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中药本)分解

合集下载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2.化合物的极性则由分子中所含官能 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 因素所决定。
3.溶剂极性大小则大体上由介电常数 决定,常用溶剂介电常数及其极性 由弱到强排序为: 环己烷(1.88),苯(2.29),无水 乙醚(4.47),氯仿(5.20),乙酸 乙酯(6.11),乙醇(26.0),甲醇 (31.2),水(81.0)

水-是一种强极性溶剂。无机盐、糖类、 分子不太大的多糖、鞣质、氨基酸、蛋 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和极性苷类 等都能被水溶出。以水作为提取溶剂的 缺点是:提出的杂质多。 冷提法提出的杂质少且对热不稳定的成 分较适宜,提取效率低;而热提法的效 率高,但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适宜,特 别不适于挥发性成分和淀粉、粘液质多 的药材的提取。

亲水性有机溶剂-也就是一般所说
的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 甲醇、丙酮等,其中以乙醇最为常 用。具有经济、安全、无毒;对细 胞的穿透能力强;大多数天然成分 都可溶解等优点,常称为万能溶剂。
二、水蒸汽蒸馏法 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汽蒸 馏而不被破坏、难溶或不溶于水的 成分的提取,如挥发油、小分子的 香豆素类、小分子的醌类成分。
极性不完全等同于亲水性 亲水性强,则极性强;极性强,则亲水 性并不一定强。

OH HO O OH OH O OH
OH HO O OH OH O OH
A
B
亲水性A>B
极性 B>A
吸附柱色谱用于物质的分离:
1.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 或用极性稍大的溶剂溶解样品后, 以少量吸附剂拌匀挥干,上柱。 2.溶剂系统可用TLC进行筛选。以TLC 展开时使组分Rf值达到0.2~0.3的溶 剂系统作为最佳溶剂系统进行洗脱。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

脱铅方法
• 1.通入硫化氢气体法 • 2.硫酸盐或磷酸盐 • 3.阳离子交换树脂法 • 问题:哪种最好?哪种最常用?
四、结晶法
• 从非结晶状物质通过处理得到结晶状物质的 过程称为结晶。 • 用反复结晶的方法,从不纯的结晶制得较纯结晶
的过程称为重结晶。
• 结晶法往往用于固体物质的精制纯化,是利用混
的方法
此法可除去:
(二)酸碱沉淀法
本法是利用某些成分在酸(或碱)中溶解,而在碱 (或酸)中沉淀的性质达到分离的方法。
• (三)铅盐沉淀法
• 是利用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在水 或稀醇溶液中能与许多物质生成难溶性
的铅盐或铅络合物沉淀,而使各成分得
以分离的方法。 • 铅盐沉淀法既可用来除去杂质,也可用
来沉淀有效成分。
第三节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
• 中药化学成分经提取浓缩后,得到的仍是含有多种
成分的混合物,需选用适当的方法将其中所含各种 成分逐一分开,并把所得单体加以精制纯化,这一 过程称为分离。
一、两相溶剂萃取法
• 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
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
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
(二)结晶溶剂的选择
• 结晶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溶剂。恰当的溶剂 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 • 1.溶解度 对欲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 溶解度小;而对杂质则冷、热均溶或均不溶。 • • 2.与被结晶的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 3.沸点 溶剂的沸点适中,若沸点过高,则附 着于晶体表面不易除去,过低又不利于晶体析出。
合物中各成分对某种溶剂溶解度的差别,使单一
成分以结晶状态析出,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一)结晶的具体操作

《中药化学》讲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重点)

《中药化学》讲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重点)

中药化学》讲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重点)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一)提取概念:采用一种方法,使中药里面有效的成分与无效的成分分开。

(二)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溶剂将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1)常用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极性小T极性大)(2)提取溶剂的特殊性质:石油醚:是混合型的物质; 氯仿:比重大于水;乙醚:沸点很低; 正丁醇:沸点大于水。

①亲脂型溶剂与亲水型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混合之后会分层,称为亲脂型溶剂; 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之后不分层,称为亲水型溶剂。

