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化阅读
马中化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马中化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马中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有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在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年里,中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解决生态问题的物质条件和时间与精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功劳。
当代青年学生应该有责任和担当,因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在十九大报告中寄予中华民族新一代青年的期望和教诲,希望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贡献力量。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也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即完成民族统一和实现国家富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社会,实现全民小康。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如何将环保与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是一个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恰恰是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人选,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生担负的使命之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习题
1中化马: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进程中得出来的, 中化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2马中化: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马中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解决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并把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积累的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派的马克思主义、3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他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4理论联系群众: 群众路线是理论的根本作风, 不仅因为理论的实质从根本上说, 就是理论代表了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保常联系, 并得到人们群众烦人拥护, 从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进行革命和建设, 理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归根到底都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
只有坚持理论联系群众的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 才能搞好党的作风, 突出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根本路线和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密切联系群众。
5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是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部成果的灵魂,2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3,是毛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6毛思: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是被世界证明关于这个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章 马中化历程
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 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 08.9.25“神七”载人
•
“杂交水稻之父”
航天飞船冲向太空
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 先进的要学习、借鉴和吸收 • 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要抵制、批判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哪些
五、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六、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 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世纪之初,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 全球网上评选活动中,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 想家之首”。这个结果发人深思、催人猛醒, 再次告诫人们:马克思不仅活在现实世界中, 也必将活在未来世界中。
大公报网站援引《环球人物》的报道称:1904年8 月22日,邓小平诞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 然而,自16岁走出乡关探索救国真理直至1997年2月19 日在京逝世,小平同志就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 可谓是“少小离家”而“老大不回”。
文化
民族
基本路线、纲领、战 略、政策 政治经济学
社 会 本 质 论
六、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
(1904.8.22—1997.2.19),四川省广 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人。 属龙。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曾化 名邓斌,1927年自名“小平”,沿用至今。 外号“油印博士”、“吹牛公司”、 “钢铁公司”等。曾留学法国五年、苏联莫 斯科中山大学一年。
“邓家老院子”
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
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 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 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 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马中化名词解释
马中化名词解释马中化是指在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
这种文化交流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语言、食物、艺术、娱乐、商务等。
马中化旨在促进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且为两国人民提供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机会。
在语言方面,马中化指的是马来语和汉语之间的交流和混合。
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在与马来社会接触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
这导致了许多马来西亚华人使用马来语加入了一些汉语词汇和短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食物方面,马中化指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饮食文化与中国菜肴的结合。
中国菜肴如炒饭、炒面和炖菜已经成为了马来西亚人的日常饮食,而一些中国菜肴也逐渐融入了马来西亚的传统美食中,形成了独特的马来西亚中餐文化。
在艺术方面,马中化表现为中国传统艺术和马来西亚本土艺术的相互交融。
中国传统音乐、舞蹈和戏曲艺术在马来西亚有着广泛的影响,同时马来西亚的本土音乐、舞蹈和文学也吸收了一些中国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娱乐方面,马中化指的是中国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受众。
中国的文化产品在马来西亚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追捧,而马来西亚的一些娱乐项目也吸收了中国的一些元素,为观众提供了多样性的娱乐选择。
