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合集下载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

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

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

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

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

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

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

因为在他看来,仅仅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

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

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著作,这本书让我回忆起了实用性很强的服装设计书,也让我回忆起了大学时代的一些老师,他们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启发。

原研哉在书中提到的“容器”概念,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实用性与美观性在母亲的裁缝铺中,我反复欣赏那些服装裁剪书,它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些书籍中引进了很多日本服装的款式,这是因为同属亚洲人的肤色和体型,并且日本的日常服装较欧美的日常服装更接近于我们的审美和需求。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也让我回忆起这种实用性,他书中的设计案例和理念,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实用性的重要性。

在日后的广告工作中,我虽然局限于平面设计,但我明白了“设计”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综合概念,更把这个综合概念重新应用到自己所属的区域中。

退役后,我觉得自己离“设计”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设计中的设计》让我重新觉得,我一直在设计,过去是在设计平面,现在是在努力设计生活。

二、设计的细微关照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遮盖衣服上的洞,我绣了一朵花儿或是补上一只口袋;为了让照片更赏心悦目,我PS出各种眩目的效果;为了阻隔厨房外溢的油烟,我设计了一块半截的门帘。

这些都是设计,虽然离设计建筑、设计器物、设计城市规划等项目非常遥远,但是我还是可以设计自己的生活中,每一处需要注重美感以及功能性的地方。

三、“容器”概念的应用原研哉在谈到无印良品的平面时,提到了关于“容器”的概念: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为受众留出想像的空间。

我认为,能合理利用此概念的设计师并不在多数。

当我想要一个设计得简单而干净的blog模板,而托管方的美工却似乎更喜欢有繁复装饰的背景,最后我只能自己努力去弄懂并修改如同天书的源代码。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坚持认为,blog是一个容器,只有它的背景更纯粹,我想要上传的文字与图片,才能不被干扰地、更清晰明确地对外传达它们所要呈现的信息,我希望它们更加凸显。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光学对建筑,随着时间变化、季节更替,并根据光源色彩、强弱、角度的调整,建筑形象也随之变化,建筑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选择和控制不同的光学设计,能够营造出一种温馨、宜人、更有艺术性的空间氛围。

我们的生活每日与光相伴,建筑物与光息息相关。

光显示出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设计各个专业设计人员对照明创作的冲动。

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光明、舒适、绚丽。

创造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光使建筑的实存成为可能。

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弱、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形象也随之改变。

人们就是在这样不断变化的形和影中感受光带给我们的奇妙世界。

正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

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反映着光与建筑的完美交融。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

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空万里,细雨连绵,不同的环境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

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

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

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设计中的设计”之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之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之原研哉作者:成寓寓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原研哉(Harakenya)是日本中生代国际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并于2001年成为了无印良品(MUJI)的第二代守业者,提出了“WORLD MUJI”的口号,以一种全球姿态去迎合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他的设计俭朴、单纯、干净及耐人寻味,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甚至整个东方的传统美学的设计理念,其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

他创新性地融合了空间与平面的界限,架构了“信息建筑论与感性体”。

日本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曾经评价说:“我估计原研哉确信自己是具有逻辑分析和阐释事物能力的设计师,但是我却更喜欢把他看成能够最大限度以直觉感知事物和现象的设计师,他想展示一个空的、自由的框架,日式美学或者说简约美学是他思想的基础。

”原研哉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给了“设计”另一个阐释,多次提及“日常”、“日常生活的陌生化”等词汇。

朱锷认为原研哉的好在于他的入口,始终把自己放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从中找出设计点来。

由此可见,原研哉提出“RE—DESIGN”的概念以及组织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生活用品再设计)展览符合其思想理念。

我们解析原研哉,需要对他的设计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日常;信息建筑论;触感性;空与白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42-03一、关于“日常”的“设计”远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形成了设计的思想,在设计的概念下,原研哉认为,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可想而知,他有多么重视日常的生活,一切活动都需要围绕着“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而进行。