②不同溶剂的符号。

(3)选择溶剂:不同成分因为分子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极性不一样,在提取不同级性成分的时候,对溶剂的要求也不一样。

1)物质极性大小原则:①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0越多,极性越大。

②在含0的化合物中,极性的大小与含0的官能团有关:含0官能团所表现出的极性越大,此化合物的极性越大。

③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型极性小;解离型(结合型)极性大。

2)选择溶剂原则:相似相溶(4) 提取方法:1)浸渍法:不用加热,适用于热不稳定化学成分,或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成分提取。

缺点:效率低、时间长。

2)渗漉法:不用加热,缺点:溶剂消耗量大、时间长3)煎煮法:使用溶剂为水,适用于热稳定的药材的提取。

缺点:不是用于含有挥发性或淀粉较多的成分的提取;不能使用有机溶剂提取。

4)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使用溶剂为有机溶剂。

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法溶剂消耗量少,节省了溶剂,缺点:加热时间长,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在使用此法时要十分小心。

5)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效率高;对有效成分结构破坏比较小。

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02萃取。

特点:①不残留有机溶剂,萃取速度快、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②无传统溶剂法提取的易燃易爆危险; 减少环境污染,无公害产品是纯天然的。

中药化学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中药化学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中药化学⼁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部位、采集时间与加⼯⽅法等进⾏考查,并系统查阅⽂献,以充分了解和利⽤前⼈的经验。

(⼀)溶剂提取法注意:⼀般如⽆特殊规定,药材须经⼲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与溶剂的接触表⾯,提⾼提取效率。

(教材内容)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对杂质溶解度⼩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法。

其作⽤原理是溶剂穿透⼊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的。

⼀般提取规律:(教材内容)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易溶于三氯甲烷、⼄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易溶于⽔及含⽔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或离⼦形式)随溶液⽽异,故溶解度将随pH ⽽改变,可⽤不同pH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1.常见溶剂类型 溶剂按极性可分为三类,即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性有机溶剂和⽔。

常⽤于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油醚<四氯化碳<苯<⼆氯甲烷<氯仿<⼄醚<⼄酸⼄酯<正丁醇<丙酮<甲醇(⼄醇)<⽔。

2.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的极性: 极性较⼤的:苷类、⽣物碱盐、糖类、蛋⽩质、氨基酸、鞣质、⼩分⼦有机酸、亲⽔性⾊素。

极性⼩的:游离⽣物碱、苷元、挥发油、树脂、脂肪、⼤分⼦有机酸、亲脂性⾊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

⽐如,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有的苷元极性很⼤。

)1.煎煮法 定义:中药材加⽔浸泡后加热煮沸。

优点:简便 缺点:①需加热,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

②多糖类成分含量较⾼的中药,⽤⽔煎煮后药液黏度较⼤,过滤困难,不宜使⽤。

③对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2.浸渍法 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的⽅法。

中药化学课件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课件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分配系数(K)差异
*
溶解度差异
溶解度差异 溶剂沉淀法 水提醇沉法(水/醇法) 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醇提水沉法(醇/水法) 除去树脂、叶绿素等脂溶性杂质 醇/醚(丙酮)法 皂苷的纯化(除去脂溶性杂质) 酸/碱法 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碱/酸法 酸性成分(如苷元)的分离纯化 试剂沉淀法 钙、钡、铅盐沉淀法 酸性成分的分离 生物碱沉淀试剂沉淀法 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结晶及重结晶 化合物的进一步精制
*
三、结构研究
结晶均匀、一致。 熔点明确、敏锐(0.5~1.0℃) TLC (PPC):三种以上不同展开剂展开,
化合物纯度的判定方法
1
均呈现单一斑点。
HPLC、GC也可以用于化合物纯度的判断。
2
*
(二)四大光谱在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紫外 — 可见光谱(UV -VIS)—— 共轭体系特征 分子中电子跃迁(从基态至激发态)。
超速离心法 (溶质在超速离心作用下沉降性的差别)
蛋白质的脱盐精制
蛋白、多糖的分离及
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
大分子化合物精制分离 同上
分子大小差别
离解程度不同
离子交换树脂法 氨基酸、生物碱、
有机酸的分离
阳离子交换树脂
阴离子交换树脂
01
03
02
04
*
常用色谱分离方法介绍 :
吸附色谱 吸附剂 分离原理 吸附规律 应 用 硅胶 吸附原理 弱酸性、极性吸附剂 广泛(酸、碱及 化合物极性越大、 中性成分均可) 吸附能力强(难洗脱) 溶剂极性越小,吸附力越强 氧化铝 吸附原理 碱性、极性吸附剂 碱性、中性成分 吸附规律同上 (酸性成分与铝络合) 活性炭 吸附原理 非极性吸附剂 从稀水溶液中富集微量物质 吸附规律与上相反 脱色(脂溶性色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是中药研究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材料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和所需的化学成分,选择
适合的中药材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磨和粉碎:将中药材研磨和粉碎,增加提取效果。

