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理解其在绘画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绘画技能。
教学内容1. 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2. 明暗对比的表现方法3. 立体感的营造技巧4. 绘画实践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暗对比的表现方法,立体感的营造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对比和立体感营造技巧创作出有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绘画示范视频、绘画工具。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粉颜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绘画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明暗对比的表现方法和立体感的营造技巧,结合绘画示范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板书设计1. 明暗与立体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绘画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有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课后反思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作用。
例如,可以展示一幅素描作品,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明暗对比如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例如,可以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物体?它们是如何通过明暗对比和立体感来表现自己的?”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讲解:在讲解明暗对比的表现方法和立体感的营造技巧时,教师需要结合绘画示范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如何通过明暗对比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以及如何运用透视原理来营造画面空间感。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用词准确、条理清晰,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一课,主题为“明暗与立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明暗在绘画中的作用,掌握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作品。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暗在绘画中的作用,认识到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能力,提高绘画水平。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1. 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 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技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明暗与立体相关的图片、范画、教材等。
2. 学生自备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明暗与立体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明暗在绘画中的作用,介绍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范画演示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板书设计:1. 第1课明暗与立体2. 教学内容:明暗在绘画中的作用、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3. 教学目标:了解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掌握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提高绘画水平。
4. 教学难点: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技巧。
作业设计:1. 绘画练习: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绘画作品一幅。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明暗在绘画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图片、范画和教材等教具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能力。
素描形体与明暗透视11
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1)
教学目标: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体面的表现方法,
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创造出有创意,具有立体
感的素描作品。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光与明暗的关系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对比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几何体教具。
学具准备:碳笔,2B铅笔,素描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范画,引导学生所欣赏作品的表现方法,导入新课。
二、新授:
教师示范,学生创作:
1、利用平面形象进行组合、设计。
2、用素描表现物体
的空间,立体关系。
作业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
总结。
六行、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以一个较直观的范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表现方法,用线条沿着物体的边缘由轻而重地描绘,由重到轻
的反复排线,表现其明暗关系,区别三大面,五调子,
细致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耐心引导学生理解空间感,淡
化传统素描中的透视,写实关系,启发学生大胆表现。
小学美术《明暗与立体》教案
4.文化理解: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在美术史和文化背景中的地位与意义,增强文化自信。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物体明暗关系的表现:如何通过线条、色块的运用,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关系,突出立体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明暗与立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明暗关系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讲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时,需要更直观、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我可以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通过现场演示光线照射下的明暗变化,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明暗关系。
-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明暗变化的能力,并学会分析、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例:在描绘一个球体时,如何通过明暗对比,表现球体的立体感;在绘画不同材质的物体时,如何处理明暗关系,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感。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明暗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例: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明暗处理方法,发挥个人创意,完成具有立体感的作品。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案例分析时,对立体感的塑造还不够熟练。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增加一些绘画实践环节,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尝试、去感受,从而提高他们对立体感的把握。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明暗与立体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在讨论时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明暗与立体》(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 六年级下册
