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方案A)_七年级语文教案.doc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十则》的作者、内容和影响。

2.学习并掌握《论语十则》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3.通过阅读和理解《论语十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4.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和核心思想。

2.掌握《论语十则》中的关键语句和意义。

3.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理性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论语十则》中的深层思想。

2.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理解作者的意图。

四、教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或黑板、彩色粉笔。

2.《论语十则》的文本材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1.通过放映一段与《论语十则》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论语》有了解吗?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Step 2:学习《论语十则》(10分钟)1.介绍《论语十则》的作者孔子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分发《论语十则》文本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就文本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解读和思考。

Step 3:分析《论语十则》(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论语十则》中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念。

2.提问:你认为《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对你影响最大?请简单解释原因。

Step 4:思辨与扩展(15分钟)1.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扩展思考:孔子的思想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为什么?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就孔子的思想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和思考。

Step 5:展示与总结(10分钟)1.请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进行朗读,并解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结合全班讨论的结果,总结《论语十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2.提问: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论语十则》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2.背诵全文。

B类3.默写全文。

C类[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第一则:学而篇·序言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理解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1. 揭示《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 解析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
1. 理解“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2. 清楚地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1.课文导读法
2. 互动式讨论
教学流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论语》的探究。

1.你们有听说过《论语》吗?
2. 你们知道《论语》的来源和意义吗?
3.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第二步:学习课文
请学生们进一步阅读《论语·学而篇·序言》,理解、默记关键句子。

第三步:领悟内涵
请学生分组互动,讨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1. “学而时习之”的含义是什么?
2.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第四步:复习总结
1.对《论语》的背景与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 理解了“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3. 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一」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论语》教案2一.复习:背诵前两则以及课下实词。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四,五则1.朗读,翻译这三则,教师在黑板上归纳重要实词。

2.老师:何为“温故”,何为“知新”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新知识的呢?3.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练习。

4.老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动脑思考,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迁移的能力。

提问:那为什么说温故知新之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那么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思考的重要性)提问: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们来看下一则5. 老师:“学而不思”在学习生活中指什么样的人,“思而不学”指的又是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举例子学生:前一种是书呆子,不会动脑思考;后一种是梦想家,没有行动。

学生:一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一种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学生。

6.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平时学习时有没有这两种状况呢?你觉得这两种情况哪种更有害呢?(后一种更有害)为什么“思而不学”更有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就会一事无成。

学生:如果只想不做,总是异想天开,就会一无所得。

7. 老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呢?这两则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做到了这两点。

8. 朗读背诵三,四则。

9. 齐读第五则,考虑一下,这一则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不懂的问题。

10. 学生: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

学生: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我们平常人就不用装懂了。

11. 老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做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谦虚,虚心,谦逊)一个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 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并理解其含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论语》的教材及其他相关教辅资料;2. 复制好《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2. 引导学生谈谈对《论语》的了解,并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

二、学习《论语》十则(30分钟)1. 教师出示《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其中的篇章;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进行解读,并向整个班级分享;3.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分享内容,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

三、思考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每则经典语录对自己的启示和意义;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写出一段与之相关的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并展示给全班。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点评;2.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论语》剩余的篇章;2. 写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并能够进行思考和拓展。

同时,通过写作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论语》的深入思考。

但是,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了十则经典语录进行学习,可能会有其他经典语录被忽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那么的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论语》十那么的教案设计1、熟读、背诵。

进行古文言的积累。

2、理解内容。

包括句义,关键词和对内容的概括。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诵《论语》的语言比拟难懂,政论性比拟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根据要求,对格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之一。

所以,首先朗读放在第一位,要采用一切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

然后借助课下注解和老师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师重在点拨,由学生谈自己对之的理解。

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关于学习方法、道德修养、为人等一些有益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很精辟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十那么》。

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1、课前小资料:孔子及《论语》——见课下注解,老师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三、学习及探讨(1——5那么)2、听学生朗读,点学生纠正其错误。

