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病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地方病调查报告,
中国地方病调查报告
(XX01050308)——地方性甲状腺肿
摘要:微量元素研究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大事“古罗马兴盛打败古埃及,掠夺大量的铅锌合金为宫廷打造各种餐饮器具,供王公贵族使用,结果权贵们生怪病、不生育,“铅元素导致古罗马消亡”。
近代,“日本”国土小,人矮小,天皇很伤心。
文革期间在东海长江口捞“攀枝花钢厂倒到金沙江的钢碴”。
经分析钢碴:钒、钛、钴、镍含量比天然矿石高出很多倍。
一方水养一方人,这句话说的很对,人得健康,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那一方的土,在大地的土壤中存在着各种微量元素。
有些是人体所必须的,一旦缺少,或者摄入量不足,对人体都是有害的,就会由于缺少某种元素导致生病,由于这种疾病具有区域性,所以称为地方病,这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
关键词:地方病;甲状腺肿
1.引言:中国是一个微量元素分布不均的国家,因此很对地方微量元素不足,导致地方病在中国频发,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氯
中毒、大节骨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本报告在综合网络报告,书籍等相关资料整理而成,针对中国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存在区域,提出一些意见,希望可以引起对地方病的重视。
2.
地方病解释: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亿多。
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
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地方性甲状腺: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是甲状腺肿的一种。
甲状腺肿按地区分布可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一个地区存在特定的环境致甲
状腺肿因素(主要是碘缺乏),因此,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群
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发生了甲状腺肿,一定比例是指当地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在5%以上,即甲状腺肿的存在已构
成公共卫生问题,一般来说低于5%,是属散发性甲状腺肿。
地方病的分类:地方病按其病因可分为两类:地球化学性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俗称“水土病”,是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元素缺乏或过多引起的疾病。
元素缺乏性地方病主要是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和克山病也与元素缺乏有关;元素过多性地方病有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高碘。
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的病因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指某些地区在自然界存在某种病原体与宿主(宿主,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虫﹑微生物等病原体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该病在野生动物或禽畜间自然流行,该地区为自然疫源地。
如果人进入该地区,通过一定条件,就会被感染而发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等。
在本报告所讲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属于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本报告也重点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分析
地方性甲状腺的分布;中国的省、区除上海市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方性
甲状腺肿流行区。
中国
新疆乌什县1964年甲
状腺肿发病率为
%。
青海贵德县
1974年甲状腺肿发病
率为%。
高碘地方
性甲状腺肿(下称高碘
地甲肿)迄今已有30多
年历史.食源高碘地甲
肿由日本首先发现,我
国是首先发现水源性高碘地甲肿的国家.从1978~1999年已先后在9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此病.作者按发现顺序做了阶段性总结,概述了分布范围及总的流行特征.缺碘地甲肿的流行趋势是,山区重于丘陵,丘陵重于平原,平原重于沿海.我国沿海甲肿的患病率为%~%[1],属于散发性甲肿.国外,从19世纪以来在挪威、锡兰、菲律宾和原南斯拉夫等国的沿海都有甲肿流行的报告,但病因不详.1962~1969年,Suzuki[2]报告:日本北海道渔民中有甲肿流行,学生的甲肿患病率为%~%,有的地方高达25%.原因是食海藻(昆布)所致,这是国外唯一的一篇食源性高碘地甲肿的报告.我国的高碘地甲肿首先发现于河北和山东等省的沿海,以后
见于平原,内陆的一些省、市、自治区.