《明暗与立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掌握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美术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明暗与立体的概念2. 明暗在表现立体感中的作用3.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4. 绘画练习与作品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绘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显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明暗与立体的概念详细讲解明暗与立体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明暗在表现立体感中的作用。
3. 分析明暗与立体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4. 讲解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详细讲解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包括光影的处理、线条的运用等,让学生掌握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5. 绘画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练习,尝试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品欣赏与评价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大胆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绘画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掌握了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疑问并给予解答,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明暗与立体的关系”。
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掌握绘画技巧的关键。
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
第三节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形体透视的规律.2 使学生初步了解立方体,圆面,圆球体,圆柱体的透视变化规律.3 使学生初步了解形体的明暗规律.4 使学生初步了解光与明暗,明暗与结构,三大面五大调子的关系.教学重点: 形体透视的规律和形体的明暗规律.学情分析: 许多初学素描的学生对于形体透视的规律和形体的明暗规律认识模糊或几乎没有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对树立起初学者对透视规律和明暗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课时: 2课时教具准备: 课本,范画,石膏几何形体.教学过程: 一在讲台上摆好一组石膏几何形体,并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四张,请不同角度,不同远近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形体透视?2 什么是透视变形?3什么是明暗规律?4 明暗大致有几个层次?二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内容:板书: 1 形体透视的规律.2 立方体,圆面,圆球体,圆柱体的透视变化规律.3 形体的明暗规律.4 光与明暗,明暗与结构,三大面五大调子的关系.三举范画例子,直观的讲解知识点,阐明上述关系.透视原理及其规律是在二维的空间真实地再现形体三维空间结构的一种富有条理性和科学性的方法。
为了准确把握和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需要确立一个在透视原理法则规范下的空间基准作为参照。
立方体即是最理想的空间基准。
立方体的结构最为规范对称,其形状、大小相等的六个体面便于作等距的定点与分割,其透视关系的准确性易于判断。
因此,以立方体作为空间基准,在其正确的透视关系的规范、制约之下,通过对物象形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物象形体结构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表现。
总之,在结构素描造型中,客观物象形体结构的表现与构建都受着透视原理法则的规范、制约和检验。
四最后二十分钟学生在速写本上进行二个简单的几何形体结构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形体的透视关系与形体的明暗规律.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何形体的形体的透视关系与形体的明暗规律包括以上的很多内容,对于初学素描的同学来说他们对透视关系与形体的明暗规律几乎没有认识或一知半解,所以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对树立起初学者对透视规律和明暗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一定要勤学苦练,用心领悟。
形体的明暗规律
形体的明暗规律课时:3课时时间:2016.10.19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尝试创造出有立体感的素描作品。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作意识,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形体明暗三大面、五调子的理解与表现教学难点:明暗交界线的确定与表现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幅素描作品师:这两幅都是素描作品,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前一幅大家接触的比较多了,叫做结构素描,后一幅作品呢?学生:明暗素描师:对,明暗素描也叫做全因素素描,是以明暗色调为的主要表现手段,注重形体体积的塑造和形体的空间感、质感、量感等造型因素的表现,在二维的空间的平面上创造一种“立体印象”。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新的一课《形体的明暗规律》。
二、探究新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其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1、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解决方法:用石膏几何体实物或纸模型,在灯光照射下进行演示,教师分析并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表面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们把一张白纸放在灯光下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总结: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2、影响物体明暗的因素(解决方法:分析在改变光源方向或物体的位置之后,明暗变化又有什么特点?从中找出其变化规律。
2024年几何形体素描明暗教案
2024年几何形体素描明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几何形体素描》教材第四章——明暗与质感,详细内容为:理解明暗变化的原理,掌握明暗素描的基本技巧,通过实践,学会运用明暗关系表现几何形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明暗变化的原理,理解明暗对几何形体表现的重要性。
2. 学会运用明暗关系,表现几何形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明暗关系的准确把握和运用。
教学重点:明暗变化的原理,以及如何运用明暗关系表现几何形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投影仪、几何模型、画板、画纸、铅笔、橡皮、炭笔、调色板、颜料等。
学具:画板、画纸、铅笔、橡皮、炭笔、调色板、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暗对比的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明暗变化,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0分钟)(1)讲解明暗变化的原理,如光与影的关系、反光、投影等。
(2)分析明暗对几何形体表现的重要性。
3. 实践演示(10分钟)现场演示如何运用明暗关系表现几何形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4. 学生练习(20分钟)(1)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几何模型,运用明暗关系进行素描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幅经典作品,分析其明暗处理技巧,引导学生从中学习。
6.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一个几何模型进行明暗素描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明暗变化的原理2. 明暗关系在几何形体素描中的作用3. 运用明暗关系表现几何形体的立体感和质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个几何模型,运用明暗关系进行素描。
