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什么是“主气、客气、司天、在泉”?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什么是“主气、客气、司天、在泉”?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黄帝内经》不仅包含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基础理论部分,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运气学说”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问》81篇里,关于“运气学说”的就占了6篇之多。
但因为其内容实在过于深奥,尤其是对古文水平逐渐降低的现代人来说,更是晦涩难懂。
所以,当代中医、尤其是院校毕业的年轻一代中医,即使读经,也基本将“运气学说六篇”选择性忽视。
精读《黄帝内经》,理解四时养生,阴阳五行,脏腑虚实,卫气营血虽然,客观点说,我自己对运气学说也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希望本文能做出什么有深度的论述。
但希望能借此机会,让“运气学说”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首先,运气学说里的“运气”二字,就很容易被现代人误解为“走运”。
其实,所谓的“运气学说”,比较客观地描述,应该以“五运六气”更为合适。
其内容大致为:五运:也就是根据“天干”来区分:甲己之年土运;乙庚之年金运;丙辛之年水运;丁壬之年木运;戊癸之年火运;这个五运,也就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了。
而且,五运是亘古不变的,永远按照这个规律来区分。
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定律公式”。
六气:根据地支来分区分的:所谓六气,名字和经络学说里的术语一致,也就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如果想便于记忆,也可以简化成“厥、少、少、太、阳、太”的次序。
这个顺序也是千古不易的。
和一年四季的交替一样,每“一气”各主管大概60多天。
为了便于和五行生克对应,初学者可以将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视同为“火”。
于是,六气也和五行一样,具有了生克的逻辑关系。
如果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五运六气都是固定不变的,这有何奥妙可言?难懂的还在后面呢。
在运气学说里,一年的“六气”,又有“主气”和“客气”之分。
关于天干和地支的配合,有一点点传统文化功底的人都知道,甲子乙丑这样的配合,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可以有60个不重复的组合。
历代道医对六字气诀养生功法的贡献
2. 3 丰富了调气法 孙思邈进一步把六字气诀衍化发展成为 12
刘氏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他据中医的五行理论,并
种调气法: “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气 结合切身体会,提出了六字气诀新的应用原则。按五行生克之
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吹五十 理,肺之实证既可用“呬”字泻之,也可依据中医理论中“实则泄
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淤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 [13] 李其忠.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15] 综上所述,生命本于阴阳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石,阴阳平衡
即为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协调阴阳即为中医养生的最高准则。
的医药学家、道学家,为晋唐道医之典范。《养性延命录》全书分
六字功法虽着重于吐气的运用,但因在吐气前先有“微以引
上下两卷,共六部分内容,其中《服气疗病法》和《导引按摩法》是 之”的长息,故仍有“服气”的意义。古人对此很重视,《养性延命 论述气功诸法的专著。如《服气疗病法》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的行 录》有“天恶风猛大寒大热,勿取气”[1]之文,是告诫不要在天气
体的“本然之真”,为后世留下 了《阳 常 有 余 阴 不 足 论》、《养 老 [2] 夏延章. 大学中庸今译[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24.
论》、《饮食色欲箴序》、《茹淡论》等阐述养阴与健康长寿的中医 养生学的经典篇章。 7 房事养生,本于阴阳
性,是人类与身俱来的天性、本能。其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情 感活动及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即《孟 子 · 告 子》所 谓“食 色,性 也”。古人称“阴阳交则物生,阴阳隔则物杀”,强调男女不合则 违背阴阳之道。《素女经》也指出: “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天 地得交会之道,故 无 终 竟 之 限。”古 代 养 生 家 正 是 以 阴 阳 之 道 为
刘静(北中医11级东硕)五运六气之我见
五运六气之我见与运气学说初识,是在大二年间翻看的《子午流注针法》,当时只觉其晦涩难懂,也没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便浅尝辄止。
为窥运气之全貌,遂选修了《五运六气讲座》,当真受益匪浅。
存在即是合理,运气学说是古人通过对太阳运动和昼夜寒暑变化的观测而总结出的客观规律,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糟粕,个人觉得它的实用价值应该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
通过5周的学习和相关书籍的阅读,不仅重燃了我对中医的激情,也更坚定了我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传统文化的信仰,这不失为一件幸事。
但是几千年文化的失传与断层,使的运气学说的学习异常的艰难,5周的时间实在太短,说懂了也只能说是会计算了、会背天干地支24节气了,对于深奥的运气学说仍难窥一斑。
因此笔者在此只能说浅谈学习运气学的体会,其间亦有些个人粗鄙的见解,不对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谈一个问题,首先要追本溯源,那么何为五运六气?五运即地之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六气指天气,是为风、热、火、湿、燥、寒;运气学说即为天之六气加于地之五行后一切物候、气候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并以此决定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一套理论体系。
其归结起来有三大系统:中运主一年之主气;主运(司天)与客运(在泉),分主上半年与下半年之气;主气与客气,主气为每年不变之气,而客气则首尾相接,变幻无常。
例如分析1954年4月21日的气候状况,从大寒节算起,可知1954年为甲午年,主气为土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4月21日为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厥阴风木。
可知1954年上半年可能较为湿热,下半年以燥气为主。
