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方法练习八法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必背8个口诀

中医针灸必背8个口诀

中医针灸必背8个口诀中医针灸,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在针灸的学习与实践中,有 8 个口诀至关重要,掌握它们对于针灸的精准操作和疗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口诀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足三里这个穴位,对于腹部和肠胃相关的病症有着显著的调理作用。

不论是胃痛、胃胀、腹泻还是消化不良,刺激足三里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委中穴则是解决腰背疼痛的要穴。

现代人由于长时间久坐、弯腰劳作等,腰背疼痛的情况十分常见。

当出现此类问题时,针刺或按摩委中穴,有助于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口诀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列缺穴对于头颈部的病症,如头痛、头晕、颈椎病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合谷穴则是应对面部和口腔问题的常用穴位。

无论是牙痛、面瘫,还是口腔溃疡,通过刺激合谷穴,都有可能改善症状。

口诀三:“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内关穴在调理心胸方面的病症表现出色,比如心慌、胸闷、心绞痛等。

三阴交这个穴位对于小腹部位的病症,像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口诀四:“酸痛取阿是,急救刺水沟”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酸痛时,往往在疼痛部位能找到一个特别敏感的“阿是穴”。

对这个穴位进行刺激,可以有效缓解酸痛。

而水沟穴(即人中穴)在急救中常常发挥关键作用,比如昏迷、休克等紧急情况,刺激水沟穴能够争取宝贵的时间。

口诀五:“胁肋用支沟,上肢曲池优”支沟穴常用于调理胁肋部位的不适,如胁肋胀痛等。

曲池穴对于上肢的病症,如手臂疼痛、麻木、肩周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口诀六:“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环跳穴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穴位。

当出现腿痛的情况,尤其是与坐骨神经相关的疼痛,针刺环跳穴往往能有所缓解。

阳陵泉穴则对于各种腿部疼痛有着不错的效果,有时还需要透刺以增强疗效。

口诀七:“退热大椎拿,祛风风池搜”大椎穴在退热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发热、感冒等引起的体温升高,刺激大椎穴有助于降低体温。

风池穴能够祛风散寒,对于外感风邪引起的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八法”治疑难杂病---郑魁山临证经验郑魁山(1918-2010),男,河北省安国县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号称“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生于1918年12月,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学习针灸医学。

1942年和父亲赴北平行医。

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和高风桐等创办北京市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

1952年7月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

1953年3月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门诊部。

1954年3月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1955?196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1970年1月下放后留甘肃省工作。

著作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14册,其中《针灸集锦》获甘肃省新长征优秀作品一等奖,日本京都中医研究会1983年翻译成日文出版;《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台湾千华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用繁体字出版;《点校·针灸大全》、《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技》,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91年用日文出版。

临床和科研实践,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疗八法”。

1961年12月,郑魁山与朝鲜实习班留影(后排右三)图1在美国演示郑氏针法图2郑魁山在为研究生上课图3郑魁山和学生黄龙祥合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世界针联执委,右一)图4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长期从事针灸学的临床、科研与教学活动中,郑氏对针灸学理论与传统手法,以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基础理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

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意总结疑难杂症的治疗,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对“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去繁就简、精练手法;在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论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改革旧图,研制新的临床应用盘。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

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

根据《灵枢》所述,笔者2012年提出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

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

”其中的调、通、引、决四字,正是针灸最重要的治疗大法。

值得重视的是,《灵枢·经水》以十二水比喻十二经,经脉流注如同江河横流。

而调、通、引、决四法均为治水之法,缓则调、引,是为治本;急则通、决,是为治标。

01调法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调谓调适。

”所谓调,就是调适、调和、调节、调整。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 (《灵枢·根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

”“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灵枢·终始》)可见调气就是调阴阳、和五藏,此乃针灸基本治法。

调五脏通过五脏原穴和背俞的针灸,可用来治疗五脏神气病。

如抑郁症见五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忧思而不解,肾恐惧而不收,肝魂伤而狂忘,肺魄伤而悲泣,致焦虑、抑郁、恐怖等症,可取五藏之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太冲)和中脘(代鸠尾)、气海针刺。

又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属五脏气乱、气虚者,也可用五脏原穴、背俞为主,运用走罐和针刺等,达到宁心安神、阴阳调和、气机通达、调和五脏的功用。

调督任针刺五脏原穴即所以调五行,同时也用以调和阴阳。

除此而外,针方中还常配合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关元诸任脉穴,百会、神庭、本神、前顶诸督脉穴,如此任督合用,同样是调阴阳的核心。

督、任同调,神气共治,可用于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如用督脉百会、大椎、筋缩、腰奇,任脉关元、下脘、鸠尾、巨阙等穴阴阳互(针)刺法,治癫狂痫有效。

针灸八句口诀,记住你就是高手!

