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脑血管周围间隙(V 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血管周围间隙(V 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XX,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Prt One
Prt Two
影像学表现: T1WI和T2WI 信号强度,增
强扫描表现
解剖位置:位 于脑实质内, 周围有脑膜和
血管
病变特征:大 小、形状、边 缘、内部结构
鉴别诊断:与 其他脑部病变 进行鉴别,如 脑膜瘤、脑转
移瘤等
影像学表现:分析MRI图像, 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明确病变位置:通过MRI检查,可 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周围间隙的病 变位置,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评估病变范围:通过MRI检查,可 以评估脑血管周围间隙的病变范围, 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鉴别病变性质:MRI检查可以鉴别 脑血管周围间隙的病变性质,如肿 瘤、炎症、血管畸形等,为临床治 疗提供指导。
添加标题
脑血管周围间隙(V 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在科研中的应用前景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科 学、医学影像学等领域。
添加标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周围间隙(V 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在科研中的应用前景将更 加广阔,有望成为神经科学、医学影像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添加标题
脑血管周围间隙(V 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在科研中的应用前景还包括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学 科研究,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有望为科研带来新的突破。
脑膜瘤: T1WI低 信号, T2WI高 信号,增 强扫描明 显强化
硬膜下血


T1WI等
信号,
T2WI高
硬膜下脓


T1WI低
信号,
T2WI高
信号,增

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MR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metastasisZH A N G Ji ng 1,W A N G Pei -j un 1*,Y UA N X iao -dong 2,T A N G J un -j un 1,W U Gang 1,WA N G Guo -l iang 1(1.Dep ar tment of I maging,T ongj i H os p ital of T ongj i Univ er sity ,S hanghai 200065,China;2.D ep ar tment of R adiolog y ,Chang hai H osp ital ,Shanghai 200433,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 o analy ze the M RI appearance o f intr amedullary spinal cor d metastasis (ISCM )and the differ ence betw een ISCM and o ther common tumor s o f inner spinal co rd for impr ov ing the know ledge o f the disease.Methods Eleven cases of ISCM wer e analyzed retr ospectively.M R ex aminations including pr e -co ntr ast and G d -DT PA enhancement wer e per -fo rmed in all the cases.Results M RI appear ance of 4cases clinically and 7cases patholog ically pro ved w ere analyzed (av er -ag e age o f onset w as 46.4?2.8y ear s).M ultiple lesions occur red in 6cases distributing in cer vical co rd,thor acic co rd,co -nus o r cauda equina.M ono -lesion occurr ed in 5cases:3o ccurr ed in conus,1occur red in cervica l co rd,1occurred in the bo undary o f cervical cor d and bulbus medullae.ISCM mainly display ed hypointensity or iso intensity on T 1WI and hetero ge -neousc hy per intensit y on T 2WI.O n co nt rast study ,all tumo rs sho wed mar ked enhancement,appearing patching ,ring -shaped,mottling and no dosity enhancement.A ffiliated sig ns included spinal co rd thickening,peripheral edema,spinal co rd cav ity et al.Conclusion M RI can w ell demo nstr ate the inner str ucture and sig nal cha racter of ISCM ,identif y the ex tension and dev elo pment of lesion,thus can contribute the diag no sis and differentia l diagnosis;how ever ISCM have no character istic manifestat ions on M RI,clinical data should b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to draw the final diag no sis.[Key words] Spinal cor d neoplasms;M etastasis;M agnetic r eso nance imag ing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MRI 诊断及鉴别诊断张静1,王培军1*,袁⼩东2,唐俊军1,武刚1,王国良1(1.上海同济⼤学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65; 2.上海长海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433)[摘要] ⽬的分析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ISCM )M RI 表现及其同髓内常见肿瘤的鉴别要点,提⾼对脊髓内肿瘤的认识和诊断⽔平。

