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作者情感和诗意表达。

3. 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 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 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古诗《使至塞上》的文本。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并注意字的正确发音和停顿。

二、作者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诗意解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四、意象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韵律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作者情感、意象和韵律特点。

二、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创作练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作者情感、意象和韵律特点等关键点。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文化自信)2.了解律诗的文体知识。

积累优美的诗句。

(语言运用)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思维能力)4.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审美创造)《使至塞上》学习重点: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全诗。

2.掌握“征蓬”“孤烟”“长河”“候骑”等词的意思,积累诗中名句。

学习难点:3.品味本诗的雄浑遒劲的语言特色,学习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写法。

4.发挥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人表达的对个人荣辱沉浮的达观之情。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观看《经典咏流传》节目,听音乐世家唱出王维《使至塞上》,感受边塞的二、教学过程资料补充1.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资料补充解读文题“使”即“出使”。

“至”是“到”的意思。

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2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次联作者开始描写所见之景。“征蓬”是被风吹起远飞的蓬草,“归雁”是回归北方的大雁。 枯草随风飘飏,天暖鸿雁北归,说明这是初春时节。两句一天上、一地下,以汉塞胡天相对,展 现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诗人的旅程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显得愈加辽远。这里请注意,两句从字 面上看是写景,而实际上寓有象征意义。在古诗中,“蓬” 和“雁”是和行旅密切联系的两个意 象,蓬转常象征人的行踪飘泊不定,雁归则常暗示着季节并反衬人的不归。它们在这首诗里同样 含有上述意味,不仅描绘出一个空阔苍茫的背景,也映衬出 “单车”的孤独和寂寞。
使至塞上
shizhisaishang

壹 品读诗歌

贰 知人论世

壹 品读诗歌 表现了诗人孤寂情绪与深切感受
品读诗歌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守护在边关的战士,路经的属国已经过了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又像那北归的大雁一样,正在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看见有孤烟直上,黄河边上的落日浑圆。 行程迢迢,到达萧关的时候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说文解字
使 【释义】 出使
至 【释义】 到
单 车 【释义】 一辆车
问 边 征 蓬 【释义】 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
【释义】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兵。
归雁
【释义】
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 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 天 【释义】 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 方地方。
说文解字
大漠
【释义】
孤 烟 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4.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在边疆的孤独和寂寞。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表达情感的手法。

2、难点(1)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的妙处。

(2)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使至塞上》。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出使边塞的原因和心情。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4、诗歌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展现的景象。

5、重点赏析(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分析“直”和“圆”这两个字的妙处,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

探讨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2)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变化,从孤独寂寞到豁达开阔。

6、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边疆的所见所感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7、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3)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的把握;(3)如何将这些哲理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题目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指导讲解。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进行互动交流;(3)教师总结诗歌的审美特点和价值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学生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正式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篇六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篇六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篇六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看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4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4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4篇《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渴望。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案例分析(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边疆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6.1 背诵《使至塞上》。

6.2 收集其他描写边疆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悟。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篇一」【课题】诗四首【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的四首古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过程与方法目标: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导语(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1、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王维《使至塞上》教案适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王维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王维及其作品《使至塞上》。

2. 诗歌朗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对《使至塞上》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一些与《使至塞上》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三、作业布置1. 背诵《使至塞上》。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诗歌主题的思考。

3. 收集其他王维的诗歌作品,了解其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评价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王维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认识。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一些与边塞风光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中的景象。

2. 情景模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中的情感。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中的某一主题或意象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写作:教师引导学生以诗中的某一景象或情感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作一首以边塞为主题的现代诗。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风光的热爱与赞美。

(2)体会作者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安详的向往。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文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文的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欣赏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欣赏、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作者背景,整理相关资料和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找生僻词语的解释,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2)简介作者王维及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文,初步理解内容。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的解释问题。

3. 朗读感悟:(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探讨诗歌的主题。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评价:(1)鼓励学生积极欣赏、评价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它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现象,形象而又含蓄地书写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们要如何透过诗歌中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它的蕴含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品味恢宏壮观的唐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资料助读。

(课件展示)1.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作。

2.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图景和歌咏田园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称“千古壮观"。

三、初读诗歌,讨论重点字词含义,扫清文字障碍。

1.配乐范读,给予学生规范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选择意境雄浑情感开阔的古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范读。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sh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yān)2.学生自由读,注重个体差异。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同学大声诵读,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以六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诵读时,可互相指导借鉴,并与前面所学两首唐诗对比异同,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3.全班配乐齐读,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写作背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注意要求,并尝试在读中体悟本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的战功,查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就是在出塞途中所作。

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

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

【篇一】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教案冯济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流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见闻写成了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成了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学生自读这首诗注意字的读音单车(dān)候骑(jì)..三、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王维,字摩法,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

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25年(737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是被排挤出朝庭)。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四、学生再读这首诗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五、研读赏析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明确诗人经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过居延”,山高路远,像“征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着难言的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见到了侦察兵,可将官还在前线。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而诗歌却戛然而止。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诗人传神刻画了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古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朗读这些诗歌名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

(都描写边塞、大漠的独特风光。

)出示课题及作者
简介作者及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感知美
1、结合诗歌背景,课下注释,学生酝酿,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

(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5、教师阐发诗意,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朗读。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学生酝酿,自由品读,感知诗歌内容、节奏、情感。

7、学生代表朗读。

8、全班齐读。

鉴赏美
问题准备:
1、王维既然是奉皇帝之命前往边境慰问,是否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根据是什么?
不是,是轻车简从。

根据:“单车”欲问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比喻。

(以“蓬”“雁”自比。

暗写内心被排挤出朝的愤懑与抑郁。

)
3、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品析。

此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此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以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千古壮观——王国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归纳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延伸美
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春风又绿江南岸
几处早莺争暖树
青山郭外斜
红杏枝头春意闹
僧敲月下门
王维诗名句选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观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渭川田家》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老将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