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奥数题行程问题_有答案(课堂PPT)
五年级奥数学第10讲行程问题PPT课件

例:小赵和小李是两位竞走运动员,小赵从甲 地出发,小李同时从乙地出发,相向而行,在 两地之间往返练习。第一次相遇地点距甲地 1.4千米,第二次相遇地点距乙地0.6千米。当 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时,地点距甲地有多远? ()
A.2.6千米B.2.4千米C.1.8千米D.1.5千米
设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则
相遇次数: 1, 2, 3, 4
两人所走走程和;S, 3S, 5S, 7S
则甲乙两地相距:1.4*3-0.6=3.6千米(?)
第4次相遇时,2人共走了7S,那么小赵的路程是 1.4*7=9.8
9.8/3.6=2……2.6(即9.8除以3.6等于2,余数是2.6, 即,小赵从甲地走到乙地,又回到甲地,又走了2.6千 米),也就是距离甲地2.6千米。
例.甲从A地步行到B地,出发1小时40分钟后, 乙骑自行车也从同地出发,骑了10公里时追到 甲。于是,甲改骑乙的自行车前进,共经5小 时到达B地,这恰是甲步行全程所需时间的一 半。问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公里/小时? (05年湖南真题)
A.12 B.10 C.16 D.15
解析:假设乙骑完全部路程,需要5小时-1小 时40分钟=200分钟,甲需要10个小时=600分 钟,则甲乙速度之比1:3,跑相同的距离时间 比3:1,那么乙追了10公里追上甲,多用了1小 时40分钟(100分钟),那么乙用了50分钟, 乙的速度:10÷5/6=12公里/每小时
到了1983年,他们利用这些理论应用在设计汽车车身外形的设计。在九十年代, 他们又在把这些计算几何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开发建筑、服装、内燃机等行 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上。设计师可以从电脑的屏幕上修改设计方案。
生活数学:
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0 米,甲每分钟走120米,乙每分钟走80米,甲带着一 只小狗,狗每分钟走500米,这只狗与甲一道出发,碰 到乙的时候,它又掉头朝甲这边走,碰到甲的时候又 往乙这边走,直到两人相遇,狗才停下来!问这只狗 走了多少米?你能像苏步青一样,很快说出这道题的 答案吗?
小学数学行程专题 多次相遇与追及问题 PPT+课后作业 带答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4
小芳和小俞老师分别从一段长200米的马路的两端同时相向出发,做往返运动。小芳每分 钟走40米,小俞老师每分钟走60米。20分钟后,两人停止运动。 (1)在这期间,小芳和小俞老师迎面相遇多少次? (2)在这期间,小俞老师从后面追上小芳多少次? (3)在这期间,小俞老师和小芳迎面相遇和追及相遇一共多少次?
从后面追上
甲
同向追上
A
B
乙
迎面相遇可不算哦!
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在A、B两地之间来回散步。 (1)当甲第一次从后面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走__1___个全程。 (2)甲从第一次从后面追上到第二次从后面追上乙时,甲比乙又多走__2___个 全程。 (3)甲从第二次从后面追上到第三次从后面追上乙时,甲比乙又多走__2___个 全程。
答:经过2个小时,甲车第一次从后面追上乙车。 (2)路程差:2个全程
追及时间:35×2÷(75-40)=2(小时) 答:再经过2个小时,甲车第二次从后面追上乙车。
例题3
甲、乙两车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 A、B 两地之间不停往返行驶。当 甲车行驶了12 个全程时, 乙车行驶了 4 个全程,那么甲车从后面追上乙车多少次?
(1)从开始出发到第一次从后面追上,路程差为1个全程 追及时间:200÷(120-70)=4(小时) 答:经过4小时,小汽车第一次从后面追上大巴。
(2)从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从后面追上,路程差为2个全程 追及时间:200×2÷(120-70)=8(小时) 答:再经过8小时,小汽车第二次从后面追上大巴。
相邻两次同向追及之间,两者的路程差都是2个全程; 从出发到第1次同向追及,两者的路程差是2个全程; 从出发到第2次同向追及,两者的路程差是4个全程; 从出发到第3次同向追及,两者的路程差是6个全程; 从出发到第n次同向追及,两者的路程差是2n个全程。
小学五年级奥数教学课件ppt:行程问题共20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小学五年级奥数教学课件ppt:行程问 题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小学数学奥数题-----行程问题-有答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答:汽车应在距飞机场4.8千米处返回接乙班学 生,才干使两班学生同步到达飞机场。
流水行船问题
划速=(顺流船速+逆流船速)÷2; 水速=(顺流船速—逆流船速)÷2; 顺流船速=划速+水速; 逆流船速=划速—水速; 顺流船速=逆流船速+水速×2; 逆流船速=逆流船速—水速×2。
船速:100÷4=25(千米/时)
河长:25×12=300(千米)
答:河长300千米。
例题4:上午8时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 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旳地方追 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他又立即回头去 追小明。再追上他旳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如 图),这时是几时几分?
