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体实验技术与应用-

合集下载

密封石英管法快速分析包裹体中氢同位素

密封石英管法快速分析包裹体中氢同位素

密封石英管法快速分析包裹体中氢同位素李洪伟;冯连君;陈健;李铁军【摘要】传统的包裹体中氢同位素制备分析方法操作繁琐、效率低,且易造成样品的相互污染.本研究建立了密封石英管法:将包裹体样品在真空条件下密封在单个的石英样品管中进行加热爆裂,收集并纯化爆裂出来的水,转移至装有铬粉的石英管中,焊接后集中起来加热还原,再对其进行氢同位素分析测试.密封石英管法对于国际标准物质IAEA-CH-7能够获得高精度的氢同位素分析数据(-100.4±1.0)‰(n=20).同时,分析了2个包裹体样品,结果分别为(-66.1±1.0)‰(n=6)和(-74.7±1.0)‰(n=6),具有很好的重现性.由于包裹体样品可以集中批次统一爆裂,可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实验测试效率、节约时间.同时,单个石英样品管也可有效避免样品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期刊名称】《质谱学报》【年(卷),期】2015(036)001【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包裹体;密封石英管法;氢同位素【作者】李洪伟;冯连君;陈健;李铁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63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因晶体生长机制、生长速度、某(些)组分浓度变化、或多相界面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成岩成矿流体,是保存至今的成岩成矿原始样品[1]。

矿床和脉岩包裹体中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如氢同位素)对于探讨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演化及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2]。

流体包裹体盐度低温拉曼光谱测定方法研究

流体包裹体盐度低温拉曼光谱测定方法研究

2014年12月December2014岩 矿 测 试ROCKANDMINERALANALYSISVol.33,No.6813~821收稿日期:2014-01-16;修回日期:2014-10-11;接受日期:2014-11-15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引进现代分析测试设备配套方法研究(激光拉曼光谱现代微区分析技术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1212010816024),“北山地区斑岩型铜矿特征矿物测试技术研究”(12120113014500)作者简介:王志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拉曼光谱分析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E mail:601125W555@163.com。

文章编号:02545357(2014)06081309DOI:10.15898/j.cnki.11-2131/td.2014.06.009流体包裹体盐度低温拉曼光谱测定方法研究王志海,叶美芳,董 会,赵慧博,王 轶(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摘要:氯盐溶液作为流体包裹体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盐水化合物,是测定包裹体盐水溶液含盐度的主要溶质,但由于其强离子键化合物的分子特性在常温、常压下没有拉曼效应,拉曼光谱测试无法获取氯盐的有效特征信息,使得利用激光拉曼光谱研究流体包裹体分子组分及含盐度的方法存在严重缺陷。

本文联合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探针和冷热台,原位采集了不同盐度的NaCl-H2O和CaCl2-H2O标准盐水溶液在低温下(-185℃)形成的冰、NaCl水合物和CaCl2水合物的拉曼光谱,分析了不同盐度标准盐水溶液形成的水合物拉曼特征峰的变化规律,尝试建立流体包裹体盐度低温拉曼光谱测定方法。

分析表明,NaCl水合物约3425cm-1拉曼特征峰与冰约3120cm-1拉曼特征峰峰面积比值和配制的NaCl-H2O标准溶液盐度呈良好的正相关(r2=0.9995),CaCl2水合物约3431cm-1拉曼特征峰与冰约3120cm-1拉曼特征峰峰面积比值也和配制的CaCl2-H2O标准溶液盐度呈较好的正相关(r2=0.9458)。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一、本文概述流体包裹体,作为地球内部流体活动的重要记录者,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它们以微小包裹体的形式被固定在矿物晶体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内部流体性质、活动历史以及成矿作用的关键信息。

本文旨在综述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形成机制、分析方法以及地质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梳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流体系统的运作机制,为资源勘探、环境评价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作用中重要的记录者,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以及成矿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包裹体的形成通常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活动等地质过程密切相关。

