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作文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作文训练 感受尘世的幸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作文训练感受尘世的幸福(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细微之处感受尘世的幸福,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3. 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学会发现和珍惜身边的幸福。
2. 教授学生如何从细微之处感受尘世的幸福,提升情感素养。
3. 指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的作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表达幸福感受。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幸福经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 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幸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幸福。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优秀的作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表达幸福感受,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 分享幸福:学生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幸福经历,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 写作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幸福经历进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用文字表达情感。
5. 作文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作文练习,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文练习:评估学生的作文水平,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幸福感受的表达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幸福主题的摄影比赛,让学生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的幸福瞬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2. 开展幸福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身边人的幸福故事,提升情感素养,培养同理心。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感受父爱》作文课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感受父爱》作文课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河北省张北县第二中学岳送军教学要点:1、感受身边深沉的父爱2、写出自己身边真正的父亲教学过程:一、导入:“父亲”这个刚性的称呼,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坚强。
我们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又何尝不是一座山呢?父亲是一座巍峨的山,父亲是一本难懂的书,父亲是一片宽阔的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父亲这份伟大的爱吧。
二、仿照例句说父爱1、父爱如一坛陈年的老酒,甜美醇香;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一首经典老歌,滋润心田。
2、如果我是一朵花,父亲则是培育花的土壤;(父亲则是花上的刺,有了刺的痛与爱,儿女才能灿烂芬芳。
)如果我是一艘船,父亲则是引导我航向的舵;如果我是一个高飞的风筝,父亲则是那紧紧相牵的绳。
三、品读感受父爱如山题记:如果我是一棵草,那么是父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腐朽在我的根下,让我茁壮的成长;如果我有脚,那么我走过的每条路上都有父亲身体铺就的碎石,而让我走得更加踏实;如果我能站起来,那么他一定是站在父亲的肩头。
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
虬劲的枝蔓里,写满了思念、宽容、等待,凝聚了过去、现在、未来。
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贮藏着憧憬、思念、眷恋,充满着欢乐、关爱、希冀。
亲情,是一条金丝带,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我已经不记得上面的话是谁说的,只记得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将这张泛黄的纸压在了属于自己的书桌玻璃下。
也许我不曾细细去品味当中的含义,要不是这期的文字秀围绕着亲情或许我已经忘记了这张名为《亲情》的文章。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看法有着不同的变化,当然我也不例外。
人间有情:亲情、爱情、友情,三者均为重要,无法想象失去亲情会是什么样的?小时候总觉得父亲疼爱自己是很正常、理所应当的事,也许父亲对我的付出只有等我有一天成为父亲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了解,真正的有所体会。
《我发现……》作文指导
《我发现……》作文指导一、习作理解“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的兴奋时刻吧。
这次习作,就请你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让大家与你共享发现的快乐。
所写的内容不限,可以写平时观察中的发现,可以写学习中的发现,也可以写实验制作中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
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
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来拟定。
这段话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选材的要求,即写“发现”,具体内容没有作限制,“可以写平时观察中的发现,可以写学习中的发现,也可以写实验制作中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
可见,选材范围是很广的,具有极大的自由性。
二是人称的要求,即用第一人称写。
三是质量的要求,即要把发现了什么和发现的过程写清楚。
四是有题目的规定,即要以“我发现……”为题,同时,“也可以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来拟定”。
题目中的省略号表明,这是一次半命题习作,是让同学们根据选好的材料去完善题目,这就给了我们命题和写作的自由性。
二、同步指导写好这次习作,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好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
这是一次半命题作文,首先要选好材料,然后根据所选的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
选什么材料呢?你可以像“过电影”一样把自己的生活进行一次扫描,把令你高兴的、激动的,让你记忆犹新的、难忘的发现选出来。
如实验课上动手操作后的发现,解答难题中的发现,参加科技制作中的发现,观察大自然对某一现象的发现……然后根据你的选材把题目补充完整。
如我发现了××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发现了解答××题的规律,我发现了××的原理,我发现了××规律……2、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把过程写清楚,能使你的习作更清楚明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只有把过程写清楚,才能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才有可读性。
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按一定的顺序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自信力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背景和现象。
分析自信力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探讨如何重塑自信力和提升自信心。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关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象。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信力的重要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促进互动和思考。
第二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思考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具体现象,如自我贬低、过度谦虚等。
分析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如社会压力、教育问题等。
探讨失掉自信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影响心理健康和发展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象。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失掉自信力的观察和看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失掉自信力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第三章:自信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和提升自信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自信力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如增强动力、提高能力等。
探讨自信力与自尊心、自我价值观的关系。
介绍培养和提升自信力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自信力培养的经验和看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信力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四章:重塑自信力的方法和策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重塑自信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提升自信力的策略。