颅内多发环形强化囊性占位病变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转移瘤

颅内多发环形强化囊性占位病变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转移瘤

病史:患者,男,58,因“间断咳嗽1年,加重3个月”入院。

如图1-10(1为T2WI轴位,2为FLAIR轴位,3为T1WI轴位,4为T1WI矢状位,5为T1WI冠状位,6为T1WI增强轴位,7为T1WI 增强矢状位,8为T1WI增强冠状位,9为DWI,10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基础解剖影像: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1-15为正常人颅脑主要层面T2WI轴位图片图11为中脑层面,主要包括中脑(黄色箭头),前方为桥前池(棕色箭头),后方为第四脑室(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半球(白色箭头)。

图12为中脑大脑脚层面,主要包括双侧大脑脚(黄色箭头),前方为鞍上池及脚间池(棕色箭头),后方为四叠体池(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上蚓部(白色箭头)。

图13为基底节层面,主要包括尾状核(黄色箭头),豆状核(包含壳核、苍白球,苍白球呈低信号,提示含铁或钙质成分,棕色箭头),丘脑(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右侧脑室后角(白色箭头)。

图14为侧脑室体部层面,主要包括侧脑室体部(黄色箭头),尾状核头(棕色箭头),胼胝体压部(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5为半卵圆中心层面,主要包括半卵圆中心(黄色箭头),大脑纵裂(棕色箭头),上矢状窦(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影像描述:右侧颞枕叶、左侧丘脑可见多个结节样异常信号影,大小为3x4x5cm,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带状信号影。

增强呈环形中等强化,内壁毛糙,外壁光滑。

DWI病灶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

影像诊断:双侧脑内多发囊性占位病变,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可能。

颅内环形强化:环形强化是一类以增强后呈现环形高信号为主要表现的异常病变,其形态包括花环状(图16)、圆环状(图17),子母环(图18),开环(图19)。

花环状强化壁薄厚不均,无张力,内壁不光滑、外壁光滑多见。

颅内结核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

颅内结核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
预后
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治疗方 案有关。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 以治愈,但部分患者可能留有后遗症。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颅内结核的MRI影像表现多样,包括脑实质、脑膜、脑脊液等部位的异常信号,以 及病灶周围的水肿、强化等征象。
颅内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颅 内感染,主要侵犯脑膜和脑实质 。
特点
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 灶,如肺结核、肠结核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通过血液传播,进入颅内引 起感染。
病理变化
脑膜和脑实质出现炎症反应,脑组织 水肿、坏死和脓肿形成。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
SUMMAR Y
MRI对于颅内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以 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颅内结核的MRI影像表现需与颅内其他感染性疾病、肿瘤等鉴别,结合临床病史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展望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在 颅内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将 更加广泛和深入。
对于颅内结核的MRI影像表现,需要进一步 研究其病理生理机制和演变规律,以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多模态影 像学技术(如功能MRI、扩散张量 成像等)在颅内结核中的应用,以 更全面地了解病灶的生物学特征和 预后评估。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诊断标准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垂体大腺瘤概述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脑垂体腺瘤,通常是良性的。

该瘤可分泌激素,导致垂体功能亢进或垂体功能低下。

垂体大腺瘤通常可以通过MRI成像进行诊断,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脑垂体瘤进行区分。

MRI诊断垂体大腺瘤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建议采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以及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垂体大腺瘤特征信息。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MRSI可以直接测量人体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可以在不破坏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获得瘤体的生物学信息。

MRSI可以对垂体大腺瘤组织内代谢产物的分布进行不同程度的定量统计和分析,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重要手段。

垂体大腺瘤的MRSI表现为在1.3、2.1、2.8和3.3 ppm处具有峰值,具有代谢物分析的价值。

磁共振增强成像(MR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对比剂(gadolinium)可以增强瘤体的对比度,专业人员可以对瘤体进行细节和特征的观察,以确定瘤体大小、血供以及瘤体囊肿等特征。

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脑垂体增强成像专门用于诊断垂体大腺瘤。

该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区分正常垂体腺和垂体大腺瘤。

该方法可以直接对垂体腺进行成像,也可以使用对比剂增强画像,使垂体瘤更加明显。

垂体大腺瘤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关键。

在进行MRI后,可以通过观察瘤体是否有增强、大小和形状、血供、水平等方面来进行鉴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垂体大腺瘤鉴别。

