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紫砂书、画陶刻的刀法
浅析紫砂艺术中陶刻工艺的运用
- 60 -2023年 第6期最初紫砂陶器上的纹饰都是通过绳印、模印来进行雕刻的。
陶刻工艺就在绳印、模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
紫砂陶刻工艺是现代紫砂陶艺术品雕刻和装饰的主要工艺之一,以刀替笔,将书法、诗歌、绘画、雕塑等融入整个系统当中,并通过刀法的速度、力量大小、浮沉、宽窄、利钝,来实现各种类型的雕塑装饰。
紫砂陶刻,是所有装饰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有创造力的工艺制作手法,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传统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底蘊。
二、陶刻工艺在紫砂艺术中的主要运用形式陶刻工艺在紫砂艺术中运用最多的表现形式分为阴刻和阳刻。
阴刻与阳刻是我国传统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以刀代笔,一刀一刀的痕迹与金石结构纹理的质感,一目了然体现在作品中,刻出来的样式是非常形象的。
(一)阴刻阴刻,首先需要一位陶刻艺术家使用毛笔在这些半干的坯体上精心打好墨稿,或者使用蜡纸将这些图案的书写稿印制到这些坯体上,然后用小刀沿着这些图案的线条对其中内容进行精准刻划。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好手指、腕、肘各个部位的力量,注意各个线条之间的运动是否有起承和旋转、整体是否协调。
(二)阳刻阳刻正好与阴刻相反,采用了一种保留线稿的手段,用一定量的刀法将线稿中的余白部分去除,让所雕刻的内容是凸出来。
除常见的字体阳刻之外,也有对人物、动物、花卉、山水内容进行阳刻的。
作者根据自己的体会由浅入深进行雕刻,这个由平面渐入立体的过程,完全依靠雕刻者对物体的认知和把握程度,只有对各个方面的特征了然于胸,才能通过刻刀将所刻之物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三、陶刻工艺在紫砂艺术中的用刀方法陶刻本身脱胎于金石篆刻,不仅继承了篆刻冲刀、切刀的方法,还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刀法。
陶刻时常使用的刀法分别是“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
刻印大师齐白石曾说:“通常刻印,为求工整,一刀刺去,一刀刺回,如此统计,横竖工作,即共为四个方向。
一般刻印者,往往四面下刀,甚至不分方向,任意转动,刀锋在石块上随处可下,此种刻法,为余所不取。
浅谈紫砂陶刻表现方法
1 . 由于历 代文人雅 士的推崇 和欣赏 , 所 以较多 的采用 了中 国书画艺术的传统表现技法 ; 它在许多作品 中镌刻手法 中看到 , 较多的采用 了顿挫舒展 的用 刀表现 中国书法 的技艺 ;作 品多儒
雅文静 ;
优点 , 刻成 千人一面 的作品流人市场 , 但这些缺乏艺术个性 的工
2 . 受我 国传 统艺术 的金石艺术 影响 , 它 吸收 了古代 秦汉 瓦 当、 砖刻 、 石刻 、 古钱币等摹古形式 。 3 . 同时 , 因传统 陶刻中极大多数艺人是 民间艺人 , 所 以他们
玩, 又要使人在茶道艺术 中赏心悦 目, 得到艺术的升华。
参 考文献 :
【 1 】 范俊龙. 紫砂物语[ M] . 北京: 东方 出版社, 2 0 0 8 . 【 2 】 曲延波. 中国 明清 紫砂壶艺 鉴赏[ M] . 上海: 上海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是作者的文学素养 、 书画功能 以及人格气质整体 的素质 。 因为表
现形质的笔法 、 技法 、 章法 只是手段 , 而写神才是 艺术 的本质 , 也 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 。 所以 , 一把茗壶配上术作 品 , 闲暇之余 , 沏上香茗 , 品
茗赏壶 , 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 , 从 而真正体现 “ 字依壶传 , 壶随字 贵” 的 真谛 。 紫砂陶刻一般用薄刃快 口之 刀尖在泥坯 ( 泥坯 是在烧成前 已经成型的半成品 ) 上刻画形成文字和图画 。由于 , 紫砂 器有平 面或弧面 , 一般用刀就着作品泥坯外形 , 以捻管转刀 为紫砂陶刻 的基本刀法 。 紫砂 陶刻 的表现 内容很丰富 , 主要 以传统 中国书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作者:黄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宜兴紫砂陶刻是以刀代笔,以“刻刀”为主要工具,来表现手法的紫砂装饰,具有紫砂特定的材质、工具、技法、审美取向和表现内容的独特风格特征。
紫砂陶刻的形成,是随紫砂陶的历史,一代一代的艺人在长期实践中创作、探讨以及文人墨客参与,从而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关键词:紫砂;陶刻;艺术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036-01宜兴紫砂陶刻是以刀代笔,以“刻刀”为主要工具,来表现手法的紫砂装饰,具有紫砂特定的材质、工具、技法、审美取向和表现内容的独特风格特征。
紫砂陶刻的形成,是随紫砂陶的历史,一代一代的艺人在长期实践中创作、探讨以及文人墨客参与,从而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经专家认定。