在他眼中,设计并不是你要卖东西,就把这东西弄的漂亮点的概念,不是这样的。

我们活在环境当中,然后从环境之中所获得的智慧。

这些智慧传到今天,变成人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之巴公井开创作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年夜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年夜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中的设计(全本)》则是原研哉对他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他的代表作也当之无愧是关于日本设计的最经典代表作.“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动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排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处所.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而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成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竭被发现和拓展.”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其实不是浮夸的暗示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年夜众化的.“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式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实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通过缔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站在所处的历史交集点上,努力不在某一个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的机会,从而抓住它的实质.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着无数设计的可能.其实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工具才算是缔造,把熟悉的工具当做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缔造性.而缔造力的获得,其实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缔造的源泉.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沉着穿行,才华够真正具有缔造力.“创意其实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设计是自然的,概念的实现,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发生,而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从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收获着巨年夜的充分感成绩感.有时候我们很费力的去改变很多工具,却发现原来可能只需要改变一点点一切城市纷歧样.即“小处着手,年夜处着眼”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就如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愉快的吃饭.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暗示的念头,其落脚点更偏重于社会.”因此设计的动身点其实不是是自我风格的暗示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琢磨年夜众的感受动身——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给一件事情下界说或用文字记述下来其实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检验考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的文化积累.如果能够把它们看成是陌生的工具,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的缔造.我们的脚下埋藏着巨年夜的矿脉.我们需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再设计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实质.从无到有,是缔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缔造.再设计就是对人类追求物体自己美好的一次诗意的回归.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到达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自然的考虑.他告诉我们,设计的核心是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实质,佐藤可士和的整理术想表达的主题也和它不约而合.日本机场的收支境印章就采用了这种“再设计”理念,出境印章上是向左飞的飞机,入境印章是向右飞的飞机.由此,收支境手续一目了然,当发现小小的印章如此别具一格又实用,一定忍不住赞叹.而成人纸尿裤的设计,从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动身,充沛尊重并减轻了使用产物者可能发生的羞耻感;火柴的设计充沛体现对年夜自然的尊重.将落在地上的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的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失落落在地上的小树枝形状是优美的,使用过程是柔和而温暖的,也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世间万物的印象.简单低价但布满乐趣和情感.坂茂的卷筒卫生纸包括着约束和安慰两个层面的引导.中间的芯是四角形,因此卷成了类似的方形.抽取时,会因为发生阻力而发出“喀哒-喀哒”的声音,不是那么酣畅的获取和其实不那么悦耳的声音安慰着用户思考,激发他们潜在的节约资源的意识,而不是轻轻一拉,就很顺遂地抽下一长条纸张习惯性无意识浪费.在他的眼里,留白其实不是作为功能的一部份而存在,白色自己就是一种美感.和想包容一切西方意识分歧,日本的传统空间意识是空白的部份叫空间,在那里有闲逸和紧张的空感和气氛,从他对作品整体的空间和造形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空间的取舍、空间意识等使我们看到日本传统空间的一端.白色可以会激发出人们关于“布景性”、“包容力”、“现代感”、“品位”、“高级感”、“更新性”等各种各样的联想.布景性和包容力,现代感和品位,和谐统一于白色这一色彩之中.日本的优秀设计,年夜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为日本梅田医院设计的指示设计中,所有指示牌都用白色棉布为材质,上面用红色标明楼层、诊室的名称.他解释说,白色给病人以优雅、洁净的感觉.它在提供病人需要的信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转达了这所医院对卫生的苛求-即时纯洁的白色棉布也能一尘不染.这就在医院,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布满紧张感的空间世界里实现了一种感觉消费的不竭升华,让人有了分歧以往的温暖和安心的感受.“信息转达的目的其实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渗透到五官中去.在人们还没注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转达已经悄然完成了.”在为长野夏季奥运会开、落幕式设计的各种标识中,他希望人们能记住长野的冬季,所以他选用了一种纯白的纸作为材质,而纸上的奥运会标识就如同人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一样凹凸而半透明.增加感悟力,在理解物性和行业技巧之前就充沛理解人性,这是设计师最首要的能力,跟诗人、小说家、导演,一样.原研哉这样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包括着这个喧闹时代所需要的崇尚自然、回归宁静的精神.从2002年开始,原研哉介入到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傍边.原研哉说:“MUJI这个名字已经存在了一定的时间,年夜众对MUJI的印象已经确立下来了,也就很难解脱‘品牌’这个负担.但我仍然会说,MUJI不是一个品牌.因为MUJI没有刻意营造自己的人气.”‘年夜音希声,年夜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而没有品牌的无印良品成了名气年夜又最特另外“名牌”.前任田中一光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对品牌的全新解读,原研哉无疑更加深化了这一概念,并将无印良品的设计核心定位-“虚无”,广告自己抛弃商品信息,出现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又海纳百川的容器.转达给受众的不单仅是一个信息,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概念,用信息自己的留白看成受众想像的空间.在海报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地平线为形式的巨年夜的容器,地平线上空无一物,但又蕴含一切,人与宇宙的关系趋于极致的统一.正因为是“空”的容器,才有收藏工具的可能性,就其拥有未来的可能性这一点,非常丰富.自古以来,无论在中国或日本,皆有运用这潜在可能性的“力量”的思想.世界化的设计,在原研哉心目中,是不存在的、是分歧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酿成世界品牌.MUJI的众多项目,都是由本地拥有共通语言的设计师,以本地人的生活模式及习惯为基础而完成的设计.坚持原创性其实不意味着扼杀异类,在越多的往来中越能了解自身的原创性而不丧失自身共同性.日本设计强烈的民族个性和“遗世而自力”的超脱感正有赖于他们对自我传统的极度珍视和发展和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进步.无印良品的胜利说明了人们是需要空白的,太多的色彩和复杂占据了我们的眼球,我们心底里需要有一个空间可以供我们去思考,我想这就是简约设计的魅力所在.有些工具太刻意去做反而失去了感受,依附于灵魂去做设计,而不是把设计加上灵魂或许更好.“无”其实不是没有,而是有太多太多需要自己去感受,或许设计最后的发展即是无设计,皆是设计.这不论是和“没有设计的设计=最好的设计”还是迪特·拉姆斯的设计十则里“尽可能少的设计”都有接近实质的相通的处所.走进无印良品的时候就会发现,那种纯洁的,最接近生活实质的工具原来是如此令人心动,一切,都源自于设计师的对设计自己的职业精神和对人的生活感悟.在布满着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或许人们需要的,只是最返璞归真的那个“无”.而这个无,是推倒重来的“无”,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无”,是“无为而治”的那个“无”.原研哉在探索在实验,他在寂静中寻找人和设计存在的意义,这种思想的生长是一个缓慢而又有机的过程,布满了对过去、现在的审视和取舍;他睿智宽心地看着这个世界的幻化莫测,然后用一种极简的方式解构重重褶皱,给我们出现他心里的清晰的谜底和想法. 所以,设计究竟是什么呢?真正想做的设计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我找到了方向,可是心里的最明确的谜底,还在继续发现、继续寻找.《设计中的设计(全本)》不是读一两遍就能完全吸收的作品,看了两遍仍觉茫无头绪,学习还在继续,思考也还在继续.设计学刘阳河2015021949 2015.12.22。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1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

