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知识点总结(书中)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t,是矢量.(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 Δt;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1)公式v =Δx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Δt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 =gt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②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③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①v =v t 2=v 0+v t 2,②Δx =aT 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 与a 的方向关系.2.①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②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 上升过程:a =-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全程法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0向上,加速度g 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v0-gt,h=v0t-12gt2(向上为正)若v>0,物体上升,若v<0,物体下落若h>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h<0,物体在抛点下方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4).相同的图线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图象中含义截然不同,下面我们做一全面比较(见下表).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t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2.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二、逐差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n +1-x n =aT 2,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 =aT 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 六、图象法应用v -t 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 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 ,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 0 1 2 3 4 5 t /s x /mv /(m ·s -1)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 1、x 2、x 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 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一、数据处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 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4、…,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 =aT 2.(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若v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3.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即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2,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a =a 1+a 2+a 33=13×⎝ ⎛⎭⎪⎫x 4-x 13T 2+x 5-x 23T 2+x 6-x 33T 2=x 4+x 5+x 6-x 1+x 2+x 39T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 (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v n =x n +x n +12T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v -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误差分析1.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2.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3.用作图法作出的v -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4.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 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 6.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平滑曲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第二章 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轻杆轻绳轻弹簧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各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2)正交分解.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考点一 共点力的合成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 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 F 合=2F cos θ2. (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F x =F x 1+F x 2+F x 3+…y 轴上的合力:F y =F y 1+F y 2+F y 3+… 合力大小:F =F 2x +F 2y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为θ,则tan θ=F y F x.一般情况下,应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时,应尽量使所求量(或未知量)“落”在坐标轴上,这样解方程较简单,但在本题中,由于两个未知量F AC 和F BC 与竖直方向夹角已知,所以坐标轴选取了沿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对力分解的唯一性判断、分力最小值的计算以及合力与分力夹角最大值的计算,当力的大小不变方向改变时,通常采取作图法,优点是直观、简捷.第三节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一、受力分析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精选4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精选4篇)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1、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F合x=F1x+F2x+………+Fnx=0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③平衡条件的推论:(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ⅰ)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
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左”、“极右”)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便于解答。
易错现象:(1)不能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2)不注意动态平衡中边界条件的约束;(3)不能正确制定临界条件。
学好物理有哪些窍门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
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注意:vs/2>vt/2
二、比例公式:设v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1、2、3……n秒末瞬时速度之比(v t= at):vt:v2:v3:……vn=1:2:3: ……n
2、1、2、3……n秒内位移之比(s = 1/2 at2):st:s2:s3:……sn=12:22:32: ……n2
v2=v船2+v水2
tgθ= v船/v水
t=L/ v船
v船2=v2+v水2
sinθ= v水/v船
t=L/ v
平抛运动的分解: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x = v0t vx=v0ax=0 tgθ= vy/vx=gt /v0