4月较容易受到风气影响。
在推断运气变化时,应知“五运相袭, 而皆治之, 终期之日, 周而复始”,即天气物候的变化肯定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在具体运用中就要做到“既识一定之常规, 再审不定变化情”,既不能迷信盲从也不能“未达天道之常变, 反谓气运不相应。
”下面,我想谈一下困扰我已久的“三阴三阳”问题。
《内经》、《伤寒论》都论述有“三阴三阳”,然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分析主要伤寒学派医家学术思想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0年12月第35卷第12期CJTCMP,December2020, Vol.35, No.12•6369 •参考文献m孙广仁.金鑫,邢玉端,等.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5-213[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81-292 m陈谷嘉.朱元璋与明初理学.并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43-53[41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2-247 [5丨蔡方鹿.朱熹理学与经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乂2006,33(2):14-19[6]肖毅.清代考据学对温病学形成发展研究.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7丨黄宗義.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10:220-221[8|刘时觉,林乾杨观虎.丹溪学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4:109-138[9]刘时觉.丹溪学派活动大事年表.囡古义知识,1999(2):26-30 [10丨常存库.丹溪景岳,两端一源—滋阴与温补学说的历史原因和哲学依据.中医药研究杂志,丨986,3(2):17-19丨11]张学智.儒学发展W史简述.船山学刊.2017(^83-90[12]周艳杰.朱丹溪学术思想举要.四川中医,20丨4,32(2):27-29丨131陈伟,许宝水朱j>]•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中同现代医生,2018,56(19):142-145.149[14】田思胜.朱丹溪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59丨i5i毛其州,张冀宙.浅谈个东m与朱m奚之脾胃学术思想.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2):24-25丨16]姚#鹏.宋明理学理欲观与丹溪医学.医学与竹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丨丨):54-56[17]马小艳.朱丹溪养生思想研究.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13-16[18]冯天瑜.明代理学流变考.社会科学战线,〗984(2):37-45[19丨朱汉肖巍.张景岳民哲思想的理学渊源.现代哲学,2007(6): 117-122丨20]尚力,姚洁敏.李明,等.理学“形而上”特征对张介宾学术理论的影响.丨: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5):22-26丨21]肖巍.张景岳医学思想与宋明理学关系之浅探.义史博览(理论),2007⑴:36-37[22]叶瑜.浅探理学对张介宾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2013(收稿日期:2019年7月3日)•研究报告•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分析主要伤寒学派医家学术思想杨必安、高楠楠2,曹丽娟\黄作阵1r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丨00029;2清华大学医院,北京100091;3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100035)摘要: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以来,历代研究伤寒学说的医家其多,但是由丁-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医理深奥,故历代医家对其诠解不一,差异非常大。
运气杂说▏六气大司天与医家学术特点浅述
运气杂说▏六气大司天与医家学术特点浅述“六气大司天”理论缘于运气七篇之经旨,明代汪机、王肯堂已有发明,至清代王丙、陆懋修而得完善。
汪机按“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见北宋邵雍《皇极经世》),称“自开辟来,五气秉承元会运世,自有气数,天地万物所不能逃”,并举梅疮之作与小儿痘症之治,强调气运变化对病症及其治法的影响规律。
王肯堂作《医学穷源集》,称见《内经》运气之说“始得拨云雾而见青天”,“得元会运世及三元运气之说”而后恍然而悟,以为“圣经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
清代陆懋修《世补斋医书》做“六气大司天”专论,明确“大司天”之名,指明上、中、下三元的起止时限,强调“古人用寒、用温各随其所值大司天为治”,完善“六气大司天”之说。
“六气大司天”是在《素问》运气七篇所述自然与生命时间周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推演而丰富和完善了自然、生命、病疴变化规律的时间层次离合模式及其调谐方法,从而成为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
大司天理论以60年为时间单元,前30年为司天之气所主,后30年为在泉之气所主,类似一年的上下半年分别为司天之气、在泉之气所主。
大司天理论以 360 年或 3600 年为时间周期,也类似一年的司天、在泉之客气按十二地支的推演。
一年的司天在泉能够描述一年的气候特点,“六气大司天”则是对60年的总的气候变化的描述。
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特点必然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传统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小到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的整体性,再到人与地域的整体性,大到某一段时间内人与气候特点的整体性,大到六十年间人与气候的整体性,事实上中医的整体观念小到个体,大到群体,追求个性,但也重视共性,由此衍生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我们生存气候环境存在着寒温的变化规律,竺可祯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提出,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呈现出寒暖交替的变化规律,包括4个温暖期、4 个寒冷期,而中医学术流派的“寒温”倾向变迁与气候环境的寒温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契合。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
《淮南子·氾论训》言“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顾植山认为,学术流派最终要完成其历史使命——融入主流学术中去[1]。
任应秋[2]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中论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医学流派,亦认为医家论病之法各有所宜,皆活人无数。
