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Q/EPRI EPRI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企业标准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
102010-07-26发布2010-07-26实施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发布
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Optical fiber Composite Insulated power Cable for Low voltages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
10I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定义..........................................................................54额定电压......................................................................55型式与规格....................................................................56OPIC 结构.....................................................................87材料..........................................................................88技术要求. (9)
9.标志 (16)
10.交货长度 (17)
11.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试验要求 (17)
12.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试验方法 (29)
13.检验规则 (63)
14.包装 (64)
15.运输和贮存................................................................64附录A . (66)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
10II
前言
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Optical fiber composite insulated power cable for low voltages,以下简称OPIC)是一种用于低压电力线路的新型光电复合缆,具有普通低压电缆和通信光缆的功能。

为了完善OPIC 产品标准,保障产品和工程应用的质量,特制订本标准,作为OPIC 统一的产品标准。

本标准为首次制订的中国电力科学院企业标准。

本标准自2010年07月26日起实施,从实施之日起所有报批的与本标准有关的标准,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亨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晔、陈希、赵大平、安慧蓉、赵丙镇、戚力彦、王树岭、王鹏、马军、周春东、张建民、冯祝华、郎子君、李震、许高雄、侯继勇、辛鹏、冯学斌。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
101
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电压1kV 及以下电网中的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

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Optical fiber composite insulated power cable for low voltages,以下简称OPIC)是一种用于低压电力线路的新型光电复合缆,具有普通低压电缆和通信光缆的功能。

本标准规定了OPIC的产品型号、结构尺寸、材料、技术要求、试验要求、试验方法、包装、运输和贮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2007
标准电压GB/T 6995.1-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1部分一般规定GB/T 6995.2-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2部分标准颜色GB/T 6995.3-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3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GB/T 6995.5-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5部分:电力电缆绝缘线芯识别标志GB/T 7424.1-2003
光缆总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 7424.2-2008光缆总规范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
GB/T 15972.1-1998光纤总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T 15972.2-1998光纤总规范第2部分尺寸参数试验方法
GB/T 15972.3-1998光纤总规范第3部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
GB/T 15972.4-1998光纤总规范第4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试验方法
GB/T 15972.5-1998光纤总规范第5部分环境性能试验方法
GB/T 9771.1-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第1部分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B/T 9771.3-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第3部分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B/T 9771.5-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第5部分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GB/T 18900-2002
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试验方法GB/T 15065-2009
电线电缆用黑色聚乙烯塑料GB/T 8815-2008
电线电缆用软聚氯乙烯塑料GB/T 18899-2002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GB/T 12706-2008额定电压1kV(=1.2kV)到35kV(=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
m U m U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10
2及附件
GB/T 12527-2008额定电压1kV 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
GB/T 13993.3-2001通信光缆系列第3部分: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
GB/T 13993.4-2002通信光缆系列第4部分:接入网用室外光缆
GB/T 3956-2008/IEC 60228:2004电缆的导体
GB/T 4909.2-2009裸电线试验方法尺寸测量
GB/T 5013.1-2008/IEC 60245-1:2003额定电压450/750V 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
第1部
分:一般要求
GB/T 3048.1-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部分:总则
GB/T 3048.2-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2部分:金属材料电阻率试验GB/T 3048.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GB/T 3048.5-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5部分:绝缘电阻试验
GB/T 3048.8-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8部分:交流电压试验
GB/T 3048.9-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9部分:绝缘线芯火花试验GB/T 3048.10-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0部分:挤出护套火花试验GB/T 3048.12-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2部分:局部放电试验
GB/T 3048.16-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6部分:表面电阻试验
GB/T 2952.1-2008电缆外护层第1部分:总则
GB/T 2952.2-2008电缆外护层第2部分:金属套电缆外护层
GB/T 2952.3-2008电缆外护层第3部分:非金属套电缆通用外护层
GB/T 2951.11-2008/IEC 60811-1-1:2001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
GB/T 2951.12-2008/IEC 60811-1-2:1985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2部分:通用试验方法——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 2951.13-2008/IEC 60811-1-3:2001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3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密度测定方法——吸水试验——收缩试验
GB/T 2951.14-2008/IEC 60811-1-4:19851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
法第14部分:通用试验方法——低温试验
GB/T 2951.21-2008/IEC 60811-2-1:2001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