在岩浆活动中,随着岩浆冷却和结晶,其中的挥发分和溶解物被捕获在矿物晶格中,形成原生包裹体。

而在变质作用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原有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结晶,其中的流体被包裹在新的矿物中,形成次生包裹体。

包裹体的演化过程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包裹体中的流体可能发生相变、溶解-沉淀、氧化还原等反应,导致其成分、形态、大小等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的流体活动信息,也为研究地壳内流体性质、运移路径和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区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流体包裹体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成为可能。

例如,通过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等手段,可以对包裹体中的流体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通过显微测温、压力计算等方法,则可以揭示包裹体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工具。

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我们对流体包裹体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通过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地质背景分析,有望揭示更多关于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和成矿作用的细节信息。

包裹体测温总结

包裹体测温总结

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与分析油气充注时间及油气成藏期次分析是现代油气地质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成藏期次的确定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形成规律。

目前确定成藏期次比较成熟和通用方法是烃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朱光有等,2004)。

流体包裹体是指地层中的岩石在埋藏成岩过程中所捕获的液态或气态流体,它记录了与地层所经历的地质历史事件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为认识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代石油地质领域研究油气藏形成期次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赵力彬等,2005)。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流体包裹体技术在石油地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包裹体技术开始用于我国的油气勘探,特别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倍受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

通过对油气包裹体岩相学鉴定、荧光特征、均一温度测定和成分分析,可以重建油气成藏史,探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规律(林硕等,2010)。

1.图1 技术路线图利用流体包裹体资料研究油气充注史,目前已成为成藏期研究的有效手段。

其研究思路主要是结合工区的地质背景,进行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初步确定包裹体的期次,然后对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的测定,最后通过对所测均一温度进行解释分析确定成藏时间及期次。

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2. 包裹体的定义及其类型流体包裹体是指成岩成矿流体(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刘德汉等,2007)。

包裹体在主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捕获之后,便不受外来物质的影响,它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并成为独立体系,包裹体与主矿物共存,一直保留至今。

根据包裹体成因可将流体包裹体分为三种类型:原生、次生和假次生包裹体(图2)。

原生包裹体与主矿物同时形成,是在矿物结晶过程中被捕获的包裹体,常沿矿物的生长(结晶)面分布。

茜素红染色技术应用于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

茜素红染色技术应用于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

茜素红染色技术应用于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兰叶芳;黄思静;袁桃;胡博;黄树光【摘要】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过程中宿主矿物的准确鉴别和包裹体形成期次的确定尤为关键,将包裹体测温与其他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包裹体的生源和属性.本文以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晶洞充填物中鞍形白云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在岩石学特征研究确定二者形成顺序基础上,借助茜素红染色正确区分流体包裹体的宿主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染色剂的使用对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无影响,染色前后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测量差值在1℃以内,而染色剂配制比例(尤其是盐酸浓度)、染色时间和染色液清除方式是茜素红染色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关键.本研究准确获得了鞍形白云石和分布于鞍形白云石晶间和晶内的方解石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别集中在110 ~190℃和70 ~130℃区间,二者具有40 ~60℃的温度差.研究认为,方解石的沉淀时间晚于鞍形白云石,鞍形白云石的沉淀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热事件有关,热事件后的温度降低导致鞍形白云石的溶解并伴随方解石的沉淀.【期刊名称】《岩矿测试》【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8页(P67-74)【关键词】茜素红染色;豹斑灰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热流体【作者】兰叶芳;黄思静;袁桃;胡博;黄树光【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1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的测试为成岩作用[1],油气成藏[2-4],古环境分析(古温度、古压力)[5-6],盆地演化[7]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直接资料和信息,受到地质学家广泛关注。

