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曹操注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曹操注

《孙子兵法》曹操注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於敌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千里而馈粮,〔曹操曰:越境千里。〕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後十万之师举矣。〔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无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於夏阳也。〕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强而避之,〔曹操曰:避其所长也。〕怒而桡之;〔曹操曰:待其衰懈也。〕卑而骄之,佚而劳之,〔曹操曰:以利劳之。〕亲而离之;〔曹操曰:以间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005《孙子兵法》导读·势篇

005《孙子兵法》导读·势篇
•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 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 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 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 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 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 《形篇》讲的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 《势篇》讲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 张预注:“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 故次《形》。”
• 本篇是孙子军事指挥理论的精华。“战势不过 奇正”是全篇主线。
• 孙武所谓的“势”,是指挥员在充分运用已有 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 性,巧出奇正,巧用虚实,出敌不意,最后造 成一种以强击弱,对敌之要害部位具有致命威 摄力量的战争态势。

• 【原文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 听也。
• 声不过五:李筌曰:“宫、商、角、徵、 羽也。” 是古代的五声音阶,大致相当 于现代简谱的 1、2、3、5、6。加上 “变徵”(4)、“变宮”(7),便是七声 音阶。
• 【译文 】音阶不过五个,但五个音阶融 合演奏的音乐却是赏听不尽的;
• 【原文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 观也。

• 【原文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
胜尝也。
• 味不过五:李筌曰:“酸、辛、 咸、甘、 苦也。” 《礼记·礼运》:“五味,六 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 注: “五味,酸、苦、辛、咸、甘也。”
• 【译文 】原味不过五种,但五味调配
的滋味却是品尝不尽的;
• 【原文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 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 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 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兵法之行军篇第九:原文、译文、点评

孙子兵法之行军篇第九:原文、译文、点评

孙子兵法之行军篇第九: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侍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

010《孙子兵法》导读·地形篇

010《孙子兵法》导读·地形篇

【全文】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
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 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 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 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 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 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 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 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 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 不可不察也。

【原文】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 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杜牧曰:“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相错, 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 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往 攻敌人,敌人有备,不能胜之,则为敌人守险阻, 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译文】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 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 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

第一部分、兵有六形。
【原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
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译注】孙子说:地形有“通”、“挂”、
“支”、“隘”、“险”、“远”等六种。 【原文】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译注】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 地域,叫做“通”。通:通达。指四通八达 的地区。《易·系辞》:‚往来无穷谓之 通。‛梅尧臣注:“道路交达。‛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
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 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 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 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 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 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原文虚实Ⅱ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详解“出其所不趋”,“不趋”,来不及救,从敌人来不及救的地方出击。

“趋其所不意”,打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曹操注解说:“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也。

”我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孙子兵法》看来,这不是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是“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也不让别人知道”。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

这里历史上有两个典型战例,都是灭蜀之战。

一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钟会、邓艾灭蜀之战。

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

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

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

最后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

一路杀到成都,刘禅就降了。

第二次是南北朝时期,坐拥四川的梁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率兵东下,准备攻打梁元帝,夺取梁朝政权。

北魏看到机会,宇文泰认为“平蜀制梁,在此一举。

”诸将意见并不统一。

宇文泰把重任交给尉迟迥,问他计将安出。

尉迟迥说:“蜀与中国隔绝百余年矣,恃其山川险阻,不虞我师之至。

宜以精甲铁骑星夜奔袭之。

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

出其不意,冲其腹心,必向风不守。

”其后果如尉迟迥所言,尉迟迥从散关进军,围成都五旬,平定巴蜀。

人们常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不可能,因为这标语敌人的墙上也刷着。

怎么才能攻无不克、攻而必取呢,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没防备,没防守。

还是拿足球赛来说,如果前面有后卫堵着,马拉多纳也不容易射门命中,一定是来回倒腾,对方出现空档了,然后一击命中。

002《孙子兵法》导读·作战篇

002《孙子兵法》导读·作战篇

• 【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 锺;������ 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 锺,古容量单位。《左传·昭公元年》:“齐旧四 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 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 矣。”曹操注:“六斛四㪷为锺。” • ������ 秆一石: ������ ,同箕,即豆秸。石,本容量单 位。《说苑·辨数》:“十斗为一石。”此谓重量, 《国语·周语》:“重不过石。”韦昭注:“百二十 斤也。” 曹操注:“������ ,豆秸也。秆,禾藁也。 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 石。” • 【 译文 】因而,高明的将领务求从敌方夺取粮草。 就地从敌方夺取粮食一锺,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 二十锺;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 国运出二十石。
–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 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 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 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 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 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 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 【 原文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 十去其七; • 汉简本无“财殚”二字,“力屈”作“屈力”。 连下句作“屈力中原,内虚于家”,中原,泛指 战场。谓战场上军力消尽,百姓世族家室空虚。 • 【 译文 】战场上军力耗尽,国内家家空虚,百 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 • 【 原文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 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 甲:铠甲。胄:头盔。矢:箭。弩:一种靠机械 力量发射箭镞的弓。戟:古代戈与矛功能合一的 兵器。楯:同盾。

