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3视频会议系统音视频同步原理
H.323会议系统和压缩传输技术
1.引言在IP网上开发多媒体使用有巨大的商业前景,WWW的成功更使业界对此充满信心。
H.323建议是由ITU-T制订的基于分组交换网络(PBN)的多媒体会议系统(以下简称H.323会议系统)。
H.323会议系统不假定其工作的网络基础能提供服务质量(QoS)保证。
实际上,随着IP网的迅速发展,其主要使用于IP网中。
2.H.323会议系统的结构H.323会议系统中传输的信息流中包含音频、视频、数据和控制信息。
所有的信息流采用H.225.0建议来进行打包和传送。
为了实现在会议系统中传输上述信息流,H.323建议定义的多媒体会议系统主要由终端、网守(GateKeeper,亦称网闸)、网关(Gateway)、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和多点控制单元(MCU)等组成。
2.1 H.323终端H.323终端是能够在分组交换网络中提供实时、双向通信的节点设备。
H.323终端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其中系统控制单元、H.225.0层、分组网络接口、音频编解码单元是H.323终端必须具备的,视频编解码单元和数据使用是可选的。
下面简介终端基本组件的主要作用。
·音频编解码器:采用特定的音频编码算法产生数字化音频信号并进行相应的解码。
在运用中,编解码器使用的音频算法是在能力交换期间通过使用H.245协商得到的。
音频流应根据H.255.0标准进行格式化。
H.323终端可以同时发送或接收多个音频信道信息。
例如,它可以允许两种语音传送;对于多点会议,H.323终端需实施音频混合的功能。
·视频编解码器:采用特定的视频编码算法产生数字化视频信号并进行相应的解码。
视频编码不进行BCH纠错,且允许以不对称的视频比特率、帧速率、图像分辨率运行。
类似于音频编解码器,视频编解码器使用的编解码算法是在能力交换期间通过使用H.245协商得到的,视频流也应根据H.255.0建议规定的格式进行打包传送。
·数据信道:H.323终端通过H.245的控制消息建立一个或多个数据信道。
音视频同步的原理及实现方案-技术方案
音视频同步的原理及实现方案-技术方案音视频同步是我们观看视频的一个基本体验,尤其对于视频画面中能看到声源动作(如:嘴型)的场景,音视频同步问题非常影响体验。
在短视频与直播APP中,采集端作为音视频的生产者,如果采集端产生的音视频源本身就无法保证同步,那么后面不管经过什么处理,都很难再让用户看到音视频同步的画面了,因此,在采集端保证音视频同步上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保证app在各种正常/非正常状况下尽量保证输出同步的音视频?本文就是讲述我们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音视频同步的原理音视频采集的数据分别来自于麦克风与摄像头,而摄像头与麦克风其实是两个独立的硬件,而音视频同步的原理是相信摄像头与麦克风采集数据是实时的,并在采集到数据时给他们一个时间戳来标明数据所属的时间,而编码封装模块只要不改动音视频时间的相对关系就能保证音频与视频在时间上的对应。
如此封装好数据之后,播放端就能够根据音视频的时间戳来播放对应的音视频,从实现音视频同步的效果。
时间戳参考标准取格林威治时间做为对比标准,即音视频时间戳都为采集时间点相对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时间差;取系统开机时间做为对比标准,即音视频时间戳都是采集时间点相对于手机开机时间的时间差。
目前iOS上AVCaptureSession这套API 就是参考这个时间标准给的时间戳。
其它时间戳标准基于“开源项目1”的音视频同步探讨原生某开源框架如图:简介音/视频被采集到之后会先经过音/视频处理模块,音/视频在被处理之后才进入计算时间戳的模块。
在帧到达时记一个计时起点,然后根据采集的帧间隔对接下来每一帧的时间戳进行计算:frameTimeStamp = lastFrameTimeStamp + frameDuration。
优点能输出frame duration稳定的音视频时间戳。
风险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在手机过热、性能不足等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出现采集不稳定的情况,比如说预计1s采集30帧,实际只采集到28帧,而音视频的时间戳是通过累加来计算的,这样就有会出现音视频不同步的情况。
基于H.323协议的视频通信原理
基于 H.2 协议的 33
视 频 通 信 原 理
周 宁宁 湖 南涉 外经 济 学院 4 0 l 1 0 0
为端点 )和 呼叫的管理功 能,是 I P电话 网络 系统 中的重 要管理 实体。此外.还 能 提 供呼 叫控制信 令 ,呼 叫管理 等其他 功 能 要 掏建 一个稳定 可靠 的 、实用的 网 络 ,离不开腑守的管理。网守在 H. 2 系 33
争和控制信息的转换以厘媒体信息变换和 l 的 最大呼 叫数 ,区域最 大呼 叫数等 j来 复 用,提供 在包 交换网络 和电路 交换 同 决 定是 否允许该 节点接 人呼 叫。 若不兜 络(c S N,S th C rtt N l r ) wi i t ewo k 之间 许接 八别 向闻关 发送接 入拒绝 消息 , 否 c ci 的 一 连接 。 个 1 则 发接 人证 实消 息,若 有多个 嗣关 支持 劂关是¨.2 终端与其他类型的阈络 竣接 八号码 , 网守会在接 人证 实消 息中 33 之 间进行转换 服务的时 候的 H.2 端点 c返回所 有被叫 网美的地 址。 33 (j 3. 地址解析 如果两 个H.2 终端间需要通 过外部阏络 『 33 根据地 址解 析请 采消息 发送 方的 类 进行通信的时候 , 网关还 可以充当它们之间 型 地址 解析 分为 踊关发送 的地址 解析 的 通信 管 道 。 3) =守 :同守处于 高层 .提 供对 请 求和网守 发送的地址 解析请求 。 .I l 玎 网关 网守地址解析:网关 向网守发
,
¨.2 相同的视音频压缩 算法的同时 又朴 30 充了一 些新 的算 法。
勾的 }删守组 ,组 I 各个网守 保持状 态和 信 自的 同 步 , 可以 在 运 行状 态 下 动 态 扩
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解析