流体包裹体研究_进展_地质应用及展望_孙贺

流体包裹体研究_进展_地质应用及展望_孙贺

第24卷 第10期2009年10月地球科学进展A D V A N C E S I NE A R T HS C I E N C EV o l.24 N o.10O c t.,2009文章编号:1001-8166(2009)10-1105-17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孙 贺,肖益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摘 要:在多数地质作用过程中,流体都担任着元素迁移的载体、化学反应的活化剂的角色。

大量研究表明,岩石、矿物以及元素在有无流体的情况下会表现出迥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所以对于认识某一地质过程而言,流体方面的研究往往能够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

流体包裹体则以其直接反映古流体的成分,在各种矿物中的普遍存在性,以及对各种后期改造有一定的抵抗力等特点而成为研究古地质流体的最佳样本,并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各种地质过程的研究中。

从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流体包裹体的种类和原生、次生流体包裹体的区分,对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要点以及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的综述,着重介绍了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及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并举例说明了流体包裹体在矿床学、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以及近期的一些关于流体包裹体中保存生物标志和生物遗迹化石的研究,最后对未来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了简单的展望。

关 键 词: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变质岩;矿床成因;生物标志中图分类号:P592 文献标志码:A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目前地球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勘探、地球内部的流体迁移以及岩浆岩系统的演化过程等地学领域。

本文就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原理、分析技术、地质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系统的阐述。

1 流体包裹体的种类和区分流体包裹体按其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h o s t-m i n e r a l)形成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

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

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其 他领域的应用
宝石鉴定与优化处理
添加标题
宝石鉴定:流体包裹体 可以作为宝石真伪的鉴 别依据通过观察包裹体 的形态、大小、颜色等 特征来判断宝石是否经
过人工处理或合成。
添加标题
优化处理:在宝石的优化 处理中流体包裹体也被广 泛应用。通过加热、加压 等方式改变流体包裹体的 状态可以使宝石的颜色、 透明度等外观特征得到改 善提高宝石的美观度和价
地球科学研究
流体包裹体在地球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石油 和天然气勘探中的 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矿床 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 年代学研究中的应 用
地质灾害预警
监测地壳活动预测地震
识别地下水污染保护水资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监测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流体包裹体是地质 过程中岩石或矿物 中包含的流体相物 质
形成机理包括成岩 期、变质期和成矿 期等不同地质时期
流体包裹体的形成 与地下水、油气、 地热等流体活动密 切相关
形成机理的研究有 助于了解地质历史 和矿产资源形成过 程
流体包裹体的研 究方法
显微观察技术
显微观察技术: 通过显微镜观察 流体包裹体的形 态、大小、数量 和分布特征确定 其类型和成因。
农业地质调查: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土壤和地下水形成历史 农业环境监测: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状况 农业资源利用: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状况 农业气候变化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添加 标题
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具有封闭性、原生性和不 可再生性是地质历史中流体活动的记录和证据。

石英晶体包裹体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石英晶体包裹体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石英晶体包裹体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石英晶体包裹体标准是对石英晶体包裹体进行分类和规范化的一种依据。

石英晶体包裹体是石英晶体内部存在的微小包裹体,它们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形态。

石英晶体包裹体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可以提供宝贵的地质信息,因此在地质学、矿物学和宝石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围绕石英晶体包裹体的定义、分类和形成机制展开阐述,并重点探讨石英晶体包裹体标准的重要性、应用价值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可以为石英晶体包裹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准确的参考,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首先,石英晶体包裹体的定义是对石英晶体内部存在的微小包裹体进行界定和描述。

这些包裹体通常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如气泡、液滴、颗粒等。

通过对石英晶体包裹体的准确定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特征和本质,为后续的分类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石英晶体包裹体的分类是根据其成因和形态特征进行划分。

根据成因,石英晶体包裹体可以分为原生包裹体和再生包裹体。

原生包裹体是在石英晶体形成过程中与其同时生成的,具有与石英晶体相同的年代。

再生包裹体是在石英晶体形成后受到外界作用而形成的,其成因通常与地质变化有关。

根据形态特征,石英晶体包裹体可以分为气液包裹体、固体包裹体和气固包裹体等。

通过分类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石英晶体包裹体进行准确的识别和研究。

最后,石英晶体包裹体的形成机制是指石英晶体内部包裹体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石英晶体包裹体的形成与地质变化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熔岩活动、流体活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