2. 答案要求:准确把握明暗关系,表现出几何形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几何形体明暗素描练习,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同时,关注其他绘画技法,如色彩、构图等,全面提升绘画水平。
第1课 明暗与立体 (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1课明暗与立体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掌握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物体立体感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物体立体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物体立体感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巧妙运用明暗对比,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示范作品。
2. 学具:铅笔、橡皮、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感受明暗与立体的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明暗与立体现象。
2. 新课讲授(1)讲解明暗与立体的概念及关系。
(2)分析明暗对比在表现物体立体感中的作用。
(3)示范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物体立体感。
(2)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4. 评价与总结(1)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明暗与立体关系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自主创作一幅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物体立体感的作品。
2. 搜集生活中的明暗与立体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1. 明暗与立体的概念及关系2. 明暗对比在表现物体立体感中的作用3. 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
八、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参加美术社团、课外兴趣小组等活动,提高绘画技能。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欣赏优秀作品,提升审美素养。
3. 开展家庭作业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美术比赛,锻炼胆识,展示才华。
明暗与立体(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明暗与立体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感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创作立体感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明暗与立体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 明暗对比:讲解明暗对比的概念,以及明暗对比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2) 透视原理:讲解透视原理的概念,以及透视原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 示范与讲解:教师现场示范如何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创作立体感作品,并讲解创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进行立体感作品的创作。
5. 作业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明暗与立体感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掌握了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创作立体感作品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
以上教案适用于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时长为一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重点关注的细节: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它们可以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感。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讲解这两个技巧的概念、作用以及在创作中的应用方法,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一、明暗对比的概念和作用明暗对比是指画面中明暗部分的对比关系,它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美术创作中,明暗对比的运用可以突出主题,表现情感,营造氛围。
1. 明暗对比的种类明暗对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光影对比:画面中光线照射的部分与阴影部分的对比。
形体的明暗规律(简案)
课题:形体明暗规律的五调子课型:练习课施教者:毛娉婷授课班级:11Y10美术班时间:2011-9-29 下午第二课[教学内容] 形体的明暗规律[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形体明暗规律的五调子,并且将之应用于绘画之中[教学重点] 明暗变化的五调子的概念[教学难点] 明暗变化的五调子的掌握[教学方法] 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讲评回顾上节课所学明暗规律的两大部与三大面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物体受光以后所产生的明暗变化具有的规律性,在洁白的石膏几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概括起来即两大部、三大面、五调子明暗变化的两大部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明暗变的两大部即受光的亮部和背光的暗部。
亮部与暗部是构成物体明暗关系的基础。
明暗变化的三大面物体在空间所占有的高度、宽度和深度而呈现立体性特征。
由此产生了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立体性的“三大面”规律,即受光的亮面、背光的暗面、介于受光和背光之间的灰面,也就是习惯上所称的“黑、白、灰”三大面。
二、新授明暗变化的五调子明暗变化的五调子五调子是指亮色调、中间色调、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
亮色调与中间色调属于受光的亮部;明暗交界线、反光与投影属于背光的暗部。
(1)亮色调。
亮色调是受光线直接照射的受光面,是色调中最明亮和最响亮的部分。
(2)中间色调。
中间色调是物体受光线侧射的地方,介于亮色调和明暗交界线之间的过渡地带,也称“灰调子”或“半调子”。
(3)明暗交界线。
明暗交界线是物体受光部和背光部交接的地方。
它既不受光线的直接照射,也不受环境反光的影响,是物体上颜色最重、明度最低的部位。
明暗交界线实际并非是一条“线”,而是一条狭长的、有着转折起伏的体面。
(4)反光。
反光在物体的背光部。
邻近物的反射光作用于物体的暗部而形成反光。
一般来讲。
反光的色调明度不应超过中间色调,应统一于暗部之中。
(5)投影。
投影是光线被遮挡后,在物体背光一侧顺光线投射方向的支撑物或邻近物上留下的阴影。
1. 明暗与立体(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明暗与立体(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掌握运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明暗与立体的概念及关系2. 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3. 绘画练习与作品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关系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明暗与立体的概念及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 展示一些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讲解明暗的基本原理,如光线的来源、物体的阴影等。
- 通过实例示范,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明暗关系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明暗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绘画练习-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练习,尝试运用明暗关系表现立体感。
-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绘画方法。