腺瘤其特征是瘤体界限清晰、无卫星灶,可明显增强。

鞍区囊肿与腺瘤不同,鞍区囊肿界限清晰、无卫星灶,一般不会增强。

在MRI上通常呈现液态信号。

垂体超生长症垂体超生长症通常与巨腺瘤有关,MRI上常表现为垂体增生和瘤体无法完全分开,通过观察瘤体体积以及分泌六类激素(生长激素、催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卵泡激素)的水平来进行诊断。

急性脊髓炎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急性脊髓炎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急性脊髓炎MRI表现与鉴别诊断目的总结急性脊髓炎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提高对脊髓炎的认识。

方法总结我院15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患者行MRI检查。

结果15例患者均经内科治疗及随访观察证实为急性脊髓炎。

结论MRI检查可以对急性脊髓炎做出早期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标签:脊髓;脊髓炎;MRI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是指脊髓局灶性的非特异性炎症,常常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常与感染有关,其与脊髓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疾病病因类似、影像变现相近,但治疗方式及愈后不同,若治疗不准确及时,可能导致严重后遗症或终生残疾,所以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MRI检查并经临床治疗及随访证实的急性脊髓炎患者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

平均年龄45岁。

1.2方法MRI采用Siemens 1.5 TMRI,颈部线圈、胸腰椎表面线圈,选用SE序列,扫描层厚3/5 mm,层间距0~1 mm。

行矢状位T1WI、T2WI、STIR,轴位T2WI序列。

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1 ml/kg 体重,见图1~10。

2 结果该组患者,仅3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多数患者(12例)急性起病,突然感觉双下肢运动障碍,瘫痪5例,9例出现不同程度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13例发病前有发热、感冒或腹泻,10例患者腰穿白细胞计数增高。

所有患者经MRI检查脊髓内均发现信号异常,其中,颈段病变4例,胸段病变11例,5例脊髓对称性增粗,脊髓内出现连续或不连续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横轴位T2WI 序列显示大部病变累及脊髓2/3以上截面积,增强检查10例呈斑片状强化,强化区提示血脑屏障破坏。

经神经内科激素治疗后12例痊愈出院,3例患者仍留有下肢感觉障碍,随访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鞍旁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鞍旁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 鞍旁海绵窦区是脑外海绵状血管瘤最好发部位,又称 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以中年女性多见。病灶由海绵 状血管腔隙组成,无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其 血管壁由胶原纤维组成,并衬有扁平内皮细胞。由于 脑外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当临床出现相应症状时说明 瘤体的截面多已超过3cm。
• 肿瘤可压迫Ⅳ、V、Ⅵ对颅神经,压迫视神经管及视交 叉,临床症状多见为头痛、一侧面部感觉缺失、复视、 眼外展障碍和视力下降等,肿瘤突入鞍内压迫和刺激 垂体的增生肥大可起停经和泌乳等内分泌失调症状。
• 注入对比剂后,呈中等到显著不均质蜂房样或 颗粒样强化。
• 向鞍内生长的脊索瘤需与侵袭性垂体瘤鉴别, 前者信号较混杂且伴斜坡骨质破坏。
• 伴骨质破坏的脊索瘤需与转移瘤鉴别,后者肿 块边界不清,可侵及邻近脑组织及硬脑膜。
侵袭性垂体瘤
• 侵袭性垂体瘤是指浸润硬脑膜的垂体瘤,浸润可达硬 脑膜之外的骨骼、蝶窦和海绵窦。肿瘤侵袭海绵窦, 包裹海绵窦内颈内动脉,降低了手术的全切率和手术 效果,增加了肿瘤复发率,术后需要辅助性的放射治 疗和药物治疗. 因此手术前依靠MRI明确垂体腺瘤侵袭 海绵窦的诊断意义重大。
• 眼上、眼下静脉导入海绵窦,并同岩上窦岩下 窦相通。两侧海绵窦有海绵间窦相连。
• 在冠状位图像上,海绵窦呈三角形,外侧壁平直或稍 内陷,在T1加权图和T2加权图均呈低信号。
• 增强MR扫描时,海绵窦显著强化,由于海绵窦静脉丛 血流缓慢,不出现流空信号;其内的颅神经不强化, 呈相对低信号。
• 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平扫呈流空低信号。颈内动脉由 岩骨颈内动脉管内口入颅,经海绵窦后下角进入向内 前走行,在前床突内缘转向上并于其上缘水平出海绵 窦,几乎穿行整个海绵窦。
• MRI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蝶鞍周围结构的情况, 尤其是冠状位显示肿瘤侵犯海绵窦的情况.

