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特点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69568c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d.png)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国历来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对和平与发展的追求,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
中国外交强调合作共赢。
中国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共同发展来实现共同繁荣,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解决全球性问题。
中国外交注重互利互惠。
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主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争取更多的发展权益和话语权。
第四,中国外交注重和平发展。
中国没有采取扩张性的军事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积极参与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通过提供和平解决方案、推动对话协商等方式来推动冲突的解决。
在中国外交的未来趋势方面,可以预见以下几点:中国将继续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中国将积极参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中国将继续深化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国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供新机遇,加强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中国将继续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中国将坚持以和平解决争议为原则,维护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
中国将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有关领土、海洋权益等争议。
第四,中国将加强全球事务的参与和引领。
中国将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的改革,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中国将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坚持独立自主、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和和平发展。
未来中国外交的趋势是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深化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加强全球事务的参与和引领。
中国在不同时期经济外交特点
![中国在不同时期经济外交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c9a6cfbb4cf7ec4bfed000.png)
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内容摘要:中国的经济外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外交道路上虽然崎岖,虽然有坎坷,但依旧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最后屹立于世界前列。
关键词:经济外交,改革开放,中苏外交,乒乓外交从我国成立以来,国家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在各种严峻的考验下,我们的祖国依然在世界的前列。
而我国的经济外交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同世界的友好合作也全面发展。
一、建国初期,“一边倒”的经济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是个烂摊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
这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13位。
人口5亿多,农民占总人口的90%,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全国固定资产总值200亿美圆。
GDP大概是也是200亿美圆。
人均年产值仅40美圆。
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
从1840年到各解放区解放前夕,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黑暗剥削,5亿多农民一无所有,再加上连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灾荒四起,流民遍地,饿殍遍野,人相食。
就更别说是外交了,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解决5亿多人民的土地问题,吃饭问题。
在这段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劣势,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使我国寸步难行,举步维艰。
二、20世纪70年代,扩大外交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就受到外部的封锁。
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8761d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b.png)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及原因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7dc31dfa1c7aa00b52acbb1.png)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及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几次大幅度地调整外交政策。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幅度之大,在世界各国外交史上是罕见的。
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演变是中共领导人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的应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第一阶段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特点: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原因:1947年2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后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等,相应地,苏联也在东欧针锋相对地建立起了对应的组织和订立了计划,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在此种情况下,中国也面临着外交方向的选择问题。
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并且还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的直接和间接干预,中美关系成为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主要问题,美国企图利用军事威胁、政治包围、经济封锁等手段来对新中国进行遏制,以图挽回在内战中的失败。
因此,中国外交最紧要的目标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中国认为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需要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二是加强同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三是积极支持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同时同它们发展友好关系。
针对于大的目标,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另起炉灶”的意思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承认,签订的条约也进行重新审定。
“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就是不急于去解决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问题,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肃清,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上同其建立外交关系。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外交都有怎样的特点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外交都有怎样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b546c1110a6f524ccbf85c2.png)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外交都有怎样的特点内容摘要: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外交有何特点以新中国60年内政与外交的发展为脉络,以建国后党的外交战略选择的三次变革为分期,从外交战略与国内经济建设发展互动关系的层面上对新中国60年外交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经济,外交,不同时期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和方针是“一边倒”,即联合苏联及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以共同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面临新中国初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毛主席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三大政策:“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后再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据此,我国同苏联、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印度、缅甸等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国际性会议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
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是新中国领导人面对当时的国际环境,从维护国家安全、独立和经济发展利益出发所做出的现实主义选择。