例题5:甲、乙、丙三人,每分钟分别行68米、70.5 米、72米。现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 三人同步出发,丙和乙相遇后,又过2分钟与甲相遇。 东、西两镇相距多少米毫?
例题2:
从甲地到乙地旳旅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 段,各段旅程之比是1:2:3,某人走这三段 路所用旳时间之比是4:5:6。已知他上坡时 旳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旅程全长为20千米。 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分析:要求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先求 上坡时用旳时间。上坡旳旅程为 20×1/(1+2+3)=10/3(千米),上坡旳时间为 10/3÷2.5=4/3(小时),从甲地走到乙地所 需旳时间为:4/3÷4/(1+2+3)=5(小时)
第5次课 行程问题(二)
小学五年级奥数教学课件ppt:行程问题

分析 :
二人相遇时,甲比乙多行15×2=30(千米), 说明二人已行30÷6=5(小时),上午8时至中 午12时是4小时,所以甲的速度是: 15÷(5-4)=15(千米)。 因此,东西两村的距离是
15×(5-1)=60(千米) 上午8时至中午12时是4小时。 15×2÷6=5(小时) 15÷(5-4)=15(千米) 15×(5-1)=60(千米)
3,学校运来一批树苗,五(1)班的40个同学都去参 加植树活动,如果每人植3棵,全班同学都能植这批树 苗的一半还多20棵。如果这批树苗全部给五(1)班的 同学去植,平均每人植多少树?
例3、 甲、乙二人上午8时同 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去,甲 每小时比乙快6千米。中午12 时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 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 求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
3,甲、乙二人上午7时同时从A地去B地,甲每小时 比乙快8千米。上午11时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 距B地24千米处与乙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4、甲、乙两车早上8点分别 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到10点时两车相距112.5千米。 两车继续行驶到下午1点,两车 相距还是112.5千米。A、B两地 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练习一
1,小玲每分钟行100米,小平每分钟行80米, 两人同时从学校和少年宫出发,相向而行,并 在离中点120米处相遇。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 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 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 行65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地中点处时,与汽 车还相距7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甲、乙二人同时从东村到西村,甲每分钟行 120米,乙每分钟行100米,结果甲比乙早5分钟 到达西村。东村到西村的路程是多少米?
间不断往返送信。如果鸽子从同学们出发到相遇共 飞行了30千米,而甲队同学比乙队同学每小时多走 0.4千米,求两队同学的行走速度。
数学奥数行程问题(共17张ppt)优秀课件

小明每分钟走100米,小红每分钟走80米, 两人同时同地向相反方向走去。5分钟后 小明转向追小红,当小明追上小红时,两 人各走了多少米?
本题求的问题是两人各走了多少米。所用时间有两部分,一是先行 的5分钟,二是小明从转身开始追上小红所用的时间。求出各自行的 时间乘以各自的速度即可。
小明从转身开始追上小红用的时间:
轿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对开,3小时后在距中点 12千米处相遇,由此可见轿车3小时比货车多行 12x2=24 (千米)。 轿车比货车多行: 12x2=24 (千米) 轿车比货车每小时多行驶:24 ÷3=8 (千米)
3、 张、李、赵三人都从甲地到乙地,上午6时,张、李 二人一起从甲地出发,张每小时走5千米,李每小时走4千 米。赵上午8时才从甲地出发,傍晚6时赵、张同时到达乙 地,那么赵追上李的时间是几时?
