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散染料染色教学设计

1-5分散染料染色教学设计
1-5分散染料染色教学设计

§1-5 分散染料染色

2

、1、认识分散染料涤纶织物染色方法。

2、掌握高温高压法染色工艺。

3、初步掌握高温高压法染色工艺条件分析。

重点:工艺及分析

难点:同上

讲授

§1-5 分散染料染色

一、高温高压法染色(三)工艺(一)原理1、流程(二)工艺条件分析2、处方及条件

1、T

2、PH (四)设备

3、t

4、浴比

5、助剂(五)特点

P114第17、18、19题

第一课时

【引入】

1、分散染料溶解性:弱极性基团eg:-OH

微量溶解但溶解度低加分散剂增溶作用

2、上染涤纶原理

(1)过程

染料聚集体染料颗粒染料单分子

纤维内染料

(2)染-纤结合力

①范德华力:染、纤大分子间作用力

②氢键

③偶极引力

【新课】§1-5分散染料染色

方法:高温高压法

载体法

热溶法

一、高温高压染色法

(一)原理

温度↑纤维增塑作用↑

纤维无定形区分子链段运动↑容纳染料分子空隙↑

染料分子功能↑

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

温度↓(﹤涤纶Tg)染料分子被凝结在纤维固体内

获得很高染色牢度

分析:染料舍染液上染纤维原因染纤间存在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二)工艺条件分析

1、T

高温型130℃

中温型120-130℃

低温型120-125℃

2、PH 5-6

过高:染料分解,色光变暗,降低上染百分率(涤纶水解)

过低:影响染料染色后色光、上染百分率(染料水解,织物损伤)

3、时间

由染料扩散性能、染色浓度决定

浅色〈0.4% 15min

中色0.4-2% 15-30min

深色〉2% 30-40min

深浓色﹥8% 45min

4、浴比

1:6-12

浅色:浴比大

深色:浴比小

5、助剂

浅中色:需加入助剂

深色或深浓色:可不加或少加

①分散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eg :分散剂N 、木质素磺酸钠

②高温匀染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混合

eg :胰加漂T、拉开粉BX、拉开粉209、分散剂N

常用:平平加0-分散、匀染,但用量不能过多,降低上染百分率。(三)工艺

1、流程

染色→后处理

2、处方及条件

分散染料X%

醋酸0.3-0.6ML/L

匀染剂0-1g/L

T/t 130℃/15-45 min

PH 5-6

3、操作

进布→进料→升温→保温→降温→后处理→(水洗)→出布→脱水4、后处理

(1)目的:去除浮色,其余残留物

(2)方法:浅色-净洗剂0.5g/L 60-70℃/10min 冷水洗净

还原清洗-纯碱2 g/L 保险粉1 g/L 净洗剂0.3 g/L

80℃/20min再热水洗、冷水洗→脱水:离心脱水机、轧水机、真空吸水设备含水率降低至15-20%

→烘干→后整理

(四)设备

高温高压染纱机

高温高压筒子纱染色机

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

高温高压喷射染色机

高温高压经轴染色机

高温高压卷染机

(五)特点

第二课时

二、载体法染色

定义:借助“载体”

载体:加速上染速率100℃一下

(一)用途

1、降低染温

2、常规染色

3、提高匀染度

4、剥色

(二)常见

1、邻苯基苯酚

2、水杨酸甲酯(冬青油)

3、甲基萘

(三)作用原理

对纤维亲和力→纤维分子间引力减弱 Tg↓

进入纤维,分子间距↑增塑作用→染料分子易进入纤维内部

对染料溶解作用→纤维表面染料单分子浓度↑

→纤维内外染料浓度差↑→染料向内扩散↑

(四)染色工艺

1、处方及条件

染料 X%

醋酸 0、3—0、6ML/L

载体 2-4g/ L

T 100

t 30-100min

PH 5-6℃

2、操作:基本同高温高压法

3、后处理:还原清洗

三、热熔染色法

(一)原理

浸轧→分散染料吸附于(棉纤维上、涤纶纤维表面、织物空隙)→染料颗粒解聚或升华成染料单分子→从棉纤维上转移到涤纶,向纤维内扩散

→T↓(T〈Tg)→固着

小结:棉纤维吸收大部分分散染料提供给涤纶纤维涤棉混纺→浓艳色泽

纯涤纶织物→不能染深色

(二)工艺讨论

1、浸轧染液

(1)组成:染料:升华牢度高

防泳移剂:防不匀而泳移

要求:粘度、耐热高、、、

润湿剂:不加或少加,影响色泽,得色(2) PH:5-6(醋酸或磷酸二氢氨)