4.2 教学内容介绍重塑自信力的方法和策略,如积极思考、自我肯定等。
探讨如何克服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的情绪。
《我发现了……》作文教学设计
《我发现了……》作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 留心自己的生活、学习, 能写出让自己兴奋的发现。
2.指导学生写自己的新发现, 通过调查、研究、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能用语言文字较为通顺地具体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激发学生调查研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重点难点:启发学生说清楚发现了什么, 表达清楚发现的全过程及在发现中的感悟或者启示。
教学准备:提前两周布置学生针对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上、实验或制作中的发现, 搜集与自己的发现相关的资料。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抛出粉笔问学生, 同学们, 这支粉笔为什么不往天上飞, 而往地下落呢?这是谁发现的?想知道牛顿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的吗?让我们快速浏览《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有了发现要去不断找奥妙等等)是啊!多少人用他们独具的慧眼, 观察生活, 从中受到启发, 获得成功啊!阿基米德在洗澡时从洗澡盆中发现了浮力, 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发明了蒸汽机……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 谁掌握了这项本领, 谁就能成为成功的人。
正值童年的你们, 一定也有你们独特的, 有趣的发现, 想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吗?我们来学习积累运用六的习作。
二、读题审题, 筛选“发现”1.哪个同学帮老师读一读积累运用六的习作的要求?出示习作要求:“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吧。
这次习作, 就请你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让大家与你共享发现的快乐。
所写的内容不限, 可以写平时观察中的发现, 可以写在学习中的发现, 也可以写实验制作中的发现, 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
写的时候, 要注意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
题目可以用“我发现……”, 也可以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来拟定。
大家思考: 你发现这次习作要求写什么?板书: 我发现了——。
2、各自审题, 你知道这次习作可以写那些方面的内容?板书: 平时生活中的: 人、事、景、活动、自然现象等;学习中的: 学习小窍门, 学习方法等;实验制作中的发现: 老师带领做的实验、自己做的实验等3、小组同学拿出自己课前思考过的发现进行交流, 看看那些发现最让你们惊喜。
《勇气》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勇气》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勇气的含义,认识到勇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勇敢和坚定的态度。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培养自己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勇气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敢和坚定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勇气的内涵。
2. 如何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勇气的力量。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勇气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教学法:分析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勇气案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勇气》课文。
2. 教学辅助材料:与勇气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勇气证书、勇气徽章等。
4.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关勇气的趣味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勇气》课文,感受勇气的重要性。
3. 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勇气的含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勇气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勇气案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个有关勇气的实践活动,如勇气挑战。
7.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勇气的意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3.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
十、课后跟进:1. 收集学生的作业,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2. 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课堂外的勇气表现。
3. 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持续培养勇气。
十一、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勇气的理解和感悟。
十二、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勇气的主题活动,如勇气演讲比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国民自信力的认识和思考。
3. 提高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发表的,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
2. 文章主要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3. 国民自信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识到国民自信力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国民自信力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发言:让学生结合讨论成果,谈谈对国民自信力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文章原文:提供网络版或打印版,方便学生阅读。
2. 参考资料:关于国民自信力的相关论文、报道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3. 讨论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方便学生在讨论中展示和交流。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与国民自信力相关的子话题,如教育、经济、文化等。
2. 子话题研究:各小组深入研究选定的子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国民自信力在该领域的影响和表现。
3. 小组汇报: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对国民自信力的认识和看法。
七、教学拓展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国民自信力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或企业,了解国民自信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3. 社会调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不同年龄、职业群体对国民自信力的看法和态度。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对小组汇报的满意度:了解学生对汇报内容的兴趣和收获。
2.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和拓展程度。
第五单元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明确习作要求1.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事物的奥秘,享受到观察的乐趣。
2.今天,就让我们把最近观察到的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者一处场景写下来。
3.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作文主题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把自己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
4.审题立意。
审要求:本次习作是写一篇观察作文,观察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
审重点:观察作文重在观察,观察要全面、细致,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物或场景观察写下来。
5.说一说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物或场景呢?小组交流。
预设:暑假,爷爷带我到乡下小河里捉了一只螃蟹,它实在太可爱了,我想写一写它的外貌特征以及它的生活习性。
我发现蚂蚁总能搬动比自己身体重好几倍的东西。
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决心去看个究竟,然后把这个场景写下来。
学习任务二:方法指导,掌握写作技巧怎样把你观察到的事物细致地描写出来呢?1.抓住事物的特征。
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事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特点,通过眼、耳、鼻、舌等感官去体会。
观察时还要注意事物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探究变化的原因。
例如:《金色的草地》中抓住不同时间写出草地的不同特点:草地在早晨和傍晚是绿色的,在中午是金色的。
再如习作例文《我爱家乡的杨梅》中细致地写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
再如这一点对芒果外形和味道的描写,充分运用了看、摸、闻、尝等感官:表姐送给我一个芒果。
它的皮是黄色的,摸上去很光滑。