3. 溶剂选择:依据中药材的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进
行提取。

常用的溶剂包括水、醇类、醚类和酸类等。

4. 提取方法:根据化学成分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提取方法。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浸提、水蒸气蒸馏、超声波提取、微
波辅助提取等。

5. 提取过程控制:控制温度、时间、溶剂用量等参数,确
保提取过程的稳定和高效。

6. 分离和纯化:通过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如薄层色谱、柱层析、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将混合物中的化学成分
分离开来。

7. 鉴定和分析:通过物理化学性质测试、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材和化学成分有不同的提取和分离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提取和分离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操作的安全和环境的保护。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综述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综述
b.p太高)
d. 对纯化成分不反应
2.结晶纯度的判断
a、外观:颜色、晶型 完全一致 b、mp: 检查溶点、溶距 (不超过1℃) c、TLC:三种不同溶剂系统均为一个 斑点
3.结晶制备
制备过饱和溶液 热溶,趁热抽滤 ①滤液 放 冷析晶,抽滤② 结晶(粗) ③ 热溶,抽滤 滤液 放冷析晶, 抽滤 结晶(纯)
非极性分子之间靠范德华引力吸附而形成溶解
(静电吸引)
2、 提取范围
pet :
油脂、蜡、叶绿素、游离甾体及三萜类
CHCl3 EtOAC:
游离生物碱、有机酸、黄酮和 香豆素苷元 MeOH EtOH Me2CO: 苷类、生物碱盐、及鞣质类 水: 氨基酸、糖类(黏液质、果胶)无机盐等
3、 常用提取方法
(1)浸渍法: 适于对热不稳定成分 (提取率不高) (2)渗滤法: 优于(1)法,但溶剂用量大 (3)煎煮法:水提 ,不适于对热不稳 定的成分及挥 发油成分 (4)回流提取法: 适于用有机溶剂提取 (5)连续回流提取法:适于用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 (用索氏提取器),溶剂用量少,提取率高
如生物碱类可与无机酸成盐溶于水,借此可与非碱性难溶于水的成
分分离; 具有羧基或酚羟基的酸性成分, 可与碱成盐而溶于水; 具有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成分,可被皂化溶于水,借此与其它难溶 于水的成分分离。 方法一: 将总提取物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用酸水、碱水分别萃取, 将总提取物分成酸性、碱性、中性三个部位。 方法二: 将总提取物溶于水,调节pH后用有机溶剂萃取。
(3)可进行两相溶剂萃取的组合 水—石油醚 水—苯 水—乙醚 水—己烷 水—氯仿 水—乙酸乙酯 水—正丁醇
不可进行萃取的溶剂组合 水—乙醇 水—甲醇 水—丙酮 乙醇—氯仿 甲醇—乙酸乙酯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2009-03-01 02:18(一)溶剂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

当溶剂加到中草药原料(需适当粉碎)中时,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逐渐通过细胞壁透入到细胞内,溶解了可溶性物质,而造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于是细胞内的浓溶液不断向外扩散,溶剂又不断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将此饱和溶液滤出,继续多次加入新溶剂,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于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