过高:色淡而萎暗

过低:得色浅淡

(3)方式:一浸一轧或二浸二轧

(4)温度:室温过高:凝聚

(5)轧余率:65%左右

2、烘干

方式:无接触式热风或红外线烘燥 100-105℃作用:防泳移

3、热熔

升华温度高的高温型:200-220℃

升华温度中等的中温型:190-205℃

升华温度差的低温型:180-195℃

T:一般在180-220℃

t:1-2MIN

4、后处理

还原清洗、皂煮、水洗

作用:去除纤维表面浮色

(三)设备和工艺

设备:热熔染色联合机分散染料热熔染色机组

套染棉及后处理机组

工艺:流程:浸轧→预烘→热熔→套染棉

处方:分散染料 Xg/L

防泳移剂 0-20 g/L

渗透剂 1-2 g/L

条件:二浸二轧

烘干 100-105℃

热熔 180-220℃

(四)特点

连续化生产,效率高,大批量生产,利用率低,深浓色,对染料要求高,张力大,色泽鲜艳度,手感略差,染涤棉混纺织物主要方法。

【小结】

【作业布置】

第七章 分散染料染色

233 n 第七章分散染料染色 7-1 引言 分散染料是… 一分散染料的发展 分散染料的发展是随着纤维发展而发展的。 分散染料的产生与发展是始于醋酯纤维的应用: 1 醋酯纤维用染料:分子结构小,水溶性小的染料; 2 聚酯纤维染色用染料; 3 新型差别化纤维,仿真丝产品,超细纤维染色用染料; 4 碱性浴染色的分散染料。 二分散染料的结构特点 1 结构特点 2 按应用性能分类 三分散染料发展趋向 1 多能化-染料能够同时上染涤纶及其混纺纤维 2 大分子化-适用于高温高压或热熔法染色、牢度高 3 杂环化-染料发色鲜艳且染色性能良好 7-2 分散染料的结构和性能 一化学结构和颜色的关系 以单偶氮结构染料为例: R1为吸电子基,R2、R3为H或吸电子基; R4、R5为H或供电子基; R6、R 7 为H或烷基及烷基的进一步取代基。 偶氮基的左侧为含吸电子基的重氮组分,右侧为含供电基的偶合组分。 1 重氮组分吸电子基吸电子性效应愈强,偶合组分供电子基供电子性愈强,深色效应愈明显。 2 改变偶合组分氨基上取代基引起深色效应。 3 取代基的空间位阻效应… 二 化学结构和日晒牢度的关系 染料的光褪色不但和染料的化学结构有关,也和染料的聚集态、所染纤维材料的性质以及大气条件等因素有关。 1 光褪色机理 这是一个亲电加成反应,-N=N-邻位上的电子云密度↑,利于反应,而导致日晒牢度下降。 2 染料结构与日晒牢度关系 R6 R7 R 5 3

①对偶氮结构染料,引入吸电子基,日晒牢度↑; ② ③蒽醌结构日晒牢度普遍较偶合氮类好,蒽醌1位上氨基碱性越小,日晒牢度相对较高; ④同样染料对不同纤维染色,日晒牢度可能不同。 三化学结构和升华牢度的关系 升华牢度:… 1 对于偶氮结构染料,极性基团对升华牢度影响较分子量影响大。极性越强,分子量越大,升华牢度越好;重氮组分,偶合组分上引入极性基团均使所升华牢度提高。 2 对于蒽醌结构而言,分子量影响大于极性基团影响,一般随分子量增大,极性基团增多,升华牢度提高。 3 过多的极性基团引入,将导致染料对聚酯纤维亲和力下降,影响上染率。 4 升华牢度好,扩散、匀染性较差。 7-3 分散染料染色性能和染色原理 一分散染料溶液特性和染色性能:分散染料溶液中含有:染料原分子、不同晶体染料、染料颗粒、少量离子态染料,处于动态平衡。(一)分散染料分散性 1 分散剂的分散机理 ①染料晶面吸附分散剂,使晶面带负电而形成双电层; ②分散剂亲水基与水结合形成水合层,提高稳定性; 2 影响分散性的因素 ①分散剂与扩散剂… ②温度-T升高导致分散剂(尤其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稳定性下降 ③钙/镁离子、中性电解质及阳离子物质会使染料的分散稳定性降低 ④染液中的染料浓度过高,染液循环速度快,升温速率快,也会使分散液的稳定性降低。 (二)分散染料溶解性 分散染料分子中弱极性基团含量较高,赋予染料一定的溶解性;溶解度过大,会影响上染率。 影响分散染料溶解度因素: ①分散剂(关键) ②T升高,分散稳定性下降,但溶解度升高 ③染料细度染料晶体颗粒小,溶解度大。 ④晶体结构晶型转变…;晶体增长和晶体析出现象使染料难于向纤维内部扩散,染料的上染速率降低,易产生染色不匀(色斑)等疵点;结晶增长,溶解度下降。 ⑤染料的分子量与极性

活性染料染色操作注意事项

活性染料染色操作注意事项 1、为什么化料时要求先用少量冷水调浆,化料温度不能过高? (1)先用少量的冷水调浆目的是使染料容易充分湿透,如果直接把染料倒入水中即染料外层形成胶状,把染料颗粒包起来,使染料颗粒内部难湿透难以化开,所以应先用少量冷水调浆,再用热水来化开。 (2)化料的温度过高,就会引起染料的水解,降低染料固色率。 2、加料时为什么要缓慢均匀? 这主要是防止染料上染太快,如果一次性快速加入染料,便上染速率过快,会使纤维外层深,里面浅容易造成色花或条花。 3、加完染料后为什么要上染一定时间(如:10min)后方开始加盐? 盐是促染剂,当染料上染到达到一定程度时,已经达到饱和难以继续上染加盐是为了打破这种平衡,但加盐促染前还要10—15min左右的时间进行,染料才能充分渗透均匀,否则易引起条花,色花。 4、为什么加盐要分次加? 分次加盐的目的是为了均匀促染,以免促染太快,造成色花。 5、加盐后为什么要进行一定时间(如20分钟)才能固色。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A、是让盐在缸内溶解均匀,充分促染B、是让促染进入上染饱和达到平衡后,再加碱固色以达到最高上染量。 6、加碱为什么成为“固色”? 活性染料加盐只有促染作用,但加碱会激发活性染料的活性,使染料与纤维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化学反应)从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所以称“固色”也由于这一种固色发生化学反应,达到较高的牢度。一旦固色色花印难以均匀。 7、加碱为什么要分次加入? 分次加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固色均匀,防止色花。 如果一次性加入易造成局部残液过高浓度与纤维反应加快,会容易引起色花。 8、加料时为什么必须先关汽? a.加料前先关汽目的是为了减少条差防止色花。 b.控缸升温时两边温度超过3℃染色有影响,超过5℃出现条花,超过10℃停 机进行维修。 c.有人测试过,拉缸是汽后立转10—15分钟缸内前后左右温度基本均匀,并等于表温,所以加料,不管氯煮时加入H202还是染色时家染料盐、纯碱,都应先关汽才加料。 9、加碱后为什么确保工艺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应从加完碱后,并升温到工艺保温温度时才开始计算保温时间,只有按工艺保温时间剪板,质量才有保证,因为保温时间制定是根据一定用量染料需要多少时间进行反应确定的化验室也是这个时间打样的。 10、几种不按工艺规定剪板造成质量不稳定情况。 u时间未到“对”色剪板。 由于打板问题计料称料问题,布重浴比等问题都会造成色偏差,时间未到已经“对”色这种不正常性情况应报告班长或工艺员,不管怎样,缩短工艺,保温时间,染料反应未充分,颜色上染不变,上不均匀,没有丰满感,牢度也成问题。 u提早剪板,补料不准确。