第21部分:弹性体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耐臭氧试验——热延伸试验——浸矿
物油试验
GB/T 2951.31-2008/IEC 60811-3-1:1985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
103
第31部分:聚氯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高温压力试验——抗开裂试验
GB/T 2951.32-2008/IEC 60811-3-2:1985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
法第32部分:聚氯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失重试验——热稳定性试验
GB/T 2951.41-2008/IEC 60811-4-1:2004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
法第41部分:聚乙烯和聚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耐环境应力开裂试验-熔体指数测量方法-直接燃烧法测量聚乙烯中碳黑和(或)矿物质填料含量-热重分析法(TGA)测量碳黑含量-显微镜法评估聚乙烯中碳黑分散度
GB/T 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
GB/T 18380.11/IEC 60332-1-1:2004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1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试验装置
GB/T 18380.12/IEC 60332-1-2:2004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2部分:单根
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1kW 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
GB/T 18380.13/IEC 60332-1-3:2004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3部分:单根
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测定燃烧的滴落(物)/微粒的试验方法
GB/T 18380.31/IEC 60332-1-10:2000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31部分:垂直
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试验装置
GB/T 18380.35/IEC 60332-1-24:2000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35部分:垂直
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C 类
GB/T 17650.1-1998Idt IEC 60754-1:1994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
体的试验方法第1部分:卤酸气体总量的测定
GB/T 17650.2-1998Idt IEC 60754-2:1991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
体的试验方法第2部分:用测量PH 值和电导率来测定气体的酸度
GB/T 17651.1-1998Idt IEC 61034-1:1997电缆或光缆在特定条件下燃烧的烟密度
测定第1部分:试验装置
GB/T 17651.2-1998Idt IEC 61034-2:1997电缆或光缆在特定条件下燃烧的烟密度
测定第2部分:试验步骤和要求
DL/T 788-2001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DL/T 832-2003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YD/T 1954-2009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特性第3部分冷应用型填充复合

YD/T 629.1-1993
光纤传输衰减变化的监测方法传输功率监测法YD/T 629.2-1993
光纤传输衰减变化的监测方法后向散射监测法YD/T 837.3-1996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第3部分机械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
104
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YD/T 837.4-1996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第4部分环境性能试验方法
YD/T 1954-2009
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特性YD/T 769-2003
核心网用光缆---中心管式通信用室外光缆YD/T 901-2001
核心网用光缆——层绞式通信用室外光缆YD/T 839-2000
通信电缆光缆用填充和涂覆复合物YD/T 1115-2001
通信电缆光缆用阻水材料YD/T 1118-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YD/T 1258.1-2003
室内光缆系列第1部分:总则YD/T 1258.2-2009
室内光缆系列第2部分:终端光缆组件用单芯和双芯光缆YD/T 1258.3-2009
室内光缆系列第3部分:房屋布线用单芯和双芯光缆YD/T 1258.4-2005
室内光缆系列第5部分:多芯光缆YD/T 1997-2009
接入网用蝶形引入光缆YD/T 908-2000
光缆型号命名方法YD/T 981-2009
接入网用光纤带光缆YD/T 979-2009
光纤带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YD/T 1881-2009
不同运营商软交换网络之间互通的协议技术要求JB/T 8137-1999
电线电缆交货盘YB/T 024-2008
铠装电缆用钢带ITU-T G.650(10/00)
有关单模光纤的参数定义与试验方法ITU-T G.652(11/09)
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ITU-T G.655(11/09)
非零色散单模光缆的特性ITU-T G.657(11/09)
接入网用抗弯损失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IEC 61395(1998-03)
高架电线-绞合电线的蔓延测试程序IEC 60793-2(1998-12)光纤纤维第2部分产品规范
IEC 60794-1-1(2001-07)光缆第1-1部分通用规范总则
IEC 60794-1-2(1999-03)光缆第1-2部分总规范基本光缆试验过程
IEC 60060-1(1989-11)
高压试验技术第1部分一般定义和试验要求IEC 60724(2008-11)额定电压为1kV (Um =1.2kV)和3kV (Um = 3.6kV)
的电缆短路温度限制
IEEE std 1138-2009
用于共用电力线路的光纤复合架空地线IEEE 标准IEEE std 1222-2004用于架空输电线路的全介质自承式光缆IEEE 标准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
105
3定义
3.1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
Optical fiber composite insulated power cable for low voltages (OPIC )
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是一种具有电力和光通信传输能力的绝缘线缆。