针灸八句口诀,记住你就是高手!

针灸八句口诀,记住你就是高手!针灸8句口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疼阳陵透。

1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

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

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2腰背委中求腰背部位的疾病,首先考虑委中穴。

腰疼的种类有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如腱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发的腰背疼痛。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

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3头项寻列缺所有头部的疾病,如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通过艾灸列缺穴来治疗。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4面口合谷收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来治疗。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

该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位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灵龟八法歌诀

灵龟八法歌诀
<p ALIGN="JUSTIFY"></p>
</font>
<p ALIGN="JUSTIFY">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p>
<p ALIGN="JUSTIFY">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p>
<p ALIGN="JUSTIFY">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p>
<font FACE="·&Acirc;&Euml;&Icirc;_GB2312" LANG="ZH-CN">
<p ALIGN="JUSTIFY"></p>
</font>
<p ALIGN="JUSTIFY">八法交会歌</p>
<font FACE="·&Acirc;&Euml;&Icirc;_GB2312" LANG="ZH-CN">
<font FACE="·&Acirc;&Euml;&Icirc;_GB2312" LANG="ZH-CN">
<p ALIGN="JUSTIFY"></p>
</font>
<p ALIGN="JUSTIFY">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p>

针灸入门之如何练针

针灸入门之如何练针

针灸入门之如何练针(初级)针灸学习中针刺的疗效在于手法,手法的技巧在于练习。

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针灸是一种理论知识,不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因为针灸和用药不同,药物是靠其特有的效能在人体发挥作用的,而针灸则是通过医者的手技操作才能生效。

所以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外科医生的基本功——分离、止血、缝合、打结一样。

只靠听讲、看书,不解决问题,非实际练习不可。

须知用针治病,是在穴位作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调整机体平衡,纠正病理现象。

由于目的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手法。

如提插之深浅,用力之轻重,捻转之幅度,进退之疾徐,都要有一定的技巧。

好像书写、作画一样,同是一样的纸、墨、笔,由于作者的艺术水平不同,其作品的笔力神色亦有高下。

善用针者功底过硬,心灵手巧,一刺即入。

病人仅感微痛或不痛,运用手法则得气迅速,酸麻重胀的感传出现快,放散远,疗效高而且安全,针后有舒适的感觉。

不善用针者手法拙劣,如锥子刺肉,痛彻心骨,徒伤肌肤而疗效低,甚至出现后遗症或发生医疗事故。

因此针术也有高度的艺术性,必须长期练习,才会熟练。

要练到轻巧纯熟,得心应手,才算到家。

至于练针的方法,正如古语所说的:“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初学者必须自己主动地勤学苦练,尤其在三伏天、三九天,大热大冷的季节,下苦功夫锻炼,练出来的功夫才是真功夫,才能过得硬。

要有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变黑”的精神和磨穿铁砚的耐心。

我们见过许多人,虽有一套理论知识,而在临床上则眼高手低,表现不巧或不会实际运用;或认为尖锐的钢针,刺柔软的肌肉不成问题,无须练针,这样是不恰当的。

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心手合一,减少病人的痛苦,千万不要忽视练针这个环节。

练针并不困难,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在工作余暇,休息时间,甚至在走路、谈话的时候都可以利用时间练针。

手里有针可以练,无针用空手作捻转提插动作,使手指灵活,也有益处。

只要朝夕不懈,持之以恒,自然就会“巧”了。

总之,“练针”作为针灸基本功之一非常重要,但是其练习方法却简单易行,只要下定决心,耐心地反复练习,一般能有百日功夫就差不多了。

灵龟八法歌诀《针灸大全》

灵龟八法歌诀《针灸大全》

灵龟八法歌诀《针灸大全》九宫图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木居中,寄予坤局。

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八法交会八脉公孙二穴,父,通冲脉内关二穴,母,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带脉外关二穴,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列缺二穴,主,通任脉照海二穴,客,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法交会歌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列缺交经通照海,后溪申脉亦相从。

八法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际配八卦歌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

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八穴配合歌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疴,临泣外关分主客,后溪申脉正相和。

左针有病知高卞,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刺法启玄歌(五言)八法神针妙,飞腾法最奇,砭针行内外,水火就中推。

上下交经走,疾如应手驱,往来依进退,补泻逐迎随。

用似船推舵,应如弩发机。

气聚时间散,身疼指下移。

这般玄妙诀,料得少人知。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顺寻,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因。

八法逐日干支歌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支干即得知。

八法临时干支歌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顺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其法上如甲丙戊庚壬为阳日,乙丁己辛癸为阴日,以日时干支算计何数,阳日除九数,阴日除六数。

