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生地会考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地会考血液知识点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血液的成分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是免疫细胞,负责抵御病原体,血小板则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过程,而血浆则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2.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携带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当氧合血红蛋白经过肺部时,它释放出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吸附,并带到肺部排出。
3.白细胞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等多种类型。
它们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此外,白细胞还参与了炎症和过敏反应等免疫过程。
4.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无色的小细胞片,它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释放出血栓素和其他凝血因子,形成血栓,阻止血液不断流失。
5.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它主要由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盐类等组成。
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为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此外,血浆还含有各种荷尔蒙、抗体和凝血因子等物质。
二、血液的功能1.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血液通过心脏的跳动,将含有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细胞,为它们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2.清除废物和二氧化碳经过代谢的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和肺部进行代谢和排泄,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3.免疫功能白细胞通过巡逻和吞噬病原体的方式,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同时也参与了炎症和过敏反应等免疫过程。
4.凝血功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协同作用,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过程,形成血栓,阻止血液不断流失。
5.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血液可以通过输送热量和调节酸碱度,帮助身体维持适当的体温和酸碱平衡。
三、血型和Rh因子1.血型的概念在血液中,有一种叫做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物质,通过这些抗原的有无,将血液分为A、B、AB和O四种血型。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 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中考生物-血液考点
中考生物-血液考点一、血液的成分1.血浆(1)形态:淡黄色半透明液体。
(2)组成: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细胞二、输血和血型1.血量(1)体内的血量相对稳定,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体内所含血液总量约为每千克体重60~80mL。
(2)医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2.ABO血型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成四型:A型、B型、AB型和O 型。
3.安全输血(1)同型输血当一个人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时,最有效的抢救方法是输血。
但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安全输血非常重要。
安全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
(2)成分输血根据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性地输入某一成分。
4.无偿献血制度(1)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可见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2)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作为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
重点一血液的成分和功能1.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图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含有细胞核,能吞噬入侵的病菌B.②表示的是血浆,能运输养料和废物C.视野中③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D.输血时血型不合,④会凝集成团而阻塞血管【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图中①是白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红细胞,④是血小板。
临检血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临检血液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血液的生理功能与成分1. 血液的生理功能血液在人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输、免疫和凝血。
血液通过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同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成分可抵御外来病原体侵入,发挥免疫作用。
此外,血液中还含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物质,参与了体内凝血系统的调节,维持血液的凝固状态。
2. 血液的成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约占全血量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和无机盐等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重要的代谢产物和激素,起着输送和调节作用。
而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它们负责携氧、免疫和凝血等功能,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二、临床血液检查方法1. 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之一,包括了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细胞比容测定和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通过血液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等情况,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血液生化检查血液生化检查是通过化学方法对血液中的各种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测定,从而了解患者的代谢状况和器官功能。
血液生化检查项目包括了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脂、肝肾疾病等病理变化,有利于及时进行相关治疗。
