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史-黄色新闻的泛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色新闻”在中国都市报中的泛滥

摘要

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黄色新闻记者在标榜关心‘人民’的同时,却用骇人听闻、华而不实、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的那种新闻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它是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观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使严肃新闻的比例减少,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在新闻标题、字体字号颜色撒谎能够制造卖点,吸引读者眼球,画面低俗煽情,富于故事性、情节化。我国最近发生的杭州扑克牌女尸案和海南小学校长带6名女生开房案都是我国都市报中黄色新闻的代表。

关键词:黄色新闻负面影响扑克牌女尸小学校长

一、黄色新闻定义及发端

(一)黄色新闻的由来

黄色新闻起源于美国,来源于纽约的两大报纸———约瑟夫·普利策的《世界报》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之间的竞争。赫斯特为了战胜普利策,不仅以创纪录的高薪挖走了《世界报》星期刊的全班人马,而且把该报赖以成名的滑稽连环画《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黄孩子”换到了自己的报纸上。普利策一面以侵犯版权为由把赫斯特告上了法庭,一面请人另为《世界报》星期刊画连环画。一时间,两份报纸上都出现了那个东游西逛、面带微笑的“黄孩子”,从商店的橱窗到戏剧的舞台,“黄孩子”泛滥于纽约。人们一看到“黄孩子”,就想到了《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想到了那种流行的耸人听闻的新闻,“黄色新闻”一词从此流传开来。

(二)黄色新闻的定义

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埃默里父子在《美国新闻史》中就写道:“从最坏处说,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黄色新闻记者在标榜关心‘人民’的同时,却用骇人听闻、华而不实、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

的那种新闻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这是从一般性质意义上给黄色新闻下的较为准确的定义。

我国学着给黄色新闻的定义为,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观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这一论点准确描述了黄色新闻的显著特征,很直观地为读者展现出了黄色新闻的轮廓。

二、黄色新闻负面影响

1、作为人类新闻史上的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黄色新闻”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其运作手法上。为了扩大报纸的销量,“黄色新闻”十分注重强烈刺激感官的渲染手法,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战争、犯罪和天灾人祸等新闻。同时,运用 19 世纪问世的摄影术和图片制版技术条件,滥用新闻图片,且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用以造成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因此,很多传媒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思潮,多半与沾色带暴的低俗化和媚俗化联系在一起,地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2、软新闻的流行。即严肃新闻的比例减少,将名人轶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为追求轰动效应,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夸大其词,演绎情节,表现出追逐低级趣味的倾向。“热情”报道各种带有色情、暴力内容案件的情况是不少的。结果使得色情、暴力的东西成了看点。

3、标题猎奇猎艳。一些媒体主观上将部分受众的低层次需求放大为绝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将受众想象成一群充满七情六欲而急待宣泄的人。为此不断制造卖点,纷纷抛出“杀手锏”,在新闻标题上较量“攻客”、“留客”的看家本领,企图在受众扫描式和跳跃式的阅读中抓住受众眼光。除了运用线条、色彩、字号使标题抢眼醒目外,不少媒体更频频使用和暴力色情挂钩的字眼,如“性”、“血”、“奸”、“杀”、“暴毙”、“猝死”、“美女”、“畸恋”等等,以此强化标题的感官刺激,满足受众的原始兴趣。媒体在报道类似消息的同时,总不忘配发上血淋淋的案发场面或是赤条条的裸体图片。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媒体在猎奇、猎艳心

理下,新闻标题不仅渲染暴力情欲,显现粗俗化倾向,而且还不时流露出对人文关怀的漠视和对苦难的调侃。

4、图片(画面)低俗煽情。对于报纸来说,不仅大量的图片正在挤占文字,宣告“读图时代”的到来,而且为了提高视觉冲击力,一些诸如灾难现场的血淋淋的照片也被刊登。目前我国许多网站以煽情性的标题示人,对很普通的新闻也加以渲染、夸张,导致题文不符,甚至出现滥用图片、伪造新闻的现象。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刺激受众感官,从而带来所谓的注意力经济。⑹

5、行文情节化、故事化。即强调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细节化和情节性,并运用悬念、夸张、渲染、煽情的文学手法娓娓道来,力显媒体的感人魅力,让受众在媒体所精心编排的曲折情节中获得媒体期待的心理效应。目前,这种“娱乐化”写作风格在法制新闻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媒体透过“大特写”、“大扫描”,将一个个严肃的法律案件包装演绎成一场场惊心动魄、耸人听闻的“碎尸案”、“离奇死亡案”、“桃色风流案”,并对案件犯罪情节细节极尽渲染铺陈,而对案件所带来的警示作用却往往惜墨如金,极少深入剖析。

三、中国黄色新闻的报道及分析

(一)杭州扑克牌杀人案

在2013年3月15日余杭警方在余杭区世纪大道良熟村路段路边绿化带发现一具女尸,尸体身边还有3张扑克牌:黑桃5、方块J、黑桃K。死者为女性,年龄25岁左右,长卷发(焗黄),身高158厘米,鼻左侧穿孔,上身穿粉色呢质小西装,下身穿黑色裤袜,右手食指戴银白色戒指,左手虎口有纹身。而当时发现的神秘女尸身旁的三张扑克牌不仅引发了街头巷议的热潮,更在网络上持续成为全国的焦点。⑷

后刑警大队决定上网公布案情,请广大群众帮忙破案。百度贴吧纹身吧,纹身发烧友们对死者身上的两个纹身进行了“会诊”,认为“该纹身为路边摊产物,不是大师级作品,图案没有特定含义。”新浪网友@时尚的大老虎积极动员身边的朋友,利用行业资源,对死者的衣物品牌进行了全面的搜索,查到了死者身上外套的服饰加工信息。神通广大的网友甚至查到了淘宝网上的销售记录:“这背心,淘宝上只有两家店在卖,一家在江苏,一家在湖州。你们可以查查看。”而关于现场那扑朔迷离的三张扑克牌,5、K、J,被许多网友诠释为“快救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