MS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MS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个月后MRI检查发现非首次发 作责任病变的钆增强病灶
● 首次临床发作至少30天后 MRI检查与参照MRI相比,任 何时间出现了新发T2病灶
2010修订版
具备以下2项中的1项: ● 不管何时行基线扫描,随
访MRI检查与基线MRI相比出 现1个以上新发T2和/或钆增强 病灶
● 任何时间MRI检查发现同 时存在无症状的钆增强和非增 强病灶
常规MRI检查方法
• 尽量采用高场强磁共振设备,推荐1.5~3.0T
• 双回波T2序列和Fast-FLAIR序列相结合。FastFLAIR序列对幕上病灶较双回波T2序列敏感,但对于 幕下病灶及脊髓病灶不如双回波T2序列敏感。
• 脑部成像的层厚为3~5mm,无间隔,必须包括全脑。
• 含钆对比剂静脉注射浓度0.5~1mmol/ml,剂量为 0.1~0.2 mmol/kg体重。
MRI显示的时间多发性:
专家组推荐应用2010年的McDonald标准 中的时间多发性标准: (1)与基线MRI比较,在随访中出现1个以上 新的T2或增强病灶,对随访时间无特殊 要求; (2)在任何时间同时存在强化和非强化病灶。
McDonald诊断标准中时间多发性的标准比较
2005修订版
具备以下2项中的1项: ● 首次临床发作开始至少3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 磁共振灌注成像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 • 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 磁敏感加权成像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
• 所谓“假黑洞”是指一些活动性病灶带有液体和 脱髓鞘成分,其大小和T1像低信号部分在炎症反 应消退后及髓鞘生长恢复后减小或消失。反之, “慢性”黑洞不可恢复,其数目和体积与致残程 度相关。

颅内钙化CT、MRI诊断、鉴别诊断

颅内钙化CT、MRI诊断、鉴别诊断

钙化的密度较高,与脑组织形 成明显对比,有助于诊断。
不同部位的钙化形态和密度可 能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CT对颅内钙化的诊断价值
CT对颅内钙化的诊断具有较高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
检测和定位钙化。
CT可以提供三维图像,有助于 了解钙化的形态、大小和分布情
况。
CT还可以提供颅骨表面的信息, 有助于排除颅骨病变的干扰。
此外,还需要加强公众对颅 内钙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就 诊意识,以促进疾病的早期 发现和治疗。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随着钙化程度的加重,钙化灶的信号 逐渐降低,与周围脑实质的信号差异 减小,影响病灶的检出和诊断。
钙化灶周围脑实质在T2WI上可出现高 信号改变,提示局部脑组织水肿或炎 症反应。
MRI对颅内钙化的诊断价值
MRI可以清晰显示颅内钙化的形 态、大小和位置,有助于判断病
灶的性质和病因。
MRI可以观察钙化灶周围脑实质 的情况,有助于发现并诊断与钙 化相关的脑部疾病,如脑炎、脑
颅内钙化研究的展望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颅内钙化的认识将更加 深入。未来,高分辨率和高 灵敏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 望为颅内钙化的诊断提供更 多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病理性颅内钙化的研究 ,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 制和影响因素,以便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多 学科合作,提高对颅内钙化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为 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 案。
均匀,大小不一。
与年龄不相关,可在任何年龄 段出现,常伴有其他病变或症
状。
病因多样,包括感染、炎症、 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不同病因的钙化鉴别诊断

