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罗文林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7期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我们常见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改变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所需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解答学生的疑惑,点拨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甚至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来解决自读过程中的疑问。例如《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两篇文章,课本下的注释非常的多,几乎每句都有翻译,如果老师再一味的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学生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我在教习这两篇文章前,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翻译,一个人或者与同桌一起将课文做一个口头翻译,将无法理解的地方标明,并在课堂上提出。这些疑问先由学生们共同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再由老师解决。之后,我再将经过整理的课文文言知识重点展示给学生,强化知识要点。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二、重视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文言之美

古文中的抑扬顿挫、平仄押韵,是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可以体会到的。同时,通过读文来品文,将阅读和审美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文言语感,又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丰富的文言美感。例如,在教习《归去来兮辞》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使他们感受了文字的抑扬顿挫,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每句的韵脚,细细品味,并感受作者从自责到自慰再到怡然自得,最后乐天安命的情感变化。当学生读到陶渊明在家生活的一段时,竟禁不住摇头晃脑,如同体会到了陶渊明的快乐一般,当然,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了。

三、提倡多元教学目标,体现人文精神

文言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提倡多元的教学目标。在文言基础知识学习目标外,我认为,还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目标:(1)思想德育目标。高中课文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的许多思想都能够给人们以启迪。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古人的精神境界时提升自我的修养。如学习《陈情表》时,通过感受李密的“孝”,学会孝敬父母,互敬、互爱;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知道人生必有起伏,但我们可以活得更乐观等。(2)写作能力目标。首先,就文言文本身来说,其文约其义丰的写作手法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教材,更何况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大多为古代文章之精华,有许多

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若老师能够带领学生去感受、去鉴赏,那么,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提高。

[中学]理清脉络 把住关键中学文言教学之我见.doc

[中学]理清脉络把住关键中学文言教学之 我见-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教学势必成为中学文言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的难点。 然而,自我们大谈教学改革以来,时至今日,文言教学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这样,教师成了教参的翻译官,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和收录机,接收器。教师被致力地教,学生盲目的学。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学得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主体意识消失了。最终变成了一台会走路的电脑,只知贮存,不知变通;那么,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理清文言的脉络。 要想使文言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文言的特点。2、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3、文言翻译的钥匙是什么。4、自读课文的目的何在。如果明白了这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另以强调,再要求学生读、背、归、(归纳)、用,那么,教师会教得更轻松,学生会学得更愉快。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得、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文言文教 学创造性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成了高中语文教育者 的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剖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阐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意义,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提供一些文言文教学的参考 意见。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占有很大比重,一般来说,小学占10%左右,初中约占20% 左右,高中约占30%—40%。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在上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在母语教

育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第9条指出高中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 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有效的实施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 (一)弄清字、词、句的含义,学习古汉语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诗文,包括论、说、疏、对、表、策、杂文、寓言、序文、赠序、传记、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上起春秋战国,下起辛亥革命,纵贯三千年历史长河,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由于距现在时间较长,很多语汇的意思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弄懂选文的

意思,首先就要弄清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和有关句式的用法。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阅读文言诗文的第一步工作是扫除文字障碍,这就要求准确认读课文中的文字符号,特别是注意那些形似字、异体字、繁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生僻字、和异读字的音、形、义。理解词义,明确词序。对于词语要弄清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复词偏义的意义和用法,并结合语境弄清文言虚词的作用。分析句子,掌握句式。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析一般的文言句式,了解常规的句式结构,牢固掌握判断句和省略句等常规句型。对于这些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提高学生古汉语水平。 (二)了解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 时代隔阂是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 教学的主要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具体篇目,查阅相关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了解有关史实和典故,了解名物典章制度和社会习俗,学习古代文体知

