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与古希腊、古印度思想综述

合集下载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与古希腊是两个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

虽然二者存在时空上的距离,但在造物思想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本文将比较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揭示它们的相似与差异。

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都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质。

在先秦哲学中,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宇宙观,例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的“天命之谓性”。

这些思想都试图解释宇宙从无到有的过程,并界定世界的本质。

古希腊哲学家亦关注这个问题,柏拉图认为宇宙是由理念和形而上实体构成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是通过原因和效果的关系而存在。

这些不同的解释方法反映了先秦与古希腊文明的不同思维方式。

先秦与古希腊的思想在神话和宗教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先秦时期的中国人认为世界是由神灵所创造的,神灵拥有超人的力量和无限的智慧。

这与古希腊的神话中的众神之间的争斗和创世神远古的形成是类似的。

就宗教仪式和实践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更加着重于祖先崇拜和礼仪,而古希腊的宗教更加注重于神谒和神庙。

先秦与古希腊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有很大的区别。

在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被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追求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儒家重视了人与天地之道的合一。

而古希腊则更多地强调人的自由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独立于自然。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注了人的理性和个人的尊严。

这种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思想模式。

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性,例如对宇宙的起源和世界本质的思考,以及神话和宗教的关注。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了解这些不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先秦和古希腊文化的独特之处。

世界史思想总结

世界史思想总结

世界史思想总结世界史思想总结世界史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派别和学说。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思想进行总结。

一、古代思想:1. 中国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具有综合性和道德性的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代表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

- 儒家思想强调“仁”,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家族伦理和君子道德,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之道,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公平正义,反对战争和暴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希腊思想:希腊思想注重理性思考和探索真理,代表有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 柏拉图哲学主张世界的存在是通过观念的世界来实现的,提出理念、理性和审美的观点,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张观察和实证研究,注重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分析,对科学和逻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世纪思想:1. 基督教思想:基督教的出现对中世纪欧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有奥古斯丁哲学和托马斯·阿奎那学说。

- 奥古斯丁哲学强调信仰和上帝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对基督教伦理和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 托马斯·阿奎那学说试图将基督教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相融合,强调理性和信仰的统一,对中世纪欧洲哲学和神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 伊斯兰教思想:伊斯兰教的兴起对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有伊本·西拿思想和阿维森纳哲学。

- 伊本·西拿思想主张理性和宗教的统一,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对伊斯兰教文明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 阿维森纳哲学试图将亚里士多德哲学和伊斯兰教相融合,主张合理和信仰的统一,对伊斯兰教教义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近代思想:1. 文艺复兴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体和人的自由,注重人的能力和理性,代表人物有波提切利、达·芬奇、莎士比亚等。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和古希腊是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明,它们都对人类的造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由于文化背景和哲学观点的差异,两者在造物思想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先秦的造物思想主要体现在《易经》和《道德经》中。

《易经》以“道”为中心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在宇宙的“道”下运行。

《易经》中的“易”是指“变”,认为一切都是在变化和转化中存在的,而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道义,与宇宙保持和谐。

《道德经》则强调“道”的无形和无名的本质,主张不为外物所束缚,不追求名利地过自己的生活。

从这种意义上说,先秦的造物思想是一种较为宏观和超验的思考方式,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则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和理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动物”,具有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他认为人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通过发展自己的才智和德行来达到这个目的。

古希腊还有诸多哲学学派,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等,它们都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来解释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处境。

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方法上,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观察和体察。

《易经》以卦象和八卦为基础,通过观察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来洞察世界的规律和道义。

《道德经》则倡导无为而治,认为通过放弃对事物的执着和强求,能够达到自然的宁静状态。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古希腊哲学家通过分析和推理来探索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派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在目的和态度上也有所不同。

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易经》提出了一种“六爻卜法”,用于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和指导人们的行为。

《道德经》则提醒人们“不争”,强调放下功利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谐。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理论和探究。

古希腊哲学家们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试图揭示世界和人类的真相。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和古希腊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古代文明,他们对于造物主题的思考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由于他们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他们对于造物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在先秦思想中,造物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中。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上天造化而来,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体。

人应该依法自然,遵循天道,与万物相处和谐。

孔子强调“天心在人心”,认为人之于天地,应该以仁道体现人性、弘扬美德。

而道家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人应该追寻道的境界,以达到与自然的合一。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观念则更多地与神话和神祗相关。