FNH、肝囊肿、肝IM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FNH、肝囊肿、肝IM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CT表现
平扫通常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肿块。CT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表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 化程度逐渐下降,最终呈等或低密度。中央的星状 纤维瘢痕组织,临床上也称为瘤巢,动脉期不强化, 但随着增强时间的延长,瘤巢的低密度逐渐强化而 呈等或高密度,为FNH的CT特征性表现。
CT表现
平扫可见等或稍低密度 肿块,中间隐约可见星 状瘢痕
本病病因与肺IMT类似,可能与个人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常见与中年 男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出现低热、腹痛、胆管堵塞,以及与闭塞 性静脉炎相关的门静脉高压等。AFP、HBsAg检测阴性,肝功能多正常。
肿块直径一般在3cm以下,呈圆形、类圆形,其中可有凝固性坏死,切面 光滑,多呈黄色。组织学上表现多种多样,可见具有平滑肌细胞核成纤维细 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纤维基质增生。
MRI表现
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T1WI呈低信号, T2WI呈均匀高信号的圆形病灶,对比增强扫描病 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
a. CT平扫,肝右叶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楚; b. 平扫T1WI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影; c. T2WI病变呈明显高信号; d. 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
鉴别诊断
a. 平扫可见肝内类圆形低密度 区; b. 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肿块中 部强化,中心斑片不强化 (凝固性坏死区),外围呈 带状低密度影,周边正常肝 组织明显强化; c. 门静脉期肿块延迟强化。
d. 平扫T2WI病灶表现为不均匀 高信号,其内流空血管丰富; e. 对比增强动脉期肿块较明显结 节状强化; f. 静脉期肿块延迟均匀强化,中 心坏死灶不强化,周围血管受 压移位。
解剖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概述与临床资料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约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3。

成骨肉瘤起源于骨的未分化纤维组织。

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原发性骨肉瘤常见于20岁以下年轻人,男女发病率比为2:1,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

继发性骨肉瘤可继发于如Paget 病、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以及放射后骨骼等,发病年龄晚于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扁骨。

成骨肉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但亦有其好发部位。

原发性骨肉瘤常发生于四肢长管状的干骺端,75%发生于膝关节周围(股骨下端、胫骨和腓骨上端);9.5%发生于骨干,其中34.1%可侵犯骨骺。

骨肉瘤常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等表现,以疼痛最为常见。

开始为间断性,后持续性加剧。

侵犯软组织时患处可出现肿块,边界常不清,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增高,表浅静脉怒张,邻近关节可肿胀积液。

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多在正常值的两倍以下。

继发性骨肉瘤在原有的病变基础上症状加剧,可出现局部软组织肿块、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等表现。

骨肉瘤多通过血行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肺、脊柱、骨盆等,部分可沿长骨骨干跳跃性转移。

发生于肩胛骨、骨盆的骨肉瘤可通过淋巴道转移,常转移至纵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

80%的骨肉瘤可采用术前化疗后保肢手术。

手术切除病灶时,根据病变的范围和分期尽可能避免截肢手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二)病理骨肉瘤是肿瘤细胞能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骨肉瘤细胞和组织分化方向,分为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成纤维细胞型。

①骨母细胞型成骨肉瘤,肿瘤以异型性骨母细胞为主要成分,瘤骨丰富,少有溶骨性破坏。

②软骨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软骨肉瘤样结构,在此基础上可化生形成骨质,但必须见到直接成类骨或瘤骨的梭形瘤细胞,以与软骨肉瘤区分。

③纤维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纤维肉瘤样结构,瘤细胞呈梭形,束状及紧密编织状排列,瘤细胞间有少量肿瘤性骨质或骨样组织。

