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 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反思)
B.与它一起并排飞行的伙伴
C.它口中叼着的小虫
答案:A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静止与运动”及“物体位置描述”展开,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并感知工具使用的价值。
通过实物演示,学生初步理解了静止与运动的概念。但在描述运动物体位置时,学生对方向盘和软尺等工具的使用显得生疏。为此,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借助工具测定和表述物体位置。经过多次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方法,能够准确描述物体位置。
(二)描述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1.教师展示并提问:在班里,你该如何向我准确地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呢?
学生思考并尝试说说自己的位置。
2.教师谈话:接下来我们用方向盘和软尺来玩个描述位置的游戏。
紧接着介绍游戏步骤:
①将方向盘摆放在地上,摆放时需要与教室的实际方位相吻合。
②站在方向盘中心的同学,手拿着软尺的零刻度一端缩在胸前。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使用工具时仍需加强练习,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不高。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计划增加工具使用训练,设计更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总之,本节课在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及感知工具使用价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继续努力,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
会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教学难点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位置变化。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直观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让学生理解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位置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和位置变化。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实验器材(如小车、篮球等)。
2.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便于学生展开实验和活动。
3.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特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位置变化有何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力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主动探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如小车、篮球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位置?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汽车为什么会跑?篮球为什么会投进篮筐?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现象,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板书,突出运动和位置的关键概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会用相对性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运动观念,他们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理解不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相对性原理理解有困难,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会用相对性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运动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会用相对性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难点:学生对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2.学生准备:学生带好教科书,准备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地球自转”或“公交车上的乘客”,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要呈现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用图示或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教师解释相对性原理,并给出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运用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新教科版2022-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2022-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新教科版2022-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运动和位置变化的规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及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位置变化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现象,了解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运动和位置的变化规律。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师准备一些运动的物体和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学具:学生准备一些小玩具或者纸片,用于实验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运动?它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运动和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课时 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并能够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并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 难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述能力,但对于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部分学生可能会将静止的物体误认为是运动的,或者无法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准确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方向盘、软尺等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和表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方向盘、软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七、教学过程:Step 1:情景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场景,如小车行驶、风车转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如何判断的?”学生1:我觉得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因为它们在移动或者转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处所》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处所》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处所的基本概念
-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处所特征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
1. 运动的概念
- 给学生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引导学生了解运动是物体相对位置的改变
-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的不同之处
2. 处所的概念
-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所存在的位置,如地面、桌子上、书架上等
-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不同处所的特征和区别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 出示一张运动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运动的概念
2. 概念讲解
- 通过示例和引导,给学生解释运动和处所的概念,并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概念框架
3. 观察和描述
- 将几个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不同处所的特征和区别
-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句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处所特征
4. 练与巩固
- 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处所特征
- 提供适当的练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与反思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运动和处所的概念,并让他们反思自己的研究情况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题和小组活动的情况
- 听取学生的总结和反思
教学资源
- 运动的图片
- 物体放置的场所
- 练题
备注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 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时,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提示和问题- 练题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运动和位置》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位置》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物体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探讨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和位置变化,从而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有所了解。
但在精确度和系统化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难点:物体运动和位置的转换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用具,如教具模型、幻灯片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小车、滑轮等。
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踢足球,引出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多媒体展示运动和位置的各种情况,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运动和位置的知识。
学生通过填空、连线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物体运动和位置的变化有哪些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运动和位置》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内容较为基础,适合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起点。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能够用科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让学生能够用科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
2.实验法: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可以用来操作的器材,如尺子、绳子等。