3. 血液凝血功能检查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是通过血浆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来评价患者的凝血系统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通过血液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适时进行相关的治疗。
4.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与比例,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 血液免疫学检查血液免疫学检查是通过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对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功能、自身抗体等进行检测。
公卫执医血液系统考点总结
公卫执医血液系统考点总结血液系统是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血液系统考点的详细总结。
一、贫血(一)缺铁性贫血1、病因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腹泻等。
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最常见原因,如月经过多、痔出血等。
2、临床表现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头晕等。
组织缺铁表现:如异食癖、匙状甲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减小,血红蛋白降低。
血清铁、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4、治疗病因治疗:纠正导致缺铁的原因。
补充铁剂:首选口服亚铁制剂,如硫酸亚铁。
(二)巨幼细胞贫血1、病因叶酸缺乏: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等。
维生素 B₁₂缺乏:吸收障碍,如内因子缺乏。
2、临床表现贫血表现:乏力、头晕、心悸等。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神经系统症状:维生素 B₁₂缺乏可出现手足麻木、感觉障碍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增大。
血清叶酸、维生素 B₁₂降低。
4、治疗补充叶酸和维生素 B₁₂。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1、病因药物:氯霉素等。
化学毒物:苯等。
病毒感染:肝炎病毒等。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临床表现重型再障:起病急,进展快,贫血、出血、感染症状严重。
非重型再障:起病和进展较缓慢,贫血、出血、感染症状相对较轻。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降低。
骨髓象: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4、治疗支持治疗:预防和控制感染、输血等。
免疫抑制治疗: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等。
促造血治疗:雄激素等。
二、白血病(一)急性白血病1、临床表现发热:可低热或高热,常由感染引起。
出血: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常见。
贫血:进行性加重。
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如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可见原始和幼稚细胞。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生理学血液考研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血液考研知识点整理●一、概述●血液的组成1.血浆1)水2)晶体物质3)血浆蛋白(胶体物质)4)盐析法: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且白比球多5)主要功能●调节功能●维持激素半衰期●作为载体运输低分子物质●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营养储存功能2.血细胞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红细胞(RBC)2)白细胞(WBC)3)血小板(plt)●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1)血液:取决于RBC中所含是Hb的量及携氧量2)动脉血:鲜红色(含氧量高)3)静脉血:暗红色(含氧量低)4)血浆:胆红素—淡黄色溶血时—红色2.比重1)全血红细胞数量2)血浆血浆蛋白3)红细胞血红蛋白3.黏度内部分子与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1)全血血细胞比容2)血浆血浆蛋白含量4.血浆渗透压渗透压取决于单位容积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1)晶体渗透压●钠离子,氯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2)胶体渗透压●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渗透压3)等渗溶液,等张溶液5.血浆pH1)7.35-7.45 小于7.35酸中毒大于7.45碱中毒2)相对恒定●缓冲物质:NaHCO3/H2CO3●肺,肾●二、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成1.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形态可辨认的前体细胞●红细胞生理1.形态1)双凹圆盘状(表面积/体积大)2.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取决●RBC的几何形状(双凹圆盘)●RBC内的黏度●RBC膜的弹性2)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叠连●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增高: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白蛋白,卵磷脂增多:抑制叠连,沉降率减慢●风湿病患者:Ig升高—球蛋白升高—ESR升高3)渗透脆性●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RBC在0.85%NaCl中维持正常形态●RBC在0.42~0.46%NaCl时,部分细胞开始破裂而发生溶血●RBC在0.28~0.32%NaCl时,全部红细胞发生溶血3.红细胞功能1)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2)缓冲对:Hb钾盐/Hb—维持酸碱平衡3)免疫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4.红细胞生成1)所需物质●蛋白质+铁●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须原料●当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缺铁性贫血●红细胞有问题,再生障碍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促进红细胞成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叶酸●缺乏VitB12●胃大部分切除或胃的壁细胞损伤●机体缺乏内因子●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回肠末端被切除2)调节因子●促进●EPO(促红细胞生成素)●肾脏产生: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抑制●雌激素5.红细胞的破坏1)寿命120天2)血管外破坏(90%)●脾(脾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脾性贫血)3)血管内破坏(10%)●血红蛋白尿4)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白细胞生理1.分类1)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单核细胞,淋巴细胞2.生理特性1)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化脓性2)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不发挥作用,进入组织中是吞噬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4)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肝素,抗凝血作用●组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组织水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还是组胺酶5)淋巴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NK细胞:固有免疫●血小板生理1.