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制定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制定教学目标
立足文本
准确的目标应该是在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制定。

尤其是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关注文体特点。

文体即“文学体裁”,它是指表达作品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

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语言等方面都会有其独有的特色。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第二,关注语言规律。

语文课承载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

课堂上,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发掘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那么相信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进程定会加速。

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发教学目标时,有关注语言规律的意识。

只有老师们深读文本,并有发现语言规律的积极意识,才有可能开发出远远丰富于教参的教学目标。

着眼学生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要求教师有学生意识,深入了解本课教学对象——学生、班级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是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恰当”。

因为学生的年龄的差异,学习基础的不同等等,即使是同样的文本,若安排在不同的年级,所体现的价值就会很大的区别。

因此开发或确定教学目
标时,更应该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特点,还应该考虑课标在本年段是如何要求的,从而在庞杂的目标体系中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

另外,应该做到的是“灵活”。

教育的对象是活的人,因此课堂势必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发生什么事件并不是统统可以预知的。

因此,教学目标也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容纳课堂中即时生成的目标。

融合三维
《建议》中的“语言、认知、情感”三要素,是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最具探索研究之处,此三要素看似简单,其实要真正将其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实在是一门大学问。

简练明白的语言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知,而只有对课本内容有了真正的认知,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

因此,虚浮空无的套话、多余不实的修辞、填鸭式的强制认知都无法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形成共鸣,自然也无法对所教授内容达成认
语文教师有必要关注“学习目标”的制定依据
自从提出“有效教学”理念以来,笔者发现教学界开始关注“教学目标”了。

我区更是如此,作为中心组成员,笔者经常对开课教师的课进行点评,教研员规定得按照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评点。

不过静心思考,现在的课堂强调“以生为本”,教学目标的制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由此,笔者以为不如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为好。

评课过程中,笔者经常喜欢问开课教师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可是,得到的答复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教研员规定好的,有的说是从网上下载的,有的说是凭感觉制定的……。

听了之后,笔者深感遗憾,“追本溯源”可能是网络丰富的资源导致了教师的惰性滋长。

学习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度,应充分思考好,才能从容教学。

其实,“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有依据的,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关注:依据课标。

课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关注7—9年级的教学建议,例如:关于“阅读”部分,我们就要关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依据教材。

明确所教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从单元目标、课后练习等方面进行分析。

因为这几方面往往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而编者意图是我们制定目标的主要依据。

例如制定《乡愁》的学习目标,我们就要关注单元目标: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含着是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

还要关注书后习题三和四。

依据学情。

即根据所教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本文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来制定。

例如,所教的班级语文素养整体较好,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上往深处挖掘,如所教的班级语文素养较弱,我们不妨侧重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文本的深度稍作挖掘。

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与建议
一、什么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有意识地综合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它学科等课程资源,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学科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语文,因此,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

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不同,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是以学科综合为基础,其学习目标是综合性的,不单独强调某门学科的目标和学科性质。

如,以“奇妙的声音”指导学生综合学习,学习的目标就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有关物理知识的了解,也包括相关的声音作品、环保知识等不同学科类别的目标。

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切均是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的,正如“语文课标”所建议的那样,“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主要指:一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二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如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趣味活动,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
喜悦;三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如根据对各门学科的了解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四是语文实践过程的综合,让学生在读书、写作、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不是学科的整合学习。

单从命名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性”字便体现了这个意思。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阶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第一学段这样的表述,既指出了这一目标的重点,又指进了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途径。

它是起步阶段,教师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兴趣、观察以及参加活动上下功夫,为以后的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段与第一学段相比有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1)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2)增加建议书,建议信,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采访笔记等;(3)提出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本学段还提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段在范围、方法与能力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范围拓展到社会领域,在方法上,初步了解学生查找和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在能力上,如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活动的能力等。

三、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具体建议
5.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强调合作精神。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不再是只要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往往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还能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品质,有些学生开始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资料,当他受到别人的帮助后,他也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学会了友善助人。

有些学生在小组意见发生分歧时,也许曾固执己见,但是很快他们会发现,这会阻碍合作学习的进程,于是他们学会了包容。

这些对培养学生宽大的胸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有不可忽视
的作用。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

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的合作交流。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到:
(1)教师要平等参与合作学习。

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的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2)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合作交流。

有的内容适合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实践,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等。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一般而言,过易、过难的或者难以合作、难以交流的内容不宜让学生合作交流,在一节课中安排合作交流的次数也不宜过多,时机也应把握好;(3)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要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和开拓思路,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注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4)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注意每个成员的情感态度。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许多合作交流中优生积极思维、积极发言和交流,是小组里的主角。

中等生观望、附和、随大流,学有困难的学生既不交流又不合作,仅做观众或听众。

这时,有的教师把目光投向优生,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作出积极的反应,帮助他们完成答案,让他们代表小组汇报结果。

有的教师则不然,在肯定优生表现的同时,让他们注意合作,帮助其他同学,教师的主要目光投向中等生和学困生,鼓励、引导这些学生参与合作与交流,平等的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探究,完善正确的结果,显然
后者做得比较好。

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光在乎内容的正确与否,更要在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2、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自主学习,简单地说,就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有兴趣的时候,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当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的时候,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的时候,当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时候,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的时候,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的时候,他们才能学得更好,学得最好。

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辨,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学习,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

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
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所以这种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关注过程目标。

“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

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活动的过程。

因此,教师认真指导,安排好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

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 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

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2. 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 充实补充,装订成册(或袋子);4. 上课交流、展示、评价;5. 写作;6. 评选优秀资料和优秀个人。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

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换句话说,探索和研究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

正是如此,综合性学习应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