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之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万超:破解中国奇迹之谜
在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只有7个国家(地区)曾持续以7%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发展超过30年。

中国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年均增长率有30多年超过9%,并且还将持续发展。

如何破解“中国之谜”?西方经济学家比较普遍的回答是中国推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这个答案显然遵循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逻辑,即经济增长根本取决于资源在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层面的最优配置。

这对于解释中国现象显然有些简单。

中国奇迹的发生以及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的发展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第二,中国实现了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合力最大化,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发展成本,避免了单靠市场机制调节带来的弊端;第三,中国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形成了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的制度和机制。

这三点是正在成长的中国道路源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国情而具有的独特价值,是超越西方的根本优势,也将成为中国道路最终发展为当代最优发展模式的基石。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8日)
孙力:从“模式时代”到“特色时代”的飞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且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也同样作出宝贵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方面实现了综合创新,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模式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进入了特色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

如果说苏联代表的是社会主义模式化的时代,那么,当今中国代表的就是社会主义特色化的时代,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开始展开其多姿多彩和多样化的进程,也必将迎来社会主义运动新的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阐明的是中国属性,也包蕴着深刻的时代属性,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展现出对社会主义的完整重塑,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当代最杰出的代表。

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过程,其中,从“模式时代”到“特色时代”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

(《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
柯缇祖:土地公有制缔造中国发展奇迹
实行土地公有制是中国创造发展奇迹的最大奥秘之一。

首先,土地公有制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家能够根据发展需要,合理调控土地开发利用规模,有序推进现代化进程,这是土地私有制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其次,土地公有制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发展,除了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企业聚集所形成的规模效应外,更重要的在于用地机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第三,土地公有制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我国凭借土地公有制,从战略上科学规划国土资源,一方面为农村征地和城市拆迁提供了更高的利益补偿,另一方面使城市建设所需资金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而且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土地公有制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从改革开放到2009年底,累计有3.4亿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市。

这么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和转移就业,不仅没有出现农村经济的凋敝,反而实现了粮食持续增产;在城市不仅没有出现贫民窟,反而实现了人们的安居乐业。

究其根本,这是由于中国始终坚持和完善土地公有制,把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作为惠农强农的政策基石,保证了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

(《红旗文稿》2011年第22期)
王振中:中国“入世”与世界双赢
中国“入世”10年,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世人所期望的双赢。

从中国来看,中国入世促进了自身观念的转变,为国人提供了崭新的法治和知识产权的理念;加快了经济的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出口占世界的10.4%,居第一位;推动了体制的改革,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的管理由审批制改为了备案登记制,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外贸经营多元化格局;提高了人民的福祉,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为重点的对外贸易直接带动的就业人口超过了8000万,加快了自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从世界来看,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中国对世界GDP增量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4.6%增长到2009年14.5%,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世界贸易总量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来自中国。

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准入的红利,2001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

世界分享了中国降低壁垒的红利。

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低到2010年的9.8%,对36个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了进口零关税,零关税措施促进了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

(《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2日)
丁波:为“实体经济”开道
中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确实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

实体经济都是具体的生产和服务部门,需要具体的场地、购买设备、招聘员工,“有形性”和“载体性”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特色,“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实体经济投入成本高,产出周期长,管理难度大。

当前,实体经济往往成本高昂,利润微薄,运营的大环境亟待提升。

反观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由于投资炒作盛行,一夜暴富神话上演,使得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走向负面。

大力助推实体经济,让虚拟经济回归正道,才能真正让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稳步进行,才能真正让“脚踏实地、勤劳创业”的企业精神深入人心。

(《解放日报》2011年12月16日)
郑永年:中国能为世界创造新的文化范式
不管是哪一种外来文化,如果要成功,都必须和本土文化结合起来。

中国需要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文化,如果单纯接受西方文化,那么中国就不能算是崛起。

西方近代文化的崛起本身就吸收了很多非西方的文化。

自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话语一直占据强势,但这既不是说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没有相关性,更不是说西方文明是普世的论据。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成功也非直接照抄照搬了苏俄模式,而是对苏俄模式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今天,我们基于中国文化之上,是否有能力创造一个和西方不同的文化,使其可以成为除西方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当前,东亚模式已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所模仿和接受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知识界,人们围绕着东亚发展模式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套体系由各种亚洲要素组成,包括儒家文化、国家和政府的经济角色、社会因素例如高储蓄率、强调教育、家庭的作用等等。

而在东亚,较之日本和“四小龙”,中国更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创造一种不同西方的文化话语,但这会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年12月13日)
关键词:中国奇迹;模式;特色;土地公有制;入世;实体经济;文化范式;郑永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