为进一步探求各家学术流派之间的异中之同,以下试从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去分析,以期打开五运六气的奥秘之门。
1 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与各自所处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客观上相合 “六气司天”是五运六气岁气逐年变化的规律,“六气大司天”是在《黄帝内经》“六气司天”的基础上以“六十年为一大气”的岁气变化规律。
“六气大司天”理论源于运气七篇之经旨,由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而初见端倪,经明代王肯堂结合邵雍易理之学进一步发明,至清代王丙、陆懋修得以完善和呈现。
1.1 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1.1.1 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 费启泰为明末清初医家,主攻痘科。
用药力纠前人之偏而专寒凉。
他首次提出以60年为基本单元的“大运”概念,就是六气大司天。
费氏基于“大运”理论对宋金元医家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的学术观点进行分析,如其《救偏琐言·卷二》“尝稽东垣一以保脾为主,河涧一以滋阴为重,子和一以荡涤为先,皆能表表于世……要知大运之使然,非三氏之偏辟也[3]”。
费氏言明李东垣之固护脾胃,刘完素之滋阴清热,张子和之荡涤攻邪,三家治法虽相异,但却皆能彰于后世,实为医家各自所值“大运”—六气大司天的不同,而非医家立法之偏,明确肯定了六气大司天对金元医家学术观点客观上的影响。
1.1.2 明代医家王肯堂发明 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医学穷源集·三元运气论》中云“天地定位,寒暑递嬗,大为一元,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4]”为基于北宋理学、易学大家邵雍《皇极经世书》“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的元会运世理论所论述。
除此之外,后文所述“间尝考之往古,验之当今之务,而觉六十年天道一小变,人之血气与天同度[4]”中,王氏考究古代历代医家之法并验之于当世后,提出了“天道六十年一小变”的概说,将六气大司天理论进一步阐释发明。
六气大司天理论及详解
六气大司天理论及详解中国传统历法将一个太阳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又可纳入十二月。
十二月,十二支,十二辟卦,这些十二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类的历史。
但是这些循环都是简单的重复吗?邵雍在《皇极经世》中以元会运世理论描绘历史发展的规律:一元为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
邵雍认为气变的周期是三百六十年,每隔三百六十年就会有大的变化。
那么一元就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这个是天地循环的大数。
《西游记》开头借用邵雍的理论讲到:“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
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
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 ... 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
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
故曰人生于寅。
”这是长视野的大历史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观。
天地循环的周期也就是气机流变的规律,气机的流变形成一定的象,古人有许多观象的方法,通过观象来反证不可捉摸的气机。
有观天象以确定气机的,譬如《淮南子·天文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其中以斗杓所指定时间,定气机。
有候风以确定气机变动的,如《乙巳占》中讲:“风者,是天地之号令,阴阳之所使,发示休咎,动彰神教。
”它讲风是是天地之号令,为天地之合气。
风的来向不仅代表气机的流转,也代表其所主之养伤。
譬如《灵枢·九宫八风》说:“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也。
”这不仅讨论了候风以明气机的问题,也涉及到自然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而《黄帝内经·素问》中讨论气候和人体疾病关系最多的当属七篇大论,即我们所讲的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通过干支工具来解读每年气机的流变规律,不懂五运六气要想研究人体疾病其结果可想而知。
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性初步探讨
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性初步探讨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性初步探讨吴新明,宾炜,老膺荣,古求知,柯资能中医学的五运六气理论着重阐述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机制和算法,对于传统中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也被应用在疫病预测预警方法的研究中。
五运六气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最终明清医家提出“六气大司天”理论,该理论较好地揭示了不同学术流派产生的时间要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探讨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之间相关性,对于加强中医流派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六气大司天理论的思想根源1.1 疾病随环境的变化六气大司天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刻的自然规律背景,致病因素随着时空不停变化,疾病类型也必然随之而变化。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是基于具体疾病类型提出的方案,故而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1.2 统和学派矛盾的动机六气大司天理论的提出是源自中医学传统学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为了整和中医学内部多种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相互分歧。
王丙、陆懋修等人就在传统运气的基础上,经过理论推演而提出“六气大司天”理论,就是针对众多学术矛盾提出的一个初步解决方案。
1.3 象数学为前导在早先的易学研究过程中,北宋·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提出宇宙衍化先天象数学规律,为本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在该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明代医家汪机受邵雍影响,认为在五运六气之外,还要认识 60 花甲以上的更长周期,提到了“世运会元之统”。