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也是最早的陶刻艺术。
由于陶器的泥坯易于刻画,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发现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
紫砂陶刻艺术最早见于明末清初时期.是指把书画艺术用镌刻的手段表达在紫砂制品上。
后来紫砂陶刻艺术汇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
无论真、草、隶、篆诸体。
秦砖、汉瓦、钟鼎、甲骨、竹简、写经各种书法源流,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白描、工笔、写意等国画技法。
都成为其装饰技巧和手法,以丰富的艺术内涵、精湛的艺术水平、独特的艺术形式、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世界陶瓷艺坛中独树一帜。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紫砂陶刻艺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
从供春开始,紫砂陶刻艺术从在壶把稍处和底部铭记得记录作者姓名和所作年代,发展到在底部书刻诗句并落款,后又进一步发展到把诗句书刻到壶身正面直接用于装饰。
至此使陶刻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已基本形成。
从陈曼生开始,许多文人书画名流直接参与了陶刻艺术,使陶刻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陶刻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形成了陶刻艺术自身完整的体系和特有的艺术形式。
刀尖上的国粹——浅谈陶刻技法创新表现
65艺术论丛刀尖上的国粹——浅谈陶刻技法创新表现杨皓然摘要:紫砂陶刻技法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其魅力深邃悠远。
如同其他技艺一样,面对纷繁复杂的21世纪,紫砂陶刻艺术也需要新的创意与提升,才能使紫砂事业继续蓬勃发展。
关键词:紫砂陶器;陶刻技法;刀法技巧;陶刻艺术的创新紫砂是中国陶瓷艺苑中的瑰宝,它以紫砂泥为原料,经精心设计制作,极具东方特色富有鲜明的地域性。
而在其数百年的发展中,作为重要装饰手段的紫砂陶刻艺术,也随之变化、发展和丰富起来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工艺形式。
紫砂陶刻大多以中国传统书画为题材,尽管它与纯粹的书画创作有相同的意趣追求,但因二者所需载体不同工具也不同,加之紫砂器本身具有材质与造型的美感,必须多角度地将绘画、书法与器皿协调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能完整表达创作意图。
所以在创作时,书画结构就需要整体疏密相间,布局错落有致,画面虚实结合。
陶刻学习之初并非难事,只需反复练习,就可掌握一般雕刻技巧,但是若想达到一定艺术高度,则绝非易事了。
作为艺术创作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功底和高超的技艺,它是实现作品艺术性的基础。
而创作者艺术修养的高低则决定了作品是否形神兼具、和谐统一,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等。
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陶刻技艺,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我们现代陶刻艺术者的一条必经之路。
只有将传统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陶刻语言,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作品。
紫砂作品可供刀笔驰骋的天地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刻出无限的意境,是每一个紫砂陶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想寻求陶刻技法的突破,不得不细细品味作为主要题材的国画艺术。
国画在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在技法上,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
当笔者尝试让工笔与写意在紫砂陶器上发生碰撞的时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做到主体形象的准确。
突出主体的同时,注意它与所处周围环境的关系。
图1秋趣苹果缸(图1),该作品沿用了传统苹果尊的器型特点,古朴庄重,丰盈浑圆,以花鸟写意为主,辅以工笔勾勒,创作构图疏密有致,刻工随性而不随意。
浅述宜兴紫砂陶刻技法
1前言紫砂陶刻是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之一,其主要技法是:在紫砂坯件上用钢刀雕刻书画,有的再用天然陶都色泥上色,融诗、书、画、刻于一体。
紫砂陶刻装饰紧密结合形制,永不褪色,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紫砂陶刻就是在紫砂陶器的半成品上,先用毛笔写好墨稿,然后用刀依迹刻去。