弄
,
1
5
分
钟
后
你
还
没
有
弄
完
我
就
不
耐
烦
像
如
果
我
自
己
弄
五
分
钟
就
弄
完
所
以
最
后
通
常
变
成
我
自
己
弄
。
但
这
样
做
有
一
个
不
好
的
后
果
就
是
当
你
真
的
五
分
钟
弄
完
就
会
■
电
张比赵早出发2小时,张先走了5 x 2=10(千米),上 午8时到傍晚6时共10小时,用10个小时追上10千米, 赵每小时追10+10=1 (千米),因此,赵的速度是每 小时走5+1=6(千米)。李比赵也早出发2小时,先走 了4x2=8 (千米),赵要追上8千米,需要8÷(6-4) =4(小时), 8+4=12 (时),因此,赵追上李的时间是 中午12点。
六年级数学奥数讲义练习行程问题(二)(全国通用版含答案)

六年级数学奥数讲义练习行程问题(二)(全国通用版含答案)一、知识要点在行程问题中,与环行有关的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与一般的行程问题的方法类似,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两人同地背向运动,从第一次相遇到下次相遇共行一个全程;二是同地、同向运动时,甲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行了一个全程。
二、精讲精练【例题1】甲、乙、丙三人沿着湖边散步,同时从湖边一固定点出发。
甲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乙与丙按逆时针方向行走。
甲第一次遇到乙后114分钟于到丙,再过334分钟第二次遇到乙。
已知乙的速度是甲的23,湖的周长为600米,求丙的速度。
甲第一次与乙相遇后到第二西与乙相遇,刚好共行了一圈。
甲、乙的速度和为600÷(114+334)=120米/分。
甲、乙的速度分别是:120÷(1+23)=72(米/分),120—72=48(米/分)。
甲、丙的速度和为600÷(114+334+114)=96(米/分),这样,就可以求出丙的速度。
列算式为甲、乙的速度和:600÷(114+334)=120(米/分) 甲速:120÷(1+23)=72(米/分) 乙速:120—72=48(米/分)甲、丙的速度和:600÷(114+334+114)=96(米/分) 丙的速度:96—72=24(千米/分) 答:丙每分钟行24米。
练习1:1、甲、乙、丙三人环湖跑步。
同时从湖边一固定点出发,乙、丙两人同向,甲与乙、丙两人反向。
在甲第一次遇到乙后114分钟第一次遇到丙;再过334分钟第二次遇到途。
已知甲速与乙速的比为3:2,湖的周长为2000米,求三人的速度。
2、兄、妹2人在周长为30米的圆形小池边玩。
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绕水池而行。
兄每秒走1.3米。
妹每秒走1.2米。
他们第10次相遇时,劢还要走多少米才能归到出发点?3、如图34-1所示,A 、B 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 点,小王在B 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他们在C 点第一次相遇,C 点离A 点80米;在D 点第二次相遇,D 点离B 点60米。
小学五年级奥数教学课件:行程问题PPT文档共38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END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四年级奥数-一行程问题(一)ppt课件

例3、甲每小时行7千米, 乙每小时行5千米,两人 于相隔18千米的两地同时 相背而行,几小时后两人 相隔54千米?
.
分析 :
这是一道相背问题。所谓相背问题是指两个 运动的物体作背向运动的问题。在相背问题 中,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仍然成立,根 据题意,甲乙两人共行的路程应该是 54-18=36千米, 而两人每小时共行7+5=12千米。 要求几小时能行完36千米,就是求36千米里 面有几个12千米。所以, 36÷12=3小时。
行程问题(一)
主讲:刘文峰
.
专题简析:
研究路程、速度、时间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问 题称为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主要包括相遇问 题、相背问题和追及问题。这一周我们来学 习一些常用的、基本的行程问题。 解答行程问题时,要理清路程、速度和时间 之间的关系,紧扣基本数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来思考,对具体问
题要作仔细分析,弄清出发地点、时间和运 动结果。
.
分析 :
这是一道封闭线路上的追及问题。甲 和乙同时同地起跑,方向一致。因此, 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比乙多跑了一 圈,也就是甲与乙的路程差是400米。 根据“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即可求出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 400÷(290-270)=20分钟。
.
练习五
1,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小强每分钟跑300 米,小星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 出发,经过多长时间小强第一次追上小星? 2,光明小学有一条长200米的环形跑道,亮 亮和晶晶同时从起跑线起跑。亮亮每秒跑6米, 晶晶每秒跑4米,问:亮亮第一次追上晶晶时 两人各跑了多少米? 3,甲、乙两人绕周长1000米的环形广场竞走, 已知甲每分钟走125米,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现在甲在乙后面250米,乙追上甲需要多少分 钟?