这对冲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当然,不可否认,“一边倒”对外战略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长远来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是反苏反美,即“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
由于苏联奉行大国沙文主义不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多次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这一时期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在台湾公开进行战争挑衅。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8a2bf7bcaaedd3383c4d33b.png)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f0d01d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7.png)
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与许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一、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明朝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围绕着对邻国的攻击和防御进行的。
明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很强,在国内进行了很多建设,改革了很多制度,扩大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规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明朝也对外扩张,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时,明朝的外交政策也非常注重和邻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保持着贸易关系。
在中国的南方海岸,有很多贸易城市,如广州、泉州等城市,这些城市和外国的商人有着频繁的往来。
明朝的贸易政策一般是自给自足,但也对外国的一些商品进行了进口和出口。
在明朝时期,中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运来进行的。
对于外国商人,明朝政府实行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收取门市税,同时加强了对海盗的打击力度。
这一政策保护了中国的商业利益,也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关系。
在贸易方面,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也非常密切,日本的银、铜、铁、漆等物品在当时便是十分受欢迎的商品。
二、清朝时期的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明朝的区别在于,清朝时期,中国发生了严重的落后和退步,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大幅度倒退。
因此,清朝政府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更加谨慎地处理与邻国的关系。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大幅度下降,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
清朝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往来,增加了壁垒,以免受外来侵略和掠夺。
同时,清朝还实行了领土保护政策,积极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安全。
清朝时期,中国经济的落后也影响了其外交政策。
中国对外政策的范围逐渐缩小,主要集中在邻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上。
清朝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保持了一定的警惕,但也与一些国家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如与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5c4786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3.png)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中国外交一直以来具有许多特点和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外交的发展和变化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 大国外交: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外交逐渐由地区外交向大国外交转变。
中国在与 major power的国际关系中,已经处于同等地位,成为了一个扮演全球角色的大国。
2. 和平发展:中国主张和平发展,强调各国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外交总方针自1950年代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认为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3. 非对抗性:中国外交强调非对抗性原则,主张平等协商、合作共赢,摒弃采取威胁、施压和霸权行为。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干涉他国内政。
中国主张通过多边机制加强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协调。
4. 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与西方强国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一定的利益冲突。
中国外交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
中国更注重自身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实现,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但也会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合作。
5. 和别国合作:中国外交强调和别国合作,主张在互相尊重、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
中国对全球一些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贸易问题、反恐问题等,都倡导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1. 向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成为趋势。
中国外交也将向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发展,加强与多方面的合作,推动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维护全球稳定和和平发展。
2. 强化地区影响力:亚太地区作为全球改变的重要地区,中国外交将会进一步强化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为中国和亚太国家之间的合作带来更多的机遇。
3. 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全球治理的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中国外交将继续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发言权。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流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f431f3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e.png)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时代,不仅在国内政治、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在对外交流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影响。
让我们一起探索隋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对外交流的特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之一。
隋唐王朝积极开展与邻国的外交往来,不断加强与中亚、东南亚、西亚等地区的联系。
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文化交流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流不仅局限于贸易往来,还涉及文化、宗教等方面。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与印度、中亚等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等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展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
经济交流的推动
隋唐时期的对外贸易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产品远销海外,带动了国内生产力的提升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外国的珍奇物品和先进技术也通过贸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社会制度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
外来文化的传入促使中国社会的开放与多元化,推动了政治体制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发展。
外交使得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也使得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流与影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展示了中国古代强大的文化魅力和包容性。
通过对外交流,隋唐王朝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也为中国古代的社会进步和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流影响深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6171d5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e.png)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其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几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中国独特的外交风格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政权建立的国家之一,早在夏、商、周等古代王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与周边的封建国家进行交流和外交活动。