不同的形成机制对应着不同的地质过程和环境条件,通过对石英晶体包裹体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地质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综上所述,石英晶体包裹体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石英晶体包裹体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可以对石英晶体包裹体进行准确的识别、分类和描述,为石英晶体包裹体的地质含义和演化历史提供可靠的参考。

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分析

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分析

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分析张宝收;杨海军;张鼐;赵青【摘要】迪北气藏侏罗系阿合组储集层共见到2期烃包裹体:Ⅰ期发黄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和Ⅱ期发蓝白色荧光的烃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光性特征和组分分析:Ⅰ期烃包裹体为成熟的中质油,Ⅱ期烃包裹体为成熟—过成熟的轻质凝析油.油源对比认为,形成这2期烃包裹体的主力烃源岩是阳霞凹陷三叠系湖相烃源岩.通过包裹体测温、捕获深度计算及埋藏史恢复,Ⅰ期烃包裹体形成于中新统康村组沉积早—中期(17-10 Ma),Ⅱ期烃包裹体形成于中新统康村组沉积晚期—库车组沉积中期(10-5 Ma).迪北气藏所在的依奇克里克构造带自中新世以来快速沉积,快速沉降,导致其具有多期连续成藏的特点,先后形成Ⅰ期和Ⅱ期油气的聚集.【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迪北气藏;阿合组;烃包裹体;均一温度;油源对比;成熟度【作者】张宝收;杨海军;张鼐;赵青【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13继发现克拉2,迪那2和牙哈等大气田后,库车地区近年又相继发现了大北、克深等一大批气田(藏),从而成为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域,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前人通过地化指标和埋藏史研究,认为库车地区成藏期为2期,其中吉迪克组沉积时期为主要成油期,库车组沉积时期至今为主要的聚气期[1];根据生烃史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等分析认为,库车地区油气系统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其主要成藏期有3期[2]。

迪北气藏位于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迪北斜坡带的中段(图1)。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在地球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经过漫长的时间的发展,流体包裹体现在已经成为最热门的研究之一。

目前,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是从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区分、测温以及成分的分析等方面。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发展,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技术日渐成熟,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而这些不足之处也将成为流体包裹体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现状;研究方向1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史流体包裹体是成岩矿物中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这部分物质[[1]]。

矿物包裹体的形成贯穿了整个地质作用的过程。

它记录并保存了地质作用不同阶段的物理化学特征:温度、压力、Ph、Eh、化学组成、矿化度、同位素组成、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等等,从而推断和解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

对于包裹体最早的认识是:我国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的。

对包裹体进行描述: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鸡孵,微绀色,莹澈如水。

手持之映空而观,则末底一点凝翠,其上色渐浅;若回转,则翠处常在下,不知何物,或谓之“滴翠珠”。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后来又有多位学者相继对包裹体进行了研究。

尤其是英国地质学家Sorby通过对包裹体的详细研究,在论文中提出了包裹体地质温度计的原理和方法,即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根据观察和实验,对流体的性质和成因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认为可以用气液包裹体测定成矿温度,奠定了后来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由Smith提出并由其学生Scott设计完成发明的爆裂法测温法,该方法使测定不透明矿物成为可能,也是包裹体研究史上的又一大进步;在1958、1962和1963年Scott相继发表论文,系统阐述了包裹体均一法、冷冻法、打开包裹体后分析液相和气相的方法。

1968年美国学者Roedder发表了关于包裹体均一法、冷冻法及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应用的一系列论文,提出了气液包裹体是作为成矿溶液样品保存下来的论点[[2]]。