y=1/2 gt2vy= gt ay=g v2=vx2+vy2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 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一、运动:
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2、质点:研究物体比周围空间小得多时,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质点。只有质量,没有形状与大小。
能不守恒。系统机械能损失最大。
五、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第六章、机械能
一、功与功率:
1、物理量:
物理量
功(W)
功率(P)
定义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
也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上有力的作用。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表示做功的快慢。
公式
W=Fs·cosa
式中,F可以是单个力,也可以是合力。
平均功率:P=W/t,P=Fv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方向一致,所以正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减小,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相反,所以负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增大,但电势都是沿场强方向减小。
1、原因电势能,电场力,功的关系与重力势能,重力,功的关系很相似。
E=mgh,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电势能的原因就是电场力有做功的能力,凡是势能规律几乎都是如此,电场力正做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负做功,电势能增大,在做正功的过程中,电势能通过做功的形式把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而电势能减小。
静电力做的正功功=电势能的减小量,静电力做的负功=电势能的增加量(1)看电场力与带电粒子的位移方向夹角,小于____度为正功,大于____度为负功;(2)看电场力与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夹角,小于____度为正功,大于____度为负功;(3)看电势能的变化,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正功。
怎么学习高中物理要想学好物理,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
____把“陌生”变成“透彻”!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
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
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3.要注意学习上的八个环节4.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有的同学从来就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是不好的,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中是不行的。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听课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伸会逐渐遗忘,没有笔记我们以后就没有办法进行复习。
高中物理复习技巧1.模型归类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
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提供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
高中物理知识点经典总结(绝对全)
必修1知识点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这时,我们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
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路程和位移 时间和时刻Ⅱ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我们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用这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3.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和速率Ⅱ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和v-t 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一定是一条直线。
随着时间的增大,如果物体的位移越来越大或斜率为正,则物体向正向运动,速度为正,否则物体做负向运动,速度为负。
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t 轴的直线,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4.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Ⅰ如果在时间t ∆内物体的位移是x ∆,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tx v ∆∆=(1) 由(1)式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如果t ∆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t x ∆∆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 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速度是表征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5.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探究)Ⅱ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纸带上连续3个点间的距离除以其时间间隔等于打中间点的瞬时速度。
可以用公式2aT x =∆求加速度(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逐差法求)6.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加速度Ⅱ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t v a ∆∆=加速度是表征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轴上方.........,在t.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0V)...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t=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
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 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 种类 区别(特点) 联系匀直线运动V=恒量1、匀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0 x = vt匀变速直线 运动 v =v 0+ata=恒量x =v 0t +at 2/2 =t V V t )(210+ =aV V t 2202- a 与V 0同向为加速a 与V 0反向为减速 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引言高中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在物理学方面的入门阶段。
本文旨在总结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物理知识。