3.课件:准备一些与运动和位置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例子,如踢足球、坐电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位置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运动和位置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巩固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三)实践活动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一辆小车在桌面上移动,观察并记录它的位置变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运动和位置》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的能力,提升实践探究素养;2.通过分析物体运动与静止状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增强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4.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物体运动与静止状态的识别:学生能够区分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状态的变化。
举例: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风扇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解释判断依据。
(2)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探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举例:让学生观察一辆玩具车在桌面上移动的过程,描述其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
(3)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学生能够使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位置。
举例:在教室或校园内,让学生用方向(如东、南、西、北)和距离(如米、千米)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4)体验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的关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之间的联系。
举例:组织学生进行“找宝藏”游戏,通过给出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找到隐藏的物品,从而体验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的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1《运动和位置》教案
②地图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1、两人静止不动时,怎么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提示】
①以对方为中心画方向标,确定自己的方向。
②用卷尺测出两人之间的距离。
③描述例举:自己的位置是位于男同学的东北方向,1米处。
【提示】
先选定参照物。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它是静止的。
2、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提示】
①选择参照物;
②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
③估计物体与参照物的距离。
四、课堂练习:判断题
1、两个人静止时,可以用距离描述位置。
2、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
(1)在运动会上
【提示】
以观众为参照物,运动员是运动的;以运动员为参照物,观众是静止的。
(2)在公共汽车站
【提示】
以站台的人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汽车为参照物,站台的人是运动的的。
(3)在大草原上
【提示】
以老鹰为参照物,白云是运动的;以白云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的。
自己的位置是位于男同学的东北方认真听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能够借助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2练一练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下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课题
运动和位置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同时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运动和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
3.提前给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独立完成实验,并能够清晰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积木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小车、积木等)、学习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展示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4.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巩固对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理解。
5.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背后的原理,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6. 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概念。
7. 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并进行记录。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主动探索和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难点: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学具准备:准备一些小车或者玩具,让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例如,展示一辆车在道路上行驶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车的运动和位置。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用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例如,拿一个小车在桌子上移动,同时讲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小车或玩具,进行实际操作。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小车的运动和位置,并进行记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木板、滑轮等。
3.准备教学场地,确保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如跑步、骑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滑轮、小车等器材,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物体运动和位置有哪些关系?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场景,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并和家长交流感受。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主题:运动和地方目标:- 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教学内容:1. 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例如:人走、鸟飞、风吹树叶等。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人可以走、跑、跳,但不能像鸟一样飞。
2. 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研究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例如:走、跑、飞、转动等。
3. 位置和方向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探究-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引导他们总结出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3. 研究- 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教授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并让学生模仿、记忆。
4. 操练-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并请他们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
5. 巩固- 利用练题或小游戏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和方向概念的理解。
6.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扩展活动:1. 观察身边环境中更多的物体运动方式,并在课堂上分享。
2. 利用地图或模型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注意事项:- 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或实物,以便展示给学生观察和讨论。
-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 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资料:- 无。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自己处在参照物的哪个方向,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可以这样描述:我在校长室西南方向85米处,或我在体育馆南方80米处,或我在操场东南方向35米处等。活动意 图说明:1.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 化;2.告诉学生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环节三:研讨(指 向目标4)学生活动51.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2.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教师活动5拓展:标出汽车的位 置。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1.汽 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从图示上看,东方在右,应该是向右行驶。2.汽车因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用 尺子以车站为起点,找出1500米的位置。应该在100。米与2000米刻度线正中间的位置。活动意图说明:巩固学生 对方向和运动的认识。环节四: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6-、填空题1.像河 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上天……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的。2.要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要注意选择明显熟悉的 标明一和_o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
学习资源分组材料:方向盘1*12个、软尺1*12个随堂记录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1运动和位置》优秀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1《运动和位置》教案课题课题运动和位置运动和位置单元单元一单元一单元学科学科科学科学年级年级 三年级三年级学习学习目标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1.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2.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重点重点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难点难点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新课聚焦 展示滑雪的课件,提问:滑雪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静止的?师:他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师:他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的判断物体的位置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的判断物体的位置? ?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新的课题《运动和位置》,板书课题。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运动和位置是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的第1课,这节课主要介绍了运动和位置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根据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的要求,设计一节关于运动和位置的教学课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形成简单的运动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位置的概念2. 物体的运动规律3. 观察和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运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运动现象?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做出总结。