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解析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视频会议作为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被广泛应用,而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作为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进行深入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一、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的定义与概述H协议,全称为H.323协议,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一套多媒体通信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上实现音频、视频和数据的传输。
H协议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的需求,并保证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H协议的通信过程主要分为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终止连接三个阶段。
在建立连接阶段,通信双方需要进行协议交互,验证身份和能力,并达成约定的通信参数。
传输数据阶段是实际的通信过程,音视频数据通过字节流的方式进行传输。
在终止连接阶段,双方协商结束通话,并释放相关资源。
二、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的工作原理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信令传输和媒体传输两个方面。
1. 信令传输:在H协议中,信令负责传输控制信息,用于协商连接建立、传输参数以及管理通信过程中的状态。
H协议中定义了一些必选和可选的信令消息,如呼叫设置、会话控制和带宽管理等。
这些信令消息通过H协议的信令通道进行传输,通常使用传输控制协议(TCP)进行可靠传输。
2. 媒体传输:H协议中的媒体传输主要负责音频、视频和数据的传输。
音频和视频的传输通常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数据的传输则使用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进行控制。
RTP和RTCP可以在UDP 协议上运行,通过分组化的方式传输音视频数据。
三、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的应用场景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以及医疗领域等各个行业。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企业会议:在企业内部,通过H协议视频会议通信协议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会议,跨地域的员工可以实时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视频会议标准H.323简介
视频会议标准H.323简介视频会议属于同步的显式协作,是CSCW中一个发展得非常成熟的领域,已经有很多国际标准,目前最流行的视频会议标准是H.323。
A.1 概述H.323是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ITU)推荐的协议族[21],在1996年由ITU 的Study Group 15通过,是H.32X系列通信标准的一部分。
下表是该标准系列的简介:表 1 H.32X标准系列H.323是不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局域网上的多媒体通信标准。
这种网络目前处于统治地位,包括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令牌环网上分组交换式的TCP/IP和IPX。
H.323标准既全面又灵活,其配置可以从只有语音的耳机到全功能的视频会议工作站。
它将占据主流市场,因为:☐它是已有网络设施的标准,可以处理局域网变化的延迟,用户不必更换网络。
☐IP局域网越来越强大,以太网带宽正在从10Mbps向100Mbps升级,千兆以太网也以出现。
☐提供设备到设备、应用到应用、供应商到供应商的互操作,符合H.323标准的产品可以互操作。
☐提供局域网和其它网络之间的互操作。
☐可以管理网络负载。
网络管理员可以限制视频会议使用的带宽,多点广播(multicast)可以降低带宽需求。
☐得到很多公司的支持,如Intel、Microsoft、Netscape等。
H.323的主要特点有:☐视频和音频数据流的编解码标准。
☐互操作性。
用户不必担心接收端的兼容性,除了确保接收端可以解码,还允许接收端和发送端协商能力。
标准还规定了通用呼叫设置和控制协议。
☐独立于网络。
H.323运行在通用网络基础上,随着网络技术、带宽管理技术的发展,H.323将利用增强的功能。
☐独立于平台和应用。
H.323不依赖任何硬件或操作系统。
☐多点支持。
支持三个或更多端点的会议而无需专用的多点控制器。
☐带宽管理。
视频和音频通信需要大量带宽,可能造成网络阻塞。
网络管理员可以限制H.323连接的数量或供H.323应用使用的带宽,保证紧要的通信不会被干扰。
视频会议原理
视频会议原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会议作为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在不同的地域和时区之间也能够进行高效的交流和协作。
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视频会议的原理。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详细解析视频会议的原理。
一、视频会议的基础架构视频会议的基础架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视频会议终端:视频会议终端可以分为硬件终端和软件终端两种,其中硬件终端一般是通过高清摄像头、麦克风、显示器等设备来进行图像和声音的传输,而软件终端则是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来实现。