在商务方面,马中化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商业交流。
马来西亚成为了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中国的投资和经济合作也为马来西亚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增长。
总之,马中化是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机会。
中国社科院大学马院马中化专业考博上岸经验贴
中国社科院大学马院马中化专业考博上岸经验贴由于一些不可抗因素,本文大量精华内容只能进行阉割,所以部分语句读起来很拗口且有语病,望大家见谅,大家也别琢磨原因了,后续发的经验贴及时保存即可,以免被hexie。
另:既然选择考博,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等着投喂当巨婴,踏踏实实备考。
也请大家珍惜拟录取社科院博士的同学写的考博经验贴,你、我、社科院拟录取博士都没有义务去帮助陌生考生,只是应我们邀请才特意攥写经验贴帮助后来人,如果你不认同我们观点大可取消关注公众号。
正文:2021的考博历程结束了,感觉就像是做了一场绵延不绝的梦,最后终于打通了关卡,得到了回报。
高兴之余,我深感庆幸,希望在此将个人的一些对考博的感想分享给诸位,以增加诸位的信心,祝愿各位能够去适合自己的地方。
我个人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读的是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从研一起就知道自己应当读博,研究生期间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从研三初就开始正式考博。
我心知当前博士已经大面积地改为申请考核制。
对于申请考核制来说,起决定性的不是成果、不是nengli甚至都不一定是guanxi,而是要有一个明确愿意收下你的博导。
国内较为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我几乎都考过,但都没有通过我的申请。
举办考试制度的那么多所学校里,经过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可以说社科院是最公平公正的。
一、初试(一)英语社科院的英语难,但也是社科院公平性的体现,英语由院内命题,护航的是普通人的机会与公平。
绝不能有英语得过且过,大不了考别的学校的想法,一定要啃下这个硬骨头。
这两年由于疫情,社科院的英语都是线上开卷考试,并且考试方式与之前有所不同,而明年可能将不会举行在线考试,因而我的经验可能不具有参考性。
但是社科院的英语博士考试有其特定的参考书,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综合复习指南、社会科学英语阅读理解高级教程、社会科学英语词汇与语法研读(小编注:这些书都可在淘宝店:全拼考博内买到),只要认真学习这三本参考书目,再加以社科院考博英语真题2000—2021解析的演练(小编注:社科院考博英语真题解析2000—2021可在淘宝店:全拼考博内买到),即便是无法保证考到一个很高的分数,英语过线是不会存在问题的。
口诀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
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
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
洛川全面抗战时,减租减息三三制。
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毛思明确立。
七届二中农转城,三中一化三改行。
十一届三中改开放,十一届六中决议通。
十二大特色纲领出,十三大初级路线成。
南方讲话利本质,十四大市场有保证。
十五大小.平入党章,十六大三个代表忙。
三中科学发展观,四中和谐社会强。
十七.大十个好经验,中国特色旗帜扬。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的领导地位;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10. 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1.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12. 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 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14. 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 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需要注意的几次重要会议w.w.w.k.s.5.u.c.o.m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马中化社会建设选题方向
马中化社会建设选题方向【原创版】目录1.马中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与意义2.马中化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3.马中化社会建设的实施策略与挑战4.马中化社会建设的前景与展望正文【马中化社会建设选题方向】随着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马中化社会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马中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与意义、主要内容、实施策略与挑战以及前景与展望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中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两国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在此背景下,马中化社会建设应运而生,旨在加强两国在社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民间友谊。
这对于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中化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马中化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合作:加强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水平。
2.文化交流: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促进两国文化的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
3.社会治理:加强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合作,分享社会管理经验,共同应对社会问题和挑战。
4.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共同探索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马中化社会建设的实施策略与挑战1.加强政策对接: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协调,推动双方在社会建设领域的政策对接,为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2.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促进双方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
3.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两国人民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为马中化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面对挑战: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需要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如文化差异、资金投入等,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马中化社会建设的前景与展望马中化社会建设作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景广阔。
未来,随着两国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将实现共赢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第一章 马中化历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一)三大纪律: 1、一切行动听指挥;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一切缴获要归公。
(二)八项注意: 1、说话和气; 2、买卖公平; 3、借东西要还;4、损坏东西要赔; 5、不打人骂人;6、不损坏庄稼; 7、不调戏妇女;8、不虐待俘虏。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
1、再好的东西,如果不能本土化,就无法生根、 开花和结果。因此,要想方设法改良品种。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或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必须立足于对国情的深切 了解和准确把握。
3、由于本土化,也势必导致社会主义形态,包括 制度、观念的多样化。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哪些?