4. 作品欣赏与评价- 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集体欣赏与评价。
-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绘画心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明暗与立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实例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3. 在绘画练习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绘画进度,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
4. 作品欣赏与评价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一幅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2. 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注意运用明暗关系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形体的明暗规律》说书稿
《形体的明暗规律》说课稿音美组姚鹏灿本课题是中职教材《素描》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课题的地位、作用和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点:一是光与明暗的关系;二是物象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素描是在平面上描绘视觉形象,而明暗是其视觉因素之一,是素描造型的“建筑材料”,是形象化的“造型语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光与明暗的关系。
2、识物象明暗变化的一般规律。
3、掌握素描明暗造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光与明暗的感知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及确定依据1、重点及依据:本课题的教学重点为认识物象的变化规律。
任何物体受光后的明暗变化是有规可循的,这一点学生必须明确并掌握。
2、难点及依据:对于明暗变化的“五调子”的正确认识与表现。
学生在作画时往往会受制于写生对象,表面地照抄对象的明暗,而忽略写生对象的明暗变化具有规律性这一理论的指导。
二、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0313班(图形图像设计专业)。
该班具有如下特点:3、学习方面:积极性一般,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如作业常应付、缺交。
4、纪律方面:松散,爱讲话,气氛“活跃”。
5、专业方面:大部分学生处于初学阶段。
6、人数方面:超编,难以安排写生及辅导。
三、学法指导根据专业特点、学生情况:课堂结构为先基础知识学习,再技能训练辅导;规律安排上由易到难,先临摹后写生,以练为主,促成技能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根据课业特点、教学规律,本课以讲解、讲述、演示、练习辅导为主要方法。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检查、引导新课(三)、新课开始1、通过讲述、讲解,说明光与明暗关系,物象明暗变化的条件因素。
2、通过图例,讲解、演示物象明暗变化规律。
3、通过练习辅导、临摹范图,使学生初步掌握表现物体明暗变化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强调不管物象明暗变化多么繁杂、丰富,都必须遵循“五调子”规律,都不会改变其排列顺序。
(五)、作业布置为课堂作业的延续。
六、板书设计。
B2《形体的明暗规律》微课程设计方案附学习任务单
基本信《形体的明暗规律》微课程设计方案息县(市、区)学校姓名学科美术能力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所属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微能力点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课题名称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范教材《素描》第二章几何形体写生——形体的明暗规律选题意图“几何形体写生——形体的明暗规律”是学习物象的明暗变化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
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物象的明暗变化,运用明暗色调塑造形体的一条基本法则,为本章节几何形体写生做好训练铺垫。
教学对象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掌握形体的明暗规律教学用途□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巩固□其他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规范操作,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知识类型□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其他制作方式□拍摄√录屏□动画□其他(可多选)预计时长6分钟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展示几何体,思考明暗现象展示多样几何体,引导学生思考在画几何体时除了要关注形体的透视规律,还需要注意形体的明暗变化规律。
二、主体内容:1.讲授新课(1)日常中的明暗变化规律现象(2)明暗与造型①光与明暗②明暗与结构(3)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特征教学方法利用课前准备的多个几何体引出本堂课的内容,真实的几何形体容易提高学生观察实物的直观性,激发同学们对于几何形体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实物,以及微课视频讲解,了解明暗规律现象的产生、明暗的变化条件与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特征。
在这样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并按照微课视频上示范进行形体明暗规律分析。
当学生掌握不够充分,或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多次重复播放视频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微课视频的作用。
微课视频着重展示了明暗规律的概念特征与分析要两大部、三大面、五调子三、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几何形体的明暗规律四、小结作业:布置作业:分析多个几何形体明暗变化规律作品点评方法:1、学生互评,分析是否准确,2、老师补充点评。
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案) 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明暗对比的感知能力。
2. 通过观察、实践,使学生掌握明暗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暗对比的感知与应用,立体感的培养。
2. 教学难点:明暗表现手法的掌握,空间立体感的呈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明暗与立体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明暗对比:介绍明暗对比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明暗对比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2)立体感:讲解立体感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出立体感。
3. 观察与实践(1)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存在。
(2)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尝试运用明暗表现手法和立体感。
4. 作品欣赏与评价(1)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
(2)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在明暗与立体表现方面的进步与不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明暗与立体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自主创作一幅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2. 观察生活中的明暗与立体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更好地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
3. 鼓励学生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六、板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1. 明暗对比2. 立体感3. 明暗表现手法4. 空间立体感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明暗表现手法”的讲解与实践。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理解明暗与立体概念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绘画技能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明暗表现手法的讲解与实践明暗表现手法的重要性明暗表现手法是绘画中传达空间深度、形态结构和光影效果的基本手段。