高中语文活动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活动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5-18T09:21:52.063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刘举 [导读]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可以这样说,活动是人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刘举(邯郸市第四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可以这样说,活动是人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此外,西方心理学家、教育家同样重视活动教学。皮亚杰认为活动是问题教学契机,布鲁纳认为活动是发现教学的依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创新思考 1.活动教学的渊源和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重视活动。孔子强调“听言观行”,荀子认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先哲们早就意识到人的知识、思维以及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实践,即主体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出于某种目的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 然而,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所提倡的活动教学是指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他们在活泼主动和谐中发展个性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学生是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不是教师的传声筒或教师意旨的执行者。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探索。③教师在活动教学中是一个平等的指导者的角色。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生存状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以及丰富知识、健康情感、独特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 2.语文活动教学的形式和实操步骤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不应人为地把它囿于区区的四十分钟之内。我们在向课堂要效率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投向语文学习的外延。我们应该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语文活动教学应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丰富形式,如“新教材写作单元部分安排的即席发言、演讲、讨论、辩论、采访及诗歌、小小说的创作等:配合新教材重视人文教育的要求,可开展朗诵、配音、自读课实验教学、创办班级文学杂志、影视欣赏、编演课本剧等研究型、体验型、创造型的活动。 新教材语文课本第四册全部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人生,表现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文学给中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因此语文课不能变成肢解真善美的工具,而要成为培养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沃土。文学鉴赏是一个需要融入个人阅历情感的内化过程,因人而异,千人千面。语文活动教学正是文学鉴赏的有效途径。 下面以我校高中二年级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例,谈谈语文活动教学的实操步骤。 激趣教师介绍前人编演课本剧的成功经验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产生过一把瘾的强烈的渴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铺下思想和情感基础。 分组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给合成若干小组,推举出负责人,人人动手改编课文。由于是自由组合,大家都不想落后,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选择选择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选择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戏剧的特质,选择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而这正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阅读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如果课文是剧本,就要有自己创作的成分。要改编、创作课本剧,阅读时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如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阅读的时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等。 改编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时,往往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沿句,冗长luō@①唆。应让学生明确:改编时可适当增删。因为演出时间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内,所以枝节应该大刀阔斧地砍掉,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的内容。当然,无论是人物对话、舞台说明还是矛盾冲突的设计,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排练我们在班内众多改编的剧本中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作为本班的演出剧目,安排三周排练时间。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尽量正规化,不要成为胡乱凑合的乌合之众。为了贯彻编剧的改编、创作意图,编剧顺理成章地当上导演、副导演。导演、副导演根据剧情和人物气质特点在班上选择合适的演员。为了排练能顺利、落实,还安排了:灯光师,负责灯光效果;音响师,负责剪接背景音乐配合剧情;化妆师,负责为演员化妆,使其形似;道具组,负责服装、布景、人物道具等的制作或租借;剧务组,负责前前后后打点一切;场记,负责记录每一次排练及导演对演出的所有要求。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协力,为的是最后把自己班的心血结晶搬上舞台。 汇演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天,经过抽签决定演出次序后,各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带给了观众,使汇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评价应该把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其成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实际过程的认识及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课本剧编演的评价包括三部分:一是评委评价。我们对学生在“剧本改编”“表演语言”“形体动作”“服装布景”等方面分别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舞台效果奖。二是学生评价。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学生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3.语文活动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教师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锻炼了才干。具体表现在: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初探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考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教材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大纲对古诗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有许多不同,因此许多学生对高中古诗文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如何做好初高中古诗文衔接的教学,使初中毕业生迅速适应高中古诗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下面笔者就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价值 【篇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其所占比重和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1、注重预习。自主合作,适当点拨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同时强调合作,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有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运用典故等都相当陌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