有的在刻好后再填描各种色泥最后经高温煅烧而成。
紫砂陶刻艺人根据紫砂陶坯的材质特点,在以表现书法艺术“笔味”为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地吸收和运用篆刻艺术的刀法,创造性地总结了一整套完善的工艺手法,充分显示了陶刻艺人的聪明才智。
2紫砂陶刻的刀法首先,刀“形”的改进。
篆刻用的刻石刀一般都是较厚的平头刀,但陶刻多用薄型斜口刀。
紫砂陶坯强度远远不及印石,平头厚型刀刻入陶坯切口毛糙,缺少“笔味”,而斜口薄型刀,切口整齐光滑,细如毫发的牵丝和书法中笔锋起、止、引、留的精彩细部,这种专用刀都能使之“毕露无遗”。
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表现书法的运笔转折处,能笔意连绵地用刀尖轻轻“带”过,相当于书法用笔的“提”。
而平口厚型刀在转折处只能留刀另起,这是一种生硬的“刀味”,缺少圆润的“笔味”,特别在刻行、草书时,斜口刀更是灵活多变、游刃有余。
其次,执刀方法的改进。
在很多篆刻论著中阐述执刀法时总是说:执刀如执笔,其实如用执笔法执刀是很难刻好印的。
印石坚硬,用这种厚型平头刀以执笔法执刀实在是有力使不上,故一般是用“紧聚五指,握刀掌中”的握刀法,篆刻大师赵伪叔、黄牧父、吴昌硕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以腕肘之力入石,自然要省力多了,还有一种常见的执刀法如执钢笔,这种方法是上两种方法的折衷,竖刻横冲都能刀刀着实,这也不失为一种较实用的执刀方法。
还是已故篆刻家高石农先生快人快语:“用执笔法执刀刻印可能是文人自说……虽与篆刻家交往,但亦未见以执笔法那样执刀刻印,与有师承者谈及,亦谓‘只闻师说而未见师刻’。
”用执笔法执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陶刻用刀需用“捻管法”。
而其他执刀法无法用这种刀法。
浅谈紫砂艺术中的陶刻装饰
渊上接第 60 页冤
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遥 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 温度较高袁烧结密致袁胎质细腻袁既不渗漏袁更有肉眼难辨的 气孔能吸附茶汁袁蕴蓄茶味袁故老壶尧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 发淡淡茶香遥 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袁致使开水冲泡却不致于 烫手袁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袁而热天盛茶则逾夜不馊遥 此外袁 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袁色调淳朴古雅袁有着野世间茶具壶为 首冶之美誉遥
陶刻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进步有认识和实践两大因素袁两 者应该相辅相成袁密切结合袁才会更有效果遥 野得心应手袁 施之于手遥 冶刻刀用手操作袁手又必须靠大脑来指挥袁心手 相结合袁 这就要求紫砂陶刻艺术家必须具备为艺术的至 高境界而不悔付出的精神遥
陶刻艺术的特征是用各种刀法来表现线条的粗细和 力度的刚柔及墨的韵味遥 在紫砂坯体上巧妙运用指尧腕尧 肘各部分的力量自如地刻画袁章法结构尧方圆曲直尧刀路 的交叉自由变化袁以表达出作品的整体意念及思想感情遥
彩釉装饰始于清乾隆年间袁是在宜兴传统的泥料堆绘 的基础上袁吸取了景德镇瓷器的野粉彩冶装饰技法而发展起 来的一种装饰形式遥 早期的紫砂壶粉彩装饰袁多为花卉袁颇 艳丽袁制作工整遥 这类壶多销往国外袁以迎合国外买主的需 要遥 国内传统器中袁常见到的粉彩装饰多为山水袁壶上用
青尧绿尧黄尧红尧白尧黑色彩描绘袁山水境界高雅袁山中有村 庄袁水中有小舟袁一片隐居读书的胜境遥 泥绘装饰袁是一种 在紫砂坯体上装饰的方法袁在已完工的尚有一定湿度的泥 坯上袁用其他色泥或本色泥料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遥
3 结语
紫砂因茶而生袁由茶乃盛袁最终携茶而美遥 修心养性袁 皆在一壶一茶之中遥 茶赋予了壶新的生命尧灵气和价值袁 使壶的文化袁从一个普通的器物上升到了一个境界袁一个 中华文化最高的境界中去了遥
渊上接第 61 页冤
论陶刻艺术的刀外功夫
这一方面 。老一辈 的陶刻艺术家任淦庭先生为我们树立 了榜
样 。 明末 清初 。 由于 紫砂 壶 声 誉 月 兴 日隆 , 一 批 著 名 书 画 金 石
1 具备较高的审美眼光
学好美学 , 探 求规 律 。美 学 是 研 究 和 探 讨 自然 界 、 社 会 和
艺 术 领 域 中美 的规 律 和 原 则 的 科 学 。 紫 砂 壶 造 型 和 装 饰 经 过
第4 6卷 第 6期
2 2 2 0 1 3年 1 2月
江
苏
陶
瓷
J i a n g s u C e r a mi c s
Vo 1 . 4 6 . No . 6 De c e mb e r , 2 0 1 3
论 陶刻艺术 的刀外功夫
黄卫 民( 沙溪道 人 )
( 宜兴 2 1 4 2 2 1 )
平陶刻艺术 品 , 而只是一件普通商 品。 ” 这一段话讲得非常好 ,
它 的要 点就 是 说 , 一 名 陶刻 作 者 如 果 掌 握 的知 识 有 所 局 限 , 即
使他 的刀法用得再熟练 , 其 陶刻作 品也进不 了艺术 品的行列 。
这 就告 诉 我 们 一 个 道 理 : 陶刻 艺 术 的 刀 外 功 夫 十 分 重 要 。那 么, 我 们 如何 在 陶 刻艺 术 的 “ 刀外功夫” 上下功夫呢?