3.2光单元optical unit
光单元是由光纤和保护材料构成的部件,保护材料通常为非金属。

3.3假设直径fictitious diameter
按附录A 计算所得的值,用来确定OPIC 护套和内衬层的尺寸。

4额定电压
OPIC的额定电压U 0/U(Um)为0.6/1(1.2)kV。

在OPIC的电压表示U 0/U(Um)中:
U 0:OPIC设计用的导体对地或金属屏蔽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U :OPIC设计用的导体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Um:设备可承受的“最高系统电压”的最大值(见GB/T 156-2007)。

5型式与规格
5.1型式
OPIC 的型式由五部分组成,各部分均用代号表示,如图1
所示。

图1OPIC 型式的构成
5.1.1分类代号及其意义
OPIC ………………………………………………………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
1065.1.2功能特性代号及其意义(如有特殊要求时)
燃烧特性代号应按GB/T19666-2005命名。

FB…………………………………………………………………………………防白蚁FS…………………………………………………………………………………
防鼠
5.1.3结构特征代号及其意义5.1.3.1导体代号及其意义
(T)省略…………………………………………………………………第1、2种铜导体R …………………………………………………………………………第5种铜导体L ………………………………………………………………………………
铝导体
5.1.3.2绝缘代号及其意义
V ………………………………………………………………………聚氯乙烯绝缘Y ……………………………………………………………………………聚乙烯绝缘YJ ………………………………………………………………………交联聚乙烯绝缘
5.1.3.3护套代号及其意义
V …………………………………………………………………………聚氯乙烯护套Y …………………………………………………聚乙烯或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S……………………………………………………………………钢塑纵包综合护套A……………………………………………………………………铝塑纵包综合护套
5.1.3.4铠装代号及其意义
2……………………………………………………………………………双钢带铠装3…………………………………………………………………………细圆钢丝铠装4…………………………………………………………………………粗圆钢丝铠装
5.1.3.5外护套代号及其意义
2…………………………………………………………………………聚氯乙烯护套3…………………………………………………聚乙烯或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
5.1.4光单元结构型式代号及其意义
Q/Q/EPRI EPRI 038038--202010
107光单元结构型式代号如表1所示。

表1光单元结构型式代号
5.2规格
5.2.1
OPIC 的规格由绝缘线芯和光单元的规格组成,在绝缘线芯和光单元规格之间用“+”号隔开。

5.2.2
绝缘线芯的规格包括芯数、标称截面积。

5.2.3
光单元的规格包括光纤芯数和光纤类别。

5.3产品型号和标记
5.3.1型号
OPIC 型号由型式代号和规格代号两部分组成。

5.3.2标记示例
示例A:包含24芯B1类光纤非金属层绞全干式光单元的铜芯聚氯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光纤复合绝缘电力电缆,额定电压为0.6/1kV,3芯,标称截面积25mm²,表示为:
OPIC-VV22-0.6/1-3×25+CG-24B1
示例B:包含4芯B1类光纤非金属中心管填充式光单元的铜芯聚乙烯绝缘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光纤复合绝缘电力电缆,额定电压为0.6/1kV,2芯,标称截面积6mm²,表示为:结构型式代号
名称适用环境CG
非金属层绞全干式光单元室内或室外CTG
非金属层绞填充式光单元室内或室外XG
非金属中心管全干式光单元室内或室外XTG
非金属中心管填充式光单元室内或室外BG
蝶形光单元室内或室外QG 其他类型室内或室外
注:CTG、XTG不推荐应用在垂直敷设或高差较大的场合。

G-光单元;T-油膏填充;(省略)-全干式填充
X-松套中心管式结构;C-松套层绞式结构;B-蝶形结构;Q-其它结构
OPIC-WDZC-YY-0.6/1-2×6+XTG-4B1
6OPIC 结构
主要由光单元、导体、绝缘层、填充物、外护层、可能存在的铠装层和内护层等部分组成。

典型结构示意图见图2。

图2OPIC 典型结构示意图
7材料7.1绝缘混合料7.1.1
本标准所涉及的绝缘混合料及其代号列于表2。

表2绝缘混合料
绝缘混合料代号聚氯乙烯
聚乙烯交联聚乙烯
PVC/A PE XLPE
7.1.2
本标准包括的各种绝缘混合料的导体最高工作温度列于表3。

表3各种绝缘混合料的导体最高温度
7.2护套混合料
本标准所涉及的不同类型的护套混合料代号及OPIC的导体最高温度列于表4。

表4不同类型护套混合料代号及OPIC 的导体最高温度
8技术要求8.1导体
导体应是符合GB/T 3956-2008的第1种或第2种镀金属或不镀金属层的退火铜导体,或是铝导体。