此外,《皇极经世书》还启发其后代的术数家在元末提出了“三元九运”等地理推算体系,成为影响明·王肯堂“三元运气论”重要思想的根源。
2 理论内涵分析清代医家陆懋修,字九芝、勉斋,号江左下工、林屋山人,文和( 今江苏苏州) 人,家为世医。
少攻科举,中年从医,勤于著述。
现存《世补斋医书》,包括“文集”、“不谢方”、“伤寒论阳明病释”、“内经运气病释”、“内经运气表”、“内经难字音义”等若干内容。
五运六气
谁是大气变暖的罪魁祸首?许多人认为是人类自己,是人类无止境地开发、索取、享用的结果。人类真的该承担罪责吗?
前些时候,有新闻报道,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一个经考证为汉代以前的码头,说明这沙漠曾有过广阔的水域。我们至今未见到人类曾在这里有过大规模开发的记载,那么这片土地何以变成了沙漠,码头何以埋在了沙丘之下?恐怕谁也无法将之归罪于人类。
在世界各地,几乎年年都有森林大火发生,20多年前的兴安岭大火、前年的希腊大火、这两年的美国加州大火,哪一场大火不是在增温?哪一场大火不是在排放二氧化碳?我们却没有见到周边地区气温升高的报道,如果说它们烤化了北冰洋的冰川,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这些大火与几千个发电厂或数万辆汽车的排放相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
与其现在花大力气去防止大气变暖,不如赶快为解决淡水而未雨绸缪。改变大气变暖不是人力可为,而解决淡水缺少却是人必当为,舍当为不为而取不可为强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气运的叠加
陆懋修依60年一个“甲子”的准周期,“扩而大之”,以6个60年,即360年为一大运;以6个600年即3600年为一大周。并“从厥阴风木运始”进行推算。
人类该怎么办?
面对大自然的变化,面对大自然的规律性变化,人类该怎么办?是改变地球的转速,还是调整与太阳的距离?是把大气层的暖被揭开几层,还是让海水的蒸发把热量散到大气层之外?是把海水注入地壳让岩浆冷却,还是把月亮上的冷气输送到地球?这恐怕都只能出现在神话或科幻故事里。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道行”。
中医门派很多,但主要分为寒凉派和温热派,只有当它们疗效十分明显时,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认可,成为当时的名医名派。而探究其内在原因,则是与当时的气运变化相应。中医历来主张因人、因时、因地施治,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大司天理论探讨元明医家用药规律
大司天理论探讨元明医家用药规律《素问·四气凋神大论》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可知阴阳四时气机的变化.宜知晓并顺从.才能明白病理之所在与治理之所生.对疾病的治疗才能中肯合綮.而痊之愈之。
而阴阳四时的道理可分一日的阴阳叫时,如:寅卯时为春.寅其阳.卯其阴;巳午时为夏.午其阳.巳其阴”申酉时为秋.申其阳.酉其阴;亥子时为冬.亥其阴.子其阳。
另有月的阴阳四时、年的阴阳四时、60年的阴阳四时、360年的阴阳四时等。
所以在唯物辩证的原则之下.时间气机的变化是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则。
是故《内经》乃云:“必先岁气.毋代天和。
”必先了解岁气.在辨证原则下.年年月月日日.其气机的不同.方知病之所起.而不会只是针对病证的症状穷追滥打。
《四气调神大论》又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未成而已知何种病病气将至.而预先防范。
或病气未至.已知所将至之病是何气运所生.如此岂有失治之理?若是病气已至方才思索、判断何种病证。
在智虑有所不足.察色有所不明.按脉有所不清的情形下.岂能不误治而夭殃?为了证明五运六气的运转道理.于是考察历史上在每一大司天的气机之下.人们病气的统一现象.医者用药的相同趋势.以建立对五运六气的信心.转而运用于未来临床的治病上.所谓“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是也。
1大司天的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帝日: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日: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
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
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又云:“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
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天地之至数.五日为候.三候十五日为一气;二十四气为一年;六年天气循环一周.谓之一备。
基于“六气大司天”的中医学术流派创新规律认识
特征 , 中 医五 运六 气理 论发 展成 熟 的标志 , 为从 是 也 中医学理 论创新 的 自身 动力 与规律 出发探讨 中医学
术 “ 家纷 呈 ” 各 所蕴 含 的一致 性理论 内核开 启 了一扇
自为 家法 , 一代 宗师 。 成 刘完 素《 素问玄 机原病 式》 称
“ 医教要 乎 五运六 气 ” ,识病 之 法 ,以其 病气 归于 五 运 六 气之 化 ” 纳 医经 病 机 于五 运 主病 、 , 六气 为病 之
理 论核 心 。“ 五运 六气 ” 自王 冰补 入《 问》 素 运气 七篇
而传 播 于世 。 对后 世众 多 医家产 生重要 的积极 影 响 。
也伴 随 而来 学术争 鸣 。
11 “ 运 六 气 ” 阐 发 医 理 而 言 . 五 为
《 问》 气 七篇 文辞 古 奥【 篇 帙浩 繁 , 写体 素 运 l 1 , 撰 例 与《 问》 篇有 所 区别 , 医理 一 脉相通 。缘此 , 素 余 但
家” 的发 展规 律 , 见 大量论 述 , 均 已达成 学界 共识 。 从 中医天 人相 应 的整 体 观 念 出发 , 运用 “ 六气 大 司 天 ” 阐释 中医学术 流派 的形 成并 分析其 学 术特 色 的时代
察运 , 因变 以求 气 ” 五气 更 立 , 有 所 失 , , 各 非其 位 则 邪, 当其位 则正 ;知 常 而达变 ” 亢则 害 , “ , 承乃 制 。五
大 门。 文仅 基 于 中医“ 本 六气 大 司天 ” 律 的提示 , 规 探
讨 中医学术 流派 与各 家学 术特 点 的创 新 规律 ,探 寻 中医学 术发 展 的内在 动力 。 1“ 六气 大 司天 ” 志 着 中 医五 运 六气 理 论 的 成 熟 标 发展 中 医五 运六 气 理 论 是 以 阴 阳五行 学 说 为 纲 , 以
六气大司天
六气大司天六气大司天湖南大学靳九成教授通过现代天文学研究计算发现,七曜(日月与木火土金水星)视运动具有60年的准周期性,即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循环周期为60年,即一个甲子,又称为一元。
在五运六气体系中,每年都有不同的“司天”、“在泉”之气(分别对应天地),司天之气主上半年,在泉之气主下半年。
这只是“中司天”。
小司天是日气,详见《运气医算》栏目。
大司天则是以一元60年为单位,配属六气,大司天管前30年,大在泉管后30年。
小司天:日气中司天:岁气大司天:元(60年)气明·薛方山《甲子会纪》:“溯自黄帝命大挠作甲子,贞下起元,从下元厥阴风木运开始,(巳亥之纪)少阴(君火)为上元,(子午之纪)太阴(湿土)为中元,(丑未之纪)复以少阳(相火)为下元,(寅申之纪)则阳明(燥金)为上元,(卯酉之纪)太阳(寒水)为中元,(辰戌之纪)与六气相配属。
”三元六气黄帝之臣,大挠作甲子,容成制历,从黄帝8年(甲子年)起定为第一元,属巳亥之纪,厥阴风木大司天。
由此轮推至今,为第79元(1984~2043年),亦为巳亥之纪,风火当值,故全球变暖。
我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说,秦汉以来,华夏大地上的气候变迁情况基本符合六气大司天规律。
应“运”而生的中医流派在中医的发展长河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并形成了各家学说。