小升初奥数专题第一讲行程问题

小升初奥数专题讲座第一讲行程问题走路、行车、一个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与到三个数量:距离走了多远,行驶多少千米,移动了多少米等等;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内)行走或移动的距离;时间行走或移动所花时间.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距离=速度×时间很明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从数学上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这样的数量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例如总量=每个人的数量×人数.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因此,我们从行程问题入手,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当然,行程问题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行程问题的内容最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它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数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讲,特别是学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技巧.这一讲,用5千米/小时表示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1.1 追与与相遇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与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通常,“追与问题”要考虑速度差.例1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解: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所用时间=9÷6=1.5(小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速度是面包车速度是54-6=48(千米/小时).城门离学校的距离是48×1.5=72(千米).答: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72千米.例2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解一:可以作为“追与问题”处理.假设另有一人,比小张早10分钟出发.考虑小张以75米/分钟速度去追赶,追上所需时间是50 ×10÷(75- 50)=20(分钟)·因此,小张走的距离是75×20=1500(米).答: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1500米.还有一种不少人采用的方法.家到公园的距离是一种解法好不好,首先是“易于思考”,其次是“计算方便”.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解法呢?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能逐渐形成符合你思维习惯的解题思路.例3 一辆自行车在前面以固定的速度行进,有一辆汽车要去追赶.如果速度是30千米/小时,要1小时才能追上;如果速度是35千米/小时,要40分钟才能追上.问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解一:自行车1小时走了30×1-已超前距离,自行车40分钟走了自行车多走20分钟,走了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答:自行车速度是20千米/小时.解二:因为追上所需时间=追上距离÷速度差1小时与40分钟是3∶2.所以两者的速度差之比是2∶3.请看下面示意图:马上可看出前一速度差是15.自行车速度是35- 15=20(千米/小时).解二的想法与第二讲中年龄问题思路完全类同.这一解法的好处是,想清楚后,非常便于心算.例4 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8-4=4(千米).而爸爸骑的距离是4+8=12(千米).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4+12=16(千米).少骑行24-16=8(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8+8+16=32.答:这时是8点32分.下面讲“相遇问题”.小王从甲地到乙地,小张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小王和小张一起走了甲、乙之间这段距离.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相遇问题”,常常要考虑两人的速度和.例5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解:走同样长的距离,小张花费的时间是小王花费时间的36÷12=3(倍),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也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内,小王骑车走的距离是小张步行走的距离的3倍.如果把甲地乙地之间的距离分成相等的4段,小王走了3段,小张走了1段,小张花费的时间是36÷(3+1)=9(分钟).答:两人在9分钟后相遇.例6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解:画一张示意图离中点1千米的地方是A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张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多1千米,小王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少1千米.从出发到相遇,小张比小王多走了2千米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5-4)千米,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2÷(5-4)=2(小时).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4)×2=18(千米).本题表面的现象是“相遇”,实质上却要考虑“小张比小王多走多少?”岂不是有“追与”的特点吗?对小学的应用题,不要简单地说这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抓住题目的本质,究竟考虑速度差,还是考虑速度和,要针对题目中的条件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两人面对面”就是“相遇”,“两人一前一后”就是“追与”.请再看一个例子.例7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于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求A,B两地距离.解:先画一张行程示意图如下设乙加速后与甲相遇于D点,甲加速后与乙相遇于E点.同时出发后的相遇时间,是由速度和决定的.不论甲加速,还是乙加速,它们的速度和比原来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论在D点相遇,还是在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下面的考虑重点转向速度差.