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研讨(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研讨第一篇范文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影响着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研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取。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时,可以着重介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传统的笔试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可以组织历史知识竞答、历史人物扮演、历史论文撰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历史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素材。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图片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立体化的历史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师要关注历史学科的最新动态,积极参加历史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历史科研,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历史文物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与鲜活,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历史奥秘的欲望。
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取合适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创设情境。
2.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如角色扮演、对话等。
3.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历史规律。
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比较方法:1.横向比较:将同一时期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与差异。
2.纵向比较: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历史发展的脉络。
四、问题驱动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
具体操作如下:1.设计问题: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层次性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3.问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等。
2.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析问题能力等。
3.历史实践活动:考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历史剧表演、论文撰写等。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技巧研究论文10篇
初中历史教学技巧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当前初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串联来总结历史教训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
此外,学习历史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认识。
但是,当前初中历史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更好地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一)初中历史教学探究的必要性探析历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
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着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同时,把改革落实到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探究,有利于加大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提升,并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
(二)初中历史学习实际情况调查根据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其他现实性因素,本文就当下初中历史教学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为了增加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分别对北京、上海、广州和福建等四地的100所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初中学生及其教职工。
最后统计的数据表明,有25%的学生表示对历史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主动学习历史的人数比例只有1.2%。
三、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但是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你认为历史课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有创新性吗?”将近93%的学生表示,老师的授课方式较为保守,还停留在满堂灌的层面上。
另外,在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也有对其教学创新性意识进行访问,将近90%的教师表示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意识,所以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也不会特别去注意。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探讨范文5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探讨范文5篇教学方法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探讨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探讨范文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
平原大捷。
“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
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
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法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法论文概要: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社会的发展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把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要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论文10篇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论文10篇汇报人: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现如今,在对初中学生的历史教学中很明显地存在两个很大的误区。
首先,有相关人士做过类似的调查实验,随机询问一百名学生对于历史这一科目重要性的认识,最后统计的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有92%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语数外三门“大科”就好,历史这门“副科”不必太在意,同时为我国的历史教育事业感到深深的担忧,当然这个问题出自学生。
另一个问题则出自于老师,目前大多数老师很少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强调如何学习摄取足够的知识应付今后学生要面临的一系列考试,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学霸”令人担忧。
我们要为学生创作良好的学习心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逐步解决目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窘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爱上学习历史,我国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发展才会真正获得快速的发展。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热情传统的历史课堂通常都是枯燥无味的,以致课堂效率不高,浪费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课堂氛围方面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以进一步达到让学生快乐学习、有效提高其成绩的目的,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措施。
1.1故事导入法这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方法之一。
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而一味地、快速地讲课件,或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而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重复的讲解。
殊不知这种方法最后只会事倍功半,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恶程度。
所以老师要从这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之中尽量穿插进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更加有效地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长此以往学生才会真正懂得如何有效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历史成绩。
1.2诗词导入法我们在进行诗词歌赋的赏析之时,通常做的第一步是先了解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同样的,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反过来想,要在课题内容正式开始之前以更好的方式一步步导入,那么诗词是最好的选择。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范文5篇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范文5篇技术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
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浅议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范文1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期末将至,特总结如下。
一、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上,学生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用心地去学习,教学,才会到达更好的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我采取了多种办法,如:多讲故事,多组织学生表演等等。
至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多种缘故,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
二、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上课之前,不管怎样样,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因为只有这样,自己在课堂上才有足够的信心。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
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
只有备好课了,自己的心里才有底,而不至于边讲边照着书念。
否则,课堂混乱,老师肯定会控制不了的。
三、狠抓课堂,重视巩固。
历史知识资料多,条目复杂,为了到达好的学习效果,我十分重视课堂,争取当堂课的资料当堂消化。
另外,在下一节课,我会对上节课的资料再复习一遍,以使同学们到达举一反三的学习效率。
四、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爱国情操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深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资料,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个性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要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电教媒体表现力强,传递信息量大。
它能够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想象,进行用心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领会注释潜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
中学历史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本文以中学历史教学为背景,探讨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策略及实施方法,旨在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实践教学;意义;策略;实施方法一、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
然而,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弱。
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从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策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历史,通过参观、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
4.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历史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历史实践教学的策略1. 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丰富教学内容。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加强师生互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实践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5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5篇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范文5篇,期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范文1高三年级伊始,各学科转入全面复习阶段,我所带的历史学科也是这样。
