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
合集下载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93d674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9.png)
氨基糖苷类。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5edf390975f46526d3e1a4.png)
细菌 螺旋体 衣原体 病原微生物 支原体 立克次体 真菌 病毒
精选ppt课件
抗菌药:
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 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
抗生素 人工合成、半合成抗菌药
精选ppt课件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定义: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
精选ppt课件
︱
抑
制
细
菌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蛋
白
质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合
成
︱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精选ppt课件
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细菌对 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物对 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交叉耐药性: 种类:固有耐药性
精选ppt课件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LD50/ED50或LD5/ED95 化疗指数 (>3-5),治疗效果 ,毒性 ,
临床应用价值
精选ppt课件
抗菌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 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后的一定 时间,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ppt课件
耐药方式五 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精选ppt课件
抗菌药:
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 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
抗生素 人工合成、半合成抗菌药
精选ppt课件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定义: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
精选ppt课件
︱
抑
制
细
菌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蛋
白
质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合
成
︱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精选ppt课件
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细菌对 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物对 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交叉耐药性: 种类:固有耐药性
精选ppt课件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LD50/ED50或LD5/ED95 化疗指数 (>3-5),治疗效果 ,毒性 ,
临床应用价值
精选ppt课件
抗菌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 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后的一定 时间,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ppt课件
耐药方式五 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抗菌药物概论介绍
![抗菌药物概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e1519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2.png)
胞浆膜外阶段:在转肽酶的作用下,将粘肽单体 交叉联结。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作 用于该环节
10
2. 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B、E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3. 抑制生命物质的合成 ① 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② 抑制叶酸的合成: 磺胺——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18
缺点: 滥用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容易出 现二重感染;耐药菌株更加增多;浪费药物;给人一种虚 伪的安全感,延误正确治疗。
(1)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①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如胸腹部严重创伤并发的感染;胃肠穿孔后腹膜 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
16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2、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3、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7
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意义 优点: ①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 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③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
可扩大抗菌范围; ④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SMZco. SMZco.SMZco.
7
6.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 药物最低浓度 杀菌药( bactericide):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的药物
8
7.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一般用 动物实验的 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是衡量 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
10
2. 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B、E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3. 抑制生命物质的合成 ① 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② 抑制叶酸的合成: 磺胺——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18
缺点: 滥用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容易出 现二重感染;耐药菌株更加增多;浪费药物;给人一种虚 伪的安全感,延误正确治疗。
(1)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①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如胸腹部严重创伤并发的感染;胃肠穿孔后腹膜 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
16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2、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3、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7
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意义 优点: ①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 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③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
可扩大抗菌范围; ④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SMZco. SMZco.SMZco.
7
6.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 药物最低浓度 杀菌药( bactericide):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的药物
8