2、视频会议网关:视频会议网关是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部分,它可以将来自不同终端的视频和音频信号进行编解码、传输和转换,从而将这些信号有效地传输出去。
视频会议网关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视频会议的效果。
3、视频会议服务器:视频会议服务器作为视频会议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可以对来自多个终端的视频和音频信号进行混音合成,并且能够对这些信号进行实时调节和控制,从而保证整个视频会议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视频会议的传输协议视频会议的传输协议是视频会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视频和音频的传输方式和效率。
视频会议系统使用的传输协议主要包括:1、H.323协议:H.323协议是最早的视频会议传输协议之一,它主要是基于IP网络进行传输,可以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
优点是稳定性好,但缺点是传输效率比较低,并且不支持跨越不同网络的传输。
2、SIP协议:SIP协议是比H.323更加灵活的协议,可以实现多种格式的音视频传输,优点是传输效率高,支持跨越不同网络的传输,但缺点是稳定性比较差。
3、RTMP协议:RTMP协议是一种流媒体传输协议,可以实现音视频流的传输,并且可以跨越不同的网络,优点是传输质量高,但缺点是稳定性不太好,适用于小规模的视频会议。
三、视频会议的数据传输方式视频会议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点对点模式和多点模式。
1、点对点模式:点对点模式是指两个终端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可以进行双向的视频和音频传输。
浅析视频会议系统的标准及工作原理
浅析视频会议系统的标准及工作原理作者:薛文辉周国红邱利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03期[摘要] 本文介绍了基于H.323视频会议的标准、优点,以及视频会议系统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关键词] 视频会议标准 H.323 工作原理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来实现的网络虚拟会议,通过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使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以共聚一处。
支持人们远距离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与共享、开展协同工作的应用视讯系统。
视频会议极大的方便了协作成员之间真实、直观的交流,对于远程教学和会议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于H.323视频会议的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对于视音频通讯及其兼容性的技术进行了规范,在这些基本的协议中,同时对语音、视频的编码格式,用户控制模式等要件进行了相关的规定。
ITU-T制定的适用于视频会议的标准有:H.320协议(用于ISDN上的群视频会议)、H.323协议(用于局域网上的桌面视频会议)、H.324(用于电话网上的视频会议)和H.310(用于ATM和B-ISDN网络上的视频会议)。
其中H.323协议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最通用的协议标准。
基于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遵循H.323标准,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实现音频和视频流的实时传输和控制,解决音频和视频流的同步;视频编解码采用H.261/H.263算法;支持在一个网络环境中同时召开多个独立会议;在多点控制单元(MCU)上实现多点会议的管理和控制。
H.323具有以下主要优点:1.H.323协议被设计成运行在通用的网络体系结构之上,具有网络独立性。
2.其协议提供了网络带宽管理功能,能够对网络中并发的H.323连接数和H.323应用可获得的带宽总量进行限制。
3.提供了连接基于电路交换或ISDN的视频会议的手段,并且支持多点会议和多播(multicast)功能。
4.H.323实现了不同厂商的多媒体产品和应用的互操作等。
一种H.323视频会议系统音视频同步方法
一种H.323视频会议系统音视频同步方法
白骋宇;张海峰
【期刊名称】《计算机系统应用》
【年(卷),期】2010(019)006
【摘要】针对H.323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RTP的音视频同步方法,该方法在严格遵守RTP协议的前提下,将音视频数据联系起来通过同一个媒体通道传输,从而达到唇音同步的目的.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对图像质量影响很小的情况下,很好地实现了音视频的同步播放,并且具有实现简便.不增加系统负担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总页数】4页(P183-186)
【作者】白骋宇;张海峰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种多媒体信息交互系统音视频同步方法 [J], 郑睿;张江林;徐志江
2.一种穿越NAT/FW的有效方案——基于H.323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 [J], 汪飞;彭智洋;曹宁
3.一种优化的手机直播系统中音视频同步方法 [J], 潘晨光
4.一种改进的基于时间戳的空间音视频同步方法 [J], 薛彬;徐京;王猛
5.一种适用于嵌入式媒体播放器的音视频同步方法 [J], 程文青;陈云鹤;徐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分组的 H 323多媒体通信(会议电视)系统
