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论文

合集下载

我国的医学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的医学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的医学发展历史论文中国医学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一些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等,这些著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医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医学大家和医学名著。

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理论不断完善,医学技术不断提高。

宋朝时期,陆佃撰写了《脉经》,在脉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元朝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成为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医学也逐渐与西方医学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医学教育不断完善,医学科研力量也日益壮大,许多医学成果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今天的中国医学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不相上下。

随着国家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医学事业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的医学发展历史展现了医药学科从古代传统到现代高科技的演变过程。

古老的中医传统是中国医学的根基,其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

另一方面,现代西医学的快速发展也让中国的医学事业蓬勃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医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包括世界首例用冻存卵子辅助生殖的成功案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成功治疗、以及抗癌新药的研发等。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对医学科研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创新,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日益提高。

同时,中国还注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倡导综合医学治疗观念,使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在医学教育方面,中国也在不断改进,加强对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育和医德医风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此外,中国也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分享医学成果和经验,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体来说,中国医学发展历史丰富多彩,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医学事业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中国医学史在中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中国医学史在中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中国医学史在中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中国医学史在中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中国医学史》课程在高等中医院校中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中医学类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然而,在高职高专的非中医专业的教学中却不设置,这就使得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的古代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算学、生物、化学、文学、哲学等自然科学以及阴阳、五行、易学、道学、儒学、佛学等人文科学的成果不能很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就造成中医学庞大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缺失,再加上中医学本身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背景差别很大,故而给中医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在中医教学中充分挖掘中医学本身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医学史教育作为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和纽带,能将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连接起来。

在中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一些中国医学史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

因此融中国医学史于教学之中是中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中国医学史在中医教学中的作用1、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医,树立正确的中医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不断继承前人的理论,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在同一时间,溶解其他人文文化,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历史,所以我们真的要懂中医,就要找到它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中国医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产地的名词概念,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

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只有明确了它们的知识事件,学生才能加深对其发生顺序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经络定义的讲授,如果把经络的起源、发展及各家学说穿插于其中,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些在现实形态学中看不到的东西,就不会使学生感觉很迷惑,很抽象。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形成学习中医的兴趣,产生愉快的学习情感态度,不仅有助他们对中医知识的记忆,同时还可以推动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中国医学通史_绪论

中国医学通史_绪论

绪论在这个世纪跨百、跨千的重要时期,科技浪潮瞬息万变、日新月异。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医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在振兴,继续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走向二十一世纪。

中国医学通史是一面镜子,是其发展规律研究与再现的科学。

-中医药学的文明史-医学史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简编》的编撰-医学史的概念-医学史的理论研究绪论(一)-中医药学的文明史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

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

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

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

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

我国医学伦理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医学伦理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医学伦理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医学伦理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自古以来医学伦理就一直受到重视。

古代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常常遵循道德准则,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

在同时期,古代医学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许多医师都曾经留下了对生命伦理、医疗道德等方面的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伦理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并且在现代化的医疗体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医学伦理不仅要遵循传统的医学道德,还要适应多元化的医疗需求,以及新的医学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

因此,中国医学伦理在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一系列的医学伦理法规和准则也得以制定和实施。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伦理问题也日益复杂化。

例如,遗传医学、人工生殖等领域的伦理问题不断涌现,这对我国医学伦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希望我国医学伦理界能够与时俱进,加强研究,拓宽视野,不断完善医学伦理体系,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对中医药起源的认识在现代的社会中,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而中医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自然而然的被人们高度重视。

但是,中医究竟是何人在何时何地首先发明的呢?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人来说相当重要。

目前而言,对中医药起源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医源于巫。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许多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联系非常紧密,希望自己能控制这些自然现象。

但是,当时的人类思维和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根本没有办法客观认识和掌控日月、雷电、疾病等现象,于是就将这些现象神化,内心升起崇拜之念,并寄予崇拜之心和一些“迷信活动”,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状况。

这就是最早的宗教迷信、鬼神观念。

同时,这个历史阶段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产生了私有财产和剥削关系,于是就出现了专管祭祀和祈祷的巫。

巫代表显贵们的利益做事,他们往往具有一些医学知识,常常承担着治病的职能。

当人们要求巫给自己治疗疾病或者解除痛苦时,巫或者施行巫术,或者用医药技术,或者医巫并用。

这样以来,有人就会认为,医学源于巫术。

其实,这种医源于巫的说法是不很客观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医先于巫。

我们所说的医学是对人而言的,不是对狗啊猫啊而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类就没有现在我们所称的所谓的医学。

