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铁车站空间设计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京都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

 日本京都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

日本京都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日本京都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作为一个热爱旅游的人,我经常会被各国的建筑和文化所吸引,其中日本的建筑设计尤为让我着迷。

在日本的京都地铁车站,我看到了一些让我十分叹为观止的建筑设计,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设计的魅力。

京都位于日本岛国的中部,是日本最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

作为日本有着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的城市之一,京都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也是非常有特色。

首先是该车站的首层大厅,设计师采用了大量的天然木材和石材,营造出了一种富有自然美感的氛围。

这里充满了日式建筑的风格和美学,地面上的花纹和木制的家具都感受到了自然的温暖,让人感到舒适自在。

由于京都地区是日本的文化名城之一,因此,车站的设计融合了许多艺术元素。

车站内部设置有多个展览空间和艺术品,为京都的艺术文化锦上添花。

同时,京都地铁车站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

建筑师使用了大量的自然光和通风设计,使车站内部充满阳光和空气,给人以清新、宜人、自然、舒适的感受。

在车站外面,绿化植物和环保设备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更加环保和节能。

此外,车站的设计还体现了日本人民的谦虚和尊重。

为了避免车站过于宏伟和炫耀,设计师以简约的风格来呈现京都地铁车站。

车站中央大厅的部分墙面,采用了与周围相同的材料和色彩,使人们忽略了它的存在;而建筑外立面亦是同样的情况,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入口。

总体来说,京都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充分体现出了日本人民勤劳、谦虚、尊重自然、注重环保等美德,同时亦包含着日本的文化和艺术气息。

在这样的设计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日式风格和自然美,也可以学习到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

如果你有机会前往京都的话,不妨去一探究竟,亲身去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建筑之美。

或者,在你的城市里,你也可以关注并学习这样的美学和设计理念,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自然和环保。

日本TOD地铁与商业综合开发案例浅析

日本TOD地铁与商业综合开发案例浅析

日本TOD地铁与商业综合开发案例浅析摘要:通过对TOD模式的介绍和日本地铁与商业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案例分析,,总结建设经验。

关键词:地铁;商业办公综合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但是交通潮汐式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在城市开发的时候更合理和集约的利用土地,尽量避免以往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弊端,是摆在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们面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20世纪涌现的诸多先进城市规划理念之中,TOD是一种应用较广,而且特别适合中国大城市的开发模式。

TOD模式是英文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的缩写,指的是以高铁、地铁等公共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在500米半径内进行物业开发,将工作、消费、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综合于一体,把公共交通节点变成新的生活目的地。

这一开发模式发源于美国,是纽约、东京和香港等人口和城市建设活动高度密集的世界级大都市近年来主流的城市开发模式。

世界银行首席都市专家铃木博明在日建设计编著的《站城一体开发》一书的序言中说到,更多人在公共交通的车站附近居住、工作、购物、娱乐,也就是通过所谓的绿色交通(徒步、自行车、公共交通)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地球变暖及废气排出等公害。

通过对土地高度且多功能利用,可以保全绿地,并增加公园及运动文化设施等,创出适合居住的环境和公共场所。

TOD使紧凑的城市空间得以可能,对基础设施投资不是以线性的扩展而是以面状的集中,提高了投资效率,且缩减了运营维护费用。

在紧凑的城市空间里,地域冷暖房的导入和太阳能发电通过智能网的能源连接使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市民交通的改善使医疗保险福利等政府服务财政也得以削减。

TOD开发模式有五条原则:首先当然是绿色的公共交通网络,围绕高效便利的中心换乘交通进行城市开发,让更多人在公共交通的车站附近居住,工作,购物,娱乐,通过绿色交通(徒步,自行车,公共交通)就能完成日常的工作生活转换,可以减少拥堵和空气污染;第二是功能复合,集中高效率的利用土地、保留绿地、增建公园,运动文化设施,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公共空间;第三是立体化步行网络,TOD应考虑人行尺度上的街区建设,通过铁路车站与城市一体化提高城市的回遊性,形成又舒适又安全的步行者网络,创造充满生机的城市空间;第四是城市象征性,TOD开发的综合体项目一般都是城市的地标建筑,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应当充分应用地段的城市文化资源,活用都市文化,创造性发展独自的特征;最后是生态环保,在紧凑城市空间环境下应运而生的TOD模式,势必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考虑,活用可再生、未利用能源,配合自然环境形成环境共生型社会。

