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十位教育家谈谈真正的教育
我国近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

我国近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
我国近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
代表人物教育思想评价
蔡元培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军国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美感教育。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教育独立思想
①教育经费独立
②教育行政独立
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④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毛泽东评价蔡元培:“学界
泰斗,人事楷模”。
黄炎培1、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技能并重。
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学校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2、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敬业乐群”,“利居众后,责在
人先”。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使
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
业”。
晏阳初提倡“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式)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
动的提倡者与实践家,被
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梁簌溟1、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2、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是合二为一的。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
主张以人类的生活
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把学
校中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
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
他为“万世师表”。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人为地 造了一道高墙,以至于“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学校与社会隔绝; 改良主义的教育固然已经觉得学校是离不开社会的,提出了“学校社会 化”、“学校即社会”的主张,把社会的东西,诸如公安局、卫生局等, 拣选几样,缩小一下,请到学校里来,但这样的学校不过象是一个大鸟 笼,鸟笼再大,即使再塞一些树枝,它也决不是鸟世界,同样,学校即
谢谢关注
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 。并认为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是不可能的。为此,他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 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4.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 黄炎培非常重视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他认为,职业教 育的概念,从内涵上讲,应该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 练,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真义。 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其基本内容是“敬业乐群”。所谓“敬业”,是指 “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对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 “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 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己谋生,更是为群 服务。
化。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
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 造是孙子”。从作入手求知识、求创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
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 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 了人生普遍的现象。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与学,教、学又服从于 做(生活需要)。“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 学。
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一、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
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
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十大教育家经典案例(2篇)

第1篇一、孔子案例:孔子的“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即不论贵贱、贫富、男女,都应该接受教育。
这一理念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解析: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平等,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教育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培养人的才能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孟子案例:孟子的“性善论”与教育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和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培养人的品德。
解析:孟子的“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应该顺应人的本性,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人的善良品质。
这一理念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荀子案例:荀子的“性恶论”与教育荀子与孟子相对,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礼法来约束人的欲望,使人的本性得到改造。
解析:荀子的“性恶论”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教育应该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规范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的规范性和约束力。
四、陶行知案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解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蔡元培案例: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蔡元培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为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六、杜威案例: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理念杜威是美国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儿童中心”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中国当代教育家及其教育理念介绍

中国当代教育家及其教育理念介绍在中国的教育界,那可是有着一群特别厉害的教育家呢,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莘莘学子前行的道路。
就说陶行知先生吧,这可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理念就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当时的教育领域。
陶行知先生觉得教育不能只在书本里打转,就像种庄稼,你不能光拿着理论知识在田埂上比划,得真下到地里去耕种。
他倡导“生活即教育”,意思是啥呢?就是生活里到处都是学问,就像我们平常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面都藏着知识呢。
比如说,孩子在厨房看妈妈做饭,这就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可以了解食材、火候、调味,这可比在教室里干巴巴地念课本有趣多了,也实用多了。
他还主张“社会即学校”,社会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学校,大街小巷、各行各业都是学习的场所。
这多像一个大舞台啊,每个人都是演员,也都是学习者。
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能学到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像人际交往、社会规则这些,这可比死读书有用多了吧?再看看魏书生老师,他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总能在教育中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
魏书生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他的理念是把班级当成一个小社会,每个学生都是这个小社会里的一份子,都有自己的责任。
这就好比一群小蚂蚁,每只蚂蚁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有的负责找食物,有的负责照顾蚁后,有的负责守卫家园。
在他的班里,学生们自己制定规则,自己管理自己。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不是被老师逼着学习,而是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这就像自己种的花,自己肯定更上心浇水施肥,盼着它快快长大。
而且啊,魏书生老师还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学习不是苦差事,要是把学习当成一场有趣的游戏,那多带劲啊。
还有李吉林老师,她的情境教育那可是独树一帜。
她就像一个出色的导演,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
她认为,孩子的学习要是能放在一个充满趣味的情境里,就像把鱼儿放到清澈的溪流里,那还不得欢快地游啊。
比如说在语文教学中,她会创设出像童话世界一样的情境,让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
近代十大先生