病因:世界公认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缺碘,该病主要多见于远离沿海及海拔高的山区,流行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极少,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缺碘有密切关系。
发病率高低与含碘量呈反比,而采用碘盐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但缺碘不是惟一的原因,研
究发现,水中含钙、氟镁过多也可致甲状腺肿;一些与Ⅰ-类似的单价阴离子如:SCN-、F-、Br-、At-、C104-、ReO4-、TeO4-、BF4-等与碘竞争,使甲状腺浓集碘的能力下降,合成甲状腺素减少,刺激垂体分泌较多的TSH,使甲状腺肿大。
此外,在自然界含碘丰富的地区也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主要是因为摄入碘过多,从而阻碍了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过程抑制T4的合成,促使TSH分泌增加而产生甲状腺肿,称为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3发病区域化学元素分析:通过对发病地区的土壤,水体,进行检测,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发病区当地的碘含量低于保证人体健康的最低值,我就以云南西双版纳为例,西双版纳地区面积19600km“,多民族聚居,人口70余万。
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由东向西,呈现东重西轻的趋势,造成此特殊地域流行特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地势、气温、雨量等促成环境中水碘缺乏。
全州位于东经9905(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地方病调查报告)5产~10105。
,北纬21“10尹~22035‘,属热带、亚热带山源横断山系,呈西北高,东南低,中间低凹的地势,年均气温20℃,年均降水量约1374mm,汛期降水量占全年80%以上,暴雨多,蒸发量小。
土壤含砂拉高,呈酸性(P H4。
5一6。
5),水为软水,经检测180个水样,其中碘含量小于1卯g/Lo 2.全州供应的食盐绝大部分为内地低温浓缩加碘食盐,部份地区食用本地产高温熬制未加碘食盐,造成全州碘盐供应不平衡。
3。
居民吃炒红盐,山区居民食盐长期存放火炕上,形成食盐中碘的严重损失,与坝区相比山区居民经济状况差、蔬菜供应单调,碘盐供应更不足。
上述原固是造成西双版纳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域流行差异的主要原因。
4总结:中国的化学元素含量丰富,但是分布却十分的不均匀。
从而导致人体因为元素摄入量不足而生病,这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国地区的化学元素分析,做好提前预防,已经疾病救治,运用地球化学知识,将元素分布提前做出公布,这样对甲状腺肿的预防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已患甲状腺肿的患者及时采取治疗,补充其所缺的元素,我相信,随着地球化学的发展,地球化学在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预防及治疗会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云南西双版纳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特点的
原因分析》(汪辉明, :《中国公共卫生》1989年第06期) 《微量元素与生命科学》(【作者单位】:第二炮兵清河门诊部 )【分类号】:
R151)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河北医科大学地方病研究室,XX)
《地球化学》(张宏飞,高山)
《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于志恒,马泰)1980(08) 篇二:地方病工作自查报告
XX镇地方病防治工作的自查报告
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县地病办大力支持下,我镇地方病防治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地区地方病防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按照地方病防治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地方病综合防治、疾病监测、病情调查工作任务,全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消除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目标任务,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县卫生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转发陕西省卫生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印发陕
西省执行全国暨本省重点地方病防治(XX-XX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眉卫发[XX]193号)精神,现将工作开展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全面开展了地方病综合防治、疾病监测、病情调查工作。
重点工作是消除和控制碘缺乏病和灭鼠防疫工作。
继续抓好全民普及碘盐的宣传工作,坚持做好碘盐质量监管督促工作。
同时,镇区域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除“四害”活动,预防鼠疫等疾病的发生。
我镇治疗各类地方病患者例,其中药物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例,总有效率 %,治愈率 %;绝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病状得到明显改善,近%的病人得到治愈。
我镇甲状腺肿疾病治疗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防治监测的管理工作。
镇政府十分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
特别是消除碘缺乏病、加强鼠疫预防工作,领导重视,每年有相应安排。
召开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会议,签订了任务目标责任书,提出了工作要求。
实行地方病防治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
一是把地方病重点防治项目实施,作为对各村年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
内容;二是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总结安排部署工作。
召开了卫生院地方病防治工作会议,下发了全镇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要点,明确了重点防治项目和具体工作要求;镇政府、卫生院、各卫生室逐级签订了年度地方病防治目标责任书;三是对各村卫生室地方病防治工作进行了检查和督促;卫生监督有关人员对辖区地方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考核,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要求及时查漏补缺。
对镇区、村组通过听汇报、查资料、走访患者、与群众座谈等形式,详细掌
握项目完成和组织管理情况;四是认真做好地方病统计上报工作。
(二)广泛开展地方病防治宣传及健康教育。
近年,我镇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每年安排部署防氟、碘缺乏病防治等内容的宣传活动,以推动地方病防治工作开展。