接下来,医学是人们用来诊疗疾病的,人类自起以来,生活在茫茫混沌世界,生老病死无时不缠身扰神,人们希望解脱这种烦恼的缠绕,于是就萌生了改变不良身体状况的愿望和要求,这就是医学产生的源头。

综前所说,也即是,有了人类也就有了医。

当然,在当时,这个“医”不一定就形成一个体系了,不一定已经成为一个学科了,但是它肯定是存在的,因为,人类疾苦自生俱来,除疾安乐之心也自身俱来。

而巫,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

因此,医不可能源于巫。

其二,巫寡众多。

巫毕竟是那么很小的一部分,是代表显贵们的利益做事情的,他们那些简单而粗陋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广众疾苦的需要,巫的主要职责是专伺祈祷和祭祀而不是救死扶伤,这些零散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医疗活动,不能构成系统的医学体系。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推荐文章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热度:中国古代文化大学生毕业论文热度: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毕业论文热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热度:中国古代音乐史毕业参考论文热度:医学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而逐步产生并发展的,而中国古代医学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医学史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医学源流述要【摘要】医学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而逐步产生并发展的。

中国古代医学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战国、两汉时期,此后,顺源而下,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继承发展的洪流中,既有冲破束缚的开拓创新,有时也难以避免地有停滞徘徊的局面,但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起源;发展1 起源中医学的起源,首先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之“三皇”有关。

他们所处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至5 000年,是原始蒙昧向文明肇端的转型期,中华古文明的诸多源头发乎于此,而中医学之滥觞亦可追溯于此。

传说八卦出于伏羲的创制。

由此生发出来的八卦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蔚为一片神秘哲学的原野,而作为八卦学说基点的阴阳学说,则居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地位。

神农曾遍尝诸多植物,进而发现了治病之药,并教人治病。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1],活画出医药启蒙时代原始先民们艰辛求索的曲折历程。

在文明起源的传说中,神农更大的功绩是创制了农具,教民农业生产,使中国原始时代由伏羲时的采集渔猎进步到了农业,而药物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也是与种植农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传说中的黄帝被奉为中国黄河流域各族的共同祖先,而他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特殊。

黄帝对医药颇感兴趣,在他的周围,汇集了一批精通医药的臣僚,古代史书中仅有名姓记载的就有七、八人之多。

其中最著名的是岐伯,相传他是黄帝的侍医,被尊称为天师,黄帝经常向他请教医药方面的问题,现存《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他们相互问答的内容。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论文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论文

从“中医是否科学”之争看中医药未来的发展科目: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 ***学生: xxx学号: xxx引言2000年的中医界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争论。

这场争论源自一篇宣言性质的文章,题为“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发表于1999年最后一期《上海中医药杂志》的“世纪论坛”专栏,为开卷第一篇。

这篇文章首先大肆指责中医“对现代医学的无知和对传统中医的狂妄自大”,提出“当务之急要使正视中医落后的‘知耻’思想真正成为一种中医精神”。

然后,作者提议科学化中医就是要使之“西医化”,因为“现代西方医学是牢牢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西医是最值得中医学习的,也是中医必须学习的。

连现代医学都不想学或不敢学,哪有真心学习现代科学?连中西医结合都不肯接受,哪有诚意接受中医现代化?”最后,作者建议“要对现有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真正将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纳入到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来”。

文末作者再次大声疾呼:“中医落后了!落后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认识不到这种落后!”作者蔡定芳,中医学博士,现在上海着名西医院华山医院工作。

这篇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

很快,一系列的回应文章就出现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并绵延了整个2000年。

其中一篇由三位知名老中医联名而作,对蔡文逐字逐句进行了批驳。

该文开篇即言,蔡文令他们“不寒而栗”。

三人明确表示,“中医要发展,要现代化,但中医的“质”不能变,中医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发展”。

尽管对蔡的批判言辞犀利,作者们也同意科学化是必要的,承认“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发展中医药”,“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内涵不变的基础上科学化、现代化”。

看来学者们真正的争执是在中医“怎样”科学化;没有一方质疑“科学化”这个概念本身。

“科学化”也是参与争论的其他文章所共同关心的主题。

另一篇文章明确写道:“中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中医现代科学化’”,而“实现中医现代化是新世纪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摘要】中医衰落的最根本原因是快时代横行
【关键词】中医衰落西医疗效快快时代
为什么中医在近现代有衰落之势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