近代史上的十个“先生”一、先生之蔡元培众所周知,蔡元培先生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教育总长。
作为晚清的翰林,同时又是光复会的创立者,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当之无愧。
然而,由于不愿与袁世凯合作,他毅然辞职总长之位。
1916年年底,刚刚回国的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上任伊始,蔡元培就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理念下,北京大学吸引了无数优秀的年轻学者,使得保守沉闷的学术环境顿时焕然一新。
同时,这一理念影响了后来的蒋梦麟、胡适、梅贻琦、王世杰、李登辉等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在十年的校长生涯中,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广泛而彻底的改革,使得这所曾经的国家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变成真正的世界性大学。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有:“教育应着眼于未来”,“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是专门事业”,“毋宁展个性”,“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倡导“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制度,成为后来诸多大学一并认可的大学原则。
1928年,蔡元培被推举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毛主席称赞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先生之胡适1912年,21岁的胡适写就传世名章《非留学篇》,胡适就已基本预定了未来数十年里中国新文明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1917年,26岁的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开启了中国文学革命的序幕,这篇文章使胡适成为名正言顺的新文化领袖。
在纷乱动荡的中国近代史上,胡适始终致力于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他宏大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他成为“先生”的基石。
胡适从1917年起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他的命运就基本与北大绑在一起。
1919年5月,胡适就成为北大教务长。
1922年,胡适受命担任北大国学研究所。
在此之后,胡适先后担任北大哲学系、外文系、英国文学系、教育系、中文系等五个系的主任,1930年又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抗战结束后,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 有教无类 "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 有教无类 " 的理论基础,是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更可贵的是他的 " 庶、富、教 "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
后人就简称为 " 因材施教 "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 行" ,提倡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 过则勿惮改 "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 磨而不磷 " , " 涅而不缁 " ,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 宁死善道 " ,在必要时宁愿 " 杀身以成仁 "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背诵版)伊子整理孔丘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当终身不断受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
教学内容:文(六艺为主)行忠信(道德教育)两方面。
六艺(诗书礼义乐春秋)。
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倡)、启发诱导(最早)、学思行结合、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仁(准则)礼(规范)为核心内容。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温故知新。
孟轲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善论(四端)。
社会作用(治国治民不可缺少因素,得民心有效手段)。
对个人(求放心、存心养性)。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高尚气节浩然之气(三不能)。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法。
论教学: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内省说)。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原则与方法。
荀况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恶论(性伪之分)。
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教育目的:大儒为理想目标。
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为标准。
儒者三分(俗、雅、大儒)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尤重礼乐。
教与学:学习过程为“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行“四环节。
师道观:尊师作为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
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道家----反对人为与教条教育作用:法自然(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逍遥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自由主义思潮)学习与求知:涤除玄览(抛弃任何成见)和虚而待物(包容兼取态度),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事物规律非理性能把握,要用直觉和内心去体验),闻之疑始。
墨家-----理想主义、务实态度、主动精神教育作用:素丝说---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梁启超、鲁迅、王国维等10位名家谈真正“好的教育”大家之声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1梁启超必须引导孩子的趣味梁启超作为家长典范,其九个儿女品格出众、才华横溢,各有建树!关于教育,梁启超说:必须引导孩子的趣味!感官快乐通常都是短暂的,一顿美食或一场Party 带来的快乐很难持续,且遵循收益递减规律,阈限会逐渐提高,快乐越来越难,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刺激和惊喜来实现,满足后又难免落入空虚;而基于价值体验的幸福却可以持续很久。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
2鲁迅保护孩子的怀疑精神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
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讲得有道理。
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
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3王国维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以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为题,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对教育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
他们的思想和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塑造了中国的未来。
以下是其中十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主张“教无常师”,强调以德育为基础,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荀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以培养人的才能和德行。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三、颜真卿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上主张“笔耕不辍”,强调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人的才能。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书法教育和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程颢和程颐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教育家,他们共同主张“格物致知”,注重实践和观察,提倡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方法。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科学教育和实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心学”,强调培养人的内在道德觉悟和自我反省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教育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严复严复是近代中国的著名教育家和翻译家,他提出了“西学中原”的主张,主张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和文化,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近代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者,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胡锦涛胡锦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和教育优先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陈至立陈至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者,他倡导“素质教育”,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质。
中国当代十大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大教育家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可以说是在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演进的。
他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近代中国的教育家主要包括:谭嗣同、梁启超、张之洞、陈寅恪等。
他们共同关注教育与国家建设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谭嗣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教育兴国”的口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以适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梁启超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他主张教育应该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强调教育的功能与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他提出了“立德、教学、求真”的教育理念,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学识同等重要。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知名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注重实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他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主张提高农民和女性的受教育机会。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代表,他提倡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他认为,只有实事求是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用之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
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共同强调教育与国家建设的密切联系,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他们都主张注重实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他们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围绕教育与国家建设的密切联系展开,他们主张实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高等教育70年十人谈