生理特性1)黏附识别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部位●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GPIb/IX/V复合物、胶原纤维2)释放●致密体:ADP ATP 5-HT Ca2+●α-颗粒:PF4 VWF FI FV PDGF●临时合成释放:TXA2(血栓烷A2)3)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GP●纤维蛋白原●Ca2+,致聚剂●致聚剂●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病理性:细菌病毒、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4)收缩●收缩蛋白—血块回缩5)吸附●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2.功能1)黏附并融合到血管内皮中,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2)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值,有利于收缩血管的修复3)在生理性止血中起重要作用4)参与凝血3.血小板生成调节1)生成:TPO(血小板生成素)EPO只促进RBC,TPO对造血干细胞都有作用2)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三、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1)释放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1)初步止血3.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1.凝血因子1)除FⅣ是Ca2+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是蛋白质2)FⅡ、FⅦ、FⅨ、FⅩ、FⅪ、FⅫ是丝氨酸蛋白酶3)只有FⅢ存在于血管外的组织中,称为组织因子4)FⅡ、FⅦ、FⅨ、FⅩ是肝细胞合成,并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5)FⅤ、FⅧ为辅助因子6)FⅧ、FⅨ、FⅪ缺乏分别引起甲、已、丙型血友病2.凝血过程1)2)有很多正反馈3)外源性可以激活内源性3.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灭活Ⅱ a、Ⅶ a、Ⅸ a、Ⅹ a、Ⅻ a(与肝素结合抗凝作用可增强2000倍)4)蛋白质C系统5)组织因子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6)肝素:体内外都可发挥作用●纤溶蛋白的溶解1.纤溶蛋白原的激活2.纤溶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3.纤溶抑制物●四、血型和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除了红细胞抗原,还存在白细胞血小板抗原系统1.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1)抗原(凝集原)在红细胞膜上2)抗体(凝集素)在血清里2.红细胞凝集1)抗原+抗体→RBC发生凝集、溶血的反应2)形成血栓、堵塞血管3)急性肾功能衰竭(血红蛋白尿)●红细胞血型1.ABO血型系统1)根据AB两种抗原分为四种血型●A型血(抗B)AA AO●B型血(抗A)BB BO●AB型血(无)AB●O型血(抗A抗B)OO●AB抗原都是在H抗原基础上形成的(孟买型除外)2.Rh血型系统1)抗原D活性最强●红细胞含D抗原:Rh阳性●红细胞缺乏D抗原:Rh阴性●①Rh阴性血人第二次输血要测血型,不然容易发生溶血●②Rh阴性血母亲二胎容易发生新生儿溶血死亡●血量和输血原则1.血量:2.全身血液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1)循环血量2)储存血量3.输血原则(避免发生凝集反应)1)必须验血型2)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3)最好坚持同型配血。
血液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血液知识点总结及答案1. 血液的成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占据血液总体积的约55%,其中包含水、蛋白质、激素、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而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红血球)、白细胞(白血球)和血小板。
其中,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而血小板则参与凝血过程。
2. 红细胞的功能及形成过程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携氧,将氧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带回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形成主要是在骨髓中进行的,通过一系列细胞分化和成熟过程,最终形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红细胞。
3. 血小板的功能及凝血过程血小板主要参与凝血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损部位并释放血小板因子,激活凝血机制形成血栓,以阻止出血。
这一过程包括血小板黏附、激活、聚集和收缩等步骤。
4. 白细胞的功能及免疫反应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中性粒细胞是主要的吞噬细胞,而淋巴细胞则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 血型与Rh因子人类血液总共有四种血型,分别是A、B、AB和O型,它们各自携带不同的抗原,如A血型携带A抗原,B血型携带B抗原,AB血型同时携带A和B抗原,而O血型不携带A 和B抗原。
另外,Rh因子是指人类红细胞表面上的一种抗原,具有Rh因子的人为Rh阳性,不具有的为Rh阴性。
血型和Rh因子对输血和妊娠期间的胎儿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6. 血液疾病血液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它们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减少导致的,主要表现为疲劳、气短和头晕等症状;白血病则是一种由白细胞恶性增生导致的肿瘤性疾病,常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和出血等表现;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皮下淤血和黏膜出血等症状。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血液系统高频考点
血液系统高频考点1.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仅血小板数量减少+三系正常。
2.巨幼红细胞贫血=苍白、乏力+牛肉舌+手足对称性麻木。
3.血友病的治疗以替代疗法为主,补充凝血因子如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物等。
4.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正常。
5.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1周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
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
6.急淋治疗:VP方案(长春新碱+泼尼松);VDLP方案。
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贫血、出血、感染+胸骨压痛+糖原染色(PAS)实验8.缺铁性贫血=皮肤黏膜苍白+异食癖+匙状甲+血中铁减少9.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
10.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系细胞减少+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骨髓象示增生明显低下11.再生障碍性贫血首选治疗:雄激素(司坦唑酮)、造血因子。