包裹体分析技术页PPT文档

包裹体分析技术页PPT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3.3 成因分类
原生包裹体:在矿物结晶过程中被捕获的包裹体,与主矿 物同时生成。常沿矿物的生长(结晶)面分布。包裹体中的 流体代表了主矿物的成矿流体样品。 假次生包裹体:由于主矿物产生裂隙,后有成矿流体充填 其中,因裂隙愈合而封存的成矿流体。它分布在主矿物内部, 是原生包裹体的特殊类型,但由于它沿裂隙分布,故具有次 生包裹体的分布特征,
(4)晶面缺陷:晶体生长停止或发生部分溶蚀溶解,形 成蚀坑或晶体面弯曲,而后又继续生长,在晶面弯曲和蚀 坑中封存了成矿溶液,形成包裹体。
(5)生长螺旋:在晶体的生长螺旋中心,可以捕获包裹体。
(6)平行六面体堆叠:晶体是由平行六面体堆叠而成的, 若堆叠得不够平行,则出现空隙,形成包裹体。
(7)裂纹:晶面上的裂纹导致晶体的不良生长,因而 形成包裹体。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4)主矿物与包裹体 的形成时间相近;
(5)包裹体可单独或 成群出现,现今仍封存 于矿物中;
(6)被包裹物是成岩成矿溶液:即含气、液的流体或 硅酸盐熔融体,可形成固、液、气三种相类型;
(7)单一成因的均匀相,即为成分一定的等容热力学 体系;
(8)包裹体为一封闭体系,在未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和 变质作用情况下,不发生物质交换作用,也不发生体积 变化;
2.1 流体包裹体的形成 2.1.1 包裹体的形成
从系统角度看,包裹体的最终形成可分为5种情况,即均 匀流体中的包裹体形成、非均匀流体中的包裹体形成、变生包 裹体的形成、次生包裹体的形成以及包裹体形成后的变化等。
均匀流体中包裹体的形成具有代表性。即在一个晶体完整 的结晶过程中,任何阻碍或抵制晶体生长的因素都可造成晶体 缺陷,从而产生包裹体。
含液体CO2包裹体:从包裹体中心向外,由气相CO2 、液相 CO2和盐水溶液组成,加热时在低于31.1℃的某个温度下均一 成单一的CO2相。 含有机质包裹体:除了气相和液相外,还可以有有机质存在, 有机质常见沥青、液体石油和高碳氢化合物或甲烷等。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游智敏(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011070班)摘要:流体包裹体是研究矿物中和岩石中的古流体,通过利用现代热力学原理,可以恢复流体捕获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组分逸度等。

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尤其是成矿作用。

对流体包裹体的正式研究始于1858年国外学者Sorby对包裹体地质温度计原理和方法提出,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国内流体包裹体起步晚,在流体包裹体理论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此文还总结了水盐体系,CO2-H2O体系这两个主要类型的流体包裹体盐度测算的测温方法,与数据计算公式表格。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盐度计算NaCl-H2O体系CO2体系0 引言地质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多是微米级的观察和研究对象。

流体包裹体与微量元素,同位素,微粒矿物等都是微体、微区、和微量物质,但对他们的分析研究、其成果进展等却极大地丰富了宏观地球科学,带来了重要信息,开拓了新的思路,延展了研究领域。

对流体包裹体定性和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研究演化、变质学等地学领域。

1、流体包裹体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的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过程。

矿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圈闭的流体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信息(P、T、pH、X、W等),是相关地质过程的密码。

流体包裹体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演化、地壳尺度上流体迁移、石油勘探以及岩浆岩系统演化过程等地质领域。

研究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包裹体各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成岩成矿过程提供物理化学和热力学条件数据、探讨地质作用地球化学和演化历史,并服务于找矿勘探。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矿物中包裹体的成因、恢复地质环境。

