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铁器牛耕与社会变革同步练习中图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铁器牛耕与社会变革同步练
习中图版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铁农具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
(2)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春秋末年,人们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的使用是农业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3)意义:为大面积开垦荒地提供了保障。一些贵族将开垦的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出租给农民耕种,成为新兴地主。原来全国土地属于国王所有的制度,开始走向解体。
2.兴修水利工程
(1)铁器的普遍使用,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至今还在造福人民。
支持者
探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推广,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都说明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产生,一种新兴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逐步形成,旧的奴隶制生
产关系(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已经成为新的经济模式的绊脚石。
【问题2】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①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要被崭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而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商鞅变法的内容代表了作为社会进步力量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是成功的主要原因。③商鞅变法中关于土地的政策和奖励耕战的内容,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商鞅变法中建立制的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治理和加强中央集权,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⑤商鞅本人具有诚信的品德、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斗志精神,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和人民的支持。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3.下图所示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一水利工程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4.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中,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5.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农民想获得爵位最好的途径是()
A.努力种田织布B.在战争中建立军功C.努力开垦荒地D.经商发财
6.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1.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铁器、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诸侯国的力量更加强大,周王室的势力更加衰弱,所以③不正确。
答案:C
2. 解析: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动力上的一次革命,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答案:D
3.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为增强国力,重视兴修水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秦国修筑的都江堰。这里的秦国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而非秦朝,注意区分。
答案:B
4.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掌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承认土地私有,而不是废除土地私有制。
答案:D
5. 解析:商鞅变法中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弃农经商者,则要沦为奴婢;建立战功者,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由此可知,农民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军功。
答案:B
6. 解析:从材料中的提示信息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
古”“变法”“商君”等,可以判断出这段材料与秦国的商鞅变法有关。
参考答案:(1)商鞅。秦国。
(2)主张按现实需要改变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
旧。
(3)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令商鞅进行变法。
1.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表现在()
①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③周王室地位下降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懂得了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生产耕作,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A.牛耕的出现B.马车的出现C.铁器的出现
D.骡耕的出现
3.孔子的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牛耕出现大约是在()
A.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
D.秦朝
4.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白渠
D.六辅渠
5.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禹B.李冰父子C.商鞅
D.汉武帝
6.商鞅在变法实行之前,通过“竖杆立信”的办法,主要是为了()
A.哗众取宠
B.重赏之下发现勇夫
C.确立商鞅讲信用、说话算话的形象,为实行变法寻找良机
D.执行秦王的命令
7.与下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
奖励耕织
A.管仲B.商鞅C.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