古希腊人相信神祗创造了世界,不同的神祗负责不同的事物,他们设计了人类的命运和命运的运行规律。

宙斯是神主宰,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波罗是艺术与文学之神等等。

古希腊人通过祭祀和神庙来崇拜神祗,寻求神的保佑和指引。

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孝道、仁爱和社会道德。

道家则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极致。

他们都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心性的安定与道义的实现。

古希腊的造物观念则更多地联系到神话和宗教信仰。

古希腊人相信神创造了世界,人类的命运由神决定。

他们通过祭祀和神庙崇拜神祗,寻求神的庇佑。

古希腊人也相信命运的力量,认为人类与世界之间存在一种无法改变的联系。

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个体的修炼。

不过由于他们的背景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他们对于造物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儒家和道家更注重思想的实践和自己的修炼,而古希腊人则更多地依靠神的庇佑和命运的力量。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在古代哲学史上,先秦和古希腊可以说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哲学文化传统。

虽然这两个传统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但它们在对世界的思考和哲学观念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在这两个传统中,造物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体现了人们对于世界本源和运行规律的不懈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特色。

造物思想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涉及到人们对于宇宙和生命形成的原因、本质和规律的思考。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纷呈,而儒家、道家和墨家这三大学派在造物思想上有着不同的立场。

儒家强调天命和人伦之道,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秩序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人们应当顺应天命、遵循人伦,以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则强调道的自然和无为而治,认为宇宙和万物的生成运行是由道所决定的,人们应当顺应自然、顺道而行,以求得心灵的解脱和境界的升华。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非攻,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和谐是由兼爱和非攻所决定的,人们应当克己奉公、排斥暴力,以求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与之相对应的,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也有着不同的造物思想。

在古希腊,有着众多的哲学家和学派,其中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最为有名。

毕达哥拉斯学派注重数理和宇宙的和谐美,认为宇宙和万物的生成运行是由数理之音所决定的,人们应当顺应数理、遵循宇宙的规律,以求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柏拉图学派注重理念和观念的超脱,认为宇宙和灵魂的生成运行是由理念的终极之善所决定的,人们应当追求理念、超越感官,以求灵魂的永恒和世界的完美。

亚里士多德学派注重实践和幸福的追求,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生成运行是由实践的理性和幸福的最高善所决定的,人们应当追求实践的理性和幸福的最高善,以求自我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

它们对于宇宙和万物的生成运行的解释不尽相同。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和古希腊都是世界文明史上重要的文化和哲学发源地,两者在造物思想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却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先秦的造物思想主要体现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

其中以儒家思想最为典型。

儒家的造物思想认为宇宙是由天地间的灵气造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万物。

儒家学者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类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孔子认为天命之说是天道所赋予的,而人应该根据天道去行事。

对于人类和天地关系的理解,儒家主张人顺应天命,积极参与社会和谐的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则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最为重要。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由物质和形式共同构成的。

他提出了“四因说”,认为造物有四个因素: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个理论强调了宇宙的自然属性和目的性。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万物的最终目的是符合它们各自的本性或目的,宇宙的秩序和和谐就是通过这样的目的实现的。

两种造物思想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

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多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的行为。

儒家主张人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

而古希腊的造物观强调了宇宙自然规律的运行和物质和形式的互动。

在人的角度上,先秦的造物观更加人本主义。

儒家注重人类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强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则更加注重自然的规律和目的性,将人类置于更大的宇宙整体中。

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加神秘和超自然化。

先秦的宇宙观念常受到神的干预和支配。

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理性和尊重自然的规律。

古希腊哲学强调人的理性和自主性,相对较少涉及神话和神的干预。

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宇宙的和谐和目的性。

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先秦更加人本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古希腊更加强调了宇宙自然规律和目的性的存在。

这些不同反映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宇宙的不同理解和关注点的差异。

古希腊与先秦:美学思想的源头——美学思想

古希腊与先秦:美学思想的源头——美学思想

古希腊与先秦:美学思想的源头——美学思想古希腊和我国先秦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它们都诞生出过伟大的美学思想。

古希腊美学成为西方美学思想的源头,而先秦美学成为华夏美学思想的源头。

二者作为各自文明的美学文化源头,深深影响着各自民族的文明进程。

一、古希腊与先秦美学思想追溯(一)古希腊美学思想追溯公元前9 世纪被称为“欧洲文明的重要源头”,《荷马史诗》在古希腊诞生,其中丰富精彩的神话传说为后来古希腊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促进了古希腊各艺术门类的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艺术和美,古希腊文艺从此步入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哲学和美学得到快速发展,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对后世极具影响的美学学派。