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

【1】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中医药,为什么还有人对她将信将疑,甚至还有人横加指责。

?:1,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2,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3、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4、中医管理机制僵化导致中医举步维艰?5、医药相依、唇寒齿亡、废医存药、好运难长?6、中医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部分人学术信念动摇?西方国家入侵中国后,带来了机器时代,也带来了快时代。

农耕文明被打破,日子不再悠闲,取而代之的是紧张的经济飞涨的日子。

人们每天都要为生活而奔波劳碌,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凑,愿意花长时间去接受中医治疗的人剧降。

中医疗效慢,耗时长,它很难适应随着经济飞涨的快时代。

科技越来越发达,医疗器械也越来越先进,有了机器的协助,西医的发展的更是如日中天,医者更愿意接触明明白白的西医而远离玄乎的中医,患者更愿意接受疗效快的西医。

其次,中医尚未能完全的用科学去解析,这就让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巫术一类的旁门左道。

【3】但是中医确实保佑中国人的健康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称中医是伪科学,那么一个伪科学怎么可能在一个保持高度文明达几千年的民族中盛行始终呢?。

中国古代医药文化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医药文化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医药文化论文素材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它不仅包括了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治疗方法,还涉及到与医学相关的文化传承和社会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论文素材,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医药文化提供参考。

1. 中草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草药是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从中草药的起源、分类、鉴别、采集、炮制、应用等多方面展开研究。

比如,可以探究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中的经典中草药书籍,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研究其中的知识体系和药材应用。

还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中的中草药鉴别技术,如何通过草药特征和制剂形态进行正确鉴别。

2. 针灸疗法的发展与应用针灸作为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独特技术,对于人体的治疗和保健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研究古代针灸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图及穴位等方面内容,探究针灸疗法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情况。

同时,还可以考察古代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传承和创新,以及中医针灸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和影响。

3. 方剂的研究和运用中药方剂是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可以研究经典方剂的组成与应用,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医宗金鉴》中的方剂等,探究它们的药物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

同时,还可以分析古代方剂的炮制工艺与标准,了解药材的配比、制备方法以及剂量等方面的知识。

4. 医疗机构与医师的角色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中的医疗机构和医师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可以研究古代医疗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功能,如古代的医馆、药铺等。

同时,还可以探究古代医师的地位和职责,了解他们的医术传承和职业道德。

此外,还可以研究古代医师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如《红楼梦》中的“聪明才子”的医术等。

5. 医学思想与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医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可以探究古代医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四气五味学说等。

同时,还可以研究古代医学思想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医学与哲学、医学与文学等。

学习中国医学史的体会 - 论文

学习中国医学史的体会 - 论文

学习中国医学史的体会- 论文关键字:学习发展同时许多历史中医名医医德医学史学习《中国医学史》有感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独立的医学,就是因为有历史的传承。

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才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可以说,身为中医人,首先必学医学史。

学了医学史,你会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为成为一名中医人士而兴奋不已。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医学史就是中医人的立业之本,有了本就不会怀疑,就会沿着中医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身为中医人,却用西医的理论来行医,就是谄媚。

这种人肯定没有学好中国医学史。

所以说,学好了中国医学史,才能做一名地道的中医大夫,才能坚定的走中医之路。

中医发展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多少年,中医就有多少年。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名医大家。

读毕医学史,我发现,但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医德高尚。

《内经》十分强调医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明确指出医学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人治病,为子孙后代造福。

反复申明医生不得“遗人夭秧”、“绝人长命”,对那些违背医德,利用医术达到个人目的者,则严厉地责之为“天道行私,必得夭秧”。

现在主流思想的一些内容实在有失偏颇,“善恶报应”暂且不论其是否有科学道理,起码医生心中有些忌讳,便不敢胆大妄为。

扁鹊医德高尚,为人谦虚,从不自我炫耀。

当他治愈了一些被认为是“死症”的危重病人,人们称颂他能够“活死人”时,他则实事求是的说:“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深为后世医家崇敬。

现在一些人有了一点成就便自称神医,甚至大张旗鼓地宣传,若能了解扁鹊的为人,心中一定羞愧不已。

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非常尊重原著。

他用“朱”笔写《神农本草经》,用“墨”笔写《名医副品》,使《神农本草经》的原文能够保存下来。

读罢此处,我对古人实事求是的态度钦佩不已,同时又对当今剽窃成风的现象痛恨不已。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历史、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医学的历史中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学的记载。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体系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的核心。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