一代针灸大师的八大针法绝技

一代针灸大师的八大针法绝技

⼀代针灸⼤师的⼋⼤针法绝技⼀、郑毓琳总结的针刺⼋⼤绝技郑毓琳根据《针灸⼤成》载“⾚凤迎源”、“青龙摆尾”、“苍龟探⽳”、“⽩虎摇头”、“龙虎交战”等按动物形象描述的补泻⼿法,结合临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总结出了⼋种临床针刺补泻⼿法,即⼆龙戏珠、喜鹊登梅、⽼驴拉磨、⾦钩钓鱼、⽩蛇吐信、怪蟒翻⾝、⾦鸡啄⽶、⿏⽖刺法⼋种⼿法。

1.⼆龙戏珠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耍龙灯时⼆龙戏珠⼀样动作,故名⼆龙戏珠。

操作⽅法:施针时使针刺感觉分两条线传导,包围眼珠为⽬的。

如针刺太阳⽳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针或捻转进⼊⽳,针到⼀定深度,得⽓后,针尖先向上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的感觉传到上眼睑,⾄⽬内眦处,再使针尖向下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感觉传到下眼睑,⾄⽬内眦处,包围起眼珠。

此法⽤于针太阳⽳治疗⼀切眼病。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2.喜鹊登梅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喜鹊在梅树枝上歌舞,头尾上下活动⼀样动作,故名喜鹊登梅。

操作⽅法: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3.⽼驴拉磨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驴拉磨⼀样的动作,故名⽼驴拉磨。

操作⽅法:施针时⽤推盘⼿法(与古法盘针术相似)。

如针头维⽳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刺或捻转进⼊⽳,得⽓后,将针提到⽪下,似推磨⼀样的推转针体,可连续推转⼏次。

热补法推转9次,推转的⾓度⼩;凉泻法推转6次,推转的⾓度⼤。

此法针头维⽳治疗头痛,针期门⽳治疗肝⽓郁滞,针章门⽳治疗痞块。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4.⾦钩钓鱼系指施针的操作⽅法似游鱼吞饵,与鱼钩上提的动作⼀样,故名⾦钩钓鱼。

操作⽅法:施针时⾏⼩提抖术。

如针膻中⽳,得⽓后,右⼿拇、⾷、中三指持针柄向前捻转多些,即得滞针现象,此似游鱼上钩吃⾷⼀样;右⼿持针柄,提着滞针的肌肤微微的拉抖⼏次。

补法连拉9次,泻法连拉6次。

此法针阳⽩、颊车、太阳治疗⼝眼㖞斜,针膻中、中庭治疗肝郁⽓滞、胸痹。

5.⽩蛇吐信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蛇吐信⼀样,⽤两枚针齐刺⼊⽳位中,故名⽩蛇吐信。

神奇的灵龟八法

神奇的灵龟八法

神奇的灵龟⼋法灵龟⼋法⼜名“奇经纳卦法”,它是运⽤古代哲学的九宫⼋卦学说,结合⼈体奇经⼋脉⽓⾎的会合,取其与奇经相通的⼋个经⽳,按照⽇时⼲⽀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相加、相除的⽅法,作出按时取⽳的⼀种针刺法。

此法和⼦午流注针法有着相辅相成的意义。

兹将灵龟⼋法的⼋脉、⼋⽳和⼋卦⼲⽀等分述如下。

⼀、灵龟⼋法的组成(⼀)九宫⼋卦⼋卦是古⼈取阴阳之象,结合⾃然界的天、地、⽔、⽕、风、雷、⼭、泽作成的。

即:乾为天,坤为地,坎为⽔,离为⽕,巽为风,震为雷,⾉为⼭,兑为泽。

把⼋卦的名称和图像结合四⽅,即成九宫。

由于⼋卦各有⽅位,配合九宫,根据戴九履⼀,左三右七,⼆四为肩,⼋六为⾜,五⼗居中居中的九宫数字,每宫再配上⼀条奇经及其配属的⽳位,就成为坎⼀联申脉,照海坤⼆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此⼋⽳的代表数字,在灵龟⼋法的推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运⽤本法必须牢记。

(⼆)⼋脉交会⼋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骄、阳骄。

它们具有统帅和调整⼗⼆经脉⽓⾎的作⽤。

⽽⼗⼆经脉本⾝⼜有上下循⾏、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经上有⼋个经⽳与⼋脉相通,即:⼩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娇,膀胱经申脉通于阳矫,⼼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个经⽳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贯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胸、胃;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内眦、颈项、⽿、肩膊、⼩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锐眦、⽿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脉⼋⽳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每组有着⼀致的主治范围。

(三)⼋法逐⽇⼲⽀代数灵龟⼋法的组成,除⼋脉、⼋⽳、⼋卦外,尚有⽇时的⼲⽀数字作为⼋法取⽳的依据。

⼲⽀代数的由来,是根据五⾏⽣成数和⼲⽀顺序的阴阳定出的,它是演算灵龟⼋法⽳位的基本数字。

⼀般宜牢记下列歌诀:甲已⾠戌丑未⼗,⼄庚申⾣九为期,丁壬寅卯⼋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