1.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可谓是古希腊最早的美学学派,该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数作为一种法则,支配着宇宙的运行,世间的一切之所以能够井然有序,是因为数的和谐。

在这一哲学观的指导下,毕达哥拉斯学派建构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主体,即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以音乐中乐符节奏的和谐为例来说明这种对美的认知,认为乐符节奏之所以和谐是因为轻重、长短、高低不一的乐符音调在组成上遵循数的和谐比例。

2.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学派。

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前,古希腊美学的重心几乎是围绕人和自然的关系,直到他们的出现让古希腊美学重心开始偏向于朝着人和社会的伦理关系方向发展。

从此,“人”这一审美主体成为美学思想探讨的一个重点,关于美的一切认识逐渐与关于真和善的认识发生紧密关联。

苏格拉底从认识论( 亦称知识论) 出发,探讨知识和品德、真和善的联系,接着进一步探讨美和善之间的联系。

在他看来,美即是善,所有美的事物都是善的事物,是有用的事物; 而关于人之美,他也从品德和善的视角来进行认识。

与德谟克利特一样,苏格拉底也强调一个人的美不在于外在,而是其品行与社会生活中的行动,但是他更强调一个人的社会作用3.亚里士多德学派。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他认同老师关于美是抽象性的、普遍性的理念,但不同意将美只当作一个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虚幻的绝对概念。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在先秦时期,“和” 和“之” 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和” 着重体现为“天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和”的概念,强调和谐与平衡。

而“之” 则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探讨造物的真正含义。

古希腊哲学家们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他们试图解释自然现象,并尝试理解造物的意义。

人类通过合理的思考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寻求答案。

但是与先秦的思想不同的是,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注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希腊的自然哲学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界的实证研究上,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到有关自然界的知识。

同时,他们还试图探讨万物的本质,并寻求造物的意义。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亚里士多德的“最终原则”等等,这些思想都将个体生命与更高的实体联系在一起,试图揭示人类的思考和自然界的性质背后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先秦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哲学思想方式是不同的。

先秦强调天命,认为宇宙的运作是由天命控制的,而古希腊的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力量,强调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另外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歧涵盖了“道家”和“儒家”两个学派之间的差异。

“道家”注重天命,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而“儒家”关注人之间的联系,认为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哲学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会有所不同,展示出各种不同的哲学怀疑和思考。

总之,尽管先秦和古希腊哲学思想在历史和文化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它们在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造物的思考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

“和” 和“之”概念,以及需要寻求造物之意的思想是在两个文化中都支配着的基本哲学思想。

在这个意义上,先秦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是可以互补的,在广泛的哲学理解和思考方面互相促进,而在该领域的进化和演变方面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和古希腊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古代文明,它们分别位于东方和西方,相隔了数千公里的距离。

尽管如此,两个文明在造物思想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对於宇宙起源、世界的运行规律、人类的地位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以《尚书》和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作品《伊利亚特》为例,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就宇宙起源而言,先秦和古希腊的观点有许多异同之处。

《尚书·洪范》认为宇宙起初由于混沌而无序,后来由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创造了天地万物。

天和地分开,日月星辰出现,各种生物开始繁衍。

古希腊的创世神话也有类似的故事。

荷马的《伊利亚特》中描述了诸神创造宇宙的过程,他们从混沌之中分出了天地和海洋,建立了一种秩序。

不同的是,荷马认为宇宙并非由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创造,而是由众多的神共同合作完成的。

先秦和古希腊对于世界的运行规律也有不同的认识。

《尚书·洪范》中提到了天地运行的规律,认为天行有常,地行有时,四时交替,万物生长。

这里所说的“天行有常”意味着天体运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预测和推测。

古希腊的哲学家则更加注重于理性思考和观察实践。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是有序的,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原因运行。

他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观察来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

先秦和古希腊对于人类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尚书·洪范》中提到了天地人三才,认为人类是天地之间的连接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使命。

人类应该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治天下。

古希腊的人类观念也很高,他们通过对于自我和他人的研究探索,提出了自由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理念。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人类应该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达到智慧和美德。

可见,无论是先秦还是古希腊,都赋予了人类重要的地位和使命。

尽管先秦和古希腊在文明背景、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上存在差异,但在造物思想方面,它们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无论是宇宙起源、世界的运行规律还是人类的地位,先秦和古希腊都表达了对于宇宙和人类的探索和思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和”与“辨”,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两个重要概念。