考题- 染色基本知识

第一章染色基本知识 1. 什么叫染色?它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 2. 物体为什么会有颜色?物体具有颜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 什么叫染色牢度?常见的染色牢度有哪些? 4. 什么叫浸染?什么叫轧染?各适用于何种织物的染色? 第二章染色基本理论 TOP 1. 亲和力和直接性有何不同? 2. 酸性染料染羊毛或聚酰胺纤维有无饱和值?用什么法其求出它? 3. 何谓平衡吸附等温线?它分为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方程式如何? 4. 什么叫上染?上染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它和染色过程是否相同? 5. 什么叫上染百分率?平衡上染百分率?它们在上染速率曲线上各有何特征? 6. 染料在纤维中的扩散与染色效果有什么关系?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染料的扩散活 化能大小对扩散有什么影响? 7. 试从染料的扩散速率、扩散活化能以及平衡吸附等方面说明温度对上染的影响。 8. 什么扩散边界层?染色时染液的流动对其有何影响? 9. 染料在水溶液中有几种存在形式?染色时染料是以何种形式上染色? 10. 浓度、温度及中性电解质对染料在溶液中的聚集有何影响? 11. 在一般上染过程中,△H0和△S0为何是负值?根据△H0、△S0和T的关系式,讨论染色温 度T对平衡上染百分率的影响? 12. 试说明某些酸性染料上染蛋白质纤维时,△S0为正值,即整个染色体系混乱度增加的原 因。 13. 什么叫稳态扩散、非稳态扩散?写出对应的Fick扩散方程式及其物理意义。 14. 什么叫无限染浴、有限染浴?它们在染色过程中各有何特点? 15. 什么叫半染时间?在不同的染色条件下,其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 16. 何谓孔道扩散模型和自由体积扩散模型?根据其基本理论简述纤维微结构的差异对染料扩 散速率的影响。 17. 什么叫初染率、移染性?染料的标准亲和力及染料的扩散性能对其有何影响? 18. 为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一般可通过哪些工艺条件来控制染料的上染速率。 19. 什么叫泳移、半匀染时间? 第三章直接染料的染色 TOP 1. 直接染料染色时加入中性电解质的作用是什么?说明其作用原理。 2. 直接染料分为哪几个类型?各类有何特点?分别用什么方法来控制上染过程以纠正染色不 匀的现象。 3. 直接染料为何须进行后处理,常用的固色剂及其固色原理如何?

染色基础知识

常用涤纶打样设备有高温高压打样机、甘油打样机和红外线打样机。三种设备各有特点。 1.1 高温高压打样机 此类打样机最高工作温度130℃,可以调整升温速度,由两只电热管作为热源。最多可放12支染杯,由连杆装置带动挂有小样的挂钩上下移动完成打样过程。染杯的最大容量为300ml,织物的重量决定了浴比的大小。打样时染液的加入量由染色配方决定,最后用水加至整个染杯的三分之二高度,即200ml左右。液面高度过高,浴比与生产实际浴比相差过大,会影响颜色的准确性。液面过低,小样随挂钩上升时可能不被液面全部浸没,造成小样色花。 常用的染杯有玻璃染杯和不锈钢染杯两种。新染杯在使用前要检验其直径的大小。直径偏大容易造成染色结束后的卡杯现象。取杯时若用力过猛,玻璃染杯易破损。不仅容易造成打样员手部受伤,细小的碎玻璃还容易割破打样机半球形压盖与整个打样机平台的密封圈,影响下一次打样。玻璃染杯易于观察染液脚水的状态,方便新批号染料的进厂检验。而使用不锈钢染杯检验新批号染料时,就必须将染液脚水倒入烧杯后才能观察。不锈钢染杯虽不易破损,但若表面光洁度不高,会降低清洗染杯的效率果。 除了每周清洗一次小样机以外,出现玻璃染杯破损时,必须将掉入小样机底部的碎玻璃全部清理干净,不然容易造成定期清理小样机时打样员的手部受伤。清理时把水全部放干,检查和清洗电热管表面。电热管表面的水垢长时间不清理,不仅影响加热效率,还容易造成电热管的爆裂。清理时若发现电热管表面出现鼓胀或明显变形,应及时更换,以免影响加热速度。 每次从打样机底部放水后,再加水时要检查底部水阀是否关严。若底阀关闭不严,轻微漏水,易造成小样机底部锈蚀或小样机漏电,引起安全事故。每只小样挂在挂钩上后,要进行必要的固定以免造成脱钩后的色花。若固定过紧,易造成玻璃染杯的破损。小样挂在挂钩上,若不圆滑的褶皱过多,浅色的小样会因打样保温时间不长而形成色花或色偏。 1.2 甘油打样机 被加热后常压下能够产生高温,是甘油的主要特点。甘油打样机的加热原理与高温高压打样机相同。甘油打样机有12支染杯的和24支染杯的两种。甘油打样机的染杯容量比高温高压打样机的染杯容量大。液面高度的调整直接影响打样的浴比。甘油打样机的自动化程度比高温高压打样的自动化程度高。 若染杯内液面高度过高,染液的浴比过大,就会造成小样打样和生产实际大样的浴比相差过大,从而影响颜色的准确性。若打样时浴比与实际生产的浴比相同,

活性染料染色

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 姓名:商倪锋学号:08139126 班级:轻化工程081班 同组者:史千千 摘要:本实验采用活性艳蓝K--GR对全棉植物进行染色,染色后对活性染料的固色率和吸尽率的测定。 关键词: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固色率吸尽率 Dyeing of cotton with active dyes Abstracts:in this paper,we use ReactivebrilliantblueK-GR dyeing cotton, after dyeing we use equipment to evaluate the fixation and exhaustion rate. The result show that reactive dyes on cotton fabric has not a higher exhaustion .fixation and low luster . . 前言: 棉织物是目前纺织市场应用最多的纤维之一,染棉织物可以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进行染色,用直接染料染色后水洗牢度较差,很难达到客户的要求,同时在染色的过程中对染料的浪费也比较严重,吸尽率和固色率都比较低,本实验以活性艳蓝K--GR为染料对棉织物进行染色同时来测定活性染料的吸尽率和固色率。 一、实验目的 1、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 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染料的基础知识

