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导学案.doc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3课 内战爆发》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3课内战爆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3课内战爆发》主要讲述了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国共内战历史的深入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从国民党发动内战、共产党积极应对、战争进程和战争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近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国共两党的历史矛盾有所耳闻。
但内战爆发的详细过程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内战爆发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内战爆发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树立和平、发展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教学难点:内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内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内战爆发的紧迫感。
2.对比教学法:对比国共两党的历史矛盾,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内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4.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战役,让学生了解内战的具体过程和英勇事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课件:精美、生动的课件4.视频资料: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5.图片资料:内战时期的历史图片6.作业素材:相关的历史题目和文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内战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内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十七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标要求】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探索通过历史网《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学习目标】1、掌握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3、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事迹,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学习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学习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一、“两弹一星”.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
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合作探究】、原子弹杀伤力极强,中国为什么还要研制并拥有它?对此,你如何看待?2.本课提到的邓稼先、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他们具备哪些优秀品质?谈谈你如何看待。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23课⽂明的冲撞与交融导学案(附参考答案)第23课⽂明的冲撞与交融导学案时间:_____周星期____;_____⽉_____⽇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知能导航填⼀填,整体把握学习⽬标1.⼈类的交往有和两种⽅式。
区域⽂明之间的冲突,⽐较典型的是和。
2.希波战争是希腊和波斯从公元前492~449年进⾏的战争,希腊取得和战役的胜利,公元前4世纪亚历⼭⼤⼤帝东征开启了时代,与相结合,使得当时的飞跃发展。
3.阿拉伯数字原由发明。
13世纪的意⼤利威尼斯商⼈把在中国的见闻⼝述成为《》,也叫《》。
学法导读看⼀看,名师教你提⾼学习效率本课讲述了古代东西⽅⽂明之间的暴⼒冲撞与和平交流,以及由此产⽣的影响。
希波战争、亚历⼭⼤东征突出表现为古代区域⽂明之间的冲撞和交融;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说明了和平交往有利于世界⽂明和先进⽂化的传播与发展。
本课理论性较强,建议使⽤⽐较法、讨论法,从古代⽂明扩展中认识⽂明交往的⽅式、规律和意义。
要把握三个⽅⾯的内容:⼀是⼈类⽂明⾃产⽣以来,就形成了各具特⾊的区域⽂明;世界各个区域⽂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性造就了多元性,多元性要求有共容性。
⼆是⼈类⽂明发展的过程是各区域⽂明之间冲撞和交流的过程;暴⼒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明交往的两种⽅式;它们共同贯穿于⼈类历史发展的始终,相互交织建构了不同⽂明交往的乐章。
其中,和平交流是世界⽂明交往中永恒的主题。
三是⽂明交往的结果是⽂明的整合,其基本规律是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
通过⽂明的冲撞与交融,认识世界⽂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多元性和共容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化传统;树⽴学习异族⽂明的观念,逐步形成⾯向世界、⾯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感悟现代⽂明的整合,需要在世界多元⽂明之间进⾏平等和耐⼼的对话。
同步导练做⼀做,感悟历史学习的奥妙活动探究:感悟“⽂明的交往”背景材料:在历史的长河中,⼈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明,感悟这些⽂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化精华的开放⼼态。
第23 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导学案
第23 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一、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
2、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及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二、自学与交流:1、完成表格2.牛顿在科学巨著___________________中,阐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______________,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
3.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20多年时间写成的科学巨著《 》。
完整地确立了______________。
按照这一理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因斯坦的______________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成果。
5.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是 ;被称为“现代物理学的泰斗”的是 。
三、合作探究1、①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 ___________ ②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 ____________③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 ____________ 思考:这三句话体现了三位科学家什么样的精神?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右图回答问题:(1)这幅图是有关一个大科学家的故事,请问主人公是谁?人们对他的称谓?(2)他看到了什么现象?并且发现了什么?(3)这幅图展示的主题,对你有什么启示?3、(1)你知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谁吗?他是哪国人?(2)这幅漫画向我们暗示了这位科学家的什么观点?苹果为什么会掉在(3)19世纪末这种学说介绍到中国的思想家是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有什么影响?3、你认识这个人吗?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为了打败法西斯,曾经建议造原子弹,战后反对核军备竞赛,直到去世。