12.慢性失血可导致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13.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正细胞贫血。
14.库存枸橼酸钠血,一般超过3周不宜再用。
15.粒细胞分叶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16.缺铁性贫血组织缺铁表现:异食癖、烦躁易怒、口腔炎、舌炎、吞咽困难、匙状甲、毛发干枯、皮肤干燥等。
17.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18.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
19.血管外溶血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是脾。
20.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出血,以颅内出血最为常见。
2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确诊断后首选伊马替尼。
22.急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治疗首选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23.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三大临床表现:贫血、黄疸、脾大。
24.过敏性紫癜=发病前上感史/接触过敏物质+四肢对称性紫癜+可伴腹痛、关节痛、血尿+血小板计数正常。
25.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开始后24小时内,输血5--10ml即可出现。
26.组织病理检查为诊断淋巴瘤的金标准。
考试复习重点总结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疾病。
溶血危象: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溶血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溶血的发作称溶血危象微量残留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易栓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和纤溶成分等的缺陷而致机体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
造血祖细胞: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以骨髓组织切片为标本进行的骨髓组织学,包括细胞和组织形态检查,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很多血液学,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粒红比值: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尿Rous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此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随细胞脱落从尿中排出。
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柴捆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细胞质可见长而粗大的Auer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
大题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1)取材满意: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血液知识考点整理
血液知识考点整理●血液生理概述●血液的组成●血浆●血浆蛋白●盐析法●白蛋白●来自肝脏●纤维蛋白●球蛋白●大多数来自肝脏●Sigma-球蛋白来自浆细胞外●电泳法●血细胞●成分●红细胞99%●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比容●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液的功能●运输●ph缓冲●调节体温●生理性止血●防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机体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液粘度●影响因素●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蛋白含量●血浆渗透压●渗透●侧溶液:低→高●溶液渗透压●影响因素●溶质颗粒数目●晶体渗透压●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保持稳定对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极为重要●胶体渗透压●虽然血浆胶体渗透压较低,但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重要的作用●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弹性●体积与表面积比●黏度●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成分变化有关●定义: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红细胞叠连●凹面相贴●相互成负电排斥●渗透脆性●RBC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调节●Fe:缺铁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巨幼细胞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负反馈●来自肾●血小板●作用●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生理特性●黏附●胶原纤维●释放(血小板分泌)●聚集●收缩●吸附●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定义●流动血液变不流动的凝胶状态●实质●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不可溶●参与因素●凝血因子●I纤维原蛋白●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原●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原转纤维蛋白●辅助因子●组织因子●钙离子●前加速素易变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复合物●血浆凝血活酶●凝血过程(正反馈)●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原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机制●●凝固的负性调控●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酶蛋白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纤维蛋白溶解●●血型和输血原则●血型和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同型相输,交互配血。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1、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
2、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3、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4、血岛: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称为血岛。
5、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
6、造血微循环(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7、血细胞的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而使其数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
8、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9、血细胞的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熟细胞的全过程。
10、血细胞的“释放”:是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