汉末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到了金元时期,出现了四大家,刘完素好用寒凉,朱丹溪提倡滋阴,张从正又主张攻邪,而李东垣则注重补土。
为了纠偏,明代出现了以张介宾为首的温补学派。
清代又兴起了占据中医半壁江山的温病学派,以及郑钦安的火神派。
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派别,归根到底是时运变迁的结果,中医各家学说都是应“运”而生的。
明清·费启泰《治痘须知大运论》:“尝稽东桓一以保脾为主,河间一以寒凉为重,子和一以荡涤为先……要知大运之使然,非三氏之偏僻也。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六气大司天》:“仲景之用青龙、白虎汤也,以其所值为风火也;守真…为三一承气汤,以其所值为燥火也;东垣以脾胃立论,专事升阳者,以其所值为寒湿也;丹溪以知柏治肾,专事补阴者,以其所值又为火燥也。
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
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衡阳王东海有些不懂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是迷信,是伪科学;绝大部分学中医的人面对中医学派争鸣中医名家相互批驳指责而无所适从,兴茫然之叹。
笔者自幼立志读尽天下医书,要将历代医家心法统一起来。
今天,这个愿望大致实现了。
医学院里得此,可让中学子早日成才;医师得此,可匡正治疗思路大方向;患者得此,可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
--------是为引言。
对中医不大了解的人中,有人称中医是伪科学,或者将中医归为迷信,邪术一类;然而数千年以来,我们的祖先,华夏大地上的古圣先贤们用中医理法救死扶伤,让无数的患者远离病痛,获得健康。
我家世代行医,父亲的药柜上书有“道法灵素,理合君臣”的字样。
这个“灵”“素”就是指《灵枢》《素问》,也就是《黄帝内经》。
我们所见到的《内经》是唐代医学家王冰王太仆编订的。
唐代出了个大医家孙思邈孙真人,孙真人以102岁(一说是141岁)的高寿名垂后世,以《千金方》等著作享誉中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编辑整理注释《内经》的王冰的光辉成就。
人们大众崇敬孙思邈孙真人,真正的中医研究者很感谢王冰王太仆。
这是因为:《内经》是中医学最宝贵的著作,也是中医史上第一部宝典,里面汇集了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主要中医理论。
书成之后,历经各朝变迁,到唐代时,散失不全几不成书了,王太仆动用国家机器又遇明师,终将《内经》整理成篇加以注释。
《内经》的医学成就太令人惊奇了,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圣神的作品,或是上一代文明留下来的医学成就,也有的人认为是当时的贤达通过内修内视修心悟道得到的医学真谛。
这些想法与推测似是有违我们常人的理解,但丝毫也无损于《内经》的神奇与伟大,而是更能反衬出《内经》的神圣宝贵。
《内经》一语,往往蕴意无穷,《内经》所讲的经络,所讲的五运六气似是超越了当代文明。
概括地说,《内经》以阴明五行学说为理论工具(这是不了解《内经》,不了解中医的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可信的原因之一),阐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针灸,五运六气(实是讲时空与人)等内容。
从运气大司天理论探析中医临床各流派用药变化
从运气大司天理论探析中医临床各流派用药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可知阴阳四时气机的变化,宜知晓并顺从,才能明白病理之所在与治理之所生,对疾病的治疗才能中肯合綮,而痊之愈之。
而阴阳四时的道理可分一日的阴阳四时,如:寅卯时为春,寅其阳,卯其阴;巳午时为夏,午其阳,巳其阴“申酉时为秋,申其阳,酉其阴;亥子时为冬,亥其阴,子其阳。
另有月的阴阳四时、年的阴阳四时、60年的阴阳四时、360年的阴阳四时等。
所以在唯物辩证的原则之下,时间气机的变化是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则。
是故《内经》乃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必先了解岁气,在辨证原则下,年年月月日日,其气机的不同,方知病之所起,而不会只是针对病证的证状穷追滥打。
《四气调神大论》又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未成而已知何种病病气将至,而预先防范。
或病气未至,已知所将至之病是何气运所生,如此岂有失治之理?若是病气已至方才思索、判断何种病证,在智虑有所不足,察色有所不明,按脉有所不清的情形下,岂能不误治而夭殃?为了证明五运六气的运转道理,于是考察历史上在每一大司天的气机之下,人们病气的统一现象,医者用药的相同趋势,以建立对五运六气的信心,转而运用于未来临床的治病上,所谓“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是也。
一、大司天的概念以60年为最小单元的大运气格局,是在以年周期为核心的五运六气基本格局基础上,以60年为一气或一运,进行推算的理论学说。
推算方法及其常、变规律,均参考以年周期为核心的五运六气基本格局,故不再展开论述。
目前较为热点的研究是对“六气大司天理论”的探讨,其产生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对不同时期百家争鸣的寒热、补泻等不同学术倾向的理论探讨,为历代学术流派与学术倾向分歧的理论探讨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路,但其分析结论与现代可能获得的大量气候资料、疫病资料的吻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
六气大司天理论历史源流考
六气大司天理论历史源流考柯资能;孙明;廖莲婷【摘要】六气大司天理论发端于清初费启泰的临床实践,是一种运气大周期学说,经杨璿、王丙、陆懋修医家引述、阐发和整理提高,成为一种解释历史上各家学说纷争现象的重要理论.费启泰在临床发现,与祖辈所见相比,痘疹病机发生群体性变化,经过反复思索,模仿内经岁气,建立三阴三阳"大运"理论,每气主事60年,提出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并借以解释东垣、河间、子和之矛盾,这些原则是运气大周期思想的运用大纲;杨璿抄录费氏之文,机械继承了费氏之说,但不能完全理解消化;王丙深受费氏影响,实际上建立了大司天年表,多举若干实例论证之;陆懋修承袭王丙之说名之"六气大司天",更增新例,编制了黄帝甲子以来77个甲子的大司天列表,用于解释史上众多著名学派的产生,六气大司天理论至此完整,并对中医学与医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10【总页数】3页(P1199-1201)【关键词】六气大司天;历史源流;周期理论【作者】柯资能;孙明;廖莲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 230026;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6六气大司天理论是明清医家以《黄帝内经》中的运气学说为基础,为探索并解释疾病特点和医家用药特点的中长期变化规律而提出的一种周期理论。
它把运气学说中逐岁而更的“司天”之气扩大为60年一变的“大司天”,是中医发展史上难得的理论创新。
对此学说的历史源流,以章巨膺、鄢良、王琦、杨威等学者都曾做过研究。
章巨膺在上世纪60年代指出:“这种运气学说,费建中、杨栗山言之,王朴庄倡言之,陆九芝更推广其义,大做文章。
[1]”他基本勾勒出此理论的发展脉络。
鄢良对4位医家的分析较详[2],但对费启泰、杨璿、王丙的认识尚可商榷。
他山之石六气大司天理论