日本福冈JR博多站交通综合体空间设计分析与启示

日本福冈JR博多站交通综合体空间设计分析与启示

日本福冈JR博多站交通综合体空间设计分析与启示米满宁;黄潇【摘要】从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设计理念出发,以日本福冈JR博多站交通综合体为案例,分析了福冈JR博多站的空间组成与换乘空间的组合方式,以及设计上的优缺点,并探讨了值得借鉴的方面.同时,对未来中国交通综合体发展方向作出了初步思考和分析.%With an analysis of urban traffic complex design concept,and based on the practical case study of JR Hakata City Traffic Complex in Fukuoka (Japan),the space composi-tion of the complex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transfer space are studied,the merits and faults in the design are concluded,espe-cially the part worth learning by Chinese designers is stressed. This research provides good ideas in the design of traffic com-plex space for urban rail transit in China.【期刊名称】《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年(卷),期】2017(020)008【总页数】5页(P134-138)【关键词】JR博多站;交通综合体;换乘空间;空间设计【作者】米满宁;黄潇【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401331,重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401331,重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U231.4Author′s addressCollege of Arts,Chongqing University,401331,Chongqing,China由于现代城市交通路网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线路交叉,对于一些无法通过一条公共交通线路到达的地点,乘客可以在交通枢纽通过换乘到达目的地;同时,由于公共交通在时间上会有间隔,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为了在乘客等待过程中有更舒适的环境,交通枢纽附近会设置一定的商业和休闲空间来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1. 涩谷站现状东京涩谷站是日本国内交通最繁忙的车站之一,每天有数百万人次的乘客在此中转。

由于车站周边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导致了交通拥堵、城市规划混乱等问题。

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利用车站地下空间进行商业开发,同时优化周边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与交通枢纽的有机结合。

2. 开发策略在“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中,涩谷站借助了地下空间进行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包括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业态。

涩谷站着重规划了周边的商业办公区域,打造了更好的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

涩谷站还将车站周边交通规划进行了全面优化,引入了公共交通枢纽和步行街等设施,提升了交通效率和人流流畅度。

3. 成果与启示经过“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东京涩谷站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商业综合体的引入为车站周边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提升了地区的商业吸引力和城市形象。

城市规划的优化为涩谷站周边打造了更为宜居的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重要的是,交通规划的优化使得车站周边的交通拥堵得到了有效缓解,为城市交通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启示与展望1.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地下空间成为重要的开发资源。

城市交通枢纽站可以通过地下空间进行商业、文化等多元化开发,提升地区的综合功能。

2. 推动城市与交通的有机结合城市交通枢纽站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城市的重要节点。

在其开发中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实现城市与交通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3. 强调交通规划的综合性城市交通枢纽站的开发与规划不仅仅是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更需要注重交通规划的综合性。

只有充分考虑到交通流线、公共交通设施等因素,才能实现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的出行体验。

4. 引入多元化的业态在交通枢纽站周边的开发中,除了商业综合体外,还可以引入文化设施、休闲娱乐等多元化的业态,提升地区的吸引力和活力,为市民创造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我国地铁建设的启示

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我国地铁建设的启示
维普资讯
都 快 交 第2卷第5 08 0 市 轨 通・ 1 期20年1月
《 快轨论坛 . . _
日 本 地 下 空 间 硇 利 用 咫 嚣 国 地 铁 建 设 昀 启 示
曲淑 玲
( 京交 通 大 学 北 北京 104 ) 0 04
I f _ l }
( 图 4) 见 。在 步
出入 V, I在只有 大约 1 米宽 的马路 对面 , 0余 还有相 同
布 置 的 地 面 出 入 V。 出人 口之 多 可 能 是 和 日本 的 防 灾 I 要 求 有 关 , 为 这些 出入 口直 接 连 接 地 下 一 层 商 业 区 。 因
3 2 地 铁 站 厅 站 台的 布 置 .
1 对 日本城 市 的整体 印象
初 到 1本 , 觉 城 市 用 地 非 常 紧 张 : 屋 建 设 的 很 3 感 房 密 集 , 乎 快贴 到 马 路 , 少 能 看 到 宽 阔 的 市 政 绿 化 带 ; 几 很
道路一般都很狭窄 , 常只有 双向两车道。这是 由 日本 通
国土狭 小 决定 的 , 城 市 均 呈 现 高密 度 建 设 ( 图 1 。 各 见 )
设计 质量 高 、 抗 灾能力强 有关 ,
也说 明 1 在 3本
立法 、 划 、 规 设
计 、 营 管 理 等 经
图 l 东 京 鸟 瞰
方 面 已 形 成 一
收 稿 日期 : 0 8— 6— 9 2 0 0 1
套 较 健 全 的 地 下 街 开 发 利 用 体系 ( 图 2 见 ~ 图 2 大 阪梅 田地 下商业街
I l建设等:针对我国众多 城市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
I 重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现状, } 论述 日本地 下空间的

日本轨道交通导引设施设计及启示

日本轨道交通导引设施设计及启示

日本轨道交通导引设施设计及启示□ 陈圆佳,李朝阳,汪 涛,张 毅,袁胜强[摘 要]日本轨道交通以高效、便捷、舒适而著称,现已成为展现日本城市文明和国际化程度的窗口。