3、老师采用关键词填空法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特别在停顿上做强调。

4、师生共同探讨每一那么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发表看法。

试着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

对一些字词进行落实。

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

1)体会一下,你有“说”、“乐”、这种感受吗?你能不能做到“不愠”?2)为人办事忠诚、对朋友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这三个标准适合你吗?3)温故能知新吗?有无体会?熟能生巧有无体会?4)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或有其他关系?打个比方?5)这那么格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四、背诵稳固一、复习检查上节学习内容1、背诵(1——5)2、理解:3、分别谈谈这五那么格言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4、谈谈你对这几那么格言的认识。

每那么只用两句话。

5、二、学习及探讨(6——10那么)1、朗读指导。

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2、分组讨论,疏通文意,提出疑问。

3、第六那么的核心是:长处——学,短处——省4、第七那么的重点是:向一切人学习,学长处,鉴短处5、看书说一说:“士”是什么人?“仁”指什么?“任重道远”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6、第九那么中,松柏在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一样,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不一样?这表达了他的什么品质?7、第十那么,动手:查词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动口:说一说“恕”是什么意思动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对不对?三、讨论归纳:1、大家议一议:把十那么归一下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要注意,有的两者都有)2、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语,在书上打记号3、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论语十则初中教案

论语十则初中教案

论语十则初中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则》。

2. 理解并积累《论语十则》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3. 深入理解《论语十则》中的儒家思想,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运用。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论语十则》。

2. 理解《论语十则》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论语十则》中的儒家思想。

2. 将《论语十则》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论语十则》文本。

2. 《论语》相关背景资料。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

2.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十则》。

2. 学生标记出《论语十则》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三、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释《论语十则》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对《论语十则》进行逐条讲解,解释其中的儒家思想。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如何运用《论语十则》中的思想。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

2. 各组展示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论语十则》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强调《论语十则》对个人修养和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论语十则》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深入理解儒家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将《论语十则》中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生素养。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语文-《论语》十则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论语》十则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论语》十则_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10 《论语》十则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利地朗诵、背诵课文。

③累积成语、格言、警语,能比较反思自己。

二、教课要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① 收集资料:认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略;认识《论语》的主要内容;收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掌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诵、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课方案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积厚流光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灿烂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可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便在今日,其精髓部分依旧为人们所效法。

下边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学习《〈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期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流传,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以致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假如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含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能够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品涵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朗读感知①范读:教师朗诵示范。

学生领会语气、语调、停留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21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朗诵、翻译文言课文。

2.理解累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经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教案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教案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教案【导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本教案以《论语》为基础,选取了其中的十则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儒家文化和思想,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2.理解《论语》中的几则主要观点;3.分析思考《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4.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论语》中的观点,分析其背后的道德观念;2.了解《论语》对人生哲学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与预习(10分钟)1.教师通过谈论学生对《论语》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3.让学生阅读《论语》的前五章进行预习,了解基本观点和内容。

二、主体活动(30分钟)1.教师讲述《论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并解释其中的观点。

2.学生小组讨论: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以及如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3.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深入思考和互动交流。

4.教师展示一些精彩回答,并进行点评。

三、主体活动(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第四则:“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生就这句话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如何看待忠诚和信任?以及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3.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思考,互相交流,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

4.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

四、主体活动(30分钟)1.教师讲解《论语》第七则:“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学生根据这句话展开讨论:如何理解孝、弟、诚实、爱众、亲仁等观念?3.学生就讨论结果撰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体现在生活中的实践。

4.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归纳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

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

④是知(zhì)也:通“智”,聪明。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⑦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⑧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⑨殆(dài):有害。

⑩弘(hóng)毅:强毅。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

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则。

2. 理解《论语》十则的含义,领会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3. 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格言激励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论语》十则。

2. 理解《论语》十则的内涵,学会运用其中的智慧。

教学难点:1. 理解《论语》十则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格言激励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教学准备:1. 《论语》十则文本。

