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斯伯格悖论评析
2 主观概率和先验分布

2.1 概率的基本概念 2.2 先验分布及其设定 2.3 设定主观概率的案例 2.4 “埃尔斯伯格悖论” (Ellsberg paradox)
2.1 概率的基本概念
1)概率的三种定义 2)主观概率 3)主观概率定义 4)主/客观概率的比较 5)小结:主/客观概率
2.1 概率的基本概念
图2.3 明年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的概率分布直方图
·
缺点:①子区间的划分没有标准 ②赋值不易 ③尾部误差过大
(2)相对似然率法
•适用范围:同1 • 步骤:①离散化 ②赋值:给出各区间似然的相对比值 ③规范化:
(2)相对似然率法
(2)相对似然率法
示例4: 问题同示例3,用解法a) 求解。
首先由决策人判断似然率最大的子区间是哪一个,比如是7%,即明 年国民经济增长率最大可能性在6%~7%之间。 然后告诉他,把明年国民经济增长率在6%~7%之间的可能性记作10; 并要求他判断明年国民经济增长率在7%~8%之间的可能性有多大,设经 过交谈后定为8.5,由分析人员记入表2.1; 然后再开始判断下一个子区间的相对似然率,直到所有子区间的相对 似然率都设定为止。
(1)直方图法
该法适用于自然状态θ取值是实轴的的某个区间 的情况. 步骤:①将区间划分子区间θi…离散化; ②设定每个子区间的似然率π(θi)…赋值; ③变换成概率密度曲线.
例如:明年国民经济的增长率
0.2 0.15 0.1 0.05 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柱形图 1
打赌法设事件e发生时收入p0e不发生设事件e发生时收入p0e不发生的收入为1调整p使决策人感到两者无差异为止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先验分布的设定4与给定形式的分布函数相匹配1直方图法该法适用于自然状态取值是实轴的的某个区间的情况的情况
效用函数论文前景理论论文:以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解释保险需求

效用函数论文前景理论论文:以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解释保险需求摘要:本文借鉴了阿莱斯悖论和诶尔斯伯格悖伦对传统保险需求理论提出了质疑;阐述了传统保险需求理论存在的投保者理性、效用函数、风险态度和最终财富等缺陷;分析了保险消费者面对损失和盈利不同的心理反应,消费者选择不同参考点保险收益的变化,从而部分解释了我国目前保险需求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效用函数前景理论保险需求在有关保险需求的理论中,一般是利用期望效用模型,在假定投保者理性和效用最大化基础上建立分析框架,得到最优保险覆盖的选择结果。
效用理论曾有效的解释了著名的圣o彼德堡悖论,它也是研究在风险和不确定下进行合理决策的理论基础。
然而效用理论和方法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的广泛的应用。
主要原因在于效用函数是一种主观的、因人而异难以确定的东西,现实中每个人不可能去描绘他自己具体的效用函数然后做出决策。
而行为金融的有关理论却能很好的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保险需求行为。
一、传统保险需求理论的挑战传统的保险需求理论得出的一些经典结论,如阿罗在1963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论文:如果在保单的精算价值之上加上固定比例的附加保费,那么投保人预期效用将在其最大限度自留部分风险时达到最优,即投保人应该购买部分保障;莫辛1968年在《政治经济》上发表的“关于理性保险购买的观点”论文中的结论,当保险费除了保单的精算价值之外还包括正的附加保费时,则对一个风险厌恶预期效用最大化者来说,部分保险保障是最优的;如果个体具有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则保险是一种低档商品。
等建立在预期效用框架基础上的分析都将受到行为金融理论的挑战。
1、阿莱斯悖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法国经济学家allais于1953做了最早的彩票选择试验,该彩票选择试验产生了著名的阿莱斯悖论。
阿莱斯结果认为,关于个人选择行为的试验,不仅可以用来检验个人选择理论,而且还可以用来说明个体选择中的理性行为。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是一项经典的决策理论问题,也被称为胆量-不确定性悖论。
该悖论描述了一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其决策方式与其胆量和风险厌恶程度之间的关系。
经典实验场景如下:假设你有两个箱子,各自有100个球,其中一个箱子里有50个红球和50个黑球,另一个箱子里的颜色不确定。
你必须从其中一个箱子里选择一个,然后随机地从中抽出一颗球。
你会如何选择?如果你是一个带有风险意识的人,你可能会选择从已知中选,因为你可以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但如果你是一个胆大的人,你可能会选择从不确定的箱子中尝试,因为你希望抓住机会。
在此基础上,指出,即使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结果相同,决策者也会更愿意选择已知的情况。
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选择较为熟悉的选项,即便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
这个悖论的实验结果颠覆了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两个基础假设:决策者是理性的,能够做出最佳决策;决策者是利己的,只关注结果。
相反,这个悖论表明,决策的方式与人的胆量和风险厌恶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人们不仅仅关注结果,更关注他们最初的第一印象,以及他们对选择的感觉。
实际上,这项悖论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反对不确定性,并愿意为选择过程支付额外的成本。
例如,在购买车辆保险时,人们愿意支付更高的成本来规避风险,即使在购买保险之前,他们并不能确认车辆是否会发生意外事故。
一些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个悖论的方法。
他们认为,在决策面前,人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风险的本质上,而不是在可用决策上。
这意味着决策者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降低风险。
此外,人们需要了解他们的胆量和风险偏好,从而制定更合适的决策策略。
总之,我的理解是反映了人在决策时的主观能动性和习惯性思考方式。
在这个悖论中,人们不仅关注概率结果,也关注自己的情感感受和胆量等特征。
因此,当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他们更可能选择已知的情况,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行为金融学

