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五分册《清末新政》说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五分册《清末新政》说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五分册《清末新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讲解的内容是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五分册中的《清末新政》单元。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以及清政府为应对国内外压力而进行的改革尝试。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们可以了解清末新政的兴起、发展和失败,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清末时期中国面临的社会背景和国内外压力;•掌握清末新政的内容、形式和目标;•了解清末新政的兴起、发展和失败;•掌握清末新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探讨清末新政对中国历史的启示。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清末新政的深刻思考和反思能力;•培养学生对国家前途和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末新政的内容、形式和目标;•清末新政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2. 教学难点•掌握清末新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探讨清末新政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所学的内容。

例如,清朝的衰落和中外战争的结果等。

2. 概念解释(15分钟)解释清末新政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新政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其在清朝末年的重要性。

3. 清末社会背景(20分钟)介绍清末时期中国面临的社会背景和国内外压力,包括农民起义、外国侵略和政治腐败等方面的影响。

4. 清末新政的兴起(20分钟)讲解清末新政的兴起过程,重点介绍戊戌变法的内容、目标和失败原因。

5. 清末新政的发展(20分钟)讲解清末新政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康梁维新的内容、形式和影响。

并提醒学生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区别和原因。

6. 清末新政的失败(15分钟)讲解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并对清末新政的成败进行评价。

7. 清末新政的启示(1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探讨清末新政对中国历史的启示,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第9课清末新政【教学立意】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实现王朝自救,开始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一个曾经扑杀过变法维新志士的人物在短短3年后,倡言“变法”,像是一种历史的讽刺,而清政府在政治领域改革下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就恰恰揭露了其假立宪,真集权,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实质,但是历史的真实就往往存在于矛盾之中,在这种“假维新”之下,又存在着“真改革”。

军事,教育,法律,经济等方面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并且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的改革成果。

因此,清末新政就是一把双刃剑,清政府渴望通过新政来实现王朝的自救,但是在晚清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面前,新政的许多措施事实上都走向了其目的的反面,非旦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它的灭亡。

这是中国民族在觉醒和抗争道路上,清政府一次沉痛的谢幕,但是它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分析】从单元的宏观视角来看,本课属于华师大版第五分册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这一专题的内容。

在近代列强的欺侮之下,中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救国之路。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晚清历史上的第三次改革运动,也是清政府的最后一次自救运动,它是中国人觉醒的产物,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就本课的知识结构而言,本课分为三幕内容“变法上谕的颁布”“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

主要介绍了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另外从清末新政实施的举措来看,改革分为非政治领域和政治领域。

清末新政不仅是清朝末期最后十年,行将就木的的改革运动,也是清朝穷途末路之时的自救运动,同时在政治领域内的改革也是一场舍本逐末的自亡之路。

清末新政时期在军事,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改革培养了新式的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历史意识和问题思考能力都较高一高二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通过对历史上的多次改革的学习,对改革运动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1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1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 之关于皇权14条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 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 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 十、总揽司法权。…… 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 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 协议。 ……
“日俄之胜负 ,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
致袁世凯的信
----1905年张謇
袁世凯
张之洞
张謇
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08年11月 1909年 1910年10月 1911年5月
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 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 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 ,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 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另立一新政府 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 一。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弥。…… 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确宗旨为立宪之预备。 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
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08年11月 1909年 1910年10月 1911年5月
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清末新政与革命风潮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清末新政与革命风潮

《清末新政与革命风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清末新政的背景与内容1.1 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困境1.2 洋务运动的失败1.3 戊戌变法的尝试1.4 清末新政的实施2.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过程2.1 民族危机的加深2.2 革命思想的传播2.3 武昌起义2.4 辛亥革命的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历史意义3.1 清朝灭亡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2 封建制度的终结3.3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3.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1.2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2.1 清末新政与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2.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清末新政与革命风潮的关系。