不 断 丰 富 了 紫砂 陶刻 的用 刀 技 法 。特别 是 清 代 的 陈 曼 生 。 “ 西 冷八大家 ” 之一 , 书画 、 金石功底深厚 , 篆刻技艺 十分精到 , 在
们在欣赏壶铭 时感到分外 的惬意 。 增 添了该壶无尽 的美 感 , 这
也是“ 曼生壶” 魅 力 所 在 的原 因之 一 。 美学有其最基本的规律 ,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以及含义
艺术研究文紫砂有独到的物性,拥有深沉素朴的色泽,在陶瓷艺术之林独具特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
在紫砂壶上或是雕刻出不同书法字体的诗词歌赋,或是雕刻出花卉、山水等自然风光,都给紫砂壶增加了无限的感染力。
外形看似相同的紫砂壶可能会有很大的价格差别,有的几十元,有的可能上万元,其价格差别就在壶身的陶刻艺术上。
名人制作且有艺术收藏价值的紫砂壶是稀世之宝,即使价格高在市场上也是抢手货。
一、紫砂陶刻艺术的历史明朝时,就有很多制壶高手在紫砂壶底用竹刀刻上自己的姓名,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制作紫砂壶的一个重要部分,镌刻姓名也是最原始的紫砂陶刻艺术。
清朝时,有一位书画篆刻名家陈曼生先生亲手制作紫砂壶并在壶身篆刻,带动了大批的文人如江听香、朱石梅、瞿应绍等纷纷参与到紫砂陶刻艺术之中,推动了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
古今中外的书画大家如郑板桥、程十发、冯其庸等都曾不同程度上参与到紫砂壶的陶刻艺术之中,他们在紫砂壶上作诗作画,然后交给专业的陶刻工人进行雕刻。
文人墨客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与文化价值。
从清代开始,就有很多人专门研究紫砂陶刻,形成了“刻字先生”这一工种,并很受世人的尊重,紫砂陶刻从文人兴致进入到批量生产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兴地区的紫砂产业迅猛发展,紫砂陶刻艺术进入全盛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越来越多的“小家庭作坊”开始生产紫砂壶,构成了百花齐放的大好景象。
随着宜兴的紫砂产业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手艺精湛的紫砂陶刻人才,促进我国紫砂行业的发展。
二、紫砂陶刻的刀法紫砂陶刻的刀法是由碑刻、篆刻发展而来的。
虽然与碑刻、篆刻的雕刻手法等不同,但具有相似的艺术效果。
陶刻刀法随着紫砂壶的兴盛与发展也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丰富多样的类别。
其中的阳刻和阴刻是重要的两大类别。
阳刻刀法通过平刮阳刻或砂地阳刻的手法在紫砂壶身[摘 要]紫砂壶虽然是一种工艺品,但它同时具有实用性、欣赏性和收藏性的特性,深受收藏家和大众的喜爱。
陶刻略谈
养书 画功力 以及人格素 质来综合 表现作者 的艺术素 养。 近 年 来 书 画 界 和 紫 砂 壶 有 着 不 解 之 缘 , 存 风 格 的 追 求 上 各 有 特 色 , 推 动 了 紫 砂 陶 刻 艺 术 的 发 展 。 用 笔 和 用 刀 的 变 化 突 出 了 个 人 的 风 格 ,毒 法 的 布 局 上 亦 是 千 变 万
宜 兴紫砂 陶刻 以温润 朴茂 的 “ 五 色 土 ” 为 载 体 ,独 具 匠 心 的 表 现 形 式 ,淳 朴 雅 致 的 迷 人 风 采 , 精 湛 绝 伦 的 手 工 工 艺 与 紫 砂 同 行 , 与 紫 壶 同 誉 。宜 兴 紫 砂 陶 长 盛 不
衰 , 在 于 她 丰 厚 的 文 化 底 蕴 ,这 同 紫 砂 陶 刻 的 文 化 与 艺
用 当 ,刻 画 必 须 注 意 行 刀 的 浮 沉 利 钝 ,深 浅 宽 窄 ,笔 势
术品位 及其内涵 是分不开 的。 紫砂 陶刻 是紫 砂主 要装饰技 法 之一 .它以 刀代笔 , 以 刻 代 绘 融 诗 、书 、 画 、刻 诸 艺 术 于 一 体 . 具 有 强 烈 的 民 族 风 格 和 地 方 特 色 。 紫 砂 陶 刻 装 饰 发 展 的 为 壶 体 的 主 要 装 饰 , 并 有 历 史 各 阶 段 著 名 的 篆 刻 书 法 名 家 参 与 ,如 郑 板 桥 、 瞿 子 冶 、 朱 石 楼 、梅 调 鼎 、吴 昌 硕 、任 伯 年 、 吴 大 徽 、 于 右 任 、 蔡 元 培 等 ,清 代 以 后 陶 刻 装 饰 发 展 成 为 一 道 专 业 的 生 产 工 序 ,题 材 和 形 式 极 为 广 泛 , 山 水 、
花 鸟 、人 物 、 博 古 图 案 等 均 是 入 画 素 材 ,而 书 法 是 必 不
浅谈紫砂陶刻的刀法
浅谈紫砂陶刻的刀法作者:徐寅飞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在紫砂陶刻中,书法装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件好的作品,书法的题刻和主体之间在内涵上是息息相关的。
紫砂陶刻在文字内容上,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通常采用吉语和颂祈之词。
关键词:紫砂,陶刻,刀法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019-01紫砂质朴醇厚,凝重坚实,似脂玉般温润朴雅,耐人寻味。
文人和紫砂好似天生就是一味,紫砂所蕴含的一些特质如内敛清雅的品质正如文人的心性一般,也正是基于此性质文人喜爱紫砂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文人与紫砂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书画艺术与紫砂器皿的结合上。
从明清时代开始,文人的诗词名作就开始在紫砂作品中相应诞生,但是并不多见。
大约在嘉道到民国时期,大多数文人出于对紫砂器皿的喜爱而将自己所作的书画诗词刻篆到了器物之上。
而宜兴作为紫砂的发源地,也出现了一大批热爱紫砂陶刻的紫砂爱好者,他们不但为文人篆刻,也适时地发表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临摹一些前人的大作。