日本轨道交通车站通过设置充分满足乘客出行需求的导引设施,提升运营服务效率。

文章通过梳理日本轨道交通车站导引设施标准的演变历程,分析导引设施在总体布局、系统设计的特点,提取适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导引设施设计和建造的关键要素,以期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充分发挥高效、快速、舒适的优点,充分发掘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轨道交通;导引设施;日本[文章编号]1006-0022(2021)02-0084-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陈圆佳,李朝阳,汪涛,等.日本轨道交通导引设施设计及启示[J].规划师,2021(2):84-90.Japan’s Rail Transit Wayfinding System Design and Its Inspiration/Chen Yuanjia, Li Zhaoyang, Wang T ao, Zhang Yi, Yuan Shengqiang[Abstract] Japan's rail transit is famous for its high efficiency, convenience, and comfort, and 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Japan'surban civi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ts wayfinding system meets the needs of passengers and improves service efficiency. With 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wayfinding system in Japan’s rail transit, the characters of general layout and facility design of wayfinding system were firstly analyzed. Then, the paper extracted its valuable experience in order that China’s rail transit will have great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Key words] Rail transit, Wayfinding system, Japan需要关注弱势群体,为其等提供更友好、精准的无障碍设施导引。

自驾不如坐地铁,这位日本建筑师,让地铁活了起来。

自驾不如坐地铁,这位日本建筑师,让地铁活了起来。

自驾不如坐地铁,这位日本建筑师,让地铁活了起来。

本文节选自《知日・铁道》特集日本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恐怕是在车厢里度过的。

地下铁是日本人仅次于家和公司的第三家园,它每日吞吐数千辆列车和数十万通勤的人,是一个个高频率的转换器,是城市生活的血脉,是日本的营养分子。

车站作为公共空间,隐藏着的一股魔力,承载着太多的功能,扮演着太多的角色。

它们并非是孤立的单细胞生物,而是跟城市的其他组织缠绕在一起:下了车,出了检票口,还没等走出车站,就已经不知不觉地遭遇了咖啡厅、时装店、饭店、超市、英语教室等等。

地下铁空间隐藏和展露着日本最深层的民族特点。

各类公的、私的堂而皇之的、不可告人的玩意儿,都在这里扎堆儿、竞争,把车站变成了城市空间中最复杂、最有魅力的场所。

渡边诚是赋予日本地下铁更多魔力的人。

他用钢筋水泥搭建了一个个像是来自《第五元素》中的车站。

这位出生于横滨的建筑家,以数码科技为设计观的主干,是建筑界少见的前卫派、未来派和冒险派。

渡边诚的作品在当今的建筑界不能算作主流,它们纷纷给人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感觉,充满金属感、飘浮感和透明感。

渡边诚的设计法类似于弗兰克· 盖里(Frank Owen Gehry)和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等人所倡导的数码设计革命,将建筑设计与电脑结合起来。

但其他人更倾向于利用电脑日渐成熟的图形处理与合成能力和模拟能力,使数码技术为建筑师设计的「工具」。

而渡边诚则在不断摸索与研究电脑进一步成为思考与设计的载体的可能─电脑依靠程序来设计建筑甚至城市,它们通过对复杂的环境进行分析、认知从而产生解决方案。

对于特别的建筑形式,渡边诚并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设计过程本身的复杂结构,并使设计更靠近到科学。

竣工于2000 年的日本东京饭田桥站地铁站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计算机系统产生出来的建筑物。

它不但给人们以新奇的视觉感受和有趣的空间体验,更颠覆了我们对设计的理解。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日本东京涩谷站作为日本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不仅是东京都市区域的交通枢纽,更是日本国内外的游客和商务人士的重要出行地。

涩谷站周边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涩谷区的商业中心和时尚之都,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和游客。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地区的交通和商业资源,涩谷区政府和私营企业合作,进行了“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以整合城市发展资源,优化交通和商业环境。

本文将围绕此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进行概述。

1. 实践经验1.1 各方合作共赢涩谷站周边的“站城一体”开发实践是政府、私营企业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政府部门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为私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机会。

私营企业则充分发挥自身经营优势,积极参与开发建设,提高了周边商业和交通设施的品质和水平。

当地居民也积极配合,支持开发实践,共同推动了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1.2 交通商业一体化1.3 创新科技应用在“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中,涩谷区政府和私营企业还充分运用了创新科技,提升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在交通方面,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无人驾驶技术,提高了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在商业方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商业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购物体验。

创新科技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水平,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启示2.1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2.2 整合城市资源促进发展“站城一体”开发实践还启示我们,要充分整合城市的发展资源,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开发过程中,要统筹规划交通、商业、居住等多个方面,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推动城市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效益。

