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创新教育论文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一、学校简介玉溪第四小学地处玉溪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于1996年,占地25亩。
现有34个教学班,有1755名在校学生,98名教职工。
建校15年,玉溪第四小学已跻身云南省名牌学校的行列。
学校被评为云南省一级示范小学,省优质甲等学校,省级文明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后备人才培训学校,宋庆龄发明基金会示范学校,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示范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对口支援先进学校,省级、市级绿色学校,全国读队报、用队报金奖学校,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尝试教学理论、目标教学理论研究全国先进学校,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创造发明示范基地,全国100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玉溪第四小学秉承“真心育真人”的办学理念,发扬“负重创业、团结拼搏、知难而进、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以创一流学校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提出了“打造智慧名师,创建和谐名校”的发展思路。
学校现已在师训教研、科技创新、体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几大特色:1.师训教研学校以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开展课题研究、课堂练武、校园教学能手赛、教师综合技能考核等活动为主线,建立健全科研制度,规范了教师的科研行为。
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涌现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全国目标教学“十佳校长”1人,省特级教师1人,省十佳班主任1人,省十佳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区级骨干教师7人,区优秀教师5人,区级教学能手1人,区教科所兼职教研员4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校级骨干教师18人,校级教学能手43人。
注重课题研究,其中《小学名师培养实验研究》课题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劳技创新劳技创新教育活动成绩突出,科技教育活动远近闻名。
学生小制作、小发明、科幻作文、科幻绘画等作品屡屡获大奖,已有233人次获国际、全国、省、市、区表彰奖励,其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负责人楚锐亲临我校为获第十届韩国锦山“笑脸”少儿绘画银奖的杨影淇、曹伊敏等同学颁奖;2010年7月被命名为宋庆龄发明基金会示范学校。
小学劳动论文:浅谈劳动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劳动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更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最近几年,我国教育发展变化为把素质教育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的重要内涵,素质教育又把创新教育作为核心,而课堂教学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要想让学生们能够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如何改革劳动课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发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是当他们兴致高,心理想做的时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劳技课也是如此。
因此教师在每节劳技课的教学中,都应该特别注意在不同的内容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动手操作的欲望。
如教《叶贴画》一课时,课前我做了几幅叶贴画。
一上课我就讲:“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谁猜中了,礼物就归谁。
”同学们急切地等待着礼物的出现。
接着我大声念道:“青青树叶,小小动物,看似活泼,实是叶贴。
”同学们很快猜出是叶贴画“小猫”、“狐狸”,得到礼物的同学眉开眼笑,没有得到礼物的同学羡慕不已。
我抓住契机问:“你们都想要叶贴画吗?”“想!”同学们大声说。
“那么现在就请你们讲讲自己所带的树叶的形状像什么?可以贴成什么画?怎样贴?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手粘贴,贴完后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好吗?”同学们兴致勃勃,个个埋头贴画,都想拿出自己的最新佳作,在制作过程中人人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二、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学生有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和火花。
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信息功能,立体的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示范过程展示给学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四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创新之旅
小学劳动与技术论文“添、删、换、改”使劳技作品独具匠心——小学四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创新之旅【摘要】劳动与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中包含着创造力,于是我们要把劳动与技术的知识转化为劳动、技术与创作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一颗匠心。
而这种转化除了学生本身努力之外,必须加上教师的悉心引导。
在劳技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使作品更完善,更有创意,帮助学生体验到创作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分工合作智慧合理分配创意添换改劳动与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从中激发了学生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孩子善于动手做试验、动手制作、动手发明创造一些有新意又实用的作品。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发明创造严格说起来是以改造为主,原创发明为拓展。
如何让精美又有创意的作品出自学生之手,成形成品?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鼓励学生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去想别人想不到的,敢于去做别人没有做出来的。
只要不去重复书本和他人的想法,哪怕一个小小的改进也是一种创造。
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创造单凭个人想法无法创新,学生的发明创造就是在多人交流合作时可能有所激发创意,并通过合作完成作品。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分工合作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作品更完善,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让劳技制作充满智慧。
一、精心分配,咫尺间的大学问经过一些小调查,笔者发现劳技课因学生工具准备不全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作品,甚至也存在有学生在劳技课上无所事事的现象。
笔者就这些现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好个人带上劳技工具或材料,让劳技课得以有效地进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劳技课上动起来。
例如:我在教授《水果拼盘》这课时,就在课前布置以4人小组的形式分配好每人带一样不同的水果。
课堂上以小组合作来完成一份水果拼盘就可以了。
这样就避免了有些学生因准备太多水果,做拼盘时无从选择,导致浪费;也避免了一些懒惰的学生因不带材料在劳技课堂上无所事事。
劳动教育的创新能力
劳动教育的创新能力劳动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劳动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劳动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其意义。
一、理论基础的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我们需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这一基础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打造:首先,理论研究创新。
通过研究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实践提供指导。
其次,教育理念的创新。
不断拓宽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劳动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最后,教学方法的创新。
运用多媒体、虚拟实境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二、实践环节的创新除了理论基础的创新,实践环节的创新也是劳动教育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增加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如实验课、项目实训等,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锻炼动手能力。
其次,注重实际应用。
将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和职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创新评估方式。