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如果加速,就到E点,而不加速,只能到D 点.这两点距离是12+16=28(千米),加速与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在D点(或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28÷5=5.6(小时).比C点相遇少用6-5.6=0.4(小时).甲到达D,和到达C点速度是一样的,少用0.4小时,少走12千米,因此甲的速度是12÷0.4=30(千米/小时).同样道理,乙的速度是16÷0.4=40(千米/小时).A到B距离是(30+40)×6=420(千米).答:A,B两地距离是420千米.很明显,例7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相遇问题”.例8 如图,从A到B是1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3千米平路,从C到D是2.5千米上坡路.小张和小王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问:(1)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多少时间后他们相遇?(2)相遇后,两人继续向前走,当某一个人达到终点时,另一人离终点还有多少千米?解:(1)小张从A到B需要1÷6×60=10(分钟);小王从D到C也是下坡,需要2.5÷6×60=25(分钟);当小王到达C点时,小张已在平路上走了25-10=15(分钟),走了因此在B与C之间平路上留下3- 1=2(千米)由小张和小王共同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需时间是2 ÷(4+4)×60=15(分钟).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是25+15=40 (分钟).(2)相遇后,小王再走30分钟平路,到达B点,从B点到A 点需要走1÷2×60=30分钟,即他再走60分钟到达终点.小张走15分钟平路到达D点,45分钟可走小张离终点还有2.5-1.5=1(千米).答:40分钟后小张和小王相遇.小王到达终点时,小张离终点还有1千米.1.2 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人在环形路上行走,计算行程距离常常与环形路的周长有关.例9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解:(1 )75秒-1.25分.两人相遇,也就是合起来跑了一个周长的行程.小张的速度是500÷1.25-180=220(米/分).(2)在环形的跑道上,小张要追上小王,就是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一个周长),因此需要的时间是500÷(220-180)=12.5(分).220×12.5÷500=5.5(圈).答:(1)小张的速度是220米/分;(2)小张跑5.5圈后才能追上小王.例10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 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解: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起来走了半个周长;第二次相遇,两个人合起来又走了一圈.从出发开始算,两个人合起来走了一周半.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起来所走的行程是第一次相遇时合起来所走的行程的3倍,那么从A到D的距离,应该是从A到C距离的3倍,即A到D是80×3=240(米).240-60=180(米).180×2=360(米).答:这个圆的周长是360米.在一条路上往返行走,与环行路上行走,解题思考时极为类似,因此也归入这一节.例11 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解:画示意图如下:如图,第一次相遇两人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的3倍,因此所需时间是40×3÷60=2(小时).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出发至第二次相遇,小张已走了6×2-2=10(千米).小王已走了6+2=8(千米).因此,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小张10÷2=5(千米/小时),小王8÷2=4(千米/小时).答: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分别是5千米/小时和4千米/小时.例12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解:画示意图如下.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距离的3倍,因此张走了3.5×3=10.5(千米).从图上可看出,第二次相遇处离乙村2千米.因此,甲、乙两村距离是10.5-2=8.5(千米).每次要再相遇,两人就要共同再走甲、乙两村距离2倍的路程.第四次相遇时,两人已共同走了两村距离(3+2+2)倍的行程.其中张走了3.5×7=24.5(千米),24.5=8.5+8.5+7.5(千米).就知道第四次相遇处,离乙村8.5-7.5=1(千米).答:第四次相遇地点离乙村1千米.下面仍回到环行路上的问题.例13 绕湖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4千米/小时速度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小张以6千米/小时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问:两人出发多少时间第一次相遇?解:小张的速度是6千米/小时,50分钟走5千米我们可以把他们出发后时间与行程列出下表:12+15=27比24大,从表上可以看出,他们相遇在出发后2小时10分至3小时15分之间.出发后2小时10分小张已走了此时两人相距24-(8+11)=5(千米).由于从此时到相遇已不会再休息,因此共同走完这5千米所需时间是5÷(4+6)=0.5(小时).2小时10分再加上半小时是2小时40分.答:他们相遇时是出发后2小时40分.例14 一个圆周长9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分成三等分,3只爬虫A,B,C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A的速度是10厘米/秒,B的速度是5厘米/秒,C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爬虫出发后多少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解:先考虑B与C这两只爬虫,什么时候能到达同一位置.开始时,它们相差30厘米,每秒钟B能追上C(5-3)厘米0.30÷(5-3)=15(秒).因此15秒后B与C到达同一位置.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B 要追上C一圈,也就是追上90厘米,需要90÷(5-3)=45(秒).B与C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15,,105,150,195,……再看看A与B什么时候到达同一位置.第一次是出发后30÷(10-5)=6(秒),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是A追上B一圈.需要90÷(10-5)=18(秒),A与B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6,24,42,,78,96,…对照两行列出的秒数,就知道出发后60秒3只爬虫到达同一位置.