2011年高考能否获得理想成绩,取决于全部师生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尽管我分担学校部分行政工作,但我会全力以赴地做好高三复习工作,为学校2011年高考获得光辉成绩奉献自己的气力。
一、学情分析具体的教学(复习)计划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形动身,并服务于新课程下的高考。
我所带的高三208班、213班、215班,其中208、213班为特长班,215班为文化班。
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良莠不齐,而且一直不够稳固,其中有学生的原因,比如在是识记基础知识方面不够下工夫,研究学习的劲头不足,等、靠、要的依靠思想比较严重;学生的习题训练量不足,学生见的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能正确认识;许多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再加上老师对检查力度不强,督促不及时,对很多知识总是似是而非。
二、高考动向分析2011年我省首次开始新课程的新高考。
从2010年新高考历史试卷来看有以下特点:(1)侧重考核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掌控,强调对历史事件进程的学习,回到学习历史最基本的层面。
(2)侧重考核学生对历史史料的浏览、表述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历史学习更本质的要求。
(3)重视考核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总之,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挑选题显现了对历史事件细节的考察,尽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非挑选题的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论从史出”的观点,题的浏览量很大,要求学生从中根据要求提取相干历史信息,难度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题直接来自人民教育版的教材内容,而其他版根本就未提及过,因此,参考别的版本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复习措施(1)第一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予以足够的重视。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研究5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研究5篇根据在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中的作用,学习刺激可分为四种,据此相应地归类为四种基本的或普通的教学方法。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研究范文5篇,期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研究范文1一、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干的历史学习材料,启示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期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形分析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而他们遭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辨论能力正在形成当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动。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端正学习态度,应常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态,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态,发觉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形动身,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
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论文]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学上的不断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原则,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兴趣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
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
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
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
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及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第一篇范文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实施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与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体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问题性: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性: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拘泥于教材和课堂,注重学生走出课堂,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二、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1.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时代意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设疑、引发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历史博物馆、遗址等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指导研究方法:教师教授学生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文献查阅、数据分析、访谈等,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5.开展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通过PPT、论文、报告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中学历史教学”探微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探微摘要:中学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
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中学历史主导主体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平等的,因特网密布整个世界,当我们面对十五六岁的初中生的时候,经常会感到已经失去往日在本学科领域绝对权威地位,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广,知识更新快,教师往往会无法满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人类对自身学习规律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目前,我们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本学科内部知识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从传统的历史课堂走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1、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
第一、教师自己教学观念应该更新,更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匀能够达到的目标和意义。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目标:①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③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④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
第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方式多样化。
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可有多种多样的方法,①撰写历史小论文。
如“我看古希腊的民主”,“古埃及的金字塔探迷”,“我在斯巴达从军的一生”等等②开展读书活动,编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报告。
历史教学实践小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从历史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历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旨在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二、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1. 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对策: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问题:学生兴趣不足对策: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3. 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对策: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问题:历史知识过于枯燥对策: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将历史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5. 问题: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对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历史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历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历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1. 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4. 教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效果不佳四、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习兴趣。
2.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 案例教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6. 历史故事教学: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中学历史性问题教学法[论文]
浅谈中学历史探究性问题教学法【摘要】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探究性问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探究性问题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联想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评价。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性问题教学法探究性问题教学法强调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探究过程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
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依托学生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而且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趣味性、应用性、知识性、综合性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培养其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
那么问题情境设计有哪些方法呢?本文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材料情境法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
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史料教学。
现行初中历史阶段的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史料。
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指导学生阅读这些史料或者增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史料,然后通过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的设计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创造性独立思维,敢于摆脱历史思维定式。
例1: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史料,并引导学生阅读,同时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现在的圆明园仅存少量的景点,有人主张应该在原地重建圆明园,有人则反对重建,请根据这一史料从多角度思考,你坚持哪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这道思考题的设计是依托课本中的材料,从新的角度设置新的情境,题目很新鲜,也很贴近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这样,学生在新情境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王国中翱翔,从而启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方法范文5篇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方法范文5篇教学方法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方法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方法范文1当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普遍效率较低,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不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