中草药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直接与溶剂性质有关。

溶剂可分为水、亲本性有机溶剂及亲脂性有机溶剂,被溶解物质也有亲水性及亲脂性的不同。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亲水性基团多,其极性大而疏于油;有的亲水性基团少,其。

极性小而疏于水。

这种亲水性、亲脂性及其程度的大小,是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两种基本母核相同的成分,其分子中功能基的极性越大,或极性功能基数量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大,亲水性强,而亲脂性就越弱,其分子非极性部分越大,或碳键越长,则极性小,亲脂性强,而亲水性就越弱。

各类溶剂的性质,同样也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例如甲醇、乙醇是亲水性比较强的溶剂,它们的分子比较小,有羟基存在,与水的结构很近似,所以能够和水任意混合。

丁醇和戊醇分子中虽都有羟基,保持和水有相似处,但分子逐渐地加大,与水性质也就逐渐疏远。

所以它们能彼此部分互溶,在它们互溶达到饱和状态之后,丁醇或戊醇都能与水分层。

氯仿、苯和石油醚是烃类或氯烃衍生物,分子中没有氧,属于亲脂性强的溶剂。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时中草药成分结构分析,去估计它们的此类性质和选用的溶剂。

例如葡萄糖、蔗糖等分子比较小的多羟基化合物,具有强亲水性,极易溶于水,就是在亲水性比较强的乙醇中也难于溶解。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上述提取法所得到的中草药提取液或提取物仍然是混合物,需进一步除去杂质,分离并进行精制。

具体的方法随各中草药的性质不同而异,以后将通过实例加以叙述,此处只作一般原则性的讨论。

(一)溶剂分离法:一般是将上述总提取物,选用三、四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由低极性到高极性分步进行提取分离。

水浸膏或乙醇浸膏常常为胶伏物,难以均匀分散在低极性溶剂中,故不能提取完全,可拌人适量惰性填充剂,如硅藻土或纤维粉等,然后低温或自然干燥,粉碎后,再以选用溶剂依次提取,使总提取物中各组成成分,依其在不同极性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得到分离。

例如粉防己乙醇浸膏,碱化后可利用乙醚溶出脂溶性生物碱,再以冷苯处理溶出粉防己碱,与其结构类似的防己诺林碱比前者少一甲基而有一酚羟基,不溶于冷苯而得以分离。

利用中草药化学成分,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进行分离纯化,是最常用的方法。

广而言之,自中草药提取溶液中加入另溶剂,析出其中某种或某些成分,或析出其杂质,也是一种溶剂分离的方法。

中草药的水提液中常含有树胶、粘液质、蛋白质、糊化淀粉等,可以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使些不溶于乙醇的成分自溶液中沉淀析出,而达到与其它成分分离的目的。

例如自中草药提取液中除去这些杂质,或自白及水提取液中获得白及胶,可采用加乙醇沉淀法;自新鲜括楼根汁中制取天花粉素,可滴人丙酮使分次沉淀析出。

,提取多糖及多肽类化合物,多采用水溶解、浓缩、加乙醇或丙酮析出的办法。

此外,也可利用其某些成分能在酸或碱中溶解,又在加碱或加酸变溶液的pH后,成不溶物而析出以达到分离。

例如内酯类化合物不溶于水,但遇碱开环生成羧酸盐溶于水,再加酸酸化,又重新形成内酯环从溶液中析出,从而与其它杂质分离;生物碱一般不溶于水,遇酸生成生物碱盐而溶于水,再加碱碱化,又重新生成游离生物碱。

这些化合物可以利用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分离。

一般中草药总提取物用酸水、碱水先后处理,可以三部分:溶于酸水的为碱性成分(如生物碱),溶于碱水的为酸性成分(如有机酸),酸、碱均不溶的为中性成分(如甾醇)。

学习_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中药本)

学习_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中药本)
I → 1价原子 (H、D、X)的数目 Ⅲ→ 3价原子(N、P等)的数目 Ⅵ→ 4价原子(C、S)的数目 (O、S为二价原子,与不饱和度无关,不考 虑)
二、光谱测定和解析
(MS、IR、UV、NMR)
一、不同电磁波的波谱分类 1、X-射线衍射——内层电子能级跃迁:X-
衍射 2、紫外可见光谱——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 2-1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