私营企业也要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推动城市的多元发展。

2.3 加强创新科技应用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创新科技的应用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日本地铁人性化建设对西安地铁的启示

日本地铁人性化建设对西安地铁的启示

日本地铁人性化建设对西安地铁的启示作者:王瑞魏天刚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2期摘要:通过考察日本地铁,介绍日本地铁的概况,从无障碍设计和标识系统规范两个方面,详细阐释日本地铁的特点,并提出对西安地铁发展可供学习及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日本地铁;无障碍设计;设计规范日本地铁四通八达,十分人性化,普及度极高。

作为亚洲最早建设地铁的国家,日本地铁的设计是如何做到让残疾人觉得最幸福的。

另外在素来有“沙丁鱼罐头”之称的日本地铁,又是以怎样的设计规范让外来游客得出日本地铁非常有序和安静的评价。

通过分析和了解,从日本地铁中学习和借鉴其优秀设计。

一、无障碍设计(一)日本地铁无障碍设计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提高,无障碍设计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1974年,联合国组织提出无障碍设计这个概念。

为满足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的需求,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有人说过:“全世界的残疾人,幸福感最强的应该是在日本。

”在日本的公共场所中,都会为残疾人设置专用通道。

日本地铁为残疾人、老年人增设的无障碍设施比较普及,95%以上的车站都有无障碍设施,24小时一直开着。

这些设施不仅方便残疾人,也能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幼病残或者带重物的市民。

日本人对待工作无微不至的态度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都在地铁服务中完美的表现。

在日本,残疾人出行可以畅通无阻,日本地铁列车会留出专门的车厢位置为残疾人和坐轮椅乘客使用,而且车厢外面会有轮椅的标识。

如果遇到残疾人乘车,会有工作人员用专用的阶梯帮助乘客到达站台,铺好专用的塑料板将乘客送到车厢内,车站工作人员会立即打开站台的独特联络电话,通知乘客将要达到的车站战长,具体的时间,哪一号车厢,有一位需要特别帮忙照顾的乘客到达。

到站门开后,站台工作人员已将专用的塑料板铺好,方便乘客的轮椅顺利出车门,并将乘客用专用的阶梯运送至出站口,确保乘客安全抵达。

日本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经验及启示

日本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经验及启示

日本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经验及启示谢志明;陈海伟【摘要】The lack of a coordinated planning and an ineffici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multimodal operation have raised various issues of transportation connection in designing public transit terminals in Chinese cities. This paper aims to learn lessons from designing public transit terminals in Japan, specifical-ly about layout of connected multi-modes. Those successful cases help us summary 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of offering convenient transfer within terminals and integrating terminals with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 Eventually, the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s to Chinese cities when designing public transit terminal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passenger flow organization, including shortening transfer walking distance, optimiz-ing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ransfer space, enhancing ticket and fare system, and integrating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 with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由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且不同方式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各不相同,导致中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诸多交通衔接问题。

浅析轨道交通的包容性设计——以福冈七隈线为例

浅析轨道交通的包容性设计——以福冈七隈线为例

浅析轨道交通的包容性设计——以福冈七隈线为例摘要:本文以日本福冈市地铁七隈线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调研等手段,对七隈线的包容性设计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了站台设计、照明设计、指示系统设计等方面,并展开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轨道交通的包容性设计涵盖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照明设计、服务设计等各个领域,应遵循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准则,并进一步细化和优化。

通过浅析包容性设计在七隈线的应用,论证包容性设计在城际公共轨道交通中的可行性,同时为包容性设计在公共交通中的优化实施和运用提供启发和创新。

关键词:包容性;设计;七隈线引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人权意识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的需求催生了设计理念与设计方式的转变,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也因此成为社会和产业界关注的一种设计理论方法,其主旨是为满足老龄用户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的需求而进行的探索,在轨道交通中的包容性设计主要关注弱势群体使用设施的可达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一、案例概述位于日本福冈市的地铁七隈线由九州大学教授、亚洲景观设计学会主席佐藤优先生操刀,设计方案名为“以人为本线(humanline)”,目标是要设计建造一条以人为本的地铁。

事实上,这条线路以包容性设计为突出亮点,如中央无障碍电梯、零高差、忽略不计的站台缝隙、语音导览、到无障碍厕所,一切都以服务正常人与弱势群体为目标,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包容性。

七隈线受到了世界关注并获得了无数奖项,同时成为了包容性设计的范例。

二、实地考察与分析笔者在2018年7月前往日本福冈进行包容性地铁调研,搭乘七隈线(Nanakuma Line),从天神南站搭乘七站到达别府站。

由于笔者从国内出发、辗转日本两地,故携带大件行李,在搭乘过程中体验非常舒适,无任何不便和窘迫之处。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悉心记录所见所闻,并结合文献资料、观察、拍照等调研方法对七隈线包容性设计进行考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包容性设计分析研究。