1.系统组成
1.系统组成
ITU-T的H.323v2是一个框架性的建议,它涵盖了终端设备、视音频和数据的传输、通信控制、网络接口等 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组成多点会议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网关(GW)以及 H.323独有的网闸(GK,GateKeeper)设备。
2.会议方式
H.323v2系统的信息传播个目的地。也可以 采用多路单一广播(Multi-unicast)形式,即一端点发送多个拷贝的媒体流(PDU)到不同的端点,这常用于不支 持多点广播的网络。还可以采用多点广播(Multicast)形式,即从一个源传送PDU到许多目的地。H.323v2会议组 织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混合多点会议(MMC,Mixed Multi-point Conference)。在混合多点会议中,某些端点(D、E、F)参加集 中会议模式,而另一些终端(A、B、C)参加非集中会议模式。
3.实体、地址和呼叫
3.实体、地址和呼叫
H.323v2系统的各个逻辑组成部分称为H.323v2的实体(Entity)。每个H.323v2实体至少有一个地址,这个 地址是H.323v2实体在LAN中的惟一标志号。在H.323v2系统中,端点设备(终端、网关、MCU)是可呼叫和被呼叫 的,而有些实体是不可被呼叫的。
谢谢观看
4.终端结构和协议
4.终端结构和协议
H.323v2系统的终端结构和相应的协议如图1所示。在H.323终端中,对语音的编解码是必备项,而对视频则 是可选项,如果选中,则必须运用特定的公共模式进行视频传输。
H.323终端允许不对称的视频传输,即通信的双方可以不同的图像格式、帧频、速率等传输。 H.323终端中的视、音频及数据信息都是以分组方式按各自的逻辑信道进行传送的。负责控制信息分组、解 分组以及同步的是H.225.0建议,负责通信中能力交换、逻辑信道、流量控制等是H.245建议。 (1)H.323v2中主要建议或标准 H.225.0(1996),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呼叫信令和媒体流打包协议,定义通信中的具体信令和 RTP/RTCP的用法。 Q.931(1993),基本呼叫控制协议,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第三层规范。用于H.323设备之间呼叫通道的呼 叫建立信令和呼叫建立过程,这里使用的是Q.931的子集,它利用TCP作为传输层。 G.711(1988),语音PCM编码标准(64kbit/s)。 G.722(1988),7kHz音频编码标准(64kbit/s)。
H323视频会议系统中音视频混和器的研究与实现
H323视频会议系统中音视频混和器的研究与实现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话会议系统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媒体通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基于Internet的视频会议系统便应运而生。
文章主要介绍如何利用有限的网络带宽实现多点视频会议,即将多路视频在服务器端混合为一路,然后发送到各端点,该方案巧妙地利用了多点控制单元(MCU)的功能,有效地节省了网络带宽,非常适合目前Internet的现状,所实现的原型系统及测试结果表明了文章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标签:H323;MCU;混合器;视频会议系统1 引言会议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ITU制定出第一个H.320标准和H.323标准,视频会议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视频会议作为一种先进的多媒体通信手段,已逐步被众多政府部门和跨地区企事业单位所接受和采用[1]。
然而相对于Internet有限的带宽,图像通信所需要的带宽太大,视频会议无法承载原始视频的多路通信。
因此,多点控制单元(MCU)对于音视频的多路通信起着重要的作用[2]。
文章主要针对视频会议中的主要部分MCU,研究分析H.323视频会议中如何利用有限的带宽实现音视频的混合于传输。
2 H323协议简介H.323协议是ITU第15研究组SG-15于1996年通过的在不保证服务质量(QoS)的分组交换网络(PBN:Packet based networks)上传递信息的多媒体通信协议。
从整体上来说,H.323是一个框架性协议,它涉及到终端设备、视频、音频和数据传输、通信控制、网络接口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组成多点会议的多点控制单元(MCU)、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网关以及关守等。
H.323为基于网络的通信系统定义了四个主要的组件:终端(Terminal)、网关(Gateway)、网守(Gatekeeper)、多点控制单元(MCU)。
所有终端都必须支持语音通信,视频和数据通信可选.H.323规定了不同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终端协同工作所需的操作模式[3]。
基于H.323协议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H.323协议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摘要视频会议系统使参会者达到参加会议并面对面沟通的需求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会议领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本文在分析了多媒体通信H.323协议的基础上,研究了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设计方案,并阐述了基于H.323协议的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框架。