由于紫砂较之纸,纸更易收藏,因此现存的一些精妙刻篆才得以保存至今。
紫砂壶作为紫砂工艺品的一个代表分支,在于书法刻篆上的结合更显得相得益彰。
陶刻装饰艺术也成为紫砂艺术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
将诗词、书画、文学、刻篆于壶体之上,让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铭传千古,让也让紫砂壶艺推向更高的层次。
它们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美学的目的,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添生活情趣。
或许正是因为陶刻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文化内涵,使得一批又一批的文人与陶人不断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自陈鸿寿开创陶刻壶铭新风之后,又有朱石?、瞿应绍、邓奎、胡公寿、梅调鼎、徐三庚等一批字画家积极介入其事,对紫砂陶器向艺术的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门装饰艺术。
清末,宜兴有名的字画金石家崔克顺、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碑刻家韩泰等,是造壶店商礼聘的兼职陶刻的宜兴文人,他们笔法老辣、技艺熟练,讲究布局的程式化与完整性,亦具风貌,雅俗共赏。
浅谈紫砂中的陶刻艺术
浅谈紫砂中的陶刻艺术作者:吴贞裕来源:《江苏陶瓷》2015年第07期紫砂自诞生以来。
就倍受世人喜爱,上至达官显贵。
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
而文人雅士对它更是亲睐有加,题诗、赋词、书写、画画,再由一些能工巧匠刻于器皿之上。
以便于人们欣赏,极大地丰富了紫砂的文化内涵,渐渐地形成了紫砂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陶刻。
陶刻。
俗称“刻字”、“雕刻”,紫砂泥细而不腻,泽而不耀,又有良好的可塑性,由艺人们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坯上雕刻各种文字和图形。
运用点、线、面的处理、深或浅的刀法,汇集书法、绘画、金石篆刻、文学于一体,是一门综合艺术。
更是紫砂艺术中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及重要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紫砂器皿无论是壶还是瓶或是盆,都不可能是平整的光面。
大部分皆为曲面。
要在一个曲面上表达平面作品,除了需要陶刻之人精湛娴熟的技艺之外。
还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书法上需具备有楷、隶、篆、草等各种书体的基础。
在画面上更是需要掌握花卉、山水、人物、金石等基本技法。
中国山水画不仅是在纸上、绢上、木石上体现,陶艺家们也喜欢表现在紫砂作品上。
运刀用力的自然、轻重、快慢决定着线条的流畅、粗细。
太轻表达不出刚毅,太重又缺柔和,过于死板,运刀需起落准确、明书朴质、一气呵成,似行云流水般简洁明了。
不光如此,还需要上下、左右、前后相互协调、互成比例、气韵灵动,方能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见图1),既要表达出山石的气势。
又要表达出草木的柔情,一切景致需有远近、高低之感,层次亦要分明。
细观所刻之山水,用刀细腻准确,山石嶙峋,叠嶂层峦,连绵起伏,天边飘过的云烟。
缭绕其间,遮挡远处的山脉。
近处,突兀的山石上,松树遒劲,给山川带来无限韵味与生机。
刀法的浓淡虚实远近。
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山水间,最后呈现出一幅清幽雅静之画面,给人一种苍古自在、淡泊明镜之感。
另外,书法与陶刻亦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在陶刻中彰显书法的魅力。
在书法中衬托陶刻的韵味”。
是陶刻艺人永恒的追求。
浅谈用刀技法的丰富性和紫砂陶刻的艺术性
性 和 对 各 种 刀 法 综
合 运 用 的 娴 熟 程 度
动 来 实现 刀 痕 转 侧 的 要 求 。所 以 . 紫 砂 陶 刻 的用 刀 比 篆 刻 刀 要 薄、 要窄( 一般刀 宽 0 . 4 — 0 . 6 c m, 刀厚 0 . 1 5 ~ 0 . 2 c n ' l , 刀长 1 6
第4 8卷 第 3期
2 4 2 01 5年 0 6月
江
苏
陶
瓷 Βιβλιοθήκη Vo 1 . 4 8 . N o . 3
J i a n g s u C e r a mi c s
J u n e . 2 0 1 5
浅谈 用刀技法 的丰富性 和紫 砂 陶刻 的艺术性
许 沈 紫
( 宜兴 2 1 4 2 2 1 )
来 品 读 。欣 赏 陶 刻 大 家 任 淦 庭 在 一
“ 牛盖洋桶壶” f 见
c m左右 ) , 刀 口为 斜 口 , 必 须磨成 4 5  ̄ 角, 可 根 据 作 者 的 陶 刻
习惯 而 定 。 由 于 紫砂 陶刻 需 要 在 镌 刻 时 转动 刀 , 因此 , 必 须 把
刀 装 入 一 竹 制 的 刀管 内 , 用 狭长 的纸 片 卷 裹 后 装 入 刀 杆 固定 。
下刀, 正反各一 刀 . 要 求 每 刀 的 刀 尖 都 在 笔 画 的 中心 线 上 运 行. 形 成 一 V 形 的 凹槽 , 俗 称 三 角 底 。从 行 刀 的方 向来 说 , 有 直行 和 曲行 的 区别 . 直 行 的刀 痕 接 近 于 直 线 ; 曲行 则 刀 痕产 生
它 的 刀法 与 中 国 的 书 法 艺 术 也 有 很 多 相 似 之 处 . 写 毛 笔 书 法
浅谈紫砂陶刻的文化及特性
浅谈紫砂陶刻的文化及特性摘要:紫砂壶中的文字陶刻装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已趋成熟。