一、糖类——单糖、低聚糖、多糖大多 属于
水溶性成分。
二、苷类——糖和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 OH
基C原子O O链接而成的化合物。HO OH
HO
OH
OH
OH

苷元
苷多亲水
苷元偏亲
三、醌类——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

O
OH O
萘醌类
分子含酚羟基,有一定酸性,可溶于碱水。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一)溶剂法 1、酸溶碱沉法 碱溶酸沉法
酸溶碱沉法 —— 提取生物碱 碱溶酸沉法 —— 提取酚酸性成分:
黄酮、蒽醌等
原理 —— 离子态溶解,分子态难 溶
2、溶剂分配法 (萃取法)
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 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K) 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吸附柱层析法
【二】液-液分配柱色谱法
(1 ) 动相 分类
动相
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极性 > 流 反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极性 < 流
正相分
配柱色 剂
固定相 (液) 水 流动相 (液) 水饱和有机溶
(2)常用载体-纤维素、 硅藻土 硅胶(含水>10%)
(3)分离对象-亲水性,或水溶性成 分, 如:苷类,糖类,生物碱类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

(PH = Pka + PKb )
酸性物质 Pka 小 酸性强 Pka 大 酸性弱 碱性物质 Pka小 碱性弱 Pka大 碱性强
01
必须是互不相容的两相溶剂
02
注意温度浓度对KD值的影响
(3)结晶制备
01
原理—— 改变混合溶剂极性使一部分成分沉淀
02
分类 :
03
水提醇沉法 —— 去除多糖、蛋白质等
04
水溶性杂质
05
醇提水沉法 —— 除去树脂、叶绿素等
06
亲脂性杂质
07
醇提醚(丙酮)沉淀法—— 可沉淀皂苷
2、沉淀法( 溶剂沉淀)
酸溶碱沉法 —— 提取生物碱
01
比较黄荚次苷——A、B、C、D的极性
1
A— CHO
液滴逆流分配法
升华法——适于有升华性的成分的分离。
分馏法——利用被分离物各成分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
膜分离法——小分子可通过生物膜,大分子通不过,适于多糖、肽及蛋白质大分子的精制。
4 、其他方法
定义——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对固定相和移动相的亲和力的差异使之相互分离的方法,又称层析法或色层法。这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技术。
同理:碱性物 PH < Pka+2 (加酸) (分子态; 离子态 (盐) 游离态) PH > Pka-2( 加碱) 酸性物为 HA 一般情况 PH < 3 时 碱性物为 BH+ 酸性物为 A- PH > 12 时 碱性物为 B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01
提取法
02
溶剂法—— 相似相溶原理 (重点) 水蒸气蒸馏法—— 适于挥发性成分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适于多种物质,尤其是低级性、挥发性成分。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讲解(doc 31页)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讲解(doc 31页)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讲解(doc 31页)中药化学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一)溶剂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

当溶剂加到中草药原料(需适当粉碎)中时,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逐渐通过细胞壁透入到细胞内,溶解了可溶性物质,而造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于是细胞内的浓溶液不断向外扩散,溶剂又不断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将此饱和溶液滤出,继续多次加入新溶剂,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于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

中草药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直接与溶剂性质有关。

溶剂可分为水、亲本性有机溶剂及亲脂性有机溶剂,被溶解物质也有亲水性及亲脂性的不同。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亲水性基团多,其极性大而疏于油;有的亲水性基团少,其。

极性小而疏于水。

这种亲水性、亲脂性及其程度的大小,是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两种基本母核相同的成分,其分子中功能基的极性越大,或极性功能基数量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大,亲水性强,而亲脂性就越弱,其分子非极性部分越大,或碳键越长,则极性小,亲脂性强,而亲水性就越弱。

化台物,为亲水性的物质。

油脂、挥发油、蜡、脂溶性色素都是强亲脂性的成分。

总的说来,只要中草药成分的亲水性和亲脂性与溶剂的此项性质相当,就会在其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即所谓“相似相溶”的规律。