几何形体素描明暗教案
几何形体素描明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素描基础教程》第四章“几何形体的明暗处理”,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几何形体的明暗关系,学习如何通过明暗对比来表现几何体的立体感;探讨不同光源下几何形体的光影变化及其对造型的影响;实践不同明暗技法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明暗关系在几何形体素描中的重要性,能够准确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2. 学会分析不同光源下几何形体的光影特点,灵活运用光影表现手法。
3. 提高观察力和表现力,培养对细节的关注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明暗关系的处理,光影变化的捕捉。
教学重点:掌握明暗处理的基本技巧,学会运用光影表现几何形体的立体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素描纸、铅笔、橡皮、画板、几何体模型、光源(如台灯)。
2. 学具:素描本、铅笔、橡皮、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几何形体素描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其明暗关系。
演示不同光源下几何体模型的光影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光影对造型的影响。
2. 理论讲解(15分钟)分析明暗关系的原理,讲解明暗对比在几何形体素描中的应用。
介绍不同光源下光影变化的规律,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捕捉光影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择一个简单的几何体,现场演示明暗处理的过程,讲解技巧。
结合实例,分析明暗处理对立体感表现的关键作用。
4. 随堂练习(4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几何体,根据所学理论进行明暗素描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示范。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完成一幅几何形体明暗素描。
六、板书设计1. 明暗关系原理2. 光影变化规律3. 明暗处理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课堂所学为基础,选择一个几何体进行明暗素描。
2. 答案要求:准确表现几何体的立体感和质感,明暗关系处理得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尝试不同光源下的几何形体素描,提高光影表现能力。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并能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作品。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会从明暗和立体感的角度去评价和分析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对绘画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明暗对比原理:介绍明暗对比的概念,以及明暗对比在绘画中的作用,如何运用明暗对比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2. 透视原理:介绍透视的概念,以及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如何运用透视原理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3. 绘画技巧:介绍如何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包括线条、色彩、光影等方面的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暗对比原理、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以及绘画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作品,以及绘画技巧的综合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绘画教材、绘画示范视频、绘画作品欣赏资料。
2. 学具:绘画纸张、绘画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明暗对比和立体感在绘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明暗对比原理和透视原理,通过示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点评。
板书设计1. 明暗与立体2. 内容:明暗对比原理、透视原理、绘画技巧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以及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2. 写一篇关于明暗与立体的美术欣赏文章,要求分析一幅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从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以及绘画技巧的掌握。
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明暗对比的感知能力。
2. 通过观察、实践,使学生掌握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暗对比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明暗与立体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学习(1)讲解明暗与立体感的基本概念。
明暗:指物体在光线照射下产生的明暗程度差异。
立体感:指物体在空间中的深度感和立体形态。
(2)分析明暗对比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明暗对比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空间感和立体感,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3)讲解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①利用明暗对比:通过明暗对比的强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②运用透视原理:通过透视原理,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③采用光影效果:通过光影的变化,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3.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注意物体的明暗对比和立体感。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明暗对比和立体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作品。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明暗与立体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掌握了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的基本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物体,注意它们的明暗对比和立体感,尝试用绘画表现出来。
2. 收集一些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
五、板书设计1. 明暗与立体2. 重点内容:明暗对比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第一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 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本文是针对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明暗与立体》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介绍明暗的概念与用法、立体形态的分析与构造方法,并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
一、教学内容1.明暗的概念与用法通过介绍黑、白、灰三种基本色调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明暗表现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观察、绘制明暗对比的图像,让学生逐渐掌握明暗表现的基本技能。