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

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

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成语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

如: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判死刑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又如:食品是人人必不可少的。

成语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

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着钵盂。

”又如:那些李逵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心得2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

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

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原研哉这老哥,他的设计理念就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我这个设计小白的心里。

以前我看设计,就看个表面,哇,这个东西颜色好看,那个形状很酷。

但原研哉告诉我,设计可没这么简单。

他说设计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像他做的那个无印良品的设计,简单到极致。

无印良品的东西乍一看普普通通,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但你越看就越觉得妙。

比如说无印良品的那些家居用品,它们没有刻意去迎合什么流行的风格,就是以一种最自然、最纯粹的姿态存在着。

这就像是一个低调的高手,不需要大喊大叫来证明自己的厉害。

这种简单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去掉了所有不必要的东西之后剩下的精华。

就好比我们做人,有时候把那些虚荣、浮夸的东西都扔掉,剩下的那个真诚、质朴的自己才是最有魅力的。

书里他提到的重新设计的概念也特别酷。

他把那些我们平常觉得已经固定了样子的东西,比如名片、卫生纸,都重新捣鼓了一遍。

他把名片设计成透明的,这想法就像是突然从外星来的一样新奇。

我当时就想,哇塞,名片还能这么玩?这不仅仅是改变了一个东西的外观,更是在挑战我们对这些日常物品的固有认知。

就像有人突然告诉你,猪会飞一样,虽然有点夸张,但就是这种打破常规的感觉。

而且这种重新设计让我意识到,设计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设计师自己在那瞎想一些炫酷的东西,而是要从生活中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需求和可能性。

原研哉在设计中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运用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不是简单地把自然元素或者传统文化的图案往作品上一贴就完事了,而是把那种自然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融入进去。