答:3只爬虫出发后60秒第一次爬到同一位置.请思考,3只爬虫第二次到达同一位置是出发后多少秒?例15 图上正方形ABCD是一条环形公路.已知汽车在AB上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在BC上的速度是120千米/小时,在CD 上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在DA上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从CD 上一点P,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中点相遇.如果从PC中点M,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上一点N处相遇.求解:两车同时出发至相遇,两车行驶的时间一样多.题中有两个“相遇”,解题过程就是时间的计算.要计算方便,取什么作计算单位是很重要的.设汽车行驶CD所需时间是1.根据“走同样距离,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可得出分数计算总不太方便,把这些所需时间都乘以24.这样,汽车行驶CD,BC,AB,AD所需时间分别是24,12,16,18.从P点同时反向各发一辆车,它们在AB中点相遇.P→D→A与P→C→B所用时间相等.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18-12=6.而(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是CD上所需时间24.根据“和差”计算得PC上所需时间是(24+6)÷2=15,PD上所需时间是24-15=9.现在两辆汽车从M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M→P→D→A→N与M→C→B→N所用时间相等.M是PC中点.P→D→A→N与C→B→N时间相等,就有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P→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9+18)-12= 15.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AB上所需时间=16.立即可求BN上所需时间是15.5,AN所需时间是0.5.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对要计算的数作一些准备性处理,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些.1.3 稍复杂的问题在这一节希望读者逐渐掌握以下两个解题技巧:(1)在行程中能设置一个解题需要的点;(2)灵活地运用比例.例16 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解:画一张示意图:图中A点是小张与小李相遇的地点,图中再设置一个B点,它是张、李两人相遇时小王到达的地点.5分钟后小王与小李相遇,也就是5分钟的时间,小王和小李共同走了B与A之间这段距离,它等于这段距离也是出发后小张比小王多走的距离,小王与小张的速度差是(5.4-4.8)千米/小时.小张比小王多走这段距离,需要的时间是1.3÷(5.4-4.8)×60=130(分钟).这也是从出发到张、李相遇时已花费的时间.小李的速度10.8千米/小时是小张速度5.4千米/小时的2倍.因此小李从A到甲地需要130÷2=65(分钟).从乙地到甲地需要的时间是130+65=195(分钟)=3小时15分.答:小李从乙地到甲地需要3小时15分.上面的问题有3个人,既有“相遇”,又有“追与”,思考时要分几个层次,弄清相互间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图中设置一个B点,使我们的思考直观简明些.例17 小玲和小华姐弟俩正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向东去某地,而他们的家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往西.小华问姐姐:“是先向西回家取了自行车,再骑车向东去,还是直接从公园门口步行向东去快”?姐姐算了一下说:“如果骑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4∶1,那么从公园门口到目的地的距离超过2千米时,回家取车才合算.”请推算一下,从公园到他们家的距离是多少米?解:先画一张示意图设A是离公园2千米处,设置一个B点,公园离B与公园离家一样远.如果从公园往西走到家,那么用同样多的时间,就能往东走到B点.现在问题就转变成:骑车从家开始,步行从B点开始,骑车追步行,能在A点或更远处追上步行.具体计算如下:不妨设B到A的距离为1个单位,因为骑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所以从家到A的距离是4个单位,从家到B的距离是3个单位.公园到B是1.5个单位.从公园到A是1+1.5=2.5(单位).每个单位是2000÷2.5=800(米).因此,从公园到家的距离是800×1.5=1200(米).答:从公园门口到他们家的距离是1200米.这一例子中,取计算单位给计算带来方便,是值得读者仿照采用的.请再看一例.例18 快车和慢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已知慢车从B到A用了12.5小时,慢车到A停留半小时后返回.快车到B停留1小时后返回.问: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再相遇共需多少时间?解:画一张示意图:设C点是第一次相遇处.慢车从B到C用了5小时,从C到A 用了12.5-5=7.5(小时).我们把慢车半小时行程作为1个单位.B 到C10个单位,C到A15个单位.慢车每小时走2个单位,快车每小时走3个单位.有了上面“取单位”准备后,下面很易计算了.慢车从C到A,再加停留半小时,共8小时.此时快车在何处呢?去掉它在B停留1小时.快车行驶7小时,共行驶3×7=21(单位).从B到C再往前一个单位到D点.离A点15-1=14(单位).现在慢车从A,快车从D,同时出发共同行走14单位,相遇所需时间是14÷(2+3)=2.8(小时).慢车从C到A返回行驶至与快车相遇共用了7.5+0.5+2.8=10.8(小时).答:从第一相遇到再相遇共需10小时48分.例19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至B两地距离.解:1小时是行驶全程的一半时间,因为去时逆水,小船到达不了B地.我们在B之前设置一个C点,是小船逆水行驶1小时到达处.如下图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的行程,恰好是C至B距离的2倍,它等于6千米,就知C至B是3千米.为了示意小船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在图中再设置D点,D至C是8千米.也就是D至A顺水行驶时间是1小时.现在就一目了然了.D至B是5千米顺水行驶,与C至B逆水行驶3千米时间一样多.因此顺水速度∶逆水速度=5∶3.由于两者速度差是8千米.立即可得出A至B距离是12+3=15(千米).答:A至B两地距离是15千米.例20 从甲市到乙市有一条公路,它分成三段.在第一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在第二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90千米,在第三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已知第一段公路的长恰好是第三段的2倍.现有两辆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小学五年级奥数课件:行程问题PPT共38页

小学五年级奥数课件:ຫໍສະໝຸດ 程 问题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小学六年级奥数ppt:行程问题

要 11 分钟。从 A 处到 B 处需要多少分钟(如图 34-3 所示)?