拉曼光谱法测定包裹体成分

拉曼光谱法测定包裹体成分

地质流体与成矿作用(拉曼光谱法测定包裹体成分)学院:地球科学院专业:地质工程学号:62姓名:母建成电话:指导教师:李葆华日期2015年12月30号目录1拉曼光谱概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拉曼光谱技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光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外光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色散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接收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处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流体包裹体的种类和区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包裹体成份的测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判别原生和次生包裹体要 格外小心
相比例估计
包裹体捕获后变化 – “卡脖子” Necking down “卡脖子”包裹 体群是指已形 成的包裹体, 在后来的重结 晶作用影响 下,被分离成 二个以上包裹 合成 NaNO3 晶体裂隙化后 体的总称。
的再愈合过程
捕获后变化 – 卡脖子-1
若一群次生包裹体 的“卡脖子”发生在 和 L-V 曲线相交 之前: 均一温度正确
流体包裹体被捕获的机理
枝蔓状快速生长
层状包裹体群
包裹体在生长螺旋 之间或生长螺旋中 心被捕获
晶面裂纹、晶体不 良生长形成包裹体
晶体部分溶(熔)解产生蚀 坑,晶体再生后被捕获
晶体结构单元亚平行 生长,捕获的包裹体
固体碎屑落在晶体 生长晶面上被捕获
1. 2. 3.
4.
5. 6. 7.
流体包裹体定义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流体包裹体相体系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流体包裹体分析 流体不混溶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学中应用
通过获得CO2H2O包裹体部分、 完全均一温度及 均一方式,可以 获得体系的摩尔 体积及CO2摩尔 分数。
CO2-CH4体系相图
CO2-CH4包裹 体内CH4总摩尔 分数与 CO2冰 熔化温度及 CO2-CH4相充 填度有关。
CO2冰熔化温度
1. 2. 3.
4.
5. 6. 7.
流体包裹体定义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流体包裹体相体系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流体包裹体分析 流体不混溶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学中应用
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范宏瑞研究员讲义
Edwin Roedder (1919-2006)
1. 2. 3.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2.5wt% NaCl和5 wt%CaCl2包裹体低温相变照片
公式:S=0.00+1.78θ-0.0442θ2+0.000557θ3 S为NaCl的重量百分数,θ为冰点下降温度(℃)NaCl是地球上盐水包裹体的最主要质 。冷冻法在NaCl-H2O体系只适法
(1)石油流体中发荧光的主要是芳香烃(2)与碳-碳双键的跃迁有关(3)重质油荧光光谱波 较长,成熟度高荧光颜色蓝移(4)油气的荧光演化与有机质荧光反向。
实测不同密度原油的透光和荧光特征
4-1 单个包裹体分析--显微荧光和色度分析
比色系数 光强度
色 度 坐 标 图
色度计算界面
4-1 单个包裹体分析--显微荧光和色度分析
1、研究内容、方法和流程简介 2、油气包裹体岩相学 3、油气包裹体测温 4、油气包裹体成分测定 5、油气包裹体捕获温度和压力 6、油气包裹体测年学
二 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分析项目 分析内容
1、研究内容、方法和流程简介 使用仪器 多功能显微镜(透射光+偏光+荧光) 阴极发光显微镜 多功能显微镜+冷热台 显微荧光光谱仪 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XRF) 微束质子诱发X射线法(PIXE) 激光剥蚀(消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质谱(LA-ICP-MS) 色谱-质谱-同位素质谱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离子色谱仪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PVTsim模拟软件
