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核论文
论文题目
论文小组组长任婷婷学号 ******** 论文小组成员陈敏娜学号 ********
杨理翔学号 ******** 院别、班级 12文(11)
指导教师潘老师
2014年 12 月 5 日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的内容及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分析,深入挖掘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由来和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具体内容出发分析怎样践行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和谐思想; 由来; 内容; 和谐社会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国内事务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其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
早在19世纪初期,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曾发表《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既然在自然体和社会的体系内存在着和谐的秩序,那么在人的心理思想道德中当然也存在能培育和谐精神的诸多因素。资本主义的极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残酷不公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要培养人的和谐精神来推动建设社会理想的道德体系。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的模式,而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途径之一是培养人们的和谐精神。和谐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体现优秀文化传统的和谐精神。中共十六大报告六次提到“和谐”:人民和谐相处;社会更加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巩固和发展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则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由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社会和谐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真正创立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直接肯定和使用了“和谐社会”的命题,而且包含有关于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也同他们的其他思想一样,是由其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是对西方传统文化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谐”思想内涵的科学继承,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批判继承,是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资产阶级学者“和谐”论之间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形成的科学的和谐观。
2.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不是教条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列宁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针对俄国的实际情况和特殊国情,为俄国社会实现和谐找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尽管列宁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时间不长,但是他的有关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思想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以及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过程中,“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喝,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与民族主义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干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正确处理了人们内部矛盾,保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和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并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重点关注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团结的问题。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凸现出来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社会和谐”、“人
与自然和谐”、“国际力量和谐”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发展观”,这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的理论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具体内容
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说过“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即一种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应该是保证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根本性原因。马克思指出,如果不遵循从自然界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不学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恩格斯早就明确讲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不幸的是,恩格斯的告诫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无节制地对自然界加以占有。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全球气候变暖、禽流感的横行、洪水的泛滥、沙尘暴的嚣张等都日益加剧,这些都进一步证实了恩格斯所言的: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界的规律而一味地掠夺自然,我们必将遭受到自然界更加严厉的报复。
鉴于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今,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讲发展的速度,又要讲发展的效益;既要讲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的不断改善,又要讲生态的良性循环、协调统一;既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的模式,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而社会也无非是“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人在其现实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要最终消除人的异化,不仅要使社会得以高度的发展,还要造就人的全面的社会联系,使人从物的依赖发展到人的独立、自由的个性,成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