改变传统的考试和测试评估方式,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合作交流的创新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互相学习、交流和合作,提高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现实环境,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能力,我们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
这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鼓励学校重视劳动教育,提供资源和支持;同时改革评价机制,减少对分数的依赖,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全面培训和支持,使教师具备运用创新方法的能力。
劳动教育的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创新
新时代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创新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劳动实践,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创新小学生劳动教育,使这种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创新的方式有很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注重实践性,加强实践教育。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小学生劳动教育创新的关键。
新时代的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创造力丰富的阶段,他们非常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性,鼓励小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可以组织小学生到附近的公园、社区等地方,参与植树、清洁、维护等实践活动。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强化知识性,提高文化素养。
新时代的小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劳动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比如,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红色传统教育,让小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绘画等方式,让小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三、关注创新性,提高创新能力。
在新时代下,小学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比如,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各种创意实践活动,如设计制作小礼品、组建创意团队等。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劳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出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强化时代性,树立正确价值观。
新时代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劳动教育课中创新教育
浅谈劳动教育课中的创新教育【摘要】当前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中起着相当大的用处,学生的自主创新不需要教师人为设计模型让他们做,更无法用作品直接评判,而是要看到孩子的未来,未来来源于他们的想象力。
全文从教育技术教育课的全过程认真分析了在教学中应如何创新与发现,才可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
【关键词】劳动技术;创新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劳动技术教育是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劳动意识和技术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多用问题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学习是一种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和创造新事物的学习,其特点是推陈出新。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就是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一、做好劳动技术项目的背景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激情让学生自主搜集项目的背景资料,才可进入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资料收集中了解项目制作的整体情况,为实践操作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如在《电动模型》制作中的背景分析:在机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劳动的今天,电动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机器之一。
自从有了电动机,就实现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途径。
1.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通过观察、访问、调查、仿制模型等,让他们以发现者的姿态进入角色,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分享与合作。
试论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创新性培养
试论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创新性培养试论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创新性培养小学劳动与技术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技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作为教师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新元素的融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多种多样的劳动与技术创新机会,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其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劳动与技术本身就是一门以时间为基础的课程,它以技术内容作为载体,坚持在“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劳动中拓展技能,提升热爱劳动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1 在动手操作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创造各种各样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知识的过程,更是将实践作为基础,采用至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缝沙包》一课中,首先我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完缝制的基本要求之后,便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不用的布料边角料分给每一个学生,告诉学生可以不必按照课本的要求缝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缝制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沙包。
于是学生们便开始自发的讨论起来,继而投入紧张的制作之中。
最终,在课堂的结尾学生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沙包,有圆形的,有心形的,更有心灵手巧的,将不同的布色裁成三角形然后再拼成一个正方形,最终装上沙子缝制了一个精美的正方体沙包,还有的学生发明了与书本中不一样的缝制方法—回形针法,既美观漂亮,又能够保证沙子不会漏出来。
由此可见,学生们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维被充分激活,创新意识在不断被激发。
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创新
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创新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学生参与的活动主要以农田劳动和物品整理为主,这些活动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为了创新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提高其教育效果,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创新措施。
首先,我们可以引入科技元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将一些高科技手段应用到小学生劳动教育中,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农田中体验种植和耕作的乐趣;利用无人机技术,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
通过这样的科技手段,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增强其对农田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并制作一些小物件。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废物利用工艺品的制作,让学生将废旧物品进行加工和创新,制作出新的有用之物。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
此外,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亲子活动。
通过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能够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
比如,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义。
