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度将增强,区域经济总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外向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趋于优化。
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未来的政策方向中,要构建跨区域协调的长效机制,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结构性转变,防范区域经济开放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和外部风险,关注边缘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跨区域协调;区域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开放;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国和平崛起,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不仅加快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也使得区域经济展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它们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撑带,与原有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交通运输系统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2020年即将编织完成的全国高铁网,将大大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正是在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相应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政策方向和思路也需要进行新的调整。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新的特点。
总的来说,表现为: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等四个特点。
(一)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推进跨区域的协调与协同发展,以及其他一些跨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均表明中国跨区域协调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调研报告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18VXK002);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登峰计划(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 库基础研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状况评估研究”(2020G04)。 作者简介:陈晓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北京 100836)。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政治承诺。进入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时期,中国经 济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区域间巨大的 不平衡性。工业化不可能表现为所有地区在同一 时期内实现同步发展,加之大国在自然空间和经济 空间方面的差异就更加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有 先有后,甚至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 速度差距和成就落差。
“新东部”构想:统筹中国区域发展的高端视野
域 、 岛 和 海 底 , 括 我 国 的 内 水 、 海 、 连 海 包 领 毗 区 、 属 经 济 区 和 大 陆 架 ; 际 海 底 中 已 划 归 给 专 闰 中 国 所 有 的 太 平 洋 中 部 75 k 海 底 矿 区 以 及 .万 mz
“ 东 部 ” 构 想 的 外 边 界 是 中 国 管 辖 海 域 与 新
部 ” 构 想 的 概 念 进 一 步 得 到 完 善 ,主 要 观 点 在
《 济研究参 考》 发 表 , 章《 于将 海洋 纳入 经 上 文 关 国家经济 区划 的思考 》 发表 后 , 《 济前沿 》 被 经 和 20 年 《 国海洋 年鉴》 03 中 相继 转载 。
2 0 年 “ 会 ” 间 , 国 政 协 委 员 、 家 海 04 两 期 全 国 洋 局 原 局 长 张 登 义 和 全 国政 协 委 员 、 国 家 海 洋 局 时任 局 长王 曙 光联 袂 提 出 《 行 “ 东部 ” 进 新 经
其 他应 属于 中 国管 辖 的海域 ; 台湾 、 港 、 门 、 八 个海上邻 国管辖海域交 界的边界及相邻海域 , 香 澳
海 南 4 省 级 海 岛 ,2 县 级 海 岛 , 0 多 个 无 个 1个 700 即渤 海 、 海 、 海 和南海 与 朝鲜 、 国 、 黄 东 韩 日本 、
18 年 , 94 国家 在 改 革 开 放 之 初 提 出 了 三 大 经 济 地带 的 区划概念 , 东部沿 海地 带 、 即 中部 地 带 和 西 部 地 带 。 三 大 经 济 地 带 的 提 出是 中 国 最 具
之一 , 主体概 念首先 在 国家海 洋局 《 洋发 展 战 海 略研究 动态 ) 0 2 20 年第 9 和 国家 重点 学术 刊物 期 《 太平 洋学报) 0 2 ) 0 年第4 发表 。20 年 , 新东 2 期 03 “
三带四区——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格局
—— 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格局
组员:刘泽慧、张琼、王玉、刘秋红
1.
2.
3.
我国发展新常态新方向
“三带四区”内涵
4.