这是选择适当溶剂自中草药中提取所需要成分的依据之一。

2.溶剂的选择:运用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溶剂。

溶剂选择适当,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将需要的成分提取出来。

选择溶剂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②溶剂不能与中药的成分起化学变化;③溶剂要经济、易得、使用安全等。

常见的提取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1)水:水是一种强的极性溶剂。

中草药中亲水性的成分,如无机盐、糖类、分子不太大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及甙类等都能被水溶出。

第三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第三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效成分的一种方法。根据浸渍时的温度,浸渍法可以被分为冷浸和温浸两种。 • 适用范围:一般以水、醇或稀醇为溶剂时采用此法。 • 注意事项: ① 药材提取前应预先粉碎,药材粉碎度应合适;
② 溶剂应以浸过药面为宜;
③ 浸泡过程中应经常搅拌;
29

优点:操作简便、低温、有利于酶解作用等而适宜于挥发性成分、 热不稳定性成分、含淀粉或树胶多的成分的提取。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
35
三、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一)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两相溶剂萃取法
•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的分法。 • 适用范围: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 • 操作过程:一般是将浓缩后的总提取物,选用二、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由低至高
17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1.升华法:
• 原理:利用某些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升华性的特点而进行的升华提取法。
• 适用范围:具有升华性质,而且化学结构遇热稳定、不易被破坏的化合物。 该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所得化学成分较纯的优点。但一般植物中可升华的 成分很少,例如:樟木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碱(因)及存在于植物中的 苯甲酸等成分的提取均可采用此法,操作时采用减压下加热升华则可避免 不足,该法很少用于大规模制备。
6
一、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预实验
2、各类成分的检测: 2.1 检查生物碱类


碘化汞钾试剂→ 白色或浅黄色沉淀
碘化铋钾试剂→ 桔红色沉淀

硅钨酸试剂 → 淡黄色或灰白色沉淀
生物碱的鉴别试剂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影响液滴逆流分配的主要因素有:①被分离成分在两相溶剂间的分配系数要大;②形成大小合适的移动相液滴,这与两相间的界面张力、密度差、输液管口径和萃取管材料等有关,可以采用数根萃取管预试液滴的形成情况而确定;③液滴间的间隔,与泵的送液速度有关,送液速度过快,液滴间几无间隔变成线流通过固定相,通常也可经过小样探索而定。
可用作超临界流体的物质很多,如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甲烷、乙烷、六氟化硫、氨等。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二氧化碳,其临界温度(31.3℃)低,可在常温下操作,并对大部分物质呈化学惰性。这样,使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能在低温条件下安全地被萃取出来,有效地防止了“热敏性”或化学不稳定性成分的氧化和逸散,使萃取物保持中药的全部成分。
1.超临界流体的特性与种类
超临界流体是指物质在高于其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时所形成的单一相态。处于超临界状态的物质既不是液体,也不是气体,理化性质介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其特性表现为:①超临界流体的密度比气体大,而与液体密度相近,因此分子间距离缩短,分子间相互作用大大增强,溶解作用近似于液体;②粘度低于液体而与气体的粘度相近,扩散系数却比液体大10~100倍,有利于成分的扩散溶解;③超临界流体的密度、粘度和扩散系数等,都与温度、压力和流体组成有关。
中药化学成分经提取浓缩后,得到的仍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混合物,需选用适当的方法将其中所含各种成分逐一分开,并把所得单体加以精制纯化,这一过程称为分离。
一、两相溶剂萃取法
两相溶剂萃取法简称萃取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种不相混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达到分离的方法。分配系数是指在一定温度时,一种物质溶解在相互接触但不混溶的两相溶剂中,溶解平衡后,两溶剂中溶质浓度的比值。此比值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可以用下式表示: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99页PPT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99页PPT

谢谢!
99
中药化学——提取分离方法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是一种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从复杂的杂质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煎煮法、浸泡法、超声波法、微波法、溶剂提取法、固相萃取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煎煮法是一种最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