而在古希腊文明中,对立的思维方式也是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主题。

先秦与古希腊,两个古代文明,对于世界、自然、宇宙等方面的认知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因此在造物思想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本文将从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先秦的造物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

在儒家的《尚书》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说,表明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天、道、性的思考。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都符合天命,人类的性情也是在天命的支配下形成的。

而“率性之谓道”则是告诉人们应当顺应自然,顺应天命,以此来达到道的境界。

儒家的造物思想强调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天命,顺应道的规律,这也是儒家思想中“以和为贵”的核心思想所在。

道家的《道德经》中也有着丰富的造物思想。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之始,是最高的法则。

在《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强调了道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天地万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自我和谐。

道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更加注重了自然的力量和规律,希望通过顺应自然、修炼内在的道德修养来实现个体和谐。

墨家的“兼爱”思想也是先秦时期的一大特色。

墨家主张“以兼爱为伦”,即主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分贵贱、亲疏。

墨家的造物思想强调了人类之间的和谐共处,倡导“兼爱”之道,希望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爱护、相互关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与先秦的造物思想不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则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

柏拉图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理念世界,即超越感官世界的一种理念存在。

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有名的“理念观”,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

他认为,感官世界的万物只是理念世界的阴影,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中国的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有着丰富的哲学和文化传统,两者的造物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并探讨其差异与联系。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哲学家们关注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生活的真理和价值观。

他们的造物思想主要表现在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等方面。

先秦的宇宙观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而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是产生万物的基础。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古希腊的元素论,后者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元素(地、水、火、气)组成的,并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而形成。

在伦理观方面,先秦的哲学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遵循道德准则来生活。

这种观念类似于古希腊的幸福观,后者认为幸福是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实现个人完美发展而获得的。

古希腊的幸福观更加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而先秦的伦理观则更加强调个体应该服从整体。

在政治观方面,先秦的哲学家认为君主应该依靠道德来统治,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这种观念类似于古希腊的德治观,后者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应该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观念之上。

古希腊的政治观更加注重民主和公正,而先秦的政治观则更加强调君主的威权和统治地位。

尽管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在宇宙观方面,先秦的造物理论更加注重和强调整体化和秩序化。

他们认为宇宙是有序的,万物之间存在固定的规律和关系。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理论更加注重个体化和多样性。

他们认为宇宙是多样的,万物之间存在多样的规律和关系。

在伦理观方面,先秦的造物思想更加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责任。

他们认为个体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道德的完美。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追求幸福。

他们认为个体应该通过实现自己的理性和欲望来追求幸福。

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在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等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中国和古希腊是两个有着悠久史书和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开始比较他们的造物思想之前,需要先了解两个古国的时间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1046年-221年这段时间中的时期,而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大概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间。

两个时期十分接近,但是,因为中国的历史记录要早于古希腊,所以,中国首先开始探索造物思想。

一、先秦造物思想在中国先秦时期,人们开始用神秘的力量解释自然的奥秘。

他们把万物看作是一种力量或能量,这种能量不同于生物体的组成或结构。

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世界是由气和动的力量组成的,产生了造物之类的思想。

先秦中国的造物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玄学、道家和儒家。

虽然这些理念本质上有所不同,但都在探讨运作于宇宙结构中的万物之神秘力量。

玄学思想:玄学内在的力量认为能影响宇宙的基本元素,如风、雨、电和光等,掌握了这些元素,就可以掌握一切。

这些力量源于自然界,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运作可以通过祭祀、巫术和祈祷实现。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认为世界有一个根源或原则,即道或无,即一种东西的本质、特性和原始状态。

道无形无量,不在人间,但也不是空虚无物。

而是复存在一种非形态的状态。

这种状态需要用一种直观神秘的方式观测,道家认为,可以通过冥想、思考和行动,找到并跟随这个原则,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关注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认为人是宇宙的核心,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由道德及规范管理的。

在儒家看来,人类可以获得超自然力量及个人价值,通过道德自我修养和行为准则。

二、古希腊造物思想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和神话思想都在探讨造物的问题。

自然哲学家研究宇宙的本质和组成,神话里的神和英雄则涉及了先祖和神以及信仰和文化。

自然哲学思想:古希腊有三位著名的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安克德鲁、丢番图。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与生命同源的火构成的。

安克德鲁发现了一切都是空气构成的,而且空气是无限的。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与古希腊是两个重要的古代文明,它们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造物观念。