陈曼生的参与使当时的紫砂一改过去的繁琐,变得造型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线面结合较多,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大面积的留白,显得干净利落,让诗、书、画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统一。
关键词:陶刻艺术;刀法技巧;装饰1 前言江南宜兴,杏花春雨,素有茶陶仙洲的美誉,自古以来紫砂陶驰誉天下,历代文人雅士和紫砂兴趣者心驰神往。
和华夏古老的文明比拟,紫砂陶仅有六百年的历史。
作为糊口日用品和民间工艺品,由于文人的钟情和积极介入,尤其是清代才子陈曼生的泛起,在壶上题诗作画篆刻铭文,使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成为艺术品。
2 紫砂陶刻的文化及特性纵观紫砂陶艺发展轨迹,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无不融汇文人文化的气息,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取了生命的永恒。
它充盈着文化味和书卷气,它挖掘出历史文化富矿中的精华,并在弘扬继承中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精神艺术品。
一块紫泥,在点石成金的巧思里,继承着文人风雅,流转着世代交替,同时也将人类的才情融捏于寸土之间。
壶中天地大,这天地是排除一切物质、利益、私欲之外的另一种境界,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包含了人们对自我、对自然、对人生以及对世界的思索和感悟。
于繁杂世事中,觅得一处沉静的心灵空间。
自古茗壶似名人,壶的风格与古代文人雅士一样,各有千秋而绝不雷同,造就了一幅秀丽的画卷。
陶刻是紫砂陶以及陶瓷中应用最广泛的装饰方法。
最初是用来落款,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刀、金属刀刻上款识,后演变为装饰。
陶片上刻文字,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一座4200年前的古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有至少11个字的文字陶片,一下子将中国书法史推进了近一千年,这种文字早于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一种文字。
方寸之间 刀笔乾坤--谈紫砂陶刻的技艺运用与意境塑造
722021年04月第54卷常2期方寸之间刀笔乾坤——谈紫砂陶刻的技艺运用与意境塑造范嘉豪(宜兴214221)摘要紫砂陶刻是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之一,它以紫砂坯体为载体,把诗、书、画融入紫砂作品的主题表达中,较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及人文内涵。
如果说素面无饰是紫砂材质本色之美的话,那么紫砂陶刻装饰则以独特的形式特征与内涵容量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表现力。
紫砂陶刻虽然从属于具体的紫砂作品,但其本身也有独立的技艺规律与艺术特性,只有掌握了其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升陶刻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紫砂作品的装饰与主题表达。
关键词紫砂陶刻;技艺;技法;意境;人文紫砂陶刻是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之一,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它以紫砂坯体为载体,以刀代笔,把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元素融入紫砂作品的主题表达中,较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更体现了一种深远的人文情怀。
紫砂陶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出现到成熟的过程,起初是以壶底落款的形式出现,刻画很粗糙,还谈不上技艺。
随着紫砂壶逐步成为主流的品茗用器,吸引了文人雅士参与紫砂壶的创作,壶腹用陶刻装饰成为一种主要的方法,紫砂壶也多了一份文雅之气。
如果说素面无饰是紫砂材质本色之美的话,那么紫砂陶刻装饰则以独特的形式特征与内涵容量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表现力。
到19世纪初,陈曼生倾心于紫砂诗文书画的铭刻,开创了紫砂文人壶品种。
实际上,明清时期,宜兴紫砂进入勃兴阶段,文人墨客都以用紫砂壶品茗为荣,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提升了紫砂茶器的人文价值,也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紫砂陶刻装饰技艺。
现当代,以一代陶刻艺术巨匠任检庭为代表的陶刻艺人更是把紫砂陶刻技艺推向新的高度,使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
紫砂陶刻虽然从属于具体的紫砂作品,但其本身也有独立的技艺规律与艺术特性,只有掌握了其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升陶刻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紫砂作品的装饰与主题表达,呈现出更多面的精神维度。
陶刻装饰需要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画面谋篇布局的能力,意境的设计需要人文学养的支撑,决定了作品的格局与眼光;二是具体的刻画技能,技艺技法的运用取决于先天的悟性及后天的积累,决定了作品的工艺水平。
紫砂陶刻,刀下五问?