2. 《论语》译文。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儒家经典之一。

2. 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十则,理解文本内容。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难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讲解与讨论(20分钟)1. 教师对《论语》十则进行讲解,解释难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则的内涵,领会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论语》十则的理解和感悟。

四、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论语》十则中的格言激励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应用实例和心得体会。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论语》十则的主要内容和智慧。

2. 学生反思自己从《论语》十则中学到了什么,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则。

2. 学生能够理解《论语》十则的含义,领会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3. 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格言激励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则的内涵,学会运用其中的智慧激励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十则,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深意。

2.能够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第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学目标1.掌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

2.理解爱财不是贪心的表现,而是正确的态度。

3.学会正确的获取财富的方法。

教学内容1.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讨论,谈谈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看法。

2.教师向学生讲述此句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道理进行思考。

3.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讨论各自心目中的正确获取财富的方法。

4.学生汇报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并进行总结。

第二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学目标1.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1.教师向学生讲述此句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学习方法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3.学生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并得到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反馈。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点评,并提供更加优秀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第三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教学目标1.理解“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表达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礼仪意识。

3.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

教学内容1.教师向学生讲述此句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道理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不守礼仪的情况。

3.学生总结如何处理这些情况,并给出建议。

4.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演练如何在不招惹他人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第四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3.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教学内容1.教师向学生讲述此句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道理进行思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熟悉《论语》中的十则内容,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道理。

2.掌握《论语》中的关键词、语法结构和句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论语》中十则内容,把握其精华。

•难点:深刻领会十则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

•导入问题:你知道《论语》吗?这本书是成书于什么时候?作者是谁?2. 学习环节第一则•教育目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道德标准。

•学习重点:理解其何以引申出“人之初性本善”的名言。

•学习难点:掌握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

第二则•教育目的:鼓励学生尊重和表扬他人。

•学习重点:掌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理解孔子对“利”的贬义。

•学习难点:领会孔子对于利益的深层次理解。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态度。

•学习重点:领会“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名言。

•学习难点:理解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和自知之明。

第四则•教育目的:加深对孔子“正心诚意”的理解。

•学习重点: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进行阐述。

第五则•教育目的:引导学生关注教育的价值和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教愚者,无余事;且尽之矣!”这句话。

•学习难点:掌握“教愚者”的深层含义。

第六则•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中庸之道。

•学习重点:领会“君子中庸而不兼,小人兼而不中庸”的道理。

•学习难点:围绕“中庸”的内涵进行探讨。

第七则•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谦虚态度。

•学习重点:理解“君子不器”的真谛。

•学习难点:联想“言之不预,跃于东海”的内涵。

第八则•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习重点:深入探讨“虚则能纳,容则能容”这句话。

•学习难点:探究孔子的思想和良心内心状态。

•教育目的:引导学生发掘人生真谛。

•学习重点:理解“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

最新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doc

最新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doc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4.教学第一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七年级的课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七年级的课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七年级课文《论语》十则授课方案《论语》十则授课方案一、学目标和授课方案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要点,理解不用求深,能启示学生研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全篇课文除掉“××曰”等字眼,可是二百字,完好有可能在40—50 分钟之内成诵。

要保证学生的朗诵时间,并以灵便、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课文内容自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讲话的形式,个其他可让学生自由讲话。

要提议学生在屡次朗诵中作独立思虑,联系自己的本质,以加深领悟;二、分章说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 yuè )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 yùn) ,不亦君子乎 ?”[解说]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能够解作“按必然的时间”或“实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复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周边。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今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 ( 越来越多 ) ,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觉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涵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 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理解,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 ( 不用担忧别人不认识自己 ) ”这句话,也能够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由于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必然要译,也能够译作“尊贵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 ( 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解说]《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由于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方案A)_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理解课文内容①理解重点词语a.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

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

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巳诲女知之乎!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检查作业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归纳成语、格言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体验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

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论语》十则(方案B)_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作业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导入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

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拓展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