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你认为科技发明和社会进步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么办?四、巩固练习1、在一些武侠小说里,总有这样的情景描写:这人轻功了得,站在一支飞镖上迅速的向前进,久久不落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十三课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十三课导学案课题: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备课:蒋碧云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2)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日常生活的变化。
学习难点: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学习过程:一、课前小测:(温故知新)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制定了“”战略,确立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面向、面向。
建国后,在“”、“”方针的指导下,文艺领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新知探究(在书上相应地方画记并背记)(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时期的式样。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逐渐多样化。
2.改革开放以来,食品日益丰足,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主食消费的比例,肉食、和消费的比例逐渐增加。
3.在居住方面,居住面积比以前了,室内的和装饰大大改观。
交通通讯方面,电话、日益普及,坐飞机、买私车不再稀罕。
4.如今,人们日常消费开始进入追求的阶段。
人们的生活进一步得到充实。
参加各种文娱、健身活动的越来越多。
(二)就业制度的变化5.企业打破了“”,职工不再吃“大锅饭”,正在废除。
6.和劳动合同制逐步实现。
7.大学毕业统分制度已经取消,建立了,采用制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8.1998年,国务院颁布《》,在全国城镇建立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9.我国还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兴办了各种。
三、整合提升10、材料一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规定凭票供应粮食。
材料二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质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
材料三 1960年,粮票进入餐馆,到1962年上半年,北京……凭票证供应的商品达102种。
202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202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
学案
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
-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源
- 第二章农业文明的兴起
- 第三章文字的发明与传播
第二单元古代国家的兴起
- 第一章战国七雄
- 第二章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
- 第三章罗马帝国的兴亡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 第二章文化名人与文学艺术
- 第三章中国与中华文化的融合
第四单元世界古代科技与文化
- 第一章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第二章南亚古代印度文化的探究
- 第三章古代埃及文化的发展与衰落
第五单元中世纪的世界
- 第一章天下三分,唐宋元的兴衰
- 第二章欧洲中世纪的阶级与文化
- 第三章国家与阿拉伯文化的传播
第六单元现代时期的世界
- 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政治变革
- 第二章世界两次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三章法国大革命与现代西方政治思潮
本导学案主要是为了引导同学们在学习历史下册时,系统化和全面化地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历史事件探究,感悟历史,思考现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历史素养。
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版第23课教案范文
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版第23课教案范文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版第23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版第23课教案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冯云山在紫荆山区布革命活动。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太平军的胜利进军。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及意义。
太平军北伐和西征的概况。
北伐失败的原因。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进行评价,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师讲述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的经过,学生总结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北伐军征战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北伐军将士不畏强敌直至全部牺牲的惨烈悲壮,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的中国,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决定了太平天国在承担反封建任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这是过去的农民战争所没有的。
地位分析:本节课讲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了中国,中西之间的激烈碰撞,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这对太平天国运动从发动形式到整个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因其明确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把中国农民战争推到了峰。
重点分析: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过程是重点。
作为初中历史教学,对于高中学生必须分析的类似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并不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而像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同时可以描摹出鲜活的历史人物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
课型:新课李场镇初中“高效课堂”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及创作背景,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梵高的作品《向日葵》。
2.学习重点: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二、自主学习案1、自学教材(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做好勾划和批注)2、自学检测:(1).德国的__________是伟大的作曲家,也是一位_________革命的热情歌颂者。
第三交响曲《__________》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804年,为________写的,它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__________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______的成熟。
(2)._______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改造社会的良药。
面对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完成了____ _____ _____ ____和《复活》等不朽名作。
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________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3).近代绘画艺术不断革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荷兰的____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位。
《________》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法国南方灿烂的________赋予他创造灵感。
画面艳丽而又和谐、幽雅,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____________的无比热爱。