1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13、环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三分之一以上者。
14、血小板黏附功能: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1,出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5.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6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8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10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骨髓增生程度:(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13.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4.铁染色:(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
生理学 血液知识点汇总
考点13缺铁性贫血的治疗(1)口服铁剂疗后5~10天,最先升高是网织红细胞。
(2)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3)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
考点1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本质: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
考点15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骨髓移植。
考点16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首选的药物是环抱素-A。
考点17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药物是雄激素(如康力龙、丙酸睾酮)。
考点18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首选的检查是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考点19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首选的检查是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
考点20淋巴结、肝脾大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考点21眼眶部的肿瘤(绿色瘤)多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考点22最容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鸭题库考点23最容易侵犯睾丸的白血病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考点24最容易浸润齿龈和皮肤的白血病是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考点25Auer小体最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考点26过氧化物酶实验(+)多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考点27糖原染色(+)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考点28非特异性酯酶阳性,能被NaF抑制多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考点2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N11)首选的是DA方案。
考点3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首选的是全反式维甲酸(ATRA)o考点3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11)首选的是VP方案(长春新碱÷泼尼松)。
考点32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首选鞘内注射甲氨碟啕MTX)。
考点33Ph染色体(费城染色体)阳性最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考点3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首选的药物是羟基服、伊马替尼。
考点3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RAEB-t型可检出Auer小体。
考点36淋巴瘤的发生与EB病毒密切相关。
考点37淋巴瘤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
血液考点总结
血液血液的组成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加入抗凝剂,静止或离心沉淀后,分为三层,上层为淡黄色的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
血细胞的分类、形态、结构和功能1.红细胞(1)形态:LM(光学显微镜):中央染色浅,周围染色深,无细胞核、细胞器。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器。
(2)结构特点①双凹圆盘状,中央薄,染色浅。
周围厚,染色深。
②含有血红蛋白,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③生存120 天。
④有形态的可变性,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⑤细胞膜上有 ABO 血型抗原(3)功能运输氧及二氧化碳。
2.白细胞(1)有粒白细胞:根据其所含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直径 10~12 μm,细胞核多数分为 2~5 叶,核叶之间有细丝相连;也有少数细胞核呈腊肠形,称为杆状核。
细胞核分叶少或不分叶的是比较幼稚的细胞;分叶较多的是比较衰老的细胞。
细胞质内染成淡紫红色的颗粒、颗粒较小,分布均匀。
颗粒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颗粒,数量较多,有杀菌的作用;另一类是嗜天青颗粒,数量较少,能消化细胞所吞噬的异物。
中性粒细胞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异物的能力,在体内起重要的防御作用。
2)嗜酸性粒细胞:直径 10~15 μm,细胞核多数分为两叶。
细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颗粒较大,大小均匀,染成橘红色。
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3)嗜碱性颗粒:直径 10~112 μm,细胞核呈 S 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较淡。
细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颗粒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染成紫蓝色。
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和慢反应物质等。
(2)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
1)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颇不一致,直径 6~8 μm,9~12 μm,14~20 μm。
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相对较大,染成深蓝色。
细胞质很少,染成天蓝色。
还可根据细胞膜的表面结构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在光镜下形态基本一致的淋巴细胞,还可分为 T 淋巴细胞和 B淋巴细胞等数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后的组织便
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二.骨髓细胞学检验------低倍镜观察
1、判断骨髓涂片质量;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巨幼细胞计数并分类
4、全片观察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油镜观察------------有核细胞计数及分类