他在一些作品里展现出的日本传统美学,那种宁静、淡雅的感觉,就像一股清泉流进心里。

我感觉他像是一个文化的使者,把日本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段推向了世界。

这就好比是把家里祖传的宝贝拿出来,经过精心打磨,然后放在一个超级炫酷的展示柜里,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它的美。

他对于信息传达的思考也很深刻。

他说设计是为了传达信息,要让信息清晰、准确地到达受众的心里。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
学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日常生活设计化——即REDSIGN,信息建筑的思维 构成方式,引导消费欲望,设计领域的在配置等方面; 实践是以理论内容为前提,用了许多自己与他人的实践示例来解释,证 明并且延伸了设计的含义。
三.贯穿本书的主要思想
1.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 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 作者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原研哉语录
给一件事物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 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在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 它。
——原研哉
感谢聆听
2.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于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 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地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
3.人类的极为纤细的感觉作为尖端技术得到了重视。人们在与世界的交 流中,是以多种感觉器官为介质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自身的感觉细细品 味。
“入境章的设计”
佐藤雅彦设计出入境章
长野冬奥会开幕式节目册
长野冬奥会开幕式节目册
四.关注的作品介绍与分析
无印良品是在日本独创的一个概念 性商品品牌。“无印”在日文中式 没有花纹的意思,日本店名“无印” 意为无品牌。“无印良品”意为无 品牌标志的好产品。
无印良品的概念,是从田中一光从 日常的生活审美意识中提炼出来的。
无印良品重呈现产品的质地,包装 力求简单朴素。
优良的设计是有企图地、计划性地编辑资讯,抓住事物本质,将各种资 讯系统地构筑起来,再以美观、合理的外形将构筑好的资讯表现出来。 充分利用五感“视、听、触、嗅、味”设计信息传达的模式,以愉悦刺 激方式激发受众未曾感知的信息,让受众接收信息的同时感受到信息的 存在。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感觉或形象的组合是设计者在信息 接收者的大脑中进行的一种信息, 在构筑活动。这一再构筑过程,是 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刺激的过程。人 的五感及他们组合起来产生的刺激, 在接受者的大脑中进行感觉的再现, 这种再现在我们大脑中生成所谓的 印象。
记忆并不是简单的再现过去,而是在解决外部信息的同时,以 此被一一唤醒。彼此认证,在充实以新的信息。设计行为则是 以组合印象为前提,并且有意识地干预这一组过程的行为。
设计中的设计
DESIGN OF DESIGN 原研哉
读书报告
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 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 ——原研哉
原研哉(Kenyahara),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 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
建筑学出身从事着平面设 计工作的原研哉以一双无 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 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 并不是一本讲述“如何做 设计”的教程,而是阐述 了原研哉对于设计的理解 和探求设计之路上的一些 实践和理论成果。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讲也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 个部分。理论的内容从“设计是什么”这个宽泛的话题入手,涉 及到设计与社会科学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日常生活设计化——即 REDESIGN,信息建筑的思维构成方式,引导消费欲望,设计 领域二次配置等方面;以此为前提用了许多典型明确的,自己与 他人的实践事例来解释,证明观点并显示它们的延伸含义。
诸如此类看似零散的篇章都是以同一个概念作为出发点衍生的, 即观看世界并把感受付诸行动,给一件事物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 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够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 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他。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原研哉(著)朱锷(翻译)出版时间:2006-11-1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简介:原研哉(Kenya Hara 1958年06月11日-),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有意思的是书最前部分的序中,得知原研哉在出版《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之前,他的设计还没真正走上世界的舞台,之前仅有作品照片传播在外,世界并没有真正了解日本的这样一位设计大师。

成书之后,书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地。

让其作品具有国际魅力设计得以传播。

原研哉本人也在书中提及,用语言来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

比起通过塞满作品以图像为中心的作品集册子,像作家一样出版一本包含自己所所思所想的文字书籍,更能让世界理解自己的设计哲学。

●摘抄: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写一本一般人也能够阅读的书。

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本书。

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

——原研哉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1、哀声何来?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

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

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时候,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2、设计的产生传统的手工文化形成的精细、优雅风格在欧洲由来已久,粗糙的机械制品与此格格不入。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出现了一种与艺术不同的感受性,人们希望能够“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