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低,多小于 50mmH2O。
编辑版ppt
6
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
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有其特征性:
1、平扫表现:硬脑膜增厚,T1WI呈稍 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静脉窦和 脑静脉扩张;
2、增强扫描表现:增厚的硬脑膜弥漫性、 均匀、线样强化,幕上、幕下均可受累, 但侧裂池、脑干表面的脑膜一般无强化;
编辑版ppt
14
MRV
编辑版ppt
15
典型病例
编辑版ppt
16
病例一
女,41岁,体位性头痛20天,立位时头痛 明显,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卧位好转。
编辑版ppt
17
编辑版ppt
18
编辑版ppt
19
编辑版ppt
20
编辑版ppt
21
病例二
女,33岁,头痛伴恶心、呕吐1周,头痛与 体位有关,直立时出现头痛,平卧后缓解, 头痛发作时伴恶心、呕吐,吐胃内容物, 非喷射性,病程中无发热,无面部、肢体 麻木,无肢体抽搐,无眩晕,饮食差,大、 小便正常。
编辑版ppt
7
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
3、垂体淤血致垂体增大。 4、脑下垂,小脑扁桃体下疝,桥前池和鞍上池变
窄,脑室缩小,视交叉变平或下移,后颅窝结构 拥挤。 5、硬膜下积液,约占10%,多为双侧,额顶部最 多见。 6、硬膜下血肿,如有皮层静脉、桥静脉破裂则发 展为硬膜下出血。
编辑版ppt
特点: 1)表现为薄、均匀而光滑的脑膜强化; 2)多局限于手术野附近,也可呈弥漫性脑膜
强化;
3)一般在1~2年逐渐好转消失,也可永久 存在。
编辑版ppt
37
编辑版ppt
38
Chiari Ⅰ型畸形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 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 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 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 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 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 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 瘤.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低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信号肿块,界清, 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高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囊 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后不规则环 形强化居多。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胶质母细胞瘤
MR:额叶跨中央线向脑室内生长肿块, T1W1呈稍 低信号,其内可见小片状更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 并可见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花环样强化.
40~50岁。
室管膜瘤发病部位:儿童发病为成人的4~6 倍
幕下占60%;第四脑室好发(90%) 幕上占40%;侧脑室三角区(75%)
第三脑室内(15% )
室管膜瘤病理学特征
为一生长缓慢的分叶状肿块 其生长方式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钙化(占51%),出血(14%)囊变常见。 镜下分四型:上皮型、乳头型、粘液型和细
根据起源分两类 一类起源于脑室长入周围脑实质
二类由脑室质长入脑室内
有一定的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 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 瘤周水肿不明显,脑积水常见。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衬于脑室内壁柱状室管膜上 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2~8% 发病年龄:见有双高峰期,10~15岁和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的:

颅内结核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

颅内结核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
颅内结核MRI影像表现鉴 别诊断
• 颅内结核MRI影像概述 • 颅内结核的鉴别诊断 • 鉴别诊断要点 • 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颅内结核MRI影像概述
颅内结核的病理机制
感染途径
结核杆菌通过血液传播,在颅内 形成结核病灶。
病变部位
常见于脑膜、脑实质、脑室和脑池 等部位。
病理特征
结核病灶通常为肉芽肿性病变,中 心坏死,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病例三
总结词
其他感染性病变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等与颅内结核的MRI影像表现有所不同。感染性病变通 常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病变,而颅内结核则表现为多发结节或肿块。
详细描述
感染性病变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等的MRI影像通常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病变,病灶分布广泛 ,且不局限于某一区域。而颅内结核的病灶则多发、散在分布,主要见于脑膜、脑实质及脑池等区域 。此外,感染性病变的水肿程度通常较重,而颅内结核病灶周围的水肿相对较轻。
其他感染性病变的生长速度较快,而 颅内结核的生长速度则相对较慢。
其他感染性病变的MRI信号通常不均 匀,而颅内结核的MRI信号则相对均 匀。
03
鉴别诊断要点
病灶位置与形态
病灶位置
颅内结核的病灶通常位于脑实质 ,以脑膜、脑实质及脑膜脑实质 受累为主,其中脑膜受累多见。
病灶形态
颅内结核病灶多呈结节状或斑片 状,可融合成团块状,边界多模 糊不清。
04
病例分析
病例一:脑肿瘤与颅内结核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脑肿瘤与颅内结核的MRI影像表现相似,但脑肿瘤的病灶通常更孤立,强化更明显,而颅内结核病灶多发且呈散 在分布,强化程度相对较低。
详细描述
脑肿瘤的MRI影像通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孤立结节,病灶边缘清晰,强化明显。而颅内结核的MRI影像则表现 为多发、散在分布的结节或肿块,病灶边缘相对模糊,强化程度较低。此外,脑肿瘤的病灶周围水肿相对较轻, 而颅内结核病灶周围的水肿较为明显。