五行学说则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经络学说则强调了人体经络的重要性,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三、中医学的临床应用中医学的临床应用广泛而深入。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听取患者的言语和呼吸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通过脉搏的触诊,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

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疗法则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特定部位,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患者的病情。

四、中医学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现代科技的应用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通过使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中药的微观结构,从而进一步研究中药的成分和药效。

同时,现代医学的研究也为中医学的理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例如,通过研究人体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可以揭示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些现象和机制。

然而,中医学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心得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在人类文化的氛围中生生不息,以其旺盛之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继续存在的价值。

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才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可以说,身为中医人,首先必学医学史。

学了医学史,你会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为成为一名中医人士而兴奋不已。

医学史就是中医人的立业之本,有了本就不会怀疑,就会沿着中医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

学好了中国医学史,才能做一名地道的中医大夫,才能坚定的走中医之路。

通过了学习医学史,可以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树立为医学科学献身的精神。

学习医学史不但能使我们掌握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明确医学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课题研究并有所突破,促进医学的进步,而且,我们能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发扬古代医家重视实践,尊重经典,勤于思考,勇于革新,崇尚医德的优良传统。

此外,学习医学史将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医家朴素的辩证法和自发的唯物论思想,学习他们“辨析至理”、“审谛覃思”、“精微区别”、“思理精密”的治学方法,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的工作方法。

最后,学习医学史还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有利于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结合,促进跨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

中国医学史的学习是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这门学科包括了药,医以及许多的著名的药学专著的来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其中药物,其起源是由植物药到动物药再到矿物药。

植物药中,《诗经》是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收载植物药五十余种,而《山海经》是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载药126种,但是大多一药治一病。

还有就是是针灸法包括针法和灸法。

针法起源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砭石,它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

中国医学史06

中国医学史06


1 医学理论的提高
王叔和:《脉经》(西晋,公元三世纪)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西晋,259年)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610年)
《脉经》
《针灸甲乙经》
巢元方
(1)王叔和与《脉经》

《脉经》——第一次总结、现存最早的 脉学专著。 – 1、作者:汉末晋初· 王叔和(约公元 3世纪) – 2、内容:10卷、98篇、10万余字— —脉诊、脉形、脉象与脏腑关系、脉 象阴阳辨证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 – 3、成就: ①确立寸口脉法; ②归纳脉象 24种,规范脉象 名称 ③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 脉证统一 – 4、不足: ①体例不够严谨 ②“王脉、相脉、囚脉”—— 唯心色彩
嫘 祖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 爲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 镜子发明者 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
嫫母,黄帝次妃,方相 氏,因发明纺织被后世 祀为“先织”。古代最 出名的丑女,当首推嫫
母,但是,她却有良好
的道德修养,更由于黄 帝的推崇使她成为六宫 的楷模。屈原《九章》 说:“妒佳冶之芬芳兮
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 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 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 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 ,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 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 得杏者,可用谷易之。董奉以所得 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 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 医处仍有杏林。



鹊(大约公元前5世纪)
学术特点
1、精通望、闻、问、切,尤
以望诊和切诊著称
2、精通内、外、妇、儿、老
各科,随俗应变

中国医学史发展源流

中国医学史发展源流

中国医学史发展源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也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发生发展的过程。

考察其发展历程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二、形成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发展时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医学史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从周秦到中唐,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875年。

大量的医药史实,被分散地收载于甲骨卜辞和各类典籍之中,为医学史的创立,准备了丰硕的史料基础。

司马迁的《扁鹊仓公列传》是为医学家传记之滥觞。

中医药学,从“神农尝百草”的年代,发展到周秦之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造就了不少着名医家,撰述了不少医学着作,医学也有了初步的分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客观上已为医学史的修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但是,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各个学科之间还缺乏明确的界定。

因此,在非医学的着作中,记述着不少医学的内容。

在商周的甲骨卜辞中,有关疾病的卜辞,就记述了当时的病名和治疗的内容,以及原始病历的史料。

_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述了近卯种-药用植物的产地、形状、采集,以及防病治病等内容,瑢科学与神话于一炉的奇书《山海经》,记载了140种药物,其中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