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

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荆轲刺秦王(诀别场景)《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感悟作家,走进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曾塑造过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载着太多文化精神的文化大师们在历史的风尘中面目越来越模糊,他们的名字对这些整天埋头于题海战术的中学生而言,有一层历史的隔膜感。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流水作业式地介绍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代表作品、所属流派等,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记这些文学常识,因而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同时,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作家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尤为重要。 如《师说》是传统的背诵篇目,是议论型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就望而生畏。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写的《读韩愈》一文,并让学生写阅读笔记,畅谈感受。于是同学们脑海中呈现的韩愈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老夫子,而是变得很丰满。学生感动于他为谏迎佛骨,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批虎须揭龙鳞,然后义无返顾走向海角天涯;更感动于他到了潮州,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竭尽所能为潮州苍生办实事:办学堂、废奴婢、去鳄鱼、兴水利,最后尽让一方山水都改姓为韩。于是那位长须弓背一步一颤的坚毅身影活在了学生的心中。许多同学对“不朽”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更明白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学生带着对韩愈的理解与感动去读《师说》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感受韩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较难的文言文,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个成语“穷而后工”,然后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则,采用设疑激趣——人生永无挫折就是幸福吗?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重点介绍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一再被贬颠沛流离,死于柳州任上的坎坷命运,随后推荐同学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柳侯祠》。学生读了之后感慨很深,有的同学说:“原来挫折对人生而言,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有的同学说:“柳宗元是不幸的,被朝廷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被一贬再贬。但是他的不幸却又是民族的幸运,华夏文明因此而凝聚了高峰性的构建。”带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文章的角色。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_游晗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游晗 (福建省罗源一中,福建福州350600) [摘要]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其中的文言文教学更是工作中的难点。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许多语文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但由于文言文知识点琐碎、灵活性强等特点,满堂灌的方式很难见到成效。本文通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讨论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7)04-0173-02[收稿日期]2017-12-26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是因为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工作没有凸显出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忽略了文言文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和古人的思想[1]。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工作常常避重就轻,不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思想,转而考查学生对于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通常会将文中常考的知识点提取出来重点讲解,这看似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记忆零散、细致、无关联的知识点,无法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背离了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初衷。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能独立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背诵记忆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学积累,掌握理解运用我国古汉语的能力。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文言文教学不尽如人意。 (一)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落后 首先,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部分老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直接将辅导书上的文章翻译和试题答案分发给学生,片面地强调文章中重点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中心思想的把握情况,缺乏对于解题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讲析,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 其次,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很多老师仍采用“串讲”模式,老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迷迷瞪瞪。对于课上知识学生无法做到当堂理解、课后消化,只能在下课后翻看课上快速记录的笔记,学习效率低下。 再次,老师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不够充分。虽然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已掌握了如何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并没有实现借此提高上课效率的目标,在本质上,只是换了一种更便捷、更快速的进行“高效填鸭”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虽能覆盖所有的知识内容,却不能改变气氛沉闷、呆板无趣的教学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华而不实。 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为了讲得透彻、讲得详细、讲得全面,往往会将知识点整理得特别完善,并将整理后的内容直接交给学生。我们不能否认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但在这件事上教师确实存在越俎代庖的行为[2]。过于轻松的获取完善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味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致使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到枯燥乏味,心生厌倦,学习效率底下。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如果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求知欲不高,教学工作就很难进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原因: 1.学生难以理解古今文化差异 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现在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古人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想象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作者当时的情感,致使文言文学习浮于表面,未能企及文中之精华,学生难以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2.望文生义现象严重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习惯于用已学的知识去推测陌生的字、词、句的翻译[3]。但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明显,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知识,对于字词的活用也是一知半解,随意地凭借主观臆断来进行文言文翻译,致使失分严重。 3.学生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33卷第4期Vol.33No.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7年4月 Apr.2017 [作者简介]游晗(1964-),男,福建省罗源一中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时下的中考,文言文阅读日益重视考察课外文章和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活用”的目的,必须在平日“活学”,即要做到让课堂充满生命力,灵活积累文言知识,愉悦快活地进行拓展阅读。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学活用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逐渐向课外渗透,增设课外文言文语段,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尽管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费尽心思、花大气力,可不少学生仍然无法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由于缺乏积累,没有形成文言语感,他们面对陌生文章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不会寻求当前情境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要充满活力 “学是为了活学。”要让课堂“活”起来,就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形式。根据教材