一、运动学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运动方程2.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方程•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3. 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方程•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二、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概念和适用条件•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的概念和应用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物体在斜面上的分解力3. 质点的机械能和功•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 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定义和特点•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和周期公式•简谐振动的能量关系和图像分析三、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热平衡和热学平衡的概念•热量的传递和计算方法2. 热量和功的转化•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公式•定容和定压物体的热量和功的计算方法•等压和等容过程中温度和内能的变化3. 热量传递•热传导的概念和机制•波的特性和传播速度•辐射的基本规律和应用四、电学1. 电荷和电场•电荷的守恒定律和分布•电场的概念和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和运动2. 电势和电势差•电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电势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电场与电势差的关系3. 电流和电阻•电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电阻与电流的关系4. 电功和电功率•电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电功和电功率的应用和关系五、光学1. 光的传播和折射•光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光的折射规律和计算方法•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2. 光的反射和镜像•光的反射规律和计算方法•光的镜像形成和性质•平面镜和球面镜的特点和使用3. 物体的视觉•光的色散和光谱的形成•直线传播特性和成象公式•物体在不同位置和形状下的视觉效果六、原子物理1.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组成和基本粒子•原子的核结构和电子排布•原子的稳定性和电离能2. 辐射和放射性•辐射的种类和性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半衰期•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和防护方法3. 原子核的能量•核反应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原子核的能量转化和核能•核反应的应用和物理学发展结论本文总结了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运动学、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内容。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册)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2024年人教版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本(2篇)
2024年人教版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本第一章力学1. 位移和位移图像-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
- 位移图像是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图像。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间速度。
3. 加速度和等加速度直线运动- 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速率。
- 等加速度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加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和等效力-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 等效力是指具有相同效果的力。
5. 牛顿第三定律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特点。
- 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合成一个力的过程。
-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被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第二章动能与动量1. 动能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速度而具有的能力。
-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气体内部不存在能量转化。
2. 动能定理和功- 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作用之间的关系。
- 功是指力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
3. 劲量守恒定律- 劲量守恒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弹性碰撞过程中总势能和总动能的守恒。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与惯性1. 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 惯性参考系是指没有受到外力的影响的参考系。
- 非惯性参考系是指受到外力影响的参考系。
3. 外力和常见摩擦力- 外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 常见的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物体的受力分析是指确定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和力的性质。
- 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等效分析。
第四章载流子与磁场1. 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方向- 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①基本定义:高中物理必修涉及力、运动、能量等很多方面的知识。
比如说力,简单讲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像推桌子用的力,拉箱子的力。
②重要程度:这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
以后学习电学、磁学等知识都要用到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
③前置知识:初中物理的一些基础概念,像速度、路程这些基本的知识要懂。
④应用价值:在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像汽车行驶就涉及到力学原理,起重机吊东西也是力的应用,而且了解能量知识能理解节能电器的原理等。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高中物理体系里必修内容是开端。
像运动学的知识是引出力与加速度关系的铺垫。
②关联知识:运动学和力学紧密相连,加速度这个概念就把运动和力联系起来了。
能量和力也有关,比如做功和能量转化。
③重难点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正确找出分力和合力的关系。
运动的图像也是个难点,掌握不同图像表示的运动状态不容易。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这些基本概念、定理是必考的。
像计算题经常考查力和运动的关系,选择题里容易出运动图像这些知识点。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 力】①概念辨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比如讲,我推你,我对你有作用力,同时你对我也有个反作用力,就像两个人互相推手,力气都会反馈到对方。
②特征分析: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
大小决定作用的强弱,方向表明力推动或拉动物体的朝向,作用点不同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好比推门时在门把手上推比在靠近门轴处推容易,这就是作用点不同的效果。
③分类说明:力有重力,这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不管在空中还是地上的物体都受重力;弹力是像弹簧被拉伸或者挤压时产生的力;摩擦力就更常见了,走路时鞋子与地面有摩擦力,要是没摩擦力就打滑走不了路了。
④应用范围:力的知识用于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来预测运动状态。
不过在微观世界或者接近光速的情况,经典力学的力的理论会有局限性,就需要相对论等新知识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重点中学高考资源整理高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全部知识点共82页)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物理知识点总结一、速度加速度1.t v a t x v ,为比值定义式2.at v v 0用来计算速度3.平均速度公式20v v 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4.2021at t v x ,推导可得at v t x 210,即t t x 图像斜率代表2a ,截距代表0v 。
5.ax v v 2202,推导可得2022v ax v ,即x v 2图像斜率代表a 2,截距代表20v 。
6.打点计时器①使用交流电源,使用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②每0.02秒打一个点,如果题中有“相邻两个点还有未画出的点”,则需要另外计算。
③已经平衡好摩擦力的依据:打出的点是一系列间距相等的点。
④纸带上的长度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单位一般为cm ,计算时需要化成m 。