2. 利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清末新政的背景与内容1.1 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困境1.2 洋务运动的失败1.3 戊戌变法的尝试1.4 清末新政的实施2. 第二课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过程2.1 民族危机的加深2.2 革命思想的传播2.3 武昌起义2.4 辛亥革命的过程3. 第三课时: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历史意义3.1 清朝灭亡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2 封建制度的终结3.3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3.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六、教学拓展与探究1. 引导学生探讨清末新政与革命风潮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让学生研究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迁,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价学生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高中历史:2.9《清末新政》学案(华师大版第五分册)

高中历史:2.9《清末新政》学案(华师大版第五分册)

第9课清末新政学案一、(背景)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之后,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清政府再次打出“维新”的旗号,进行“变法”。

自1901年至1911年二、(进程)1、筹备:l901年1月,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预约变法”上谕,并明令内外臣工就国家要政进行讨论。

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事宜。

由此,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帷幕。

2"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评价)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网“新政”所涉范遣留学生,并自1906还颁布了禁缠足、禁鸦片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堂,推行新学制,派遣留学生,并自1906废除酷刑。

此外,还颁布了禁缠足、禁鸦片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3、阶段二·预备立宪:A奏请立宪随着“新政”的推行,要求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下,自1904年起,一些官员纷纷奏请立宪。

B五大臣出洋:1905年,清政府派遣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到欧美、日本考察宪政。

五大臣回国后,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建议先立宗旨,再宽立具体年限。

清廷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C预备立宪:①1906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提出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

②随后,成立“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

(评价)清政府对立宪缺乏必要的准备,又不愿意让权于民。

最终除了对一些机构略做调整变更外,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变化。

D明确期限:①“预备立宪”有名无实,引起各省官绅的普遍不满:从1907年秋开始,各省立宪派代表陆续进京,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缩短“预备立宪”的期限,速开国会。

一些地方督抚和驻外使臣也纷纷电奏朝廷,要求确定具体的立宪期限。

②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清政府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

初中清末新政教案

初中清末新政教案

初中清末新政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末新政的背景和目的;2. 掌握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清末新政的背景和目的;2.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清末新政的深入理解和分析;2. 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2. 提问:清朝末年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清末新政的背景和目的,如庚子赔款、列强侵略等;2. 讲解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等;3. 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清末新政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如废除科举制度、编练新军等;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讨论清末新政的优点和不足;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清末新政是否真正实现了其目标?为什么?2.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小组讨论;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 强调清末新政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深入了解清末新政的背景和目的,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思考清末新政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清末新政的背景和目的,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注重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9课 清末新政无板书版

第9课 清末新政无板书版

外患渐轻。今日外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 • 一曰外患渐轻。今日外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亦由 我政体之殊,故谓为专制,谓为半开化而不以同等之国相待。 我政体之殊,故谓为专制,谓为半开化而不以同等之国相待。 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 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和 平之邦交, 平之邦交,大利二
欲救中国残局, 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法一策 •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论育才兴学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 为先遵旨筹议折 •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 整顿中法 条折》 第二疏:论政治、致富、 条折》 第二疏:论政治、致富、致强之道 •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 采用西法十一 条折》 第三疏: 条折》 第三疏:论采用西法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 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 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 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 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 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 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忻平: 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忻平
……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 *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 国民不 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 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 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置。 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置。 …… 臣民有合于法律命令之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臣民有合于法律命令之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非照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非照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财产及住宅无故不加侵扰; *财产及住宅无故不加侵扰; ……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 与英国《权利法案》比较, 与英国《权利法案》比较,两者在对君权界定上的差异

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第一篇: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一、教学目标1、史实:“预约变法”上谕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2、史能:(1)比较辨异: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美国1689年《权利法案》对君权界定的差异。

(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3)分析理解: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3、史识:(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1、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庚子国变”指何历史事件?“庚子赔款”又是怎么回事?“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发生时间: 1901年—1925年所属年代: 清代发生地点: 上海北京中国清政府偿付八国联军侵华的赔款。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