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是什么?行为金融学如何对其进行了修正?“理性人”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都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二是投资者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从而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
行为金融学认为:(1)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会犯错误;(2)在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而非传统金融理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最终将被赶出市场,理性投资者最终决定价格。
简述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有效市场假说: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的各种信息的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
(1)弱式有效性:它是最低层次的市场有效性。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例如历史价格水平、价格波动性、交易量、短期利率等。
因此,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
(2)半强式有效性:如果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类市场就归属于半强式有效市场。
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讲,任何已公开的信息都不具备获利价值。
(3)强式有效性:强式有效性是市场有效性的最高层次。
它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不管是已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及时地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即价格反映了历史的、当前的、内幕的所有信息。
在上述三种市场水平中投资者都无法利用相应信息集获得超常利润。
有效市场假说有哪些缺陷?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主要依赖于几个基本假定。
假定一:资本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人;假定二:当有些投资者不完全理性时,这些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是互不相干的;假定三:即使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以相同的方式偏离于理性标准,竞争市场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也会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使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假定四:即使非理性交易者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的财富也将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
巨灾保险风险有条件可保性研究

巨灾保险风险有条件可保性研究巨灾保险风险有条件可保性研究本文简介:[摘要]巨灾风险即自然巨灾风险,包括地震、洪水、飓风、海啸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风险,具有模糊性、发生频率低、损失巨大且差异大和蔓延性强等特点。
对此,国内外学者基于可保风险理论,对巨灾风险的定义及其可保性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探讨巨灾风险可保性泛化理论。
在分析比较巨灾风险可保性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巨灾巨灾保险风险有条件可保性研究本文内容:[摘要]巨灾风险即自然巨灾风险,包括地震、洪水、飓风、海啸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风险,具有模糊性、发生频率低、损失巨大且差异大和蔓延性强等特点。
对此,国内外学者基于可保风险理论,对巨灾风险的定义及其可保性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探讨巨灾风险可保性泛化理论。
在分析比较巨灾风险可保性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巨灾保险利益主体视角,通过效用决策理论,最终得出了在引入政府主体情况下巨灾风险有条件可保的结论,为我国政府主导型巨灾保险制度的构建提供可行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风险可保性;巨灾风险;效用决策一、国外巨灾风险可保性理论研究综述(一)巨灾风险的不可保性理论综述Berliner(1982)从保险精算角度提出了风险的可保性判定标准:一是符合大数法则;二是最大可能损失要具有经济上的可负担性;三是风险单位必须是独立的。
而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且在同一地域范围内风险单位之间往往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这个层面来看巨灾风险是不可保风险。
Kuneruther,Freeman(2003)从保险供给的角度,认为巨灾风险特征本身决定了其不具有商业可保性,一是巨灾风险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二是巨灾损失的厘定难度大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三是保险标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容易导致一次风险事故造成大规模的巨额损失。
Browne(2000)从需求理论出发,分析影响巨灾保险需求的因素,认为由于存在人们对小概率风险损失的低估,进而对小概率风险的保险需求会降低。
伯格森悖论问题回答