怎么练习扎针

怎么练习扎针

针灸怎样练习扎针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0-66)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图10-67)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

(图10-68)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图10-69)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图10-70)②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针灸绝技

针灸绝技

针灸绝技一、常用透针法行间透涌泉悬钟透阳陵泉(阳辅光明阳交)足三里透丰隆(条口)血海透其门中渎透血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承山)合谷透后溪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曲池透手三里渊腋透臑会内犊鼻透外犊鼻风池透风池地仓透颊车天突透玉堂委中透承山梁丘透髀关素髎透素髎大迎透人迎昆仑透照海二、常用针法绝技1、舌针法:1、舌头点刺出血失语、语言不清2、发音:下颌部天突上舌根下2、血轮进针法:眼底病青光眼白内障眼睛外伤3、腧穴贯通法:腰背疼痛(心俞→肾俞)4、胸椎五龙针法:风门2厥阴俞2身柱1主治--腰背疼痛5、腰椎五龙针法:三焦俞2大肠俞2命门1主治--腰痛腰椎椎间盘突出6、拉针法:一针两穴透出,直拉7、斜针法:用3寸或8寸针斜刺→强刺为主8、双针或多针法:一穴两针或一穴多针(麻痹、强直)9、速针法:婴幼儿多用三、常见疾病治疗1、腰椎间盘突出取穴:昆仑透照海承山透委中风市秩边行间环跳五龙针(三焦俞大肠俞命门)手法:刺入捻转拉捣2、眼外伤→失明取穴:血轮(精明)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手法:捻转捣血轮刺入眼底得泪3、脑梗塞取穴:行间阳陵泉中渎风市合谷外关发音肩髃透(肩贞→肩髎)曲池透手三里环跳手法:刺入推进刺透掸拉4、半身肌肉萎缩取穴:行间透涌泉昆仑透照海悬钟透阳陵泉曲池合谷足三里环跳后溪足五里(向下透1尺2寸)肩三针手法:刺入捻转拉捣5、类风湿取穴:昆仑透照海委中透承山环跳肺俞透肾俞足三里手法:刺入推进捣拉摇刺6、脑血栓取穴:行间透涌泉阳陵泉透承山昆仑足五里透血海肩髃曲池合谷风池7、结膜炎取穴:血轮印堂太阳合谷四白阳陵泉透阴陵泉璇玑8、小脑萎缩取穴:昆仑透照海承山透委中风池透风池风府玉枕9、腰椎间盘突出取穴:昆仑承山透委中五龙针环跳10、静脉炎→肩臂取穴:曲池尺泽少海(透针)11、肩周炎取穴:肩髃透里腺曲池合谷风池臑会透肩前12、小儿麻痹取穴:中渎透血海昆仑透照海三阴交。

八字疗法在颈椎病中的运用

八字疗法在颈椎病中的运用

八字疗法在颈椎病中的运用八字疗法,是湖北李柏松老师创立的对应针灸刺法,“阴阳、相对、平衡、反应”这八个字是临床诊疗的指导思想,故名八字疗法。

具有易学易懂易掌握,操作简单不留针等优点。

我个人认为初级的八字疗法就是“无经无穴无变证,新手也能治大病。

”当然要想学精,还是要扎实的中医基础功底。

网上有很多视频和书籍,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学习。

2015年8月,李柏松老师的弟子杜建华老师、江东进老师在江苏海安举办“八字疗法学习班”,我有幸参加,学习之后自己在临床中运用,效果很好。

也好多同学分享,大家在临床中运用,都取得理想且稳定的疗效。

感恩李柏松老师创立了八字疗法,感恩杜建华、江东进老师传法,我汇报的知识点,只是基于我个人对八字疗法的理解,以及临床的运用效果,并不能代表八字疗法思想。

颈椎病是目前的常见病,尤其是电脑、手机的普及,这一病将成为流行病。

甚至是不得这个病,都对不起大几千元买的智能手机。

现代医学的颈椎病分型要在这里赘述一下:第一、颈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是颈肩局部不适。

第二、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是头晕,侧转头部加重。

第三、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第四、脊髓型颈椎病,会出现下肢无力,脚底踩棉花感,甚则出现间歇性跛行。

第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临床中我用八字疗法,以及我自己的经验,针对颈椎病的取穴,总结出了N+2的颈椎针法,针对颈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八字疗法当次就要见效,90%的患者3~5次可以消除症状,轻症甚则一次即可痊愈。

神经根型的颈椎病需要配合循经取穴,疗程要长一点。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一年多来没有接诊过。