它是通过将中药材加水煮沸,将溶出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对药材的适应性广,但提取效率较低。

浸泡法是将药材加入适当量的溶剂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过滤得到溶液。

这种方法适用于易溶性较高的成分提取,如挥发油和酚类物质。

超声波法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使药材与溶剂中成分发生物理效应,从而提高溶剂渗透速率,促使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扩散。

它具有不需分离固体物质、提取速度快等优点。

微波法是利用微波加热迅速破坏细胞壁,使中药内的有效成分快速溶解,并通过溶剂蒸发、冷却、凝固等方式将有效成分与杂质分离。

它具有高效、节约时间和能源等优点,但需要控制好加热条件,以防止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溶剂提取法是一种将中药材与合适的有机溶剂进行混合反应,使得溶剂中的有效成分与杂质分离的方法。

它可以根据不同成分的溶解度选择不同的溶剂,从而提高提取效率。

固相萃取法是一种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吸附在固定相上,然后用适当的溶剂洗脱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等优点。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后,通过毛细管吸附在薄层硅胶、硅胶背衬剂或其他基质上的方法。

然后利用薄层色谱法对各个成分进行分离和定性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高压泵送入含有固定相的色谱柱中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具有分离效果好、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强等优点。

气相色谱法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蒸发为气体,然后通过气相色谱仪对各个成分进行分离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它具有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分离能力好等优点。

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利用电动力和协同溶质大小、电荷与药物疏水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有效区分的分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提取范围
pet —— 油脂、蜡、叶绿素、游离甾体及三萜类
CHCL3 EtOAC—— 游离生物碱、有机酸、黄酮
和 香豆素苷元 MeOH EtOH Me2CO—— 苷类、生物碱盐、
及鞣质类
水 —— 氨基酸、糖类(黏液质、果胶)无机盐等
3 常用提取方法
(1)浸渍法 —— 适于对热不稳定成分

(提取率不高)
不可进行萃取的溶剂组合 水——乙醇 水——甲醇 水——丙酮 乙醇——氯仿 甲醇——乙酸乙酯
Hale Waihona Puke 2、沉淀法分沉淀(1 )溶剂沉淀法
原理—— 改变混合溶剂极性使一部分成 分类 :
1.水提醇沉法 —— 去除多糖、蛋白质等 水溶性杂质 2.醇提水沉法 —— 除去树脂、叶绿素等 亲脂性杂质 3.醇提醚(丙酮)沉淀法—— 可沉淀皂苷
CL (水层) 下相
萃取仪器——分液漏斗
2、萃取操作注意问题
必须是互不相容的两相溶剂 注意温度浓度对KD值的影响 注意事项 防止乳化 破乳方法 抽滤,加热, 冷冻 长时间放置 加入破乳剂
3、可进行两相溶剂萃取的组合
水——石油醚 水——乙醚 水——氯仿 水——正丁醇 水——苯 水——己烷 水——乙酸乙酯
溶剂极性强弱排列顺序
Pet < CCL4 < C6H6 < CH2CL2 < CHCL3 < Et2O < EtOAc < n-BuOH < Me2CO < MeOH( EtOH) < H2O 石油醚 < 四氯化碳 < 苯 < 二氯甲烷 < 氯仿 < 乙醚 < 乙酸乙酯 < 正丁醇 < 丙酮 < 甲醇 (乙醇)< 水
(2)渗滤法 —— 优于(1)法,但溶剂用量大
(3)煎煮法 —— 水提 ,不适于对热不稳

定的成分及挥发油成分
(4)回流提取法 —— 适于用有机溶剂提取
(5)连续回流提取法 —— 用索氏提取器
提,溶剂用量少,提取率高
(二)水蒸汽蒸馏法
此法适于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是一种集提取与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 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 压力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 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适于对很多物质 的提取。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仪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一)溶剂法 1、酸溶碱沉法
碱溶酸沉法
酸溶碱沉法 —— 提取生物碱
碱溶酸沉法 —— 提取酚酸性成分:
黄酮、蒽醌等 原理 —— 离子态溶解,分子态难溶 而沉淀析出
2、溶剂分配法 (萃取法)
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种互
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K)的不同而 达到分离的方法。 Cu (有机溶剂)上相 KD =
(一) 溶剂法