或者第5种裸铜或镀金属层退火铜导体。

8.2绝缘8.2.1材料
绝缘应为表2所列的一种挤包成型的介质。

8.2.2绝缘厚度
绝缘混合料代号导体最高温度/o C
正常运行
短路(最长持续5s)
[参考]聚氯乙烯(PVC/A)导体截面≤300mm 2导体截面>300mm 2
聚乙烯交联聚乙烯
PVC/A
PE XLPE
70707070
160140150160
注:短路温度的导则宜参考IEC60724:2008,数值为参考值;交联聚乙烯绝缘的导体最高运行温度和短路温度是否提高正在考虑中。

护套混合料代号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o C
聚氯乙烯(PVC)
聚乙烯无卤阻燃材料
ST 1
ST 3ST 8
808080
绝缘标称厚度规定在表5中。

任何隔离层的厚度应不包括在绝缘厚度之中。

表5绝缘标称厚度
8.2.3
绝缘线芯应经受GB/T 3048.9-2007规定的火花试验要求。

8.3光单元8.3.1概述
光单元中光纤芯数宜为1、2、4、6、8、12、16、18、20、24、30、36、48、60、72、84、96、120、132或144芯,也可以是用户要求的其他芯数。

光单元应采用光纤及保护材料制成,典型光单元结构图参见图3。

注:如有要求,也可采用光纤带及非金属保护材料制成。

导体标称截面/mm 2
绝缘标称厚度/mm
聚氯乙烯(PVC/A)
交联聚乙烯(XLPE)
聚乙烯(PE)
1.5,
2.50.80.70.84,6 1.00.7 1.010,16 1.00.7 1.025,35 1.20.9 1.250 1.4 1.0 1.470 1.4 1.1 1.495 1.6 1.1 1.6120 1.6 1.2 1.6150 1.8 1.4 1.8185 2.0 1.6 2.0240 2.2 1.7 2.2300 2.4 1.8 2.4400 2.6 2.0 2.6500 2.8 2.2 2.8630 2.8 2.4 2.8800 2.8 2.6 2.81000
3.0
2.8
3.0
不推荐任何小于以上给出的导体截面积。

图3典型光单元结构特征示意图
8.3.2光纤
8.3.2.1
光单元中同一类型的二氧化硅系光纤,其芯数应符合光单元规格的要求。

同批OPIC产品内同类型的光纤应使用同一设计、相同材料和相同工艺制造的光纤。

8.3.2.2
用于光单元的单模光纤的涂覆层结构、光纤强度筛选水平、模场直径和尺寸参数、截止波长、1550nm波长上的宏弯损耗和传输特性均应符合GB/T9771-2008的有关规定;光纤带的特性应符合YD/T979-2009中的有关规定。

8.3.2.3
松套管中的光纤,应采用全色谱来识别,其标志颜色应符合GB/T6995.2-2008规定,并且不褪色、不迁移。

光纤标志颜色的优先顺序见表6所示,当单套管中光纤芯数超过12芯时,用环状色标
识别。

光纤带的色谱识别应符合YD/T979-2009中的有关规定。

原始的色码在整个缆的设计寿命期内应可清晰辨认。

表6全色谱的优先顺序
优先序号123456789101112颜色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青绿
8.3.3光单元结构
8.3.3.1光单元结构分类
光单元结构可以是圆形或蝶形结构或其它结构。

其中圆形光单元结构主要有层绞式和中心管式二种。

8.3.3.2层绞式光单元
8.3.3.2.1
层绞式光单元由含多根光纤或光纤带的松套管及可能有的塑料填充绳绕中心加强件绞合而成,绞合方式为单螺旋式或SZ螺旋式。

8.3.3.2.2
松套管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水解性能、耐老化性能和加工性能。

8.3.3.3中心管式光单元
8.3.3.3.1
中心管式光单元应为含多根光纤或光纤带的松套管。

8.3.3.3.2
松套管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水解性能、耐老化性能和加工性能。