八字疗法,是湖北李柏松老师创立的对应针灸刺法,因“阴阳、相对、平衡、反应”这八个字是临床诊疗的指导思想,故名八字疗法。

具有易学易懂易掌握,操作简单不留针等优点。

针灸方法练习八法

针灸方法练习八法

针灸方法练习八法针灸, 针刺方法作者:侯书伟胡志强中国针灸年6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摘要自创针刺方法练习八式,包括直刺、斜刺、平刺、上刺、旋后位刺、双手直刺等法。

所设各式充分考虑到人体各部穴位、患者各种体位、医生各种手法等不同,贴近临床教学,适应临床需要,练习强度大,实际效果明显。

介绍了可保证练习质量,解除手部疲劳,增强手指、手腕柔韧性的辅助手法。

与传统方法比较,本法可明显提高指、腕力及针刺技能。

主题词刺法教育,针灸教学方法针刺的临床疗效与针法密切相关。

传统的"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虽有较强的实用性,但亦有明显的局限性,已不能完全适应临床的需要。

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教学及临床带教中总结出了针法练习法,现介绍如下。

1基本手法1.1直刺式(一式)左手五指伸直,掌指关节屈曲成90度,将手置于床面或大腿上(端坐位,以下各式皆持此体位),使手掌与床面成90度;右手拇、食指捏紧呈持针状,其余三指自然伸直(以下此姿势称持针位)。

将右手拇、食、中指紧靠在左手掌大、小鱼际之间。

然后右手拇、食指上下移动,呈"针刺"状运动,开始时"针刺"频率较慢,力量较小,逐渐加快频率,加大用力。

注意:"进针"前右手腕稍向上提,"针刺"时应由手腕发力,拇、食指随即用力;"进针"的幅度不宜过大,以不超过1 cm为宜,每次练习200~300次。

该法是为四肢、躯干部肌肉较丰厚处需直刺的穴位而设,如合谷、足三里、关元、大肠俞等。

1.2斜刺式(二式)左手姿势同一式,右手呈持针位。

将右手掌心向左平放在左手2~5指上,右手中指端顶在左手劳宫穴上。

然后做侧向"针刺"动作,"针刺"的频率、力度同一式。

注意:"进针"时应由拇、食指发力,手腕自然用力、轻微屈伸予以配合;"进针"幅度约0.5 cm,每次练习200~300次。

针灸技法——精选推荐

针灸技法——精选推荐

针灸技法温灸筒由内筒、外筒相套连接固定⽽成,⽤厚2~5mm的⽩铁⽚或铜⽚制作。

内、外筒四周均有孔,外筒顶端可活动取去,⽤于装艾;外筒中间壁安装有⼀⼿柄,便于操作。

1.温灸筒灸温灸筒由内筒、外筒相套连接固定⽽成,⽤厚2~5mm的⽩铁⽚或铜⽚制作。

内、外筒四周均有孔,外筒顶端可活动取去,⽤于装艾;外筒中间壁安装有⼀⼿柄,便于操作。

操作⽅法:①装艾:揭开外筒顶盖,将艾绒装⼈内筒,约2/3。

②点⽕预热:点燃内筒中央部的艾绒,放置室外燃着旺盛,待筒底烫⼿时盖上顶盖,取回施⽤。

③施灸:在⽳位上隔⼏层棉布,将温灸筒底放在⽳位上熨烫,以热⼒温和不烫为度;若太热,可增加隔布层数,不热,则减少隔布层数。

也可以不要隔布,⼿持筒柄在⽳位上⽅回旋熏灸。

2.温灸架灸操作⽅法:①将艾条点燃烧旺,插⼊灸架顶孔,对准所选⽳位,⽤橡⽪带固定。

②艾灸髙度距⽳位⽪肤约3cm,以局部温热⽽不灼痛为度。

③⼀般病症每次每⽳灸10~15分钟,可酌情取2~3⽳;顽固病症每次施灸1~2⼩时,每天可施灸2次。

④架内有灰存积时,应及时清除,以免影响疗效。

⑤施灸完毕,将剩余艾条插⼊灭⽕管中。

3.温灸盒灸是⽤⼀种特制的盒形⽊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个部位⽽施灸的⽅法,温盒按其规格分⼤、中、⼩3种。

温灸盒的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板,厚约0.5cm,制成长⽅形⽊盒,下⾯不按底,上⾯制作⼀个可随时取下的盖,与盒之外径⼤⼩相同,在盒内中下部安铁窗纱⼀块,距底边约3~4cm。

操作⽅法:把温灸盒安放于应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卷后,置铁纱上,盖上盒盖,放置⽳位或患处。

每次可灸15~30分钟。

条灸是⽤特制的艾条在⽳位上熏烤或熨烫的⽅法。

1.温和灸将艾条的⼀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部位或患处,约距离⽪肤2~3cm,进⾏熏烤,使病⼈局部有温热感⽽⽆灼痛为宜。