他山之石六气大司天理论为何现在多肝病?为何李氏砭法八大理论把肝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之一?除了情志因素影响以外,五运六气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从五运六气大周天来看,1924~1983年,属第七十八甲子,寒水湿土主事,故扶阳较多。
1984年到现在第七十九甲子,就是风火之气当权了。
风火之气盛行。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
”肝气易盛(“气有余便是火”——朱丹溪语)肝血易亏是当前民病的大趋势,这是大的趋势。
故治则多以舒肝为主。
李氏砭法肝胆论,应运气天时而生,故当下疾病,十有六七与肝有关。
且目前阴虚人较多,李氏砭法以疏通为要,治则多以生津,降火为主。
与朱丹溪临床多有交集,按大司天理论,确实有共通之处。
第67(1264-1324)甲子,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约成书于元泰定四年(1327),由罗知悌口授、朱震亨述录而成。
朱丹溪(1281~1358年))。
如何理解大司天的理论,可参看邢玉瑞先生的文章《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与现代研究评述》,本文为节选。
明末清初的费启泰著《救偏琐言》, 提出了大运、小运的概念, 指出:“天以阴阳而运六气。
运有大小,小则逐岁而更, 大则六十年而易。
” (《治痘须知大运论》)不过费氏所说的大运、小运, 都是指三阴三阳六气 , 所谓“六气之运 , 本阴阳太乙而分, 时行物生, 寒暑代谢 ,在岁位也。
总持岁纪,充积其数,阴阳有大运也。
必甲子一周而一气之大成始伏, 将来乃进, 自不规则于岁位而得满充积之数者,是则民病之改易,其应大运可知。
”(《小叙》)即由于三阴三阳六气是运转不已的, 故也称为“运”。
他并详细论述了大运与小运的关系 ,认为“大可以覆小,小难以该大”(《小叙》),小运包括在大运之中,是大运的组成部分, 故就运气与疾病的关系而言,他强调以大运为本,以小运为末,同时又要注意疾病的实际情况以辨证治疗, 所谓“民病之应乎运气, 在大不在小, 不可抱小节,遗其本而专事其末也。
唐宗海六经六气经典医论
唐宗海六经六气经典医论天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以营运不息.名曰五运.人秉之而生五脏.所以应五运也.义详卷首.兹不再赘.天有风寒湿燥火热之六气.以充塞万物.人秉之而有六经.脏腑各有一经.合为六经.所以应天六气也.名太阳者.因天有此太阳之气.名太阴者.因天有此太阴之气.六经之名.皆本于天非由人强名之也.必知经气之所主.而后病情可识矣.此等气化.乃生人所以然之理.见病之原委.皆尽于此.西医全不能知.其治病多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中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而经脉中所.络之处.名为中见也.足少阳胆经.由胆走足.中络厥阴肝脏.手少阳三焦经.由三焦走手.中络厥阴包络.故少阳经中见厥阴.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同司相火.是相火者.少阳之本气也.故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谓二经之脏腑.以火为主是本气也.中见厥阴.是其中有风.气居之也.而其标为少阳经.则又主阳气之初动也.足阳明胃经.属燥土.手阳明大肠经.属燥金.此雨经.皆燥气主治.(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络太阴肺.而后走手足阳明胃经脉.循行络太阴脾而后走足.故阳明经.中见为太阴.)也.足太阳膀胱经.属寒水.手太阳小肠经.属君火.手从足化.以寒水为主.故太阳之上.统称寒水治之.手太阳经脉.循行络少阴心.而后走手.足太阳经脉.循行络少阴肾.而后走足.故二经中见少阴也.足厥阴肝经.属风木.手厥阴包络经.属相火.子从母化.以风为主.故厥阴之上风气治之.手厥阴经中络少阳三焦.足厥阴经.中络少阳胆.故二经中见少阳也.足少阴肾经属水阴.手少阴心经属火热.心为君主肾从其化故少阴两经.统是热.气主治手少阴心经中络太阳小肠.足少阴肾经.中络太阳膀胱.故曰中见太阳足太阴脾经.属湿土.手太阴肺经.属清金.二经子母.同气故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经.络足阳明胃.故曰中见阳明.所谓本也.句总结上文.谓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气也本气根于脏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也.由本气循经下行.其中络者.中之见也.由中见之下.而经脉外走手足.以成六经.又各有太少阳明厥阴之不同.则又系六气之末.故曰气之标也.或标同于本.或标同于中.标本各有不同.而气化之应.亦异象矣.故六经各有病情好恶之不一.仲景伤寒论.全根于此.不可不详究焉.再按六经之名.太者阴阳之至大.少者阴阳之初生.明者阳气之极盛.厥者阴气之竭尽也.先知五行以为体.又知六气以为用.然后可以读伤寒金匮然后可以治男女百疾.西医于六经名目.从未得知.于气化安能梦见.乃云人是铁养炭等.共十四质.凑合而成.夫彼所谓十四质.皆经剖割锻炼.然后取得其质.而人之未死者.岂止此块然之质哉.。
五运六气之六气太阳司天
五运六气之六气太阳司天太阳司天《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
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年支上属辰戌之年,均为太阳寒水司天之年。
六十年中属于太阳寒水司天之年者有壬辰、壬戌、戊辰、戊戌、甲辰、甲戌、庚辰、庚戌、丙辰、丙戌十年。
“寒气下临”,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气候偏冷。
“心气上从”,指太阳司天之年,气候寒冷,人体的心因受寒冷的影响而容易发生疾病。
“火且明”,指太阳司天之年,水气用事,水可以克火,但由于郁发的原因,火被水郁,待时而发,到了一定时候又会出现火气偏胜的暴热现象,故曰“心气上从,而火且明”。
“丹”,指火红之色。
“丹起,金乃眚”,意谓在火郁之发时,气候就会转为炎热。
“眚”,指灾害。
气候炎热,火克金,故“金乃眚”。
“寒清”,指寒冷。
“胜”,指寒气偏胜。
“寒清时举,胜则水冰”,意谓太阳司天之年,寒水之气盛,气候特别寒冷,河水结冰。
“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乃“太阳司天,寒气下临”之纪出现的病候。
“火气高明”,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中所出现的“火郁之发”现象,与前述“火且明”之义相同。
“喜悲”,即悲伤欲哭,属于肺病。
“数欠”,即喜呵欠,属于肾病。
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可因气候寒凉而出现上述肺之病候。
金不生水又可致肾病。
由于郁发,气候暴热而出现心的病候、火的病候。
“热气妄行”,指太阳司天之年火郁之发时的自然现象。
“寒乃复,霜不时降”,意谓值火郁之发时,火气偏胜,又会引起寒气来复的自然现象。
这就是说在太阳司天之年中,一般说来气候偏于寒凉,但是由于胜复郁发的原因,则又可以出现暴热暴冷反常的气候变化。
“善忘”,即健忘。
“心痛”,即胃脘痛或胸腹痛。
这些症状可以是心病,也可以是脾病。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
张翔宇;郭海峰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
【年(卷),期】2024(21)7
【摘要】五运六气首见于《黄帝内经》,在宋金元时期蓬勃发展。
其中为代表的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
他们所处时代前后相距不到300年,学术观点却寒热温凉,各有所宜。
本文从金元四大家各自所处“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的客观和其各自对运气理论阐发的主观两大角度挖掘,研究发现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寒热温凉的不同,均与各自所值“六气大司天”特点相契合;金元四大家皆推崇五运六气理论及运气思维下六气与人体经络脏腑气化密切联系的六经气化学说。