染料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染料的基础知识 一、染料的概念(9181028) 染料是指一类能溶于水,对纤维有亲和力的有色物。 染料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1、能溶于水; 2、对纤维具有亲和力; 3、具有颜色。 颜料 颜料是指一类不能溶于水,对纤维没有亲和力的有色物。 颜料可依靠黏合剂的作用机械地黏着于纤维上,故又称涂料。 2、染料的分类 (1)化学分类 按染料分子的化学结构中特征基团进行分类。 化学分类共分8类。 ①偶氮⑤硫化 ②蒽醌⑥甲川 ⑧杂环⑦三芳甲烷 ③靛类④酞菁 这一分类方法有利于掌握染料的结构特点及合成途径,适用于染料生产者。(2)应用分类 按染料的应用特点进行分类。 应用分类目前主要有11类。染料主要应用类别 棉用染料:1直接染料2活性3还原4可容性还原染料5硫化6不溶性偶氮染料毛用染料;酸性染料2酸性媒染染料3酸性含媒染料4分散染料5阳离子染料 分散染料-涤用染料阳离子染料:腈用染料 3、尾注 即对染料的性能加以说明。常用英文字母表示。 (1)说明染料的色光、用途等 B 表示带蓝光或青光; R 表示带红光;V 表示带紫光G 表示带绿光;Y 表示带黄光 L 表示耐光性好;D 表示适用于染色;或表示色泽稍暗; P 表示适用于印花或染纸。 (2)表示染料的浓度和力份等 浓度:conc-----------表示浓 H.C.-----------表示高浓 ex.conc------- 表示特浓 Double--------表示双倍浓 力份:

染料生产厂家以某一质量分数作为力份标准(力份视为100%),与其相比而确定的相对浓度。 染料力份是一个相对值,不是染料含量的绝对值,它是将 标准染料的力份定为100%,与标准染料在相同条件下染色,若染得色泽深浅相同时所需要的染料量为标准染料量的0.5 倍,则力份为200%,若是2倍,则力份是50%。 所以工厂对每批商品染料要加以检验,标定力份,如:50%、100%、200%等。 2、染料颜色的基本特征 定量描述物体的颜色----色的三要素 色调:较确切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区别颜色的深浅。(单色取决于最大吸收波长、混色取决于相对含量) 纯度:彩色和消色成分比例。区别颜色鲜艳度。 (单色光最高,白、灰、黑最低。) 亮度:有色物体反射光的强度。区别颜色的浓、淡。 (反射率高,亮度也高。) (二)影响染料颜色的因素 染料分子结构的影响 1、共轭双键的数目 2、共轭体系内的极性基团 3、分子的离子化 4、染料分子的共平面性 5、染料内络合物的生成 外界条件的影响 1、溶剂或介质 (极性、pH值) 2、染料浓度 3、温度 4、光照 1 、共轭双键的数目 共轭双键越长,共轭体系越大,则选择吸收的光线 波长也越长,产生深色效应. 染料浓度的影响 染料浓度越大,染料聚集度越大,染料分子中电子 的跃迁能越大,染料吸收光波的波长越短,染料颜 色越浅。 温度的影响 染液的温度影响染液中染料的聚集度,从而影响 染料的颜色 染液温度越高,染料聚集度越小,染料颜色越深。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实验报告【精品】

一、实验目的 (1)自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学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活性染料浸染的上染曲线 由于活性染料在水溶液中要发生水解,从而影响活性染料的利用率,为了改善上述情况,现在开发出双活性基团甚至三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可以使活性染料的固色率达到80%以上。 双活性基染料常见的有:含两个相同的一氯均三嗪型如国内KE型活性染料;含一个一氯均三嗪、一个为乙烯砜型的染料如国内M型活性染料。 (2) 固色原理: 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纤维素能形成纤维素负离子,能和活性染料发生亲核取代、加成反应,进而形成染料--纤维共价键,二氯均三嗪型较活泼,只需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反应,而一氯均三嗪型则需在温度较高、碱性较强条件下才能反应。影响此反应的因素有很多。染料与纤维与水的反应为平行反应,因为水也是亲核试剂,反应条件机理相同。染料一经水解即失去与纤维的反应能力,固色率大为降低。从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到,固着反应比水解反应快40倍左右,染色时PH一般为10~11为宜,X型可用碱性较弱的小苏打,对K型,则采用Na2CO3、Na3po4,甚至NaOH。染色温度具体根据不同染料性能而定。促染用元明粉,加入要掌握一多二早,分批加入的原则。浴比尽可能小些,以提高固色率。水解染料的存在,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但不够大,它会染着于纤维上,皂煮时不能完全煮下来,有时还会污染到其它纤维,特别是KN型染料耐碱牢度不高,易造成污染现象。水解染料的存在也是湿摩牢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 3 ) 加盐促染原理: 三、给定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材料:丝光漂白棉布(各2g、8块) 药品:活性艳蓝K--GR,无水硫酸钠、碳酸钠、净洗剂EL-C

第11周分散染料印花理论

第5-6课时 一、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上新课——分散染料印花。分散染料印花是下半个学期印花所必须要用到的。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二、进入新课 一、引入 1、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已经上过的活性染料染棉的工艺。并 叫两个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a 活性染料染棉过程中加元明粉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促染) b 活性染料染棉过程中加Na2CO3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固色) 2、我们在实验室里已经做过分散染料染涤的实验,但是对 于分散染料染涤的理论部分还没有完整的讲述过,今天我们将对这一部分作详细地阐述。 二、进入新课 1、简单介绍涤纶织物的特性 涤纶作为一种疏水性纤维,它的吸水性较差,染色性也比较差,耐热性与热稳定性较好。所以对涤纶染色一般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法。 2、介绍涤纶织物染色所用的染料 a 分散染料(用的最多) 提问:分散染料能否溶于水,对涤纶有直接性吗? (答案:不溶于水,有直接性。) 3、掌握染涤纶的几种方法 a 高温高压染色法:染纯涤纶常用方法 b 热溶染色法:染T/C的,一般用轧染 c 载体染色法:染T/W。 1、掌握分散染料染涤纶织物的工艺(高温高压法) a 工艺流程 织物—染色—后处理 大家一起来回答后处理的几个方面?