8.3.4松套管
8.3.4.1
光单元中涂覆光纤应放置在热塑性材料构成的松套管中,光纤在松套管中的余长应均匀稳定。

松套管材料可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简称PBT)塑料或其他合适的塑料,PBT应符合YD/T1118-2001规定。

8.3.4.2
对于层绞式光单元,其松套管宜采用全色谱来识别,其标志颜色应符合表6的规定,也可采用红绿或红蓝领示色谱来识别,领示色可以是松套管或填充绳。

8.3.4.3
当松套管应有识别色标时,其颜色应符合GB/T6995.2-2008规定,并且不褪色不迁移。

这些色标宜为全色,也可用环状或条状的色标。

8.3.5填充绳
填充绳用于在非金属层绞式光单元结构中填补空位,其外径应使光单元结构圆整。

填充绳应是圆形塑料绳,它的表面应圆整光滑。

允许用阻水纱作填充绳。

8.3.6加强构件
加强构件应具有足够的截面、杨氏模量和弹性应变范围,用以增强光单元的机械性能。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圆杆(简称FRP)其杨氏模量宜不低于50GPa,应符合YD/T1881.1-2008规定,芳纶丝束杨氏模量宜不低于90GPa,应符合YD/T1881.2-2008规定。

在制造长度范围内,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圆杆(简称FRP)不允许接头;而芳纶丝每束允许有1个接头,但在任意200m光单元长度内只允许1个丝束接头。

其它材质加强构件满足相关标准规定。

8.3.7护套
8.3.7.1
光单元缆芯外应挤包一层具有保护功能的护套,光单元(层绞式和中心管式)护套厚度应不小于0.8mm。

8.3.7.2
护套材料可采用聚乙烯材料、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材料或聚氯乙烯材料,表面应光滑圆整、无裂缝、无气泡、无砂眼和机械损伤等,其性能应符合测试标准中相关规定。

8.3.7.3
蝶形光单元应符合YD/T 1997-2009中规定。

8.3.7.4
用户要求时,光单元护套内可放置撕裂绳。

8.4缆芯和填充物
圆形结构缆的绝缘线芯与光单元以适宜的方式绞合成缆,成缆间隙可用非吸湿性材料填充圆整。

8.5内衬层8.5.1结构
内衬层可以挤包或绕包。

只有在绝缘线芯和光单元间的间隙被密实填充时,才可采用绕包内衬层。

挤包内衬层前允许用合适的带子扎紧。

用户要求时,挤包内衬层下面可放置撕裂绳,撕裂绳应连续贯通整根OPIC长度,不吸湿,不吸油,并具有足以开启OPIC内衬层的强度。

8.5.2材料
用于内衬层和填充物的材料应适合OPIC的运行温度并和OPIC绝缘材料相容。

8.5.3挤包内衬层的厚度
挤包内衬层的近似厚度应从表7中选取。

表7挤包内衬层厚度
单位:mm
8.5.4绕包内衬层厚度
缆芯假设直径为40mm及以下时,绕包内衬层的近似厚度取0.4mm;如大于40mm时,则取0.6mm。

缆芯假设直径d 挤包内衬层厚度近似值
d≤25
25<d≤3535<d≤4545<d≤6060<d≤8080<d
1.01.21.41.61.8
2.0
注:假设直径的计算按附录A 的规定。

8.6阻水材料
8.6.1
光单元应具有阻水性能,可采用油膏填充和干式阻水两种结构。

8.6.1.1
油膏填充式光单元中,松套管内的间隙应连续填充一种触变型的膏状复合物;
8.6.1.2
全干式光单元中,松套管内的间隙中应放置一种干式阻水材料。

8.6.2
用户有要求时,其缆芯之间应采用一种干式阻水材料填充。

8.6.3
油膏填充物和干式阻水材料(含吸水后)应与其相邻的其他光单元材料相容,应不损害光纤传输特性和使用寿命。

油膏填充物应符合YD/T839.3-2000或YD/T839.4-2000的规定。

干式阻水材料应符合YD/T1115-2001的规定。

8.7撕裂绳
撕裂绳应连续贯通整根OPIC长度,不吸湿,不吸油,并具有足够的强度。

8.8金属铠装
金属铠装应符合GB/T12706.1-2008中第12条的规定。

8.9外护套
8.9.1概述
所有OPIC都应有外护套。

外护套通常为黑色,也可按照制造方和买方协议采用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以适应OPIC使用的特殊环境。