颅内结核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PPT课件[文字可编辑]

颅内结核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PPT课件[文字可编辑]
? 结核瘤由许多结核结节组成, 中心为干酪性坏死区, 周围绕以郎罕氏巨细胞及异物巨 细胞, 再向外为上皮样细胞, 纤维组织囊和反应性胶质增生, 可以伴有不同程度的脑 水肿。极少数结核瘤进展为厚壁结核性脑脓肿。
? 发生于脑膜或脑实质的结核病变的确诊多有赖于脑脊液中找到结核杆菌,但脑脊液涂片 抗酸染色结核杆菌检出率仅为 10 %左右,因此, MRI 检查在颅内结核诊断中具有重要价 值。
混合型的脑膜病变动态MRI表现:图A治疗前;图B治疗后3个月;图C治疗后6 个月:右侧外侧裂脑膜强化范围及脑膜结节较前逐渐缩小;脑实质结节较前逐 渐缩小,乃至消失。
环状强化鉴别诊断:
? 结核瘤主要表现为薄壁环状强化, 环内常见典型的” 靶 征” , 靶心较大, 伴有脑膜、 脑池强化, 尤其是脑基底 池强化, 结合病史与临床表现, 脑脊液检查即可诊断。
颅内结核MRI影像表现
? 颅内结核感染通常继发于肺、骨及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经血行播散种植于软脑膜、蛛网 膜及脑实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瘤。
? 颅内结核瘤是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至脑实质内或脑膜形成的慢性肉芽肿, 为脑实质或脑 膜的一种局灶性结核。常继发于肺部结核感染, 其次为骨或泌尿系统。约 70% 病例无活 动性肺结核。儿童结核多见于幕下, 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 成人结核常见于幕上。
左额叶、双侧颞叶及双侧小脑多发≤0.3cm 及0.3cm~1.0cm环形强化伴实 性中心粟粒及结节,ADC伪彩图未见明显弥散受限(左额叶测量ADC图 的病变在DWI图上位中心结节状高信号)。
图A Gd-DTPA 增强显示:右侧颞叶结核瘤,约 2.7cm大小,环状强化典型,中心明显低信 号;图 B T2WI 病变中心明显高信号,瘤壁呈稍高信号,瘤周水肿呈稍高信号;图 C、D: DWI 病变中心明显低信号,边缘呈等或高混杂信号,瘤周水肿呈等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膜Rasai-Dorfman 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张岳 刘岘 刘波 广东省中医院
概述
• Destombes 1965 报道 • Rosai 和 Dorfman1969 详细描述 • 病因:不明,细胞介导免疫学说、感染学说 • 分布:系统性疾病
淋巴结、皮肤、副鼻窦、眼眶、唾液腺 呼吸道、肾脏、胸部、骨骼 中枢系统:少见(4%) • 治疗:首选手术/单纯或辅以化疗/激素 • 预后:较好;40%:自愈;部分可复发
T2WI多为高信号 MRS:NAA极低,Cho升高
+C
15
8/13/2016
脑膜淋巴瘤
原发:占CNS<3%;病理仍不清; 继发:10%-30%,软脑膜及脑实质浸润更常见 CT平扫:高密度; MRI:T2WI等/低信号;DWI:弥散受限
增强:明显强化; MRS:Cho增高;NAA峰极低;可见Lip峰
16
8/13/2016
CT
T2WI
+C
T1WI
17
T2WI 脑膜肿块、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
8/13/2016
结节病
系统性疾病,可能是对未 知抗原的一种免疫应答反应
高峰:20-29岁;>50岁
好发女性;
黑人:白人=3:1
T2WI
尸检:25%;
仅发生于CNS,无系统性表
现,仅占<1% 好发于基底脑膜;表现为弥 +C
少数中度强化。
4
8/13/2016
M 46Y
T2WI
T1WI
M 26Y
CT
T2WI
5
+C
+C
8/13/2016
MRI表现
• 硬+软脑膜:向脑沟、脑裂延伸; 少部分:
边缘毛糙、不清 、不规则突起 周围脑实质水肿 混杂密度/信号
6
8/13/2016