3、设计的整合包豪斯设计学院,建于一战后(1919年)德国魏玛,一个短命的社会主义尝试。

包豪斯造型设计,是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

它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报告广告设计与制作一班学号:************ 姓名:***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报告老师布置这次的作业,我想利用这次的机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关于设计的书,我想都是理论或是历史方面的我可能静不下心去阅读,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与现代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书。

当看了这本书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太少。

以后我会找时间多看下相关的书。

下面是我读书或所了解到。

首先我了解了作者,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

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

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

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智慧是无穷的,而原研哉是一个善于或是说热爱去探究智慧的人。

乐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进行再设计的事物。

在设计界他想有众多设计大师对他的美赞。

可是在书中我能读到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

对作者的简介就这么多吧,我们从他的著作内容里也能对他了解很多。

下面我对这本书进行了概括,同时也谈了我的感触和想法。

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用品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再设计,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给我们呢?我也很期待,带着期待我认真的往下阅读。

作者为此搞了一个展览,参展包括很多领域的设计,各行设计者通过作者给他们选出来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再设计。

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再创,能反映给我们很多问题,然后再一个个去弥补这些问题,慢慢完善事物。

从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中谈五感表达

从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中谈五感表达

从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中谈五感表达摘要:随着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应用内容逐渐走向丰富化趋势。

社会日常视觉传达设计产物遍布人们的视野,囊括了人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

视觉传达顾名思义就是以运用视觉形式为媒介传递以及表达审美以及思维。

经研究表明,视觉传达领域中,味觉、嗅觉等多感官表达在视觉传达也能形成一定影响。

本文通过视觉传达中的感官设计为切入点,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方面融合于视觉传达设计,形成具象化的沟通。

通过融合五感形成视觉传达中多彩的表达形式,构建新的设计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视觉传达;五感;多感官表达一、引言随科技时代高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视觉传达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原研哉所著《设计中的设计》中,他将多感官交互式信息形成脑部构图,即sight、touch、taste、smell、sound以及other senses形成钢筋骨架构建为信息建筑。

作为平面设计师,他并不拘泥于视觉领域,善于感受多种媒介,同时也倡导设计师能从多种感官融合所获得的信息链接构建信息骨架以便于信息的表达与接收。

通过系统化分类信息,将多感官信息链接融合入视觉传达中,将设计中文字、图形等信息更具层次化的表达,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模式,打破设计中的固化思维,产出更适应时代需求的设计产物。

二、多感官在视觉传达中的可发展性在视觉感官的传达中,最显而易见的是色彩和图形的表达。

当看见红色图形,人们通常会认知会暴躁尖锐火热;当看见蓝色图形,往往使人能够冷静、舒扬、放松;当看见黄色图形则使人感觉温暖、光辉、活力。

多样色彩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

图形则有别于色彩,它带来的感受笼统分成两类,方形图形会使人感到尖锐、规则性强,圆形则更多地能表达舒缓、柔和的环境氛围。

以视觉感官中色彩及图形等产生的信息表达作用于日常生活中,往往能取得良好的反馈。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以上的视觉表现长期占主导地位,人们通常通过眼睛从信息的陈列中提炼信息的思维概念,从而咀嚼。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

牛马之争
VS
Countach
Murcielago
Reventor
Aventador
牛马之争
VS
Veneno Roadster
The End
原研哉这样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包含着这个嘈杂时代所需要的崇尚自然、回归宁 静的精神。MUJI品牌中所体现出的环保意识和寓深刻于简单的理念,也和当今为 人们所提倡的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生活理念是 吻合的。
通过尽可能简单的设计,创造出适用于各种 生活环境及任何人群的东西,让18岁的小单 身和60多岁的老夫妇都觉得‘这个挺好’。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 落脚点侧重于社会。解决问题从而 产生价值观或精神上的共鸣并引发 感动,这是设计的魅力。
而“RE-DESIGN”的目的即将一 直以来约定俗成的日常用品设计准 则放到一边,重新认识日常用品的 功能及需求并想出解决方案,从而 发现设计与生活一直以来被轻视的 部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 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 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 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 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
原研哉非常喜欢白色,他认为 “白”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 也是最简单的颜色。多年来, 原研哉将“白”与“空”的设 计理念,融入到无印良品的商 品中去。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 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 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 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Biblioteka THE END?No!
牛马之争

解读《设计中的设计》

解读《设计中的设计》

Vol.40/No.20/Westleather解读《设计中的设计》朱晓露(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1745)摘要:通过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笔者感触颇深。