日本地铁的可借鉴处

日本地铁的可借鉴处
[4] 吴玉兰.值得借鉴的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经验[ EB / OL] //可开发的城市地下空间(2006 06 27).http: //
blog.sina.com.cn /s /blog_49eff660010004a0.html. [5] 李琳.日本城市规划建设考察记之三:瞄准“地下”———探
索城市立体空间利用[ N /OL].佛山日报,007 06 14. http://www.lvhua.com /chinese /landscape /landscapedetail. asp? articleno =A00000019688.
都市快轨交通· 第 21 卷 第 5 期 2008 年 10 月
快轨论坛
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 对我国地铁建设的启示
曲淑玲
(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100044)
摘 要 着 重 介 绍 日 本 城 市 地 下 立 体 空 间 的 综 合 利 用 ,从地 铁 网络 布 局出 发 ,分 别 阐 述 地 铁 与 商 业 开 发 结 合、地铁出入口 设 置 、 地 铁 车 站 平 面 布 局、 地 铁 换 乘 站 建设等。 针对我国众多城市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 重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现状,论述日本地下空间的 综合建设对我国地铁建设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日本地铁 中国地铁
日本地下空间及地铁建设,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 的开发设计带来启示。 4.1 纳入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
地下空间的建设及地铁建设要坚持综合开发原则, 对地下各项设施进行系统整合、统筹考虑;坚持地上、地 下一体化发展原则,使城市的地上、地下空间同步规划、 同步建设、互为补充;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的重点要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相结合、与轨道 交通枢纽相结合,注重解决交通和人流疏散等问题。 4.2 注重地下空间的内部细节设计

关于地铁车站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体现思考

关于地铁车站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体现思考

关于地铁车站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体现思考
在地铁车站空间设计中,人性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原则。

一个人性化的地铁车站,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舒适和便利,在乘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首先,在地铁车站的设计中,考虑到乘客的人体工程学原理,例如障碍物的高度、车
站出入口的登高、广告牌的位置等等,都需要考虑乘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性。

车站内过道的
设计也应该考虑到人们的行动方向和速度,让人们尽量避免碰撞和拥挤。

此外,在站台上
设置座位和乘车指南牌可以帮助乘客更好地了解车站的信息和乘车流程,让乘客更加安心
和方便地等候列车。

其次,在地铁车站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乘客群体的需求。

例如老年人、儿童、
残障人士等等,身体上存在不同的限制和需求。

因此,在地铁车站内应该设置无障碍设施,例如坡道、扶手、轮椅升降机等等,可以满足这些人群的实际需求。

此外,在地铁车站内
也可以设置护栏或屏幕,避免尤其是儿童或者是残障人士在不注意的情况下遇到危险或发
生走失的情况。

最后,在地铁车站的设计中,色彩和氛围的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

一些
颜色的选择可以让乘客感到轻松愉悦,而一些废弃车站会让乘客感到沮丧和危险。

车站内
墙体、柱子、椅子等等设计都应该尽量考虑到人们心理、情感上的需求,让车站更加温馨、人性化。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用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用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地铁站建设。

这些车站既要满足实用需求,又要兼顾美观性和创新性。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实用性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提供便捷的进出站通道和高效的乘车服务。

好的车站设计应考虑到无障碍通道、人流量控制、紧急疏散等实用功能,并能在细节上做出改进。

例如,地铁车站常见的行人通道,传统的车站通道常采用直通式,行人只能直行,因而常常出现拥堵情况。

随着人们对地铁交通的扩大需求和逐渐增多的地铁路线,这样的通道设计已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一些车站设计开始采用螺旋式通道,行人可以借助螺旋式交错通道上下转弯。

这种设计节省了行人的空间,使得车站保持了通畅的状态。

此外,和其他地上建筑设计相比,地铁车站较为特别,设计需要特别规划,安全环境是首要考虑条件。

例如设计防火措施,将防火设施与车站的设计、改善乘客的人身安全等紧密联系。

另一方面,即在本地铁站消防设施齐全的前提下,设计人员也要考虑交通拥堵时乘客疏散的问题,也要保证乘客在发生紧急状况下,有足够的逃生空间。

二、美观性设计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组成部分,标志性建筑的存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应该符合城市的整体氛围和文化特点,同时具有表现力和美感。

设计师应考虑到广场规划、景观设置、室内空间规划设计、标识系统设计等问题,将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起来。

例如,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车站命名全部为古钱币,使得车站名与北京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了城市文化的特色。

