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在人与自然关系:“十一五”把能耗与环保指标纳入考 核指标。 1988年,从建设部分离出来,国家环境保护局成 立,2008年大部制改革,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国土功能区域规划 。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上:建设和谐社会、医疗保障体 制改革、社会管理改革。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得税调整改革、财政转移支付 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 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 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 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业每年都 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一直到现 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 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 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 型乡镇。”(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38页)
3
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特点?
1.所有制形式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2.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 3.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 4.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 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稳定市场,改善人民 的生活,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 计划经济的僵化,它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口众多 的中国来说,无法解决人民的温饱,更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 活的追求
14
15
16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厦初步建立示意图
社会保障体系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政府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放 权 让 利 改 革
市场 经 济 体 制
价 格 体 系 改 革
民 营 企 业 的 发 展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新农村建设
18
第三个阶段:统筹与整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10月1 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 展和对外开放。
24
华盛顿逻辑和华盛顿陷阱
华盛顿逻辑:纯市场目标的改革——政治控制的计划 经济体制——启动政治改革——解除政治控制——形成市场 条件——移栽纯市场制度 华盛顿陷阱:启动政治改革 ——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 —对百年历史选择的否定——引发民族纠纷和社会动乱—— 对执政党权威和能力的否定——引发重组政党和重组政府 — —突破改革的边界——陷入政治秩序与经济秩序的重建中 — —百年积累形成的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被颠覆性 的摧毁——经济衰退、社会动乱。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 作用
7
行政手 段配置 行政手段在资源 配置中起基础性 调节作用
特点
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
优势: 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 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发性和滞后性。
5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 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为了 提高和解放生产力。
6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资源配 置方式
10
经济改革的三个战略与选择
选择最需要改革、改革成本最低、改革收益最大的农村, 启动了中国的对内搞活的改革的历程。 选择具有地缘优势、计划体制障碍最小、实验成本最低 的深圳,启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改革历程。 选择阻力最小、风险最低的双轨制改革,实现了体制内 与体制外资源的最优配置,启动渐渐改革市场化进程。 启动改革的成功,形成了巨大示范、激励、激活效应, 由此顺利地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
27
3、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奠定 了中国改革的下限
一是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中国的改革建立起了一道
下限锁定政治和经济安全防线。 二是在80年代成功的农村改革为市场经济前期发育提供 了酵母。 三是农村改革的显示出的制度创新效应,给中国市场取 向的改革形成极大激励动力。
2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 的伟大创举”——邓小平
29
4、在界定边界、廓清改革空间的前提下, 形成了稳定两端,中间搞活的鸟笼结构
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启动中国改革过程中,中 国选择的从高端意识形态调整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确 立,到底端中国农业改,是中国改革最具有创举的两大 改革。正是两个系统的改革,不仅成功启动了中国的改 革,而且也成为将中国改革导入成功之路的奠基工程。 这两项改革成为中国嫁接模式结构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 作用。
31
中国市场模式:嫁接再生市场模式
自组织运行机制:在没有中心控制下 的,在自发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多次博 弈中整合出组织的目标。 他组织运行机制:以形成权力垄断集 团为中心设计出共同遵循的社会规则和目 标。整个组织通过自上而下的力量形成的 强制力。使组织在确定性指令和范围内活 动。 自组织功能:有利资源与财富集聚、 学习传承、应急管理、长远宏观问题解决 他组织功能:有利于资源与财富创造、 创新与冒险、短期与微观问题解决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 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 行 ⑶积极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 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 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⑴建立: ⑷消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 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 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 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6
2、中国改革上限是对中国 改革资源保护的安全线
制度的资源: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百年历史的选择, 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社会成本获得的。 民族资源:民族统一和独立: 组织资源:政府组织的双重功能:管理经济的功能和维护 民族统一和保障社会稳定安全的政治功能。 经济资源:计划经济双重功能:原国民财富的保存与增长 的载体,也是改革的对象。
25
四个坚持与邓小平逻辑
工作重心转移——意识形态调整——替代政 治体制重建——避免陷入宪政改革陷阱——启动 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渐渐改革轨道。 四个坚持——对百年历史选择的肯定——对 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肯定——对执行党政府权威和 能力的肯定——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肯定——才能 对计划时期积累的社会资源进行利用——为经济 改革提供稳定政治环境、提供物质资源。
2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模式演化
鸟笼改革模式 嫁接市场模式 导入增长模式
启动与激活
1978——1992
奠基与建构
1993——2002
整合与创新
2003—2010
中国改革模式:鸟笼 结构改革模式
两端 锁定、 中间 搞活 的鸟 类改 革模 式
上端改革:意识形态调整
对内搞活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对外开发
城市与国有企业改革
下端改革:农村承包制
23
1、界定改革不能突破上限 保证改革既定目标的实施
中国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探索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中国 改革方向的重大政治方针,从经济学角度看,也是对中国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能利用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资源的最 大可能性边界的界定。
32
组织理 论:自 组织与 他组织
市场分类:原生市场与再生市场
原生市场经济成长的制度是容许社会个体 的创造性自由地发挥,容许在不断地试错中进行 选择,自下而上民间的自主选择力量大于自上而 下的政府控制力的制度体系,而鼓励原创和冒险 的是原生市场制度形成的文化环境。
解决:
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8
中国经济改革三个阶段示意图
启动与激活
奠基与建构
整合与创新
1978——1992
1993——2002
2003—2010
9
第一阶段:启动与激活
启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的
方向和路线。实现从政治中心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 激活:以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 决定》为起始标志的,启动家庭联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 定位: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深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 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的机制。
30
从1984年到19 88年,经过农村改 革、政府放权让利的 改革、价格改革、全 面激活了被计划经济 体制抑制的经济增长 活力,市场调节的作 用开始启动,中国经 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 展的飞跃时期,
国民生产总值从7171亿元增 加到14928亿元;增加了2倍, 国家财政收入从1642.86亿元 增加到2357.24亿元;增加 1.4 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从3376.4亿元增加到7440亿 元,增加了2.3倍。外贸进出 口总额从535.5亿美元增加到 1027.9亿美元;增加2倍。实 际利用外资从27.05亿美元增 加到102.26亿美元,增加3.7 倍。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 200% 。
1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1989年至2001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仍达 到9.3%,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是 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 量已由第八位跃居世界第六位。
外贸出口1989年525亿美元,2001年达到2662亿 美元,1979—2001年平均增长15.4%,在世界上的 排位,1978年列世界第27位,1989年列世界第11 位,2001年列世界第6位。
11
第二阶段改革:奠基与建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中国改革走向不归之路。
奠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
12
市场体制建构的五项改革
─市场经济细胞再造:建立以公司制为主 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调节机制形成:目前95%以上的 商品资源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 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 求的已达99%。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劳动、 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 制度
4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 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 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 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 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 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 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 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 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第一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一、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二、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 四、中国经济改革模式
1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改革内容: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③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
引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的六个统筹与整合
在空间结构上: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准,进入全方位、 立体式开发时代。围绕以人民币汇率改革、贸易摩擦、 资本市场开放等问题调节国内外关系。 在区域结构上: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与 中部崛起战略,解决区域增长协调问题。 在城与乡关系上:城市化战略实施与新农村建设同 步进行,解决城乡统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