⑤逐差法计算纸带加速度2T x a ,两种一般用法:(设每段位移分别为61~x x )2213212)(2T n m x x T x x T x x a n m )3()()()2()()(212345621234212T x x x x x x T x x x x T x x a 7.光电门(记录通过光电门的时间)①已经平衡好摩擦力的依据:遮光条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相同②逐差法计算纸带加速度:t d v ③画出一次函数的两种横纵坐标:)(1122F a t x t 或和。
④有关函数:2122221221212)()(t x d a t ax t d t d二、力1.重力mg G ,重力加速度在极地最大,在赤道最小。
2.弹力kx F ,弹簧在剪断一瞬间弹力不变。
3.摩擦力N F f ,有摩擦力就一定有支持力;此公式只能计算滑动摩擦力。
4.牛二ma F ①整体法(两个物体相对静止,a 、v 一直相同):隔离时对受力少的做分析,整体事忽略连个物体之间的里。
摩擦力的方向可以用相互作用力判断。
②版块模型(恰好不掉下去求木板最大长度):若地面光滑可以用动量做。
③传送带:注意有先加速后匀速的情况,向下运物体时还有先加速后加速但是加速度不同的情况。
高中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高中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一、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研究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运动可以由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在高中物理必修三中,我们学习了关于运动的多个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其中包括:1.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位移是描述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方向关系的物理量。
位移的大小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直线距离,并且考虑了方向。
在均匀直线运动中,位移可以通过初末位置的坐标差来计算。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快慢和方向关系的物理量。
速度的大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公式$v=\\frac{\\Deltas}{\\Delta t}$ 来表示。
速度的方向可以是与位移方向相同或相反。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快慢和方向关系的物理量。
加速度的大小是速度改变量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公式$a=\\frac{\\Delta v}{\\Delta t}$ 来表示。
正加速度表示速度增加,负加速度表示速度减小。
1.2 运动的图像学表示•位移-时间图:可以利用位移-时间图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在图中,位移与时间呈线性关系,斜率表示速度。
•速度-时间图:可以利用速度-时间图来描述物体的加速度情况。
在图中,速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斜率表示加速度。
二、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定律,其中包括三条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如果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没有合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2.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提供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这条定律明确指出了力是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力都将有一个等大反向的作用力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
(超详)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
(超详)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
1. 力学
- 基本概念:力、质量、加速度、牛顿三定律
-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
运动
- 牛顿定律与运动:惯性、力的合成、平衡、斜面静摩擦、弹
簧力、万有引力定律
- 动量与能量: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功与功率、机械能守恒、碰撞、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 热学
- 温度与热量:热平衡、热膨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热能传递:传导、对流、辐射、功与热的转化
- 理想气体与热力学:理想气体的分子速率与平均动能、分子
碰撞频率、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理想气体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变化、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焦耳定律
3. 光学
- 几何光学: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光的全反射、光的成像
- 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
- 光的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玻尔模型与能级、
激光
4. 电磁学
- 静电场:电荷与库仑定律、电场、电势能与电势差、静电场
中的运动带电粒子
- 电流和电阻: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串联和并联、电阻的温度效应
- 磁场和电磁感应:磁场、洛伦兹力、电磁感应、电磁感应定律、自感与互感、交变电流
5. 原子物理
-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原子核结构、玻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放射性与核能:放射性、半衰期、核反应、核能的利用
-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核聚变、核裂变、粒子的分类、强相互
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
6. 特殊相对论
- 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时空间隔、洛仑兹变换、质能关系
以上是高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汇总,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的知识点总结在物理的学习中会有很多的知识点,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的知识点的总结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2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vt/2=v=(v0+v)/22、vx/2=3、△x=at2{xm-xn=(m-n)at2}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三、两种运动特例(1)、自由落体运动:v0=0a=gv=gth=1/2gt2v2=2gh(2)、竖直上抛运动;v0=0a=-g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五、理解伽俐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3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相互作用一、三种常见的力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弹力(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2)、产生条件:(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3、摩擦力(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二、力的合成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求合力的方法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三、力的分解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4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2、两个概念:①、力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二、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2、公式:F合=ma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②、矢量性③、瞬时性④、独立性⑤、相对性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1、内容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②瞬时对应③性质相同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四、力学单位制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vtx)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F合或某个分力)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1)明确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2)分析流程图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七、超重和失重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高中物理的必修二知识点曲线运动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知识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一项科目,要想学好物理,那么首先就要掌握它的基本知识,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1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023年高中物理必修1-3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W