影响因素(1)色层效应
颜色变浅、荧光蓝移(2)生物降解 石油稠化,荧光红移
有机包裹体的荧光特征反 映了其内有机质(石油)的成 分特征及其热演化程。 石油中芳烃成分越高时 ,其荧光光谱主峰向长波方 向偏移,即“红移”,反之 则“蓝移” 原生有机包裹体热演化程 度较低,其内有机质芳烃较 多;次生有机包裹体热演化程 度较高。 至于暗褐红色荧光有机包 裹体由于其中气态烃和大部 分液态烃泄漏,而剩余的主 要为固态烃和重烃部分,有 机包裹体的荧光特征即为其 中剩余重烃部分的荧光,与 原生有机包裹体相比,荧光 明显“红移”。
一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相数 1 2 2 物 理 相 态 分 类 2 ≥3 ≥3 ≥3 成 因 分 类 包裹体类型 纯液体包裹体 纯气体包裹体 液体包裹体 气体包裹体 含子矿物包裹 体 CO2包裹体 油气包裹体 原生包裹体 特征
在室温下全为液相 在室温下全为气相 液体占整个包裹体体积50%以上,均一到 液相 气相占整个包裹体体积的50%以上,均一 到气相 除液相或气相外,含有各种子矿物如NaCl 、KCl、赤铁矿、方解石等 在低于CO2临界温度时可见气体CO2、液 体CO2和水溶液三相 除液相或气相外,含有机质,如甲烷、沥 青、高分子碳氢化合物 与主矿物同时形成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鉴定薄片中矿物的种类及共生组 合关系 观察包裹体的类型、产状及共生 组合关系
油气包裹体及与之伴生含烃盐水 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
流体包裹体测温学
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 压力分析 包裹体气液比精确测定 PVTsim模拟捕获温度和压力
流体包裹体年代学分 析
液相无色透明,见气泡
5、油气包裹体分类
油气包裹体特殊性:①包含独立烃类相态②分异出沥青固体相③有机成因
显微透光特征 棕褐色 棕红色 浅黄色 显微荧光特征 黄褐色荧光 亮黑色 黄绿色荧光 浅蓝灰色荧光 产出和分布 捕获地层中低成熟度和降 解油的包裹体 主要为捕获地层中成熟油 阶段的包裹体 捕获地层中高成熟阶段 的包裹体 捕获地层中凝析油-气藏 阶段的包裹体
从流体密度变化和包裹体中亚稳态来推得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 显微镜下鉴定法; 分为:打开包裹体的方法 和不打开包裹体的方法
成岩、成矿时流体的压力,变质作用时 流体的压力,深源岩石的压力 成矿流体离子浓度的总和;不同流体区 分之依据 确定流体所属的体系:为区分不同流体 ,以及推导流体的其它物理化学参数提 供依据 确定成矿流体的移动速度 成岩、成矿流体的成分、熔融体的成分
0.1MPa时NaCl-H2O体系T-V图
7、相平衡和流体体系
不同盐度NaCl-H2O包裹体相变
10Wt.%
23.2Wt.%
25Wt.% 27Wt.%
25Wt%形成络合物,27%形成子晶
汇报提纲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流体包裹体分析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二 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灰黑色 黑色或灰黑色 无色或浅黄褐色
无荧光或弱荧光 主要分布在气藏或油-气 藏储层中 无荧光 常产出于高演化气藏或受 分异作用的油气藏
常为油-水体系的 弱或浅黄色荧光 不混溶包裹体 一般无荧光 无荧光 无荧光 无荧光 含烃层段中含烃类气体和 非烃气体的包裹体 主要为地层中低温成因的 包裹体 地层中分布较广泛,常用 于均一温度的测定 含C O 2、H 2 S、N 2等无机或 有机成因的包裹体 捕获于高盐度流体中的盐 水包裹体
4-1 单个包裹体分析--显微荧光和色度分析
澳大利亚某地不同荧光样品数与成熟度关系
利用油包裹体 荧光颜色定性 判断烃成熟度 是一种较为快 速和可靠的手 段. 但油包裹体 捕获后的变化 对其荧光特性 和油包裹体均 一温度的影响 是不容忽视的, 需要利用红外 光谱、激光拉 曼等手段对其 成分变化做进 一步的研究,使 得该手段为油 气充注机理研 究提供更为可 靠的证据.
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 包裹体40Ar-39Ar定年
同位素质谱仪
二 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方法流程简介
二 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流体包裹体识别 代表性定位
2、岩相学
镜下特征描述
形态、产状大 小、颜色
荧光、成分类 型、丰度
原生、次生假 次生、数量