关键词H.323协议;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可以通过现有的各种通信传输媒体,把各种用户所需要的图片、图像、语音和文字等多种资料输送到各个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上,从而达到地理上分散的各个用户共聚一处的效果,并且通过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让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信息,增加了沟通者双方对沟通方的表达内容的理解。
本文在分析了多媒体通信H.323协议的基础上,研究了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设计方案,并阐述了基于H.323协议的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框架。
1H.323协议介绍作为ITU-T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所制定的标准,H.323协议已被广泛的应用在IP网络上,主要是用来传输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
从H.323协议标准描述内容来看,H.323协议主要涉及了呼叫信令和控制、点对点带宽控制、多媒体传输和控制,和多点会议等多种业务,这些业务主要涉及到了视频、音频、终端设备、数据传输、网络接口和通信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从这点来看,H.323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协议,同时也是一个通信流程的框架性建设。
H.323协议对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的终端(也包括其它实体)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是基于数据包网络模式的,往往这种单纯的数据包网络模式并不能提供可靠的服务质量,除非引进了H.323协议,这样才能提供稳定、可靠和实时的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通信服务。
2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的整体设计视频会议系统的结构一般是分布式的,这种分布式的视频会议系统往往对客户所用的终端设备的要求很高,因此在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目标上往往定位于集中式结构。
基于H323协议视频会议系统应用探讨
基于H323协议视频会议系统应用探讨H.323是一种用于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的协议套件,广泛应用于视频会议系统中。
本文将探讨基于H.323协议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方面。
首先,H.323协议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安全的通信机制,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实现语音、视频和数据的传输。
这为视频会议系统的部署提供了技术保障。
无论是在局域网内还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议,H.323协议都能够保证通信的稳定和高质量。
其次,H.323协议支持多种编解码器和传输协议,使得视频会议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终端设备。
从低带宽的ISDN线路到高速的光纤网络,从传统的硬件终端到现代的软件客户端,H.323协议都能够保证视频会议的顺利进行。
此外,H.323协议还提供了多种会议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建立、终端管理、媒体协商等。
这些功能使得视频会议系统能够灵活地进行会议控制和管理,包括会议的发起、加入、离开等操作。
另外,H.323协议还支持多媒体数据的QoS(Quality of Service)保证。
通过使用H.245协议进行媒体协商和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进行媒体传输,H.323协议能够提供低延迟、低抖动、高带宽利用率的视频会议体验。
最后,基于H.323协议的视频会议系统还可以与其他网络服务进行集成,如Web会议、云视频会议等。
通过使用H.323协议,视频会议系统能够与其他通信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更加全面、高效的协同工作。
综上所述,基于H.323协议的视频会议系统具有稳定、高质量的通信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网络环境和终端设备,提供灵活的会议控制和管理功能,保证多媒体数据的高质量传输,并与其他网络服务进行集成。
这些特点使得基于H.323协议的视频会议系统在企业、教育、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H323视频会议原理讲解
H323视频会议原理讲解一、组网原理二、主要名词解释会议由一组呼叫组成,由全局唯一会议标识符关联;呼叫由两个H.323节点参与,由全局唯一呼叫标识符区分.地址翻译:将一个地址的别名翻译成传输地址。
H.323终端可能有电话号码(或其余名称)、别名、传输地址等多种名称,管理、更新和翻译地址表是非常重要的。
访问控制:设定访问者的权限,提供允许或拒绝访问等管理。
带宽控制:根据网络带宽,GateKeeper控制访问的人数以确保通道顺畅。
区域管理:GateKeeper提供区域内的终端、MCU和网关的注册、更新、管理等功能。
呼叫控制信令――GK可以选择由节点完成呼叫信令,也可以选择由自己处理呼叫信令(Q.931路由)。
呼叫鉴权――通过使用H.225.0信令,GK可以因鉴权失败拒绝来自终端的呼叫。
拒绝的原因至少包括:接入特定的终端或网络受限,在某个时间限制接入。
带宽管理――控制同时允许访问网络的终端数目。
通过使用H.225.0信令,GK可以因带宽受限拒绝来自终端的呼叫。
呼叫管理――例如,GK可以维护正在进行的呼叫列表。
这个信息对于指示被叫是否忙是有用的,以及给带宽管理功能提供信息。