+C
+C





T2WI
2
8/13/2016
临床
• 2-50岁,高峰:20岁;男稍于女 •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癫痫 • 视力下降 • 实验室检查:
E S R :加快; 白细胞:升高; 异常球蛋白:增多
3
8/13/2016
MRI表现
• 好发硬脑膜,类似于脑膜瘤/脊膜瘤
紧贴脑膜/脊膜,边界清 平扫:等/高密度;等/稍长T1、等/稍短T2 增强: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5. Isolated Intracranial Rosai-Dorfman Disease Involving the Meninges: Report of a Rare Case. Turk Neurosurg.2015;25(1):186-9
漫/局限性结节;垂体柄易累及
18
8/13/2016
淀粉样瘤
局部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 肿瘤或结节样包块
并无全身性淀粉样变
T1W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因及机理不清,可能为机体
免疫异常有关
T2WI
病理:嗜酸性、均质、不定形物质;
刚果红染色:苹果绿双折光
+C
个案报告,影像缺乏特点 本例与Rosai-Dorfman无法鉴别
20
8/13/2016
参考文献
1. Lai KL, Abdullah V, Ng KS. Rosai-Dorfman disease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ead Neck. 2013 Mar;35(3)
2. Histiocytosis: a review focusing on neuroimaging findings.Arq Neuropsiquiatr. 2014 Jul;72(7):548-58
b=1000
19
8/13/2016
小结
• 罕见病; • 临床: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 • MRI表现
脑膜增厚,类似脑膜瘤,容易累及或粘连邻近结构
无钙化;T2WI“分层征”;边缘可清或不清
DWI/ADC: 低信号 ; MRS:无丙氨酸峰
明显强化而低灌注 • 需与脑膜肿瘤 和 肉芽肿性病变鉴别 • MRS:有助鉴别肿瘤与非肿瘤;肉芽肿间难以鉴别
12
8/13/2016
鉴别诊断
13
8/13/2016
脑膜瘤/脊膜瘤
年龄: 临床:
20岁 发热、血沉加快
白细胞增高
形态:
趋向于对称
边界: 累及软脑膜、实质、粘连
钙化/周围: 无/ 侵犯、破坏
增强:
T2WI 特征:
DWI/ADC PWI
部分中/明显;环形强化
稍低 “分层征 ”
9
8/13/2016
T2WI “分层征”
T1WI 与吞噬细胞吞噬过程中释放氧自由基有关
10
+C
8/13/2016
CT
T1WI
T2WI
+C
+C
+C
M/36Y, 右面部疼痛18个月,无痛性复视6个月
11
8/13/2016
(b=1000)
ADC
FA
SWI
rCBV
rCBF
DWI(低信号): T2传透效应,纤维基质限制水分子弥散;高FA值: 纤维间隔增生有关;SWI(低信号):氧自由基效应及锰、非血红 素铁沉积;低灌注:淋巴组织增生、紊乱而无血管生成。
+C
+C
7
8/13/2016
T1WI
T1WI
T2WI
T2WI
+C
+C
+C
+C
M/45Y,言行紊乱7天; WBC:14.8×10 /L;脑脊液蛋白:500 mg / L
8
8/13/2016
MRI表现
特征征象:
T2WI:“分层征” DWI / ADC: 低信号 FA: 增高; PWI: rCBV、CBF 降低 (低灌注) 明显 强化而低灌注
3. Hui Zhu etal .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rosai-dorfman diseas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EJR.2012
4. Rosai - Dorfman disease isolated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A report of six cases .Neuropathology. 2010 Apr;30(2):154-8
低信号 低灌注
中年女性
多无症状 相对欠对称
多清楚
多见/增生 均匀/明显 等/稍高 丙氨酸峰 弥散受限
高灌注
14
8/13/2016
脑膜转移瘤
年龄、原发恶性肿瘤 以乳腺癌、前列腺癌最多见
分局限结节型、弥漫型
多为骨质破坏,
+C
侵犯邻近脑膜
常多发、范围更广泛
软脑膜、脑实质转移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