包裹体定位
有效包裹体确定 包裹体先后顺序 主矿物期次
Ⅱb 水溶液包裹体,代表了油气迁移之后和最后一次 胶结阶段流体特征。
Ⅲ 低温、低盐度,穿过岩屑的次生水溶液包裹体, 代表了沉积盆地中最后一次热液活动。
三期六类,第一期反映原岩,第二期反映成岩,第三期成岩期后
一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大类 类 亚类 重质油包裹体 中质油包裹体 液态烃和 气液烃包裹体 轻质油包裹体 烃包裹体 无色 气态烃包裹体 含沥青包裹体 含烃盐水包裹体 含烃包裹体 含烃气体包裹体 液相盐水包裹体 两相盐水包裹体 盐水包裹体与 非烃气体包裹体 非烃气体包裹体 含子矿物的 盐水包裹体 灰黑色 无色透明
H2O体系PVT相图
一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7、相平衡和流体体系
实际捕获温 度197℃
均一温度 167℃
B**不出现气 泡的话为单 相流体
H2O体系P-T相图
一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7、相平衡和流体体系
流体包裹体碎 温度降低压力 降低,但密度 变化不明显。
H2O体系T-V相图
一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4、砂岩中的包裹体
沉积成岩中的流体包裹体温度一般小于150℃。
Ia 包括含石盐子矿物包裹体和气体包裹体。提供石 英砂岩的来源
Ib1 H2O-CO2包裹体,反映原岩是一种中到高等变 质岩 Ib2 水溶液包裹体,可能含有CO2。可能是变质之 后沿裂隙生成的次生包裹体。
Ⅱa 水溶液和油气包裹体。这是沉积岩胶结和油气迁 移中形成的包裹体
4
六边形
1、非均匀捕获测温若结果集中,低温数据可用
2、愈合裂隙内包裹体的平均值 用来统计该样品一温度
3、 FIA划分的不够准确或经历改造,均一温度会不一致
二 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关于卡脖子现象
3、测温
二 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3、测温
冰点温度:先冷冻在升温,以包裹体中最后一粒冰溶化的温度
3、测温
CO2气部份均一温度不会大于 31.1℃。部分均到气相还是液相取 决于其密度
包裹体均一温度记录表
样 号 观察 点号 地区 主矿 物 包裹体 类型 大小 /µm 形状 消失 均一温度/℃ 再现 CO2部分 均一 子矿物 消失 包裹体 成因类型 照片 号 其他
J-1
J-1-A
西华山
石英
富液包 裹体
灰黑色
液相无色,见固体矿物 无荧光
一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三种非常规包裹体
6、非常规包裹体
沸腾包裹体是特殊非均一捕获包裹体
沸腾包裹体可以作为理想的地质温度计,根据密度最大和最小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求出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
一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7、相平衡和流体体系
粗黑色表示相线 细实为等温线 虚线为等溶线
一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1、定义与形成机理
在主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由于P、V、T、X(组分)发生变化,导致晶面、晶 棱等处产生洞穴、裂隙等晶体缺陷,成矿流体滞留并被圈闭于其中。 包裹体研究中的三个基本假设或前提:①均一体系②封闭体系 ③等容体系
一 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
2、分类与分布
流体包裹体最主要的赋存矿物:石英(颗粒及加大边)、长石、方解石、白云石
4包裹体成分分析
石油包裹体的组成成分测定主要包括:
显微荧光色度分析
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LRM) 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显微红外面扫描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样品颗粒荧光定量(GOI) 三维荧光光谱(TSF)
群体在线MSSV或离线的GC-MS分析
4-1 单个包裹体分析--显微荧光和色度分析
4-1 单个包裹体分析—激光拉曼法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测定
拉曼位移不收入射光Vo的影响,而仅仅取决于物质分子的振动能级。利用物质分 子基团的差异,可以获得不同的拉曼光谱,从而达到鉴定和研究物质分子基团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