曹操注孙子兵法《行军篇》

曹操注孙子兵法《行军篇》

曹操注孙子兵法《行军篇》导读:《行军篇》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曹操曰:生者,阳也。

战降无登:曹操曰:无迎高也。

此处山之军也。

敌若绝水,必远水;曹操曰:半渡,势不可并,故可败。

欲战,无附水而迎客;曹操曰:附,近也。

视生处高,曹操曰:水上当处其高,前向水、後当依高而处。

无迎水流:曹操曰:恐溉我也。

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交军斥泽之中,依水草而背众树: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於斥泽之中。

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曹操曰:战便也。

此处陆上之军也。

凡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养生处实,曹操曰:恃满实也。

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

实,犹高也。

一曰:恃实满,向水草放牧也。

是谓必胜,军无百疾。

陵丘堤防,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涨也。

绝涧遇: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涧道迫狭、深数丈者为天隙。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曹操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兽骇者,覆也。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采樵者也;少而往来者,营军者也。

辞卑而备益者,进也;曹操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曹操曰:诡诈也。

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阵兵者,期也;半进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役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曹操曰:士卒疲劳也。

曹注《孙子兵法》解说

曹注《孙子兵法》解说

曹注《孙子兵法》解说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注录,兵书共五十三家。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急于运用之际,颇有眼力的曹操从所阅读的大量兵书战策中,选出含义精深的《孙子兵法》,去掉附益各篇,独存十三篇,加上简明解说,编成书册,分发部队,以便将领学习掌握,临阵施用。

从此,曹注《孙子兵法》流行天下,其他兵书战策逐渐散失淘汰。

下面转录曹操《孙子序》:孙子序(按《太平御览》作《孙子兵法序》)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御览》"足兵"上有"足食"二字。

)《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二"恃"字,《御览》皆作"用"。

)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

后百余岁有孙膑,是武之后也。

(自"孙子者"以下五十字,据《御览》补。

按《史记正义》引魏武帝注云:"孙子者,齐人,事于吴王阖闾,为吴将。

作《兵法》一十三篇。

"《正义》所引,即谓此文也。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这篇序引自中华书局编辑部1974年版《曹操集》文集卷三,括号内是编辑部所加按语。

由《太平御览》、《史记正义》、《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诸书汇校而得,虽不完整,但要点仍在,列举如下:1、书名:《孙子兵法》、《孙子》或《兵法》;2、篇数:一十三篇;3、作者:齐人孙武;4、大旨:为吴王阖闾而作,为兵书战策之深明者;5、作注缘由:世人对本书训释繁冗,但理解不深,言多失旨。

《孙子兵法》各篇内容特色解析

《孙子兵法》各篇内容特色解析

《孙子兵法》各篇内容特色解析从宏观上了解《孙子兵法》各篇有什么主要内容,这是我们学习《孙子兵法》的一个纲要,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明确的路径。

理解各篇的内容特色,我们需要把握三个问题:一是各篇的题解;二是各篇的中心思想;三是各篇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题解?中国古书的篇题有两种,一种是拈篇首语,取文章开头的一两个字作篇题。

因此,这种篇题方式只是个符号,和内容无关。

例如《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另一种是从内容上概括,以主题命名。

《孙子兵法》各篇的篇题就是这一种。

所以,《孙子兵法》各篇是有自己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

因此,我们学习〈孙子兵法〉的各篇时,应当首先了解各篇的题解问题,即主题与中心思想问题。

《计篇》本篇共有字数大概是430个,其中原文汉字399个字,现加标点91个。

有的学者认为,这第一篇是孙武向吴王自荐时,展示自己军事韬略的前言,从战略的高度阐明了战争的本质,讨论了将帅的任选资格,在十三篇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理解《计篇》的题解与中心思想,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计”这个字。

《说文》中把计,直译为计算、计较(比较)、计划等。

“计,会也,算也,”曹操注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管子》中说:“故凡攻伐之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

”《计篇》的题解:中心思想:审已量敌,料胜决策。

《计篇》主要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提出了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依据和方法,反映了孙子对战争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重视战争的思想。