此书重点介绍了一位不凡的日本当代设计师的作品及思想,书中有很多设计思想和案例颇为深刻。

原研哉运用独特的设计视角、民主性的设计美学、颇具人文情怀的设计思维创作的设计作品深入人心,对现代设计的启示良多。

关键词:再设计;设计;白;禅意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1原研哉是平面界赫赫有名的设计大师。

他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为其品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

他是梅田医院标识系统的设计师,将医院“洁净”的信息通过设计抵达人们的心中。

他还是长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宣传手册的设计师,通过纸张的设计,让人们感受到了冰雪般的触感。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在传承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富有东方哲学的美感和意味,尤其是对中国道家思想中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的造物思想在作品上诠释的很到位,其伟大之处就是构建了一个“无和有”,蕴含禅意的美学境界。

1再设计与生活的回归2004年,原研哉筹办了主题为“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的展览。

“再设计”所包含的主题,乃是全社会普遍共享与认同的平常事物。

再设计它是一种手段,旨在修正和更新对设计实质的感觉。

现在是一个万象星罗的时代,每一天都很多新鲜的东西和事物在产生,令人眼花缭乱。

于是人们陷入了一种“新之崇拜”,只要是新的,似乎就是好的。

现在马不停蹄追赶新潮的我们,需要停下急促的脚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了。

原研哉先生在书中写到:从零开始搞出来的东西是创造,而将已知变成未知也是一种创造行为。

他认为再设计可以让我们回归生活,重新审视我们需要什么。

再设计展,有来自各个设计领域十分优秀的设计师参加。

坂茂是日本很岀名的建筑大师,他重新设计了“卫生纸”。

把圆形纸卷和纸卷芯都设计成方形的,一方面起到了降低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节省了运输和储存空间。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很感兴趣,朋友也推荐我去读一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的把这篇文章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读完后,要将书合起来,慢慢回味,日后打开再读。

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如何做设计的,而是介绍了原研哉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且对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

作为设计师,原研哉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书写了对设计的观点和思考。

细腻、深入的文字,品读的不仅是设计、美学、文化,还有对生活的反思。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介绍的设计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设计者背后的匠心独运。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设计到底是什幺?”我想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能从更多角度和层面的理解设计。

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他走了很长的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文章中谈到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日常“也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这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文章中谈到的几个设计它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背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日本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建筑也好日用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恰到好处的留白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原研哉先生在书中提出了“RE-DESIGN日常的设计”的概念,他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设计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创造,就能够发现设计的美和价值。

他通过列举大量的设计案例,如无印良品的产品、苹果的设计、传统的手工艺等,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日常的事物中发现设计的灵感,如何用设计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何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达情感。

原研哉先生还强调了设计的“传达”功能,他认为设计是一种信息的传达,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的需求,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价值观。

设计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它的形式是否美观,而在于它的内容是否能够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他通过分析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如海报、广告、包装等,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用设计的元素去构建信息,如何用设计的策略去引导受众,如何用设计的效果去打动受众。

原研哉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设计的哲学思考,如“将已知事物陌生化”、“以无意识设计对抗有意识设计”、“以谦虚之态行走于设计之中”等。

这些思考让我对设计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求,更是为了创造价值;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在生活中,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细节,用设计的眼光去看待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我开始尝试用设计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更方便地整理衣物、如何更健康地饮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等。

我发现,通过设计的思维和方法,我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在工作中,我开始更加注重设计的传达功能,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我开始尝试用设计的策略去引导和影响他人,用设计的效果去打动和感染他人。

我发现,通过设计的手段,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原研哉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设计中的设计”的概念,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性的需求,更是为了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设计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和行动,包括了对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

他强调了设计的“虚无”理念,即通过简化和去除多余的元素,创造出简洁、纯粹的设计作品。

这种“虚无”的理念,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留白”艺术,即在作品中留出一定的空白,让观众自行去想象和填充,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果。

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关于东方智慧在设计中的应用。

原研哉先生认为,东方智慧中的“虚无”、“自然”、“和谐”等理念,可以为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设计中运用自然材料、简洁的形式、柔和的色彩等,可以创造出具有东方韵味的作品。

这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相契合,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然而,当我将书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对照时,也不禁感到一丝忧虑。