本文探讨运气学说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以冀对五运六气与各家学说研究提供一点浅见。
【总页数】6页(P145-150)
【作者】张翔宇;郭海峰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济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从五运六气探讨四逆散在丁酉年(2017年)五之气的临床应用
2.从阴阳五行与五
运六气的关系谈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3.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四)--五运六气的天文学和文化背景4.浅析五运六气客运五步太少相生问题5.五运六
气简表及浅析(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中的天道。六气司天、在泉和间气是怎样用的。
黄帝内经》中的天道。
六气司天、在泉和间气是怎样用的。
我看了杨力教授写的《中医运气学》中论的标、本、中,好象是把标本中说明白了,其实差互。
这些说法,当然也是高思华,张其成、曲黎敏等等教授,导师们的看法,话不同理是一个。
这些导师们“导”差了。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等等并不错。
错在了当五运六气在运转时的用法上,由于在每一气的理解上的错误,而造成了论六气使用上的错误,对书里说“皆以其,为化主之用”的理解出了毛病,也就“导”差了。
书中的话我不说了。
只说《黄帝内经》中的天道。
六气司天、在泉和间气是怎样用的。
如果是以司天的气看五运六气的运转,叫精神外守。
要把少阳司天的气和厥阴在泉的气围成的一个天中看气,也就是在节气初候的时间,这时,少阳就只代表一阳布天,寸脉是浮;厥阴只是一阴在泉从之,尺脉是沉。
间气阳明只是二阳,太阳只是正阳,厥阴为一阴,少阴由南北政的南北方来定阴阳,太阴只为正阴。
这六种气在时间的长河中,凡是在节气的初候的时间。
在正常的时间中都用的是标气,故,皆以其在节气初候的时间化成的标气来用。
这就叫三阳三阴主天地。
在初候的这一段时间里,不管是标气少阳一阳司天,标气二阳阳明司天还是标气正阳太阳司天,天都为阳司天,地都是阴司地,也就是天为阳,地为阴。
即古人说“一阴一阳之为道也”,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是三阴在天,叫阳中之阴司天;三阳在地叫阴中之阳司地。
这就是《六微旨大论》里说的“此所为气之标”。
标为末“以曰气之至”的看法。
本是根,标是梢。
五运六气都是先从根部的本气处走到末梢的标气处,三阴三阳的气都是六元气的标气,六元的标气只用阴、阳气来表示。
当时间走到节气的中候的时间,是精神外守,还是少阳的气和在泉的气围成的那个天,少阳只代表中气厥阴风布天,寸脉为弦;厥阴只代表中气少阳火司地奉着天,尺脉为浮。
左右间气阳明为太阴湿气;太阳为少阴热气;少阴以南北政的南北方为准;太阴为阳明的燥气。
即论的是六元气的中气,故叫“皆以其为化主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衡阳王东海有些不懂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是迷信,是伪科学;绝大部分学中医的人面对中医学派争鸣中医名家相互批驳指责而无所适从,兴茫然之叹。
笔者自幼立志读尽天下医书,要将历代医家心法统一起来。
今天,这个愿望大致实现了。
医学院里得此,可让中学子早日成才;医师得此,可匡正治疗思路大方向;患者得此,可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
--------是为引言。
对中医不大了解的人中,有人称中医是伪科学,或者将中医归为迷信,邪术一类;然而数千年以来,我们的祖先,华夏大地上的古圣先贤们用中医理法救死扶伤,让无数的患者远离病痛,获得健康。
我家世代行医,父亲的药柜上书有“道法灵素,理合君臣”的字样。
这个“灵”“素”就是指《灵枢》《素问》,也就是《黄帝内经》。
我们所见到的《内经》是唐代医学家王冰王太仆编订的。
唐代出了个大医家孙思邈孙真人,孙真人以102岁(一说是141岁)的高寿名垂后世,以《千金方》等著作享誉中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编辑整理注释《内经》的王冰的光辉成就。
人们大众崇敬孙思邈孙真人,真正的中医研究者很感谢王冰王太仆。
这是因为:《内经》是中医学最宝贵的著作,也是中医史上第一部宝典,里面汇集了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主要中医理论。
书成之后,历经各朝变迁,到唐代时,散失不全几不成书了,王太仆动用国家机器又遇明师,终将《内经》整理成篇加以注释。
《内经》的医学成就太令人惊奇了,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圣神的作品,或是上一代文明留下来的医学成就,也有的人认为是当时的贤达通过内修内视修心悟道得到的医学真谛。
这些想法与推测似是有违我们常人的理解,但丝毫也无损于《内经》的神奇与伟大,而是更能反衬出《内经》的神圣宝贵。
《内经》一语,往往蕴意无穷,《内经》所讲的经络,所讲的五运六气似是超越了当代文明。
概括地说,《内经》以阴明五行学说为理论工具(这是不了解《内经》,不了解中医的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可信的原因之一),阐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针灸,五运六气(实是讲时空与人)等内容。
《内经》之后,有扁鹊著的《难经》。
人们赞某医师医术,常常用“华佗再世,扁鹊重生”这句话。
这里说的扁鹊,就是《难经》的作者(扁鹊是一个医师的名字,又是神医的代号)。
《扁鹊见蔡桓公》是中学文言文中的名篇,望病人一会儿,就知道了病人的病情及其后期的发展,足见其医术之神。
清代医家黄元御引述扁鹊“饮上池之水”,有透视之异能---恰好说明了中医“望闻问切”理法的精妙,证实了中医的“由表及里,脏腑对应五官,五色对应五脏,阴阳五行”理论的正确。
《内经》旨意精微博大,学医之人每每望洋兴叹,扁鹊著《难经》,取问难求解之意,助学者知其医理之所以然,用心仁慈而美善。
可惜的是,今人读《难经》,仍每每兴起茫茫然不辨方向之苦。
悲乎哉,医道之难也。
东汉末,医圣张仲景出,医圣与外科祖师华佗大致同时代,华佗因起死回生的外科医术在民间影响最大,医圣则以六经辨治,有法有方垂训万世。
医圣以天纵之才著《伤寒杂病论》,(书原名《伤寒卒病论》)原意为治外感诸病立法示范,至于内伤杂病,则在医圣的另一著作《金匮要略》中,仲圣著作,不借用《内经》一语,而水火相胜之义,阴阳进退之理,天地与人的诸多联系无不言及。
且其旨意,无不与《内经》吻合。
可以这样说:《伤寒论》是《内经》在临床治病上的最标准示范的总结。
你若是个顶尖聪明的人,学了《内经》后,就懂得了中医理法,学了《伤寒论》,就有了将中医理法运用到病人身上去的的榜样,若再学好药物学《神农本草经》,你就可以仿照这个“榜样”去辨治所有人的所有病。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高的悟性,不能真正做到提头知尾,举一反三。
博大精深的中医也不是这么容易就学到手的。
所以我们必需要下大力气,用苦功夫,精求诸多名家大医的著作,看看他们的理解,体味他们的言下之意。
社会上有那么多的人不认可中医,是因为他们碰到了太多的三脚猫中医,有的可能连三脚猫中医都算不上,是骗子。
是这样一些人败坏了中医的名声,让“中医是伪科学”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中医没有学好,只知有一,不知有二,最容易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圣贤书中明明写着如此如此,到你手来就是无效。
加上中医强调无形之气化,阴阳五行学说又与玄学文化同根同宗,也难怪人家说是“伪科学”了。
仲圣以后,注解《伤寒论》的医学家数以千计,有影响的也有数百。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值得中医研习者注意的也难以一一叙述。