提供传输格式,呼叫建立信令和流程,连接控制信令和流程的转换功能在SCN 侧,网关可以有SCN 终端或MCU 的功能,从H323网络侧看,网关可以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终端,或者是H323MCU来自SCN 的GW 无法处理的呼叫信令,要转发给H323终端三、呼叫过程MC 决定会议的SCM ,会议模式的选择发生在使用H245信令连接到MC 后。
当能力交换和主从决定后,MC 首先分配一个终端号给新的节点(terminalNumberAssign ),MC 应该通知其他节点关于新的节点加入会议的信息。
新节点可要求一个关于其他节点的列表(terminalListRequest )。
MC 要建立一种公共的通信模式,MC 可以通过发送给节点一个接收能力集列表的方式,强制节点到一个公共模式中。
音视频同步原理
音视频同步原理音视频同步是指在播放音频和视频时,确保它们之间的时间轴是一致的,即音频和视频的内容能够同时呈现给用户,从而达到良好的观感效果。
在现代多媒体技术中,音视频同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的好坏。
那么,究竟是如何实现音视频同步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从技术原理的角度来详细解释音视频同步的实现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音频和视频的播放原理。
音频是通过扬声器输出声音,而视频是通过显示屏输出图像。
在播放过程中,音频和视频都是通过播放设备来实现的。
一般情况下,音频和视频的播放设备是独立的,它们分别由音频芯片和视频芯片来控制。
因此,为了实现音视频同步,我们需要协调好音频芯片和视频芯片之间的工作。
其次,音视频同步的实现原理主要依靠时间戳来完成。
时间戳是指在特定时间点的一个标记,它用来记录音频和视频的播放时间。
在播放过程中,音频和视频都会生成对应的时间戳,并通过时间戳来同步播放。
当音频和视频的时间戳一致时,它们就可以实现同步播放。
因此,时间戳的生成和同步是实现音视频同步的关键。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确保音视频同步的效果,我们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1. 硬件同步,通过硬件设备来实现音视频同步。
例如,可以通过专门的同步电路来协调音频芯片和视频芯片的工作,从而保证它们的时间轴一致。
2. 软件同步,通过软件算法来实现音视频同步。
例如,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来控制音频和视频的播放时间,从而实现它们的同步。
3. 缓冲控制,通过控制音频和视频的缓冲区来实现同步。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音频和视频的缓冲大小和填充速度来保证它们的同步播放。
总结来说,音视频同步是通过协调音频和视频的播放时间来实现的。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硬件同步、软件同步和缓冲控制等方法来实现音视频同步的效果。
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确保音视频同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用户的观感体验。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理解音视频同步原理有所帮助。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H_320_H_323双协议混合组网的研究
科技信息近年来,视频会议技术发展迅猛。
当前视频会议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有两大阵营:H.320和H.323。
H.320协议基于电路交换技术,如E1专线方式。
它的优点是QoS有保证、安全性好,缺点是组网方式固定、不灵活,线路利用效率低。
H.323协议基于IP包交换技术,它的优点是组网方式灵活,带宽利用效率高,缺点是QoS不能完全保证,易被黑客和病毒攻击。
由于带宽与压缩编码方式的制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H.320方式得到了更多的应用,但随着IP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H.323体系结构由于其灵活性、互通性、扩展性等特点而越来越受青睐。
1视频会议系统的体系结构特点及应用1.1H.320协议的特点H.320协议是一个基于电路交换的视频会议标准,它的网络结构主要是H.243标准下的主从星型汇接结构,视频设备通过专线或ISDN相连,每个视频终端必须与它所对应的MCU建立电路连接,组网结构固定。
因为传输图像的信道固定分配,所以能提供确定的带宽保证,在广域网上可以充分保障视频会议的质量。
但由于该方式采用专线连接,对线路要求较高,组网不够灵活。
H.320协议的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具有技术标准成熟、种类丰富、稳定性和可靠性好等优点,主要缺点是对时钟同步要求高,不同厂商设备的级联和兼容性不好,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1.2H.323协议的特点H.323协议即基于包的多媒体通信系统。
它依据TCP/IP协议,可以使网络上的多媒体应用和业务与基础传输网络无关。
因此,可以利用H.323将视频点播、网上直播、数据会议、桌面可视通话等多种应用和业务叠加到视频会议系统中。
H.323视频会议系统建立在基于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的基础上,会议系统中的码流必须打包成一个个的分组,根据分组标签统计复用,由于不同信息码各有特点,对下层网络的承载要求各不相同,例如视音频码流对实时性要求较高,但可以容忍少量的分组丢失,要求下层网络能提供实时性好的传送机制,而对于数据和控制信息则要求下层提供可靠传送。
浅析基于H.323的IP视频会议系统(全文)
浅析基于H.323的IP视频会议系统[[ 1 视频会议系统的定义什么是“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是集视频通信、音频通信、数据通信于一体的新一代交互式多媒体通信系统,是基于通信XX络上的一种增值业务,可以满足两个或多个用户同时进行多媒体通信的需求。