书中提到,在一个审美意识相对不成熟的国家进行精密的市场调研,能生产出不太有美感的商品在这个国家热卖;但如果在一个审美意识比较成熟的国家进行精密调研,则会制造出很有美感的商品,一样会在这个国家大卖。

这让我想到了当今中国的设计现状,很多领域仍处在审美意识不成熟的阶段。

例如,在建筑、服装、美术、民族音乐和互联网等领域,我们虽然有着几千年的艺术和文化底蕴,但近百年来,却几近枯死。

我们在追求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以建筑为例,许多城市为了追求现代化的形象,纷纷拆除了古老的建筑,建造了大量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这些建筑虽然外观新颖,但却缺乏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代化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失去了中国建筑的特色和韵味。

这种现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也是对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损害。

再以服装为例,如今的时尚界充斥着各种西方品牌和潮流,中国传统的服装文化却鲜有人关注。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哀声何来?设计到底是什么?这是我对自身职能的基本疑问。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无时不在寻找着答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变,人们的创造观和审美观也不断发生变化。

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

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与其裹挟其中,一同向前,倒不如停下来,侧耳倾听这个时代的哀声。

我们审美观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到这些,尴且感觉越来越强烈。

时代向前发展,并不是一定就代表文明在进就。

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

创造力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

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身后,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

只欧洲经济委员会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好反腐倡廉中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几个设计项目,是我对自己的设计观的实践。

这只是我对自身设计经验的阐述,大概与理论周密的设计论相去甚远,但我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对设计行为进行语言表达,也是面对社会要履行的任务之一。

在开始讲几个设计故事之前,我想对设计概念从产生到今天的演变过程稍做阐述。

回顾设计概念的历史演变,或许有助于我找到自身设计的支点。

设计的产生设计概念是怎么产生如美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38,英国建筑史学家,196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金奖)在其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中所介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社会思想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维多利来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诗人与哲学家,英国美术工艺运动的理论指导者)或同样是思想家与是艺术运动家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英国设计师、作家、印刷家和社会主义者,英国美术工艺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设计”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原点。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一《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设计这个神秘世界的新认知大门。

初读这本书时,感觉像是在一个琳琅满目的设计博物馆里闲逛,每一页都有新鲜玩意儿在向我招手。

原研哉这个名字,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就像远处一个闪闪发光但有点模糊的星星。

读完之后,好家伙,他就像直接站在我面前,带着我在设计的宇宙里畅游。

他在书里提到的设计理念,有些真的是让我惊掉下巴。

比如说,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让东西看起来好看,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解读。

这就好比我们做菜,不仅仅是把食材组合在一起弄熟了就行,而是要考虑食材的来源、食客的口味、用餐的环境等等,是一整套的体系。

我想起我自己有一次参加学校的手工设计比赛。

我当时就想着把东西做得花里胡哨的,各种颜色往上怼,各种形状乱堆,就觉得那样肯定能吸引人。

结果呢,作品看起来就像一个大杂烩,乱得像一锅粥。

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我那完全就是没有设计理念的瞎搞。

设计得从需求出发,得有内在的逻辑,就像盖房子,不能光想着外观漂亮,还得考虑结构稳不稳,住起来舒不舒服。

原研哉还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像他对无印良品的设计解读。

无印良品的东西,看起来普普通通,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但就是让人感觉很舒服、很实用。

这就像一个低调但很有内涵的人,不张扬,但是越相处越觉得靠谱。

无印良品的设计就是把那些不必要的东西都去掉,只留下最本质的功能和最简洁的形式。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多东西都过度包装了,看似华丽,但其实是一种浪费。

就像那些层层包裹的月饼礼盒,拆到最后你都觉得心累,真正吃到嘴里的月饼可能还没那么好吃。

我也在想,设计是不是也有个度的问题呢?原研哉倡导的简洁设计是很棒,可是在这个追求个性和独特的时代,是不是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夸张的设计呢?也许这就像时尚潮流一样,一会儿流行极简风,一会儿又流行巴洛克式的复杂华丽风。

但不管怎么变,我觉得设计的核心应该还是以人为本,就像设计一把椅子,首先得让人坐着舒服,然后再去考虑外观等其他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简介】 - 设计中的设计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

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

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

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

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

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

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

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

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这一问题。

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

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

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

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

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

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

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

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

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

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

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

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

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作者简介】 - 设计中的设计本书作者原研哉为世界级平面设计师,致力于多种领域的传递项目,其广获赞誉的设计涵盖广阔范围内的不同学科。