伯格森悖论
伯格森悖论是指一段时间内的所有瞬间都是不同的,但时间却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种矛盾的悖论关键在于我们对时间本质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一个静态的整体,通过不同的事件按顺序排列,我们才能感知到时间的流逝。
不过在哲学的层面上,时间被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实体,即一个持续的现在。
这种看法中,我们不能将时间划分成静态的整体,时间只存在于瞬间之间的流动中。
这就是伯格森悖论的核心,我们觉得每一瞬间都是新的、唯一的,但是这些瞬间在时间的流动中却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伯格森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应该是基于直觉和意识,而不是物理学和数学。
虽然伯格森悖论是个很有趣的哲学问题,但是很多专家认为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悖论,因为所谓的瞬间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感知时间的流动。
此外,现代物理学中也存在一些与伯格森悖论相关的问题,如时间相对性理论等。
这些新的物理学理论通过一些复杂的方式对伯格森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伯格森的基本思想仍然被哲学界广泛讨论和研究。
总的来说,伯格森悖论是一个困扰哲学家和科学家已久的问题,它挑
战了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我们相信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时间和空间等哲学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利用我们的思维和观点来解决它们。
决策过程中的记忆可提取性效用

摘要记忆的可提取性效用是人们在评估过往事件时所感受到的愉悦或满意程度,这种评估建立在人们从记忆中提取出的信息基础上。
研究发现,人们对过往事件进行评估时会出现违反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决策,主要表现在三个实验现象上:峰终律、时长忽视和违背单调叠加性。
研究者多从原型判断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现象,但可提取性效用是否还有其他内在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可提取性效用;峰终律;时长忽视;违背单调叠加性;原型判断分类号b842每个人的一天由各种各样的事件和片段组成,大部分人在一天中参加了多种活动,到过许多地方,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绪(miromshatz,2009)。
假设上文中的那个人对朋友的回答是“昨天过得还行”,“还行”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是把昨天发生的所有事情逐个进行评估然后叠加起来得到的,还是仅仅回忆了一下昨天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最开心的事情、最让人情绪低落的事情以及最后发生的事情,然后据此做出的一种快速判断呢?昨日不能重现,我们只能通过回忆昨天发生过什么,再根据回忆起来的那些片段做出判断。
这种基于回忆的决策过程就是可提取性效用研究关注的重点。
1 概念介绍1.1 效用1.2 决策效用和体验效用“效用”在经济学中有两种理解方式,决策效用(decision m-lity)和体验效用(experiencedutility)。
决策效用从理性角度出发,以逻辑和规则为基础,关注经济行为产生的实际利益:体验效用从情感角度出发,以记忆信息为基础,关注经济行为产生的享乐体验。
现代经济学理论较多使用决策效用,关注人们的选择行为或者选项本身带来的实际利益。
决策效用的研究是在“人是理性的”的假设模型上进行的,即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
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大多建立在这个模型上,即理性的人试图追求个人利益、功利或舒适的最大化。
这个模型的好处在于能够解释很多复杂的经济学现象,并且适用于不同的经济体制(kahhneman & sugden,2005)。
行为决策及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