的不同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配乐朗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核舟记》一文作者详尽地介绍了这艘刻在桃核上的小船,线索清晰、有序,非常适合让学生为此配插图。预习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把这艘小船画出来。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互相评点、修改,找出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虽然画的表现形式各异,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也认真地研读了课本,有的还发挥了想象力,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再创造。有的同学由于课文读得不细致,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说:佛印“左臂挂念珠倚之”,有的同学没理解,却把佛印的珠子挂在了脖子上等等。其实画错的地方,正是他们难以理解、容易忽视的地方,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把文章的内容理清了。这种争论、评点也有效的调控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寻找证据,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核舟图”,并与他们自己的画作进行比较、修改。这节课上得很愉快,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的互相交流自己的画,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与以往文言文枯燥乏味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表演体验法适合《唐雎不辱使命》这类情节故事性较

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罗文林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7期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我们常见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改变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所需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解答学生的疑惑,点拨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甚至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来解决自读过程中的疑问。例如《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两篇文章,课本下的注释非常的多,几乎每句都有翻译,如果老师再一味的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学生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我在教习这两篇文章前,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翻译,一个人或者与同桌一起将课文做一个口头翻译,将无法理解的地方标明,并在课堂上提出。这些疑问先由学生们共同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再由老师解决。之后,我再将经过整理的课文文言知识重点展示给学生,强化知识要点。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二、重视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文言之美 古文中的抑扬顿挫、平仄押韵,是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可以体会到的。同时,通过读文来品文,将阅读和审美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文言语感,又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丰富的文言美感。例如,在教习《归去来兮辞》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使他们感受了文字的抑扬顿挫,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每句的韵脚,细细品味,并感受作者从自责到自慰再到怡然自得,最后乐天安命的情感变化。当学生读到陶渊明在家生活的一段时,竟禁不住摇头晃脑,如同体会到了陶渊明的快乐一般,当然,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了。 三、提倡多元教学目标,体现人文精神 文言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提倡多元的教学目标。在文言基础知识学习目标外,我认为,还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目标:(1)思想德育目标。高中课文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的许多思想都能够给人们以启迪。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古人的精神境界时提升自我的修养。如学习《陈情表》时,通过感受李密的“孝”,学会孝敬父母,互敬、互爱;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知道人生必有起伏,但我们可以活得更乐观等。(2)写作能力目标。首先,就文言文本身来说,其文约其义丰的写作手法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教材,更何况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大多为古代文章之精华,有许多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改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 改版 报告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xx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余桂彬等同志申报的语文课题《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省专家评审,顺利立项;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此,我受课题組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专家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

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即“学生理解的少,学生掌握得慢,占用的课时多(费时),效果比较差。”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例。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明白这些,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随着课改的纵深推进,文言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已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严重阻碍着教改的进行。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积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踏着时代节拍应运而生。对文言文兴趣培养是每位执教者探讨的课题。那么,如何做到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果按照鲁讯先生所说的,“要让我们的后代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一代一代的被熏陶下来的”(《我们是怎样教育儿童的》),那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绝对不能轻视。《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古代学校教材,它折射出的古代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我们的后代没有理由遗弃它们,因此,对古文学习兴趣的引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人之师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1、情境引入是激活学生求知欲的第一要素 我国古代优秀的文章大多产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动人的故事隐藏其中,挖掘出来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起对文章的注意。如《孔雀东南飞》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凄惨的爱情故事,封建家长式作风干预婚姻而致使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将这些挖掘出来都能打动学生的心房,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注意。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再恰当不过,它道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 文言文语言简练凝重,和我们有一定的语言差距,需要我们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它的思想内涵。因而诱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手段。 二、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去何能及君也!”用语极其由衷的赞美。是“私”----偏爱的不经意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已没有“妻”那么坚决自信,只在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不乏溢美之词,是因为“妾”的身份而“怯”的回答。客曰:“徐公不若美君之美也”句式为一般陈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结的语气,缺乏真心的赞美,给人以干巴巴感觉,因为客仅是“有求”徐公。在诵读时如果不对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读出三人的感情语气的。只有既注重“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又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是语感培养的根本途径。 二、是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学“文”,也要学“言” “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想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