P高中物理必修 2 学问点总结章节1、机械功2、功和能一 具体内容①机械功的含义 ②机械功的计算①机械功原理 ②做功和能的转化主要相关公式▲功 W = Fs cos α▲ 功的原理W = W = W+W动阻 有用额外W= W + W功 输入输出损失和 功 3、功率率①功率的含义②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功率 P = WtP = Fv4、人与机械①功率与机械效率 ②机械的使用▲ 机械效率 η = 有用 W总= 有用P总1、动能的转变①动能②恒力做功与动能转变的关系〔试验▲动能 E k1= 2 mv 21 1▲动能定理 Fs = mv 2 - mv 2二能的 2、势能的转变 ③动能定理①重力势能②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转变▲重力势能 E p▲ 重力做功2 2 2 1= mgh③弹性势能的转变转 化 W = E - E Gp 1p 2= -∆Ep与①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实 ▲ 只有重力作用下,机械能守恒守 3、能量守恒定验探究1mv 2 + mgh 1= mv 2 + mgh恒 律4、能源与可持 ②机械能守恒定律 2 2 ③能量守恒定律①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②能源开发与可持续进展2 2 11 2023 高中物理必修 1-3 学问点总结,精品复习资料续进展三抛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①运动的独立性②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体 2、竖直方向上 ①竖直下抛运动▲ 竖直下抛v = 运 的抛体运动 ②竖直上抛运动动v = v t 0 + gt s = v 01t + 2gt 2 ▲ 竖直上抛1v = v t 0 - gt s = v 0 t - 2gt 2t = 0 h v g 2g3、平抛运动 ①什么是平抛运动②平抛运动的规律▲ 抛出点坐标原点,任意时刻位置x = v 0t y = 12gt 24、斜抛运动 ①斜抛运动的轨迹②斜抛运动物体的射高和射▲ 斜抛初速度v程v = v 0 xcos θ v 0 y= v sin θ①线速度 ②角速度 ▲ 线速度 v = st1、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③周期、频率和转速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关系 ▲ 角速度ω = ϕ t1 ▲ 周期与频率 f =T▲ v = 2π r ω =2π 四 匀速 圆2、向心力与向 ①向心力及其方向 ②向心力的大小 ③向心加速度 T T▲ 向心力 F = mr ω 2F = m v 2r周心加速度运 动3、向心力的实例分析4、离心运动五 1、万有引力定 ▲ 向心加速度a = ω 2r 或a = vr①转弯时的向心力实例分析②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实例分析 ①生疏离心运动②离心机械③离心运动的危害及其防止①行星运动的规律 m m万 律及其引力常 ▲ 万有引力定律 F = G12②万有引力定律r 2有量的测定 引 ③引力常量的测定及其意义 ①人造文星上天 ▲ 第一宇宙速度 力 2、万有引力定 ②推想未知天体 定 律的应用 律Gm ' v = r7.9km / s20 2一、起电方法的试验探究3 - 1知 识 总 结第一章 第 1 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物 理 选 修1.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3.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4.时间与时刻: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路程和位移: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
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三、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弹力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四、牛顿第二定律1.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9质点: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参考系: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
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要弄清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1.2 时间和位移 12时刻和时间间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路程和位移: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
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做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矢量和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例:位移、加速度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例:温度、质量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物体的位移等于两个位置的坐标变化。
∆x=x2-x1 正负表示方向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5速度v: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在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是∆x,速度表示为v=∆x/∆t(位移/时间)单位:米每秒符号:m/s或m·s-1 km/h cm/s 矢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只能粗略的描述运动的快慢。
瞬时速度:∆t取得小一些,物体在从t到t+∆t这样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小一些,∆t越小,描述的越精确。
当∆t非常小时,把∆ x/∆t称作物体在时刻t的瞬时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速度”一词有时指平均速度,有时指瞬时速度有时指位移与时间之比,有时指路程与时间之比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9实验步骤:①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纸带穿过限位孔,把复写纸片固定在定位轴上,并且压在纸带上面②在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上分别接上导线,两根导线的另一端分别接到低压交流电源(4-6V)的两个接线柱上③打开电源开关,用手水平地牵拉纸带,纸带被打上了许多小点④取下纸带,从能看得清的点数起,如果有N个点,那么,点的间隔数为N-1个,用t=0.02(N-1)计算,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是多少⑤用刻度尺测量一下,从开始计时的点数起到最后一个点的距离s是多少v⑥利用公式 =s/t计算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⑦看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相等,则为匀速直线运动;不等,则为变速直线运动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粗略的代替这段时间内某点的瞬时速度。