⼀般每⽳灸10~15分钟,⾄⽪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置点燃的艾条于⽳位上约3cm⾼处,艾条⼀起⼀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样,⼀般每⽳灸5分钟。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 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45º角),促使 针感传导扩散。 3.应用: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
(一)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 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2.操作方法 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 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 速出针,疾按针孔 。 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
《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 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 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 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 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 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 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 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 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4.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 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 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法 1.操作: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是什么即根据八卦九宫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其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八脉交经八穴)的按时取穴法。

灵龟,是古人称九龟中的一种,曾将其龟壳烧制后,根据其裂纹表现推算事物的因果关系。

八法,是指八卦的推算方法。

灵龟八法一说首见于《针经指南》,是古代时辰针灸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取穴运算周期为60天。

定义及别名灵龟八法是古典的按时取穴法之一,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

本法是将交经八穴纳于九宫八卦之数而计时取穴的方法,又称奇经纳卦法。

又因本法以八穴相配代表经脉气血流注之盛衰而取穴,所以又称八法流注、流注八法、八法神针。

又因本法所用八穴有阴经四个穴位,有阳经四个穴位,故俗称阴四针、阳四针。

基本原理本法于金元时代为针灸大家窦汉唧所倡导。

实际上此法是八脉八穴配穴法与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时辰相配而组合成的。

所以本法用穴与奇经八脉的交会关系,以及阴阳相配而成上下相应四对的取穴规律,都与八脉八穴配穴法相同。

编辑本段具体计算步骤本法的具体应用是将患者来诊之日、时干支所代表的基数相加之和,阳日除以9,阴日除以6,将不能尽除的所余数求出。

此余数即是纳于九宫八卦之数。

所以要掌握八法逐日干支之基数,临时干支之基数以及八穴纳卦数。

八法逐日干支基数歌: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干支即得知。

八法临时干支基数歌: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针灸大全》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属内关,离九列缺主。

穴位计算公式公式:(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阳日)或÷6(阴日)=商……余数。

[1]阳日:(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 = 商……余数。

[2]阴日:(日干+日支+时干+时支)÷6 = 商……余数。

针灸技能训练教程

针灸技能训练教程

针灸技能训练教程实习一练针法【目的要求】在学习毫针进针法及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纸垫和棉团及自身练针,掌握正确的练针方法,提高指力,熟练手法操作的要领,为在腧穴上进行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实习时间】2课时【器材用具】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自备棉团、纸垫、制版。

【实习步骤】一、纸垫、棉团练针(一)纸垫练针选用1.0~1.5寸毫针,以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拇指与食指、中指前后交替地捻转针柄,并相下渐加压力,待针尖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联系。

技术要点:(1)持针稳固,不向下滑。

(2)手臂悬空,没有依托。

(3)针身垂直,不摇不弯。

(4)进退轻巧,灵活自如。

(二)棉团练针左手持棉团,右手持针在棉团上按手法要求进行练习。

1.捻转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在同一平面内来回转动,掌握捻转地角度大小,使来回角度力求一致,频率快慢均匀,并注意锻炼捻转地速度。

2. 提插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沿纵轴作垂直运动,掌握提插地幅度大小,上下层次分明,频率快慢均匀,用力轻重一致。

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

技术要点:(1)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

(2)提插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二、自身练习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

要求自身练习时,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针如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

同时,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

在自身练习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模拟临床实际,两人交叉进行试针练习。

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规范操作方法,相互交替对练,练习内容与“自身练习法”相同。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按上述要求巡回辅导,课后学生完成实习小结。

下同,不再赘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方法练习八法针灸, 针刺方法作者:侯书伟胡志强中国针灸年6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摘要自创针刺方法练习八式,包括直刺、斜刺、平刺、上刺、旋后位刺、双手直刺等法。

所设各式充分考虑到人体各部穴位、患者各种体位、医生各种手法等不同,贴近临床教学,适应临床需要,练习强度大,实际效果明显。

介绍了可保证练习质量,解除手部疲劳,增强手指、手腕柔韧性的辅助手法。

与传统方法比较,本法可明显提高指、腕力及针刺技能。

主题词刺法教育,针灸教学方法针刺的临床疗效与针法密切相关。

传统的"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虽有较强的实用性,但亦有明显的局限性,已不能完全适应临床的需要。

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教学及临床带教中总结出了针法练习法,现介绍如下。

1基本手法1.1直刺式(一式)左手五指伸直,掌指关节屈曲成90度,将手置于床面或大腿上(端坐位,以下各式皆持此体位),使手掌与床面成90度;右手拇、食指捏紧呈持针状,其余三指自然伸直(以下此姿势称持针位)。

