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构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评论2016.01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区域经济政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构想
李曦辉王卓东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原来那种依靠简单的“结盟”、凭借互惠互利关系进行贸易的规则正在悄然改变,新的全球利益共享机制正在形成,并逐步改变世界利益格局。在新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新的原则,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区域共进,应该在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大力支持特定地区经济发展,在国家统筹下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形成内外协调的区际利益格局。
关键词:全球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1—0024—06收稿日期:2015—10—26
作者简介:李曦辉,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王卓东,男,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北京100081)。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点,中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正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新的影响,新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由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区域间协调发展,如何在发展的新阶段制定好区域经济的新原则,探索出区域协调共进的路径,协调好区际的利益,对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时代特征
2015年10月5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国、日本和其他10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12个参与国加起来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到了40%。美国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企图在WTO的基础之上搞出一个范围有限的国际贸易组织,实现其主导亚太经济的目标;中国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将亚欧大陆及太平洋周边国家都纳入伙伴关系之中,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主导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中,不排斥任何一个国家。这就是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时代,其具有如下特征。
1.从WTO多边合作到“一带一路”包容开放
《萨瑟兰报告》曾指出:WTO被世界各地的政治领导人称之为贸易政策发展的首要工具。中国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后于2001年加入WTO,从此中国经济正式进入了国际主流舞台,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球市场经济相接轨。在各成员国间享受到最惠国待遇,实现更加自由的贸易往来,从双边合作逐渐变为多边合作,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健康化可持续化。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如果能够按照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条件,将资源、劳动、资本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社会生产率和物质财富就会得到极大提高。中国经济正是在这种自由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一带一路”是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期,经济发展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和众多因素的推动下提出的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自由化的重要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与美、欧、俄主导的“丝绸之路”计划或构想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为主要阵地,覆盖范围小到周边国家大到世界各地,以多双边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契合点,以实现各国的繁荣发展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宽层次、多项目的复合式
24
DOI:10.14017/ki.2095-5766.2016.000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构想
共赢合作,形成了一种以点带面、以线带片、以片成区的大空间、大区域经济繁荣圈。“一带一路”的包容开放将使参与国能够利用更大的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从发展民族经济到全球利益共享
从过渡时期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总路线,到后来的“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中国一直致力于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也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经济发展道路。有关统计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稳步上升,民族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1952年为5.2%,1978年为4.9%,居世界第11位,2003年为15.1%,2014年为1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快速发展的民族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为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新时期中国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趋势和各国产业转移、调整的需求,转变了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单纯发展自己而忽视他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采取了一种既有利于本国产业升级又有利于他国产业承接,既能增加本国财富又能增加他国财富,同时满足双、多方利益的“全球利益共享”的发展方式。中国以前的那种靠“铁哥们”“好邻居”的不对等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利于双方长远发展的,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全球利益共享机制,把每个国家、地区的利益建立在“相互支持”的原则上,建立在他国利益获取的条件下,通过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共同做大全球利益蛋糕,以本国的发展带动他国的发展,以他国的进步拉动本国的进步,最终实现各个国家经济、财富的共同增长。中国目前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对全球利益共享的积极探索。
3.从制造基地到经济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来”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充分利用诸如劳动力成本低廉、制造费用低、市场潜力巨大、政策扶持等比较优势吸引世界制造能力向中国转移,同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使全球范围内的制造能力逐渐汇集到中国。正如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中所说:中国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分工下,利用自身在劳动力、资源、土地等方面的优势,自动站到了世界级经济链条中的一端,成为世界工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纺织服装业、工艺品、玩具、简单工业品的组装加工等,世界各地都遍布中国制造的商品。到20世纪
90年代,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的各种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也推动了中国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升级,各大跨国企业纷纷将生产制造基地落户中国,飞利浦、西门子、富士康、苹果等企业均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由此开启了中国制造的新时代。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在整个利益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创新基地,为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价值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加快了中国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目前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工业大国行列,凭借着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巨大的财富积累以及对世界资源分配和金融货币体系的重大影响,正在完成由制造基地到经济中心的跳跃,不管是在世贸组织还是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合作组织中,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越发显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与支持特定地区
经济发展并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坚持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应发挥决定性作用,把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现代经济学理论和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也都证明,政府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纠正市场失灵的重要作用,推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市场经济需要最大范围的市场
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从完全依靠政府调控到主要依托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