放到鼻子边闻,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剥开皮尝一下,是一种很特殊的香甜的味道……2.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观察点。
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如写动物的外形时要注意先观察整体,然后到部分,从头开始,身体、尾巴、四肢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分析诗歌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思想精神。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敬意。
(3)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对鲁迅先生思想和精神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有的人》。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纪念鲁迅有感”,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有的人》,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解读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观点。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鲁迅先生”的作文。
2. 预习下一课内容《纪念鲁迅有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对其作品的理解。
2. 强调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敬意,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责任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评价学生的作文质量和思考深度。
《满井游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生词和短语;(2)能够正确运用语法和标点符号;(3)能够概括和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朗读、讨论和展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通过比较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文《满井游记》2. 教学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语法和标点符号,概括和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满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色;(2)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满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选文,标出生词和短语;(2)学生自主查找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进行解释。
3. 合作学习:(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2)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5. 练习与反馈:(1)学生进行语法和标点符号的练习;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3. 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满井游记》文本;2. 图片资源:满井的图片;3. 网络资源:相关背景资料的;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满井游记》与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如《陶渊明集》中的《桃花源记》,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分马(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分马(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实例,说明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3.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3.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传说,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观察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完成生字词练习的情况,检查其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变色龙》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变色龙》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变色龙》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变色龙的生态特点,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方法,深入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3)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变色龙》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变色龙的生态特点,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深入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拓宽思维。
4. 写作指导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培训,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变色龙》文本及配套多媒体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写作素材和参考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变色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变色龙的外貌特征。
(2)简要介绍变色龙的生态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变色龙》,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资料,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讲解变色龙的生态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往事依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往事依依》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时光和故乡风物的散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本篇课文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
(3)模仿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模仿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故乡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回忆,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字词意思。
(2)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字词学习,解答疑难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题。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5.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韵味。
(2)教师选取精彩片段,进行朗读指导。
6.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模仿文章表达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故乡。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 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
2. 传统文化和经典的价值。
3. 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格物致知”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2. 传统文化和经典的传承与发扬。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阐述传统文化和经典的价值。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来源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阐述传统文化和经典的价值。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格物致知”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自我反思,考虑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体会,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传达“格物致知”的理念。
七、学生评价学生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应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可以通过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不仅要有定量的成绩,还要有定性的描述,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拓展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格物致知”的精神,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迹、博物馆或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去感受和应用“格物致知”的方法。
《我发现了……》小学六年级作文_作文
《我发现了……》小学六年级作文有一次,我去外婆家学溜冰,因为外婆家门前有很大的空地。
刚开始溜的时候因力度没掌握好差点一投撞在墙上,忽然,我叫了声:“蜘蛛!”一只较大的褐色的蜘蛛在网上爬来爬去,我以为这只蜘蛛在寻找食物,可是我见这只网越来越小,再仔细一看,呀,这只蜘蛛在吃网呢!