本篇是全书的总纲,对孙子的整个军事思想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主要内容:1.兵者,国之大事《计篇》中孙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认为,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人民死生的大事,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认真研究。

这是孙子对战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所持的态度。

为什么孙子特别重视战争呢?因为孙子已经看到了战争对国家和民众生存的重要性,看到了战争的巨大危害。

军争篇第七

军争篇第七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军争篇第七[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④。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⑤。

放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⑥。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⑦;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⑧。

是故卷甲而趋。

日夜不处⑨,倍道兼行⑩,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⑾,劲者先⑿,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⒀;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⒁,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⒂。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⒃;不知山林、险阻⒄、沮泽之形者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⒆,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⒇,以利动(21),以分合为变者也(22)。

故其疾如风(23),其徐如林(24),侵掠如火(25),不动如山(26),知如阴(27),动如雷震(28)。

掠乡分众(29),廓地分利(30),悬权而动(31)。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32)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33);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34)。

故三军可夺气(35),将军可夺心(36)。

是故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37)。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38),此治气者也(39)。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40),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侠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41),勿击堂堂之陈(42),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43),背丘勿逆(44),佯北勿从(45),锐卒勿攻,饵兵勿食(46),归师勿遏(47),围师必阙(48),穷寇勿迫(49),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①合军聚众:指聚集民众,组成军队。

②交和而舍:指两军营垒对峙的意思。

和,“和门”,即军门,舍,驻扎。

曹操注:“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孙子兵法九地篇 第十一

孙子兵法九地篇     第十一
(34)诸刿:诸,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勇士。刿(gui),曹刿, 又名曹沫,春秋时鲁国武士。
(35)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神异经· 西荒经》:“西 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 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 (36)常山:即恒山。汉简《孙子兵法》中作“恒山”。恒山 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是五岳中的北岳。西汉时为避讳汉文 帝刘恒的“恒”字,改为“常”。北周武帝时,又改称恒山。 (37)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打它的中部,头尾都来。汉简《孙 子兵法》作:“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
[原文]
人入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⑥。行山林、 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人者隘, 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 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⑦,争地则无攻⑧, 交地则无绝⑨,衢地则合交⑩,重地则掠(11),圮地 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12)。
(18)兵之情主速:“兵贵神速”的意思。 (19)由不虞之道:虞,预料。这句是说,要走敌人不易料到 的道路。
(20)为客之道:指进入敌境作战的原则。客,客军,即离开 本国进入别国作战的军队。
(21)深入则专,主人不克:专,专心一意。主人,被进攻的 国家或军队。克,战胜。指深入到敌国境内,士兵就会专心 一致不敢逃亡,只好拼命作战,敌军抵御不住。
(30)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修,即不用整顿、告诫。因此这样 军队不用整顿而会自动戒备, (31)禁祥去疑:祥,妖祥,这里指占卜等迷信活动。禁止迷信 活动,消除疑虑和谣言。 (32)无余命,非恶寿:恶,厌恶;寿,寿命。指士卒不怕死, 并不是不想活下去。
(33)涕沾襟:涕,眼泪;襟,衣襟。眼泪沾湿了衣襟。
(22)谨养而勿劳:注意休整,不使部队过于疲劳。

谋攻原文译文

谋攻原文译文

《谋攻》作品赏析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作品译文全文翻译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卒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制造了望敌军的高车和(攻城用的)四轮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数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数月才能完工。

歇后语大全曹操注孙子兵法实虚篇等4篇汇总

歇后语大全曹操注孙子兵法实虚篇等4篇汇总

语文课外知识歇后语谚语大全篇一:曹操注孙子兵法实虚篇《实虚篇》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曹操曰:力有余也。

後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於其所必趋也;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诈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

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

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者寡矣。

备前者後寡,备後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哉!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

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

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计之而知得失之策,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极,至於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因形而措胜於众,众不能知,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孙子兵法曹操文言文翻译

孙子兵法曹操文言文翻译

曹操注《孙子兵法》序:吾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

”尚书曰:“八政曰师。

”易曰:“师贞,丈人吉。

”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于庙堂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计者,谋也。