在这两个文明中,都有许多的思想家通过对世界、人类、自然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这些观点中,对于造物的思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探讨它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异同,并对两者的造物观念进行深入的解析。

先秦思想中的造物观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出了“天命”和“天道”的概念,认为道德和自然规律是由天而来的,这种观点表现出了对于造物的虔诚和尊崇。

孟子更进一步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应天地之道,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尊崇自然的观念。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注重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墨家则提出了“兼爱”之说,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爱,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天地造物的尊崇。

而在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中,造物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们中,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比如柏拉图提出了“理念世界”的概念,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之日制造而成的,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目的论”的思想,认为宇宙和万物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这也意味着他对于造物的理解。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赫西俄德等人提出了关于神祗创世的神话故事,这种观点也体现了对于天地造物的尊崇。

在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中,可以看出一些共通之处。

它们都强调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括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等各个方面,而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也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观念。

它们都强调了宇宙的本源和根本,无论是天道、道义、理念还是神祗创世,它们都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原,也体现了一种宇宙观的本体性。

它们都强调了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认为宇宙与人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类不仅仅是宇宙的结构和一部分,更是宇宙的主体和参与者,也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观念。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先秦时期的中国和古希腊是两个重要的文明发源地。

尽管地域相隔很远,但两者的造物思想却有着许多显著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本文将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并且结合两者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造物思想的倾向上,先秦和古希腊都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在《易经》中,先秦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融合的整体。

类似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区分,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向上追求理念世界的完美与真实。

两者都主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两者的具体表达方式上,却存在一些差异。

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强调人应该顺应天道,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人应该以无为的方式与自然相融合,与自然一起运动。

古希腊则更多地关注人的理性能力,认为人应该通过理性思考与探索来认识世界和改变自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的目的论观念,主张人应该通过理性活动来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在宇宙观念上,先秦和古希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先秦时期,中国的宇宙观念主要体现在《易经》中的八卦思想。

八卦分为阴阳两极,代表了宇宙中的各种对立面。

这种观念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万物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古希腊则通过哲学理论来解释宇宙的组成和运行规律。

柏拉图提出了物质世界是由不变且无限精神实体构成的观念,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是由物质与形式相结合的。

两者的宇宙观念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更加关注宇宙整体的和谐与秩序。

他们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作用,人类应该与宇宙保持和谐的关系。

相比之下,古希腊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性与发展。

他们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宇宙的现状,实现个体的完美和自由。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先秦和古希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主要通过儒家思想来表达。

古代智慧与哲学古希腊与古印度的思想

古代智慧与哲学古希腊与古印度的思想

古代智慧与哲学古希腊与古印度的思想古代智慧与哲学:古希腊与古印度的思想古希腊和古印度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古代文明,也是智慧和哲学的发源地之一。

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古希腊和古印度的思想进行探讨,从而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哲学的特点。

一、古希腊思想的特点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思想体系对于后世的哲学、政治和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希腊以城邦为基本单位,而城邦的繁荣和自由是古希腊文化中最重要的追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希腊思想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 人类尊严和自由的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他们坚信人类拥有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应该通过思考和追求真理来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思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强调个人的内在智慧和精神成长,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哲学来培养他们的灵魂。

2. 理性思辨的重要性古希腊思想家强调理性思辨的重要性,他们倡导用理性的方法来探索事物本质和真理。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了很多关于哲学、数学、政治等学科的理论,他们试图通过理性分析和推理,识别事物的本质,并以此指导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组织。

3. 公共讨论和辩论文化的兴盛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体制为公众辩论和讨论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人们可以在民众大会、法庭和学术场合进行自由的辩论,表达个人观点并争取支持。

这种公共讨论和辩论文化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为智慧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古印度思想的特点古印度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瑰宝,其文化和思想对于印度本土和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的思想体系注重个体和宇宙的关系,强调内省与自我超越。

以下是古印度思想的几个特点:1. 解脱和轮回轮回信仰是古印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生命的不断死亡与重生。

印度教和佛教都认为人类需要通过解脱才能摆脱苦难,实现心灵的安定和自由。

例如佛教强调通过修行消除贪、嗔、痴等负面情绪,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造物思想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无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还是古希腊时期的欧洲,人们都对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造物思想。

本文将重点探讨先秦和古希腊的造物思想,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探寻其异同之处。

一、先秦造物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纷呈,形成了多元的哲学体系。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探讨宇宙和自然界的起源,提出了各种关于造物的思想。