改革开放和发展新格局
三带四区的战略目标
CONTENTS CONTENTS
一、 我国发展新常态新方向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十三五”规划重点
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
转型升级是主线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 新阶段
心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福建自贸区(2014年)
面向台湾,侧重两岸经贸合作
片区 海峡西岸经济 东部沿海地区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 片区
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发展新的对 外开放综合通道 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我国北方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总部经济区、商业贸易中
心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广东自贸区(2014年)
面向港澳,侧重服务贸易自由化
片区 南沙新区 深圳前海蛇口片区 定位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 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 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 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 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
“一带一路”带来六大产业新机遇
• 油气产业链,中国与中亚油气合作
• 旅游业,丝绸之路经济带会带动西部旅游业发展 • 电网设备类,对外实施扩张 • 交通物流业 • 基建业,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庞大的市场机会 • 金融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性作用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转型改革关键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战 略,这不仅对处于经济新常态下的我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 将重塑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
试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 ,
启动。这标志着 我国 区域发展 战略 在取 向和结构 上有 了新 的变化。党的十六大以后 , 把振兴东北 老工业基地 的任 务突 出地提 了出来。 我国上 述 区域经 济发 展 战略 的实施 , 得 了显著 的成 取 效 。从 东部地区看 , 内生性 的 自我增长 机制 已经形成 , 我 对
之一。它的电子量占全国的 12 家用电冰箱产量占 13 /, /,
家用洗衣机产量 占 17, / 原油和天 然气 产量约 占 1 1 。它 以 /0 占全 国 0 4 %的土地和 18 .3 -%的人 口,0 4年进出 口贸易金 20 额 43 . 3 4 2亿美元 , 2 0 2 5 . 亿 美元翻了一番。2 0 比 0 0年 0 4 8 05 年超过 5 0 美元 。2 0 0 0亿 05年 G P达 4 0 D 0 0多亿 , 占全 国 的
比重为 2 %以上 。 5
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 , 发展到一定时候 , 又要求沿海拿
出更多的力量 来帮助 内地 发展 。这 也是个 大局 。那 时沿海
地 区也 要 服 从 这 个 大 局 。
在邓小平 同志“ 两个大局 ” 思想 的指导下 ,92年 党的十 19 四大提 出了“ 充分发挥各 地优 势 , 加快地 区经济发展 , 促进全 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的指导方针 , 国家 相继 开放 了一批 沿边 、 沿江城市 和 内陆省 会城 市 , 立 了三 峡 经济 开 放 区。1 9 设 93 年, 国务院做出了《 于加 快发展 中西部 地 区乡镇企 业 的决 关 定》 又相继 出台了一系列新 的改革措施 , 消或部分取消 了 , 取 以往的地 区倾 斜政策 , 加 了对 内陆地 区的投入力度和优 惠 增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新特点
区等老 工业基 地 , 促进 中部地 区崛起 , 励东 部地 区率 先 发展 ” 这表 明 中国 区域经 济 发 展 总体 战 鼓
略 的最 终确 立 , 明确宣 告未来 中国 区域 发展 的 主旋 律是 区域 间的协 调发 展 。这 一协 调理念 的确 立 ,
突 出体 现 了 以下 战 略思想 :
和 加快 中西部地 区发展 的战 略 。党 的 十六 大 以来 , 中央在 确 立全 面 建设 小 康社 会 宏 伟 目标 的同 党
时 , 出科学发 展 观和构 明确要求 振兴 东 北 地 区等老工 业基 地 之后 , 中全会 又 明确要 求促进 中部地 区崛起 , 中全会从 统揽 全局 的高度 出 四 五 发, 第一 次全 面完 整地 描述 了我 国区域 协调发 展 总体战 略 , 要求 “ 继续 推进 西部 大开 发 , 兴东北 地 振
作者筒介 : 臧学荚(92 )女, 16一 , 哈尔滨人,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教授; 天津 309 0 11 祝尔 ̄(93 )女, 15- , 浙江龙游人,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教授; 天津 309 011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工程建设项 目《 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总体战略研究 》 项 目编号 t S 我 ( TJKGC 5 2 ) 00 2
中图 分 类 号 : 2 7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4 0 2 0 )40 9 -6 F0 A 10 -1 Xl0 60 —0 30
党 的十六 届五 中全会通 过 了《 中共 中央关 于制定 国民经 济和社会 发展第 十一个 五 年规划 的建议 》 ( 以下 简称《 议 》 , 建 ) 标志着我 国区域经济发 展总体 战略 的全 面形成 。这 既是对 中国社会 主 义革命 和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经济新格局: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开始步入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实质性“共谋一体化发展”阶段。“上下互动”意味着,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直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性的区域发展问题的同时,一些省、市、自治区纷纷提出或实施内部区域发展与合作新举措。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今年6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并强调,3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就在不久前,国家新批准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试验区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新的强烈需要。
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及其实践文字稿
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及其实践文字稿建立新中国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理想和追求。
这个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漫长的斗争和探索,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里,我们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但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
下面就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及其实践进行探讨。
一、社会构想及实践建立新中国的社会构想是要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构想的实践包括:进行土地改革、剥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等。
在实践中,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工业建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
这些实践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构想及实践建立新中国的政治构想是要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这个构想的实践包括:成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推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群众团体,实行宪法和法律的普遍适用,进行反腐斗争等。
在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一系列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了党的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群众团体建设,加强了反腐斗争等。
这些实践为新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构想及实践建立新中国的经济构想是要建设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体系。
这个构想的实践包括: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加强农业、工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建设。
在实践中,我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大改造等经济制度改革,推行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建设,推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这些实践为新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构想及实践建立新中国的文化构想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摘要:福建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的构想。
本文主要从产业的角度,利用产业集聚概念解读了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问题,其中着重论述了其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优势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提出的渊源及背景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地理优势,其作为台海两岸最直接的连接点,与香港和澳门也有着紧密的经贸关系,并且福州、泉州和厦门都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通商的海上口岸。