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

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

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

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末新政》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末新政》教案、教学设计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4.注重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将清末新政与其他历史时期的事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认识到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改革与创新。
2.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4.提高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清末新政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出改进建议。
4.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清末新政的短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清末新政的短文,要求不少于800字。内容需包括清末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以及个人观点。
3.清末新政影响:教师讲解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对中国民族复兴的推动作用。
4.人物与事件:教师介绍清末新政中的关键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分析他们的贡源自和影响。(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清末新政改革措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2.选择一个清末新政中的关键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PPT,展示其生平或事件始末,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地位及影响。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word教案

第9课 清末新政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2)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

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ppt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ppt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清廷下谕表示: “斡旋危局,我君臣责无旁贷”,要求臣工 “卧薪尝胆,勿托空言,于一切用人,行政,筹 饷,练兵,在在出以精心,视国事如家事”。
慈禧再次下谕,借光绪之口要求诸臣“自今 以往,凡有奏事之责者,于朕躬之过误,政事之 阙失,民生之休戚,务当随时献替,直陈无隐”, 希望做到“明目达聪,祛弊扶衰”。
上谕道:“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 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 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 琴瑟之改弦。”
新政内容
(一)改革官制
(1)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 (2)新设商部,练兵处,1905年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3)裁撤河东道总督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府及詹事府(并入翰林 院)、通政司等“冗衙”。 (4)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 立
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Biblioteka 第9课 清末新政序言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9课《清末新政》讲义3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9课《清末新政》讲义3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1905年《东方杂志》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5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
1905.12 五大臣出国考察
• 载泽 • 端方 • 戴鸿慈 • 尚其亨 • 李盛铎
五大臣及其随员合影
立宪前奏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
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
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 之反对,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另立一新
君权不失 皇族内阁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对于新政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假维新”, 但也有人认为是“真改革”,说说你的看法。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 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这一时期新政 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假 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第9课
回首过往,感慨不已 “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
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
头,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
起人民,满腔心思,更向何

处诉说呢?”



慈 禧 太 后


戊戌变法


前因积弊过深,不得不
因时制宜,立加整顿。而宵
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
动之谋…至一切政治有关国

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需

次第推行。
从明开始,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明确规定为《四
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同时特别规定,答卷
必须以程朱理学对上述儒家经义的解释为准,主要
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
对清朝统治起怎样的作用? 维护正统思想

清末新政教学案

清末新政教学案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的“遮羞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百度辞典)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一、高考真题◎(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分)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4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4 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编 查
攻坚之年 局

推进之年
关键之年
转向之年
广东省 谘议局旧址
(今广州中山三路 烈士陵园内)
谘议局代表多由地方士绅组
成,必须年满25周岁男性, 并包括如下条件之一:
有举贡生员以上出身者; 本国或外国中学以上毕业; 本省拥有5000元不动产者;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
采秫粃秆与皇帝共嚼,略 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 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 贴背共坐。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在路上(在逃跑)
己各如如如如参各 见举何何何何酌就 详所武度因因中现 悉知备支人势西在 条各始始才治政情 陈抒修裕出兴要形
慈禧画像
论育才兴学 以教育改革为主 论致富致强 以变通成法为主
转向之年
1908年
颁 布 宪 法
攻坚之年
1908年8月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叶宣赫那统拉帝·杏溥贞仪(1835-1908)
爱新皇觉父罗摄·政载王湉(载18沣71-1908)
1901年
1905年 1906年
1908年 1909年


开 新政改革
新 政
成效显著
定 实 行
帷 问题不小 预



重启之年
论采用西法 以政务革新为主
湖 广 总 督
张之洞
两 江 总 督
刘坤一
保定陆军军官学堂(1906)
滦州煤矿(1906)
唐山细棉土厂(1902 )
劝业铁工厂(19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
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
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比较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
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阶段的假立宪、真集权。

