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研究-形象学-译介学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者是自我映照,自我指涉
美国形象——它究竟是谁的形象?欧洲人对于美 国人的想象,会不会对我们自身的镜照?或者美 国人创造的关于我们的形象,是不是他们反过来 借以发现他们自己的一种尝试?
丹麦 斯文德·埃里克·拉森
第三节 形象学与文化政治
一、形象学中的政治
法国启蒙时期的中国形象。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四节 形象学案例分析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在马可·波罗眼里,中国人善良恬静。与 传教士不同,作为一个商人,马可·波罗 更具世俗色彩。在他所著的《马可·波罗 游记》里,通篇都是对中国人的赞美。
宋朝皇帝“性情温和、行为仁爱”。苏州人 “民性善良怯懦”,机智能干,具有商业才能。 杭州人“性格和平”,“民性恬静温文”,品 德忠厚,邻里间友好和睦。友善好客,“那些 来这里经商的异乡人,也一视同仁,竭诚相待, 随意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表示友好。” 男女 间相互敬重,“男人对自己的妻子,表示很大 的尊重,没有妒忌和猜疑。”中国完全是一个 世俗的乐园,生活在这个乐园里的中国人个个 都品性良好。
第一节 形象学的发展历史
一、形象学研究在西方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法国文学中的 英国和英国人》
让·玛丽·卡雷:《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 (1800-1940)
1951年,基亚:《比较文学》“人们所看 到的外国”为题设专章讨论,将异国形象 研究由“事实联系”延生到文学、文化。
20世纪60年代,巴柔:异国形象不是研究 个人或单一文化,而是两种互动,应该置 于“社会集体想象”层面上。
套话是在个人表达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 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在话语交 往中有特点的所指,标志着对他者固定的 看法。
如法国人的浪漫 德国人的严谨 西班牙人的热情 中国的功夫 日本人勤奋 韩国人时尚 犹太人精明 洋鬼子,大鼻子
四、他者
后殖民的他者:在萨义德看来,东方 作为西方的“他者”形象存在的是被西方 建构和表述的。东方是被西方虚构和 想象出来的。
研究主体与他者的对应关系及其变化
推动主体建构
作家张若谷国外留学:“身为异乡孤客,观 光西方各邦,见闻虽广,感想也多,看到大 都会中市政建设的美观,便要感叹中国市政 的简陋污秽,看到彼邦实业的改良发达和商 战的剧烈竞争,不免又要感叹中国工业的幼 稚及商人的守旧;再看到列强积极扩充国防 军备,自然又要忧虑我们国家。。。左思右 想,想到事事落在人后的中国前途,不由不 受到深刻刺激,而思奋起,追他人后尘。”
第七讲 形象学
形象学是影响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和 扩展,与其他三个分支相比,形象学把 研究的目光投向文本形象所体现的文化 冲突和文化对话上。
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 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换句话 说,通过文学了解民族国家之间的互相 观察和互相表述。
本讲概要
第一节 形象学发展历史 第二节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形象学与文化政治 第四节 形象学案例分析 第五节 形象学反思与前景
二、形象学在中国
郭嵩焘:《使西纪程》(1876)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
钱钟书:《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1937)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Chinese literature
二、社会集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是某一社会对相异的 集体或社会文化所做的阐释,也就是一 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言说。 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一个建构性的存在, 它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迁。 歌德:德国人还在丛林中的时候,在遥 远的东方就有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度。 马克思:希腊是一个正常的儿童;中国 是一个早熟的儿童;德国是一个粗野 的儿童。
《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年)在德国出 版问世,利玛窦先生以其亲身经历详尽描 述了中国人的形象。在他的笔下,中国人 勤劳、多才多艺、温文有礼、尊师重教。 同时也指出他所见的中国陋俗,诸如迷信、 算命、炼丹,溺婴鄙女,酷刑枉法以及中 国人普遍的多疑与怯懦。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1993)等著述 出版
第二节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形象、社会集体想象物 、 套话、他者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
形象学的“形象”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形象”,它特指 “异国形象”,体现跨种族,跨文化的特质。 形象学的形象不仅仅指人物、景物,也包括作品中
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的总和。
形象学中“异国形象”的特点 1、由作家创造 2、作家的理解来自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 3、这个异同形象承载着“社会集体想象物”
美国学派:一方面警惕异国形象研 究对“文学性”忽视,另一方面主要 从事的是文化政治研究,并且更具 实用性。
各种后现代理论特别是后殖民批评 对异国异族的研究:“东方主义”“异 国情调”“中心与边缘”“族群认同”等 概念进入形象学。后殖民批评对莎 士比亚作品中的形象评判。
形象学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获益。 提供了方法论意义。
在《大中华帝国志》一书中,门多萨神父 叙述了中国人的外貌与秉性,中国人都身 体健康、心灵手巧、聪明开化。“他们都 是伟大的发明家,勤劳而工巧。”中国人 有自己的人生观,“中国人是心智最高的 人种。他们有一套自己关于天地起源,人 类诞生的看法。”中国人自足乐观,“他 们是个喜欢宴乐的民族,什么时候都避免 悲伤。”
辛亥革命前,尼采是具有伟大意志和智力的“才士”, 希冀雄杰的个人可以拯救中国的危亡。“五四”前后, 尼采是一个摧毁一切旧传统的光辉的偶像的破坏者。 1927年前后,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进步思想界已经 很少提到尼采。到了40年代,为适应法西斯统治的政 治需要,尼采又在国统区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广为传播。
二、异国形象与主体建构
近代有个德国人到中国后说:中国是我的 梦中情人,当我走近以后发现,这个情人 已经衰老。
三、套话
套话是表达“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 是出于自身需要对异国形象的虚构。
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约定俗成的词组, 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 象征性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