计数的部位:应选择厚薄合适且均匀、细胞结构清楚,红细胞呈淡红色、背景干净的部位进行计数,一般在体尾交界处。
三.粒红比值(q/E)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嗜酸、嗜碱、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四.铁染色
1、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中的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的巨噬细胞中。
2、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指幼红细胞胞质内含蓝色颗粒(铁颗粒)5个以上,并环绕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者。
五.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与苏丹黑染色(SBB)二者临床意义基本相似
特异性:pox>SBB 灵敏度POX<SBB
六.巨幼细胞性贫血(MgA)
特征:骨髓中粒原、红原、巨核原三原出现巨幼变
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1、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膜缺陷所致GPI酶链接蛋白缺陷
2、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与睡眠有关的阵发性溶血发作,以血红蛋白尿为主要表现
3、PNH的金标准;流式细胞术
4、诊断标准:标准化的酸溶血试验和检测CD55及CD59。
八.WHO提出的MICM分型
M:形态学如细胞化学I:免疫学C:细胞遗传学M:分子生物学
九;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1、病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2、细胞化学染色:慢性期,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减低,甚
至为零;
急变期,NAP积分可升高。
3、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宏观:90%以上患者ph染色体
阳性为七(9:22)9号染色体的癌基因abl平衡易位到22号染色体的断裂各簇集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微观:ph 染色体与bcr/abl融合基因是CML的特征标志。
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容量绝对值增加
十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1、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及形态和功能异常、无效造血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风险增高为特征。
2、血象及骨髓象
(1)RA(难治性贫血) 是一种单独以红原发育异常为特征的MDS
表现;1 核异常,可见核出芽、核间侨联、核碎裂、多核及类巨幼核浆不平衡
2胞质异常,可见空泡形成
(2)RN(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一种单独以粒系发育异常为特征的MDS
表现:核分叶过少及胞质颗粒过少。
(3)RT(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单独以血小板系发育异常为特征的MDS
特征:可见低分叶、双核或多核巨细胞及小巨核细胞。
注:RA .RN.RT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一型发育异常。
十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FAB分型
细胞学特征L1型L2 型L3型
细胞大小以小细胞为主大细胞为主大细胞为主
核染色质
核形规则,偶有凹陷或折叠不规则,常见凹陷或折叠较规则
核仁小而不清楚,少或不见清楚,一个或多个明显,一个或多个
胞浆量少不定常较多较多
胞浆嗜碱性轻或中度不定有的深染深蓝色
胞浆空泡不定不定常明显,呈
十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简称慢淋
1.血象白细胞增多,一般可达(30~100)乘109/L,B淋巴细胞绝对值≥5乘109/L,以成熟的小淋巴巨细胞为主,血片中蓝细胞明显增多是CLL特点之一,红细胞和血小板早期多为正常,晚期可减低。
2.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白血病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占40%以上,原淋或幼淋细胞少见,通常<5%。
十四.类白血病反应(LR)简称类白
1.特点血象类似白血病表现;骨髓象一般改变不大。
2.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刺激后所产生
的类
十五。
纤溶酶的主要作用:
1.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2水解各种凝血因子3.分解血浆蛋白和补体4裂解多肽酶5 降低GP I P.GPⅡb/Ⅲa; 6 激活转化生长因子,降解纤维连接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等各种基质蛋白。
十六血栓与止血初期止血的筛查试验-----------出血时间
出血时间(BT):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自然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十七血友病的概念
是一组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Ⅷ和Ⅸ基因缺陷导致的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致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包括血友病A(HA)或称血友病甲凝血因子Ⅷ缺乏症,血友病B 或称血友病乙凝血因子Ⅸ缺乏症。
十八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1 ALL 分L1、L2、L3型及分型标准
2 AML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掌握M1~M7型)
M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
M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 ~89%(NEC),早有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早幼粒细胞≥30%(NEC),胞质内有大量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Auer小体),M3v为变异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胞质内颗粒较粗大或无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及周围血中有粒系及单核细胞增生,骨髓中原始细胞≥30%,单核细胞为20%~80%,其余为粒细胞,外周血单核系细胞≥5乘109/L,或溶菌酶为正常的三倍和骨髓前体细胞中单核细胞酯酶阳性细胞>20%。
M4E0为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除M4特征外,骨髓中异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5%(NEC),此类细胞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的嗜碱(不成熟)颗粒,还可有不分叶的核。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依据分化成熟程度分为两型:
M5a 原始单核型,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
M5b 单核细胞型,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其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等。
M6 急性红白血病,骨髓有核红细胞≥50%,骨髓原始细胞≥30% ,或周围血原始细胞≥30%。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电镜PPO 阳性。
血小板膜蛋白Ⅰb、Ⅱb/Ⅲq,Ⅱa或因子Ⅷ相关抗原(VWF)阳性。
注:NEC 非红细胞计数,是指不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嗜碱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所有有核红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