还提了两种可供避孕的药物,可以说是最早的避孕药记载。

《周礼?天官》中记载着医事制度等内容。

曹植的《说疫气》记述了东汉建安22年疫病流行的情况。

还有文集、笔记等,或多或小,都有有关医药内容的记载。

这些大量的医学史科的积累,和医家传记的收载,理应导致医学史学科的创立。

但是,中国医学史学科,却以艰难的步履,迈过千百年的岁月,几经沉浮,始告创立。

这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传统思想不无关系。

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上,只知道尊孔读经,热心仕途,而轻视科学技术,视医学为末技,把医家列为百工之列,称为“医工”。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发展史论文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发展史论文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发展史论文[浅谈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发展史论文【摘要】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至春秋,战国至秦朝,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六个时期。

[1]【关键词】中医药;发展1 中国古代中医药发展1.1 从周朝开始,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由于铁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医药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当时许多杰出的医学家,总结了历来的医学成就,著出了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内经》已明确了十二经脉、七经八脉,创造了中国医学重要学说之一――经络学说。

在疾病诊治方面,已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在药性理论方面,提出了寒热温凉四气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的概念;并指出五味人五脏理论,也是后世归经学说的本源;方剂也有记载,全书共收载12个处方。

1.2 秦汉时代,医药进一步发展,这时《神农本草经》问世,简称《本经》。

全书收载药物365种,不仅对药物疗效作了总结,而且对药物产地、采集、炮炙方法、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以及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也都作了记述。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学著作,所收载的药物疗效确切。

1.3 唐代,孙思逸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编著了《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

《千金要方》共收载方剂5300余首。

他重视单方,验方的收集,总结了劳动人民在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研究方剂的重要文献之一,由官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李箦,苏敬等22人在《神农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共载药844种,并绘有药物图谱。

书成后,即颁行全国。

后抄传至日本,列为医学生必修课之一。

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颁布的药典早83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1.4 宋代,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唐氏把《嘉拓本草》和《图经本草》合二为一,并增药500余种,全书共收载药物1455种,每药项下附有图及单方。

医学史论文完整版

医学史论文完整版

医学史论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中国针灸发展过程摘要:目的:研究中国针灸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了解针灸现状。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着名医家,文献及其新技术,进而大致了解针灸再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结果:大致了解了针灸学起源、发展、高潮、低谷、复兴的历史轨迹。

认识到了针灸学如今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从先秦针灸逐步发展以来直到明朝,针灸一直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着作,发展迅速。

而在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使针灸学陷入低谷。

新中国的成立让针灸恢复繁荣。

但在全球化中,针灸学面临着国际社会态度问题;在现代化中,遇到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

针灸学者尚需努力,从针灸所面临的困境走出。

一、针灸概述针灸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针法和灸法为手段,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痛苦,挽救了大量患者的性命。

作为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瑰宝,针灸历千年而不衰,任西医猖獗仍不调,荣辱沉浮,传承至今。

在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针灸必将煊赫于明天。

二、针灸的历史针灸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

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两者概念不同,起源不同,施治方法不同。

因此,对于两者起源分而述之。

1.针法的起源历史上任何事物皆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切科学技能的发展都与其相关的事物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关。

针法的产生是医疗实践发展至一定时期后的成果。

“砭石”是针法的前身。

《素问·异法方宜》记载“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但砭刺在于破痈排脓,针刺在于调其血气,两者存在根本区别。

其间还存在放血疗法的医疗实践过程。

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少量出血可以缓解某些疾病促进了放血疗法的发展。

《史记·仓公传》“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讲的就是放血疗法。

后来,西汉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时看到了它的弊端,提出“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

在科学发展至能制造“微针”时,又提出“微针导脉”,针法这才算步入正轨。

中医理论发展史论文(1)

中医理论发展史论文(1)

中医理论的发展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与创新的不同的阶段。

由于中医理论内容广泛,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思想,因此发展与创新往往交替进行。

总的来说,中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

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已经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显著发展,学术思想日益活跃。

在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该书据说是时人托黄帝之名写的,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位名医,就是被世人传为神话的神医扁鹊,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最终作成《难经》一书,《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

中国医学史论文

中国医学史论文

大宋名医窦材摘要:窦材南宋真定人,生于四世业医之家,早年修习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朱肱医书,临证可治小疾,但大病则疗效不佳,后遇关中老医,习得“救人秘法”晚年鉴于医界不遵“正道”,于是将先师传授之术结合自身40余年临证经验,编成《扁鹊心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刊行。