原研哉拓展的设计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如在长野冬奥会的开幕式闭幕式设计与日本爱知2005年世博会的广告推广战役中的显著表现。

相关的产品设计促进了日本全国的大米和米酒的生产,他的客户还包括Nikka威士忌公司、“味之素”通用食品公司(AGF)等其他公司。

他在东京松屋银座百货商店的重新设计(包括空间设计、广告和平面设计)中展示了其整体设计的方向。

1999年,他在波兰举办了个人展览,2001年,他又开始举办巡回展览与讲演。

作为“建筑师通心粉”和“重新设计”的组织者,他对日常设计提出了全新角度的建议,其中“再设计,21世纪的日常用品”展览项目在欧洲与亚洲地区巡回展览4年,使设计师将目光直接投向了日常生活用品。

他获得了ICOGRADA 国际平面设计社团联合会优异奖,第17届工业设计双年展ICSID设计优异奖和2000年Mainichi 设计奖。

他作为主要创作成员为无印良品(MUJI)进行了2001年的广告推广战役投放,并获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全场大奖,书籍设计在海外和日本获得众多奖项,包括Kodansha 出版文化奖、Hiromu Hara奖、Yusaku Kamekura设计奖,以及因为他的主要设计作品而获日本文化与设计奖。

译者朱锷为著名平面设计师、出版人;1990年赴日,2000年回国,2002年成立北京朱锷设计事务所。

现为朱锷设计事务所创作总监,中国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设计总监。

最新代表作为座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纽约万通中国中心设计的VI。

【图书目录】 - 设计中的设计设计的日常(译序)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哀声何来?设计的产生设计的整合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规格化、理化的生产方式风格再塑概念创造品牌后现代主义的嬉戏电脑技术的设计超越现代主义第二章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日常生活的陌生化艺术与设计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坂茂与卫生纸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隈研吾与捕蟑盒面出薰与火柴津村耕佑与尿不湿深泽直人与茶包再设计的国际巡展第三章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五感”的领域信息的构筑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特种纸的研发踏雪的记忆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柔化了的触觉空间白桌布的信息启示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可触摸的媒介通过模型确认“白色”与“触摸感”具有关联性的触觉设计发生在银座的事情作为信息雕刻的书籍第四章无中生有田中一光的嘱托无印良品的起源和使命这样就好WORLD MUJTEMPTINESS标志:地平线外景地:寻找地平线第五章对消费欲望的引导设计的方向企业价值观的演变综合化了的企业机能精准的市场调研对消费欲望的引导日本人的生活现状丰富日本人的生活概念俯瞰设计第六章在日本的我日本文化的深层含义《阴翳礼赞》:日本古典美学的大成再造成熟文化大自然的礼物:稚叙苑与天空的森林以国际视点重新审视日本文化精粹:小布施堂探究“无”的意义:无何有形态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第七章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主旨:“自然的睿智”绿色环保:日本能做什么?森林里到底有什么?设计的衍生设计对象:身边的自然和生命体媒介的自我增殖没有终点的项目第八章设计领域的再配置世界平面设计师大会设计认知的醒悟设计与信息信息之美清晰独创幽默生命科学与美与信息和设计有关的三个概念传达设计视觉传达平面设计VISUALOGUE再次出发后记原研哉编后记关键词:第一个“设计”是指大众眼中的设计产品,而第二个则是设计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力。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原研哉这种设计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

“有品质的设计”——建筑也好,日用产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

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的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先将日常的事物陌生化,再重新进行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这个纷乱的信息时代显然是十分可贵的,也必将有利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提高。

原研哉这样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包含着这个嘈杂时代所需要的崇尚自然、回归宁静的精神。

Muji品牌中所体现出的环保意识和寓深刻于简单的理念,也和当今为人们所提倡的LOHAS 生活理念是吻合的。

设计要能够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当一件作品的内容被减少道最低限度时它所发散出完美感觉。

当物体所有的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连接都被减少或者压缩至精华时。

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

作者举了一些生活用品上的重新设计,你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日本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里我认为其实是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能够把用户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发掘并运用到产品中,如:日本的那个茶包设计。

设计来源于生活,构架设计需要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要,真正给用户使用,让用户在设计中感觉到产品存在的意义。

人人都可以做设计,只要你有洞察生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