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音乐会筹备文案2012年4月12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宝藏”系列音乐会
——琴箫、广东汉乐专场
时间:5月18日
地点:天津音乐厅
主办方:
承办方:天津市亘鼎未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方:
特约嘉宾:
一、项目背景
2012年6月1日,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一周年。该法律的出台将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至法律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好的将中华文明传统艺术的精髓发扬光大,我们特别主办了《“国家宝藏”系列主题音乐会》旨在弘扬民乐艺术,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近距离接触“国宝”级听觉盛宴的机会。
二、音乐会简介
本次“琴箫、广东汉乐”专场音乐会将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古琴演奏及琴箫合奏。
古琴,古时称琴或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享有“国乐明珠”的美誉。其音乐“可以观风数,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音中之情,乐中之意,源远流长至今日,愈发地弥足珍贵。古琴已有4500年历史。我国现存150部古琴琴谱、3000多首琴曲。古琴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文学性与哲学性。其造型古朴、音韵高雅。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等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古琴的文化价值已被世界公认。2003年,古琴继昆曲之后,成为我国第二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典艺术。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
进的产物。
琴箫合奏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绝配,即琴声与箫声共同响起,配合得很完美,令人陶醉其中。琴箫合奏,亦绝不可能像电影版中容令狐冲用三弦加入,因三弦若放在琴的传统美学中,是被认为是低俗的乐器,与横笛一样,在音量上定会把古琴淹没。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名《笑傲江湖》中的小说人物刘正风与曲洋结交与之合作《笑傲江湖》之曲。
第二部分: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历代汉民族的南迁,自4世纪魏晋时代以来,汉民族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南徙。尤以13世纪宋亡前后,南徙规模最大。南迁的汉民族,居住在粤东、闽西和赣南。先入为主,后至为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家”。客家人带来了异乡习俗,还带来了古代的中原音乐文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据此,广东汉乐已有1600多年历史,即使是宋亡前后起算也有700多年了。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广东汉乐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广东汉乐的传统乐器分为两大类。一是文乐类:有头弦(俗称吊规子)、提胡、椰胡、低音胡、笛子、洞箫、唢呐、笙、月弦、三弦、扬琴、琵琶、筝;二是武乐类:有正板(片鼓)、副板(片鼓)、小鼓、大鼓、堂鼓、戥子、小钹、碗锣、当点、马锣、小锣、铜锣、大锣。
三、音乐家简介
王建欣:
1962年生于天津。博士,笛箫演奏家、
音乐学家。现为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图书馆馆长、图书信息中心主任,研究生部主
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乐艺术指导。
1995年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做为期
一年的华乐艺术指导。自1999年起,与古琴
家李凤云合作,每年均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琴箫
音乐会,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2年初,应邀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
乐学院讲学,同时与李凤云在拉赫马尼诺夫音
乐厅举办音乐会。俄罗斯音乐界评论为,这次
音乐会首开了向莫斯科观众比较系统地介绍
中国传统音乐的先河。
2002年10月以艺术总监兼演奏家的身份,率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莫斯科、圣比得堡举办中国音乐节,并首次实现了两国电台的异地同时直播。
2003年初,应邀赴美国University of Kansas, Washburn University等多所大学讲学、演出。
2003年9月,与古琴家李凤云在香港文化中心演讲并举办音乐会。
2004年、2005年应邀赴日本、波兰举办音乐会。
2005年应邀赴日本讲学演出。
2005年8月应邀赴波兰参加国际音乐图书馆会议并与李凤云举办音乐会。
2006年2月应邀赴俄罗斯,参加莫斯科音乐学院140周年庆典学术研讨会;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办音乐会;在圣彼德堡皇宫参加中国文化周的专场演出。
李凤云
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
古琴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
师、天津古琴会会长、中国音乐
家协会会员。
1976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
中,1985年升入天津音乐学院,
师从刘刚副教授、董九儒副教授
主修琵琶,并向陈重教授学习古
琴。
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之后
又先后师从李祥霆、张子谦、许
键、李允中等先生学习古琴及打
谱理论。作为天津音乐学院古琴
专业学科的创建人,在博采众长
的同时,根据多年的学习及教学
经验总结出“愉快教学法”,在实
践中得到很好的效果。本科生、
研究生和留学生均取得可喜成绩。培养的学生在全国大型比赛中获奖。在作好教学的同时,保持演奏专业所需要的艺术实践活动。
自1992年在天津首次成功的举办了“李凤云古琴独奏音乐会”后,至今又举办了数十场独奏音乐会。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2002年与笛箫演奏家王建欣博士应邀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举办“萧声琴韵”音乐会,还应邀出访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波兰、台湾、香港等地举办音乐会。多年来,李凤云在古琴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99年受北京音乐厅之邀举办“七弦之诗李凤云古琴音乐会”至2005年连续6年在北京音乐厅和中山音乐堂演出“萧声琴韵”音乐会,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2002年,李凤云和王建欣在北京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出,为古琴申报“世界口头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活动尽其所能。先后获得院级科研项目《古琴教程》和市级科研项目《近代天津琴人》。发表论文《神奇秘谱及调意浅谈》等,评论、杂文数十篇。整理已故广陵派古琴大师张子谦的琴学日记《操缦琐记》,整理编辑古琴史学家许建先生文稿《古琴史论》并做序言。出版唱片,个人独奏专辑《广陵琴韵》《萧声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