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一个早就客观存在的概念。
然而,这一客观事实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被认识到,究其原因,是因为福建无论在交通还是意识上都是一个相对较为闭塞的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更多地局限于建设自身。
从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沿海、山区一盘棋发展”直到后来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构建“三条通道的战略构想”,始终都未能抛开局限于福建这个小范围的思想束缚,没有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福建所处的特殊而又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导致福建近年来与周边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处在被两大三角区域经济板块夹击并边缘化的危险之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这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工业基地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构想。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共包括3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闽东南经济集聚区,是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带,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二部分是内地山区经济推进区,它是山海之间经济交流的枢纽,是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骨架;第三部分是周边经济协作区。
这一构想充分体现了福建对自身的新的定位,体现了其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深刻认识,由此,福建将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去,将成为推动长三角和珠三角整合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点,并将有利于中央对台政策的落实和促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新时代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建立长三角金融合作机制,加强区 域金融监管协调
加强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 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长三角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促 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完善长三角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保 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开放合作:加强与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际化水 平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和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大,但发展不 平衡
区域间交通网络不完善,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资源 流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产业结构相似,竞争激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可持续发 展
长三角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具 有优势,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为 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群之 间的互联互通, 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
推动城市群内 部的产业升级 和结构优化, 提升整体竞争
经济全球化:全球 经济一体化趋势明 显,长三角地区需 要加强合作,提高 竞争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 长三角地区内部发 展不平衡,需要通 过一体化发展实现 均衡发展
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
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作者:吴福象《光明日报》(2016年03月24日16版)当前,中国经济正步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强调要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区域发展新战略。
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格局来彰显国家战略,不仅是中国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09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建议,要以区域一体化机制来提高地方的供给能力,以全球一体化来扩大需求。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相容并相互促进,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空间,是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发展趋势。
在新常态下,我国也在不断强化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力度。
一是在城市发展层面,单一的城市发展正逐渐演变为区域性城市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
通过形成城市群和城市间一体化,打破城市行政区边界;通过强化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和地区市场共建,谋求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道路。
二是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一些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区域发展规划正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通过国家发展战略引导要素资源流向。
一方面,通过政府掌握的优质要素的流入和国家计划安排的大项目,使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服从国家战略的整体需要;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便于获得国家整合资源与引导资源流入的能力。
同时,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实行更加开放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吸引国际要素的流入。
从理论上讲,在新常态下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仅是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区域公平和区际福利补偿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江西区域发展构想
新时代江西区域发展构想◎王亚飞摘要: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根据江西省主体功能区定位,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建议围绕重要交通干线进行全省生产力布局,在沿京九、沪昆两大发展轴带上,着力打造“三区两圈一带一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区”即大南昌都市区、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区、滨湖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两圈”即赣东北新兴产业经济圈、赣湘转型合作经济圈,“一带”即中南部经济隆起带,“一廊”即鹰瑞新兴增长潜力经济走廊。
关键词:江西;区域战略;经济地理格局;发展定位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区域之间竞争愈发激烈,能否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区域发展战略如何,是否能够对现有优势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区域发展战略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江西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提供参考。
区域发展战略沿革1.改革开放初期以农村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战略该阶段,江西省以农村建设为重点,依托农业资源和有色矿产资源两大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有色工业基地,使全省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
2.“七五”时期(1986-1990年)提出的南门北港发展战略1987年,为了策应国家实施的沿海开放战略,江西省提出“支持跟进接替”六字方针,重点建设南门(赣州)北港(九江)。
至此全省的区域发展重点从南北两头展开,成为江西省“七五”“八五”时期的投资重点。
3.“九五”时期(1996-2000年)的京九线、浙赣线“大十字”发展战略该阶段,江西省以京九铁路沿线、浙赣铁路和320国道沿线为三个重点建设区域,“十一五”时期继续强化了以南昌为中心、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为主轴的“大十字”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整合,逐步形成了赣北东、赣中南和赣西三大经济区。
4.“十二五”以来,提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围绕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提出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促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推动昌九一体化发展、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升级、抚州深化区域合作、吉泰走廊发展以及鄱余万都滨湖四县小康攻坚等省级区域发展战略。
牡丹江经济区城镇群发展的布局构想
牡丹江经济区城镇群发展的布局构想
臧淑英;高彤
【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沿海、沿江、沿边战略已开始全方位实施。