一是以“科学补碘,预防疾病”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全镇性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活动。
干部群众对地方病防治知识有进一步了解掌握。
设立固定宣传点12个,摆放展板26块,悬挂横幅80多条,张贴标语100多条,接受宣传教育群众覆盖了镇区各村组。
二是开展了中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防治知识知晓率 %。
(三)全面开展防治和培训工作,提高防治水平。
XX
年以来,镇卫生院全面开展了缺碘性甲状腺肿防治工作,总计治疗甲状腺肿病人例,总有效率 %,治愈率 %;绝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病状得到明显改善,近%的病人得到治愈。
同时,镇卫生院对院内和11村卫生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各类地方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监测方案、效果评价、病情和防治现状、健康教育等,做到了培训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实用性强,效果良好。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摸底自查我们发现:一是仍有一部分村民对地方病知识不够了解;二是少部分村民对碘盐保存和使用方法不当,造成合格碘盐使用率降低,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今后我们仍然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二是对镇区内已患有缺碘性甲状腺肿患者加强跟踪治疗;三是严厉打击市场上的非碘盐销售。
附: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进展调查表
2、地方病患者治疗情况调查表
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篇三:关于落实地方病防治情况的调研
关于落实地方病防治情况的调研
--------------------------------------------------------------------------------------------
------------------------
来源: 作者: 日期:XX-12-24
地方病又称水土病,是一种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多发病,发病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
榆林是全省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病种多、分布广、危害大,主要病种有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5种。
全市12个县(区)内都有3种或3种以上地方病分布,某些区域内甚至有3种以上不同地方病重叠并存。
全市现症患者有万人(不含氟斑牙患者68万),占全市人口的%。
据病情调查测算,其中碘缺乏病现症患者万人,氟骨症患者约6万人,大骨节病患者3030例。
一、各病种防治基本情况
(一)碘缺乏病
俗称“大脖子病”或“瘿瓜瓜”。
是由于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缺乏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碘”,使机体摄入碘不足所致的一系列损害。
其典型表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
方性克汀病两种,主要危害是影响胎儿发育、导致儿童智力落后和体格发育迟滞,甚至造成永久性障碍,是影响优生优育和人口素质提高的最广泛的地方病种。
碘缺乏病在我市流行时间久,病情重,病区分布广。
我市12个县(区)均属缺碘地区。
XX年8月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我市地方性甲状腺肿现患进行调查,据测算全市有万现症病人需要治疗,其中Ⅰ度为万例,Ⅱ度为万例,病情以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5县区为重。
补碘是碘缺乏针对病最重要的防治措施,而补碘最基本的方法是食盐加碘,只要全民普遍正确服用加碘食盐,就可以预防碘缺乏病。
50年代中期,我市开始逐步采取以食盐加碘为主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特别是1975年提出“五年左右在全省基本消灭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目标后,我市在加强碘盐加工供应的同时,广泛采用药物等治疗方法,累计治愈地甲病病人近万人,1980年陕西成为全国第一个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的省。
后来由于思想麻痹松懈,大量私盐冲击市场,碘盐合格率急剧下降,病情回升。
1995年调查居民食用碘盐合格率仅为20%,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平均高达30%左右,其中神木瑶镇和横山雷龙湾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分别为60%、85%。
为实现XX年消灭碘缺乏病的国际承诺,省上制定了行动计划,发布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并与地市
签定任务责任书。
我市对此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1998年地委、行署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碘盐配售制,以后相继制定了《榆林市碘盐配售制实施办法》、《关于加强碘盐配售制和消除碘缺乏病有关问题的通知》、《全市乡镇碘盐普及达标考核办法》、《加强盐业市场管理的通告》等文件,并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组织专门工作组,深入榆阳区、子洲县督促和协助2县区取缔土小盐生产。
经过不懈努力,全市碘盐合格率、覆盖率、人群碘营养水平明显提高。
省政府“十一五”重点地方病防治实施规划出台后,我市加强组织领导、制定5年地方病防治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市政府与市级相关部门和所辖12县区政府签定5年防治目标责任书,打响了全市地方病防治“十一五”攻坚战。
随着我市各级政府补贴的增加、碘盐普及率大幅度上升,碘缺乏病发病率明显降低。
XX年我市对12县区全部实施碘盐监测及相关病情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全市居民用户碘盐合格率99%,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甲状腺肿大率在5%以下。
到XX年12个县(区)有望达到国家碘缺乏病阶段消灭目标。
(二)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人体长期通过水、空气、或食物等摄入过量的氟引起
的以牙齿和骨骼损害为主的一种中毒性地方病,又称氟
骨病。
病症早期为牙齿着色、变质、缺损,称氟斑牙;随着氟在体内不断蓄积,出现肢体疼痛、变形、重者弯腰驼背和瘫痪,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
氟中毒分水型和燃煤污染型,我市属饮水型,氟病人群流行特点是氟斑牙的患病率无性别差异,8岁前易患此病。
氟骨症患病率女多于男,2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增加。
全市12县区均为饮水型氟病区,有3368个行政村、6582个自然村属病区,病区人口约16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7%,其中轻病区人口约96万人,中重病区约66万人。
病情以定边、靖边最重,在全省乃至全国属于重病区。