1. 《老子》的道家观点《老子》中提出了道家的观点,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宇宙的生成过程的理解。

他认为,宇宙的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而“道”又是一个超越万物的存在,是宇宙的根源。

老子强调“无为”和“无为而治”,认为道是自然的规律,一切事物都应当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发展。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存在,一切事物都应当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之道。

庄子乐观地看待生命的本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自然而然产生的,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要过于执着,并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3. 儒家对造物的思考在《论语》中,孔子则提出了仁理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仁所构成的,而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们要尊重他人,保护生命,以仁爱之心对待万物。

二、古希腊造物思想古希腊是欧洲古代哲学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西方哲学的萌芽期。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宇宙、万物、生命的产生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1.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流”,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流动体系,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演化之中。

他主张“火”是宇宙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由火所构成的。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强调了宇宙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认为事物的永恒变化是宇宙的本质。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

和之辨——先秦与古希腊造物思想比较先秦时期的中国与古希腊是世界上两个最早形成完整哲学体系的文明。

虽然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不同,但两者都对人类的存在与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造物思想。

本文将从时间观念、宇宙观念和伦理思想三个方面对先秦与古希腊的造物思想进行比较。

一、时间观念先秦思想家在对时间的思考中,强调了天地之始、时间无限的概念。

《尚书·大禹谟》中有“日月运行,自古无绝期”之说,强调了时间的无限性。

在《易经》中,时间被看作是一个循环不已的过程,强调了宇宙的永恒性。

继而,孔子又提出了“天命之谓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观点,认为个体的发展需要不断努力。

古希腊的时间观念则强调了个体的有限性和生命的短暂。

赫拉克利特主张“一切流动”,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一切都在不断变化。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世界产生于水,最终将回归于水的观点,强调时间的有限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的生命只是永恒思维和理念的一瞬间,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只有在与普遍理念的合一中才能真正实现。

二、宇宙观念先秦时期,中国的宇宙观念较为复杂,兼容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和墨家的大同观念。

孔子强调了天地之道和人道的合一,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宇宙愿景。

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认为宇宙自然演化,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而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观念,主张人类应该和谐共处,达到大同的境界。

古希腊的宇宙观念则更加注重了理性和哲学的思考。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化的流动过程,塔利斯提出了“一切源于水”的宇宙观念,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论。

柏拉图的理念宇宙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和形而上的存在,人的灵魂应该通过思考和修炼逐渐超越物质的束缚。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宇宙的有机整体观,强调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和目的性。

三、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方面,先秦时期注重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世界古代史文化思想总结

世界古代史文化思想总结

世界古代史文化思想总结世界古代史文化思想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不同地域的文化思想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体系和思想流派。

本文将对世界古代史文化思想进行总结,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等。

古埃及文化是世界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宗教性和王权性。

古埃及人相信死后有来世,因此对死者的墓地进行诸多建设,并且有大量的宗教仪式和神灵崇拜。

此外,古埃及的王权十分集中,国王被视为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则产生了亚历山大图书馆,为世界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希腊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它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人性性和民主性。

古希腊强调个体的尊严和自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人生而平等”等重要观念。

古希腊的哲学学派,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也培养了公民自治的意识,形成了一种相对民主的政治体制。

古罗马文化承袭了古希腊文化的传统,并发展出了独特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

古罗马的法律观念强调公正和公平,奠定了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基础。

古罗马的行政制度则强调实用性和效率性,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参考。

此外,古罗马还对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万神殿、斗兽场和水道系统等。

古印度文化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主要代表,它的思想主要包括宗教性和包容性。

印度教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认为人生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其宿命,需要通过奉献和修行来获得解脱。

佛教则主张“四谛八正道”,相对于印度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我觉醒和解脱。

古印度的艺术和文学也非常繁荣,如雕刻、绘画和史诗等。

总的来说,世界古代史文化思想的发展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地域的文化思想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