这回我也忘记自己在溜冰了,蹲在这儿仔细看了起来,脑里不住的想蜘蛛为什么要吃网呢?这时我想起了我的《十万个为什么?》上面可能有答案。
我立刻跑回家找到它,可是上面的答案不太详细,我看了一知半解的,妈妈在一边提醒我说:“查电脑吧!上面应该有答案."我马上奔到电脑前坐了下来,啪!啪!几声就打开电脑,迅速点击百度搜索,输入蜘蛛为什么要吃网几个字。
哦!我找到原因了。
因为蜘蛛“织”出的丝过了很长时间后不粘了,所以粘不住小虫的,蜘蛛把不粘的丝吃下去再吐出来,丝就又变粘了,这样它又能捕捉昆虫了。
蜘蛛有一点我们大家都要学习——坚持不懈,当它的网破了它就重新再织,一直到织完整为止。
我知道了蜘蛛“吃”网的秘密,我可真开心啊!。
列夫托尔斯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介绍1.1 出生背景1.2 家庭与教育1.3 青年时期1.4 文学创作初期1.5 生平著作与成就第二章:托尔斯泰的文学生涯2.1 文学作品类型及特点2.2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2.3 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2.4 托尔斯泰与俄国文学的发展2.5 作品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第三章:托尔斯泰的哲学思想3.1 生平哲学观念的形成3.2 宗教哲学思想3.3 道德哲学3.4 人类命运与救赎3.5 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托尔斯泰的社会批判4.1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4.2 农民问题4.3 妇女地位与家庭问题4.4 教育改革观念4.5 托尔斯泰的社会改革实践第五章:托尔斯泰的国际影响5.1 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5.2 托尔斯泰作品的国际传播5.3 各国学者对托尔斯泰的研究5.4 托尔斯泰奖与世界文学发展5.5 托尔斯泰精神的全球传承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文学创作、哲学思想、社会批判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托尔斯泰有更深入的认识,欣赏其文学作品,领会其思想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六章:托尔斯泰的小说艺术6.1 叙事技巧与风格6.2 人物塑造的方法6.3 心理描写的高超6.4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6.5 小说艺术的创新与影响第七章:《战争与和平》解析7.1 作品创作背景7.2 主要人物与情节7.3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7.4 人性的探讨与社会意义7.5 作品的艺术成就与影响第八章:托尔斯泰的女性形象8.1 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特点8.2 女性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地位8.3 女性与家庭、社会的关系8.4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8.5 托尔斯泰女性观的影响第九章:托尔斯泰与俄国革命9.1 托尔斯泰与19世纪俄国社会9.2 托尔斯泰对革命的看法9.3 作品中的革命主题9.4 托尔斯泰与列宁等人的思想交流9.5 革命对托尔斯泰创作的影响第十章:托尔斯泰的遗产与评价10.1 托尔斯泰去世后的世界10.2 后世学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10.3 托尔斯泰作品在现代的传播10.4 托尔斯泰精神的当代价值10.5 托尔斯泰研究的未来展望这十个章节构成了对列夫·托尔斯泰全面而深入的教学内容,从生平到作品,从哲学思想到社会批判,再到国际影响,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与遗产,每一部分都旨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位伟大的俄国作家。
亲情话题作文《我的父亲母亲》(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作文《我的父亲母亲》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作文题目:我的父亲母亲2. 作文要求:以亲情为主题,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描述父亲母亲的特点和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作文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引导学生关注亲情的细节和真实感受。
3. 范例:教师展示一篇优秀的作文范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表达亲情和感激之情。
4.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一些写作建议,如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5. 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作文《我的父亲母亲》。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彼此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 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对亲情话题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亲情话题的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和感受,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 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成长。
3. 进行亲情话题的延伸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学生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七、教学难点:1. 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细节来表达亲情和对父母的爱。
2.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来提高作文水平。
八、教学资源:1. 作文范例:提供一些优秀的作文范例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2. 写作指导资料:提供一些写作指导资料,如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多观察和思考家庭生活中的亲情细节,积累写作素材。