亲水性溶剂—MeOH EtOH Me2CO
1、溶剂类型
中等极性溶剂—— n-BuOH EtOAC 亲脂性溶剂—— Et2O pet CHCL3 C6H6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极性相溶,其溶解性与分子极性有关。 非极性分子——所有饱和烷烃。R 极性分子含有以下官能团的化合物都有极性: -OH -COOH -NH2 -C=O I) -CHO -COOR -OCH3 C=C -X (F CL Br
六、萜和挥发油——分子式符合(C5H8)n 通式的化合物。
薄荷醇
OH
OH
龙脑
挥发油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 七、生物碱——含N有机化合物,有碱性。
O O N
龙胆碱
可溶于酸水
八、甾体类化合物——含甾体母核的化合物。
O O O
HO HO
九、三萜化合物——基本骨架由30个C组成。
H3C H CH3 H HO H3C H CH3 CH3 H CH3 CH3
2、酚类—— AA-MA途径:只有缩合
3、醌类 在 AA-MA途径中由多酮环合 成各种醌类和聚酮类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 MVA)
产物—— 萜类、甾体类 MVA 头—尾 DMP(焦磷酸二甲烯丙酯)
IPP (焦磷酸异戊烯酯)
氧化、还原、脱羧、缩合、重 排 → 反式角鲨烯 → 三萜、甾类
(三)莽草酸途径(桂皮酸途径
(五)复合途径
1、AA-MA途径—— 莽草酸途径 2、AA-MA途径—— MVA途径 3、aa —— MVA途径
4、aa —— AA-MA途径
5、aa —— 莽草酸途径
§ 2- 2
提取分离方法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溶剂法—— 相似相溶原理(重点)
提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 适于挥发性成分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适于多种物质
产物

具有C6-C3 骨架的苯丙素衍生物:香豆
素、木质素、木脂素等
具有 C6-C3-C6 骨架的衍生物:黄酮类
前体—— 苯丙氨酸
(四)氨基酸途径
产物—— 生物碱
(aa途径)
前体 ——乌氨酸 、赖氨酸——脂肪胺 (TCA循环中α酮酸还原氨) 苯丙氨酸、酪氨酸 、色氨酸 ——芳香族 生物碱(莽草酸途径)
CH3
十、鞣质——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总称。
O OH HO OH OH HO COOH HO O O O OH
没食子酸 逆没食子酸 属于水溶性成分。
§ 2-2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
的生物合成途径
类型分类
C2单位( CH3COOH):脂肪酸、酚酸、苯醌、
等聚酮类
C5单位(异戊二烯):萜类、甾类
C6单位 :香豆素、木脂素等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
一般研究方法
§ 2-1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一、糖类——单糖、低聚糖、多糖大多属于 水溶性成分。 二、苷类——糖和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C 原子链接而成的化合物。
OH O O
HO
OH

OH HO OH
苷元
苷元偏亲脂
OH
苷多亲水
三、醌类——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
O
萘醌类
OH O
分子含酚羟基,有一定酸性,可溶于碱水。
四、苯丙素类——含有C6-C3骨架的化合物 1、香豆素:邻羟基桂皮酸形成的酯,分子多 含酚羟基。偏亲水性
HO O O
2、木脂素:具有2个C6-C3骨架的衍生物 五、黄酮——具有C6-C3- C6骨架的衍生物
OH HO O
异牡荆素
glc OH O
多含酚羟基,显酸性,可溶于碱水。
氨基酸:如生物碱类 复合单位:由上述单位复合构成
(一)醋酸 —— 丙二酸途径 (AA-MA途径)
产物:脂肪酸、酚类、蒽醌等
1、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AA-MA途径 (乙酰丙二酸酯途径:缩合 、还原 ) 不饱和脂肪酸—— 氧化成羟基衍生物
( 脱水而成 )
(注:ATP:三磷酸腺苷 ADP:二磷酸腺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