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和结构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偶数 奇数
1,2,3

2H1 14N7
讨论:
(1) I=0 的原子核 16 O; 12 C; 22 S等 ,无自旋,没有磁矩,
不产生共振吸收
(2) I=1 或 I >1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
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I=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
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 样自旋,有磁矩产生,是核 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 C,H也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 组成元素。
磁性核在外磁场中的行为 拉莫尔进动
当置于外加磁场H0中时,相对于外磁场,可以有(2I+1)种 自旋取向:I=1/2的核,两种取向(两个能级):
核磁共振波谱是物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属 于吸收谱(波谱)范畴。
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 构可以研究纯化合物结构、混合物成分及定量分析等。
特点:
▪ 与通常的吸收光谱相比,其来源不同,来源于 原子核自旋跃迁所得吸收谱; ▪ 应用范围广,有机、无机、定性、结构分析、 定量等; ▪ 不需要标准样品,可直接进行定量; ▪ 不破坏样品; ▪ 只能研究磁性核 。
R. R. Ernst 恩斯特
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1)
FT-NMR and 2DNMR
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biomacromolecule (2002)
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 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h
kT
磁场强度2.3488 T;25C;1H的共振频率与分配比:
共振频率
2
B0
2.68 108 2.3488 100.00MHz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S. P. Mansfield (彼得-曼斯菲尔德), P. C. Lauterbur(保罗-劳特布尔),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英国
University of Illinois, 美国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现,医学诊断和生物细胞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m=-1/2
根据电磁学理论,核磁矩与外磁场相互作用 而产生核磁场作用能E,即各能级的能量为
I=1/2的核自旋能级裂分与H0的关系
E
h
2
mH0
E 无磁场
外加磁场 m =-1/2 E2 △E
m =1/2 E1
I=1/2的核在磁场中, 由低能级(E1)向高能 级(E2)跃迁时,所需 的能量(△E)为
h0
0
H0 2
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 H0 = / (2 )
共振条件: 0 = H0 / (2 ) (1)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频频率变。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要的磁场强 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 (3) 固定H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发生共振。 也可固定 ,改变H0 (扫场)。扫场方式应用较多。

2H, 14N
奇数 奇数或偶数 偶数或奇数 1/2;3/2;5/2…. 有 1H,13C,17O,19F,31P
质量数 质子数
I
NMR信号
原子核
偶数 偶数
0

12C6 16O8 32S16
奇数 奇或偶数 1/2

1H1 13C6 19F9 15N7 31P15
奇数 奇或偶数 3/2 5/2… 有 11B5 35Cl17 79Br35 81Br35 17O8 33S16
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的条件?
一、原子核的自旋 atomic nuclear spin
★ 原子核的基本属性:质量和电荷数。
★ 原子核的自旋特性,在量子力学中用自旋量子数I描述原子 核的运动状态。而自旋量子数I的值又与核的质量数和所带电 荷数有关,即与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自旋角动量: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图谱解析与结构鉴定 ❖核磁共振波谱仪
第一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principle of NMR
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条件 弛豫过程
一、概述 (introduction)
核磁共振(简称为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物质原 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 10-1~102MHz数量级的射频)的 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检 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
E
h
2
H0
0
H0
△E与核的磁旋比和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二、核磁共振条件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 能级产生裂分,由低能 级向高能级跃迁,需要 吸收能量。
当发生核磁共振时,原子核磁能级 的能级差必然等于电磁波的能量, 则:
h
2
H 0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和结构鉴定
生物用核磁共振仪 台式核磁共振仪
核磁共振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
F. Bloch 布洛赫 E. M. Purcell 珀赛尔
1946年发现核磁共振现象 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2)
K. Wüthrich(维特里希因 )
p h I(I 1) 2
自旋量子数(I)与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有关:
原子核的磁性
=>
核 磁 矩: p h I (I 1)(:磁旋比) 2
质量数 质子数 (A) (Z)
偶数 偶数
中子数 自旋量子数
(N) (I)
偶数Leabharlann Baidu
0
核磁性
实例

12C,16O,32S
偶数 奇数
奇数
1,2,3….
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 H0 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斯拉)
三、弛豫过程
不同能级上分布的核数目可由Boltzmann 定律计算:
Ni Nj
exp
Ei E j kT
exp
E kT
ex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