紫砂陶刻,刀下五问?紫砂陶刻,是融入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为一体的艺术;是文人、陶工合作或集文工与一体的结晶;也是一种新的独特的民族装饰风格的艺术珍品。
1.陶刻有几种刀法?•双入正刀法两面用刀起底,用刀法是两面用刀起底,用刀要挺秀,刻出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如有碑刻精神,有精细工整、严谨端庄、清秀之态。
•单刀侧入法运刀前必须胸有稿底,自由奔驰,有天空行马。
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或刮或割,用刀流利,意到器隧,横直不拘,粗犷豪放,耐人寻味。
2.陶刻怎样用刀?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
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3.陶刻如何取材?•切合壶形如:圆壶类可以铭:“圆融无碍法界法门”(意为:德无不备,障无不尽,事无不偕,行无不正,是为圆融);石瓢壶可以铭:“三心不可得,一瓢可得也”(典出《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名联词句如:“闭门即是深山”(典出陈继儒《小窗幽记》联: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三心不可得,一瓢可得也”(典出《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切合饮茶如:“煮甘泉烧红叶,一榻清风半轮明月”;何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铭堂号姓氏在紫砂壶上刻上堂号、家训、姓氏等更能体现出家族的底蕴,更是个人回溯历史、追寻来处的一份寄托,一份对乡土的热爱。
•摹名家笔迹更加体现品味,同时对刻绘的功力有所要求(例如书法大家笔墨,二王、米芾,又或者皇帝御笔等)。
4.陶刻如何构图?在美术创作中,构图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紫砂陶刻的构图,反映作者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性,展现艺人人格魅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只有合理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和艺术形象的视觉冲击力产生的美感,才能得到具有艺术震撼力的作品。
在构图的形式上,可以采取中国画中“S”形的构图、“C”形的构图、“三角形”构图等一些常见的构图形式;在远近、高低的经营上,又要讲求疏密、虚实之对比,以及画面轻重、大小的感觉。
宜兴紫砂陶刻工艺浅述
后人称其曼生壶 , 即曼生十八式 , 盛极一时 。尤其是曼生壶的 瓶》鲍志强大师刻有《 ; 枫桥夜泊》 一诗的圆形挂盘等等 , 皆为 书法及镌刻技法, 为后人开创了新的风范, 拓展了紫砂艺术发 颇负盛名的紫砂陶刻佳品。紫砂陶刻艺术包含了中国书法的 展的空间 , 了一代又一 代紫砂陶刻人 , 民国七艺人之首 刚柔并济 , 的点 、 、 影响 如 绘画 线 面结合及墨色的浓 、 , 淡 用刀的深浅 , 的一 代紫砂陶刻大师任淦庭 以及他的弟子 , 中国工艺美术 线条 的粗细 , 现 力度 的刚柔等诸多变化 , 借此表达作品的整体艺 大师谭泉海 、 鲍志强等。 术效果和思想感悟。 以说 , 可 紫砂陶刻是另一种书法的表现形 宜兴紫砂陶刻就是在紫砂 陶器的半成品上 , 先用毛笔写 式 , 也是一种艺术 的再创作 , 它是 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结晶。 好墨稿 , 然后用刀依迹刻划 , 最后经高温煅烧而成 。紫砂陶刻 总之 , 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 、 内容及技艺手法上的变 的刀法主要借 鉴我国古代篆刻而形成 的一种独特 的刀法 , 经 化 , 最主要 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 、 书画功 底等等。因为表现形
底部 略收 。 瓶面刻有山水国画、 高山流水 、 花木成荫 、 古桥上有 缓缓行走的高士 。 整体作品古朴高雅 , 精美绝伦。 镌刻者刀 笔 刚劲 , 脱利落 , 别是桥上 身着古 装的老者 , 洒 特曼生, 祖籍浙江钱塘 , 为清乾隆至道光年问人(78 16 ~ 12 年 ) 82 其善书法 、 画、 绘 篆刻 , 古文经书有深入 的研 究 , 对 尤 为迷恋石刻及碑 贴 , 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 。他倾心于紫砂铭 刻, 经常构思作画 , 自在砂壶上镌刻诗文 。陈 曾在毗邻宜 并亲
连, 才能表达 出作 品的神韵。 刀侧入法则较不易掌握 , 单 须具 备双刀正入法 的基础 , 扎实 的运 刀技巧 , 方可为之。操刀时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最 大 的基 本操作 技法 。 紫砂 陶刻 常见 刀法有 :双 刀直 人法 、单 刀加 刀 法 、 刀法 ( 三 由双刀直 人 法和单 刀 加刀 法 演变 而来 ) 、