当时的对外关系主要以亲戚婚姻、贸易往来和使节交流为主。
例如,周朝时期的“封爵制度”使得一些部落首领成为周王的诸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体系。
同时,中国也积极开展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对外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代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安全和经济繁荣为中心。
当时的宋朝通过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和平婚姻和军事冲突来维护自身的疆土和利益。
另外,宋朝还与南洋诸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发展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与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诸国的贸易往来。
同时,明朝还积极寻求与欧洲国家的外交联系,发展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清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封建专制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对外关系更加复杂。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外国贸易和文化渗透。
然而,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主、独立和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加强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思想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9590d7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5.png)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古代中国历史上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外交政策一直是国家安全的核心之一。
中国的外交政策从一开始就被固定在“中华天下”和“四海之内皆中国”的基本思想上,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对周边和远方的国家都有了一套完整的外交理念和政策。
1. 外交思想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和政治斗争,中国国君们认为中国应该在中原地区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称为“天子之国”,并且在外交上采用“王道”和“礼制”来维持周边邦国的安全和秩序。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开始采取“和亲”的外交政策,即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达成和平共处的共识。
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守护边疆,保持地区稳定,同时借助联合或和平来对抗其他实力较强的外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外交政策在不同的政治与历史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形式多样化,除了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外,还有经济文化交流、使者派遣、礼仪周旋等多重策略。
清朝的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由平衡主义向权衡主义转变,更加重视对国际事务的主动干预和积极争取利益。
同时,外交政策也受到外力影响较大,其中俄国的影响最为显著。
2. 外交政策的基本思想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可以归纳为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中国是世界中心,四海之内皆中国。
这个思想早在中原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成为后来中国全部外交政策基础。
在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中,中华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在普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在经济层面上成功带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并通过文化和贸易交流传播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三国时期的晋朝大学者嵇康认为“群贤毕至之民则天下之美也”,说明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吸引、引导和利用各国贤才的策略很重要。
这个策略在后来的中国外交政策中不断重载。
在中国外交政策中,强军和自主防御是长期坚持的核心理念。
把强大的实力作为外交策略的基础,通过发展军事科技、强化防御能力和大力扶持国防工业的方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优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a7734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0.png)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一、中国外交的特点1. 自主性强中国外交在执行上以自主性为核心特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平等互利”,这也成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不受外部干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2. 多边合作中国外交政策强调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地区稳定与繁荣,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普遍、平衡的国际关系。
3. 和平发展中国外交政策以和平发展为主旨,主张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坚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促进国际关系和解与合作。
4. 经济外交中国外交政策在执行中重视经济外交,将自身的发展与国际关系密切结合,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倡导“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5. 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政策以建设和谐世界为目标,提倡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1. 多边外交中国外交将继续坚持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事务,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国际关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 大国外交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大国,其外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将继续发挥自身作为大国的作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推动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继续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稳定与繁荣作出更多有力的贡献。
3. 经济外交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经济外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5. 文明交流中国将继续推动文明交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对话与交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30a7b720242a8956bece4b6.png)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
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兴起于秦朝及两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逐渐萎靡。
对外交流尤其凸显在经济贸易上。
从地区上看,中国古代同各国的交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先是从周边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随历史推移,交往范围呈辐射状扩大。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35956a3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c.png)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作为一个大国,其外交政策承担了不少的历史重任。
在近代以前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国在朝贡制度下强大的软实力让周边国家都愿意向中国借助,称谓为“天朝上国”也流传至今。
但是,在近代以来的时间中,我国的历史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
一、中国弱化: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自开明以来,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并发展了一些有益的知识和思想。
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内外矛盾和不断抵制变革的阻力,中国演变成一个无力与西方列强竞争的弱国。
鸦片战争是中国的黑色一页,它标志着中国沦落为崩溃的闭关锁国。
应对中国现状的初步想法是开放和现代化,1898年后的百日维新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但均无法持久生存。
二、中国崛起:以改革开放为标志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奠基之处。
今年还是改革和开放的40周年,过去40年间,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领先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大国崛起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全球政治经济的逆转,中国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外交政策的焦点是国家的自主和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发展所需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大国竞争和安全对策方面。