中国高等教育70年十人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七十年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到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深化,再到现今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回顾十位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相关的名人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贡献,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徐特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陶行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生活教育理论创立者。
钱学森: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曾任教育部副部长。
张伯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
吴贻芳:我国著名的女教育家,曾任南京大学校长。
徐悲鸿:我国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陈寅恪: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
赵忠尧: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
徐特立:我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陶行知: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钱学森:我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叶圣陶: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
同时,还要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张伯苓:我认为大学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要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以来十位教育家谈谈真正的教育
一、梁启超
必须引导孩子的趣味
梁启超作为家长典范,其九个儿女品格出众、才华横溢,各有建树!关于教育,梁启超说:必须引导孩子的趣味!感官快乐通常都是短暂的,一顿美食或一场Party带来的快乐很难持续,且遵循收益递减规律,阈限会逐渐提高,快乐越来越难,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刺激和惊喜来实现,满足后又难免落入空虚;而基于价值体验的幸福却可以持续很久。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
二、鲁迅
保护孩子的怀疑精神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
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讲得有道理。
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
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
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
三、王国维
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四、星云大师
家庭教育的六大关键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所以能够功成名就,都要感谢有良好的家教。
例如孟母三迁、岳母教孝,再如王羲之练字、王冕习画,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成功,所以终能成为不世之才。
现在的家庭教育,最要紧的是儿童要养成:
处世的诚信
儿童从小如果养成说谎的习惯,无异为其前途埋伏了危机,所以养成处世的诚信,这才是成功立业的根本。
良好的习惯
从小培养儿童爱好整洁、慈悲护生、随手关灯关门等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习惯,何患将来做人不能圆满。
礼貌的品德
儿童从小就要养成他对人尊敬的习惯,甚至不但对长辈要有礼貌,对待任何人都要谦恭有礼,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能够待人以礼,将来自然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接受的性格
有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考试,这都是由于上课不能专心聆听,没有接受的习惯。
没有接受的性格,犹如器皿覆盖,如何能承受天降甘露?所以从小要养成儿童接受的性格,如此才能学习、进步。
勤劳的美德
“勤有功,戏无益。
”儿童的心智未能健全,皆因好游玩,因此应该导引他们读书、工作,养成勤劳的美德。
正常的生活
养成儿童正常的生活,包括三餐起居以及情绪的正常。
生活正常有益于身心健康,对于将来立身处世更是关系重大。
除了以上六点以外,尤其要维护儿童的自尊心,不可经常肆意地讽刺他、讥嘲他、责备他、歧视他。
五、杨绛好的教育要启发兴趣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六、南怀瑾
做人第一等重要
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
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了解孩子的秉性
我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个错误,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愿望,下意识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却忘记了自己子女的性向与本质。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让孩子从做好小事开始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真正的儿童教育学的是“洒扫应对”,小孩子在六岁至八岁之间入小学,怎么扫地、抹桌子,怎么与老师、大人、朋友讲话的礼貌态度、规矩,这个最重要。
古代讲入小学开始学“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你不要看扫地、抹桌子、端碗没什么了不起,这些都是一种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会了,以后长大去做事自然会了。
基本的教育没有学好,而专门去读书,那叫学知识,把知识学会了,而做人的基础没有,这个教育是失败的。
尊重孩子的爱好
一个喜欢工程的人,硬要他去学文学,是做不到的。
有许多孩子,自小喜欢玩破表、拆玩具,做父母的一定责罚他不该破坏东西。
而在教育家的眼光中,这孩子是有机械的天才,应该在这方面培养他。
七、莫言
有好父母才有好孩子
对人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
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最差的。
让孩子养成大胸怀的方法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八、叶圣陶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
因此,
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
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九、钱穆
教育的第一要务
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
正像教一个人都要能认识他自己。
连自己都不认识,其它便都不必说了。
今天,我们东方人的教育,第一大错误,是在一意模仿西方,抄袭西方。
不知道每一国家每一民族的教育,必该有自己的一套。
但这不是说要我们故步自封,闭关自守。
也不是要我们不懂得看重别人,不懂得学别人长处来补自己短处。
但此种种应有一限度。
切不可为要学别人而遗忘了自己,更不可为要学别人而先破灭了自己。
今天,我们东方人便有这样的趋势,亟待我们自己来改进。
十、蔡元培
决定孩子一生的东西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