将右手拇、食、中指紧靠在左手掌大、小鱼际之间。

然后右手拇、食指上下移动,呈"针刺"状运动,开始时"针刺"频率较慢,力量较小,逐渐加快频率,加大用力。

注意:"进针"前右手腕稍向上提,"针刺"时应由手腕发力,拇、食指随即用力;"进针"的幅度不宜过大,以不超过1 cm为宜,每次练习200~300次。

该法是为四肢、躯干部肌肉较丰厚处需直刺的穴位而设,如合谷、足三里、关元、大肠俞等。

1.2斜刺式(二式)左手姿势同一式,右手呈持针位。

将右手掌心向左平放在左手2~5指上,右手中指端顶在左手劳宫穴上。

然后做侧向"针刺"动作,"针刺"的频率、力度同一式。

注意:"进针"时应由拇、食指发力,手腕自然用力、轻微屈伸予以配合;"进针"幅度约0.5 cm,每次练习200~300次。

该法是为体侧的穴位而设,如平卧位时的消泺、会、风市、丰隆及需要平刺、斜刺的穴位。

1.3夹针平刺式(三式)左手握拳,将拳的第一节指骨面平放在床面或大腿上,使掌背与床面成60~70度;右手呈持针位,掌心向下平放在左手掌背上。

然后紧贴掌背做"针刺"动作,"针刺"的频率较一式慢,力度稍大。

注意:"进针"时应由拇指、食指、手腕同时发力;"进针"运动从小鱼际侧开始,逐渐向第一掌骨移动,然后回到小鱼际,周而复始,以体会不同方向、不同平面进针时的感觉;"进针"幅度较大,约1.5~2 cm,每次练习100~200次。

该法是为头部穴位而设,如百会、通天、率谷等。

1.4平刺式(四式)左手五指伸直、分开,平放在床面或大腿上;右手呈持针位,将中指端顶在左手4,5指指缝中的赤白肉际,中指与床面成15度。

然后做侧向"针刺"动作,频率同一式,力度稍小。

注意:"针刺"时应由拇指、食指、手腕同时发力;"进针"运动从4,5指指缝开始,10~20次后移至3,4指指缝,再至2,3指指缝,然后回到4,5指指缝重新开始;"进针"幅度较小,约0.5 cm,每次练习200~300次。

该法是为八邪、八风,以及印堂、迎香、地仓等需要平、斜刺的穴位而设。

1.5双手直刺式(五式)右手呈持针位,中指与床面或大腿上面成90度,指端顶在床面上,如床面过硬,可在床面与中指端之间垫一软垫;左手拇、食指呈捏持状平放在床面上,拇、食指指端紧靠在右手中指的指肚上,体会右手拇、食指捏持针柄,左手拇、食指捏持针身的感觉。

然后双手拇、食指做垂直向"针刺"动作,"针刺"的频率、力度同一式。

注意:"针刺"时两手的频率、力度完全一致;"进针"幅度约1~1.5 cm;"进针"前右手腕轻微上提,然后发力下刺,双手拇、食指随即用力,每次练习200~300次。

该法是为皮肤比较厚韧部位的穴位而设,如定喘、肩中俞及项部、腰背部夹脊穴等。

1.6旋后位刺式(六式)左手自然屈曲,手腕顺时针旋转到极限,将手放在床面上或两腿之间(两腿并拢);右手呈持针位,中指顶在左手掌少府穴上。

然后右手拇、食指做右后向的"针刺"运动,"针刺"的频率、力度同一式。

注意:右手腕与右手拇、食指同时发力;"进针"幅度约1.5 cm,每次练习100~200次。

该法是为由于患者体位所限,医生持针手需在旋后位"进针"时而设。

1.7上刺式(七式)左手五指伸直,掌指关节屈曲成90度,将食、中、无名指顶在床面或大腿上,并与床面成90度;右手呈持针位,将右手中指顶在左手劳宫穴上。

然后右手拇、食指做垂直状向上"针刺"运动,"针刺"的频率、力度同一式。

注意:右手"针刺"时左手应稍用力下压,以避免左手掌在"针刺"时过度上下移动;"针刺"时由拇、食指发力,手腕轻微屈伸与之配合;"进针"幅度约1 cm,每次练习100次。

该法是为在某些体位医生需向上针刺时而设,如患者坐位或俯伏坐位针刺运动区(顶颞前斜线)下点,又如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屈曲针刺委阳、委中、承筋等。

1.8纵横行针式(八式)右手五指自然屈曲,拇指肚靠在食指末节桡侧面,然后2~4指轻微屈伸,拇、食指呈捻针状运动,每次练习100~200次,注意拇、食指之间的摩擦力应较小,旨在练习行针的技巧,提高行针的频率。

然后拇、食指之间相互用力以增加摩擦系数,继续练习100~200次,旨在增加指力及行针时的力量。

最后右手五指自然伸直,拇、食指指肚轻触在一起,拇指沿食指指肚到中指指肚做纵向捻针状运动,每次练习100~200次,注意"捻针"频率宜快,力量宜小,旨在练习纵向行针的技巧,提高纵向行针的频率。