谋者,所以决胜负也。

故曰:“计者,胜败之母也。

”选将,谓择贤能也;量敌,谓审敌之强弱也;度地,谓知地之广狭险易也;料卒,谓知兵之多寡强弱也。

形篇:形者,胜败之原也。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曹操曰:形者,兵之形也。

兵之形,有形无形。

有形者,如山川、城郭、草木、道路等;无形者,如士气、民心、敌情等。

兵家之胜,在乎知形而用形。

势篇:势者,兵之机也。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曹操曰:势者,兵之势也。

兵之势,有势无势。

有势者,如山川、城郭、草木、道路等;无势者,如士气、民心、敌情等。

兵家之胜,在乎知势而用势。

以上是《孙子兵法》曹操注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孙子兵法名言

孙子兵法名言

孙子兵法名言下面是收集整理到孙子兵法名言11句,希望大家喜欢。

1.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曹操读到此处,在旁边注云,殊死战。

在亡地无败者。

也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2.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点评: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曹操读到此处,在旁边注云,殊死战。

在亡地无败者。

也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3.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曹操注云「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说若双方力量相当,应该采用奇兵。

4.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曹操注云「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说势力到达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亡,行迹泄露了就会失败。

所以能够根据敌情变化取得胜利,就像神一样。

5.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晋平公想要攻打齐国。

他派大臣范昭前去探探虚实。

齐景公设下酒宴款待范昭。

等酒喝到高兴处,范昭对景公说「我想用您的杯子喝酒。

」齐景公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但是,一旁的太师晏子看到后,觉得范昭此举无礼。

命人撤掉了景公的酒杯,还让范昭使用自己的杯子。

范昭不高兴了,就起身对晏子说「能为我演奏一首成周的曲子吗?我想依乐起舞。

」晏子当场拒绝了。

范昭此时更加不高兴了,扭头就走了。

随后,晏子对齐景公说「成周的曲子,只有天子才可以用。

范昭此举不合乎礼仪,所以臣才不同意。

」等范昭回到晋国,就对晋平公说「齐国不能打啊,我想要冒犯他们的礼仪,被晏子识破了。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6.善于出奇制胜的将领,战法如同天地之无穷,又如江海之奔流不息。

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孙武曾言「奇正相生,不可胜穷。

《孙子兵法》“度、量、数、称、胜”的正确解释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

《孙子兵法》“度、量、数、称、胜”的正确解释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

《孙子兵法》“度、量、数、称、胜"的正确解释及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度”、“量”、“数"、“称"、“胜”这五个在中国传统兵学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概念,早已被世人所熟悉。

至于这五个概念之间的相生关系,在今本《孙子兵法•形》中亦有所阐述,即“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然而,自张藏本《孙武兵法》的部分内容被披露出来后,今人对上述这五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及相互之间的相生关系的理解,就势必需要重新来认识了!一、传统的理解今本《孙子兵法•形》曰: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对孙子上述论点的传统释义为:度:《礼记•明堂位》:“度为丈尺、高卑、广狭也。

”贾林曰:“度,土地也。

”此言土地幅员。

量:《汉书•律历志》:“量者,禽、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此言物资多少.数:贾林注曰:“算数也。

以数推之,则众寡可知,虚实可见。

”王皙曰:“百千也。

”此言部队实力的强弱、兵员的多寡。

称:《楚辞•惜誓》“苦称量之不审兮",王逸注:“称所以知轻重。

”杜牧注:“称,校也.”此言衡量双方实力之对比的状况。

胜:指胜负仇劣的情实。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曹操注:“因地形势而度之。

”地,指国土幅员.此句言敌我交战,必先以双方所拥有的土地幅员为基础。

度生量:赵本学注:“既度之,则其地之所容者何阵,或当用广、用长、用圆、用方,奇正当居何处,当分为几阵,皆可知矣,此‘度生量’也。

”此言基于双方拥有“地利”状况,可知其物质资源之储备及国力之强弱也。

量生数:梅尧臣注:“因量以得众寡之数。

”此言物质资源状况之计量,可知所拥兵员之众寡。

数生称:王皙注:“喻强弱之形势也。

”此言由兵员之众寡可知双方兵力强弱之对比.称生胜:曹操注:“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

孙子兵法拼音版

孙子兵法拼音版

孙子兵法始shǐ计jì第dì十shí三sān:孙sūn子zǐ曰yuē:兵bīnɡ者zhě,国ɡuó之zhī大dà事shì,死sǐ生shēnɡ之zhī地dì,存cún亡wánɡ之zhī道dào,不bù可kě不bù察chá也yě。

故ɡù经jīnɡ之zhī以yǐ五wǔ事shì,校xiào之zhī以yǐ计jì,而ér索suǒ其qí情qínɡ:一yì曰yuē道dào,二èr曰yuē天tiān,三sān曰yuē地dì,四sì曰yuē将jiānɡ,五wǔ曰yuē法fǎ。