行为决策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邵希娟杨建梅(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所广州510640)摘要:行为决策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不仅有效地解释了许多令人迷惑的经济现象,提供了令人欣喜的管理策略,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行为决策本身的理论发展。
本文首先以理性决策为参照体对“行为决策”的概念、理论及其研究范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将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重点进行阐述,揭示出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行为决策,理性决策,直感思维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and Evolu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SHAO Xi-juan YANG Jian-mei(Institute of Emerg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not only has explained effectively lots of puzzling economic phenomena and offered pleasing management tactics, but also has promote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itself greatly. Taking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as a contrast, 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 concept, theories and researching pattern of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then divides the evolu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to three stages, expounds focal points in every stage, and reveals the newest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Keywords】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Intuitive Thinking自从Kahneman(卡尼曼)以“把来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行为判断和决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出现了不少有关行为决策在经济、金融领域应用而产生的“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介绍性文章,但关于“行为决策”本身的概念和研究发展的介绍却较少,并且不同文献提到“行为决策”一词时,内涵和外延经常是不同的,容易使人混淆。
艾斯伯格悖论

艾斯伯格悖论
艾斯伯格悖论是一种逻辑谬误,指的是当一个人试图否认自己的存在时,就证明了他的存在。
具体来说,这个人说:“我不存在”,但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他存在,因此他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艾斯伯格悖论源于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罗特尔的著名思想实验,被用来探讨自我意识和存在的本质。
这种悖论在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应用,也经常用来考察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艾斯伯格悖论的精神内涵是:存在是无法否认的,我们的存在是我们思考和质疑的基础。
当我们在思考和质疑自我存在时,我们实际上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事实。
因此,艾斯伯格悖论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 1 -。
行为金融理论综述ppt

Froot and Dabora 1999
Kaul, Mehrotra and Morck2000 Lamont and Thaler 2002 Wurgler, J., Zhuravskaya, 2002
理论解释
基本面风险
Barberis 和 Thaler( 2003)
— 很难找到两种有定价差异的完美替代物
vs. highest value of prospects
final wealth vs. change in wealth the magnitude of change (+/-) from reference point – Kink at the origin: Concave vs. concave/convex – Steeper for losses than for gains
π (0) =0, π (1) =1 π (p)>p for small p
π (p)<p for all 0<p<1
thus, π (p)+π (1-p)<1
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ing (MA)
对信息处理的三种方式 – a minimal account (examine only the difference) – Sunk cost effect
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权重方程 the weighting function
π is an increasing function of p
π (0) =0, π (1) =1 π (p)>p for small p
π (p)<p for all 0<p<1
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综述