其中主要包括须识扶阳、灼艾第一、灸补脾肾等思想,窦材重视脏腑辨证,其五脏辨证思想上承钱已,下启张元素、李东垣,同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而重视阳气的作用,反对妄用寒凉攻下药,下面将介绍其扶阳理论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窦材扶阳艾灸《扁鹊心法》是大宋名医窦材著作,窦材自比扁鹊再世,略读其文,真是医书大作,拨云见日,再现《内经》大法。

称奇,赞叹!“须识扶阳”是窦氏学术思想的基础,由于阳气是健康的保证,是疾病向愈的前提。

《扁鹊心法》有云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

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

”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

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此皆反应了只有“壮阳消阴”才能“保扶阳气”,治愈疾病。

“保扶阳气为本”,就这一句话道出了生命的实质,阳气存生命在,人就是活在阳间的一段历程,扶住阳气这是生命总纲。

窦材能从道家阴阳直接阐释生命实质,着实是点睛之笔。

《扁鹊心书》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

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

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

“灼艾第一”是窦材针灸学说的重要方面,是“扶阳”理论的具体应用。

窦氏强调治病用灸,如同做饭需薪,认为病轻者可用药物治疗,而病重者唯有灸法能保命并以曹操头风病为例说明灸法的重要作用。

在强调灼艾治疗大病的同时,窦氏也非常重视艾灸的保健养生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宋名医窦材
摘要:窦材南宋真定人,生于四世业医之家,早年修习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朱肱医书,临证可治小疾,但大病则疗效不佳,后遇关中老医,习得“救人秘法”晚年鉴于医界不遵“正道”,于是将先师传授之术结合自身40余年临证经验,编成《扁鹊心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刊行。

其中主要包括须识扶阳、灼艾第一、灸补脾肾等思想,窦材重视脏腑辨证,其五脏辨证思想上承钱已,下启张元素、李东垣,同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而重视阳气的作用,反对妄用寒凉攻下药,下面将介绍其扶阳理论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窦材扶阳艾灸
《扁鹊心法》是大宋名医窦材著作,窦材自比扁鹊再世,略读其文,真是医书大作,拨云见日,再现《内经》大法。

称奇,赞叹!
“须识扶阳”是窦氏学术思想的基础,由于阳气是健康的保证,是疾病向愈的前提。

《扁鹊心法》有云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

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

”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

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此皆反应了只有“壮阳消阴”才能“保扶阳气”,治愈疾病。

“保扶阳气为本”,就这一句话道出了生命的实质,阳气存生命在,人就是活在阳间的一段历程,扶住阳气这是生命总纲。

窦材能从道家阴阳直接阐释生命实质,着实是点睛之笔。

《扁鹊心书》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

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

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

“灼艾第一”是窦材针灸学说的重要方面,是“扶阳”理论的具体应用。

窦氏强调治病用灸,如同做饭需薪,认为病轻者可用药物治疗,而病重者唯有灸法能保命并以曹操头风病为例说明灸法的重要作用。

在强调灼艾治疗大病的同时,窦氏也非常重视艾灸的保健养生作用。

具体的方法是:人三十后每三年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岁后每二年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岁后每年灸脐下三百壮,以此延缓衰老。

下面举例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
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

……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

窦氏的重灸学说独树一帜,其“须识扶阳”、“灼艾第一”“灸补脾肾”的思想丰富了灸法理论,成为温补派、重灸派的重要医家。

其对后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元代罗天益受其影响以中脘、气海、足三里作为灸补脾胃的主方;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认为“凡用灸法,必其元阳暴脱,及营卫血气不调,欲收速效,为艾火为良。

然用火之法,惟阳虚多寒,经络凝滞者为宜”,说明张介宾亦继承了窦氏灸法温补、重症多灸的思想。

现在我们对艾灸也很重视,而且将艾灸法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傅文录.《扁鹊心书》扶阳思想探析[J]. 河南中医杂志, 2011,31(15)
2.岗卫娟.从《扁鹊心书》医案看窦材针灸诊疗思想[J].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04)
3.高希言.各家针灸学说[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5
4.吴佳,蔡素芬,杨仕年. 《扁鹊心书》的灸法学术特点[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
5.刘兵,宋佳彬.小议《扁鹊心书》“保命之法”[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05)
6.陈婷.论窦材学术思想[J].北京中医杂志, 2000,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