(答案是水洗—皂煮—水洗—烘干) b 工艺处方 分散染料X% HAC 0.5ml/L (作用:调节PH值5—6) 平平加O 0.5g/L (作用:匀染) 、 c 因为我们实验室一般配60 ml染液,因此我们要对处方 进行简单计算: 分散染料X% 5ml (5%) HAC 0.5ml/L ( 3 ml 平平加O 0.5g/L (3ml 水Y 49ml ˉˉ100%ˉˉˉˉ60mlˉ d 工艺条件 织物2.00g, 浴比: 1:30 T染= 130℃ t染=30min 三、小结与作业 1、小结 本次课是关于涤纶织物染色理论部分的一次详细介绍,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涤纶织物染色一般用分散染料, 一般选用高温高压的方法,在工艺中重点是其工艺处方, 要求我们能够按照处方进行简单计算,从而使我们在实验 室及大生产时,做到心中有底。 2、作业 写出涤纶织物染色高温高压法工艺的流程、处方和条 件并做适当分析。

分散染料染色

分散染料是一类水溶性较低的非离子型染料。最早用于醋酯纤维的染色,称为醋纤染料。随着合成纤维的发展,锦纶、涤纶相继出现,尤其是涤纶,由于具有整列度高,纤维空隙少,疏水性强等特性,要在有载体或高温、热溶下使纤维膨化,染料才能进入纤维并上染。因此,对染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具有更好疏水性和一定分散性及耐升华等的染料,目前印染加工中用于涤纶织物染色的分散染料基本上具备这些性能,但由于品种较多,使用时还必须根据加工要求选行选择。 (一分散染料一般性质分散染料结构简单,在水中呈溶解度极低的非离子状态,为了使染料在溶液中能较好地分散,除必须将染料颗粒研磨至2μm以下外,还需加入大量的分散剂,使染料成悬浮体稳定地分散在溶液中。分散染料按应用时的耐热性能不同,可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其中低温型染料的耐升华牢度低,匀染性能好,常称为E型染料;高温型染料的耐升华牢度较高,但匀染性差,称为S型染料;中温型染料的耐升华牢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又称为SE型染料。用分散染料对涤纶进行染色肘,需按不同染色方法对染料进行选择。 (二分散染料染色方法由于聚酯纤维具有疏水性强、结晶和整列度高、纤维微隙小和不易润湿膨化等特性,要使染料以单分子形式顺利进入纤维内部完成对涤纶的染色,按常规方法是难以进行的,因此,需采用比较特殊的染色方法。目前采用的方法有载体法、高温高压法和高温热溶法等三种染色方法。这些方法利用了不同的条件使纤维膨化,纤维分子间的空隙增大,同时加入助剂以提高染料分子的扩散速率,使染料分子不断扩散进入被膨化和增大的纤维空隙,而与纤维由分子间引力和氢键固着,完成对涤纶的染色。由于分散染料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故要依靠加入染料和溶液中的分散剂组成染液。为防止分散染料及涤纶在高温及碱作用下产生水解,分散染料的染色常需在弱酸性条件下进行。 下面分别介绍三种染色方法。 1.载体染色法载体染色法是在常压下加热进行。它是利用一些对染料和纤维都有直接性的化学品,在染色时当这类化学品进入涤纶内部时,把染料分子也同时携入,这种化学药品称为载体或携染剂。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是指在一定介质中,能使纤维或其他物质牢固着色的化合物。我们介绍的染料和颜料只限于有机化合物。古代染料取自动植物。1856 年Perkin 发明第一个合成染料——马尾紫,使有机化学分出了一门新学科——染料化学。20 世纪50 年代。Pattee 和Stephen 发现含二氯均三嗪基团的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键合,标志着染料使纤维着色从物理过程发展到化学过程,开创了活性染料的合成应用时期。目前,染料已不只限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在油漆、塑料、纸张、皮革、光电通讯、食品等许多部门得以应用。染料的分类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按来源划分(天然和合成染料)、按应用性能划分、按化学结构划分。常用后两种分类方法。染料按应用性能分为以下几类: 1. 直接染料(direct dyes) 该类染料与纤维分子之间以范德化力和氢键相结合,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羧基而溶于水,在水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可使纤维直接染色。 2. 酸性染料( acid dyes) 在酸性介质中,染料分子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 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主要用于蛋白纤维(羊毛、蚕丝、皮革)的染色。 3. 分散染料( disperse dyes) 该类染料水溶性小,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呈分散状态而使疏水性纤维(涤纶、锦纶等)染色。 4. 活性染料( reactive dyes ) 染料分子中存在能与纤维分子的羟基、氨基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通过与纤维成共价键而使纤维着色。又称反应染料。主要用于棉、麻、合成纤维的染色,也可用于蛋白纤维的着色。 5. 还原染料( vat dyes) 有不溶和可溶于水两种。不溶性染料在碱性溶液中还原成可溶性,染色再经过氧化使其在纤维上恢复其不溶性而使纤维着色。可溶性则省去还原一步。该类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6. 阳离子染料( cationic dyes ) 因在水中呈阳离子状态而得名。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常并入碱性染料类。

分散染料涤纶染色工艺

分散染料涤纶染色工艺 纤维中不同区域的玻璃化温度不同 无定形区约为67℃ 结晶区约为81 ℃ 结晶又取向区域约为125 ℃ 经不同温度预热定形处理的涤纶织物,玻璃化温度不同 定形温度Tg 定形温度Tg 未定形75 90 105 120 123 150 125 180 122 210 115 230 105 245 90 实际染色时,染色温度应高于染色转变温度,现在纤维无定形区的大分子链段发生剧烈运动,产生瞬时孔穴。 一样染色转变温度比玻璃化温度高十几度,染料分子量越大,二者相差越大 (2)染色保温时期 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并增进染料移染,染匀染透 (3)降温时期 在玻璃化温度以上,降温速率应适当慢些,其后快速降温,幸免引起织物产生折皱和手感粗糙 pH值 操纵在5~6之间,色光纯正、色泽鲜艳,上染百分率高; 高温碱性,染料水解, 碱性太强,织物损害大,手感差 但酸性染色,齐聚物容易沉积在织物表面 浴比: 小,节能节水,但易使织物产生折皱、擦伤、染色不匀 大,耗能耗水 匹染:10:1~30:1