1经典理论:预期效用模型风险偏好问题的相关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的预期效用模型(Expected Utility M odel )。
该模型是由V on Neumann 和M orgenstern 在对圣彼得堡悖论解答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公理化阐述而形成。
预期效用模型建立了VN-M 预期效用函数,该函数的内涵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人的效用水平是通过对预期效用函数可能出现的损益结果期望加权得到的[1]。
预期效用理论的优越性在于把效用函数引入到偏好模型中,证明了效用函数在最终损益空间上的存在性和期望值的大小与排序的一致性。
此后,Savage 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观预期效用理论,用主观概率代替预期效用函数中的客观概率,该模型更能体现出决策者的个体差异。
预期效用模型是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础,在风险偏好领域影响巨大,几乎扩展到经济理论的每个分支。
然而,由于该模型的假设过于严格且脱离实际,在此后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中,预期效用模型及其内含的个体偏好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具体可分为对公理文章编号:1008-7133(2009)05-0034-04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综述李延喜,付洁,李鹏峰,冯宝军(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实验方法在风险偏好领域成果丰硕,并给传统理论带来强烈冲击,因此梳理风险偏好实验研究对把握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
风险偏好实验方法从经典理论的公理性假设与偏好存在假设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经典理论提出了质疑、理论替代与理论修正,实验方法在该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风险偏好;实验经济学;公理性假设;偏好存在假设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志码:ALiterature survey on risk preference experimentLI Yan -xi ,FU Jie ,LI Peng -feng ,F ENG Bao -jun(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 :Experimental economics ,which yielded substantial achievement ,has brought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theory in the field of risk preference study ,so it ’s necessary to arrang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o grasp the orientation.The experimental method ,sorting from the axiomatic hypothesis and preference -existed hypothesis ,conducts a literature survey on the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n risk preference ,and it has an expansive research space in this field.Key words :risk preference;experimental economics;axiomatic hypothesis;preference -existed hypothesis收稿日期:2009-05-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208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40141031);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DUTHS2007302)作者简介:李延喜(197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付洁(1985—),女,硕士研究生;李鹏峰(1983—),男,硕士研究生;冯宝军(1968—),男,高级审计师.第11卷第5期科技与管理Vol.11No.52009年9月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Sep.,2009性假设和对偏好存在假设的质疑。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艾尔斯伯格悖论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理性选择的一个经典悖论。
它提出了一个有关个体在面对不确定决策时的矛盾情况,从而挑战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决策的理解。
艾尔斯伯格悖论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行为模式,并为解释和理解人们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艾尔斯伯格悖论最初由美国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提出。
这个悖论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会偏向于选择更确定的选项,即使这种选择可能会导致更差的结果。
艾尔斯伯格悖论的典型例子是:一个人可以选择从一座山谷中的两座山中偷取宝藏。
第一座山有80%的概率有10万美元的宝藏,20%的概率没有任何宝藏;第二座山有20%的概率有100万美元的宝藏,80%的概率没有任何宝藏。
根据最大化期望效用的理论,选择第二座山是更优的选择,因为期望效用更高。
然而,在实际决策中,许多人会选择第一座山,原因是他们害怕风险,宁愿放弃高收益的可能性也不愿面对可能的巨大损失。
艾尔斯伯格悖论的核心是人们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态度。
尽管根据最大化期望效用的理论,人们应该选择最优的选项,但实际上,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更确定的选项。
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敏感度更高。
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更容易感受到风险和损失,而忽视了潜在的收益。
这是因为人们对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形态有着更为敏感的感知。
第二,心理学上的损失厌恶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人们更倾向于回避可能的损失,即使这意味着放弃潜在的高回报。
这是因为人们对损失的感知要强于对收益的感知,损失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更为强烈。
第三,人们可能对信息的处理和解读存在认知偏差。
人们可能在理解和处理信息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差和偏差,导致他们对不确定性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了最终的决策结果。
艾尔斯伯格悖论在经济学、决策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人们在决策中的偏好和行为矛盾,对理解和预测人们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为金融学课件分析--中国海洋大学行为金融学(张帆老师)

总结(参考图书:《行为金融学》饶育蕾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凯恩斯观点:①择美比赛1\2②动物精神1\2Maurice Allais: ①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②阿莱斯悖论Ellsberg:埃尔斯伯格悖论Kahneman和他的同事Amos Tversky:“展望理论”Shiller:“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P18+P21+P32+P40+本总结第五章为什么是这两个是两大基础?分析:标准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的理论体系。
EMH它有三层含义是:①配置有效:市场机制下资源分配为帕累托状态;②信息有效:“价格反映信息”,信息均质分布,无信息不对称;③运行有效:即无交易成本,它保证了套利机会。
EMH成立的三个支持性论述为:①投资者是理性人,长期市场会将非理性人剔除;②人的非理性行为不存在系统性偏差;③即使存在系统性非理性偏差,理性者的套利行为也会让市场价格最终回归均衡状态。
驳斥一:“有限理性人假设”认为由于信息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人往往追求的是满意解,而非最优解。
即修正了理性人假说,指出由于认知过程的偏差和情绪、偏好等心理原因使投资者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
驳斥二:许多投资者倾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证券。
当噪声交易者通过“流言”或跟从他人决策而决策时状况会更严重。
投资者情绪反应的是许多投资人的共同判断误差,而非随机性的错误。
驳斥三:套利的有限性认为套利交易由于制度约束、信息约束和交易成本等,现实中总是有风险和有成本的,且有时还会因交易规则约束无法实现。
而在卖空上的受限也使得套利是有限的。
因而存在证券对基础价值的长期偏离。
2.1人的非理性(考论述题!)人的非理性包括两方面:概率判断的非理性→如通过启发法判断概率,导致结果非理性概率判断的理性模式是遵循“贝叶斯法则”的,即以客观和无偏方式设定主观概率,按“贝叶斯定理”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概率以使之接近实际。
实验经济学综述

