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工作中的“童趣化自主化个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德育工作中的“童趣化\自主化\个性化”作者:车国浩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10期
众所周知,新的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管理,最终塑造完美人格。因此,我们对学校德育现状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虽然在体验一个个德育活动,有参与、有震撼,但只有教师预先设置好的方案,学生的德育主体发展还不够,没有完全冲破传统德育的束缚,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德性发展的主体,对启发、引导学生开发自我的潜能和智慧,增强主体意识还需要下工夫。随着我校城郊施教区范围的扩大,学生生源的素质不尽相同,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常规性的体验性德育活动不能满足不同性格的学生需求,德育实效性不高。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有实效,必须从学生的层面考虑,从教师的预置德育方案中走出来,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植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创造智慧,求得发展。鉴于以上现状分析,我们设计了德育特色《“童趣化、自主化、个性化”德育工作实践研究》,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模式,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从需求入手,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是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需求不尽相同,为此我们要充分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德育活动,从学生需求入手,尊重主体,获得最佳发展。各研究小组都能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进行研究,设计个性化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心目中的德育活动要求是什么样的?为此少先队工作研究、校园文化研究、学科教学研究三大研究组都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谈话调查,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从个性入手,激发童真童趣
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德育活动,形成德育实效,首先引导学生对德育活动产生兴趣,进而能自主投入到活动中,提高活动效率。
三、从方法入手,引导自主体验
方法指导是德育自主活动的源头活水,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生自主德育活动就水到渠成,德育实效是自发形成的,对学生来说是终身有益的。
1.主题分析
德育研究的形式主要是以活动为主,而每一个活动必须有一个德育主题,教师理清德育主题后,才能引导学生明确德育活动的目标。课题组从本学期所开展的德育活动都能认真分析德育主题是什么,再思考响应的研究策略。
2.情境渲染
主题分析之后,教师所要研究的是进行情境渲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德育情境,产生自主活动的需要。如学校科技周中就充分尊重学生意见,以学生喜欢的低碳环保时装秀为情境主题,通过各种橱窗展览,同学们在寻找材料、制作环保衣服等活动中,忙得不亦乐乎,自主活动大大增强,试想,没有这种时装秀的情境渲染,学生对低碳环保的概念是模糊的。另外在情境渲染策略中,除了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发内心需求,感觉到这项活动对自身、对社会确实有意义;激发认知冲突,形成新旧经验的交替连接,进而自觉进入德育活动。
3.方法指导
德育自主活动方法指导很重要,课题组教师认为德育活动的一般方法:明确活动主题及目标,分工合作,开展活动体验、评价反思,教师在指导时先对活动进行有效地示范,低年级打基础,中年级以巩固,高年级促提升,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如简单的拖地卫生习惯,学生独立能力差,只知道把拖把弄湿再拖就好了,这样的效果往往把教室拖成“大花脸”。为此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了拖地“三步曲”:一洗(把拖把洗干净);二拧(把湿拖把拧干);三有序(按照拖把在前,人在后的姿势拖),并且要求班主任和同学随时督促拖地的方法,长期下来学生拖地的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在家中拖地受到家长的赞赏。
4.引导体验
引导体验是德育活动主要的活动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心灵的体验后才能形成自发的德育品质,德育的形式主要有:调查探究、对话交流、评价反思,其中调查探究能引发学生对德育活动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改变学生方式,产生内涵,对话交流能激发思维碰撞,形成德育品质;评价反思能促进德育活动质量的有效形成,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德育活动的有效保持。
总之,实现德育工作的“童趣化、自主化、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了以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在整个德育活动中,始终是一个引路人,一个活动的同伴和启发者,学生互相合作,在充满童趣、个性化的环境中体验一个个德育任务,久而久之,学生的道德品质就会自发形成,最终在共同学习的前提下,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班级管理,同时加强自主管理,培养交际能力、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反思能力,进而形成自主发展的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是多向互动的结果,对学生来说是有心灵体验的。同时,教师也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注:本文为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童趣化、自主化、个性化”德育工作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批号为D/2009/02/074。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东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