同时,这些车站的设计也融入了中国古代钱币元素,增加了车站建筑的兴趣和文化内涵。

又例如,位于日本东京的竹下门通地铁站,其外立面的设计灵感取自周围街道店铺的招牌,运用鲜艳的彩色,使车站看上去比周围建筑更加鲜明突出。

三、创新性设计在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要素是创新性设计,这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设计形式,能极大地提高地铁车站的形象和功能。

日本轨道交通改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轨道交通改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都市快轨交通·第33卷 第6期 2020年12月155海外快轨URBAN RAPID RAIL TRANSITdoi: 10.3969/j.issn.1672-6073.2020.06.025日本轨道交通改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李明阳1,朱俊平2,陈 枫1(1.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2.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 610041)摘 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性,有效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越来越多,各城市面临的还本付息、更新改造及车辆增购投资、运营补亏支出等越来越高。

挖掘轨道交通沿线资源价值,有效实现“开源”,实现外部效益内部化;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营效率、有效实现“节流”,进而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均成为各城市决策者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综述日本国铁近150年改革发展历程并重点对分割和私有化后近些年经营业绩进行分析,综述日本私铁近130多年发展历程并重点对典型私铁近些年经营特点和经营业绩进行分析,综述东京地铁90多年改革发展历程并重点对东京地下铁路株式会社私有化后经营业绩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日本轨道交通改革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从而希望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日本国铁;日本私铁;东京地下铁;商业模式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073(2020)06-0155-07Japan’s Rail Transi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Takeawaysfor China’s Urban Rail TransitLI Mingyang 1, ZHU Junping 2, CHEN Feng 1(1.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37;2. Chengdu Rail Transit Group Co., Ltd., Chengdu 610041)Abstract: Urban rail transit, which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China,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conveniences travel for resident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However, cities are facing higher capital and interest repayment, greater investments in updating of old vehicles and purchase of new ones, as well as higher compensation for operation and deficit, when more and more urban rail lines are put into operation. It has become a critical problem for decision-makers of the cities to tap the value of resources along railway tracks, developing new sources of income, 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 benefits, and reform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so as to improve operations efficiency, cut expenditure and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businesses.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Japan’s national railways in the past 150 years,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business performances after segmentation and privat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railway businesses in Japan over the past 130 years is reviewed, mainly in terms of the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s of some typical private railway enterprises. The study also looks a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okyo Metro over the past 90 years and makes an analysis of operations performance of Tokyo Metro Corporation after its privatization. Key messages to be learn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Japan’s rail transit for China are summed up to facilitat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 China. Keywords: Japanese national railway; Japanese private railway; Tokyo metro; business model收稿日期: 2020-06-29 修回日期: 2020-08-08第一作者: 李明阳,男,硕士,高级经济师,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及PPP 咨询研究工作,***************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B1201104)都市快轨交通·第33卷 第6期 2020年12月156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日本轨道交通的发展始于1869年(明治维新后的第二年),至今150年时间,逐步发展成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JR(主要服务于全国干线运输)-私营铁路(简称“私铁”,主要服务于大都市圈通勤运输)-地铁(服务于大城市内部)的三圈层轨道交通网络[1]。

日本轨道交通站城一体规划建设的经验借鉴

日本轨道交通站城一体规划建设的经验借鉴

日本轨道交通站城一体规划建设的经验借鉴发布时间:2021-11-28T15:14:50.497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22期作者:吴欣燕[导读] 形成以轨道线网、车站为中心的紧凑城市结构和通勤生活方式。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轨道交通及周边综合开发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与革新作用越来越显著。

日本、美国、香港等地区轨道交通发展起步较早,在公共交通导向下的站城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

其中,日本的“站城一体化”规划建设经验对我国轨道枢纽周边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日本在二站后为应对经济高速增长、人口急速扩张导致的城市核心区负载能力不足所引发的住房紧缺、郊区无序扩张等问题,提出“紧凑城市”发展目标,即通过公共交通导向的站城一体化开发,形成以轨道线网、车站为中心的紧凑城市结构和通勤生活方式。

一、日本站城一体实践案例田园都市线连通东京市区与西南部郊区新城,长约32公里,设27个轨道站,为引导新城与市区双向客流均衡集散,东急电铁在田园都市沿线规划了不同的城市功能枢纽站节点,如居住、商业、教育、文体功能等。

田园都市线与城市联动发展,郊区新城、轨道线路、枢纽站交融互为动因,致使促使人流、客流、商流三个者之间角色相互转化;通过引导轨道沿线职住平衡、培育沿线差异化功能节点,促使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提升;轨道主体同步作为新城开发与土地使用主体,保证线网与物业开发选址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同步,站线也随后期新城发展而增密延长;以利益返还模式吸引土地所有者共同参与项目开发,减轻征地资金压力。