电源频率50Hz,间隔0.02s注意事项:①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②释放前,应使物体停在靠在打点计时器的位置③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之间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④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 交流电电磁打点计时器: 4-6V 低压交流电源⑤手拉纸带时,应快一些,防止点迹太密集⑥打出的不是小圆点,而是短横线,应调节振针距复写纸高度,使之增大误差分析: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时,振针必然对纸带产生冲击和摩擦,不仅影响了纸带的正常运动,也影响了振针的运动,误差较大;电火花计时器采用高压脉冲放电,放电针与纸带不接触,不干扰纸带运动,故误差很小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25加速度a: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符号:m/s2或m·s-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关系直线运动中,速度增加,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减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11.器材安装①把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
②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并连接好电源,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从复写纸下面穿过)。
③将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放在长木板上,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端。
④将细绳绕过定滑轮,细绳的一端连在小车的前面,另一端挂上适当的砝码。
2.数据采集①先启动打点计时器,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
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②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再重复操作两次。
③在三条纸带中选择点迹清晰,没有漏点的一条进行数据处理3.数据处理①舍掉纸带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作为计时起点,并记为0点②从起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4、5点③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④根据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测量中间的计数点1、2、3、4的瞬时速度,把各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标有“v1”的一行。
⑤增减所挂的砝码,或在小车上放置重物,再做两次实验,填入上表标有“v2”和“v3”的两行⑥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根据表中的v、t数据,选择适当的坐标单位在坐标系中描点注意事项:①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②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③要防止砝码下落时与地板相碰,要防止小车与定滑轮相碰④牵引小车的砝码个数要适当,以便能在50cm长的纸带上清晰的取出5-6个计数点为宜⑤细线要与长木板平行误差分析:误差主要来自长度的测量,注意刻度尺的使用方法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4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v-t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初速度:开始时刻的速度v0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v0+at 1km/h=1000m/3600s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37由匀速直线运动可知,位移x=vt,即位移对应v-t图像下面的面积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多为梯形,所以x=1/2(v0+v)t将v=v0+at 代入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公式:x=v0t+1/2at2初速度为0时,x=1/2at2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41通过v=v0+at 和x=v0t+1/2at2两式中消去t,得到速度v与位移x的关系v2-v02=2ax2.5 自由落体运动43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无空气)自由落体加速度: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反复试验表明,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在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g=9.8m/s2或10m/s2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46小球沿斜面滚下,不断增大斜面的倾角,加速度随倾角增大而变大,推出:90度倾角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第三章相互作用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51力:人们把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矢量表示力的方法:力的图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线段所在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重力:G=mg 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认为作用于一点,重心。
3.2 弹力54接触力:按其性质可以归纳为弹力和摩擦力(本质上是由电磁力引起的)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
(有的形变小,不易观察)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弹力: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
用绳子拉物体时,绳的拉力也属于弹力,它总是沿着绳子而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绳中的弹力常常叫做张力)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
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
实验证明,弹簧发生形变是,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x成正比。
即F=kx 式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牛顿每米,符号:N/m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3.3 摩擦力57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是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注:①静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②只要物体没有相对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推力的大小保持相等)③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 max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滑动摩擦力:当一个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注:①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跟两个物体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成正比)③F=μF Nμ是比例常数(无单位),叫做动摩擦因数(跟材料,接触面情况有关)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3.4 力的合成61合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可求出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所以力F’就是这两个力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则说明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步骤:①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放于水平桌面的木板上,并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②用两只弹簧秤分别勾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
记录两弹簧秤的读数;③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④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⑤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刻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只用一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⑥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