三.教学过程:
学习导论:1.国旗简介:黄龙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旗
-青天白日旗满地红旗-锤子镰刀旗-四色旗-五星红旗
学习导论:2.光绪帝的3次改革:同光新政—百日新政—光宣新政
强调:清末新政名称:维新新政-辛丑新政-光宣新政
清末新政时间:①1901年-1905年;②1901年-1911年。

学习导论:两大主题:①“清末新政”;②立宪骗局
第9课清末新政
一.重点探究:1.清末新政开始的标志
西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年)——开始标志(观图)
资料:“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

……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内外臣工)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西太后“预约变法”上谕
一.重点探究:2.清末新政的原因
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请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观图)资料:“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

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枇(shupi,甜高粱)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既以解渴。

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庚子西狩丛谈》这段文字中的“我与皇帝”指的是谁?答:慈禧和光绪;
这段文字描述了他们的一种怎样的经历?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狼狈西逃经历
②庚子之后,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目的)
资料:漫画:《民呼日报》-《官与民之担负》;《农民起义示意图》。

一.重点探究:3.清末新政的措施
①教育: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等。

强调: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西太后:1906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新教科书。

资料:沈云龙:《近代史料从刊》之《第一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
意义:思想文化上:促进了教育近代化,造就了一个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律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增设商部、学部
意义:政治上:开始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利于行政机构的近代化。

③经济:颁布《商律》,奖励实业,创办大清银行。

(观图)
意义: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④军事:废除武举,编练新军,建立军事学堂。

意义:军事上:增强了军事力量,推动了军队近代化
资料: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共编练了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和一支禁卫军,全国新军总数约为14万人。

——张华腾《近代史》
⑤社会:改革习俗,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观图)
意义: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进步
一.重点探究:4.清末新政的评价
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专制制度。

资料:列宁:(“走错房间”论):“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1.新政内容和康、梁“戊戌变法”有何异同?谁的涉及面更广?
2.曾经镇压戊戌变法的慈禧也唱出了“维新”之调,并且涉及内容更广,成效也更大,说明了什么?
【总结】慈禧认为一些细枝末节尽可以去变,但是“三纲五常”就像“日星之照世”,是不可以变的。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即君主统治者大臣,大臣必须要听君主的。

这就表明,慈善当初拟定这道谕旨,准备变法时,就打定好主意,要把变法控制在不触动君权、根本的专制制度范围内。

1901-1905年变法正是在这个范围内变的。

这就使得这场变法仍然走的是“中体西用”的老路,走的是洋务运动的老路,所以被时人讥讽为“新政不新”。

二.学法指导:1.立宪骗局4过程
①五大臣出洋考察(1905年)
资料:“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1905年《东方杂志》“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5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
②西太后“预备仿行宪政”上谕(1906年)
资料: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

……时处今日,唯有及时祥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可操之过急,必从官制
入。

……着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管制谕》(光绪三十二年)
③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资料:

胡绳武、
金冲及:《论清
末的立宪运动》
之《立宪团体及
其活动》)
④组建“责任内阁”——“皇族内阁”(1911年)
过程:1908
资料:
【说明】13为阁
员,汉人仅占4
位,满族亲贵9
人,其中皇族又占7
人。

故而被时人讥讽为“皇族内阁”。

二.学法指导:2.清末新政4机构
①督办政务处.②编制馆.③咨议局.④资政院
练习与测评:1.分析上述三位历史人物倡议立宪的目的之异同
答:同:都主张通过立宪改革政治,促使政治稳定。

异:康有为主张君民共治、三权分立,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体。

载泽主张君权至上、内阁辅政,实行换汤不换药的君主主导型政体。

张之洞主张尽速立宪,应付内外压力,化解革命威胁和列强入侵的危局。

练习与测评:2.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和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不一样。

英国君主在议会之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中国的君主和专制皇帝没有什么区
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