永久的悔(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永久的悔(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永久的悔》这篇网友来稿,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懂得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分析文章情节,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到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永久的悔》网友来稿。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分享课前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
b. 提问:你们觉得家庭亲情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c.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阅读理解:a. 学生自读《永久的悔》网友来稿,理解文章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c.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 分析讨论:a. 小组讨论:文章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有永久的悔?b.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情感体验:a. 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或感悟。
b.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到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作文。
2. 家长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感受。
3. 学生互评:评价同学的家庭亲情作文,交流感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family tree 活动,让学生绘制自己的家庭树,并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节点上写下他们的特点和对自己的影响。
2. 邀请家长参与:请家长分享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或对家庭亲情的看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家庭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发现了……》作文教学设计(网友来
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安徽省固镇县实验小学毕美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平时观察中、学习中、生活中的发现及实验制作中的发现,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2、让学生写自己的新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写人、写事、写物、写家乡、写现象都可以,形式不限,无论多小的发现,只要是自己眼中的发现都有价值,都可以写。
二、导写重点:
1、要把发现了什么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
2、把自己发现过程中的心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三、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做一些实验制作,看看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
2、准备一盘轻音乐磁带。
四、导写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述导入,激情引趣
1、故事导入
同学们,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的事物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牛顿留
心观察树上的苹果总是掉在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
特发现壶盖被开水顶起来,引发思考,创造发明了蒸汽机。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最近鲜为人知的发现——
〈一盆袖珍水竹〉。
2、老师讲述:
我爱养花,但不善养花。
家里养过各种各样的花,但好
多花都像过客一样,只一两个季节,就在我眼前消失了。
只
有那盆水竹,从别人家分盆时,它只有六七根茎叶。
三年来
它已经长成茂盛的一大盆,还分出去几小盆呢。
每天我去给
水竹浇水,都对它进行一番观察。
它青青的筷子粗细的绿茎,高高地顶着伞状的绿页,那形状像广场上的小喷泉,又像是
节日里绽放的礼花,真是美丽动人。
它那从根部冒出来的小芽,孕育着勃勃生机。
有一天,我去给水竹浇水,啊,我惊
讶地发现,从水竹那细长的绿页中间发出了几个牙签般的
叶芽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头顶着自己可爱的孩子一样。
难道
水竹的叶也有繁殖能力?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把那带叶芽
的叶子剪下来,埋在一个小花盆里,不几天,那叶芽儿竟抽
出了半尺高的细嫩的茎,每个茎上都散开了三四片小叶子。
一盆袖珍水竹就这样诞生了,真有趣!
我情不自禁地赞叹,水竹的生命力、繁殖力是多么旺盛
3、学生讨论
听了老师的讲述,你知道老师发现了什么?当时的心情
如何?怎样发现的?
二、忆发现、入情境
1、引发回忆
师:同学们,你一定也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啊,我发
现了……”那么你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可以从生活观
察中去想,如:奶奶喂的母鸡一天天地长大,一天你发现母
鸡要生蛋了;你家的小狗或小猫要当妈妈了;你发现植物也
会睡觉,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你发现某某同学爱学习了……也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变化去想,如:三八河水变清了,校园变得宽阔整洁了……也可以从常识课的实验制作中去想,如鸡蛋浮上来了,花儿变色了……
2、学生回顾(播放音乐)
在舒缓的乐曲声中,学生凝神静思,搜索曾有过的发现
或近来的新发现,想清楚发现了什么,发现经过怎样,当时
的心情如何?