3.自学疑点:请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三、合作探究案探究一:1.贝多芬说:“I will take fate by the throat. It will not bend me completely to its will.”(1)这句话的中文大意是什么?(2)当时贝多芬遇到了怎样的厄运?(3)他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4)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5)这首交响曲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探究二:.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四.巩固训练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俄国作家是()A .列夫•托尔斯泰B .普希金C .果戈里 D. 泰戈尔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①《战争与和平》②《安娜•卡列尼娜》③《钦差大臣》④《戈拉》A ①③B ①②C ①④D ②③3.《向日葵》这副名画的作者是()A.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琪罗D.梵高4.“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八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全册).doc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设计人:韩科建学习目标:一、知识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二、方法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三、情感感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本课难点通过回忆革命史和当时国际形势分析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2、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的活动。
要素分解提问、回答)3、简答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4、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时间和意义?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小组问题老师的问题:1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2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说出碑文的三个时间的含义吗?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了什么?三、堂清练习,目标探究1.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A.毛泽东B.朱德C.周恩来D.刘少奇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共同纲领》 B.《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6.今年(201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A.3O周年 B.40周年C.62周年D,59周年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B.渡江战役C.西藏和平解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8、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理解?系统总结准备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政治协时间国际意义时间和意义商会议过程国内意义学后反思:。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教师版)
第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把握文章的观点。
2.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3.增强文化自信,积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并学会恰当运用。
【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名句,把握文章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学习过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摆明自己正确的观点。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篇(一)聆听式朗读(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米粟.非不多也(s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yù)失道者寡.助(guǎ)亲戚畔.之(pàn)(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翻译式朗读重点词句翻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委.而去之(放弃)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威慑)寡助之至.(极点)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23课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主要内容。
(重点)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难点)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2.故事背景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3.题解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关于“四书”、“五经”和“六艺”。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成“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八下23课《公输》导学案
《公输》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全文的意思,把握重点实虚词2.学习墨子的论辩艺术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作者是墨子,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共五十三篇,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本文体现了他的“非攻”的思想。
二、自由朗读全文,注音下列字注音。
(1)郢(yĭng)荆(jīng)诺(nuò)舆(yú)犀(xī)兕(sì)糜(mí)鳖(biē)鼋(yuán)鼍(tuó)雉(zhì)鲋(fù)梓(zǐ)楩(pián)牒(dié)圉(yù)诎(qū)(2)注意加点字在文中的读法。
公输盘(bān)不说(yuè)请说(shuō)之长木(zhàng)胡不见(xiàn)我于王臣之弟子禽滑(gŭ)厘三、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以牒为械.:()(2)起.于齐:()(3)公输盘不说.:()(4)请说.之:()(5)然.,胡.不已.乎:()()()(6)胡不见.我于王:()(7)文轩..:()..:()(9)短褐..:()(8)敝舆(10)公输盘诎.:()四、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
公输盘不说2。
子墨子九距之3。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4。
公输盘诎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
请献十金2。
舍其文轩3。
方五千里4。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5。
吾知所以距子矣6。
子墨子九距之六.解释下列一词多义:1.“之”(1)子墨子闻之()(2)宋何罪之有()(3)荆之地()(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2.“见”(1)见公输盘()(2)胡不见我于王()(3)子墨子见王()七.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八.根据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第23课时 《整式的加减》1导学案
第23课时《整式的加减》1导学案知识目标:1、整式的概念;2、整式的加减(整式的代数和)。
能力目标:整式的加减转化成几个单项式进行合并同类项知识点一:整式的概念整式的概念: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练习:根据整式的概念,指出下列不属于整式的是()A、xB、πC、x1D、π+ x知识点二:整式的加减(整式的代数和)1、由整式的概念可知:整式包括、,所以整式的加减就是指、它们相互之间的加减运算。
2、由于加减运算都可以看成代数和的形式,所以整式的加减也就是求整式的代数和。
整式加减题型一: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1、2 251xy xy-2、yx23-22xy-yx22+23xy+xy2-解:原式=yx22yx23-23xy+22xy-xy2-=22xyyx+-xy2-3、222244234baabba--++4、22amam-+-学习方法指导整数与分数构成有理数,请猜想:整式与构成代数式。
左边题目中不属于整式的式子就是你所猜到的。