分散剂阻碍 匀染剂(载体、非离子型活性剂) (1)缓染剂 通过助剂对染料或纤维亲和力,延缓染料上染,使染料能平均地吸附在纤维的各个部分,从而染色平均,但会导致上染百分率下降 (2)移染 匀染剂一样为载体、非离子型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 载体有毒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染色温度高于浊点,会产生沉淀,一样需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设备简单,适合毛涤织物染色 另外,载体对染料具有亲和性,对染料溶解能力高,提升染料浓度,提升吸附和扩散;过高,也不行 但载体有毒性,存在环境污染,残留载体不易洗净,阻碍染色牢度 分散染料染色原理及工艺 分散染料是一类水溶性较低的非离子型染料。最早用于醋酯纤维的染色,称为醋纤染料。随着合成纤维的进展,锦纶、涤纶相继显现,专门是涤纶,由于具有整列度高,纤维间隙少,疏水性强等特性,要在有载体或高温、热溶下使纤维膨化,染料才能进入纤维并上染。因此,对染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具有更好疏水性和一定分散性及耐升华等的染料,目前印染加工中用于涤纶织物染色的分散染料差不多上具备这些性能,但由于品种较多,使用时还必须按照加工要求选行选择。 (一)分散染料一样性质分散染料结构简单,在水中呈溶解度极低的非离子状态,为了使染料在溶液中能较好地分散,除必须将染料颗粒研磨至2μm以下外,还需加入大量的分散剂,使染料成悬浮体稳固地分散在溶液中。分散染料按应用时的耐热性能不同,可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其中低温型染料的耐升华牢度低,匀染性能好,常称为E型染料;高

分散染料染涤纶染色工艺模板

涤纶筒子纱染色工艺 涤纶织物由于强度高, 回弹性好, 耐磨性优良, 尺寸稳定性好, 抗皱性好, 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纺织品及服装面料。涤纶筒子纱线染色是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法在高温高压筒子纱染色机上进行的。由于聚酯纤维结构紧密, 分散染料在低温条件下几乎不上染。只有将温度提高至90℃以上, 染料的上染逐渐增加。达到110℃以上时, 涤纶纤维中无定型区高分子链段的运动加剧, 增加了微隙, 降低了染料分子扩散进入纤维内部的阻力, 提高了染料分子扩散速度, 使分散染料的上染速率迅速加大。至130℃才能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染料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得色丰满, 各种染色牢度优良。 1.涤纶筒子纱染色工艺 1.1生产材料及设备 涤纶100D网络丝、染料、冰醋酸、匀染剂、还原清洗剂、抗静电剂、RY-1180V型高温高压染样机 1.2工艺流程及条件及处方: 原纱进厂—松筒—倒角—装笼—进入染缸—前处理( 退浆、煮练、漂白合一, 在100℃条件下处理20min,皂洗剂1g/L去油) —水洗—染色缸加入已溶解好的染料和助剂依次侵入染槽—加入纱线染色( 1℃/1min) 升温至70℃匀染10min—( 1℃/1min) 升温至100℃匀染10min—( 1℃/min) 升温至130℃保温45-60min—高温排水—洗水—还原清洗( 100℃处理30min,对于深色而言) —洗水—醋酸中和—洗水( 上抗静电剂) —脱水—烘干。 染色处方( 按织物重量) : 分散染料 ( o.w.f.) x 冰醋酸 1.2g/L

匀染剂 1.2g/L 还原清洗处方 冰醋酸 1.5g/L 还原清洗剂 1.5g/L 抗静电剂处方 1.0g/L 2.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2.1松筒 涤纶筒子纱线染色前需先松筒, 松筒首选不锈钢弹簧管, 其优点是有效穿透面积特别大, 对获得匀染非常有利。可自由压缩, 对不同数量批号的订单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筒纱卷绕密度大小是很重要的, 考虑到染色机械的泵的扬程高度, 涤纶筒纱的卷绕密度以0.33-0.39g/立方厘米为宜。卷绕太紧, 染液难穿透很厚的纱层, 局部因接触染料太少而得色偏浅造成色花或色圈等染疵, 卷绕太松, 筒纱容易变形脱落, 造成乱纱, 难于上机。如果绕筒的张力、密度不均匀就必然要造成筒轴各部位染液的穿透速度与穿透量不同。张力、密度较小的部位, 染液的穿透速度快, 染液的穿透量多; 张力、密度较大的部位, 染液的穿透速度慢, 染液的穿透量少。染色结果是, 张力、密度小的部位得色深; 张力、密度大的部位得色浅。这是因为, 染料上染纤维, 是分为三步: 第一步,染料随着染液的流动进入纤维表面的”扩散边界层”: 第二步, 染料经过扩散边界层靠近纤维, 被纤维表面吸附; 第三步, 染料从纤维表面扩散进入纤维内部。染料从染液中进入纤维表面”边界层”的速度和数量是与染液的流动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 染液流动越快, 纤维表面染液的交换更新越快, 染料进入纤维”边界层”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被纤维表面吸附的速度也就越快、数量也就越多。染料从纤维表层扩散进入纤维内部并发生染着的速度自然也就越快、数量也就越多的缘故。 应对措施: 绕筒要均匀

活性染料(1)

引入 活性染料是一类很重要的染料,望大家认真听讲 一、新课 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为在染色时与纤维起化学反应的一类染料。这类染料分子中含有能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染色时染料与纤维反应,二者之间形成共价键,成为整体,使耐洗和耐摩擦牢度提高。活性染料是一类新型染料。1956年英国首先生产了 Procion牌号的活性染料。活性染料分子包括母体染料和活性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能与纤维反应的基团称为活性基。 活性染料(reaction dye)也叫反应性染料。分子中含有化学性活泼的基团,能在水溶液中与棉、毛等纤维反应形成共键的染料。具有较高的耐洗坚牢度 编辑本段分类 按活性基的不同,活性染料主要可分两类。公式 对称三氮苯型其通式为:式中D为母体染料。在这类活性染料中,活性基氯原子的化学性质较活泼。染色时,氯原子在碱性介质中被纤维素纤维取代,成为离去基团离去。染料与纤维素纤维间的反应属于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见取代反应)。乙烯砜型这类活性染料中所含活性基为乙烯砜基(D-SO2CH=CH2)或β-羟乙砜基的硫酸酯。染色时,β-羟乙砜基硫酸酯在碱性介质中经消除反应生成乙烯砜基,然后与纤维素纤维化合,经亲核加成反应,形成共价键。上述两类活性染料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主要活性染料。为了提高活性染料的固色率,近年来在染料分子中引入两个活性基团,称双活性染料。活性染料除纤维素纤维用的品种外,还发展了蛋白质纤维(例如丝、毛等纤维)用的品种。 活性染料 活性染料的染色方法;活性染料染棉,最常采用的染色方法:浸染法,另外还有轧染料。浸染法:浸染法又可分一浴一步法,一浴两步法,两浴法三种染色