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还能够促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最后,我们还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比如,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培养学生的助人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地、农场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通过这样的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劳动的含义,提高其对劳动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综上所述,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的创新需要我们引入科技元素、注重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开展亲子活动以及将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
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探讨
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探讨一、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1.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我国现行的小学教育体系中,虽然有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但其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而缺乏实践操作。
课程设置的数量和质量也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学校劳动教育设施不完善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小学的劳动教育设施并不完善,很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劳动知识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应用。
3.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
导致许多学生在家庭中缺乏劳动锻炼,劳动意识薄弱。
4.社会劳动教育氛围不浓厚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但在社会层面,劳动教育的氛围并不浓厚。
一些学生对劳动存在偏见,认为劳动是低人一等的工作,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二、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探讨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操作学校应适当增加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和习惯。
同时,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
2.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提供实践平台学校应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改善劳动教育设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可以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农事、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
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家长应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合理安排家务,让学生在家中也能够得到劳动锻炼。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劳动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表彰优秀劳动者,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同时,鼓励企业、社区等为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
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只有立足于现实,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创新性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创新性的培养摘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技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融入创新元素,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劳动机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使他们在劳动中拓展技能,激发学习技能的兴趣,提高热爱劳动的品质。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课程坚持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劳动中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它不仅注重学生对于符合时代的需要、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的熏陶和渗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的过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与探究,通过一项项小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平台,从而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元素,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劳动机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使他们在劳动中拓展技能,激发学习技能的兴趣,提高热爱劳动的品质。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创新性。
一、在服务自我的劳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
教学篇誗教学创新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朱丽萍(常熟市尚湖中心小学)在很多年前的劳技课堂上,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挖掘学生身上的“创造力”,然而多年后,劳技课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却见微知著。
面对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全员创新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全员创新”。
我们,已占有了一个庞大资源体系的教育业,不应该在新的平台上扎扎实实地探究一下学科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这一问题吗?作为一名从事劳技教学的老师,我深知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所以,我研究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目的并不仅仅为了刺激“模仿”,而是希望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科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只有先寻根探源,才能找到促其生成的点。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我也时常会问自己,我们的劳技课堂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怎样的平台,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和“良好的技术素养”了?然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孩子们在课堂上习得的,主要是作品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在思维方式和精神高度上,缺少了独特的建设。
因为,在这样一个有着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及成效目标的学习空间里,存在太多的“统一”要求。
每一课,学生只能用相同的材料,按着书本上的步骤制作相同的作品,日积月累,学生心中的“求同感”“依赖感”会猛增,但这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必须允许“统一”变得“多样”,并想尽各种办法将其转化成可操作的方式,让它在劳技课堂的内外生根发芽。
一、细节,让课堂教学显创意笔者认为,我们劳技课程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课程内容解码,分解出操作技巧,并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个“创新能力”的推进器,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思维。
下面就是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与方法。
1.让“教学数据”实现多样性使用在本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的形式,了解抽拉式衣架的制作步骤和准备工作,并完成《我的计划》这张表。
小学劳动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从劳动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实施策略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小学劳动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阶段。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劳动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生通过劳动,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 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实践,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劳动实践教学需要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集体,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劳动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成功与挫折,学会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小学劳动实践教学现状1. 教育观念滞后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劳动教育是“配角”,与学科教育相比,地位较低。