由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积极吸收新的知识理念,进而探寻出符合新时代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阶段较为适合的是学讲计划,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
笔者结合自身对学讲计划的理解,以及自身实际的运用阐述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参考。
学讲计划是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用心体会和深刻理解学讲计划的核心,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高效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学习效率的提升。
由此,教师也能够获得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一、积极做好备课环节的'准备工作为了贯彻学讲计划的理念,教师需要在备课上花费更多的心思,以帮助学生体验学讲计划的全部流程。
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注意的点: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合理规划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以及最终的反思小结。
每一个点的规划中,教师都需要切身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例如,我在讲述《春秋大变革》的有关内容时,在进行准备工作环节中首先明确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在于“大变革”,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了此次课堂上有一半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成果展示以及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总结反思。
在准备工作做好的情况下,整节课都能够按照学讲计划合理地开展,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方法范文2在备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讲计划的流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配合学讲计划进行学习,就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能够有代入感地进行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摘要: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休戚相关。
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情境教学法、整合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材料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六个方面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情境;探究;讨论;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历史是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历史课的教学,既能够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可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能够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活动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事件,但也同样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而历史教师则应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使之有利于历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个教学方法,供同道参考。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用生动的场景、历史图像等直观手段,建立能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运用情境教学法关键在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对教材的内容就应进行“有形”、“有声”的包装,把历史知识巧妙地嫁接在历史的情境之中。
二、整合教学法以单元为例,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整合教材,整合思路如下:(一)“分”分就是分别阐述单元所包含的历史知识。
如必修《历史i》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首先要弄清楚“政治制度”的概念内涵: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其次要讲清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合”合就是从整体上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把握。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5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5篇教学方法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领,使教学成效最优化。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范文5篇,期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范文1《商鞅变法》教学目标: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判难点:改革与守旧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二、教学进程(一)秦孝公求贤(为何要实行变法?)1、原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入侵却无力还击。
2、办法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商鞅来到秦国。
知道“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嘉奖战功——照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获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斗争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获得显著成果(强大)摸索: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五)板书设计1、秦国为何要实行变法?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重农抑商—奖罚分明获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政治:嘉奖战功—照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5、变法获得怎样的成果?6、变法成功与否?(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斗争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
初级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参考论文
初级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参考论文篇1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提问教学【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之一。
而提问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
它既是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又是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检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强化教学措施,纠正教学偏差和控制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问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因而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这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历史教师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本文结合自己近两年来教学经验,浅谈能力教学模式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为达此目的,在进行能力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课堂提问贵在问在有疑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知识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能力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
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它们提出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归纳把它们逐一解决。
对于那些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在这些地方设疑,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作分析、比较、归纳等思考活动,对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微探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微探历史是人类过去的画卷,史蒂芬·斯宾得说:“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酷爱读书的领袖毛泽东曾说,“有了学问,懂得历史,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不晓得历史,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所以,要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素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勇于质疑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事事包办,使学生的质疑能力慢慢退化,创新的意识渐渐枯萎。
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
学生只有思考,才会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才能在“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质疑能力乃至于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比如,曹操的确是奸臣吗?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毫无瑕疵吗?这样学生爱学习了,综合能力提升了,在历史课堂上他们必将活力四射。
二、愉快阅读,激发兴趣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所以说,历史学习虽然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但绝非枯燥无味的。
不过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和规律,仅强调“死记硬背”,学生肯定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每一个框题的结构上看,它从一些基本的、具体的、典型的事例出发逐步引出需要阐明的观点,同时穿插着大量的史料、图片、表格。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和利用好教材上的图文资料,确立合适的导入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疑问、惊奇进入学习活动之中,去认真阅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历史教学最应注重德育历史教学,就是以人为本,弘扬先人的美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了解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陶冶,感受人格的震撼。
如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傲骨;张骞出使西域,百折不挠的毅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抱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状志;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抱负……让学生牢记这些历史名人、名言、名事,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
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
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
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
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
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
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
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
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
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
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
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
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
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
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
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
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
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
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
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