方法。A:一浴一步法:是在碱性浴中进行染色,即在染色的同时进行固色,这种方法工艺简单,染色时间短,操作方便,但由于吸附和固色同时进行,固色后染料不能再进行扩散,因此匀染和透染性差。同进在碱性条件下染色,染浴的染料稳定性,水解的比较多。B:一浴二步法:先在中性浴中染色,当染料上染接近平衡时,在染浴中加入碱剂,调整PH值至固色规定PH值,(一般为11)这时染料与纤维达到共价结合,达到固色目的。一浴二步法是活性染料浸染法中比较合理的染色方法,它不仅可经获得较高的上染率和固色率。而且有良好的匀染效果,因此棉针织物染色常用这种方法。 优点 活性染料由于其用母体染料、连结基和活性基组成,使其在使用时能与纤维形成牢固的共价键结合,而具备一系列其它纤维素纤维染料无法比拟的特点,确立了其作为纤维素纤维用染料的发展和使用重点的地位,突出地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1) 活性染料是取代禁用染料和其它类型纤维素用染料如硫化染料、冰染染料和还原染料等的最佳选择之一。(2)活性染料能用经济的染色工艺和简单的染色操作获得高水平的各项坚牢性能特别是湿牢度。 (3)活性染料的色谱广、色泽鲜艳、性能优异、适用性强,其色相和性能基本上与市场对纤维和衣料的要求相适应。(4)活性染料适用于新型纤维素纤维产品如Lyocell纤维等印染的需要。 三、小结 活性染料的优点 活性染料的分类

分散染料染色

第十五章分散染料染色 、, 、- &1.前言 分散染料是一类分子较小(分子量200-500)结构比较简单的染料。它不含有璜酸基S03-,羧基C00等强亲水基。而只含有一些羧基;氨基,硝基等弱极性基,是属于水活性很低的非离子型染料。分散染料需经研磨形成0.5 -2 微米的微细颗粒并借助于分散剂悬浮于水中,以此悬浊液进行染色。 无论从染料分子的大小还是从分子结构特征来看,分散染料是最适合于涤纶纤维的染料。分散染料液能上染呢纶,淡湿牢度较低,它也能染腈纶。但难以获得深色。因此,分散染料对涤纶的染色意义就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涤纶纤维的发展,分散染料发展很快,结构不断更新,性能不断改善。目前,分散染料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1)。多能化,即同时上染涤纶及混纺纤维如棉涤纶的染料。(2)大分子化。能适用于高温高压或热熔法染色的分子量较大,牢度较高的染料。(3)杂环化,即引入杂环结构以使染料发色鲜艳。染色性能良好并适应现代染色和印花工艺的需要。 &2 涤纶纤维的染色性能。 涤纶纤维的强力高弹性好,耐磨,干湿抗皱性好,具有很好的服用性能。但是涤纶纤维也有缺点,如易摩擦起球,不易染色等等。 一、结构紧密:涤纶纤维大分子属线性分子链,分子链上没有大的侧链或侧基酚环或芳环,以及基团与基团之间能紧密靠近。因此结构比较紧密,分子间的微隙小,一般染料很难向纤维内部扩散。 二、缺乏极性基团:涤纶分子中没有强的极性基团,没有-0H等亲水性基团,只有极性较小的酯基除端基外,吸湿中心很少,加上涤纶的结构紧密,所以吸湿性很差。在标准状态下具有强烈的疏水性,造成了染色的困难。用于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的染料及其染色方法一般不能用于涤纶纤维的染色。 三、纺丝和热处理与染色关系 涤纶纤维的染色性能随着纺丝条件及染色前处理条件而变化因为纤维的微结构(结晶度、结晶大小、取向度)不但取决于纤维纺丝成型工艺条件,而且随着染整加工条件而变化。 (1)、拉伸比:在纺丝或成形中,拉伸比上升,结晶度上升,取向度上升,可及区

分散染料染涤纶染色工艺

涤纶筒子纱染色工艺 涤纶织物由于强度高,回弹性好,耐磨性优良,尺寸稳定性好,抗皱性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纺织品及服装面料。涤纶筒子纱线染色是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法在高温高压筒子纱染色机上进行的。由于聚酯纤维结构紧密,分散染料在低温条件下几乎不上染。只有将温度提高至90℃以上,染料的上染逐渐增加。达到110℃以上时,涤纶纤维中无定型区高分子链段的运动加剧,增加了微隙,降低了染料分子扩散进入纤维内部的阻力,提高了染料分子扩散速度,使分散染料的上染速率迅速加大。至130℃才能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染料利用率达到90﹪以上,得色丰满,各种染色牢度优良。 1.涤纶筒子纱染色工艺 1.1生产材料及设备 涤纶100D网络丝、染料、冰醋酸、匀染剂、还原清洗剂、抗静电剂、RY-1180V型高温高压染样机 1.2工艺流程及条件及处方: 原纱进厂—松筒—倒角—装笼—进入染缸—前处理(退浆、煮练、漂白合一,在100℃条件下处理20min,皂洗剂1g/L去油)—水洗—染色缸加入已溶解好的染料和助剂依次侵入染槽—加入纱线染色(1℃/1min)升温至70℃匀染10min—(1℃/1min)升温至100℃匀染10min—(1℃/min)升温至130℃保温45-60min—高温排水—洗水—还原清洗(100℃处理30min,对于深色而言)—洗水—醋酸中和—洗水(上抗静电剂)—脱水—烘干。 染色处方(按织物重量): 分散染料(o.w.f.)x 冰醋酸 1.2g/L 匀染剂 1.2g/L

还原清洗处方 冰醋酸 1.5g/L 还原清洗剂 1.5g/L 抗静电剂处方 1.0g/L 2.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2.1松筒 涤纶筒子纱线染色前需先松筒,松筒首选不锈钢弹簧管,其优点是有效穿透面积特别大,对获得匀染非常有利。可自由压缩,对不同数量批号的订单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筒纱卷绕密度大小是很重要的,考虑到染色机械的泵的扬程高度,涤纶筒纱的卷绕密度以 0.33-0.39g/立方厘米为宜。卷绕太紧,染液难穿透很厚的纱层,局部因接触染料太少而得色偏浅造成色花或色圈等染疵,卷绕太松,筒纱容易变形脱落,造成乱纱,难于上机。如果绕筒的张力、密度不均匀就必然要造成筒轴各部位染液的穿透速度与穿透量不同。张力、密度较小的部位,染液的穿透速度快,染液的穿透量多;张力、密度较大的部位,染液的穿透速度慢,染液的穿透量少。染色结果是,张力、密度小的部位得色深;张力、密度大的部位得色浅。这是因为,染料上染纤维,是分为三步:第一步,染料随着染液的流动进入纤维表面的“扩散边界层”:第二步,染料通过扩散边界层靠近纤维,被纤维表面吸附;第三步,染料从纤维表面扩散进入纤维内部。染料从染液中进入纤维表面“边界层”的速度和数量是与染液的流动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染液流动越快,纤维表面染液的交换更新越快,染料进入纤维“边界层”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被纤维表面吸附的速度也就越快、 数量也就越多。染料从纤维表层扩散进入纤维内部并发生染着的速度自然也就越快、数量也就越多的缘故。 应对措施:绕筒要均匀