实验经济学综述金煜梁捷1第一稿2003.1.23请勿转载引用【内容提要】本文对实验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回顾了实验经济学早期的思想,指出了它的三种思想来源。
随后,本文沿着这三种思想潮流,分布讨论了实验经济学在个人决策理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在博弈论特别是讨价还价理论方面的发展。
此外,本文还论述了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介绍了实验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与修正。
实验经济学是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与经济学沟通的桥梁,所以本文也试图指出一些经济学可能与这些学科融合的方向。
【关键字】实验经济学,个人选择,产业组织,讨价还价经济学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在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仅此而已(即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贝克尔(G.Becker)宾莫尔曾经用希腊神话赫尔克里士(Hercules)的威力来比喻清理博弈论基础这一工作。
(Binmore,1990)他认为博弈论并没有把基础概念发展到能够告诉人们博弈论令人满意的公理基础斯应该是什么样的,而忽略了基础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有意义但是却是错误的。
然而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虽然清理基础的工作同样艰难,但是我们却犯了另一个错误:在马群回圈之前就把马厩的门闩上了。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把注意力几乎全放在结果理性上,并在严格的个人理性假设下研究市场行为。
2结果理性的方法的基石是贝叶斯决策理论。
贝叶斯分析与决策理论走到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情。
统计决策论运用统计知识来认识和处理决策问题中的某些不确定性,从而做出决策。
经典统计学是直接利用样本信息做出推断,这些经典推断大都不考虑所作的推断将被应用的领域。
而决策论试图将样本信息与问题的其他相关的性质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可以做出好的决策。
除了样本信息外,还有两类相关信息特别重要:一是决策带来的可能后果的认识,这种认识被量化为定出每个可能的决策和和各种不确定性结果的效用;另一种非样本信息被称为先验信息,它是关于不确定性的信息,但是并非来自统计调查,而是类似情况的过去经验。
埃尔斯伯格悖论和圣彼德堡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埃尔斯伯格悖论的提出1926年,拉姆齐(F.P.Ramsey)借助部分信念提出了主观概率的思想,可以对个体的概率进行数值上的测度,并且把主观概率和贝努里(D.Bemolli)的效用决策相结合,给出了一个主观期望效用决策的公理性轮廓。
1937年菲尼蒂(B.De Finetti)论证了概率论的逻辑规律能够在主观主义的观点中严格地被确立,决策或者预见有着深刻的主观根源,为主观效用决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萨维奇(L.J.Savage)由直觉的偏好关系推导出概率测度,从而得到一个由效用和主观概率来线性规范人们行为选择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他认为该理论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理性人的行为选择应该和它保持一致性。
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饱受争议的确凿性原则(The Sure-Thing Principie),它表明行为中间的优先不取决于对两个行为有完全等同结果的状态,只要两个行为在某种情形之外是一致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之外发生的变化肯定不会影响此情形下行为人对两个行动的偏爱次序关系。
1961年,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在一篇论文中通过两个例子向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
他的第一个例子是提问式的,表述如下:在你面前有两个都装有100个红球和黑球的缸I和缸Ⅱ,你被告知缸Ⅱ里面红球的数目是5O个,缸I里面红球的数目是未知的。
如果一个红球或者黑球分别从缸I 和缸Ⅱ中取出,那么它们分别被标为红I、黑I、红Ⅱ和黑Ⅱ。
现在从这两个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你在球被取出前猜测球的颜色,如果你的猜测正确,那么你就获得$100,如果猜测错误,那么什么都得不到。
为了测定你的主观偏好次序,你被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你偏爱赌红I的出现,还是黑I,还是对它们的出现没有偏见?(2)你偏爱赌红Ⅱ,还是黑Ⅱ?(3)你偏爱赌红I,还是红Ⅱ?(4)你偏爱赌黑I,还是黑Ⅱ?埃尔斯伯格发现大多数人对问题1和问题2的回答是没有偏见。
埃尔斯伯格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一、悖论的定义和背景1.1 定义:悖论是指在推理或语言表达中出现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的情况。
1.2 背景:埃尔斯伯格悖论是由德国数学家埃尔斯伯格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悖论,它涉及到集合论和逻辑学。
二、埃尔斯伯格悖论的表述2.1 原始表述:“存在一个集合,其中包含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
”2.2 简化表述:“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组成一个集合。
”三、埃尔斯伯格悖论的分析3.1 悖论的本质:埃尔斯伯格悖论是一种自指性悖论,即它所描述的集合包含了其本身。
3.2 集合论和逻辑学中的应用:该悖论揭示了集合论和逻辑学中存在自指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四、埃尔斯伯格悖论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关系4.1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指出了任何一种包含自然数的数学系统都存在未能证明的命题。
4.2 关系:埃尔斯伯格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都涉及到自指性问题,说明了逻辑学和数学中存在着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五、埃尔斯伯格悖论的启示5.1 对于逻辑学和集合论的研究:埃尔斯伯格悖论揭示了逻辑学和集合论中存在的自指性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5.2 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反思:该悖论也提醒人们反思自己在思维过程中是否存在类似于自指性问题,以及如何避免这种问题对我们所做出的决策产生影响。
六、结语埃尔斯伯格悖论是逻辑学和集合论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悖论,它揭示了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看似荒谬却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该悖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逻辑学和集合论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在思维过程中是否存在类似于自指性问题,以及如何避免这种问题对我们所做出的决策产生影响。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是由美国前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所提出的悖论,指出人们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时,倾向于选择已知概率和结果的选项,而忽略了那些未知概率和结果的选项。
这种倾向被称为“艾尔斯伯格悖论”。
艾尔斯伯格悖论通常被用于讨论决策情境,如在金融领域或政治领域中作出决策。
例如,当面对一项不确定事件时,人们更有可能选择排除不确定性的选项,而忽略了可能更有价值的未知选项。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人们错失多种机会,降低风险规避能力,或者面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做出错误的决策。
因此,艾尔斯伯格悖论已经成为研究决策行为和跨学科学科的研究主题。
它提醒了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情况时,需要重视未知的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解读 《悖论》 脱水精华版