三、说发现,共分享
1、小组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要说清
发现的经过,怎么发现就怎么说,还要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
2、集体交流
小组推荐说得好的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全班同学听,其他
同学可做询问、补充、评议。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讲得生动精彩,特别是把发现的过程讲得
具体细致,把自己发现的快乐也带给了大家,很好!
第二课时
一、定材料,拟题目
为了写好作文,我们必须拟订一个好题目。
先确定自己
要写什么内容,再想一想,给自己的发现加一个什么题目,
才能更吸引人呢?(学生设想答案:我发现妈妈变了;弟弟,我爱你;小狗要做妈妈了;纸牌魔术揭密;神奇的双色花;
我的新发现……)
二、写发现,抒真情
1、习作导入
还有许多同学要讲,可是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满足,
那么就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你的惊喜发现,与老师共享你发现的快乐。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品发现,谈收获
1、分别选取不同类的文章放在实物影仪上展示,师生
共同评议。
评议标准: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
了没有。
2、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最满意的地方,让大家共同欣赏。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说到写描述了自己生
活中、学习中的发现,共同分享了彼此的快乐,同时我们也
懂得了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
发现。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积极关注生活,你就
会有新的发现,增长新的本领,说不定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
像牛顿瓦特一样的大科学家。
希望同学们养成爱观察,多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那么写作文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
从下笔了。
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文,再读几遍,再修
改补充,誊抄出来。
设计理念: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
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
“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
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
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
真正接触过生活。
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
是很多的。
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
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
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
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
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
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
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
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
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
”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
注重
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
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
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
以实现。
(附学生作品)大花猫做妈妈
安徽省固镇县实验小学五(2)班安颖
我奶奶家喂了一只大花猫,每天我到奶奶家吃饭,都要
抱一抱它,喂它好吃的东西。
大花猫的身子有一尺多长,头上长着两只三角形的耳朵。
一对绿宝石般的圆眼睛,炯炯有神。
它身上的毛呈黄色,上
面均匀得分布着一些黑灰色的斑纹,腹部的毛却是白色的。
它的样子很像一只小老虎,走路的时候,尾巴在身后一摆一
摆的很威武。
我很喜欢它,叫它“花花”。
花花的生活很有规律。
每天晚上它都要跑出去,要么逮
只老鼠回来,要么弄一身露水。
中午我们吃饭,它也要围着
桌子打转转,有时还“喵喵”地叫,好像在说:“小主人,
我也饿了,快给我一点吃的。
”这时我总要夹一块鱼肉给它吃。
吃完饭,它还伸出水红色的舌头,转着圈儿,舔舔嘴巴,看它多讲卫生儿!奶奶给它洗澡,我有时也会去帮忙,给它
梳梳毛。
花花很听话,它一动不动地配合奶奶,直到把他洗
干净放在椅子上。
这时该它忙活了,它不停地用那刷子一样
的舌头,有顺序地舔着身上潮湿的毛,舔得顺顺的贴在皮上,它站起来猛地一抖,接着又舔,那股认真劲,真让人佩服!
最近,我发现大花猫越来越胖了,我都快抱不动了。
我
跟奶奶说:“奶奶,该给花花减减肥了,你看它肚子鼓得像
个皮球。
”奶奶说:“傻孩子,哪来的馊主意,花花是要做
妈妈了。
”果然没过几天,花花生下了四只小猫咪。
中午吃
饭也不见花花出来。
原来它正在窝里喂它的宝宝呢!它静静
地躺在哪儿,几个小家伙趴在妈妈身上,津津有味地吮吸着,还不时地发出唧唧的声音。
我拿起一只最像花花的小猫咪,
放在手上。
它只有婴儿的小脚那么大,眼睛眯缝着,脸上还
有那么多皱皮,真难看。
可是猫妈妈还是那么细心地照料它们,连吃饭也顾不得。
花花一边给猫宝宝喂奶,一边还给它
们舔毛,真是一位好妈妈呀!
作者邮箱: 3258365aw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