7.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一般用 动物实验的 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是衡量 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
抗菌药概论
![抗菌药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512d030ff00bed5b9f31df6.png)
CI↑
药物治疗效果↑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微生物的种类
原核生物 细菌、放线菌、 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真核生物 真菌(霉菌、酵母菌)、原生动物 藻类
非细胞生物 病毒、类病毒、阮病毒等
革 兰 染 色
白喉棒状杆菌
炭疽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 的创伤感染,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 征,常由几种病原菌混合感染,主要为产气 荚膜杆菌,还有水肿杆菌,败毒杆菌及溶组 织杆菌等。
放线菌
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 菌丝体的细菌,格兰染色为阳性。
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 重要意义。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
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疾 病好发于面颈部及胸腹部,以向周 围组织扩展形成瘘管并排出带有硫 磺样颗粒的脓液为特征
放线菌:肺内、颅内感染
直的 成束 勾型
轮伞 螺旋 松螺旋 丛生 弯曲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三者的关系
理想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物
高度选择性 不易产生耐药性 药动学特点优良 性状稳定 价格低廉
常用术语
抗生素 化疗指数 抗菌谱 窄谱抗菌药物 广谱抗菌药物 抗菌活性 细菌耐药性 最低抑菌浓度 杀菌剂 最低杀菌浓度
1、肠道外感染 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
膀胱炎、肾盂肾炎。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 等。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 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早产儿, 尤其是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2、急性腹泻
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腹泻。肠产毒性大 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80ac1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2.png)
炭疽杆菌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即通称的绿脓杆菌,除在自然界广 泛存在外,也存在于正常人肠道、呼吸道及皮肤,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淋病球菌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 菌 的 形 态 和 结 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万古霉素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 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水肿杆 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耐药性(抗药性):
❖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甚至消失。
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ence):
❖ 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 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耐药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联合用药目的 ❖1. 协同抗菌、提高疗效 ❖2. 延缓、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 扩大抗菌范围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① 不明病原体的严重细菌性感染,为扩大 抗菌范 围可选联合用药,待细菌诊断明确后即 调整用药。
② 单一抗菌药物尚不能控制如腹腔穿孔所 致的腹膜感染。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1b02730066f5335b81211a.png)
17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70S(30S, 50S) 哺乳动物核糖体:80S(40S,60S)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50S 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30S
18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9
耐 药 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 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细菌染色体 基因决定,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内在耐药性。 例:氨基糖苷类遇到厌氧菌:
7
2.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体外活性(培养基)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菌药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菌药
8
3.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 衡
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 数。
LD50/ED50 或 LD5/ED95
广义的细菌包括“四体”(螺旋体、衣原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能杀灭或抑制其他
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
天然
抗菌药
人工半合成
人工合成抗菌药
5
几个重要概念
6
1.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与广谱抗菌药 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敏感菌体内的积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完成,包括需氧条件下的主动转动系统,故此类药物对厌氧菌 无作用
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后天获得
20
1.获得性耐药的生化表现 ①降低外膜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 靶位结构;④药①接合:通过菌毛相互沟通 ②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 ③转化:细菌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裸DNA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70S(30S, 50S) 哺乳动物核糖体:80S(40S,60S)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50S 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30S
18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9
耐 药 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 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细菌染色体 基因决定,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内在耐药性。 例:氨基糖苷类遇到厌氧菌:
7
2.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体外活性(培养基)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菌药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菌药
8
3.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 衡
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 数。
LD50/ED50 或 LD5/ED95
广义的细菌包括“四体”(螺旋体、衣原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能杀灭或抑制其他
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
天然
抗菌药
人工半合成
人工合成抗菌药
5
几个重要概念
6
1.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与广谱抗菌药 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敏感菌体内的积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完成,包括需氧条件下的主动转动系统,故此类药物对厌氧菌 无作用