视频会议通过通信XX络把两个或多个地点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在其间传送各种图像、话音和数据信号,使出席会议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
使身处异地的与会者可以就同一议题参与讨论,相互之间不仅可以听到发言者的声音,而且还可以看到发言者的图像及背景,同时还可以交流有关该议题的数据、文字、图表等信息。
2 视频会议标准简介从视频会议技术进展的历史来看,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基于如下两大国际标准:2.1 H.320标准这是由ITU-T(国际电信联盟)于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早期视频会议标准,由于当时是以电路交换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传输线路,所以H.320也是以电路交换技术为基础的。
H.320视频会议标准包括对视/音频的压缩和解压、视/音频流传输、多点会议治理、会议加密、远程会议操纵等规定,还包括H.200视听业务系列标准(以传送活动图像为主的通信业务)和T.120数据会议系列标准(以传送静止图像和会议数据的通信业务)。
H.320视频会议标准分为六个部分,即通用系统部分、音频系统部分、多点会议部分、会议加密部分、数据/远程摄像机操纵FECC 部分和T.120数据会议部分。
2.2 H.323标准20世纪90年代中期,ITU批准制定了基于分组交换XX使用的H.323视频会议标准,为局域XXLN、企业内XXIntrnet/Extrnet、国际互联XXInternet等分组交换XX内使用多媒体技术制定了规范文本,它涵盖了大多数多媒体技术、视/音频压缩/解压协议、点对点和多点视频会议组织技术,解决了呼叫、会话操纵、带宽治理、多媒体流传输等许多问题。
H.323是ITU的一个标准协议族,该协议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功能可以将其分为4类协议,从系统的总体框架(H.323)、视频编解码(H.26x)、音频编解码(G.7xx)、系统操纵(H.245)、数据流的复用(H.225)等各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323视频会议系统音视频同步原理针对H.323 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RTP 的音视频同步方法,该方法在严格遵守RTP 协议的前提下,将音视频数据联系起来通过同一个媒体通道传输,从而达到唇音同步的目的。
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对图像质量影响很小的情况下,很好地实现了音视频的同步播放,并且具有实现简便,不增加系统负担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H.323 视频会议系统中,发送端同时采集到的音视频数据能在接收端同时播放,则认为唇音同步。
终端采集到的音视频数据肯定是同步的,要保证同时播放,就要保证音视频在采集和播放处理过程中消耗的时间相同。
IP 网络的特点决定了通过不同通道的音视频数据传输所消耗的时间不可能完全相同,唇音同步是视频会议系统中的一大难题。
如果同时采样的音视频数据播放时间偏差在[-80ms,+80ms]以内,用户基本上感觉不到不同步,一旦超出[-160ms,+160ms],用户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中间部分是临界范围。
1 引言1.1 文章安排本文第2 节分析了现有的音视频同步方案的缺点。
第3 节详细描述了本文所设计方案的实现过程。
第4 节给出实验数据以及分析结果。
第5 节给出结论。
1.2 基本介绍H.323 视频会议系统中,音视频不同步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网络环境外,还有一个是音视频的分开传输。
虽然H.323 建议音视频通过不同道道传输,但是实际传输数据的RTP[2,3]协议和其底层的UDP 协议都没有规定一对连接只能传输音频或者视频中的一种,通过同一个通道传输音视频完全可能,而且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网络原因引起的音视频不同步,本文给出了这一设想的实现方案,并做了验证。
2 现有解决方案目前最常用的唇音同步方法从思路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思路一,发送端给每个要发送的RTP 包打上时戳,记录它们的采样时间。
接收端通过增加延时等方式,保证同时采样的数据同时播放。
这类方法的实现需要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参考时钟,需要有RTCP 协议的SR[2,3]的参与,如果这两个条件不具备,同步就失去了依据。
思路二,唇音不同步本质上是由H.323 视频会议系统中音视频的分开传输和处理导致的,如果采用某种方法将音视频信息关联起来,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同步现象。
一种实现方案是,将音频按一定的对应关系嵌入到视频中传输,接收端从视频中提取音频数据并重建,从而达到唇音同步的目的[4].该方案实现较复杂,而且采用非标准的RTP 实现方式,会给不同厂商H.323 产品间的互通带来困难。
3 一种新的音视频同步方法本方法基本思路是:在音视频数据的采样、编码、打包、发送、网络传输、接收、网络异常处理、拆包、解码、播放这十个处理过程中,采集、编码、打包、拆包和解码的时间基本上固定,不会因为网络环境差异造成时延的差异,而发送、网络传输、接收、网络异常处理四个过程则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其处理时间会随着网络性能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进而造成播放时音视频的不同步。
因此唇音同步处理的重点就在于保证发送、网络传输、接收、网络异常处理这四个过程中音视频的同步,即图1 中发送同步到组帧同步之间的部分。
图1 唇音同步实现全过程其他处理过程引起的时间差,只要在系统稳定后给音频加上固定的延时即可,因为一般情况下,音频处理所花的时间比视频处理少,具体的差值可多次实验统计得到。