筑波快线是东京的近郊通勤快线,全长约60公里,设20个轨道站,是市域轨道交通设计、建设、运营的典范。

筑波快线在前期规划时,按“土地收储先行于轨道建设”的时序,低价收储轨道沿线土地后再快速进行周边综合开发;在实现轨道线网盈亏平衡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沿线品质、集聚人口和企业、带动沿线土地溢价、增加城市税收等措施,促使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反哺轨道建设运营。

空间、功能复合的日本轨道交通枢纽站站城一体开发解读

空间、功能复合的日本轨道交通枢纽站站城一体开发解读

空间、功能复合的日本轨道交通枢纽站站城一体开发解读陈多多;阎瑾【摘要】Japan has a large population with relatively little land. Integrated Station-City Development is a superb method to shape a compact and efficient urban form.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terpretation of Integrated Station-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rail transport hub station in Japan, combs how its development course, analyzes how it realizes the goal of integration of station-city from aspects of space, function and right.%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站城一体开发是日本引导紧凑高效的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梳理了日本轨道交通枢纽站的"站城一体开发模式"从单一"站舍建筑"到复合的"站城一体开发"的变迁过程,并剖析了其如何在空间、功能两个维度上协调并进,实现站城一体化的目标.【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8(037)001【总页数】3页(P231-233)【关键词】日本城市建设;轨道交通枢纽站;站城一体开发;空间、功能复合【作者】陈多多;阎瑾【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近年来,中国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合二为一可以更好引领城市空间的拓展,并且鼓励地铁上盖开发和轨道交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轨道交通案例

轨道交通案例

轨道交通案例
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快速、安全、环保的
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青睐。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纷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轨道交通的建设和改造。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关于轨道交通的案例。

首先,上海地铁。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地铁系统已经成为城市居
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上海地铁线路纵横交错,覆盖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同时,上海地铁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得地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其次,东京地铁。

东京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地铁系统承载
了巨大的出行压力。

东京地铁在车站设计和乘车体验方面非常人性化,车站设施齐全,车厢内干净整洁,给乘客提供了舒适的出行环境。

此外,东京地铁还注重运营的精准性和准时性,让乘客能够更加便捷地规划自己的出行时间。

最后,伦敦地铁。

伦敦地铁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地铁系统之一,也是全球最
繁忙的地铁系统之一。

伦敦地铁在运营管理方面非常有经验,能够有效地应对高峰时段的客流量,确保地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同时,伦敦地铁还在不断进行改造和升级,引入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和设备,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出行体验。

综上所述,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的轨道交通
案例也都展现了不同的特点和亮点。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系统将会更加智能化、便捷化,为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

(完整版)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

(完整版)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以市规划院于一丁副院长为团长的“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正家墩商务区公司联合考察团”一行7人,于2007年10月6日-10月18日赴韩国、日本进行考察,团组成员分别来自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王家墩商务区公司。

本次考察主要目的是了解上述国家结合轨道建设的城市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形态规划和经济业态,地下空间联合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以及运营管理情况等。

期间,我们先后对首尔COEX项目与KINTEX项目、东京八重州与新宿火车站、札幌大通公园地卜街、福冈运河城与天神商业区、大阪梅田商业区、新干线大阪和京都车站等地区的地下空间进行了考察,并拜访了建设计集团,得到拜访单位的热情接待和详细介绍,使我们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下面主要以闩本为代表,谈谈国外地—厂空间对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启示。

一、日本地下空间发展概况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国土狭小,人口众多,且分布极不平衡,多数密集于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口。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大量聚集,引发了城市更新、改造和再开发。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城市地铁、地下街、共同沟以及90年代掀起的大深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日本模式。

日本地下空间发展与地下街发展概况:日本的第一条地下街是1930年建成的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街道,现在地下节分布在日本的21座主要城市,其总面积约为110万平方米,其中有80%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3大都市圈内。

根据相关学者(刘皆宜、范文莉)的研究闩本地下街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1964年),地下街围绕车站布局,主要配建地下停车场,疏解地面人流,置换原地面广场商业摊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地铁车站空间设计的启示
摘要:日本地铁从发展之初到现在跻身世界前五的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地铁空间定位梯段。

现在的北京地铁正处于大规模发展的过程中,这与日本地铁发展的历史背景极为相像。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日本地铁的调研,探讨未来北京地铁空间设计。

关键词:地铁;日本地铁;北京地铁
引言
2011年笔者有幸到日本进行实地考察,途径大阪、京都、名古屋、东京,对日本都市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针对与北京城市级别相似的大阪、东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

日本多山地,在有限的平原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地铁作为日本交通体系的大动脉带动着人们有条不紊的都市生活。