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后天获得
20
1.获得性耐药的生化表现 ①降低外膜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 靶位结构;④药①接合:通过菌毛相互沟通 ②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 ③转化:细菌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裸DNA
抗菌药物概论(共8张PPT)
![抗菌药物概论(共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7a497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3.png)
3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 用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病原微生物
4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
3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机这体一、 比抗例菌关药系物称及为病化原疗微指生数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3机抗体菌、谱抗:菌药每物种及抗病菌原药微物生都物有的一相定互的作抗用菌关范系围,称为抗菌谱。 第理一想节 的化抗疗菌药药物物一与般化必疗须药具物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机抗体菌、 药抗物菌联药合物应及用病消原灭微病生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机 细体菌、结抗 构菌 与药 抗物 菌及 药病 作原 用微部生 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理药想物的化合疗理药应物用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抗一菌般药 可物用联体合外应与用体消内灭〔病化原学体实。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 抗理菌想药 的作化用疗机药制物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3抗抗菌菌药谱物:联合每应种用抗消菌灭药病物原都体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菌,其抗菌谱窄 一能般够可 抑用制体培外养与基体内内细〔菌化生学长实的验最治低疗浓〕度两称种之方为法最来低测抑定菌。浓度〔MIC); 这2抗一菌比药例物关:系是称一为类化对疗病指原数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细机菌体结 、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及作病用原部微位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能 机够体杀、灭 抗培 菌养 药基 物内 及细 病菌 原的微最 生低 物浓 的度 相称 互之 作为 用最 关低 系杀菌浓度〔MBC)。 细第菌一结 节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与作化用疗部药位物 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 用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病原微生物
4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
3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机这体一、 比抗例菌关药系物称及为病化原疗微指生数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3机抗体菌、谱抗:菌药每物种及抗病菌原药微物生都物有的一相定互的作抗用菌关范系围,称为抗菌谱。 第理一想节 的化抗疗菌药药物物一与般化必疗须药具物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机抗体菌、 药抗物菌联药合物应及用病消原灭微病生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机 细体菌、结抗 构菌 与药 抗物 菌及 药病 作原 用微部生 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理药想物的化合疗理药应物用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抗一菌般药 可物用联体合外应与用体消内灭〔病化原学体实。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 抗理菌想药 的作化用疗机药制物一般必须具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 3抗抗菌菌药谱物:联合每应种用抗消菌灭药病物原都体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菌,其抗菌谱窄 一能般够可 抑用制体培外养与基体内内细〔菌化生学长实的验最治低疗浓〕度两称种之方为法最来低测抑定菌。浓度〔MIC); 这2抗一菌比药例物关:系是称一为类化对疗病指原数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细机菌体结 、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及作病用原部微位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能 机够体杀、灭 抗培 菌养 药基 物内 及细 病菌 原的微最 生低 物浓 的度 相称 互之 作为 用最 关低 系杀菌浓度〔MBC)。 细第菌一结 节构抗与菌抗药菌物药与作化用疗部药位物 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可能愈高。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28bf2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0.png)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延缓或耐药性的产生 如抗结核治疗,联合用药能大大耐药性的产生。
(3)扩大抗菌范围 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
用、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的依据 3 了解其他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朱先生,39岁。5年前开始出现间断性尿频、尿急、尿
痛,腰痛和发热等症状,经抗炎和对症治疗好转,后几乎 每年发作2~3次。3天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尿频、尿急、 尿痛、腰痛,体温39.2℃,无寒战、浮肿。WBC: 16.7×109∕L,N 87%,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 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给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 星及对症治疗。 请思考: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e2d1524ff00bed5b8f31d31.png)
可用于白喉带菌者、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 及结肠炎。
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支原体肺炎、 和军团病的首选药。
〔体内过程〕 可被胃酸迅速破坏,主要 在小肠上部吸收,多采用肠溶片或糖衣片。
分布在胆汁中的浓度是血浆的10倍,能扩 散进入前列腺并聚集在巨噬细胞和肝脏,炎 症可促进组织渗透。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静注可发生 静脉炎。少数有肝损害,停药后恢复。个别 有药疹、药热、耳鸣等。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是 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
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 LD50/ ED50 或 LD5/ ED95的比值表示。
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合成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特点: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对酸稳定, 口服吸收完全且迅速,不受进食影响。分布 在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中浓度;不良反 应轻于红霉素。
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特点: ٠抗菌谱> 红霉素,增加了对G-菌的作用, 且强于红霉素; ٠对某些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٠口服吸收迅速、分布广泛、细胞内游离 浓度高于同期血浆浓度约10~100倍; ٠半衰期是大环内酯类中最长者,每天用 药1次即可; ٠不良反应轻。
〔常用制剂〕 乳糖酸红霉素 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
溶液稀释,勿用盐溶液稀释。 依托红霉素 也称无味红霉素,耐酸,口
服吸收好,对肝脏损害强于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 无味,耐酸,能通过胎盘屏