外护套应经受GB/T3048.10-2007规定的火花试验。

外护套下面可放置撕裂绳,撕裂绳应连续贯通整根OPIC长度,不吸湿,不吸油,并具有足以开启OPIC外护套的强度。

8.9.2材料
外护套为热塑性材料(聚氯乙烯,聚乙烯或无卤材料)。

如果要求在火灾时OPIC能阻止火焰的燃烧、发烟少以及没有卤素气体放出,应采用无卤型护套材料。

无卤阻燃OPIC的外护套(ST8)应符合OPIC测试标准中的规定。

外护套材料应与表4中规定的OPIC运行温度相适应。

注:在特殊条件下(例如为了防鼠、防白蚁)使用的外护套,可能有必要使用化学添加剂,但这些添加剂不应含有对人类及环境有害的材料。

8.9.3厚度
若无其它规定,挤包护套标称厚度值Ts(以mm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Ts=0.035D+1.0
式中:D——挤包护套前OPIC的假设直径,mm(见附录A)。

按上式计算出的数值应修约到0.1mm(GB/T12706.1-2008附录B)。

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

9标志
9.1外护套标志
OPIC的外护套表面沿长度方向应有明显标志,标志满足GB/T6995.3-2008的相关规定。

9.2标志内容
标志的内容应包括:
a)OPIC产品型号规格(可不含标准编号);
b)计米长度;
c)制造厂名称(或代号)或(和)商标;
d)制造年份。

9.3标志可识别性
标志应清晰,并与护套粘附牢固,经过擦拭试验后仍可辨认。

9.4标志计米误差
标志中计米长度的误差应在(0~0.5)%范围,以保证真实长度不小于计米长度。

9.5线芯标志
OPIC 绝缘线芯标志应符合GB/T6995.5-2008的相关规定。

10交货长度
OPIC 交货盘长应为订货合同中所要求的配盘长度,不允许有负偏差。

11光纤复合低压绝缘电力电缆试验要求11.1OPIC 中光纤特性
11.1.1单模光纤的模场直径和尺寸
单模光纤的模场直径和尺寸参数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单模光纤的模场直径和尺寸参数
11.1.2单模光纤的截止波长
单模光纤的截止波长参数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单模光纤的截止波长
光纤型式
模场直径
(μm)
包层直径(μm)
包层不圆度(%)
芯/包层同心度误差(μm)
涂覆层直径(未着色)(μm)
涂覆层直径(着色)(μm)包层/涂覆层同心度误差(μm)
标称值
容差
标称值
容差
标称值
容差
标称值
容差
B1.18.6~9.5±0.6125.0±1≤1.0≤0.6245±10250±15≤12.5
B1.3B4
8~11
±0.6125.0±1.0
≤1.0≤0.6245±10250±15≤12.5
B6
A 类
8.6~9.5
±0.4
125.0
±0.7
≤1.0
≤0.5
245
±10
250
±15
≤12.5
B 类
6.3~9.5
注:B4类光纤的模场直径系1550nm 波长的值,其它类光纤的模场直径系1310nm 波长的值。

11.1.3单模光纤的衰减特性11.1.3.1
单模光纤的衰减系数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单模光纤的衰减系数
11.1.3.2单模光纤衰减点不连续性
在1310nm 和1550nm 波长时,对一光纤连续长度不应有超过0.10dB 的不连续点。

11.1.4单模光纤的色散特性11.1.4.1B1.1和B1.3类单模光纤
零色散波长在1300nm~1324nm 之间;0λ最大零色散斜率为0.092ps/();
0max S km nm ⋅2色散系数最大值:18ps/()。

km nm ⋅11.1.4.2B4类单模光纤
非零色散区:1530nm≤λ≤1565nm;非零色散区色散系数绝对值:光纤类别
B1.1
B1.3
B4
B6
A 类
B 类(nm)
cc λ≤1260≤1260≤1450≤1260
≤1260
光纤类别B1.1和B1.3B4
B6
测试波长最大衰减系数(dB/km)Ⅰ级
II 级
Ⅰ级
II 级
A 类
B 类
1310nm 0.350.380.280.310.380.50
1383±3nm
0.21
0.240.220.250.240.301625nm
0.24
0.28
0.27
0.30
0.28
0.40
(1383±3)nm 衰减系数最大值为按照IEC 60793-2-50(1998-12)中规定的氢老化试验方法,对B1.3类和B6的A 类光纤抽检的样品经过氢气老化试验后的衰减平均值。