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 (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 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 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 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 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即: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 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优秀思想和中国 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其在每 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 国特性和中国气派。
三、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 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毛概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化:将马理同中实结合。
1.马理在指导中革、建、改实里实现具体化2.把中革、建、改实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3.把马根植于中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化指引党和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化提供凝聚全党和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化倡导对待马的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在中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是中特的思想渊源2.中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丰富毛3.毛和中特是马在中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在中第一次飞跃2.中革、建的指南3.党和民的财富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马在中第二次飞跃2.新时全国奋斗的思基3.实现中复兴的指针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党思核心,马化精髓。
1. 贯穿马中化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体现马中化两理论基本内容各个方面3.渗透于马中化两理论的方法论原则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6、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选择)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封建和官僚的革命。
7、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政纲:推帝和封建,建无产领导,以工农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国。
2 经纲: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
没收官僚资的资本归新国,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纲: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关系:1.线和武是中革的两特点、两基武器2线是实行武的线3武是线的中心支柱4.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外加题目: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造有哪些方面?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资商业2.采用低级到高级的国资的过渡形式3.把资商业者改为社劳者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第一,坚持社工化建设与社义改造同时并举。
华中师范大学马中化马原考研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5马克思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2、实践和认识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4、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5、普通个人和英雄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简答1,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的民主3,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过程4,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循环5,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论述1,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21世纪下我国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发展2, 用认识论的原理分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014 7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社会形态2、矛盾的特殊性3、经济全球化4、实践标准5、劳动的二重性6、空想社会主义二、简答题1、为什么在共产主义社会以交换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2、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说明“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含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4、怎样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5、三、论述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2、好像是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13一、名解(共6对30分)1、物质与意识2、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3、主体与客体4、统一性与斗争性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6、(不记得了)二、简答(共5题60分)1、怎样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为什么说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3、如何理解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怎样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5、怎样理解实践决定认识?三、论述(共两题60分)1、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因。
2、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飞跃2012一、名词解释1、唯物与唯心2、联系与发展3、反映论与先验论4、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5、剩余价值与利润二、简答1、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2、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5、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和教训三、论述1、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论我国的文化建设2、以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2011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矛盾、2、量变与质变、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4、资本原始积累、5、商品经济、6、社会形态二. 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1. 联系及其特点。
马中化名词解释汇总
马中化名词解释汇总马中化是指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交流的现象。
下面是对马中化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汇总:1. 马来西亚(Malaysia),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多民族国家,与中国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2. 中国(China),位于东亚的一个大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马来西亚的重要合作伙伴。
3. 经济合作(Economic Cooperation),指马来西亚与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包括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
4. 政治关系(Political Relations),指马来西亚与中国在政治层面的互动与合作,包括高层交往、外交关系、政策协调等方面。
5. 文化交流(Cultural Exchange),指马来西亚与中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语言、艺术、教育、旅游等方面。
6. 人民交往(People-to-People Exchange),指马来西亚与中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包括学术交流、旅游交流、民间友好交往等方面。
7. 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全球合作倡议,旨在加强亚欧非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文交流,马来西亚是其中的重要合作伙伴。
8. 投资合作(Investment Cooperation),指马来西亚与中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包括两国企业之间的投资、合资项目等方面。
9. 旅游业(Tourism Industry),指马来西亚与中国在旅游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包括两国人民之间的旅游往来、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等方面。