2. 摩托车与小汽车同时从 A 地出发,沿长方形的路两
边行驶,结果在 B 地相遇。已知 B 地与 C 地的距离是 4
千米。且小汽车的速度为摩托车速度的23 。这条长方形路 的全长是多少千米(如图 34-4 所示)?
A
A
B C
图34——3
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反方向跑。每人跑完第一圈到达出
发点后,立即回头加速跑第二圈,跑第一圈时,乙的速度是
甲的23 ,甲跑第二圈时的速度比第一圈提高了13 ,乙跑第二
圈时速度提高了15 。已知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点距第一次
相遇点 190 米。这条椭圆形跑道长多少米?
5A
这时甲反向而行,速度提高了13 。甲、乙速
÷(141 +334 +114 )=96(米/分),这样,就可以求出 丙的速度。
甲、乙、丙三人沿着湖边散步,同时从湖边一固定点出 发。甲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乙与丙按逆时针方向行走。
甲第一次遇到乙后 114 分钟于到丙,再过 334 分钟第二 次遇到乙。已知乙的速度是甲的23 ,湖的周长为 600 米, 求丙的速度。
1:32 =3:2
[3×(1+1 )]:[2×(1+1 )]=5:3
2÷3×2=113 [3×(1+31 ):2]=2:1 (3—113 )×2=331
3
5
(5—313 )×5+33 =85
190÷(3-58 )×5=400(米)
练习
1. 小明绕一个圆形长廊游玩。顺时针走,从 A 处到 C 处要 12 分钟,从 B 处到 A 处要 15 分钟,从 C 处到 B 处
最新四年级奥数一行程问题一ppt课件

之效。
①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 文脉畅通;
②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
引出过渡文句, 说明承上启下 情况,分析作 用好处。
名称 名称解释
艺术效果
赏析方法
4.照应 题目
文章正文与题 目照应。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指出点扣题目之
行文紧凑集中;
文句,分析反复
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 点扣的作甩
强调突出之效。
练习四
1,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36千米的A、B两城同向而行, 乙在前甲在后,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 米。几小时后甲可追上乙?
2,解放军某部从营地出发,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 向目的地前进,8小时后部队有急事,派通讯员骑摩 托车以每小时54千米的速度前去联络。多长时间后, 通讯 Nhomakorabea能赶上队伍?
层次段落间起承 上启下作用的词 语或句子。
艺术效果
赏析方法
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 说明开头情况,
明突出; ②总领全文;
指出全文中心, 分析开头好处。
③总起下文;
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 说明结尾情况,
思想;
指出全文中心,
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分析结尾好处。
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
分析 :
这是一道封闭线路上的追及问题。甲 和乙同时同地起跑,方向一致。因此, 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比乙多跑了一 圈,也就是甲与乙的路程差是400米。 根据“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即可求出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 400÷(290-270)=20分钟。
练习五
1,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小强每分钟跑300 米,小星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 出发,经过多长时间小强第一次追上小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
1
乙 甲
图35——4
19
分析:如图所示,汽车到达甲班学生下车的地方 又返回到与乙班学生相遇的地点,汽车所行路 程应为乙班不行的7倍,即比乙班学生多走6倍, 因此汽车单程比乙班步行多(6÷2)=3 (倍)。
汽车返回与乙班相遇时,乙班步行的路程与甲班 学生步行到机场的路程相等。由此得出汽车送 甲班学生下车地点到几长的距离为学校到机场 的距离的1/5。列算式为 24÷(1+3+1)=4.8(千米)
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每小时4千米 速度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小张以每小时6千 米的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两人出发 多少时间第一次相遇?