这对沉默已久的黑龙江省沿边城镇建设发展而言,既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是一个跨世纪的严峻挑战。
如何抓住时机、迎接挑战,找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沿边开放开发建设的新路子,不仅是国内外有识之士十分关注的事情,更是摆在沿边城镇的开发建设、规划者们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通过对牡丹江经济区域镇发展的历史过程、现状特征及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臧淑英;高彤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黑龙江省工商管理干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中原经济区发展布局新构想 [J], 苗洁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畜牧业布局规划与发展模式构想 [J], 鲁友友;欧阳克蕙;熊小文;王文君;朱年华;赖贻奎
3.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构想 [J], 席鹭军;邓燕萍
4.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发展战略与规划布局管窥 [J], 滕冲
5.宝鸡实施《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产业布局构想 [J], 刘焕勋;任永强;王恭;田华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快构建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发展格局”的分析及建议
宏观经济2020.06重虞轩吟加快构建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发展格局5的分析及建议•邹士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实际上,这一表述最早是2020年5月份习近平主席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后,中央领导人在多个场合都提得构建这一新的发展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出中国未来五年规划的发展思路中也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实际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决策,面对当今变化的世界,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内循环为主体是由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决定的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构想,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先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用1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始阶段$纵观当今发达国家没有一个靠外向型经济成为强国的,而是立足于内需,强化国内的科技创新,构建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体系,吸引世界其他国家参与其中。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中国经济和社会经过改革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23・童廃轩吟2020.06宏观经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分类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政策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NEWSZW_HZH_BEGIN画中画广告开始财经新闻内页画中画开始财经新闻画画中画结束内页中画广告结束画中画下文字链闭环广告(从上至下顺序为01,02,03,04文字,需加class=a01)NEWSZW_HZH_END的区域划分构思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地域区域带来哪些影响?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生态区域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信息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中国经济区域重新今次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发展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仍然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黄金水道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技术手段显得过于粗略,区域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异性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才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分布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试行具有针对性区域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萨德基发展战略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轻工业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外贸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战略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上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划分:八大综合经济区构想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其他6个综合经济区分别为: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传统划分: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
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
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重点流域综合规划2008年10月,由苏、鲁、皖、豫四省20个地级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第二十一届市长会议暨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与合作论坛举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评论2016.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区域经济政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构想李曦辉王卓东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原来那种依靠简单的“结盟”、凭借互惠互利关系进行贸易的规则正在悄然改变,新的全球利益共享机制正在形成,并逐步改变世界利益格局。
在新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新的原则,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区域共进,应该在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大力支持特定地区经济发展,在国家统筹下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形成内外协调的区际利益格局。
关键词:全球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1—0024—06收稿日期:2015—10—26作者简介:李曦辉,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王卓东,男,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北京100081)。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点,中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正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新的影响,新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由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区域间协调发展,如何在发展的新阶段制定好区域经济的新原则,探索出区域协调共进的路径,协调好区际的利益,对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时代特征2015年10月5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国、日本和其他10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
12个参与国加起来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到了40%。
美国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企图在WTO的基础之上搞出一个范围有限的国际贸易组织,实现其主导亚太经济的目标;中国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将亚欧大陆及太平洋周边国家都纳入伙伴关系之中,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主导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中,不排斥任何一个国家。
这就是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时代,其具有如下特征。
1.从WTO多边合作到“一带一路”包容开放《萨瑟兰报告》曾指出:WTO被世界各地的政治领导人称之为贸易政策发展的首要工具。
中国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后于2001年加入WTO,从此中国经济正式进入了国际主流舞台,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球市场经济相接轨。
在各成员国间享受到最惠国待遇,实现更加自由的贸易往来,从双边合作逐渐变为多边合作,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健康化可持续化。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如果能够按照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条件,将资源、劳动、资本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社会生产率和物质财富就会得到极大提高。
中国经济正是在这种自由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一带一路”是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期,经济发展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和众多因素的推动下提出的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自由化的重要战略。