在基本手法练习过程中,右手要体会持针、进针的感觉,以提高练习效果。

同时,在练习第二、四式过程中,随着"进针"频率逐渐加快,"进针"力度逐渐加大,右手拇、食指持针的力量("捏力")也要逐渐加大,以增加持针的力量,以防在需要捏持针身针刺某些较厚韧部位的穴位时指力不够,导致针身"打滑"。

床面与凳面等高时练习效果最佳。

2辅助手法辅助手法练习可作为基本手法练习的准备活动,以增加手指、手腕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亦可在基本手法练习过程中与其反复交替使用,解除手部疲劳、僵硬,保证练习顺利进行,提高练习效果。

2.1双手五指自然伸直,双手腕同时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各4次,然后换向再做4次,注意手腕旋转应自然,不需过度用力。

2.2双手五指自然伸直,两手虎口处相互交叉(左手拇指在上),右腕屈曲,左手轻推,使右手拇指靠近前臂内侧面,然后左手有节奏的推压右手拇指,每次练习16次。

左手用力应由轻到重,以右手拇指能耐受为度,不可过度用力,以免拉伤拇长、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

2.3右手五指伸直,左手2~4指屈曲,握住右手2~4指上部,左手前推,使右手腕、右手掌指关节背伸,然后放松,每次练习16次。

左手推力以后手能耐受为度。

2.4双手五指自然伸直,十指指肚顶靠在一起,双手相互推压,使十指背伸,然后放松,每次练习16次。

推压用力由轻到重,不可过度用力。

2.5双手五指自然伸直,十指交叉顶靠在一起,双手腕配合做纵向向前旋转8次,再反方向(向后)旋转8次。

然后双手腕反转,掌心向前,双肘关节伸直向前推顶,再屈曲肘关节,每次练习8次。

2.6右手五指并拢、自然伸直、掌心向下,左手拇、食指指肚相向,轻轻捏住右手拇指,由指尖向第一掌骨手腕端推擦16次。

然后右手掌翻转,掌心向上,左手拇、食指捏住右手食指端,由指端经手掌向手腕推擦16次,依次做到小指。

最后左手拇指、其余四指捏住右手腕,由手腕部向肘窝推擦,推擦到肘窝时,右肘关节顺势屈曲伸直1次,连做4次。

左手捏持及推擦用力可稍大,但应以右手、前臂感觉舒适无痛为度。

该节练习完毕时,右手掌应有热感,若无热感可增加推擦次数。

3结语针刺操作以指力、腕力、技巧为本。

传统练针法虽可使初学者体会持针、进针、行针的感觉,具备最基本的针刺、行针技能,但在提高指力、腕力、技巧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与传统方法比较,本练习法有以下特点:①指、腕力提高迅速、明显,高质量完成1次本法练习,需做各种方向的针刺、行针动作2000次左右,耗时约30 min,其"运动量"之大绝非传统方法可比,几乎达到指、腕力量的极限,这是迅速提高指、腕力的前提和保证。

②全面提高练习者的针刺技能(巧):本法所设各式考虑到了人体各部穴位、患者各种体位、医生各种手位等,通过练习可全面提高在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部位进行针刺及行针的能力和技巧,使进针轻巧有力,行针缓急有度,得气迅速,疗效提高。

该法简便易学,若坚持练习,可使针刺技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高。

针灸手法练习次第谈~所论不同次第练习方法,确有助于针灸水平提高不知道这位张老师是哪里的,但所论不同次第练习方法,确有助于针灸水平提高。

本篇博文是在网上无意中发现的,也是被别人转载过的,无法知会作者,但看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中医针灸无限的感情。

我也喜欢针灸,转载此文也是希望通过张老师的教诲能够进一步使中国针灸发扬光大!圣念慈悯,欲济群生,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先究病源,后攻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

针经素难,立理玄微;历代志士,传技神机。

夫针之要,易陈难入,至道渊深,得之者希。

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今九针之用,毫针最广。

以之为例,本灵素,参歌赋,述古今之言,阐针刺手法练习次第,期达针道之幽深,得技之工巧。

一曰治神。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其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此其本也。

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修真之道,修养和神,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

练功之法,或安静的坐,或站桩,或习内家拳术,以养浩然正气,历家各有诀妙,学人应选当机者。

吾以陈氏太极拳入道,学自济南铗简斋主人。

更要知止定静,意诚心正,修身明德。

行住坐卧,刻刻摄心,去骄躁浮华,嗜欲忧患。

厚德载物,心气平和,心主既明,十二官安,神治身养,可以为针。

或曰此步为功夫在心。

由此方可持针调气,守机守神,得道之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