二、新授(10分钟)1. 展示一个小车的运动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运动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车子从哪里开始运动?车子运动的方向是什么?车子怎样变化了位置?3. 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出运动的概念,并简单解释。
三、探究(25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块纸和几个小物体。
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张地图,然后让小物体在地图上移动,观察并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学生讨论并整理出物体在地图上运动的规律,例如:物体向前走的时候,图像向前移动;物体转弯时,图像发生旋转等。
提醒学生将观察结果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巩固(10分钟)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察图和运动规律的总结,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2. 由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规律和位置变化的特点。
五、拓展(10分钟)1. 导入新的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物体会运动呢?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发生运动?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简单的力的概念,如重力、推力等。
六、实践(15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用力推物体,观察其运动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2023新课标版)
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它所对应的学科核心概念是“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在新课标里的学习内容要求是“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材聚焦部分直接阐明了本课的两个[重点]①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②怎样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为达成这两个学习重点,教材安排了以下五个探索活动:活动1,观察图片,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活动2,两人静止不动,借助方向盘和软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活动3,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活动4,是活动2和3的延伸,借助校园平面图,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活动5,根据已知的方向和距离来标出物体所在位置。
五个探索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学生认知水平和[科学思维]提升的过程。
通过进阶的活动体验和同伴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有初步的科学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首先要掌握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难度不在于判断,而在于表述判断的证据,因为他们缺少“参照物”这一物理概念的支撑。
但是,三年级的学生不要求掌握“参照物”一词。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会通过观察视频、图片和交流讨论认识到“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还要掌握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的方法,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习惯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词语来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当面对具体的生活情境时,他们会发现仅凭这些词语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在本课,他们将会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描述,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会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认识到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先选定校园中的参照物,再看自己处在参照物的哪个方向,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可以这样描述:我在校长室西南方向85米处,或我在体育馆南方80米处,或我在操场东南方向35米处等。
探讨1.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要想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周围的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出示图片,男同学以站台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没有动;女孩以其他运动的火车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动了。
探讨2.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先选定参照物,再明确自己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比如:建筑工地上甲、乙两人分别乘坐在两台升降机上,甲看见楼房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下降,则相对地面甲是下降的,乙是上升的。
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拓展:标出汽车的位置。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1.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
从图示上看,东方在右,应该是向右行驶。
学生观察
地图,作出
汇报。
学生在校
园中某一
地点,指名
学生对该
地点的位
置作出描
述。
学生相互
讨论并作
出汇报。
学生进一
步观察物
体运动的
描述自己的
位置时需要
选定某一位
置或事物,
然后再运用
方向和距离
描述位置。
2.汽车因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
用尺子以车站为起点,找出1500米的位置。
应该在1000米与2000米刻度线正中间的位置。
3.用圆点标注。
GPS全球定位系统
(1)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2)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3)航空航天应用:包括飞机导航、航空遥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人航天器防护探测等。
图片。
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研究机械运动时,判断物体
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
位置变化。
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认为它是运动
的;否则,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
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板书 1.运动和位置
一、赠送部分科学习题,用不到请删除
1.下列是胎生动物的是( )。
A. 蝴蝶
B. 猪
C. 金鱼
【答案】B
【解析】【解答】A、蝴蝶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B、猪是胎生动物,符合题意。
C、金鱼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卵生动物有:蝴蝶、蜻蜓、鸡、蟾蜍、青蛙等;胎生动物有:山羊、熊猫、猪、牛等。
2.花朵的花粉长在( )。
A. 雌蕊的柱头上
B. 雄蕊的花药里
C. 雌蕊的子房里
【答案】B
【解析】【解答】花朵的花粉长在雄蕊的花药里,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花粉是长在雄蕊中的花药中的,在繁殖的季节,花粉会传到雌蕊上的柱头上,经过花柱到子房中,完成受精,形成种子。
3.下面植物中利用流水传播种子的是()
A. 椰子
B. 蒲公英
C. 鬼针草
【答案】A
【解析】【解答】A.椰子依靠水力传播种子,符合题意;
B.蒲公英依靠风力传播种子,不符合题意;
C.鬼针草依靠动物的皮毛传播种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特点。
4.下列动物中,不属于卵生动物的是( )。
A. 蜜蜂
B. 鹅
C. 狗
【答案】C
【解析】【解答】狗是胎生动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蜜蜂、鸟是卵生动物,狗、羊是胎生动物。
5.可以孵出小鸡的是( )。
A. 刚买来的盒装鸡蛋
B. 煮熟的鸡蛋
C. 受精过的鸡蛋
【答案】C
【解析】【解答】受精过的鸡蛋才可以发育成鸡,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鸡蛋由蛋壳、蛋壳膜、蛋白、蛋黄、胚和气室等部分组成。
蛋白壳和蛋白都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蛋白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
蛋黄内储藏着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气室内储藏着空气,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
6.如图是蚕豆的相关图片。
(1)图1中的甲属于蚕豆的________。
(2)图2中,A,B,C合称为________。
(3)图2中,发育成根的是________,为发育提供营养的是________。
(两空均填“A”“B”或“C”)【答案】(1)果实
(2)胚
(3)B;A
【解析】【解答】1.图一中的甲属于蚕豆的果实;2.图2中,A,B,C合称为胚;3.图2中,发育成根的是B,为发育提供营养的是A。
【分析】种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其中,胚根会发育成根,子叶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胚芽会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
7.将图片与鸟类相应的繁殖活动用线连起来。
【答案】
【解析】【解答】鸟类繁殖要先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分析】本题考的是鸟的繁殖过程。
8.雄蕊和雌蕊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案】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上有许多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解析】【解答】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上有许多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分析】雄蕊可以分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里面含有很多花粉。
雌蕊可以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9.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蚕豆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答案】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提供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
种皮:对胚起到保护作用
【解析】【解答】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
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
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分析】本题考的是蚕豆种子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10.写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1)
(2)
【答案】(1)
(2)
【解析】【解答】小题(1):由上至下依次为:花药、花丝。
小题(2):由上至下依次为:柱头、花柱、子房。
【分析】雄蕊可以分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里面含有很多花粉。
雌蕊可以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