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颈痛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8.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
(2)通调督脉法:
(3)间歇拔伸法:
(4)牵引揉捻法:
(5)拔伸推按法: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2)定位旋转扳法:
(3)旋转法: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微波针、梅花针,电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牵引疗法
(四)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五)辨证选择几服中药汤剂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 .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六)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可选用磁振热治疗仪、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等。
(七)运动疗法
1.颈椎功能训练:
2.现代康复训练:
(八)其他疗法: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疼痛难忍,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要根据病理变化选取射频消融、热凝,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椎管成形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九)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四、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难点分析
1、如何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等甚为相似,且有时候同时存在,给鉴别诊断带来很多困难。
2、眩晕发作时如何治疗
颈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眩晕,其症状可轻可重,重者眼睛不能睁开、头颈不能动摇,更不能起坐。这时,病人头颈部的活
动往往使眩晕的症状加重,病人非常紧张,对头颈部的移动有恐惧感。此时,颈部的手法按摩推拿、牵引等的措施在短时间内亦可能加重眩晕。
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如何治疗
大部分均认为脊髓型颈椎病需手术治疗,精细成功的手术,能解除病理因素对脊髓的压迫。但手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尚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其中良好的血运和营养,是关键的因素。手术后,脊髓的水肿和无菌性炎症仍然存在,血运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此,术后抗炎、利水、活血、营养等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改进措施
1、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思路
谨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乃椎动脉受到增生的骨赘刺激或压迫所引起,症状出现之初,必然与颈部的活动有关,查体时以旋颈征阳性作为重要的指征,如旋颈征阴性,则难于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当然,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还要排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疾病等。因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与颈椎活动有关的眩晕及旋颈征阳性这两个要点而做出初步诊断。
2、眩晕发作时的治疗探讨
针灸疗法,对于眩晕的治疗疗效是肯定的。无论诊断是椎动脉型或交感型,大多数患者第一次下针后眩晕都能缓解,尔后再根据患者情况施以其他方法巩固疗效。中医辨证用药,或以温阳利水法,或以化痰祛湿法,或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法;阳虚不足时宜大补元阳,用参芪附子,起效快。
而阴虚阳亢者,以滋阴潜阳为法。眩晕之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病人常难于进食,故此,中药内服之前,必须先用针刺或艾灸(或隔姜灸),取穴内关、外关、风池、大椎、印堂、百会、足三里等,以调理气机,使清阳得以升、痰湿浊阴得以降,眩晕可暂解,胃纳亦可下膈而不至于呕吐。此时,静脉给药是非常好的选择。气虚或气阴两虚者,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1+参麦液20-30ml,每天1次。血瘀者,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丹参川芎嗪10mg,每天1次。一般2~3天左右,眩晕能缓解下来,病人已能起坐,亦能有限度地转动颈部,再配合其他疗法。
3、中医的针药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的治疗探讨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的盛衰与骨骼、脊髓及周围组织的生长、代谢有密切关系,脊髓型颈椎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肾之精气不足为本虚,气血痰瘀痹阻为标实。术后1~2周后,由于手术因素和使用激素的因素,表现为气滞血瘀和水湿停留的征象更为明显,因而中药用汤剂煎服,以活血化瘀、利水除湿为主法,用血府逐瘀汤等,可取得一定的疗效。术后的患者大多数均以肾虚为主,兼瘀、痰、湿、火等,治法上当以补肾为主,温补肾阳或滋肾填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使督脉通,经气循环。针灸对于改善患者术后肢体麻痹等症状有奇妙的效果。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