障和进入乳汁。对肝脏的损害轻。 硬质酸红霉素 耐酸,口服后释放出红霉
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支原体肺炎、 和军团病的首选药。
〔体内过程〕 可被胃酸迅速破坏,主要 在小肠上部吸收,多采用肠溶片或糖衣片。
分布在胆汁中的浓度是血浆的10倍,能扩 散进入前列腺并聚集在巨噬细胞和肝脏,炎 症可促进组织渗透。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静注可发生 静脉炎。少数有肝损害,停药后恢复。个别 有药疹、药热、耳鸣等。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是 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
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 LD50/ ED50 或 LD5/ ED95的比值表示。
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合成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特点: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对酸稳定, 口服吸收完全且迅速,不受进食影响。分布 在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中浓度;不良反 应轻于红霉素。
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特点: ٠抗菌谱> 红霉素,增加了对G-菌的作用, 且强于红霉素; ٠对某些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٠口服吸收迅速、分布广泛、细胞内游离 浓度高于同期血浆浓度约10~100倍; ٠半衰期是大环内酯类中最长者,每天用 药1次即可; ٠不良反应轻。
〔常用制剂〕 乳糖酸红霉素 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
溶液稀释,勿用盐溶液稀释。 依托红霉素 也称无味红霉素,耐酸,口
服吸收好,对肝脏损害强于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 无味,耐酸,能通过胎盘屏
障和进入乳汁。对肝脏的损害轻。 硬质酸红霉素 耐酸,口服后释放出红霉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20a155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2.png)
28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合理选用抗菌药 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必要时联合用药 有计划的轮换供药 开发新的抗菌药
29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30
应用原则
➢ 病原菌的确认诊断 ➢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肝、肾功能不良者抗菌药应用 ➢ 老年人、儿童、孕妇抗菌药应用 ➢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31
•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结果: 无关:联合应用≤较强的单一药物作用 相加: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 增强: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 拮抗:联合应用——无效或疗效减弱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1
化疗药物:指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所致疾病及恶性肿瘤的药物。包括抗菌药、抗病毒 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化疗):
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及恶性肿瘤进行治疗的统称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2
机体
抗菌药物
32
33
16
二.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
17
三、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苷类:与30S亚基结合,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 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与30S亚基结合,阻碍肽链形成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阻止肽链形成和延长 大环内酯类:抑制移位酶
18
四.影响细菌体内生命物质合成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菌
3
第一节 常用术语
4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能抑制或
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合理选用抗菌药 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必要时联合用药 有计划的轮换供药 开发新的抗菌药
29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30
应用原则
➢ 病原菌的确认诊断 ➢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肝、肾功能不良者抗菌药应用 ➢ 老年人、儿童、孕妇抗菌药应用 ➢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31
•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结果: 无关:联合应用≤较强的单一药物作用 相加: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 增强: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 拮抗:联合应用——无效或疗效减弱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1
化疗药物:指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所致疾病及恶性肿瘤的药物。包括抗菌药、抗病毒 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化疗):
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及恶性肿瘤进行治疗的统称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2
机体
抗菌药物
32
33
16
二.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
17
三、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苷类:与30S亚基结合,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 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与30S亚基结合,阻碍肽链形成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阻止肽链形成和延长 大环内酯类:抑制移位酶
18
四.影响细菌体内生命物质合成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菌
3
第一节 常用术语
4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能抑制或
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 gyrase
Folic acid metabolism
DNA-directed RNA polyerase
Protein synthesis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⑴细菌胞壁的功能 ⑵细菌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粘肽) G+菌:粘肽(肽聚糖:多,50多层)
G-菌:粘肽(少)+脂蛋白+外膜+脂多糖
6、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概念:评价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的重要 参数,一般用实验动物的LD50 / ED50或LD5 / ED95的比 值表示。 意义: 化疗指数越大则说明药物毒性越低 治 疗指数大于 5,可做临床研究 注意: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引 起的过敏性休克。
8、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FEE)
是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 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 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 再起作用。
– 氨基糖苷类具有明显的FEE,其杀菌作用呈双相反应,在作用的
初期呈快速杀菌作用,继以一段缓慢的杀菌过程,其速率与药物 浓度无关,这一现象称为“适应性耐药”。
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抑制或杀灭其
它病原微生物
2.抗菌谱 定义 分类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指仅针对单一菌种或菌属