三、中国的现实调整: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的加强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把底线思维和危机感融入策略,以防范安全风险,保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宣称不与其他国家降低价值底线的合作和交流,维护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和主权。
美中贸易战也让中国主动出击,并在关键领域选择打破美方主导的国际约定,来防止美方将中国置于能动追随的被动地带。
四、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时期,表现在中国积极发挥国际领袖的角色,减轻国际贫困和保持和平稳定,是的中国将成为全球化21世纪的象征。
当今世界,中国落实了与世界各国的共赢发展,并在日益新变化的国际局势下保持着冷静和稳定,以期推动国际体系重建,构建更加和平和公正的世界秩序,这是外交政策的未来和长远的目标。
中国在80年代与21世纪的经济外交特点
![中国在80年代与21世纪的经济外交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c63cd984254b35eefd34d5.png)
中国在80年代与21世纪的经济外交特点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也就是中国经济的特色:低质量、低价格、高生产,以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段把市场开向世界比较贫穷的国家来获取最大的利益。
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外交是面向全世界的,我国的外交不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限制。
我国不断发展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加强同它们之间的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合作。
而且我国提出并贯彻“一国两制”的新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并为台湾问题在未来的最终解决奠定基础。
在21世纪,在这个经济发展很快地时代,经济因素已经成为维系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经济外交地位明显上升,已经被频繁的应用于各国的外交中,也成为了许多国家政策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加入世贸后,中国在维持原有的经济特色观念上逐渐把市场推向发达国家,中国的茶叶、麻、棉、丝等制品在发达国家也及受欢迎。
在电子行业,中国还是以同等质量低价格的优势才稳坐于盈利的宝座之上。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的低廉大大降低了制品的成本。
所以,低价格同样能够获取高利益。
在现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外交已经是外交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们必须贯彻“走出去合作”,经济外交战略首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主权和安全,因此在于别国发展关系的时候,千万不能以丧失主权来完成外交关系。
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50511b16fc700abb68fc86.png)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313e90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1.png)
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通过实施不同的外交政策与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保持中央集权、推动文化交流以及拓展国际影响力。
本文将从秦朝至明清时期,探讨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
一、秦朝至唐朝:边防为主、礼仪为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步入了一个“封疆大吏”的时期,以边防为主导的外交政策成为主要特点。
在边境地区设立都尉,设置屯田屯戍,加强对边疆的控制与防守。
同时,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的“礼仪”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同匈奴、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中,外交礼仪的运用起到了缓和双方关系、维护边境稳定的作用。
二、唐朝至宋朝:和平共处、渴望友好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以开放、包容为特点,提倡与外国保持友好关系。
唐朝时期,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的“和亲”成为一种常见的外交手段。
通过公主出嫁与外国使臣的礼仪来达到和平共处、友好交往的目的。
大唐王朝与西域的突厥、唐蕃等国家之间的这种亲善外交政策,为唐朝创造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局面。
随着唐朝的衰落,中国的外交政策由和平共处渐渐转变为抵御外敌。
宋朝时期,中国与辽、西夏等北方民族发生多次战争,外交手段多是以强硬姿态为主导。
同时,宋朝也加强对南海地区的控制,通过巡航、补充物资、塑造自身形象等手段来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
三、元朝至明清时期:外交使节的兴起与经济外交的强调元朝至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性逐渐提升。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外交使节的活动日益活跃,出使西方国家成为中国的重要政治手段。
其中,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活动,以及元朝的忽必烈接受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为外交使节的案例都表明,在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外交使节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得到重视。
同时,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经济外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导致了对外贸易的限制,而逐渐崛起的西洋势力也使中国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c9a4e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9.png)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悠久而庞大。
它以众多的历史事件、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为基础,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外关系的演变。
一、外交政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和平为核心,注重以礼仪地位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多遵循“天朝上国”的理念,即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应向中国臣服。
这种思想体系支配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影响了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方式。
二、朝贡体系中国古代通过朝贡体系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往来。
朝贡体系是明确规定了不同国家与中国的等级关系,有利于维持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体系中,其他国家必须通过向中国进贡礼物来示好,并承认中国的君主地位。
这条通往中国的外交路径塑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中国成为了古代世界中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三、交通使节的派遣中国古代还通过派遣交通使节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交通使节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种方式,意在传递国家的政治意愿和交流文化。
这些使节通常由高级官员组成,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他们的使命是建立外交关系、解决争端、传递消息,并促进文化交流。
交通使节的派遣无疑扩大了中国与外界的接触并增进了中外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四、战争与丝绸之路除了和平外交之外,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战争行动和扩张政策。
战争是一种对外关系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保护国家利益或扩大国土。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一些朝代通过战争来扩张国土,并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维护优势地位。
同时,中国古代还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这为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外交政策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演变。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或政权往往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自身利益来调整对外关系。
例如,封建时代的外交政策注重朝贡体系,并通过使团的派遣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唐朝中外交往特点
![唐朝中外交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0ef51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6.png)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外交往特点在当时的国际交往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远方的异域王朝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外交交往,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政策灵活性、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外交礼仪等方面探讨唐朝外交往特点。
一、政策灵活性唐朝外交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灵活性。
唐朝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外交政策,根据不同国家的实力和地位,灵活地调整对外关系。