道dào者zhě,令lìnɡ民mín于yú上shànɡ同tónɡ意yì,可kě与yǔ之zhī死sǐ,可kě与yǔ之zhī生shēnɡ,而ér不bù危wēi 也yě;天tiān者zhě,阴yīn阳yánɡ、寒hán暑shǔ、时shí制zhì也yě;地dì者zhě,远yuǎn近jìn、险xiǎn易yì、广ɡuǎnɡ狭xiá、死sǐ生shēnɡ也yě;将jiānɡ者zhě,智zhì、信xìn、仁rén、勇yǒnɡ、严yán也yě;法fǎ者zhě,曲qǔ制zhì、官ɡuān道dào、主zhǔ用yònɡ也yě。

凡fán此cǐ五wǔ者zhě,将jiānɡ莫mò不bù闻wén,知zhī之zhī者zhě胜shènɡ,不bù知zhī之zhī者zhě不bú胜shènɡ。

011《孙子兵法》导读·九地篇

011《孙子兵法》导读·九地篇

【原文】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杜佑注:“难返还也。背,去也;背与倍同。
所过城邑多,道里多也”。 梅尧臣注:“过城已多,津要绝塞,故曰重难 之地。” 张预曰:“深入敌境,多过敌城,士卒心专 无有归志。是难退之地也。” 【译文】入敌境纵深,穿过敌境许多城邑的 地方,称为重地。
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 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以上数句概说用兵之地的特点。曹操注:“此 九地之名也。”
【译文】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
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 纪地、围地、死地等九类。
【原文】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自战其地:胡氏曰:“诸侯自战其地者,乃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 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 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 “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 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 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 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 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 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 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 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 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 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 刿之勇也。
明· 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云:“上篇《地形》之 地,排兵布阵之地也,以宽狭险易言之。九地之地, 侵伐所至之地也,以浅深轻重言之。兵之所至,其 地有九等,其法不同,大要皆本于人情。善用兵者, 深达人情之理,驭之以术,发之以机,则人可用而 地不困。” 本篇主要论述战略地形。九地为九种不同的作战区 域,是以战场位置和战略影响划分的,并针对其不 同特点,从战略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军队在 九种不同战略地形下的用兵原则,同时提出了多变 的理由,并对我方官兵在不同战略地形中的心理变 化进行了分析,是一篇最早的、也是最优秀的军事 心理学专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曹操注〈序〉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

」《尚书》:「八政曰师。

」《易》曰:「师贞,丈人吉。

」《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於庙堂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

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

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

官者,五官之分也。

道者,粮路也。

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

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於夏阳也。

〕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怒而桡之;〔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曹操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曹操曰:以间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

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败,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作战篇〉〔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於敌也。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

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

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

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而馈粮,〔曹操曰:越境千里。

〕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後十万之师举矣。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

〕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

未睹者,言无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曹操曰:籍,犹赋也。

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

始用粮,後遂因食於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取用於国,因粮於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於国中,粮食则因敌也。

〕国之贫於师者:远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於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财竭则急於丘役。

屈力中原,内虚於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

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於原野也。

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公家之用:破车疲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故智将务食於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忌芉一石,当吾二十石。

〔曹操曰:忌,豆[禾皆]也;秆,禾槁也。

石,百二十斤也。

转输之法,费二十石乃得一石。

〕故杀敌者,怒也;〔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取敌者,货也。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

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

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军为官,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

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

或曰: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曹操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曹操曰:不独任也。

〕卒共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速,不贵久。

〔曹操曰:久则不利。

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谋攻篇〉〔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曹操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修橹、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

橹,大楯也。

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

具,备也。

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

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於天下。

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於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

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

〕少则能守之,〔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强,〔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弱。

〔曹操曰:形见於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

知众寡之用,胜。

上下同欲,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胜。

将能而君不御,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形篇〉〔曹操曰:军之形也。

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孙子曰:昔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曹操曰:守,固备也。

〕可胜在敌。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

〕故善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

故曰:胜可知,〔曹操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守;〔曹操曰:藏形也。

〕可胜,攻也。

〔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

〕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动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者也;〔曹操曰:当见未萌。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争锋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视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曹操曰:易见闻也。

〕所谓善者,胜易胜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故其胜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胜,胜败者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後战;败兵先战,而後求胜。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曹操曰:称量己与敌孰愈也。

〕称生胜。

〔曹操曰:称量之故,知其胜负所在也。

〕故胜兵如以镒称铢,败兵如以铢称镒。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称胜者战民也,如决积水於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

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势篇〉〔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术是也。

〔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战为正,後出为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实虚是也。

〔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无竭如河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