沙地 法 、 冲刀法等 等 。 以点 、 、 的表 现形式 刻 出绢 线 面
秀飘 逸 的神韵 。深厚 苍劲 的金 石味 内涵装 点 于紫砂
化. 索然无 味 。 沙地 法是传 统 中的挑 沙刻法 , 刀尖 紧密 排列 , 用 有规 律 着 沙而成 , 一般 应 用 于 阳刻 底 面 , 图案 、 如 古
第4 3卷 第 4期
3 8 21 0 0年 8月
江
苏
陶
瓷
Ja gu C rmis in s ea c
Vo. 3No4 1 . . 4 A g s,01 u ut 2 0
浅 论紫砂 书、 画陶刻 的刀法
周伯 其 ( 石 ) 木 ( 宜兴 2 4 2 ) 1 2 1
紫砂 陶刻是 独 特 的工 艺技 法 ,它 的特点是 以刀
练、 传神 的效果 。 花 鸟 画题 材 广泛 , 刻绘 时需注 意线条 的刚与 柔 、 面与线 的变 化 , 刀收笔 不忘 骨法 用刀理 念 , 干与 起 老 新 枝 的处 理 、 卉 的特 征 、 花 花瓣 与 叶的 表现 、 的动 鸟 感 及 嘴、 、 眼 羽毛 的刻绘 刀法 都有不 同的变化 。要 对 生活认 识不 断领悟 和加 深 ,刀法刻 技不 断提 高 而无
双刀 直入 法 的刻 绘 中。所 以 , 刻好 书法 , 要 必须 学好
绘 要简 练 、 确 , 刀要 潇洒 脱 落 , 防俗 与 匠气 产 准 运 谨
生 ,刻 刀表 现衣纹 时要 注意线 的变 化 ,长线 条 中有 曲 , 逸豪 放 不粗 犷 ; 线 中有 厚 重感 , 飘 短 使人 物 的动
法 、 图布 局 、 构 书画气韵 都为世人 学 习所称颂 。 以 , 所
学 习 陶刻 必须 同步 学 习书法绘 画 。书 画学库 艺无 止 境 , 陶刻者 的一 生学科 。所 以说 , 是 刀法 与书 画二 者 不 可缺一 。
按起侧 、 轻重徐 疾 、 进退 顺逆 、 任意径 行 。 山水 中的 如 树木 、 山石. 点 、 物 及 亭 台等 , 以单 刀刻 绘 为 、 景 人 全 主. 特别 是 山石 、 峦刻 划 可分 顿 挫 、 浅 、 重 , 峰 深 轻 线 条转折 及线 与面 的表 现在一 刀 中完成 , 达到 生动 、 简
重, 以及 双 刀与 单刀 的局部 结 合 , 直 线刻 绘 中 , 在 刀 尖 、 尾 可以交替 并用 , 刀 都是 书法镌 刻 中应 注意 的细 节 。陶刻 中经常 出现尖 薄 、 细弱 、 硬 、 板 等现象 , 僵 呆 主要 是没 有处理 好笔 划线 条 , 一是 书 法功底 差 , 理解 不够 ; 二是 捻管操 作掌 握欠 佳 。所 以 , 陶刻工 艺 必须
在长期 的实践 中探索 领悟 ,将一 幅 书法完 整地 在紫 砂 陶上 再现 , 能增加 陶刻艺 术 的感 染力 。 方 单 刀法 是 陶刻 中最 常见 的刀法 ,也是 最易 而又 难度 最大 最 深 的刀 法 ,此 刀 法 一般 应用 于 山水 、 花
代 笔 。 书法 、 画以各 种刀 法技艺 栩栩 如生 传神 于 把 绘 紫 砂 陶上 , 紫砂工 艺与 书画 艺术结 合 , 使 提高 了它 的 实用 、 赏和 收藏价值 。 观
陶刻 的工 艺必 须具备 二个 最基本 的条件 :一 是 书画功力 : 二是 刀法技 能 。 不少著 名书 画家在紫 砂 陶 上 尝试过 自书 、 自画 、 自刻 , 不懂 刀法技 巧 , 然 事半 功
倍。 达不 到装 饰效果 ; 同样 仅 懂刀法 、 不善 书 画 , 更 则 不 能在紫 砂 陶上起 到装饰 作用 。书 画是 陶刻 的重 要 资源 。 追溯 明清二 代至今 , 响深 远的 陶刻大 师都 具 影
有 深 厚 的书 画功 力 , 论山水 、 鸟 、 物 的表 现 手 无 花 人
鸟 、 物画 的刻绘 以及 部分 落款 中 。 人 书法 与绘 画的镌刻 有着 根本 的不 同 ,书法 适用 双刀 , 绘 画f 叶 、 而 除竹 兰叶) 般 以单 刀 为主 , 刀法 一 此
与毛笔 的侧 峰相 似 , 别是 工笔 与写 意之 间走刀 , 特 刀 法表 现空 间宽 、 化大 , 刀时无论 是顺 刀 、 刀 、 变 走 逆 提
陶上 , 让人 赏心悦 目, 倍受 青睐 。
人 物画刻 绘所要 注意 二个 方面 。一 是人 体结 构 准 确 ; 是背 景构 图安 排适 当 , 物 的形 态 、 纹 刻 二 人 衣
双刀 直入法 : 运用 于各 种 书法镌刻 , 谓直 人 即 所 与执 毛笔 中锋相 似 , 管 垂 直 , 刀法 比较 严 谨 , 笔 此 无 论 正草 隶篆 、 草 书体 , 行 均用 此 刀 法 。 的特 点 是外 它 光 内毛 , 字需用 捻 管法刻 绘完成 , 管操作 惯 用 于 每 捻
时不再 变化 。
陶刻 的执 刀 方法 与 执 毛笔 大 体相 似 : 指 实 、 “ 掌
虚、 腕灵 ” 。执 刀不 能执死 不 动 , 中指 、 名指及 小 指 无
牢 固地执 住 刀管 ,不 同的是大拇 指 与食 指需前 后 转
动 刀管 , 这就是 刻绘 的主要 基本 技法 “ 管法 ” 使 刀 捻 , 游走 于 30 中 , 6 。 上下左 右运动 自如 。 也是 陶刻 中难 这
态更 加得 体生 动 ,避免刻 线一 样粗 细单 薄 ,缺少 变
捻 管操 作 , 因为 书 法起 笔 、 笔 、 折 、 草 书体 连 落 转 行
笔, 都需 捻管法 一气 呵成 , 它可 以解决 3 0 的刻 刀走 6。 向 , 书法 中 的苍 劲 、 将 绢秀 、 流畅 、 脱 的笔划 忠 实地 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