11
小张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50分钟走5千 米,我们可以把他们出发后的时间与行程 列出下表:
小王 时间 1时5分 2时10分 3时15分
行程 4千米 8
4
例题2: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向开出。 第一次在离东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 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对方车站 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西侧30千米处相遇。 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东
西
图33—1
5
例题3: A、B两地相距96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
B两地同时出发。若相向而行,6分钟相遇; 若同向行走,80分钟甲可以追上乙。甲从A地 走到B地要用多少分钟?
客车 A
3.2小时 B
图到乙地的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
段,各段路程之比是1:2:3,某人走这三段 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5:6。已知他上坡时 的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路程全长为20千米。 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16
分析:要求从甲地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先求 上坡时用的时间。上坡的路程为 20×1/(1+2+3)=10/3(千米),上坡的时间为 10/3÷2.5=4/3(小时),从甲地走到乙地所 需的时间为:4/3÷4/(1+2+3)=5(小时)
小张50分钟走的路程:6÷60×50=5(千米) 小张2小时10分后共行的路程:10+5÷(50÷10)=11
(千米) 两人行2小时10分后相距的路程:24—(8+11)=5(千米) 两人共同行5千米所需时间:5÷(4+6)=0.5(小时) 相遇时间:2小时10分+0.5小时=2小时40分
13
行程问题(三)
答:此人从甲地走到乙地需5小时。
17
例题3: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 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3:2。他们第 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 提高了30%。这样,当几B地时,乙离A地还 有14千米。那么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 米?
A
14千米 1 4 份 9
图35——3
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 (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3
例题1: 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
离165千米的工地。甲车比乙车早到48分钟, 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甲车行 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
6
例题4:上午8时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 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 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他又立即回头去 追小明。再追上他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如 图),这时是几时几分?
小明8:08出发
4千米
4千米
爸爸8:16出发
图33—2
7
例题5:甲、乙、丙三人,每分钟分别行68米、70.5 米、72米。现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 三人同时出发,丙和乙相遇后,又过2分钟与甲相遇。 东、西两镇相距多少米毫?
B
18
例题4:甲、乙两班学生到离校24千米的飞机场参观,一 辆汽车一次只能坐一个班的学生。为了尽快到达机场,两
个班商定,由甲班先坐车,乙班步行,同时出发。甲班学
生在中途下车步行去机场,汽车立即返回接途中步行的乙
班同学。已知两班学生步行的速度相同,汽车的速度是步 行的7倍,汽车应在距机场多少千米处返回接乙班同学, 才能使两班同学同时到达机场(学生上下车及汽车换向时 间不计算)?
乙、丙相遇点
东
西
甲、丙相遇点 ?米
图33——3
8
第5次课 行程问题(二)
专题简析: 在行程问题中,与环行有关的行程问题的解决
方法与一般的行程问题的方法类似,但有两点 值得注意:一是两人同地背向运动,从第一次 相遇到下次相遇共行一个全程;二是同地、同 向运动时,甲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行了一个全 程。
12
小张 时间 1时
2时
3时
行程 5千米 10
15
12
12+15=27,比24大,从上表可以看出,他们相遇在出发 后2小时10分至3小时15分之间。出发后2小时10分,小 张已走了10+5÷(50÷10)=11(千米),此时两人相 距24—(8+11)=5(千米)。由于从此时到相遇以不会 再休息,因此共同走完这5千米所需的时间是5÷(4+6) =0.5(小时),而2小时10分+0.5小时=2小时40分。
第五次课 行程问题
1
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一) 行程问题(二) 行程问题(三) 流水行船问题
2
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其互逆 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 方向的变化,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它大
专题简析: 本专题主要讲结合分数、百分数知识相关的较
为复杂抽象的行程问题。要注意:出发的时间、 地点和行驶方向、速度的变化等,常常需画线 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14
例题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 客车 每小时行驶5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客车 的80%,相遇后客车继续行3.2小时到达B地。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9
例题1: 甲、乙、丙三人沿着湖边散步,同时从湖边一
固定点出发。甲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乙与丙按 逆时针方向行走。甲第一次遇到乙后1又1/4分 钟于到丙,再过3又3/4分钟第二次遇到乙。已 知乙的速度是甲的2/3,湖的周长为600米,求 丙的速度。
10
例题2: 绕湖的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