10. 教育合作(Educational Cooperation),指马来西亚与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包括学生交流、学术研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
以上是对马中化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汇总,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会继续为你解答。
延安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及优秀研究生干部名单
延安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及优秀研究生干部名单优秀研究生(71人)一等奖:(23人)罗敏敏(科社09)吕艳(党史08)刘富兵(马哲08)葛永涛(行管08)王彦芳(文学08)冉思尧(文学09)聂鑫(外语08)张丽(外语09)慕苗(分化08)张浩(数学08)高峰(数学09)毕雯雯(政经09)何海平(马原09)张宪(马原08)刘舰(课程论08)刘玉(训练学09)刘立(近现代史08)王耀(古代史09)曾庆磊(内科学08)王霞(内科学09)张聪林(外科学09)李雪妮(企管08)姬娇娇(企管09)二等奖:(48人)张小莉(马哲08)李艳妮(马哲08)刘江平(马中化08)袁磊(党史08)吴静(马哲09)陈浩铭(党史09)李伟(马中化09)金鑫(政经09)潘玉云(政经08)李艳(思政08)沙小亮(思政09)郭琳(思政09)汪洋(课程论09)王娜(课程论08)杨莎(训练学09)孙玲玲(训练学09)薛艳泽(物理课程论08)崔莉莉(文学08)贺丽芳(行管08)李勋(文艺学09)杨亚(文学09)郭秦云(文学09)毛铖(行管09)彭燕秋(行管09)霍雅楠(外语08)王美玲(外语08)雷升琴(外语09)高琦悦(外语09)田洁(外语09)刘统圳(近现代史08)界莎莎(近现代史08)赵林林(近现代史09)刘苗(近现代史09)罗娟娟(分析化学08)武玉飞(化学工艺09)侯姗姗(基础数学08)吴利飞(基础数学08)拓磊(基础数学08)刘婷婷(基础数学09)张永战(基础数学09)王艳妮(内科学09)李转霞(内科学09)李禹兵(临床医学08)吴新忠(外科学08)段伟杰(外科学09)王璐(企管09)高学敏(企管08)张雅楠(企管09)优秀研究生干部(20人)刘瑶(马发史08)王甲志(马哲08) 王娟(党史09)康瑞(政经08)张晓敏(思政09)郑电兵(教学论09)余剑(训练学08)付黛佳(文学09)吴焕焕(党史08)王文峰(外语08)杨瑜晗(外语09)王欣(近现代史08)廉园园(分析化学08)杨延涛(基础数学08)郭浩(内科学08)汪峰(外科学09)史仙妮(企管08)姬可周(马哲08)翁晓会(行管08)柏贞梅(训练学08)。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二、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动员人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使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如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严格的纪律等。
(2)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落脚点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终极目的。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就具体表现为要依据党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同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
(2)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的所有活动都是直接作用于人的。
因此,教育对象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品德现状也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随着时代条件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思想状况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教育对象丰富的精神需求和实际的思想,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功能(1)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规定了思想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一切方面如任务、内容乃至原则、方法、载体等都必须与这个方向一致,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利于朝这个方向发展。
马中化的哲学依据
马中化的哲学依据
我猜你想问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哲学依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 一般(普遍性)与特殊(特殊性)的关系:这集中表现在《矛盾论》一文中,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集中表现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过程“。
暨把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结合我国现实革命和建设情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理论、学说、观点促成有我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过程。
第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理论成果"。
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结合我国革命与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理论学说。
从理论体系构成上,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联系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马义是马中化过程中的精髓与成果,中马义始终贯穿在马中化的过程中。
第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它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结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中化必备读书书目
马中化必备读书书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5.《反杜林论》恩格斯
6.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7.《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8.《社会哲学》丰子义
9.《经济哲学》王东
10.《心灵哲学》
11.《文化哲学》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赵美玲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张静
14.《中国近代史》徐中约
15.《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
16.《历史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谢春涛
17.《论中国》
18.《邓小平时代》傅高义
19.《走进马克思》陈学明
2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
21.《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共编译出版社1998年
22.《发现东方:西方中心主义走向终结和中国形象的文化重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3.《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
24.《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吕元礼
25.《中国社会思想史》吴根友
26.《中国思想史》李泽厚
27.《美的历程》
28.《乡土文化与文化研究》薛毅
29.《中国文化史》柳治微
30.《中国文化概论》。
2021-2022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参考书目、备考经验及复习规划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考研经验分享前几天看到学妹发来图书馆和宿舍楼道的视频,会莫名感动,那些一起并肩奋斗的日子好像从未走远。
每天天不亮就强逼着自己起床,中午图书馆的简单小憩,闭馆后宿舍二楼背书到深夜,凌晨半睁着眼打开手机约座……那些要快点逃离的日子现在描述起来都觉得可可爱爱。
经历再苦,回忆也都是甜,当听到老师祝福的话语,收到高颜值的录取通知书,看到家人骄傲的脸庞,会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如今梦想实现,漫步在吉大的校园,看到斗志昂扬的她们,自己也动力满满。
想想一年前的自己,真的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本科是普通的二本院校,考研竟报了马理论排名靠前的985院校:吉林大学。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确,如今回头看,非常感谢自己做了这个勇敢的决定,也有很多话想和正在阅读此文的你们说。
一、关于择校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第一大马院,它的招生数目是最多的,每年都过百,而且它的专业课考试比较基础,没有那种偏题怪题,这两个原因让我坚定了报考马院的想法。
从2021届考研开始,它的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都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本书,所以在初试部分的备考经验对想报考吉大马院的学弟学妹们来说都是适用的。
吉大马院的马理论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报考的人也比较多,所以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充分了解,要知道,你们的竞争对手都很强,你也必须好好准备,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全身心的投入到备考中去。
二、关于初试(一)我的考研历程大三下学期支教期间,我就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考研复习,但当时课时任务比较多,只是尽量挤出一些零散时间学习,保持一种学习的感觉,而且当时自己对于学校的选择上也很犹豫,所以效率比较低。
整个备考状态的改变是从吉大夏令营开始的,这次经历让我学到很多,也很渴望在一个这样的平台学习。
所以夏令营结束就坚定了考吉大的想法,虽然知道上岸很难,但还是想拼劲全力试试看。
全身心的投入备考是7月20日,那时候劲头很足,感觉一切都挺新鲜。
东北大学马中化真题
东北大学马中化真题
一、简答
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为什么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哪些内容?