80年代以来,省、市、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向病区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防氟改水、并免费治疗现症病人。
历年累计完成改水受益人口676007人(“十五”期间解决了万人),其中轻病区174602人,中重病区467703人;免费治疗氟骨症病人近1万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以上,有一大批病人重新获得了生产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又将36万病区人口改水降氟列入计划,市政府将投资6亿元资金,利用3年时间,解决白于山区100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包括氟病区改水。
通过免费治疗和改水措施的落实,我市氟中毒防治工作可望在“十一五”期间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大骨节病
俗称“柳拐子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关节病。
大骨节病在我市分布于榆阳、神木县北部的14个乡镇和横山县塔湾的2个村,病区人口约18万人,据XX年调查,现症患者3030例,患病率为%。
早在六、七十年代,我市就在病区开展了锅巴盐、卤碱疗法,并实施硫磺改水和换粮措施防治大骨节病等,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80年代开展了病区人口普服硒盐防治工作,效果较为明显。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市根据全省的安排和已取得的经验,在病区实施了“病区普服硒碘盐、打深井改水、搬迁、换粮”,防病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战略。
到目前为止,横山县已摘掉了大骨节病病区的帽子,神木县已达到国家控制区标准,榆阳区从XX年起连续3年未检出阳性病例,儿童X线阳性检出率3年为零。
全市病情处于稳定或稳定下降趋势,重发病区榆阳区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四)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或“爬床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羊、病牛。
人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烧、乏力、出汗、关节疼痛等,若得不到及时诊治,就会转为慢性而经久不愈,丧失劳动能力;家畜得病后主要表现为母畜流产,牲畜数量
明显减少,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我市在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曾发生大面积暴发流行,是我省流行最早、最严重的历史疫区。
1952年在定边县种羊场发现首例患者,并从其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我国解放后第一株羊型布鲁氏菌。
随后在米脂、府谷、清涧等县相继发现人间布病患者。
此后,此病在我市各县陆续发现,不同程度地蔓延到12个县的129个乡镇,581个行政村,累计检出患者2444例。
1952年至1980年,全市共发生35起人间布病暴发流行。
从1973至1980年,我市开展了家畜大面积灌服免疫,采取了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现症病人开展了积极的药物治疗。
到1980年,不仅控制了人间布病的发生,也基本控制了畜间布病的流行。
1986年,全市达到了以县为单位的布病控制区标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省种羊大量引入,畜间交易频繁,疫情又有重新抬头之势。
1996年,出现了以绥德县为中心的南部6县布病暴发流行,疫情很快向四周波及,是我省历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布病暴发流行,仅绥德县就查出布病患者484人,发病率为/10万。
通过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并未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
XX年以来,疫情再次出现回升,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疫区由原来南部6个县扩大到12个县区,且局部地区出现多点暴发流行,防治形势极为严峻。
截至XX 年底全市累计报告布病患者3161例,较XX年上升倍。
今年截至6月30日全市报告新发病人471例,与去年同期的423例相比,增加%,分布在10县区100个乡镇。
国务院和省政府密切注视我市布病流行态势,组织专家和检查组多次深入进行调研,督查指导我市防治工作。
(五)鼠疫
鼠疫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
我市是全省鼠疫重点防范区,定边县为全省唯一属鄂尔多斯长爪沙鼠疫源地。
全市除吴堡县外,其余11县区均属鼠疫历史疫区。
据调查证实,我市人间鼠疫最早始于1905年,历次鼠疫流行共波及我市11个县区514个村,发病人数8138例,死亡7383例,病死率达91%。
XX年12月初至XX年定边县再次发生动物鼠疫暴发流行,疫情波及3个乡镇的7个行政村,疫区面积约800多平方公里,流行持续5个月,共检出鼠疫菌53株。
XX年4月底,鼠防专业人员在开展监测工作中,又及时发现了定边县局部地区的动物间鼠疫疫情,检出鼠疫菌15株。
三次动物间鼠疫疫情共检出鼠疫菌80株,每次疫情发生后,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合力围歼,很快扑灭了鼠间鼠疫的流行,杜绝了人间鼠疫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我市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绩显著,病区广大群众防病意识明显增强,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
地方病危害得到基本消除。
但是,地方病流行的因素和环境依然存在,危害还未彻底消除,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1、氟中毒病区改水不到位。
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饮用水氟含量在毫克/升以上人口仍近46万,亟需安排改水,特别是饮水氟含量在毫克/升以上的中、重病区有近10余万人口急需改水防治。
“十一五”期间虽安排了36万人口的改水任务,但还有10多万人口需要改水。
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卫生部门负责项目建成前后的水质化验、监测,并提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需要解决饮水安全的范围”,还要求“到XX年,要使现已查明的中、重氟病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但到目前为止,市、县级专业防治单位没有检验一份工程水,一些县改水工程施工单位不重视水质检验工作,有的工程已经竣工,却未对水质进行检验,水质是否符合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尚不清楚。
2、布病流行呈现高发、多发、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病区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3、鼠疫防治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我市是全省唯一的鼠疫重点防范区,毗邻省区疫情连年不断,定边县鼠密度连续几年居高不下,随时有发生疫情的可能。
4、碘缺乏病反弹压力大。
我市是全省唯一的原盐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