这些文化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牟宗三将中国哲学界定为生命的学问,而将西方哲学界定为知识的学问,一个是以人文本的人生哲学,一个是以物为主的自然哲学或物理学。这种界定大致准确,但也不尽然,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古希腊哲学也许可以界定为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就不纯粹是自然哲学了,它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先秦的中国哲学也一样,儒家、法家和前期墨家可界定为人生哲学,但道家和后期墨家其实也包含有丰富的自然哲学。有人认为中国没有本体论,更有人极端地说中国根本就没有哲学,对道家、墨家稍微有点研究的人应该就不会睁眼说这种瞎话的。
先秦与古希腊、古印度思想综述
[日期:2011-01-19] 来源:天涯社区 作者:tt死去活来 [字体:大 中 小]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
在公元前500前后,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古希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哲学家,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不约而同地绽放光芒,照耀了东方与西方的天空。在东方,与中华文明大放光芒的还有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跟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一样,相同的还有发源于尼罗河的埃及文明和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河流两旁是肥沃的土壤,这是农业的基础,发达的农业产生了农业文明,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四大文明古国可以说都是农业文明造就的。与四大文明古国的大河文明不同,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也就导致了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相对而言,海洋文明更具开放性、开拓性,而大河文明更封闭、更保守。
与儒家一脉相承的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一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是师徒三代。
苏格拉底是个不修边幅的人,他喜欢跟青年人交谈,启发青年人去学会独立思考,也因此有“思想接产婆”这个称号。苏格拉底完全是把青年人当做朋友,这与好为人师的孔子不同,孔子把好学好问的青年都收为了弟子。苏格拉底述而不作,其言论后来被作为晚辈的柏拉图、色诺芬所著述。这一点倒与孔子雷同,孔子也是述而不作,其言论都由其弟子记述,后被整理成《论语》一书。苏格拉底死得很冤,最后被政府当局以不敬神罪给毒死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孔子死后被封为了圣人。
儒家是最显赫、最有影响力的,其创始人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也被历代统治者当做屡试不爽的统治工具。经过上千年的教化,如今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孟子从孔子手里接过儒家的接力棒,把孔子的“仁”应用到政治上,提出了“仁政”。儒家的第三个代表人物是荀子,他“引法入礼”,还主张性恶论,与孔孟背道而驰,也因此遭到排挤。
古希腊的诡辩派跟先秦的名家同样巧舌如簧,诡辩派的代表人物芝诺就认为,“阿基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阿基琉斯是个很能跑的神话人物,却赶不上慢慢挪动的乌龟,原因是前者在追上后者之前必须首先到达后者的出发点,而此时后者又向前走了一段路。芝诺提出的若干悖论,被称为“芝诺悖论”,其中的四个最为有名,如阿基琉斯悖论、两分法悖论、飞矢不动悖论、运动场悖论。两分法悖论与《庄子》“天下篇”里的“一分为二”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致说来,古希腊哲学是看天的,先秦哲学和古印度哲学是看人的。也有人把这种区别分为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向外看、向天看的是外在超越,向内看、向心看的是内在超越。在看人上,先秦哲学是向前看的,而古印度哲学是向后看的。所谓向前看,是指先秦哲学更关注人的当下,关注活着的人。所谓向后看,是指古印度哲学很看重人的前世后世,忽略了人的今生今世。都说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出世的,从这一点上看,道家又有很多思想与印度哲学有共通之处。与先秦哲学、古希腊哲学相比,古印度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跟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哲学一样,古印度的哲学基本上也都是宗教哲学。可能是地理相近、心理相通的原因,而后的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道家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孕育了宋明理学。
老子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追随他的有庄子、列子,后人把他们归类为道家。道家的主要思想是道,道是无所不包的后又都辞职不干了,很不得志。可能跟他们的经历有关,我们会发现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批判色彩,对统治者的批评是不遗余力。在批判的同时,还算和气的老子多少还会提点建设性意见。而激进的庄子,把道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其笔锋之尖锐,让文字如匕首般的鲁迅也望尘莫及。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后的竹林七贤、李白、苏轼等无不受其影响,可以说,失意落魄的中国文人最后的心灵归宿都安置在道家。除此之外,中国的艺术也是道家的最大受益者,没有道家就不会有中国艺术,这话说得不算太过分。
印度《吠陀》的地位和影响与《周易》有得一拼,它是婆罗门教、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的基石。吠陀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是印度人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类似于中国的《诗经》。
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跟他同时代的还有道家的鼻祖老子、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这生活在同时代的四人是东西方哲学的开山人,也是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天王。佛陀与后来的基督教创始人基督一样被神化了,道成肉身,成了具有人格的神。
亚里士多德在以博学著称的古希腊哲学家中可以算是最博学的,看看《亚里士多德全集》就知道他有多么地博学,他涉及的研究领域有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后与柏拉图派分道扬镳,这一点跟荀子差不多,两人都“背反”了先师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还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做帝师这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但亚里士多德却是无意为之而得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四因说”:物质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亚里士多德的结局也很惨,跟苏格拉底一样,他也背上了不敬神的罪名,不同的是,苏格拉底有机会逃走而没逃,而亚里士多德在逃亡异乡后不久就病死了。