第1题是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代数和,可一步得出结果。
注意2xy的系数为第2题中有4个单项式,但它们并非都是同类项,所以可用不同符号先标记出同类项,第一步:让互为同类项的单项式放在一起,一般要求系数为正的单项式放前面,系数为负的单项式放后面。
没有同类项的放在最后。
由划单横线一组同类项合并而得到由划双横线一组同类项合并而得到第三步:仔细检查,第二步之后结果,是否还有同类项,一般到此为止。
第二步:分别合并每一组同类项,没有同类项的照写。
整式加减题型二:化简下列各式 例:a 2()3b -2-a 3( )b -分析:如上面所画的线,发现a 2与a 3是同类项,b 3-与b -是同类项,但它们被括号所限置,不能自由移动,因此,需要先 。
复习去括号知识:1、括号前面是“+”或“-”时,根据如下方法去括号。
“+”是对括号内每一项的肯定, “-”是对括号内每一项的否定=+-+)3(y x ,=+--)3(y x ,2、括号前面是正数或负数时,根据分配律去括号。
《Lesson 23》 导学案
《Lesson 23》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如_____、_____、_____等。
2、能够熟练运用重点句型,如_____、_____等进行日常交流。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通过学习,提高对_____主题的认识和思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词汇:熟练掌握并能正确拼写和运用重点词汇。
(2)句型: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重点句型进行表达。
(3)语法:掌握_____语法点的构成和用法。
2、难点(1)长难句的理解和分析。
(2)对课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三、学习方法1、预习:在学习新课之前,预习课文,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2、听讲: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练习: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复习:课后及时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知识链接回顾之前学过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_____、_____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学习过程1、词汇学习(1)学习新单词,通过读音、拼写、词义等方面进行记忆。
(2)运用单词进行造句,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运用。
2、句型学习(1)学习重点句型的结构和用法。
(2)通过模仿例句、情景对话等方式练习句型。
3、课文学习(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仔细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细节。
(3)分析课文中的长难句,理解句子结构和含义。
4、语法学习(1)学习本节课涉及的语法知识,如_____的用法。
(2)通过语法练习巩固所学语法。
5、拓展学习(1)了解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2)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听力拓展训练。
六、课堂练习1、词汇练习:根据中文写出单词,或根据单词写出中文意思。
2、句型练习:完成句子填空、句型转换等练习。
3、阅读理解练习:阅读一篇相关短文,回答问题。
七、课后作业1、背诵重点单词和句型。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用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描述_____。
八、学习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3,24导学案word资料4页
太阳中心学校八年级历史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课题: 23文明的充足与交融主备教师: 陈梦时间: 2012-4-9. 班级: 姓名:【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基本史实。
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3.列举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共同探究】1.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有哪两种主要的类型?二者之间有何区别?2.为什么说暴力冲突也是文明交往的重要形式?【拓展练习】1.(2011·山东青岛)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说:“随着这一战,我们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门坎上面,在这个世界之内,希腊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诸国,奠定了立国的基础。
”文中“这一战”发生在公元前5 世纪后期,它是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在世界古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请你判断,“这一战”是()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罗马内战 D.十字军东征2.(2011·牡丹江中考)和平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主流。
下列不属于人类和平交往的是()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亚历山大东征D.马可·波罗来华3.(2011·乌鲁木齐)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
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B.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D.拜占廷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4.(2009·烟台中考)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的是()A.马其顿人B.阿拉伯人C.中国人D.法兰克人5.(2009·太原中考)反映古代中西文明交往的史实是()A.大化改新B.北魏孝文帝改革C.鉴真东渡D.马可波罗来华6.(2010·青岛)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多么不同,阿拉伯数字却不需要翻译,人们都能认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基本史实。
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3.列举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自主学习】请你阅读课文后,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共同探究】1.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有哪两种主要的类型?二者之间有何区别?
2.为什么说暴力冲突也是文明交往的重要形式?
【拓展练习】
2.(XXXX·牡丹江中考)和平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主流。
下列不属于人类和平交往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亚历山大东征 D.马可·波罗来华3.(XXXX·乌鲁木齐)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
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B.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 D.拜占廷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4.(XXXX·烟台中考)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的是()
A.马其顿人B.阿拉伯人C.中国人D.法兰克人5.(XXXX·太原中考)反映古代中西文明交往的史实是()
A.大化改新B.北魏孝文帝改革C.鉴真东渡D.马可波罗来华6.(XXXX·青岛)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多么不同,阿拉伯数字却不需要翻译,人们都能认得。
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首创,它的创造者是()
A.古代苏美尔人 B.古代印度人C.古代埃及人D.古代犹太人7.(XXXX·河池中考)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
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此书是()
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战争与和平》 D.《马可·波罗行纪》8.(XXXX·广西南宁)(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练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汉帝国”通过什么途径与欧亚大帝国连成一条“文明地带”?其开拓者是谁?(2分)
(3)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