2. 教学内容单一劳动实践教学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教学方法陈旧劳动实践教学仍以传统的讲授、演示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4. 评价体系不完善劳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过程体验。
谈劳动课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谈劳动课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教育将面临着重大转变,“关注、促进每一位学生安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未来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儿童是未来的主人,这就要求他们有兴旺的智能和较多的创造力。
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教师不应该脱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一种潜能,它只能培养,不能教。
在设计《水果拼盘》一课时,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通过先导言,讲清在水果拼盘中所要准备的材料和注意的环节以及可以有哪些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为书上的作品取名(如“一帆风顺”、“鲤鱼戏水”、“孔雀开屏”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并为自己的作品取个更好听的名字。
一堂课下来,学生制作出了各种形式的作品,而且名字也很好听,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在质疑问难中,要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创新个性。
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在教学《编结网袋》这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只编好的精致网袋,然后问:“如果你是厂里的工人,你会用到哪些材料,怎么来织?”教师这一问激活了课堂,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终究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发现需要金属圈、长纱绳、剪刀和粗绳等材料和工具,再对教学过程进展质疑,在思考的根底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出了编织网袋的步骤,教学内容也随之得到强化。
在学生答复时,教师不能随便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或“我和他一样”之类的话,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脑子不同,想法也不同,让每个学生敢于创新。
以劳动课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写写帮整理)
以劳动课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写写帮整理)第一篇:以劳动课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写写帮整理)内容提要劳动技术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探究。
通过劳动实践对所学技术进行体验,感悟和运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在于学生是否创造了什么。
关键使他们学会怎样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劳动技术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开设劳动技术课,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对中小学生将来继续升学或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结合劳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原则,做到“四尽量”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是劳动技术课的重要特点。
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是劳技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
有关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获得。
如在学习《缝制水碗套》一课中,结合缝制水碗套使学生获得攻针针法这一技能,经过熟练掌握后,诱导学生缝制其它物品的欲望。
通过劳动实践对所学技术进行体验,感悟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知识学得更牢固,更完善。
我们应通过劳动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计划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劳技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小学劳技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引言: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非创新型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劳技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劳技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了解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知识灌输,而创新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在小学阶段就要注重创新教育的培养,其中劳技课程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二、分析小学劳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小学劳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劳技课程教学模式单一,重视技能训练,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
其次,劳技课程内容相对固定,缺乏与时俱进的特点。
再次,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考试为主,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评价。
因此,需要探索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1. 引入项目制教学法项目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劳技课程中引入项目制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各类实践项目中,进行实际操作、探究和创新。
例如,在机械制作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小型机械装置,让他们动手实践,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开展创客教育活动创客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劳技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客教育活动,让他们动手实践、合作探索,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废物回收利用的创意设计,让他们通过创意的发挥和实践的操作,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劳技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小学劳技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劳技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劳技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期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部分:了解小学劳技课程的意义小学劳技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技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小学生在机械制作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小学劳技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现潜能,并且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探索小学劳技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模式1. 引入项目学习传统的小学劳技课程通常是以简单的项目为基础,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指导完成任务即可。
而创新教育模式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精神。
通过引入项目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并在团队中解决现实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学科整合小学劳技课程通常与科学、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设计和制作机械模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数学的计算能力、科学的知识以及艺术的创意。