它应小于或等于1310nm~1625nm 范围内规定的衰减数最大值。

B6的B 类光纤不作规定。

B4A 子类:0.1ps/()≤∣D∣≤6.0ps/()km nm ⋅km nm ⋅B4B、C 子类:1.0ps/()≤∣D∣≤10ps/()
km nm ⋅km nm ⋅Dmax-Dmin≤5ps/()。

km nm ⋅11.1.4.3B6单模光纤
A 类:零色散波长在1300nm~1324nm 之间;
0λ最大零色散斜率为0.092ps/();
0max S km nm ⋅2B 类不作规定。

11.1.5偏振模色散系数
本部分只规定链路PMD 系数,其最大应符合表11规定。

Q PMD 表11链路PMD 系数最大值
光纤类别
项目
单位B1.1B1.3B4B6
A 类
B 类
C 类
D 类
A/B 类
C/D/E 类A 类B 类M 段20202020不规定(概率)
%
0.010.010.01
0.01不规定路最大Q
PMD km
ps /0.5
0.20.5
0.2
0.5
0.2
0.2
不规定
11.1.6单模光纤宏弯敏感特性
各类单模光纤宏弯敏感特性如表12所示。

表12单模光纤宏弯损耗
11.1.7光纤的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
光纤的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等应符合GB/T 9771-2008和YD/T 1954-2009中的相关规定。

注1:ITU-T G.652:2005中规定了成缆光纤链路PMD 要求:M(光缆段数)=20,Q(概率)=0.01%,
=0.5(G.652.A 光纤/G.652.C 光纤,=0.2(G.652.B 光纤/
Q PMD km ps /Q PMD km ps /G.652.D 光纤)。

系统设计时应采用成缆后规定的M、Q 及最大值。

Q PMD 注2:ITU-T G.652:2005对未成缆光纤的指标没有规定。

规定最大未成缆的值,是
Q PMD Q PMD 支持成缆后光纤满足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

因此,本部分规定为成缆光纤值是Q PMD Q PMD 采用ITU-T G.652:2005中等同于对光纤成缆后的的要求值。

Q PMD 注3:ITU-T G.655:2006中规定了成缆光纤链路PMD 要求:M(光缆段数)=20,Q(概率)=0.01%,=0.5(G.655.A 光纤、G.655.B 光纤),=0.2(G.655.C 光纤、G.655.D
Q PMD km ps /Q PMD km ps /光纤、G.655.E 光纤)。

系统设计时应采用成缆后规定的M、Q 及最大值。

Q PMD 注4:ITU-T G.655:2006对未成缆光纤的指标没有规定。

规定最大未成缆的值,是
Q PMD Q PMD 支持成缆后光纤满足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

因此,本部分规定为成缆光纤值是Q PMD Q PMD 采用ITU-T G.652:2005中等同于对光纤成缆后的的要求值。

Q PMD 注5:G.655成缆后光纤如果支持40Gbit/s 系统传输400km 应用的基本要求,则应不大于Q PMD 0.1。

km ps /注6:ITU-T G.657:2006中规定了A 类成缆光纤链路PMD 要求:M(光缆段数)=20,Q(概率)
=0.01%,=0.5(G.655.A 光纤、G.655.B 光纤),=0.2(G.655.C
Q PMD km ps /Q PMD km ps /光纤、G.655.D 光纤、G.655.E 光纤)。

系统设计时应采用成缆后规定的M、Q 及最大Q
PMD 值。

注7:ITU-T G.657:2006对未成缆光纤的指标没有规定。

规定最大未成缆的值,是
Q PMD Q PMD 支持成缆后光纤满足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

因此,本部分规定为成缆光纤值是Q PMD Q PMD 采用ITU-T G.657:2006中等同于对光纤成缆后的的要求值。

Q PMD 注8:对于G.657B 类光纤,主要应用于接入网中的短距离,因此其偏振模色散特性的限制并不
是必要的。

光纤类型
技术参数
B1.1
B1.3
B4
B6
A类
B类宏弯损耗
半径(mm)
303030151015107.5圈数
10010010010110111550nm最大宏弯附加衰减(dB)0.1(G.652A)--0.250.750.030.10.51625nm最大宏弯附加衰减(dB)
0.1(G.652B)
0.1
0.2
(G.655A/B/C)
0.1(G.655D/E)
1.0
1.5
0.10.2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