例如,对于与中国关系密切的邻国,唐朝采取了亲善政策,通过互赠使节、建立贸易往来等方式加强双方的友好关系。
而对于那些对中国构成威胁的国家,唐朝则采取了强硬的态度,通过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
这种政策灵活性使得唐朝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外交关系。
二、贸易往来唐朝时期,贸易往来是外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与周边国家以及远方的异域王朝之间进行了广泛的贸易活动。
例如,唐朝与西域的吐蕃王朝之间建立了繁荣的丝绸之路贸易,吐蕃王朝向中国贡献了大量的马匹和珍贵的物品,而中国则向吐蕃王朝提供了丝绸和其他奢侈品。
此外,唐朝还与日本、新罗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三、文化交流唐朝外交往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文化交流的广泛性。
唐朝作为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吸引了许多外国使节和学者来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
例如,日本的僧人空海(也被称为弘法大师)曾到唐朝学习佛教,并将所学的经典和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唐朝还接纳了来自中亚、波斯等地的文化学者,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和知识传授给中国人,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
四、外交礼仪唐朝外交往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其注重外交礼仪。
唐朝政府对待外国使节非常重视,为他们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
例如,当来自西域的使节到达长安时,唐朝皇帝会亲自出城迎接,并在宫殿中为他们设宴款待。
此外,唐朝还制定了一系列外交礼仪,使得外国使节在中国的逗留期间能够得到妥善的安排和待遇。
高中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高中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9dae7fb195f312b3169a5f6.png)
高中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2)原因
①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②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
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
(3)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第1 页共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概括来说是:封建社会末期重礼仪轻利益,军阀混战时期,弱国无外交;国民党执政时期,亲美,更重视实际利益;共产党早期(49-78),亲苏,主要为援助;改革开放后,对外经济开始注重实际利益,并确定已经济建设为主体的外交政策。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战略是“联美遏苏”,即“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由于美苏力量对比中出现有利于苏联的变化,苏联加快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发动阿富汗战争,并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多次挑衅,甚至引发大规模武装冲突。而美国则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谋求改善中美关系以联合遏制苏联。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毛主席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此指导下,我国加强了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并与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这是我国外交上的一大突破。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是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即“全方位”外交的新战略。此时,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战争与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再加上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我国的外交政策有了很大的调整。主要表现为:第一、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所以我国应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第二、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那就是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任何一方或反对另一方。对于所有国际事务,中国政府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第三、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外交是面向全世界的,我国的外交不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限制。我国不断发展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加强同它们之间的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合作。第四、提出并贯彻“一国两制”的新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并为台湾问题在未来的最终解决奠定基础。
中国外交始于汉代,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是外交服务于军事行动,当时汉朝由白登之围后韬晦养光,知道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达到了一定高度,为击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等西域国家东西夹击匈奴,但这一期间中国的外交并没有对立的部门,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外交萌芽期间。中国外交辉煌于唐朝,这一期间中国外交特点外交机构形成——鸿胪寺,并具有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这一时期中国无论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华学习,出现了‘万邦来朝’情景,这也是中国外交史上最辉煌自豪的一页,而鸿胪寺在当时不仅是接待外来使节的地方同样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为外来‘留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中国明朝,外交特点一次大规模的主动外交,虽说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但是无法否认的是,郑和七下西洋频繁出使他国,虽说七次下西洋待遇君主及郑和的自身某种目的的,但客观上无法磨灭这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壮丽篇章。中国清朝,外交特点中国外加走向成熟,理藩院的建立让中国的外交部门一定独立于六部之外,形成一个独立的机构。中国近代史,外交特征中国屈辱的外交史,同时也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转变,这一时期由于中国的积贫积弱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外交开始失去了自主性,但同时中国开始于西方接触,以及不断的向西方学习和大量西学人才注入其中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两种意识形态的阵营的形成以及冷战的开始,中国外交在50年代呈现受意识形态影响极深,而到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外交真正的开始和平外交政策,并发起不结盟运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得到了第三世界的支持认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外交方向的重要时期,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的破冰之旅,中国真正的迎来一个中国外交的世界性时刻,这一时刻中国外交不再受意识形态束缚,不再受贫富束缚,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际、西方阵营国家、第三世界展开的广泛性的外交。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是反苏反美,即“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由于苏联奉行大国沙文主义,不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多次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一时期,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在台湾公开进行战争挑衅,支持印度对中国的非正义战争,使越南战争逐步升级,并武装入侵柬埔寨,引发老挝内战,企图恶化中国的周边环境,威胁中国的国家独立。中国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反击,发出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主义及其走狗”的口号。此外,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中国同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下面将历史时期分为四个阶段,详细介绍其经济特点。
(一).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我国的外交战略是联苏反美,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面临新中国初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毛主席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三大政策:“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后再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据此,我国同苏联、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印度、缅甸等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国际性会议,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提出的),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此外,还有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