广谱: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3、抑菌药:仅抑制细菌生长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如磺胺类和四环素类 MIC <血药浓度<MBC 4、杀菌药: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β内 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 血药浓度>MBC
⑶细菌胞壁合成的步骤及影响细菌胞壁合成的 药物的作用环节
大量的营养物质及代谢物 菌体内高渗
菌体内渗透压相对较低
24
胞壁合成步骤及抗菌药作用环节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环丝氨酸
合成酶 万古霉素
-内酰胺类+PBPs 杆菌肽
粘肽合成酶 (转肽酶) 交叉连接
N-乙酰胞壁酸 直链十肽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胞浆
MRSA(E) PRSP VRE VRSA ESBLs
(超广谱-内酰胺酶,质粒介导)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 第三代头孢耐药G-杆菌(加酶 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有效)
AmpC酶
(高产头孢菌素酶,染色体介导)
金属酶 非特异的外排机制
第三代头孢耐药G-杆菌(加酶 抑制剂如克拉维酸不敏感) 耐碳青酶烯类铜绿假单孢菌 对喹诺酮耐药的大肠杆菌
概
述
1、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疗)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抗菌药 抗微生物药 病原菌及其它微生物 抗真菌药 抗寄生虫药 寄生虫
抗病毒药
抗癌药
癌细胞
2、化学治疗学 研究化疗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 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化学治疗学
机 体
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
chapter 38
抗菌药物概论
Dept of Pharmacology,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iuminghua
Outline
一. 概述 (熟悉) 二.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掌握)
三.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掌握)
四.细菌耐药性 (掌握)
五.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了解)
在体外培养细菌 18-24h后能够抑制 培养基内病原菌生 5.抗菌活性 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①定义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 细菌或使细菌减少 99.9%的最低药物 浓度。
②恒量抗菌活性强弱的指标:MIC和MBC,但存在局限性
体外(药敏试验) 不敏感 敏感 ③测定方法 体内
MIC MBC
药物是否到达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 机体抵抗力
影响叶酸代谢
二氢蝶啶+PABA 前体 二氢叶酸合成酶 磺胺、砜类 对氨水杨酸 二氢叶酸还原酶 四氢叶酸 嘌呤、嘧啶 TMP 甲氨蝶啶 乙胺嘧啶
25
二氢蝶酸
+谷氨酸
二氢叶酸
核酸
三、细菌耐药性
1.定义: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感,致使 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2.细菌耐药性种类 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
– 经首次暴露与氨基糖苷类接触后的菌株再次接触药物时,其杀菌
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当菌株脱离与药物接触后,其对于药物的敏 感性又可恢复。
– 1天1次给药有足够长的时间允许适应性耐药消失。
三、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Structure of bacteria cell
Cell membrane
Cell wall Protein
7、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定义: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 到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 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意义:临床医生设计最佳治疗方案的依据之一。
(从前忽视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
改进治疗方法, 延长给药间隔(TC>MIC+PAE) ⑴持续静脉给药→改为间歇静脉滴注给药 ⑵一日多次→改为一日一次
小
1、基本概念 抗菌后效应药性
FEE
MDR
2、抗菌机制(四种) 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五种)
获得耐药性
3.获得耐药性的生化表现(机制/方式) 产生灭活酶 降低外膜通透性 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 靶位结构的改变 代谢途径的改变
⑴ 产生灭活酶 钝化酶对抗菌药物分子中某些保持抗菌活性所 灭活酶 必须的基团进行修饰,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 水解酶(β -内酰胺酶) G+ 体的亲和力大为降低 . 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 合成酶(钝化酶) ⑵降低外膜通透性 G-菌对氨基苷类耐药 减少膜孔蛋白数量或孔径
二.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 抗生素 抑菌药 杀菌药 抗菌谱 抗菌活性
–MIC、MBC
化疗指数 抗菌后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
1.抗菌药 是一类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防治 定义
细菌性感染疾病的药物。广义的细菌 包括放线菌和四体
人工合成抗菌药 分类 抗生素 天然抗生素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③四环素 作用于30S亚基,影响肽链的延伸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特点: 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小
林可霉素类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⑴影响叶酸:磺胺类和TMP ⑵影响核酸的合成 A.喹诺酮类 对G+菌:抑制DNA回旋酶→阻碍细菌DNA的复制 对G-菌:抑制拓扑异构酶Ⅳ →阻碍细菌DNA的复制 B.利福平 与敏感菌DNA依赖性RNA多聚酶的β亚单位结合, 抑制RNA合成的起始阶段,阻碍mRNA的合成.
⑶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 ⑷靶位结构的改变
PBPS改变 P10蛋白的改变
⑸代谢途径的改变
细菌对青霉素耐药 细菌对链霉素耐药.
药物被泵出的外膜通道 外膜蛋白
桥梁 附加蛋白
泵作用
转运子 四环素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 β-内酰胺类
大肠埃希菌 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孢菌 空肠弯曲菌
对
多重耐药
4.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突变;转导;转化;接合 5.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 多重耐药的概念: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 耐药称为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又名多药耐药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通透性↑)
⑴胞膜的功能
⑵不同病原菌胞膜主要成分的区别
⑶代表药物其作用机制 多粘菌素类 → 与G- 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 → 与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结合
→膜微孔或通道→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容物外漏→
导致细菌死亡。
3、 抑 制 细 菌 蛋 白 质 合 成
①氨其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苷类 作用于30S亚基,影响蛋白合成全过程的药物 ②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和克林霉、氯霉素 作用于50S亚基,影响肽链延伸
粘肽
胞浆膜
胞外
N-乙酰葡萄糖胺
①代表药 β-内酰胺类抗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 +
PBPS
抑制转肽酶 阻止双糖十肽聚合物交叉连接 菌体内高渗 自溶酶激活 粘肽合成↓
+ 细胞壁缺损
细胞破裂溶解而死亡
Question 1.根据细菌的结构特征,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的药物对G+和G-菌哪个效果更好? 2.主要作用于繁殖期还是静止期细菌? 3.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人体毒性大还 是小,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