2.立体形态的分析与构造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形态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立体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视角变化对形态造成的影响,并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构造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暗的概念和用法;•掌握明暗对比的基本技能;•掌握立体形态的构造要素和构造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物体,提高学生的视觉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构造技能。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明暗表现的基本技能;•学生掌握立体形态的构造要素和构造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构造技能;•学生掌握不同视角对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首先,老师以黑、白、灰三种基本色调为例,让学生了解明暗表现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明暗对比的图像,让学生感知明暗表现的重要性和美感效果。
2.讲解(25分钟)接下来,老师从立体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开始,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态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如平面、体块、轮廓等。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视角变化对形态造成的影响。
3.练习(60分钟)在练习环节,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包括:•观察物体结构:老师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它们的基本构造要素;•绘制明暗对比的表现:老师提供一些图像,让学生模仿并学习画出不同明暗对比的效果;•构造和分析立体形态:老师提供一些简单的结构图,让学生用平面图解法构造出对应的立体模型,并分析不同视角对模型造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体的透视规律和明暗规律》教学设计我所选课的内容是工艺美术专业《素描》教材。
我从表现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素描》专业教学坚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为指导,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思维训练相结合,提高素描造型能力,以充分发挥素描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作用,促进学习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素描》专业教学是以培养艺术的感知能力、掌握素描造型的规律法则、提高素描造型能力为目标,以掌握素描的基本造型能力为基础,通过强化结构素描造型训练,提高工艺美术专业所需的基础造型能力。
《形体的透视规律和明暗规律》这门课选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形体的透视规律和明暗规律,是指导我们在造型中正确地观察、理解和表现客观的科学的理性法则,是素描造型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高一美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学生对素描作画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
通过对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不易理解的变得较直观,更易于接受。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是美术专业基础教学,要想让学生在短期内完成的作品是一件很难的事。
所以我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运用由浅入深、循规蹈矩的教学原则,将整个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范例化的历程,它具有使用性强、理论实践相关联的特点,采用“演示法”以实例为对象充分动用教具采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演示作画步骤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的头脑处在积极的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运用投影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技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多法并用,创设情景,增加直观性,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个别辅导
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给予不同解决。
(3)教材处理
素描教学要同时解决写生的造型和明暗问题,是绘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素描教学中,教学程序的设计对于学生顺利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讲述了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的基本内容。
讲解较详细但不够直观,因此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结合学生的作业及课堂演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绘画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绘画更趋完善。
三.教学目标设计:
在美术专业课教学中,学习和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和明暗的变化规律,是学习基础素描,掌握素描造型方法,提高素描造型能力的重要基础课题。
只有了解并掌握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才能在表现绘画对象时充分发挥,取得理想的表现效果,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形体的透视和明暗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素描造型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讲述及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树立挑战自我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职业技能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透视规律与明暗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掌握基本几何体的写生方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的教学程序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的,它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写生的操作步骤和学习规律,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并具有操作性强、逻辑关系明确、循序渐进的特点,使教学过程层次清晰,学生易于理解和操作。
本节课教学有导入、新授、辅导、小结、作业五个环节组成。
教学流程图——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
形体的透视规律和明暗规律,是指导我们在造型中正确地观察、理解和表现客观的科学的理性法则,是素描造型的重要因素。
如:和。
学习和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和明暗的变化规律,是学习基础素描,掌握素描造型方法,提高素描造型能力的重要基础课题。
(2)讲授新课
新课将素描教学中将客观物象的形体分为透视规律和明暗规律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体现操作性强、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的特点。
归纳讲解了素描画中对形体的客观表现。
边讲边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环环相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分析形体的透视和明暗规律,突出本课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本课的知识点。
如:(3)巩固练习
进行素描静物的写生。
(5)作业
完成素描静物的写生。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形体透视与明暗规律的掌握对美术专业学生来说是提高素描造型能力的重要基础课题。
对学生有理论指导性作用,具体画法与步骤一般较有规律。
本课既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又使学生通过“看、想、练”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且通过学生自己作品的展示,增强了他们挑战自我的信心。
课堂中优秀作品的展示会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技法以及设计灵感,开阔它们的想象空间。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