叙事对象、叙述立场、叙事结构和叙述语言等四个角度阐述了乡土叙事能给都市叙事的发展以有益启示。

D.从整体上看全文是总分的结构,在分说部分采取的是并列式的论述方式,整篇文章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语言明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世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没有佳作,渎者没有看到深刻、幽默反讽的作品,更没有看到大关心、大钟爱和大悲悯的作品。

B.现在的作家在思想上认同都市,也有读懂都市的眼光,他们体验着复杂丰富的都市生活,对都市意识、都市精神的把握精准。

C.都市叙事可以借鉴乡土小说的空间叙事形式,从而打破部分作品个体化的线性结构模式,实现政治、时间和个人的穿越。

D.都市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应当学习鲁迅、沈从文等人的小说,追求含蓄、简约、纯真、凝练,力求情感美和色彩美。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记鸽(清)管同叶侯之家获二鸽,缚其翅而畜之野。

狸者知其不能飞也,攫而食其雌。

雄者怒,奋其喙啄狸,狸嗥而去。

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

雄因自恃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管子曰:吾观狸鸽之事有深感焉。

当夫狸之始至也,盖欲攫鸽雌雄而并食之矣。

然而力疲于雌,又度雄者知必死而致力,则权嗥而去,以避其锋,兵法所谓穷寇勿追,强而避之之说也。

及其再至,非不欲先食雄,然而知雄必备而雌无备,故先易而后其难,且示雄以若独食雌者,而使之不忌,兵法所谓诱之骄之者也。

至是而雄固已怠矣,乘其怠而突取之,则计无不得,兵法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

吁!狸所为悉合于兵法,鸽乃游其术中而不悟也。

吾思鸽之与狸诚为非敌,然雄啄狸,狸始未尝不畏。

使彼雌雄者并力相扶,以与狸为难,狸虽强,何至并为所食哉!恃一己之强,而不知援其侪类,侪类亡而己亦随之,可慨也夫!抑吾又思之:夫鸽虽小鸟,然健而善飞,当其悬哨薄云,虽鸷若鹰莫能害,而何惧一狸乎?以见获于人而遂不能飞,以不能飞而遂为狸所食。

然则世之见获于人者,其亦可为深虑也已!【注】①悬哨,高飞呼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奋其喙啄狸奋:张开B.度雄者知必死度:估计C.雄固已怠矣固:必定D.当其悬哨薄云薄:与“厚”相对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缚其.翅而畜之野则或咎其.欲出者B.有深感焉.犹且从师而问焉.C.知雄必备而.雌无备吾尝终日而.思矣D.以.见获于人以.其无礼于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侯家先后得到三只鸽子,其中两只是雌鸽,一只是雄鸽,被狸分三次吃掉;在狸第一次进攻时,雄鸽曾奋力抗争过。

B.狸为了吃掉鸽子采取了种种手段,这些手段依次符合“诱敌骄敌”“穷寇勿追、强而避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策略。

C.悲剧之所以产生,一是鸽持一己之强而不与同辈并力相扶,以致被狸各个击破;二是见获于人,被捆住了翅膀,因而被狸所乘。

D.本文是一篇寓言小品,以叙为辅,以议为主,议论部分始终紧扣故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揭示了“狸鸽相斗”背后蕴藏的意义。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4分)(2)兵法所谓诱之骄之者也。

(3分)(3)狸所为悉合于兵法,鸽乃游其术中而不悟也。

(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8分)新春感事(明)王稚登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

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

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

【注】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8.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分)9.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择6小题,每空1分,共6分)(1)潮平两岸阀,。

(王湾《次北固山下》)(2)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3)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4),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5)蹑足行伍之间,。

(贾谊《过秦论》)(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8),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旁宫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炉火张炜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

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

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大家从遥远之地汇集一起,有的甚至跋涉了一百多里。

他们在阅读别人的或是自己的东西;或倾听,或热烈辩论。

常有人泪花闪闪。

那是个贫寒岁月。

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

他们大多是一些流浪者,一些年纪轻轻的流浪汉。

他们在山地和平原奔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

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

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

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

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

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

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

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苍穹,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那些杰出人物的高大身影,已经不会倒塌。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使人又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人有精力充盈、火力四射的青年时代。

在那个时期,他们往往有着美好而壮丽的举动。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春天的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

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

炉火燃起,停电之后又点上蜡烛。

再后来,那狭窄的室内空间已经有碍于激烈冲撞的思想了。

他们先后走出,走到郊外山上。

在山上那层层开凿的台阶上,他们坐成一排;有时站立,挥动手臂展开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