其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城市历史发展梯段对地铁空间设计的影响。

通过观察日本地铁不同时期的空间状态,分析总结,为正在大规模建中的北京地铁空间设计做参考。

1 日本地铁的总体印象
日本自1921年开始首建地铁,与中国相同,在第一条地铁建设上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日本首条地铁是银座线,分两段同时开挖,随着地铁施工技术的快速提高,在随后的80年,日本开始建设了大量的地铁,一跃成为世界上具有最复杂、繁忙的地下轨道交通的国家。

现在的日本,地铁建设的步伐已经开始变得缓慢,地铁建设
更多的是投入到对老站维护、翻新、拓展以及打造超大型交通枢纽的工作之中。

所以,在日本可以看到地铁空间一个世纪的建设年轮,可以间接推导出北京未来地铁的发展趋向。

2日本地铁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2.1日本早期地铁
2.1.1东京——银座线
银座线是日本的首条地铁,采用明挖法。

早期的地铁空间高度低、站台狭窄,这与当时的施工技术有关。

但是,银座地区作为东京最有名的商业街,人流比1927年要多得多,但现今的银座线依旧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营,即使空间高度低、站台宽度狭窄。

这与后来东京地铁建设是分不开的,东京地铁线路交叉点极多,以银座为例,银座站是日比谷线、丸之内线和银座线三线的交叉站点,即使早期的银座线不能承担日益增长的人流,其他线路也能起到很好的承担起作用。

2.1.2大阪——御堂筋线
御堂筋线作为大阪的第一条地铁线路,在地铁空间上要比银座线突出的多。

以大阪御堂筋线的心斋桥站为例(心斋桥站位于大阪市的中央区,心斋桥是日本著名的购物区,心斋桥站曾在2000年入选为关西地区车站百选)。

大阪的地铁车站与东京的车站空间有很大的不同,同样是早期的地铁,一些重点站的空间要恢弘许多,就算是与当今的地铁相比,空间也不分上下,这与地铁功能的排布和空间的划分有关。

以心斋
桥站为例,心斋桥站站厅分别位于车站的两端,并没有像北京地铁是贯通在一起,这样就给站台留下了空间,在大阪不少站都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例如肥後桥站、大国町站等。

站厅的大小与人流量的预计有关,而人流量又直接挂属到站台的运载能力,乘客在站厅层的横向移动是不受限制的,主要限制的区域是在连通不同层面的竖直交通上,所以站厅层规模大小在于预留空间,避免通过轧机、售检票区域以及直梯、扶梯人流的相互交叉。

2.2日本中期地铁
东京地铁丸之内线是日本战后的首条地铁,借助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机会,日本开始大批规划和建设城市地铁。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基本完成了个大城市中心区的地铁建设,这时候的地铁从材料上已经不基于各种瓷砖的使用,金属板材被广泛用于在地铁空间中。

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随着材料的进步,虽然站体建筑重塑的可能极小,日本从未停止过对设备设施的更新,站台屏蔽门、直梯、卫生间、安全设施等,建筑灯光也被用于地铁空间当中。

这些地铁空间仍然是以实用性为主,例如注重地下商业的开发利用以及与地上建筑的结合。

八十年代末,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地铁建设经验的不断累积以及技术的成熟,地铁空间环境的塑造趋势开始抬头,例如中华街站,伊东通过影印技术在白色车站内大面积铺设资料馆里的老照片来体现当地的人文文化。

2.3日本新地铁
日本新地铁一方面是新线路的建设,例如横滨线,一方面是对
旧站体的扩建、翻新。

在注重设计的日本,新线路邀请了许多本土建筑师,为地铁注入了新的元素。

不仅是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他们在这些新科技的辅助下,让地铁空间变得有趣、生动起来,城市文化、人文艺术也不断加入到地铁空间当中。

地铁不在是单纯满足出行的便利交通工具,而是代表了城市形象,地铁的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地铁不再是单线或者双线,而是多线之间的站体连接与地上大楼的结合等。

挑战地铁传统空间结构的车站也孕育而生。

以东京涩谷站为例,安藤通过打穿地下层与层之间的结构,制造出能引入日光的地铁空间,玻璃纤维混凝土的利用使得曲线的空间造型得以实现。

3 结语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新建地铁装修整体思路是突出城市文化在地铁空间中的比重,让地铁成为北京的一道新的风景线,并没有像日本地铁中、早期那样,以实用性为最首要标准,而是直接跨越到第三阶段,但不同的是北京重点站并没有留出城市文化渲染的发挥空间,而是采用统一的空间布局,其中,市内地铁重点站没有在车站结构空间上为装修预留装饰空间,使重点站的打造较为局促;近郊线路或城际线路,具备地铁空间的开发优势,但没有积极利用地理优势,突破地铁空间模式。

参考文献:
[1]吉德恩s格兰尼,尾岛俊雄.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07-125.
[2](英)鲍威尔. 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45-56
[3] 刘弘. 北京地铁10号线地下公共空间及出入口设计[j]. 世界建筑, 2008,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