这种综合学科整合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跨学科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
3. 引入技术元素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在劳技课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例如,学校可以引入3D打印技术、机器人编程等现代科技元素,让学生在创新项目中运用这些技术。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三部分: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策略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展示性的实验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欲望。
2. 鼓励学生的实践探究创新教育强调实践探究的重要性。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积极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资源,鼓励学生踏出实践的第一步。
谈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谈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劳技课教学是学校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
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扬学生创新精神,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技课创新能力问题情境教学环节展评欣赏生活实践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劳技课教学是学校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小学劳技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师生在进行每一项劳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闪烁出创新的智慧光芒。
因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扬学生创新精神,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
作为教师该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呢?一、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开发创新潜质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与创新欲望。
教学中,学生在学到了某方面基本技能后,还想创造出自己更满意的作品,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问题情景。
如在教学《会爬绳的福娃》一课时,同学们将做好的福娃进行爬绳比赛时,发现有的福娃爬得快,有的爬得慢,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提出这样的问题:福娃为什么能向上爬?为什么有的爬得快,有的爬得慢?我的福娃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进才能使福娃爬得快呢?这些问题的提出,证明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了探索。
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学生认识和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就等于确立了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它是科学发现的起点,也是开发、挖掘学生创新潜质的前提。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阐述了创新思维在当前社会和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接着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重视过程评价等策略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个策略都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了详细阐述。
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最终强调了教师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性,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教学方法在当代教育领域,创新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词。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劳动技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创新思维培养的肥沃土壤。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索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当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劳动技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是孩子们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
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不仅涵盖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探究如何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虽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劳动技术教育有效结合,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一) 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劳动技术教育往往被看作是技能和操作的简单传授。
然而,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教学理念需要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小学劳动教学活动的创新探究
小学劳动教学活动的创新探究摘要:随着新课标有效落实,小学校园也在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创新,并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虽然正在逐渐对教学目的进行改革,也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基于此,本文展开对小学劳动教学活动的创新探究。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学;活动;创新前言:小学校园要积极响应劳动教育的号召,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对劳动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将劳动教学内容、地方特色、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充分融合,利用有趣的“跳蚤市场活动”,使学生逐渐热爱劳动,并成为生活小达人。
一、小学劳动教学活动的意义对小学劳动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对其相关要求进行详细分析,明确需要遵守的教学原则,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
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科学教学理念,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在新课标下,人们需要对小学劳动教学的意义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
针对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新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小学劳动教学的优化与创新中,这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利用小学劳动教学的优势,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将劳动教学全面落实到素质教学目标中来,进而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二、小学劳动教学活动的创新方法1.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小学劳动教学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师要帮助学生冲破定向思维模式的枷锁,积极用劳动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并促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奇思妙想,找到其中的优点,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诱导,即便学生的想法不符合逻辑,但是教师也要对其进行悉心呵护,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劳动学习动机。
电大基础教育论文浅谈小学生劳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大基础教育论文浅谈小学生劳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内容。
这些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活与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
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
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小学劳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这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良好的观察力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学习,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条件。
