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第一个十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 19世纪末的三次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2)白话文运动的开始和翻译小说大盛裘廷梁(晚清)等的提倡

(3)《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刊、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4)思想启蒙运动的推进①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②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5)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八事”着手)

(6)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7)三次反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林纾“学衡派”“甲寅派”

文学革命的社会效果和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中国化“意象派”;

(1)从外国文学运动得到的启示

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胡适“三大主义”)

文学历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等人最初提倡的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

人道主义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2)运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

鲁迅广泛吸收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写出《狂人日记》等一批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石作品

郭沫若浪漫主义诗篇《女神》

郁达夫《沉沦》等“自叙传”抒情小说

2.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研会(1921.1-1932.2):北京第一个文学社团,艺术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6-1929.2):东京,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

语丝社(1924.11-1930.3):以散文为主,孙伏园发起

新月社:北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

南国社:田汉创,戏剧

湖畔诗社:主要以爱情为主

未名社(20c中期)青年作家,得到鲁迅大力支持,主要是乡土作家

语丝社、未名社与文研社相近

南国社与创造社相近

(1)、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A、文学主张

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封建文学观,另一方面倡导“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B、对文学史的贡献

①提出了“为人生”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与推动了现代文学创作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健康向前发展。

②积极进行新文学的创作实践,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

③重视和提倡了文学批评,对促进和繁荣新文学创作起了很大作用

④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许多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对促进新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A、文学主张

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而在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把作家内心的自然要求看成是文学的原动力,尊重自我和天才,强调灵感和创作的绝对自由。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浪漫主义。

B、对文学史的贡献

①使浪漫主义成为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

②较早地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③率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④积极地进行了新文学的创作实践。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胡适:“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2)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即兴言志”和“美文”的提倡。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第一个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新文学的萌芽期(1917-1920)文学革命理论准备,创作尝试(鲁迅,郭沫若)

(2)文学大解放的活跃期(1921-1926)新的文学社团出现,散文,戏曲也发展,很多文学家登上文学舞台

(3)1926北伐开始-1927创作沉寂,为无产阶级革命兴起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的情调的流行;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3.五四时期作家的精神特征

(1)最注重创作创新,又最懂得继承

(2)最希望自由,又最懂得责任

(3)最犀利最无情的批判,揭露人性的特点,解剖自己,同时又最懂得深情的关怀整个人类(人文关怀)

(4)最渴求开放又最懂得立本

第二章鲁迅

一、鲁迅生平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进入“三味书屋”后,改为豫才。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为周树人。祖籍河南省汝阳县。鲁迅是其在《狂人日记》中首次使用的笔名。

1.影响鲁迅一生的三件事

(1)祖父入狱

(2)包办婚姻(朱安),许广平,为其生下周海婴

(3)兄弟失和。与周作人交恶

2.鲁迅的创作

(1)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3)《热风》《坟》《华盖集》等十六部杂文集

(4)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5)书信集《两地书》

(6)翻译了很多域外小说

3.鲁迅思想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1881-1918)创作准备时期,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

中期(1918-1927)创作爆发期,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后期(1927-1936)共产主义战士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知识分子形象和农民形象是《呐喊》和《彷徨》中的两类基本形象

(1)农民形象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故乡》中写闰土时所用的五个字:“辛苦而麻木”;或毛泽东评阿Q的九个字:“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论十大关系》)。闰土、阿Q是如此,祥林嫂、爱姑也是如此

(2)知识分子形象

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白光》中的陈世成)

有四类虚伪,庸俗,假道学士的知识分子(《肥皂》中的四铭)

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的代表(《祥林嫂》中的鲁四老爷)

觉醒的知识的分子

2.《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

(1)简洁和凝练

(2)构思的朴素和平实

(3)讽刺的成功运用

3.《呐喊》《彷徨》对现代小说杰出的贡献

(1)表现的深切——题材的开拓性,思想意蕴的深刻性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劳动人民的小说家,在平等的方面描写,接触他们的精神领域。

(2)格式的特别——民族新形势的创造

A.文学典型的新贡献——“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塑造任务的方法

B.艺术手法和文体的创新

a.叙事体的章法和结构:淡化章节,重视小说空间拓展,展示生活场景片段

b.叙述角度,视角丰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采用日记体,手记体,倒叙体等

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并运用精神分析

C.冷峻,深邃的艺术风格

三、说不尽的阿Q

1.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第一部推向世界

2.阿Q的革命观:存在问题

3.阿Q的接受观:(1)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30、40年代,反省、改造国民性弱点

(2)50-70年代,阶级分析

(3)80年代反封建思想革命,关注国民性弱点

(4)近来关注精神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