墨家以纪律严密著称,其成员多为有知识的底层劳动者,对于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与儒家的高调空谈不同,墨家很低调很务实。儒家主张等级分明,墨家强调一视同仁。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相爱、交相利”,前期墨家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学、伦理学方面,后期墨家注重的是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墨家涉猎了力学、光学、几何学、代数学等,这真是难能可贵啊,在先秦各学派中,也只有墨家涉足了自然科学,蔡元培就说: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法家的最早代表是商鞅,另外还有慎到、申不害、韩非子等人,商鞅重“法”(法规)、慎到重“势”(权势)、申不害重“术”(权术),而韩非子是集大成者。历代统治者都是打着儒家的名号,行使着法家的那一套,俗称挂羊头卖狗肉。儒家重“礼”,法家重“刑”,这就是所谓的萝卜加大棒。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荀子走得是儒、法之间的暧昧路线,韩非子则旗帜鲜明地迈上了法家大道。口吃、孤愤的韩非子结局很惨,最后被同学兼同事的李斯给害死了。
与先秦迥异,古希腊的哲学家多为科学家,如前面提到的泰勒斯和亚里士多德,还有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阿基米德等。
毕达哥拉斯组织过秘密团体,其纪律之严明甚于墨家。据说毕达哥拉斯曾向泰勒斯求学,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就跟有人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一样。毕达哥拉斯的核心思想是“万物皆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最著名的科学成就是发现勾股定理,比他晚三四百年,在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也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样的中国版勾股定理。还有大家所熟知的“黄金分割”,多数人也认为是他的贡献。
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不如先秦,更是远远不如古罗马,先秦有法家这样的学派,而古罗马更是有发达的法律制度和专业的法学家集团。不过被誉为雅典立法者的梭伦有着丰富的法律思想,他的立法思想是“无贵无贱,一视同仁”。著名的政治家伯利克里也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主张人治,而在《法律篇》中又改弦易辙。亚里士多德一直认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在德谟克利特之前,也就是前苏格拉底时代,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把眼光集中在大自然上,也因此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而德谟克利特是个转折点,正是从他开始,哲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社会和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求乐避苦,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
自然哲学家,意为谈论自然的人,也被译为物理学家,他们所关心问题就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是“水”,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等等。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的博学多才也只有后起之秀亚里士多德能与之相提并论,他的老师是留基伯,他继承发扬了留基伯的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与虚空,虚空是原子的运动空间。与之极为相似的是墨家的“端”与“宇”“宙”,墨家认为“端”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端”在“宇”(空间)、“宙”(“久”,时间)中运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后来又被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所继承,最后被道尔顿所吸收,形成了近代科学原子论。
最能言善辩的非名家莫属,其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他们关注的是“名”(概念)与“实”(事物)的关系,分“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合同异”派认为,万物的“同”和“异”都是相对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派的代表是惠施,他提出了著名的“历物十事”。“离坚白”派认为,手摸到的石头是“坚”的,眼睛看到的石头是“白”的,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坚白石二”。这派的代表是公孙龙,他最有名的论断是“白马非马”。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柏拉图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创办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所学校,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开办私立学校的人,那么柏拉图则是西方第一个建立高等学府的人。当然,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他的“精神恋爱”被称为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爱智慧。中国只有“哲”这个字,没有“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是黄遵宪从日本转接过来的,官方通常将哲学定义为世界观、方法论。《易经》里有句话说“形而上学谓之道”,这里面的“形而上学”差不多也就相当于西方的“哲学”一词。中西哲学具有同一性、差异性,因而也就有了可比性。哲学主要分本体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两大板块,当然,另外也包括道德哲学(伦理学)、艺术哲学(美学)等。相对而言,西方哲学更注重本体论和认识论,如古希腊哲学很关注本体论,康德他们则很重视认识论。先秦的中国哲学谈论本体论相对较少,更多的是道德哲学(伦理学),儒家尤甚。道家在本体论上谈论较多,而后期墨家则在认识论上有不少贡献。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中国哲学依靠的主要是直觉体验的悟性,而西方哲学则是靠逻辑推理的理性。同属东方哲学的印度哲学,同中国哲学一样,主要也依靠悟性,不管是婆罗门教还是佛教,都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