《生活与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
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指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使他们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认识客观世界的特点。
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培养学生的意志。
在劳技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加强目的性教育,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并与一切干扰作斗争,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
同时,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让学生养成自我监督、自我鼓励的习惯。
学生初步具有了良好的意志,能终生受益。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让创造贯穿于各阶段 1.新课导入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一、学校简介
玉溪第四小学地处玉溪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于1996年,占地25亩。
现有34个教学班,有1755名在校学生,98名教职工。
建校15年,玉溪第四小学已跻身云南省名牌学校的行列。
学校被评为云南省一级示范小学,省优质甲等学校,省级文明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后备人才培训学校,宋庆龄发明基金会示范学校,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示范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对口支援先进学校,省级、市级绿色学校,全国读队报、用队报金奖学校,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尝试教学理论、目标教学理论研究全国先进学校,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创造发明示范基地,全国100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玉溪第四小学秉承“真心育真人”的办学理念,发扬“负重创业、团结拼搏、知难而进、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以创一流学校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提出了“打造智慧名师,创建和谐名校”的发展思路。
学校现已在师训教研、科技创新、体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几大特色:
1.师训教研学校以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开展课题研究、课堂练武、校园教学能手赛、教师综合技能考核等活动为主线,建立健全科研制度,规范了教师的科研行为。
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涌现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全国目标教学“十佳校长”1人,省特级教师1人,省十佳班主任1人,省十佳教师1人,省级骨干
教师3人,市、区级骨干教师7人,区优秀教师5人,区级教学能手1人,区教科所兼职教研员4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校级骨干教师18人,校级教学能手43人。
注重课题研究,其中《小学名师培养实验研究》课题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劳技创新劳技创新教育活动成绩突出,科技教育活动远近闻名。
学生小制作、小发明、科幻作文、科幻绘画等作品屡屡获大奖,已有233人次获国际、全国、省、市、区表彰奖励,其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负责人楚锐亲临我校为获第十届韩国锦山“笑脸”少儿绘画银奖的杨影淇、曹伊敏等同学颁奖;2010年7月被命名为宋庆龄发明基金会示范学校。
3.体育活动发挥田径训练网点的作用,使体育工作成为学校的又一亮点。
在连续八次参加区田径运动会中,有七次团体总分第一名,荣获冠军。
已累计向上级体委、体校输送了60多名优秀运动员,一次次出色完成了比赛及输送的双重任务。
4.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美好育人环境,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自2007年4月成功承办了以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红塔区德育工作现场会以来,先后接待红河州、景洪市、通海县、新平县、华宁县等外地州市及区内中小学60多次近2000人。
学校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已远近闻名,其辐射、示范作用已覆盖全市中小学。
2008年在区“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1月21日成功迎接全国少工委五届六次全会领导参观指导少先队工
作,受到各级领导高度赞扬。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工作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
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校一直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1.认真落实课程标准,上好每一堂劳动课。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3—6年级每周一节劳动课。
教师们都明确: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如:《学拌凉米线》、《快乐拨浪鼓》、《制作小风筝》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课堂,也离不开课外的有益补充。
我校在上好每一堂劳动课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
2.构建劳技创新教育网络,创新教育凸显特色。
(1)建阵地,为劳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为确保学校劳技创新教育的正常发展,充分利用学校走廊、闲置教室和空地,先后建成了科教基地“四室一苑一长廊”内容涵
盖了工业、农业、气象、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等劳技知识,为学校开展日常劳技创新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培养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科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室
小发明活动室小发明活动室面积66平方米,里面存放师生小发明科技作品,展示劳技成果及荣誉,营造科技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劳技活动。
科幻绘画室科幻绘画室,面积66平方米,供学生社团活动时科幻绘画爱好者使用,以此培养学生科幻绘画兴趣。
同时,也展示科幻绘画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
四驱车活动室面积80平方米,设有跑道赛场,供学生社团活动及比赛时使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机器人活动室面积66平方米。
机器人设备:乐高核心套装3套,比赛套装一套;nst四小轮进攻机器人套装1套;nst子环轮防守机器人套装1套;nst接力机器人套装1套。
每周的社团活动同学们都在这里活动。
一苑校园劳技教育“科技苑”,占地100平方米。
科技苑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气象科技设施,主要是用于学生学习观测统计气象数据,让学生走近气象科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005年3月成为玉溪中心城区气象观测点,为红塔区气象局监测中心城区气象提供数据参考。
几年来,一直坚持不懈。
另一部分属农业科技,种有鲜花、南抗葡萄、福星果、李子、桑树、雪莲果等试
验品种,还种植过草乌、白芨、重楼等中药材,以及部分常见蔬菜。
学生在科技苑里与农业科技有了亲密接触,同时,还亲历了劳动快乐的真实体验,改变了城市学生分不清韭菜麦子的状况。
一长廊
即建立科技长廊。
玉溪四小在90米长的教学楼长廊墙壁上设立劳技科普知识宣传,渲染科技氛围,学生耳濡目染科技内容,启迪他们科幻意识。
(2)创新劳技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我校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生成规律,将其运用于学校劳技创新教育中,按照“了解创新—发现课题—尝试创新”的流程进行了探索试验。
了解创新——让学生了解创新,建立创新的自信。
学校通过组织参观一次科普展览、读一本科普书刊、观看一部科普影片、听一次科普讲座“四个一”等活动引起广大学生的极大兴趣,让学生贴近劳技创新和创造发明,为学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发现课题——学会观察,让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
劳技创新要从发现开始。
要创新,先要发现创新课题,发现不完美的事物,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校通过向学生大量介绍创新故事和案例,让学生从中感悟发现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世界,从中发现需要解决、需要改进、需要创新的课题。
还鼓励学生跳出课本,跳出课堂,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生活;跳出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结论。
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发现。
尝试创新—
—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逐步形成创新习惯。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最初,学生创意总是以身边事物为主,几年下来,他们逐渐能够发现带有一定独创性、复杂性的课题。
如涉及教学生活运用的“图上方向识別仪”、“饮水机水嘴防护罩”,节能环保的“环保节水循环器”……
事实证明,“了解创新—发现课题—尝试创新”创新教育模式,符合学生的劳技创新能力形成规律,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创新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有效提高了学校劳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