中国的“一带一路”与美、欧、俄主导的“丝绸之路”计划或构想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为主要阵地,覆盖范围小到周边国家大到世界各地,以多双边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契合点,以实现各国的繁荣发展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宽层次、多项目的复合式24DOI:10.14017/ki.2095-5766.2016.0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构想共赢合作,形成了一种以点带面、以线带片、以片成区的大空间、大区域经济繁荣圈。
“一带一路”的包容开放将使参与国能够利用更大的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从发展民族经济到全球利益共享从过渡时期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总路线,到后来的“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中国一直致力于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也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经济发展道路。
有关统计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稳步上升,民族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1952年为5.2%,1978年为4.9%,居世界第11位,2003年为15.1%,2014年为1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快速发展的民族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为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新时期中国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趋势和各国产业转移、调整的需求,转变了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单纯发展自己而忽视他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采取了一种既有利于本国产业升级又有利于他国产业承接,既能增加本国财富又能增加他国财富,同时满足双、多方利益的“全球利益共享”的发展方式。
中国以前的那种靠“铁哥们”“好邻居”的不对等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利于双方长远发展的,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全球利益共享机制,把每个国家、地区的利益建立在“相互支持”的原则上,建立在他国利益获取的条件下,通过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共同做大全球利益蛋糕,以本国的发展带动他国的发展,以他国的进步拉动本国的进步,最终实现各个国家经济、财富的共同增长。
中国目前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对全球利益共享的积极探索。
3.从制造基地到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来”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充分利用诸如劳动力成本低廉、制造费用低、市场潜力巨大、政策扶持等比较优势吸引世界制造能力向中国转移,同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使全球范围内的制造能力逐渐汇集到中国。
正如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中所说:中国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分工下,利用自身在劳动力、资源、土地等方面的优势,自动站到了世界级经济链条中的一端,成为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纺织服装业、工艺品、玩具、简单工业品的组装加工等,世界各地都遍布中国制造的商品。
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的各种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也推动了中国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升级,各大跨国企业纷纷将生产制造基地落户中国,飞利浦、西门子、富士康、苹果等企业均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由此开启了中国制造的新时代。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在整个利益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创新基地,为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价值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加快了中国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目前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工业大国行列,凭借着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巨大的财富积累以及对世界资源分配和金融货币体系的重大影响,正在完成由制造基地到经济中心的跳跃,不管是在世贸组织还是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合作组织中,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越发显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与支持特定地区经济发展并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坚持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应发挥决定性作用,把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现代经济学理论和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也都证明,政府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纠正市场失灵的重要作用,推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市场经济需要最大范围的市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从完全依靠政府调控到主要依托25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市场配置的转变。
自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可以看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运行的掌舵之手,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与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不管是对于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还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都需要将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领域变大,用更大范围的市场来支撑市场体制的良好运行。
列宁曾说过“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开放性,在目前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时代,发展市场经济就需要更大范围的市场来拓展经济的边界,反映全球范围内的供求关系,协调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在公平、合作、竞争中不仅实现本国与他国在商品、资源上的流通,还要保证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相关经济资源上的自由流动,以确保经济的长远发展。
2.老少边穷地区经济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有严重的滞后性和封闭性特征,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偏远农村,与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往往是重叠的,处于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和薄弱环节。
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完整、工业化水平低、市场化远未普及、经济增长缺乏持久动力、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各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必须要助力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挖掘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要素,通过区域规划和战略启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动机”,并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扶持范围,坚持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开发相结合,依靠外部需求和投资,通过产业援助、项目帮扶拉动经济增长,实施资金支持、人才输入、税收优惠等政策,努力构建中心地区的增长极,带动其他地区发展,以此缩小地区差异。
否则这些落后地区将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越抛越远,就如同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不管是从供给方面还是从需求方面,贫困地区的资本形成都有一个恶性循环,致使贫困地区越来越贫困,陷入“马太效应”的怪圈中。
另外,多年来老少边穷地区以各种形式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农产品的剪刀差到廉价的土地、劳动等要素的供给,本身并未曾享受到市场的公正性,反而是不公平政策的受害者,因此,政府给予的扶持,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历史欠账的稍稍补齐,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公正性的需要。
3.发达地区试验区仍需先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众多的问题,经济体制、区域差异、增长机制等问题矛盾凸显,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改革的成本增高、阻力增大、困难重重。
在这种背景下率先在发达地区建立试验区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是继经济特区之后改革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实践证明,这种试点先行、示范带头、以点带面的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