RTP 协议规定每个RTP 包中所承载的有效载荷类型(PT)是唯一的,但是如果将音视频通过同一个通道传输,并且保证同一时刻采集到的音视频帧顺次交错发送,则既能保证音视频在传输中的同步,又遵守了RTP 协议。
音频数据量较小,一个RTP 包即能承载一帧,一个视频帧则需要多个RTP 包承载,帧结束标志采用RTP 包头中的Mark 字段,该字段为1,则说明当前包是一帧的结束包。
依据上述思想,方案具体实现过程设计如下:(1)发送端分别独立的对音视频信息进行采样,组帧和打包,然后放到各自的缓冲队列中等待发送(2)数据发送模块从发送缓冲中取数据,1)从音频缓冲队列中取一个包(一帧);2)从视频缓冲队列中取数据,每取一个包,都判断RTP 包头的Mark 字段是否为1,如果为1,说明当前视频帧已经取完,转1),如果Mark 字段为0,说明当前视频帧还未取完,转2);(3)音视频数据通过同一个通道发送到网络;(4)接收端收到数据,根据包头中的PT 字段区分音视频,放到各自的接收缓冲队列中进行请求丢包重传、乱序重排等网络异常处理[5,6],然后进入组帧缓冲等待解码器取走数据,进入组帧缓冲的数据没有乱序包和重包,偶有丢包;(5)音视频各自拆包组帧,实现过程如图2 所示:图2 组帧同步实现原理图。
(6)音视频从各自的解码缓冲队列中按顺序取数据送解码,通过组帧过程中给音视频数据加上的本地时戳来校准后同步播放。
丢包判断实现细节说明:在终端的可靠性和代码的健壮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发送端是不可能有包序号不连续的,对于接收端,本方案中的丢包,是指经过丢包重传等网络异常处理策略之后依然存在的丢包,必然是及其少量的。
本方法中的音频采样、组帧和打包是分开处理的,即音视频RTP 包号分别连续,所以一般情况,依据各自的包序号即可判断是否有丢包。
而对于一个会话中收到的第一个媒体包即丢失的情况,一旦出错,可能导致音视频播放时间整体错位。
本文通过发送端所加的RTP 包头中的时戳来避免这种情况,时间戳的计算公式如下:Timestamp(0) = (unsigned long) r and();Timestamp(t)=Timestamp(0)+△T*fr eq /1000;△T = T(t)– T(0),时间差,单位: ms;freq: 采样频率;H.323 视频会议中,与会各方的编解码协议、采样率、帧率等参数在打开通道后的能力协商阶段即已确定,要改变这些参数,必然要重新能力协商,而任何时候应用层都知道协商的结果。
所以只要规定一个会话中发送的头一个音频包和头一个视频包的时戳相同,即可由时戳来建立音视频包的对应关系。
实际上,视频数据头一帧的图像分成多个包传输,这几个包具有相同的时戳,同时丢失的可能性很小。
而且视频组帧解码过程中,还要分I 帧、P 帧和B 帧区别处理,比如每个GOP 中只要I 帧丢失,其后的P 帧和B 帧都必须丢弃,直到收到下一个I 帧,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此处不再详述。
4 理论分析和结果验证理论上讲,采用本方法后,在网络状态良好时能做到音视频传输中的完全同步。
网络状态恶化时,随着丢包率的增加,同步效果会稍微变差,其中随机丢包比周期丢包对同步效果的影响更明显,这是因为随机丢包会引起更多的网络抖动。
而在帧率码率和编解码协议不变的情况下。
带宽越小,网络越容易拥塞,所以带宽降低时同步效果也会变差。
将本方案应用在开源的H.323 协议栈OPENH323 上[7],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基于PC机的H.323 桌面终端。
两台终端建立会话,通过IP cloud 在两台终端间模拟各种复杂恶劣的网络环境,然后使用Wireshark 抓包,可以看到音视频包的发送接收时间以及有关包头信息,进而计算出传输中引起的音视频偏差时间。
考虑到算法的复杂度,本方案选择了相对较易实现的H.261 和GSM6.10 作为音视频编解码协议。
图3 是呼叫建立后在发送端10.21.11.121 上截的图。
发送端敲击麦克风,接收端看到敲击动作的同时听到敲击声,同步效果良好。
图3 验证平台--终端互通实现效果图。
终端10.21.11.121 在正常网络环境下,以512k 的带宽呼叫终端10.21.11.152,呼叫建立5 分钟之后用Wireshark 抓到的音视频数据包如图4 和图5 所示:图4 发送端音视频数据抓包。
图5 接收端音视频数据抓包。
随机选取了20 个这样的音视频组合,测得传输引起的音视频时间差值,求的平均值为0.000051s,即51μs.可以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传输阶段不会引起失步。
多次改变呼叫带宽和网络丢包率,反复试验,得到的不同环境下由传输引起的音视频时间差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环境下由传输引起的音视频时差(单位:μs)。
由表1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丢包率的增大,音视频失步有所增加。
并且相同丢包率下,随机丢包对同步效果的影响更明显,这和理论分析的结果完全吻合。
但是即便在播放阶段还有2%丢包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传输引起的音视频时间差仍然低于1000us.即:该方法将[-80ms,+80ms] 的同步范围的159/160 留给音视频处理和组帧解码阶段。
理论上讲,低带宽高丢包环境下,使用该方法后视频质量会有所下降。
这是因为,本文的算法增加了视频帧被丢弃的概率。
如图4 所示,每个CIF 格式的视频帧需要4 个H.261 的RTP 包来传输,其中任意一个包丢失都会使该帧成为无用帧被丢弃。
采用了本文的同步策略后,如果该视频帧对应的音频包丢失,该帧也会被丢弃。
这一点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做出取舍,比如用前一个包的重复播放来代替丢掉的音频包,而这样会增加音频播放的滞顿感。
这些问题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5 结语本方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很好的实现了音视频同步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遵守了RTP 协议和H.323 标准。
此外,该方法实现简便、可以和现有的唇音同步方案同时使用、并且不会额外增加系统的负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