4.简要分析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5.为什么说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6.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
二、论述
1.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
2.论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要义和必然性。
3.如何理解“四个伟大”的含义及其逻辑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研究生阅读书一、基本理论素养篇1.马克思:《博士论文》及笔记2.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6.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0.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4.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篇》和《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篇》1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7.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9.列宁:《哲学笔记》20.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21.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中的几个特点》、《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第二国际的破产》、《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列宁选集第四卷》:《政论家札记》、《论我国革命》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主要阅读《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论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史观的破产》、《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23.《毛泽东文集》(主要阅读第七卷、《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和第八卷、《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对外宣传不要强加于人》)24.《邓小平文选》(主要阅读第二卷、《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和第三卷《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25.《江泽民文选》(主要阅读第一卷《社会主义前途依然光明》、《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第二卷《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前进》、《根据本国国情确定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三卷、《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6.《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7.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29.刘先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文献导读四十篇》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30.李大钊:《李大钊文集》3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2.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3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34.苗力田等:《西方哲学史新编》35.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3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37.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38.李秀林、王于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二、基础拓展篇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等2000年版。
4.《四个如何认识》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六个为什么》第一辑和第二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版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版7.俞吾金著:《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郑永廷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何萍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杨风城著:《毛泽东思想研究评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陈锡喜著:《邓小平理论重大发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12.宋进著:《邓小平理论的品格研究》,上海交大出版社2000年版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读本》,红旗出版社200714.陈希著:《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张渝政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6.郑永廷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钟家栋著:《重铸中国魂——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8.杨先农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9.李崇富著:《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0.曾德祥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1.田克勤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22.何继龄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杨霏蓉、江传月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24.罗本琦、汪青松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何一成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2005年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27.许庆朴著:《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纵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28.许庆朴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人民出版社200229.许庆朴著:《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人民出版社200730.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科200131.陈旭麓著:《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2.许纪霖著:《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33.赵立彬著:《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三联书店200534.曹沛霖著:《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5.叶险明著:《马克思的工业革命理论与现时代》,北京出版社200136.俞良早著:《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7.郭圣福著:《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38.《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9.赵麟斌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40.赵向军等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41.陈金龙、陈岸涛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三、学科拓展篇1.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5.宋希仁主编:《当代外国伦理思想》,中国人大出版社2000年版。
6.万俊人著:《伦理学新论:走向现代伦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7.王辑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俞正梁著:《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阎学通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姜琦、张月明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党际关系史》,华东师大1991年版。
11.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周敏凯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杨祖功、顾俊礼主编:《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15.王逸舟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倪世雄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宋新宁、陈岳著:《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陶季侃、姜春明主编:《世界经济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邱伟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郑永廷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张耀灿著著:《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王瑞荪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张云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谢海光著:《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何传启著:《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6.王仲伟、许德明著:《企业文化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郭威钢著《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苍里安著:《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美)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晋.拉克恩著:《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
30.(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著:《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31.(美)Y.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2.(美)詹姆斯.A.道著:《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3.(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4.(德)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铺987年版。
35.(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6.(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7.(美)麦金泰尔著:《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美)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美)肯尼斯.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