解读《悖论》脱水精华版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悖论,副标题是破解科学史上最复杂的九大谜团。
悖论是指同一个命题能推导出两个对立矛盾的结论。
在科学发展中,一个理论提出后,有时会演绎出看似荒谬的结果,这时候悖论就产生了。
悖论分为两种,一种叫真悖论,这种悖论是无法解决的,比如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还有一种悖论叫认知悖论。
这种悖论乍听上去十分离谱,或者极度违背直觉。
但事实上却漏掉了一些微妙的因素,只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就可以破除悖论。
这种认知悖论正是本书重点要讨论的悖论。
这些悖论就像是冰山的尖顶底下隐藏的是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本书介绍了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悖论,它们横跨古今2000多年涵盖了牛顿物理热力学相对论量子物理等范畴,串联起了整个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本书作者吉姆艾尔哈利利出生于伊拉克是国际顶尖的物理学家。
他是英国萨里大学的教授也是知名作家及节目主持人。
他曾被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还分别被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物理学会授予迈克尔法拉第奖和凯尔文奖以表彰他在科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在这本悖论中,埃尔哈迪丽打破了一般科普读物,由简入繁的惯例,他先抛出一个个令人费解的悖论,在以充满趣味的方式刨根问底,带着我们了解悖论之后的科学知识。
下面我会分为两组来为你解读,其中七个重要的悖论。
第一组是动物主题。
用四个跟动物相关的悖论介绍物理学的四个发展领域。
第二组是相对论主题将集中讲解三个跟相对论有关的悖论来深入了解相对论的神奇。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这场烧脑的破解悖论之旅。
先看第一组有关动物主题的悖论。
在物理学发展中,科学家用思想实验创造了四只动物代表了四个最著名的悖论。
他们分别是芝诺龟拉普拉斯兽麦克斯韦妖和薛定谔的猫。
有人将他们合称为物理学四大神兽,它们分别对应着微积分,经典力学热力学量子力学四大板块儿见证了物理学从古至今的发展。
让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四只神兽的来龙去脉。
第一个悖论,芝诺的乌龟悖论也叫阿基里斯悖论。
这个悖论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是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