荧光染料基础知识大全

荧光染料基础知识大全 益阳纺织染整团队今天 荧光显微镜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借助荧光剂让细胞成分呈现高度具体的可视化效果,比如在目的蛋白后面连一个通用的荧光蛋白—GFP。在组织样本中,目的基因无法进行克隆,则需要用免疫荧光染色等其他技术手段来观察目的蛋白。为此,就需要利用抗体,这些抗体连接各种不同的荧光染料,直接或间接地与相应的靶结构相结合。此外,借助荧光染料,荧光显微镜技术不只局限于蛋白质,它还可以对核酸、聚糖等其他结构进行染色,即便钙离子等非生物物质也可以检测出来。 1免疫荧光 (IF) 在荧光显微镜技术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观察到你的目的蛋白:利用内源荧光信号,即通过克隆手段,用遗传学方法将荧光蛋白与目的蛋白相连;或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特异性结合目的蛋白。 有些生物学问题采用第二种方法会更有用或更有必要。比如,组织学样品无法使用荧光蛋白,因为通常来说,标本都是从无法保存荧光蛋白的生物体中获取。此外,当有一个有功能的抗体可用时,免疫荧光法会比荧光蛋白技术快很多,因为后者必须先克隆目的基因再将DNA转染到适当的细胞中。 荧光蛋白的另一项劣势在于其本身属于蛋白质。因此,细胞内的这些荧光蛋白具有特定的蛋白质特性,其会导致附着的目的蛋白质发生功能紊乱或出现误释的情况。然而,荧光蛋白技术仍然是观察活细胞的首选方法。 免疫荧光法利用了抗体可以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这个特性,对此它还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最简单的方式是使用可与目的蛋白相结合的荧光标记抗体。这种方法被称为“直接免疫荧光法”。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两种不同特性的抗体。第一种抗体可以结合目的蛋白,但其本身并未进行荧光标记(一抗)。第二种抗体本身就携带荧光染料(二抗),并且可以特异性结合一抗。这种方法被称为“间接免疫荧光法”。 这种方法存在诸多优势。一方面,它会产生放大效应,因为不只一个二抗可以与一抗相结合。另一方面,没有必要始终用荧光染料标记目的蛋白的每个抗体,但可以使用市售荧光标记的二抗。免疫荧光中广泛使用的荧光染料包括FITC、TRITC 或一些Alexa Fluor?染料,下文均有提及。 2FITC 和TRITC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是一种有机荧光染料,目前,这种荧光染料仍用于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中。在495/517 nm 处,该染料会产生激发/发射峰值,并可借助异硫氰酸盐反应基团与不同抗体结合,该基团可以和蛋白质上的氨基、巯基、咪唑、酪氨酰、羰基等基团相结合。 而它的基本成分——荧光素,其摩尔质量为332 g/mol,常被用作荧光示踪剂。FITC(389 g/mol) 是用于荧光显微镜技术的首批染料,且其被当成Alexa Fluor?488 等后续荧光染料的发端。该染料的荧光活性取决于它的大共轭芳香电子系统,而该系统受蓝色光谱中的光所激发。

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色

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色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 掌握分散染料染色高温高压染色方法,同时研究染料浓度、ph值、浴比、染色时间对高温高压染色效果的影响。 实验原理: 分散染料是非离子型染料,其分子结构简单,由于染料分子中不含水溶性基团,只含有羟基,氨基等极性基团,因此,微溶于水。升华性能是分散染料的特有的性能。 分散染料主要用于对涤纶、锦纶、醋酸纤维等进行染色。涤纶是一种疏水的热塑性纤维,玻璃化温度(Tg)80°C左右,当染色温度高于Tg时,纤维分子链运动加剧,瞬间产生较大的空虚,有助于染料分子向纤维内部扩散,最终染透纤维。高温高压染色法是在湿热条件下,借助水分子的增塑作用,在120-130°C,1.76x10^5—1.96x10^5Pa压力下染色,从而获得较快的上染速率和较高的上染百分率。

一、染料浓度对比试验 1.主要实验材料,化学品和仪器 漂白涤纶织物,分散橙,扩散剂NNO ,磷酸氢二氨,醋酸,皂片,纯碱。烧杯,量筒,移液管,吸耳球,电子天平,高温高压染样机。2.实验处方和工艺条件 分散橙 0.5%1%2%3%4%8% 扩散剂NNO 1g/L 磷酸二氢氨2g/L 醋酸调节PH 至4~5浴比 1:50 3染色工艺曲线 4.实验步骤 称取2g 漂白涤纶;按实验处方用蒸馏水配制染液,然后在干净的染杯中加入规定量的染液(用刻度移液管准确移取),准确称取扩散剂NNO 、磷酸氢二氨,并加入染液中,搅拌使其溶解,补足所需的水量,用醋酸调节染浴平PH 值4~5,染浴配制完毕后,将染浴倒入高温高压染样机的染色管中,染色管放入高温高压染样机中,另将已经在水中湿润的涤纶织物挤干后挂到高温高压染样机的构架上,插上高温高压染样机的染色管中,按照高温高压染样机的操作步骤进行,开始染色。 染浴在90℃以前以2℃/min 速度升温,90℃以后以1℃/min 速度升温,升温至125℃染30min ,染毕后,取出试样,冷水洗、皂煮(皂片2g/L,纯碱2g/L ,95℃,10min ,浴比1:30)、水洗、烘干。比较其不同的染色效果,测得废水的K/S 值,绘制图像。 室温入染 2°C/min 90°C 1°C/min 125°,30min 室温 冷水洗、皂洗、水洗、烘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