加上一些风格自成一家,与伤寒理法似相距较远的救世大医,可谓群星璀璨。
而要纵论这些医家的医学心法,离不开六气司天之大周期。
但有人只要一见“运气”“五运六气”这样一些可做预测的学问,就视为迷信,归为伪科学,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瑰宝丢弃了。
《内经》言“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张子和(约1156~1228年),金元四大中医名家之一。
后人所称“攻邪派”的创始人,是高度重视运气学的,曾云:“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尽方书何济?”清代医家雷丰,著有《时病论》,书中引用“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的《内经》明训;并醇醇劝告“慎毋惑于飞畴运气不足凭之说耳”。
清末临床大师张锡纯在他晚年的一篇医案中写道:“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多有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恒多偾事。
后至愚年过四旬,觉天地之气化又变。
”张锡纯著《衷中参西录》,书极平达中正不比别的医书涩晦难懂,而书中验案凿凿,往往一剂病起,甚则覆杯取效。
说服力极大。
实际上,张氏所悟“天地之气化数十年一变”,原属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只不过人的寿命有限,不能纵观,不能跳出来看,设若某人活了几百岁,他就了然于胸了)。
地球上四季的更替,人易于见而理解,而对于几十年一变的“大一点的四季轮回”就不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晨为春,日中如夏(“小四季”),周期性有大小,如此而已。
尽管如此,且内经有明训:“三十年七百二十气为一小纪;一千四百四十气为六十年,又是一周。
扩而大之,以六十年为一大气,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
五运六气迭乘运转,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
以五运言,六十年为一中运,三百年为一大运,圆满十二运为一周,亦以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六气推衍,其数相同。
”见之而理解深刻的医家也不是很多。
清代医家叶霖是一个,他在评注《温病条辨》中明确指出了这个至理。
明代薛方山先生作甲子会纪为后人再示明灯;清医家陆九芝的外曾祖父王朴庄对此也有会悟于心,心法被陆九芝收入《世补斋医书》。
常听老一辈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冬多严寒,很多人家将屋里的横梁(土木结构的屋有大横梁)都当柴烧了,这也完全吻合大司天周期性的气候变化。
(1924--1984年,属第七十八甲子,寒水湿土主事,寒水之气主前三十年,湿土之气主后三十年)。
总之一句话,你不必怀疑五运六气学说的正确性。
你不学中医,不相信这至理,也倒罢了。
若学中医而又不信运气学,将是你最大的损失,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张仲景生于东汉后期,而公元124年到184年为大司天的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主事。
仲圣感叹“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而稍后即是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事。
故张锡纯谓“仲圣《伤寒论》中小青龙无加生石膏法,而《金匮要略》中小青龙有加石生膏法。
”《金匮要略》成书在《伤寒论》后,时移境迁,民病亦变,治法亦变。
(二大医学奇才,所见如此如此。
每想及,灵魂深处为之一惊。
)薛方山先生讲:黄帝八年起为第一甲子,第一甲子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令,后三十年少阳相火主令;第二甲子少阴君火主前三十年,阳明燥金主后三十年;第三甲子太阴湿土主前三十年,太阳寒水主后三十年;第四甲子少阳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后三十年;第五甲子阳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阴君火主后三十年;第六甲子太阳寒水主前三十年,太阴湿土主后三十年。
如此循环,到仲圣时,仲圣前半生生活在第四十八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主气之时,后半生生活在第四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气之时。
据此以观仲圣医法,更易得其要领(实本文全文皆可作学中医的提纲契领法)。
到我们今天是第七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令。
《刘涓子鬼遗方》一部中医外科专著,虽专为痈疽疮毒类外科病立法,实亦可见其医旨之大概,书中多用三黄四物(黄柏,黄芩,大黄和当归,白芍,干生地,川芎)降火滋阴之旨不言而喻。
刘涓子是军医,义熙六年(410年),刘涓子从宋武帝北征南燕慕容超,以药治疗受伤的军士。
而364年至424年为第五十二甲子,少阳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后三十年;424年至484年为第五十三甲子,阳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阴君火主后三十年。
此时段皆属火燥主事,宇内(至少是太阳系内)皆是火燥二气盛行,药用滋阴降火,真可谓恰到好处。
有言“刘涓子从宋武帝北征,将士中有受伤者,他为他们涂药,随手痊愈。
他用方治病,千无一失。
”因刘军医治病仍是辨证思维,干姜附子人参也因人而加---大方向既已正确,具体又有调剂,千无一失,应不是欺人之谈。
而黄元御有传奇人生,著《四圣心源》影响后世,特别是对近几年的网上各中医论坛影响甚大,批丹溪河间言辞极为激烈,若见刘氏此书,必也一并驳斥得稀烂。
噫,抑或天妒英才,故意使这中医真旨若隐若现。
黄元御字坤载,号玉揪子。
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
黄氏精中医之时,已是人到中年了。
而1744年到1804年为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主令。
实际上,黄氏对中医有心得之时,恰逢太阴湿土主事的三十年。
黄著作甚多,《四圣心源》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而《四圣心源》有个中心里的中心,那就是“燥运脾土”,太阴湿土之气盛行,“燥运脾土”是不二法门。
其它办法都不对,所以他由已知推及未知---朱丹溪刘河间等都是拿刀的刽子手,不是医师。
所以他的处方中几乎离不开茯苓,干姜白术半夏人参等温健中宫脾胃的药也是十有七八。
好在黄师还不敢妄议孙真人,孙真人年代跨越太长,学问博大名重古今。
不敢妄议孙真人---黄师还是有这自知之明。
(可见人生世上,还是需一定名气的。
故托名宣扬自己的医学心法,在中医史上屡见不鲜。
)特别是黄师文笔犀利,吸引力强,我是读了几位医家的著作后,再读黄师的医书,当时真是感觉到找到了中医的真谛,前面读的医书算是白读了。
而我父亲也刚好是主要行医于1954到1984年的太阴湿土主令时段,他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告诉我说“黄师的书最可信最可效法”。
而我学中医时,毕竟又是九十年代以后了,所以父亲并没叫我只看黄的医书,而是同时也告诉我:雷丰的《时病论》,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何廉臣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还有《本草从新》,《麻科活人全书》(虽是治麻科的专书,但能给人以启迪,使人触类旁通)都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